昆虫生态
昆虫世界的奇妙了解昆虫的生态与生活习性

昆虫世界的奇妙了解昆虫的生态与生活习性昆虫世界的奇妙:了解昆虫的生态与生活习性昆虫,作为地球上数量最为众多的生物群体之一,具备着惊人的多样性和丰富的生活习性。
它们广泛分布于各个生态系统中,对维持生态平衡和生物多样性的稳定起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深入探讨昆虫生态与生活习性,切实展现昆虫世界的奇妙之处。
一、昆虫的多样生态1.昆虫的栖息地昆虫栖息地包括陆生和水生环境,常见的包括森林、草原、河流、湖泊等地。
有些昆虫适应多种环境,比如蝴蝶可以在草原和森林中找到,而蜻蜓则更喜欢水边生活。
2.昆虫的食性昆虫的食性十分广泛,有的以植物为食,如蝴蝶、蚂蚁;有的以其他昆虫或动物尸体为食,如蜘蛛、食蚊鱼。
此外,还有一些昆虫以蜜蜂为代表,以花蜜和花粉为食,对花朵的传粉起到重要作用。
3.昆虫的互利共生关系昆虫与其他生物之间常常存在互利共生的关系。
例如,蚂蚁和蚜虫之间形成的关系就是典型的互利共生。
蚜虫分泌出的蜜露是蚂蚁的食物来源,而蚂蚁则保护蚜虫不受其他捕食者的侵害。
二、昆虫的生活习性1.昆虫的繁殖方式昆虫的繁殖方式多种多样,有的通过卵生殖,如蝴蝶;有的通过孑生殖,如蚂蚁;还有一些通过胎生殖,如蟑螂。
每一种繁殖方式都有其自身的特点与生命周期。
2.昆虫的社会性部分昆虫具有高度的社会性,如蜜蜂、蚂蚁和蜻蜓。
它们以集体的形式生活,形成各自的社会等级和分工合作。
蜜蜂以蜂王为中心,分工明确,一起努力为整个蜂群的发展和存活而奉献。
3.昆虫的迁徙行为一些昆虫具备较长距离的迁徙能力,表现出惊人的导航和记忆能力。
例如,蝴蝶每年会进行季节性的迁徙,从一个地区飞往另一个地区,寻找更适宜的生存环境。
三、昆虫世界的意义和保护1.昆虫对生态系统的重要性昆虫在食物链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们既是食物的来源,又是循环能量的媒介者。
同时,昆虫还能分解有机废物,促进土壤肥沃和植被生长。
因此,保护昆虫对于维护生态系统的稳定和人类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2.昆虫的价值与利用昆虫在科学研究、医学和农业等领域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昆虫的生态位和生态功能

昆虫的生态位和生态功能昆虫作为生物界中数量最多的一类生物,扮演着重要的生态角色。
它们在生态系统中具有独特的生态位和生态功能,对于维持生态平衡和保护生物多样性具有重要意义。
一、昆虫的生态位生态位是个体或种群在生物群落中的地位和作用。
昆虫的生态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花粉传粉者:许多昆虫充当着重要的花粉传粉者的角色,如蜜蜂、蝴蝶、飞蛾等。
它们在觅食过程中,将花朵中的花粉粒粘附到身体上,并在寻找下一个花朵的过程中将花粉传递出去。
这种传粉行为促进了植物的繁殖和繁衍,保持了植物种群的丰富多样性。
2.食物链中的中间和基础物种:昆虫是许多食物链中的中间和基础物种。
它们以植物为食,同时也是其他动物的食物来源。
例如,蝙蝠以蛾类为食,而蛾类则以植物为食。
昆虫在食物链中的中间和基础位置,对于维持整个生态系统的稳定具有关键作用。
3.分解者和腐食者:在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中,昆虫扮演着重要的分解者和腐食者的角色。
它们通过食用死亡动植物组织、粪便和腐肉等有机物质,将这些有机物质分解为更小的分子并释放出养分。
这些养分可以重新进入生态系统的循环,为其他生物提供生长和繁殖所需的物质基础。
二、昆虫的生态功能生态功能是生物在其生态位上所扮演的作用和特殊功能。
昆虫的生态功能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控制害虫和病原体:昆虫在生态系统中具有控制害虫和病原体的重要功能。
