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失范行为案例评析
大学生不良行为成因及教育转化措施案例研究

大学生不良行为成因及教育转化措施案例研究引言:近年来,随着中国高等教育的普及,大学生群体规模不断扩大。
随之而来的是一些不良行为的出现。
大学生不良行为不仅给个人的成长带来阻碍,也对社会稳定和发展构成了一定的威胁。
深入研究大学生不良行为的成因,并提出有效的教育转化措施,对于帮助大学生更好地成长具有重要意义。
一、大学生不良行为成因的分析1.个人心理因素大学生的自我认知、情绪管理、自我控制等方面存在一定的不足,面对生活的困难和压力时,容易产生负面情绪,从而做出不良行为。
案例:小明是某大学的大一新生,他在高中时成绩一直优秀,但进入大学后,面对更加激烈的竞争和更复杂的人际关系,逐渐失去了自信心。
他对自己的要求过高,一旦遇到挫折就容易产生焦虑和压力,最终导致了游戏沉迷和逃课等不良行为。
2.家庭环境因素大学生的家庭环境对于个人行为的形成起到了重要的影响作用。
缺乏温暖和和谐的家庭环境、家庭教育的缺失、家庭亲子关系紧张等问题,都容易导致大学生不良行为的出现。
案例:小芳是某大学的大二学生,她的父母经常忙于工作,几乎没有时间陪伴她成长。
家庭中缺少有效的沟通和交流,也缺乏对她的正确引导和教育。
在大学期间,她逐渐形成了一些不良的行为习惯,比如玩手机到深夜、迟到早退等。
3.社会环境因素大学生身处于一个开放的社会环境中,受到了各种各样的社会影响。
社会环境中存在的不良价值观、不健康的媒体影响等,都会对大学生的行为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
案例:小华是某大学的大三学生,他经常参与一些不良社交活动,比如聚众赌博、沉迷酒精等。
他的不良行为是受到身边一些朋友的影响,这些朋友也都对此习以为常。
二、教育转化措施案例研究1.心理辅导和心理健康教育针对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开展心理辅导和心理健康教育是非常必要的。
通过心理辅导,帮助大学生树立积极的思维方式,提升自信心和抗挫折能力。
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让大学生了解常见的心理问题,并提供相应的应对方法。
案例:学校设立了心理咨询中心,为学生提供心理咨询和辅导,帮助他们解决心理困扰。
触犯法律大学生案例分析(3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大学生数量逐年增加。
然而,在众多大学生中,部分学生由于缺乏法律意识,触犯了国家法律,给社会和家庭带来了极大的伤害。
本文以某高校一名大学生触犯法律为例,对其进行分析,以期为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法律观念提供借鉴。
二、案例介绍某高校一名大学生,因涉嫌盗窃被警方抓获。
经调查,该生在一个月内,先后三次进入校园内某商店,窃取了价值人民币5000元的商品。
在被抓获后,该生对自己的违法行为供认不讳。
三、案例分析1. 法律意识淡薄该案例中,大学生触犯法律的主要原因是法律意识淡薄。
在校园生活中,部分大学生对法律知识了解不足,缺乏对法律法规的敬畏之心。
这导致他们在面对诱惑时,容易丧失理智,触犯法律。
2. 家庭教育缺失家庭教育对一个人的成长至关重要。
在该案例中,该生家庭可能存在教育缺失的问题。
家长没有注重培养孩子的法律意识,导致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对法律缺乏敬畏之心。
3. 社会环境因素当前,社会环境对大学生的影响日益增大。
在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的背景下,部分大学生受到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不良风气的影响,追求物质享受,忽视道德修养和法律约束。
4. 校园管理漏洞高校在校园管理方面存在一定漏洞。
例如,部分高校对校园商店的管理不够严格,给盗窃行为提供了可乘之机。
此外,高校对学生的法律教育不够重视,导致部分学生法律意识淡薄。