许多昆虫以其他昆虫或植物为食,通过捕食害虫来控制害虫的数量。
同时,一些昆虫还能分泌具有杀菌作用的物质,抑制病原体的生长和传播。
2.土壤改良者:昆虫通过其生活活动促进土壤的改良。
一些昆虫如蚯蚓会在土壤中生活和繁殖,它们的挖掘行为可以改善土壤的通气性和透水性。
同时,昆虫的排泄物和死亡组织也能为土壤提供养分,促进植物的生长。
3.植物传播者:昆虫在植物的传播和繁殖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许多植物依赖于昆虫的传播来完成繁殖。
例如,茄科植物的传粉者是昆虫,它们通过觅食花蜜的同时将花粉传递给其他花朵,促进植物的授粉和种子散布。
昆虫的生态系统功能与生态服务

昆虫的生态系统功能与生态服务昆虫是地球上最为丰富和多样化的生物类群之一,它们在生态系统中发挥着重要的功能和提供丰富的生态服务。
本文将探讨昆虫在生态系统中的功能以及它们为人类社会提供的生态服务。
一、昆虫在生态系统中的功能1.1 传粉与授粉昆虫是主要的传粉和授粉动物之一,它们在植物的繁育过程中起着关键的作用。
许多作物和野生植物依赖昆虫传粉才能完成繁殖。
昆虫通过触摸植物的花部,将花粉带到其他花朵上,促进了花粉的交叉受精,增加了植物的基因多样性,并最终实现植物的繁殖。
1.2 分解与腐败昆虫在生态系统中起着重要的分解者和腐败者的角色。
它们通过分解有机物质,将有机物质还原为无机物质,并释放出营养物质,为其他生物提供养分。
例如,蚯蚓通过分解腐败的有机物质,促进土壤的形成和养分循环。
1.3 控制害虫昆虫中存在许多以其他昆虫为食的天敌,它们通过捕食和寄生控制了害虫的数量。
这种天敌-害虫的食物链关系在生态系统中维持了生态平衡,并减少了害虫对农作物和植物的破坏。
例如,蜜蜂和瓢虫都是常见的害虫天敌。
二、昆虫为人类社会提供的生态服务2.1 农业生产昆虫的传粉、授粉和控制害虫的功能对农业生产至关重要。
许多农作物依赖昆虫传粉才能产生丰收,而昆虫控制害虫的功能则减少了对农作物的虫害危害。
昆虫还可以作为天敌来控制农作物的害虫,减少对农药的使用,降低农业的生产成本。
2.2 自然保护昆虫对于维护和保护自然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多样性起着重要的作用。
它们作为食物链的重要组成部分,维持着生态系统中的物种平衡。
昆虫的多样性对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具有重要意义,保护昆虫的多样性也有助于保护其他生物的多样性。
2.3 水资源与废物处理某些昆虫如蚊虫在生态系统中的存在可能带来一定的问题,但也在某些方面具有生态服务的作用。
例如,蚊虫的幼虫栖息在水中,它们通过摄食有机物质和过滤水体,起到净化水源的功能。
此外,一些蝴蝶和蜻蜓的幼虫也能够帮助清理废物,促进废物的分解。
昆虫基础之昆虫生态学ppt课件

(2) 种群的繁殖率
指该种群在单位时间内数量增长的最高理论数。
公式
(R为繁殖率,e为每雌虫生殖率,f为雌虫数, m为雄虫数,n为世代数)
(3)种群的死亡率
指经过一定时间后死亡个体占总虫数的百分 比,用q表示。
昆虫的视觉能感受700-250 nm的光,但多偏于短波光,许多昆 虫对400-330nm的紫外光有强趋性,因此,在测报和灯光诱杀 方面常用
黑光灯、频振灯
(波长365 nm)。
还有一种蚜虫、粉虱、
美洲斑潜蝇等对600-
550nm黄色光有反应,利
用黄板来进行诱杀。
光强度对昆虫活动和
行为的影响,表现于
有些昆虫有滞育现象,利用该法则计算其发生代数或发生期难免 有误差。
(二)湿度对昆虫的影响
水是生物有机体的基本组成成分,是代谢作用 不可缺少的介质。
体水主要来源于食物,其次为直接饮水、体壁 吸水和体内代谢水。体水又通过排泄、呼吸、 体壁蒸发而散失。
昆虫对湿度的要求依种类、发育阶段和生活方 式不同而有差异。最适范围,一般在相对湿度 70%-90%左右,湿度过高或过低都会延缓昆 虫的发育,甚至造成死亡。如松干蚧的卵,在 相对湿度89%时孵化率为99.3%;36%以下, 绝大多数卵不能孵化;而相对湿度100%时卵 虽然孵化,但若虫不能钻出卵囊而死亡。
昆虫卵的孵化、脱皮、化蛹、羽化,一般都要求较 高的湿度。
但一些刺吸式口器害虫如蚧虫、蚜虫、叶蝉及叶螨 等对大气湿度变化并不敏感,即使大气非常干燥, 也不会影响它们对水分的要求,如天气干旱时寄主 汁液浓度增大,提高了营养成分,有利害虫繁殖, 所以这类害虫往往在干旱时危害严重。
昆虫生态基础知识

昆虫生态基础知识一、简介昆虫是地球上最为丰富多样的动物类群之一,它们广泛分布于陆地和淡水生态系统中。
了解昆虫生态基础知识对于认识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环境以及科学研究都具有重要意义。
二、昆虫的分类与多样性昆虫属于节肢动物门,昆虫纲,是一类有韧皮动物特征的无脊椎动物。
目前已知的昆虫种类超过100万种,相当于地球上已鉴定动植物种类的四分之三。
从外形和生活习性上,昆虫可以分为多个目,如鳞翅目、鞘翅目、膜翅目等。
每个目下还有众多科、属和种类,形成了广泛的昆虫多样性。
三、昆虫的生活史昆虫的生活史通常包括卵、若虫、蛹和成虫四个阶段。
不同种类的昆虫生活史会有所差异,例如一些昆虫的幼虫会经历多个若虫期,而有些种类则幼虫与成虫相似。
昆虫的生活史对于其生态角色和适应环境具有重要影响。
四、昆虫与食物链昆虫在食物链中起着重要的角色。
一方面,它们作为植食性昆虫,具有授粉和病虫害控制的功能,对于维持植物种群和农作物的生长至关重要。
另一方面,昆虫也是食肉动物的主要猎物,如鸟类、蜘蛛和其他节肢动物。
昆虫与食物链的相互作用承载着整个生态系统的稳定与平衡。
五、昆虫的生态功能除了在食物链中的位置外,昆虫还扮演着多种生态功能。
首先,它们是腐败物的分解者,帮助清理环境。
其次,昆虫的进食和行动方式有助于土壤通风和水分渗透,对土壤有益。
最后,昆虫的一些物种还在有机物的分解和循环中起着关键作用。
六、昆虫的适应性昆虫具有很强的适应性。
它们能够在各种环境条件下生存和繁衍。
例如,在极端环境中,一些昆虫能够产生抗冻蛋白,在极低温度下生存;在干旱条件下,昆虫通过进入休眠状态来减少水分消耗;在丰食时期,昆虫会迅速繁衍后代以适应环境变化。
七、人类与昆虫的关系昆虫不仅对生态系统具有重要作用,而且与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
一方面,昆虫是农作物的重要病虫害,它们会对农作物进行破坏,导致农业产量下降;另一方面,昆虫还是一些重要食物源,如蜜蜂产生的蜜、蚕丝等。
另外,昆虫还是生物多样性研究和生物控制的重要对象。
昆虫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与应用

昆虫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与应用昆虫一直是自然界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其在生态系统中担负着重要的作用。
今天,我们就来探讨一下昆虫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与应用。
一、昆虫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1. 生物调节
昆虫可以起到生物调节的作用,控制某些生物种群的数量。
比如,雄蜂会杀死不属于自己的幼蜂,以保证自己的后代数量。
此外,昆虫还能够控制植物的数量,防止过度生长。
2. 食物链
昆虫是食物链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们既作为食物链的下层,也作为食物链的上层,同时也可以将有机物转化为可利用的物质。
3. 环境保持
昆虫还可以维持生态系统的平衡,保持环境的稳定。
它们可以促进土壤的通气、增加养分,还可以帮助植物进行授粉,有益于植物的繁殖。