四、案例分析结论1. 提高法律意识大学生应加强法律知识学习,提高法律意识。
学校、家庭和社会应共同努力,培养大学生遵纪守法的良好品质。
2. 强化家庭教育家长要重视孩子的道德修养和法律教育,为孩子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同时,家长要关注孩子的成长环境,及时发现和纠正孩子的错误行为。
3. 优化社会环境社会要营造良好的风气,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政府、企事业单位和社区要共同努力,为大学生提供良好的成长环境。
4. 完善校园管理高校要加强对校园商店的管理,确保校园安全。
同时,高校要重视学生的法律教育,将法律知识纳入课程体系,提高学生的法律素养。
学校中的失范行为举例及其解释

学校中的失范行为举例及其解释
案例:校园暴力事件、学生厌学逃学现象
解释类型:失范的心理学解释
心理学上关于失范的解释主要有两种观点:“心理缺陷说”、“挫折-侵犯说”。
心理缺陷说:以校园暴力事件为例,学生在学校常对他人施加暴力行为,并且将其看作是正常的抑或是一种情感发泄。
如果从心理学研究角度去研究这个问题的话,家庭环境可以是首个研究点。
如果学生处于一种家庭不和谐甚至家庭暴力的生活环境下,长期缺少一种正确的价值引导,缺少父母的关爱,那么他的心理是不能够得到健全发展的,另外,家长以暴力解决问题的出售方式深深影响着学生行为。
导致当他们走出家庭,面向学校与社会外界,他们自然而然的选择以暴力解决事情。
因此,这种失范行为可以用“心理缺陷说”来解释。
挫折-侵犯说:这个现象在学生成长过程中很常见。
学生由于学习成绩较差,受到同伴的冷落、老师的嘲笑和家长的责备,得不到老师公平的对待,学习的自信心和积极性受到打击,久而久之,学生很容易产生厌学情绪甚至逃学现象。
大学生不良行为教育转化案例分析

大学生不良行为教育转化案例分析摘要:大学生的日常行为是家庭教育背景、学校教育情况、自身学习状态的一面镜子,大学生的不良行为,不仅将会影响到本人学习效果,还会衍射到家庭关系和学生之间的友谊。
本案例以一位不良行为学生出发,通过谈心谈话、案例分析和家校育人的途径,正确引导处理其不良行为带来的问题,帮助其脱离困境,最终教育转化成功。
关键词:不良行为;谈心谈话;家校育人一、良好日常行为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意义大学辅导员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骨干力量,是高等学校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
在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教育部令第43号)中,明确了大学辅导员应该履行的九项工作职责。
其中就包括学生日常事务管理,要求辅导员应帮助学生处理日常生活中的问题,如住宿、食品卫生、医疗保健等,还应该加强学生安全意识教育,提高学生自我保护能力。
因此,引导大学生良好日常行为养成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是提高大学生全面素质和思想政治教育水平的有效途径。
二、案例背景(一)案例介绍学生A,家境不错,有专升本经历、入伍当兵经验,年龄比同年级同学大3岁,平时喜欢打球结交朋友,能够主动积极参加学校各类文体活动。
三年级第二学期,学生A被同级不同班学生B,同班学生C、D、E、F先后控诉其借钱不还,从三年级第一学期到现在一直以不同的借口拖延还钱,最近一次还谎称其家长会联系辅导员亲自到学校来解决此事。
(二)案例调查通过学生B-F这5位同学的情况反馈,立即着手情况调查。
首先,根据已有的反馈信息,和学生A进行谈心谈话,通过一问一答的形式,了解到学生A在当兵退伍后,本科教育报道之前,曾因提升知识在一家教育培训机构里学习,但因个人自制力差、心存赌博等侥幸心理,整日沉迷在培训机构旁的福利彩票店,最后欠朋友债务20000元左右。
自本科教育报到后,开始拆东墙补西墙,向周围同学借钱去还以前的债务。
大学生道德教育缺失案例(3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大学生人数逐年增加,大学生道德教育问题日益凸显。