二、昆虫在生态系统中的应用
1. 农业
昆虫在农业生产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一方面,昆虫可以控制害虫的数量,防止害虫危害庄稼。
另一方面,昆虫也可以促进农作物的繁殖,如蜜蜂在采集花蜜时进行授粉。
2. 医疗
昆虫在医学上也有着广泛的应用。
许多昆虫的体内含有可以治疗疾病的成分,如蝉蜕可以治疗咳嗽,玉米虫可以治疗病毒性疾病等。
3. 环保
昆虫也可以在环保领域发挥作用。
比如,如果将昆虫放入油污水中,昆虫可以分解油脂,起到净化水质的作用。
此外,某些昆虫还可以用于控制害虫,减少使用杀虫剂对环境的污染。
总之,昆虫在生态系统中无处不在,并能发挥重要的作用。
我们应该珍惜昆虫,保护其生存环境,进而更好地利用昆虫来造福人类。
昆虫的生态角色与影响

昆虫的生态角色与影响昆虫是地球上数量最多、种类最丰富的生物群体之一,其在生态系统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并对环境和人类社会产生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昆虫在生态系统中的生态角色以及其对环境和人类的影响。
一、昆虫的生态角色1. 花粉传播者:大多数植物依靠昆虫传播花粉,而昆虫则从花药中采集花粉作为食物或将其沾到身上用作巢穴的食料。
昆虫的飞行能力使其成为高效的传粉者,帮助植物繁衍后代。
2. 分解者:许多昆虫以腐烂的有机物为食,将死亡的植物和动物转化为养分,并清理生态系统中的腐败物质。
这一过程有助于保持生态系统的平衡,并促进土壤形成与循环。
3. 食物链的一部分:昆虫在食物链中既是食物的提供者,也是食物的消费者。
它们为许多动物提供营养来源,如鸟类、蝙蝠和其他小型哺乳动物。
同时,它们也是许多动物的主要食物来源,如鱼类和两栖动物。
4. 土壤改良者:一些昆虫,如蚯蚓和一些甲虫类,通过翻土与排泄物的作用改良土壤结构,增加土壤通气性和水分保持能力。
它们对农业生产和生态系统恢复起着重要的作用。
二、昆虫对环境的影响1. 害虫与益虫:尽管大部分昆虫对人类产生益处,但也有一些昆虫被认为是农业和林业的害虫。
害虫对农作物的破坏和传播疾病常常导致生产损失。
因此,科学家们致力于研究和开发控制害虫的方法,以保护农作物和生态系统的稳定。
2. 生态平衡:昆虫在生态系统中密切参与食物链,它们的数量与种类的变化会对整个生态系统产生影响。
一些昆虫的过度繁殖可能导致其他物种的灭绝,而其他昆虫的减少会打破生态平衡。
因此,保护昆虫多样性和生态平衡对维持健康的生态系统至关重要。
三、昆虫对人类的影响1. 食物供应:昆虫为全球数亿人提供了重要的食物来源。
蜜蜂的蜜、柞蚕的丝和蚕蛹、蚂蚁的蚁酸等产品都被广泛利用。
此外,昆虫的幼虫或成虫本身也是许多地区的传统美食。
2. 经济价值:昆虫所提供的产品和服务具有巨大的经济价值。
例如,蜜蜂的传粉服务被估计价值数十亿美元,而害虫控制和化学物质的替代品研发也是巨额产业。
昆虫的生态与分类

昆虫的生态与分类昆虫是地球上生物种类最为丰富的一类动物,它们在自然界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本文将探讨昆虫的生态特征以及它们的分类方式。
一、昆虫的生态特征1.1 自然栖息地昆虫生活在各种各样的栖息地中,包括陆地、水域、空气中等。
它们可以生活在热带雨林、沙漠、高山、湖泊、河流等各种环境中,并且适应了各种不同的气候条件。
1.2 饮食习惯昆虫的饮食习惯多样,根据其种类的不同,它们可以是植食性、肉食性或杂食性。
一些昆虫会吸食花蜜,而其他昆虫则以其他昆虫、动物尸体或腐败的有机物为食。
1.3 交配与繁殖昆虫的交配与繁殖方式多种多样。
大部分昆虫进行有性繁殖,其中包括交配与产卵过程。
有些昆虫采取内受精的方式,雌性昆虫在交配后储存精子,通过时间和环境条件的调节进行受精和产卵。
1.4 生物防御机制昆虫具有多种自我保护机制,来应对外界的威胁。
例如,一些昆虫会产生刺激性气味或有毒物质以吓跑捕食者;一些昆虫有一种外壳或瘙痒感来迷惑捕食者。