近年来,一些大学生道德失范现象频发,如学术不端、诚信缺失、道德冷漠等,引起了社会广泛关注。
本案例以某高校大学生为例,分析大学生道德教育缺失的原因及后果,以期引起社会各界对大学生道德教育的重视。
二、案例描述小张,男,20岁,某高校大一学生。
从小在父母关爱下成长,学习成绩优秀,但道德观念淡薄。
进入大学后,小张开始追求物质享受,频繁参与校园贷,最终陷入困境。
1. 学术不端:小张为了追求高分,抄袭他人作业,甚至请人代写论文。
在课堂上,他经常迟到、早退,对老师的授课内容不感兴趣,导致学习成绩一落千丈。
2. 诚信缺失:小张在校园贷中,为了获取更多贷款,编造虚假信息,甚至利用同学身份骗取贷款。
当无力偿还贷款时,他选择逃避,给同学和家人带来巨大压力。
3. 道德冷漠:小张在校园里,对同学遇到困难视而不见,甚至对他人遭受不公待遇冷嘲热讽。
在宿舍,他与同学关系紧张,经常发生争执。
三、原因分析1. 家庭教育缺失:小张的父母过于关注他的学习成绩,忽视了他的道德教育。
在家庭教育中,父母没有给他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导致他在道德上存在缺失。
2. 学校教育不足:学校在开展道德教育过程中,过于注重理论灌输,忽视了对学生实际行为的引导和监督。
同时,学校对道德教育的投入不足,导致道德教育效果不佳。
3. 社会风气影响:随着社会的发展,一些不良风气逐渐渗透到校园中,如拜金主义、功利主义等。
这些风气对大学生的道德观念产生负面影响,使他们追求物质享受,忽视道德修养。
4. 自我约束力差:小张在成长过程中,缺乏自我约束力,容易受到外界诱惑。
当面临道德困境时,他无法抵制诱惑,导致道德失范。
四、后果分析1. 个人成长受阻:小张的道德失范行为,导致他在学业、人际关系等方面受到严重影响。
他的未来人生道路充满荆棘,难以实现人生价值。
2. 家庭负担加重:小张的道德失范行为,给家庭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和心理压力。
大学生法律案例反思(3篇)

第1篇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大学生数量逐年增加,大学生法律素养的提高成为了社会广泛关注的问题。
近年来,大学生法律案例频发,引发了社会各界的深思。
本文将通过对一起大学生法律案例的分析,对大学生法律素养进行反思,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一、案例概述2019年,某高校一名大学生因涉嫌盗窃被公安机关抓获。
据了解,该生在宿舍内盗窃同学笔记本电脑、手机等物品,涉案价值达数千元。
在审讯过程中,该生对自己的违法行为供认不讳,并表示自己知道盗窃是违法行为,但一时冲动,没能控制住自己。
二、案例分析1. 法律意识淡薄该案例反映出大学生法律意识淡薄的问题。
首先,该生对盗窃的法律后果认识不足,认为盗窃行为不会受到严重处罚,从而在冲动之下犯下错误。
其次,该生对法律知识掌握不足,不知道盗窃是违法行为,缺乏对法律的基本尊重。
2. 道德观念缺失该案例还反映出大学生道德观念缺失的问题。
在校园内,盗窃行为严重损害了他人的利益,破坏了校园秩序。
然而,该生在作案过程中,却对道德观念视而不见,只顾满足自己的私欲。
3. 自律能力不足自律能力是大学生应具备的重要素质。
然而,该案例中的大学生在自律能力方面存在严重不足。
他在面对诱惑时,无法控制自己的行为,最终走上了违法犯罪的道路。
4. 家庭教育缺失家庭教育对一个人的成长至关重要。
该案例中的大学生在家庭教育方面存在缺失。
家长未能及时发现孩子的心理变化,对其行为进行正确引导,导致孩子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三、反思与建议1. 加强法律教育高校应将法律教育纳入课程体系,加强对大学生的法律知识普及。
通过开设法律讲座、组织法律知识竞赛等形式,提高大学生的法律意识。
2. 强化道德教育高校应重视道德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通过开展道德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提高他们的道德素养。
3. 增强自律意识大学生应自觉遵守法律法规,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在日常生活中,要时刻提醒自己遵守道德规范,抵制不良诱惑。
4. 完善家庭教育家长要关注孩子的成长,及时发现并纠正他们的错误行为。
道德法律热点案例大学(3篇)

第1篇一、引言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道德法律问题在大学校园中愈发凸显。
大学作为培养国家未来栋梁之才的重要基地,其道德法律问题的解决对于维护社会和谐、推动教育进步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针对大学校园中的道德法律热点案例进行分析,以期为我国大学道德法律教育提供借鉴。
二、道德法律热点案例分析1. 学术不端行为近年来,学术不端行为在大学校园中屡见不鲜,如抄袭、剽窃、伪造实验数据等。
这些行为严重损害了学术界的声誉,影响了学术研究的质量。
以下是一起典型的学术不端案例:案例:某大学研究生张某在撰写毕业论文时,大量抄袭他人研究成果,并在论文中未注明引用来源。
经查实,张某的行为违反了学术道德规范,被学校开除学籍。
分析:张某的行为严重违反了学术道德规范,不仅损害了他人权益,也影响了学术研究的公正性。
该案例警示我们,加强学术道德教育,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是防止学术不端行为的关键。
2. 校园暴力事件校园暴力事件在大学校园中时有发生,如殴打、辱骂、恐吓等。
这些事件不仅对受害者造成身心伤害,也严重影响了校园的和谐稳定。
以下是一起典型的校园暴力案例:案例:某大学男生李某因与同学王某发生争执,将王某打成重伤。
经调查,李某的行为构成故意伤害罪,被判处有期徒刑。
分析:校园暴力事件的发生,既有学生自身道德素质低下、法律意识淡薄的原因,也有家庭教育、学校管理等方面的因素。
加强校园暴力防治,提高学生的法律意识,是维护校园安全的重要途径。
3. 网络谣言传播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网络谣言在大学校园中传播迅速,严重扰乱了社会秩序。
以下是一起典型的网络谣言案例:案例:某大学女生赵某在社交媒体上散布虚假信息,称某知名教授涉嫌学术不端。
经调查,赵某的行为严重扰乱了学术界的正常秩序,被学校开除学籍。
分析:网络谣言的传播,不仅损害了个人名誉,也影响了社会稳定。
提高学生的网络素养,加强网络谣言的打击力度,是维护网络环境健康的重要措施。
4. 校园贷问题近年来,校园贷问题在大学校园中愈发严重,许多学生因过度消费、还款困难等问题陷入困境。
大学生失范行为案例评析

大学生失范行为案例评析——教育社会学的视角摘要:当今大学生行为失范越来越常见,也有越来越多的注意力被放在了这之上,然而导致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和怎样来处理这问题,依然值得我们讨论和深思。
关键字:失范行为、案例、评析一、大学生失范行为的社会学理论解释社会失范理论由美国社会学家罗伯特• 默顿(Merton ,R. K. ,1938)提出,他认为失范是在人们用社会认为合法的手段不能实现自己的文化目标时发生的,而对于这种情形的一个共同反应,就是越轨行为(当触犯刑律时即为犯罪行为),即用不符合社会规范的手段来实现自己的文化目标。
文化传递理论文化传递理论认为越轨行为是一个人从其所生活的社会环境中习得的。
社会学家克利福特• 肖(Cli fford Shaw)和亨利•麦凯(Henry McK ay)研究发现,如果越轨行为在某一群体或社区中已经作为一种文化模式而存在,它就很可能被传播给新来者和年轻人。
二、关于大学生失范行为的案例案例1:学生在校园楼顶公开做爱中新网3月31日电,美国洛杉矶的南加州大学正在调查一件学生当众做爱的尴尬事。
据台湾《联合报》31日报道,26日,一对男女在该大学育学院12层大楼屋顶做爱,楼下广场正举行一场慈善义卖会,两人请数百人免费看了“活春宫”。
两人本科在屋顶的中央处做爱,这么一来,至少现场观众只剩下拍照并将他广为流传的摄影人了,但两人却挑了屋顶靠墙边缘快活,光天化日下请楼下所有人参观,吓坏校方。