二、昆虫的分类方式2.1 昆虫的外部特征昆虫的外部特征可以用于它们的分类。
其中包括身体结构、触角的形状与数量、翅膀的存在与否以及体色等。
根据这些特征,昆虫可以分为半翅目、鳞翅目、膜翅目等多个目。
2.2 昆虫的生活习性昆虫的生活习性也是分类的依据之一。
例如,有些昆虫充分利用光合作用,可以进行垂直迁徙;而其他昆虫则会选择寄生于其他生物体上。
这些习性的差异可以将昆虫分为不同的类群。
2.3 分子生物学信息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昆虫的分类也广泛依靠分子生物学的信息。
通过比较昆虫基因组的相似性与差异性,可以更为精确地将昆虫进行分类。
结语昆虫作为地球上数量最多、种类最丰富的生物群体之一,它们的生态特征和分类方式对于研究和保护自然界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了解昆虫的生态特征,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它们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而昆虫的分类研究,则为科学家提供了更多的工具和方法,进一步深入研究和了解昆虫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系统:系统是许多相互作用又相互联系的物质单元或成分的集合体,它们之间相互依赖又相互制约,成为一个整体。
系统具备的那些属性?1系统的整体性2.系统的界限和功能 3.系统的有序性4.与环境的融合性反馈现象(反馈回路):当某一输出的状态变量又反过来变为输入变量而影响到状态的动态时,称为反馈现象(反馈回路)正反馈:则为所有输出变量对初始变量的刺激或干扰均有加强的性质。
负反馈:为最终的输出变量反过来对初始变量的刺激或干扰作用起到削弱或衰减的作用。
最小因子定律:植物的生长取决于处在最小量状态的食物的量”的主张被称为利比赫的最小因子定律。
最高量定律:当某些因子的存在量高于生物所需要的最高量时,也同样可成为该生物的限制因子,也称之谓最高量定律耐受性定律:即任何一个生态因子在数量或质量上的不足与过多,当接近或达到某种生物的耐受性限度时,使该种生物衰退或不能生存生态平衡:在一定的时间和相对稳定的条件下,生态系统各部分的结构与功能处于相互适应、协调的动态平衡之中,即称谓生态平衡生态平衡的机制:反馈的机制生态平衡应包括三个方面,即结构、功能和输入、输出物质在数量上的平衡。
农业生态系统平衡的含义:发展可持续农业,就要全面考虑农业生态系统中的结构、功能和输入、输出量的平衡。
农业生态的结构就是农业群体物质能量转化的途径问题。
农业生态系统内的物质能量,通过多种途径转化循环,是高产和持续增产的中心。
农业生态系统的功能就是作物群体把资源和生产力转化为现实产量的能力。
农业生态系统中的输入与输出能量间的平衡是要建立在“等量交换”和“协同进化”的原则基础上的。
取走什么,就要在适当的时候归还什么第二章有机体与生活环境资源因子:指可被研究对象所消耗的环境因子。
环境:一般是指除所研究的生物有机体外,周围所有因素的总和。
它包括空间以及其中可以直接或间接影响有机体生活和发展的各种因素。
非生物因子:生态系统中的非生命组分。
生态系统中的物理、化学因子和其他非生命物质。
生物因子:生态系统中的有机体组分。
生态系统中有生命的组分,如生产者(植物)、消费者(动物)、分解者(微生物等)。
生态因子作用有哪些特征?1综合性2不等性起决定性作用的因子称为主导因子3不可替代性4补偿性5限制性不足或过多均不利6阶段性试述温区的概念及划分的温度范围。
假定把温度范围划分为下列5个温区1.致死高温区。
该温区的温度一般为45~60℃。
2.亚致死高温区40~45℃ 3.适温区又称有效温区或积极温区。
一般为8~40℃,可分为3个亚温区:(1)高适温区一般为30~40℃,其最上限称昆虫的最高有效温度。
(2)最适温区。