案例2:女大学生宿舍内产下女婴,怀胎十月竟无人发现十八九岁,本是一个女孩子享受自己最美好时光的时候,但是今年刚上大二的她,却承受了同龄人难以承受的痛苦与压力,在一个大家都去上早课的清晨,她却躺在宿舍的公共厕所里,旁边就是她的女儿了。
她还是个孩子,她将如何面对这个事实?她的心里能经得起如此的打击吗?这值得我们深思。
案例3:内江师范学院的山顶球场有一个图书馆,里面的书籍不是缺页就是只一部分,好不容易找到一本看起来好一点的书,都已经是很缝了好几遍的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大学生失范行为案例评析-教育社会学视角
冷虎
(内江师范学院 教育科学学院,四川,内江 641100)
摘要:大学阶段是最接近社会最独立的一个学习阶段,这个阶段比高中阶段更加自由,由于学校教育内容与社会的脱离,家庭的关系情况,家长的教育方式,同龄人影响,家庭背景,学校文化,社会因素等加上大学生本身不成熟的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影响 ,就会出现失范行为。
这里笔者将评析大学生恋爱中的失范行为案例。
关键词:大学生;失范行为;教育社会学视角
失范行为是指违反规范的行为,那么大学生失范行为就是指大学生违反规范的行为 ,主要是指教育、道
德
规
范
,
大
学
生
的
失范
行
为
主
要表
现
为
:
学
习
懈
人
际交
往
行为
幼
生
一、大学生恋爱过程中的失范与正常行为 失范的恋爱行为案例表现为:透支式的恋爱投入,大学生将大量的时间、精力钱财投入谈情说爱,对课业及正常的生活交往产生强烈的挤压和冲击。
夸张式的感情表达,在表达自己感情的时候,过于随意、露骨,甚至在众目睽睽之下做出一些极不合时宜的边缘性行为 。
对婚前性行为持宽容甚至放任的态度 ,偷吃禁果、长期同居。
极端化的报复方式争风吃醋打架斗殴沉迷网络借酒消愁自伤甚至伤人等[1]。
正常的情况下恋爱是一件较为严肃的事,恋爱是找一个与自己志同道合的人相互照应分享彼此,它是建立在彼此有好感的基础上再相互接触产生爱情,在恋爱过程中正常的恋爱行为是亲密关系在公共场合隐晦表现,恋人之间分享生活的空余时间,彼此关心安慰。
二、大学生恋爱失范行为的社会学分析 美国社会学家罗伯特·默顿
(Merton ,R. K.)认为失范是在人们用社会认为合法的手段不能实现自己的文化目标时发生的 ,而对于这种情形的一个共同的反应 , 就是越轨行为(当触犯刑律时即为犯罪行为)。
[2]其实大学里并没有规定什么是合乎规范的恋爱行为,但是上述的那些行为是不符合社会认可的手段,恋爱的真正目标是两个人志同道合,隐晦地亲密,分享彼此的快乐、生活时间,在受伤时彼此安慰,但是上述的那些行为的目的并不是这目的,因此有着失范的恋爱行为的大学生谈恋爱的目标就错了。
社会学家克利福特·肖 ( Clifford Shaw ) 和亨利· 麦凯 ( Henry Mc K ay ) 研究发现 ,如果越轨行为在某一群体或社区中已经作为一种文化模式而存在 ,它就很可能被传播给新来者和年轻人。
[3]
大学里的这种失范的恋爱行为的确是作为一种文化模式而存在,因此失范的恋爱行为以这种方式传播下来:新入学的大学生在大学校园里接受了这种文化,他们接着老一届的学生将恋爱的目的曲解。
三、影响大学生恋爱行为失范的因素分析 上面分析了大学生恋爱行为的失范的主要原因是,
大学生对恋爱的目的的曲解,以及社会认可的合法手段不能实现他们曲解后的目的。
由这个结果,可以作以下分析。
(一) 家庭因素 家庭的人际关系与家庭教育直接影响到了大学生的人生观与价值观,人生观与价值观又是他们拟定恋爱的目的的基本方向,家庭关系比较和谐的大学生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大多比较积极,家庭关系不和
2
谐的反之。
家庭教育更是直接给孩子造成了人生观与价值观上的影响,而且大学生时常吧家庭生活中的习惯带入到大学生活中。
(二)社会因素
1、当前社会逐渐由70后时代步入80后时代而大学校园里迎来的是90后。
不同时代的人有着自己时代的人的规范,80后比70后更为开放,随着这个开放度势头社会约束力减弱,在校园里的90后和80年代末一代更为开放。