20~30℃,昆虫的能量消耗最小,死亡率最低,生殖力最大,但寿命不一定最长。
(3)低适温区一般为8~20℃,其最低限叫最低有效温度,高于此温度昆虫才开始生长发育,所以又叫发育起点温度或生物学零点。
发育历期(N):就是完成一定的发育阶段(一个世代、一个虫期或一个龄期)所经历的时间,通常以“日”为单位。
发育速率(V):是在单位时间(如“日”)内能完成一定发育阶段的情况。
两者的关系为:V=1/N试述有效积温的概念、表示公式及参数的含义。
有效积温:生物在发育期内摄取有效温度的总和称为有效积温。
NT=K有效积温法则:生物在生长发育过程中须从外界摄取一定的热量,其完成某一发育阶段所摄取的总热量(有效温度的总和)为一常数。
有效积温公式:N(T-C)=K N为完成生长发育期所需的时间(日数或小时);T为该期平均温度;K为常熟;C为发育起点温度;(T-C)为发育有效平均温度。
试述有效积温的应用和局限性。
应用:1)推测一种昆虫的地理分布界限和在不同地区可能发生的世代数方法:确定某昆虫完成一个世代的有效积温(K);计算某地对这种昆虫全年有效积温的总和(K1 ) ;两者相比N = K1 /K ;N =K1/K≥1 可能有分布,N =1为最北界,整数为可能的世代数(N)。
N =K1/K < 1 可能不可以分布2)预测和控制昆虫的发育期。
预测方法:如已知一种昆虫的发育起点温度(C)和有效积温(K),则可在预测气温( T )的基础上预测下一发育期的出现。
由K =(T-C) * N 可知N=K/(T-C)。
如已完成K0,则:N1=(K- K0)/(T-C)。
在N1天时完成相应的发育阶段;累积有效积温法: N1为(K-K0)=(T1-C)+ (T2-C) +‧‧‧+ (Tn1-C)。
控制发育的方法:需要N2天完成相应发育的阶段由K =(T-C) * N 可知T =C + K/N。
局限性的原因:1有效积温方程式T=C+KV 局限性。
在大多数昆虫中,偏低或偏高的温度范围常常不是如此。
2发育恒定温区现象的影响。
一些昆虫在温度与发育速度的关系曲线上(在最适温区范围内)有出现发育恒定温区的可能性。
3恒温与变温、日平均温度与实际温度的影响。
室内恒温饲养测定有效积温----昆虫在自然界的发育处于变温之中,在一定的变温下昆虫的发育往往比相应的恒温快。
气象上的日平均温度也不能完全反映实际温差情况,且与昆虫实际生活的小气候环境不完全相同。
4滞育现象的影响。
生理上有滞育或高温下有夏蛰的昆虫,在滞育或夏蛰期间有效积温是不适用的。
5其他因数对发育速度的影响。
食物、湿度、光照等也有一定的影响。
试述低温致死的一般原因。
低温致死昆虫包括0℃以上的低温及0℃以下的低温致死两种。
10℃以上的低温致死,主要是因为虫体内养分的过分消耗,体质虚弱,生理失调,而导致死亡2.0℃以下的低温致死作用,主要是有机体脱水和体液或原生质结冰的机械作用,使细胞、组织破裂或破坏了原生质的氧化作用系统,甚至引起原生质的变性。
3.体液结冰以下的温度。
一些寒带地区的昆虫以滞育状态度过漫长的寒冬。
这些昆虫不但降低了过冷却点的温度,而且可以忍受体液结冰而不致死亡。
试述温度对昆虫繁殖的影响。
繁殖的最适温度范围常较发育的要窄。
温度对繁殖的影响主要在成虫期。
较低温度,不能交尾产卵或产卵极少。
过高的温度下,雄虫精子不易形成,或失去活动能力。
体内水分的平衡(摄取、排出、保水)内容昆虫摄水的方式:①从食物和饮水中获取水分,这是昆虫主要取水方式;②利用代谢水。
③通过体壁或卵壳吸收水分。
体内水分的排出:主要靠排泄,也可通过体壁和气门及节间膜处蒸发。
昆虫保水机制:昆虫由水生进化到陆生的适应性体壁、马氏管、直肠垫、气门等。
降水对昆虫的影响:1.降水显著提高空气湿度。
2.降水影响土壤含水量。
3.降水对一些昆虫却是重要的条件(玉米螟)。
4.冬季以雪的形式降水,有利于保持土温。
5.降雨也常常成为直接杀死昆虫的一个因素。
6.降雨影响昆虫的活动。
温、湿度系数(Q)是降水量(M)与平均温度总和(T)的比值(即降雨量和积温比)。
其基本公式为:Q=M /∑T 或Q=R.H./T 其中:R.H.为相对湿度。
温、湿度系数可以作为一个指标,用以比较不同地区的气候特点,或用以表示不同年份或不同月份的气候特点,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气候图的绘制是在坐标上以纵轴表示每月的平均温度,横轴表示每月的总降水量,以线条顺次连结每月平均温度和每月总降水量的交合点。
气候图可以表示不同地区的气候特征。
小气候是指近地面大气层约1.5m范围内的微细气候。
对害虫的发生消长有特殊影响。
蜜蜂的视觉光区:蜜蜂的视觉光区为650~297nm。
光周期:昼夜的周期性变化称为光周期。
昆虫的昼夜节律:白天活动型、夜间活动型,黄昏活动型、昼夜活动型。
光照度与昆虫的体色或趋集有关昆虫和土壤环境的联系类型:①终生都生活在土壤中,或仅个别时期生活在外,在农业上的这类害虫常称为地下害虫。
②部分生活史阶段在地面上生活。
昆虫个体某一发育阶段或在一定季节内必须在土壤内度过。
③大部分生活史阶段均在土壤表面度过,仅有窝穴在地下。
食物链:以植物为起点的彼此依存的食物联系的基本结构叫“食物链”食物链的环节数最少3个,多的可达5~6个。
食物网:由食物链交叉形成的错综复杂的食物联系结构叫“食物网”竞争性排斥原理或Cause假说:两个物种彼此竞争同一资源时,可能有以下两种不同的结局:①当种内竞争强于种间竞争时,甲种与乙种共存,并随时间的推移,种群密度加大,但程度不同;②当种间竞争强于种内竞争时,一个种的密度加大,而排斥并淘汰另一物种。
密度制约效应:生态学中把种群的实际增长率随密度增长而下降的现象称为“密度制约效应”密度制约因素:如果某一因素致使昆虫种群死亡率随其种群密度的加大而增加,则称该因素为“密度制约因素”。
逆密度制约因素:某一因素致使昆虫种群死亡率随其种群密度的加大而降低。
非密度制约因素:如果死亡率与密度无关,则称为“非密度制约因素”。
生物因素对昆虫的生态效应:(1)对昆虫种群影响的不均匀性。
(2)与种群密度大小的关系。
(3)昆虫对环境的适应的相互性。
(4)相关的物种之间互为生物环境休眠:由不利环境引起的生命活动暂时停滞的现象。
当环境条件变好时能立即恢复生长发育。
滞育:昆虫生长和发育过程中的暂时性停滞状态。
兼性滞育:昆虫只在某一世代的特定虫态进入滞育,环境条件适于继续生长时不进入滞育,否则就进入滞育的情况。
专性滞育:不论外界条件如何,昆虫只要发育到某一虫态所有个体都进入滞育的情况滞育的形成条件:主要与光周期、低温(或高温)、食物、水分及营养条件有关。
临界光照周期:引起昆虫种群50%左右个体进入滞育的光周期界限叫做“临界光照周期”。
临界光照虫态(或虫龄):能对光周期起反应的虫态(或虫龄)称为“临界光照虫态(或虫龄)”。
昆虫滞育的光周期类型有哪些?①短日照滞育型也称为长日照发育型。
②长日照滞育型又称短日照发育型。
③中间型④无光照期反应型光照和温度的相互依赖关系,大体上温度每升高5℃,临界光照周期缩短1~1.5h。
滞育的解除条件(活化条件):各种昆虫滞育时间的长短不同。
一般一年滞育的种可为2~10个月,而多年滞育的种可为2~13年以上。
滞育时间的长短,一方面取决于种本身的遗传特性,另一方面也受外界环境条件变化的影响。
许多因子都可以促进滞育的活化,如低温、高温、光照、酸、有机溶剂(二甲苯、乙醚等)、电作用、摩擦等,但一般认为温度是活化的最主要因子。
兼性滞育昆虫的活化与温度的关系最密切。
但是很多昆虫滞育活化的温度下限都在0℃以上,0℃以下的低温反而会延迟滞育解除的期限。
在越冬阶段中,实际存在两个发育阶段:第一阶段为滞育阶段;第二阶段为休眠阶段。
昆虫滞育分为3种类型:1)卵期滞育(早期胚胎滞育)2)幼虫或蛹期滞育3)成虫滞育扩散:也可称为蔓延、传播、分散等,是指昆虫个体发育中日常的或偶然的、小范围内的分散或集中活动扩散类型:1.完全靠外部因素传播。
如风力、水力或人力活动引起的被动的扩散活动。
2.由虫源地(株)向外扩散。
有的昆虫或某一世代有明显的虫源中心,常称之为“虫源地(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