2、随着现代传媒的发展和普及 ,特别是电脑网络的发展 ,在各种传媒中出现了一些不健康的内容如色情和暴力等 ,加之媒体对社会丑恶现象和消极腐败行为的不断披露 ,对大学生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
影响其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从而改变其对恋爱的认识,导致大学生曲解恋爱。
(三)同龄人的影响
同龄人一般在家庭背景 、年龄 、性格特点 、爱好等方面比较接近 。
他们时常聚在一起,彼此间有很大的影响。
同辈群体可以分为积极型同辈群体和消极型同辈群体 。
积极型同辈群体可以为大学生提供支持和保护,对大学新生的发展起积极的促进作用 。
消极型同辈群体主要由一些各方面表现较差,有劣迹的学生组成。
大学生在大学生活中受到同龄人的影响最大。
在同龄的恋爱经历中不论是成功的还是失败的,都会影响到大学生的恋爱由于这些影响曲解的恋爱观念不断地传播开来。
(四)学校因素
学校在大学生恋爱这个问题上的态度是既不提倡又不反对的顺其自然的态度,没有明确的恋爱行为规范,这导致了即便这些失范行为是不合乎社会认可的,但是由于没有明确的规范所以没有明确地表示这些行为是失范行为;学校给大学生们提供的环境是自由的环境,且有这么一句话“大学生什么都缺就是不缺时间”这就导致了有部分学生由于空虚寂寞而去找个人陪,就谈恋爱了,这也是曲解了恋爱,还有些是由于周围人都恋爱了,自己也就随便找个人恋爱了。
当然这里涉及了一部分的个人因素。
(五)个人因素
第四点都有提及,由于个人某些想法或者某些特殊的情况。
上面提及了生活上的空虚寂寞,和情感上的攀比,还有例如,想在公共场合炫耀一下自己和自己的恋人呀什么的,再例如一些特殊的情况自己的恋人是盲人所以不得不时刻照顾他。
四、对更正该类行为建议
1、居民委员会可以组织一些提高家长素质的培训 ,尽量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 家庭是大学生成长过程中最先接触的环境 ,是其首属群体 ,家庭对其成长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
家长作为整个家庭的支柱 ,扮演着重要角色 。
为防止子女失范行为的发生 , 家长应努力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修养和科学文
化
水
平
,
发
挥
示范作用 ,正确
2、在大学,老师多半是只负责上课 ,与学生接触的不是很多,而由学校指定专门人员负责管理学生他们即是辅导员 。
他们与一部分学生的接触比较多 ,能更多地了解学生的心理动态和存在的问题与需求 ,但是他们只能辅导部分学生且一些辅导员基本上完全不能发挥引导说教作用 。
因此应加强高校辅导员工作 ,提升辅导员自身的素质和个人魅力 ,了解学生的心理察看大学生谈恋爱的动机与目的,发现不正常的及时纠正。
而且他们还能解决出了恋爱方面外的其他失范行为。
同时也可以加大班主任和科任老师的责任权限。
3、大学应建立和完善新的恋爱管理机制(例如情侣之间不能在公共场合亲昵),注重校园精神文明建设,重视对学生道德素质的培养,提高学生的道德认知能力,加强对人综合素质的培养。
此外,学校应制定有效的监督管理办法,利用学校资源成立适合本高校实际的失范行为矫正办公室 , 及时对有失范行为倾向的学生进行预防治疗,对已经做出失范行为的学生进行说服教育并予以纠正。
学校可以增加一些学生感兴趣的活动,减少学生空虚寂寞的时间,为学生提供更为积极的大学生活。
4、面对社会因素,学校可以找出一些加强社会约束力的方法实施但是这可能性比较少,那么就只好培
养学生的自我约束能力,和加强学校的约束力。
如果可以的话,建议优化学校周边环境,减少学校周边的低价旅馆。
教育相关部门可以协助学校优化周边环境。
参考文献:
[1]胡春贞,大学生恋爱心理的偏差-成因与纠正策略[J]
[2]郑杭生, 社会学概论新修 :第三版[M] ,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2:414
[3]徐瑞, 越轨社会学理论对防范学生越轨行为的启示[J] , 当代教育科学 ,2004 , (13)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