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失范行为案例评析

合集下载

学校中的失范行为举例及其解释

学校中的失范行为举例及其解释

学校中的失范行为举例及其解释
案例:校园暴力事件、学生厌学逃学现象
解释类型:失范的心理学解释
心理学上关于失范的解释主要有两种观点:“心理缺陷说”、“挫折-侵犯说”。

心理缺陷说:以校园暴力事件为例,学生在学校常对他人施加暴力行为,并且将其看作是正常的抑或是一种情感发泄。

如果从心理学研究角度去研究这个问题的话,家庭环境可以是首个研究点。

如果学生处于一种家庭不和谐甚至家庭暴力的生活环境下,长期缺少一种正确的价值引导,缺少父母的关爱,那么他的心理是不能够得到健全发展的,另外,家长以暴力解决问题的出售方式深深影响着学生行为。

导致当他们走出家庭,面向学校与社会外界,他们自然而然的选择以暴力解决事情。

因此,这种失范行为可以用“心理缺陷说”来解释。

挫折-侵犯说:这个现象在学生成长过程中很常见。

学生由于学习成绩较差,受到同伴的冷落、老师的嘲笑和家长的责备,得不到老师公平的对待,学习的自信心和积极性受到打击,久而久之,学生很容易产生厌学情绪甚至逃学现象。

高职思政课堂学生失范行为表征、成因及对策研究

高职思政课堂学生失范行为表征、成因及对策研究

高职思政课堂学生失范行为表征、成因及对策研究一、引言。

咱都知道,在高职思政课堂上,有时候会出现一些不太好的现象。

比如说,好多同学都成了“低头族”,老是盯着手机看。

这不仅影响自己学习,还可能影响到其他同学和老师的上课状态。

下面咱就来好好聊聊这个现象的具体表现、为啥会这样,以及有啥解决办法。

二、高职思政课堂中“低头族”学生失范行为的表征。

# (一)课堂注意力分散。

好多同学在思政课上,表面上看着坐在教室里,实际上心思全在手机上。

老师在上面讲得热火朝天,他们却在下面刷短视频、玩游戏或者聊微信。

有一次思政课上,老师正在讲爱国主义精神,有个同学却在偷偷玩王者荣耀,还时不时发出小声的欢呼,这不仅自己没听进去课,还打扰了周围同学。

# (二)参与度低。

因为一直盯着手机,这些“低头族”同学很少主动参与课堂讨论和互动。

老师提问的时候,他们要么低着头不说话,要么随便应付几句。

像小组讨论环节,有的同学就自己在那玩手机,也不跟小组其他成员交流想法,导致整个小组的讨论氛围都不浓。

# (三)影响课堂秩序。

有些同学看手机的时候忍不住会笑出声或者跟旁边的同学小声交流手机里的内容,这就容易引起其他同学的注意,扰乱课堂秩序。

比如说,有同学看搞笑视频笑个不停,周围的同学也都被吸引过去了,结果老师都得停下来维持秩序。

三、高职思政课堂中“低头族”现象的成因。

# (一)手机的诱惑太大。

现在的手机功能太强大了,各种好玩的、有趣的东西应有尽有。

短视频平台上那些搞笑、新奇的视频让人一看就停不下来;游戏也设计得特别吸引人,让人玩了还想玩。

对于很多自控力不强的高职学生来说,很难抵抗这种诱惑。

# (二)学习动力不足。

有些同学觉得思政课比较枯燥,理论性太强,跟自己的生活好像没多大关系,所以就提不起学习的兴趣。

反正学了也觉得没什么用,还不如玩手机呢。

讲到一些国家政策方面的内容,有的同学就觉得离自己太远,听不懂也不想听。

# (三)课堂教学方式不够吸引人。

部分思政课老师的教学方法还是比较传统,就是照着课本念或者讲讲大道理,缺乏趣味性和互动性。

关于大学生触犯法律案例(3篇)

关于大学生触犯法律案例(3篇)

第1篇一、引言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大学生群体日益壮大。

然而,在校园生活中,一些大学生由于法律意识淡薄、道德观念缺失等原因,触犯了法律法规,给社会和家庭带来了极大的危害。

本文将以几个大学生触犯法律的真实案例为切入点,剖析其背后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预防措施。

二、案例一:校园盗窃案1. 案例背景小明,某大学计算机专业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产生了盗窃他人财物的念头。

2018年4月,小明趁宿舍无人之际,盗窃了室友的笔记本电脑、手机等财物,总价值约5000元。

2. 案例剖析(1)原因分析①法律意识淡薄:小明在盗窃过程中,并未意识到自己的行为已经触犯了刑法,给他人造成了损失。

② 家庭教育缺失:小明家庭经济困难,父母忙于生计,未能给予他足够的关爱和教育,导致他价值观扭曲。

③ 校园监管不力:学校在宿舍管理、学生思想教育等方面存在不足,未能及时发现并纠正小明的错误行为。

(2)案例启示① 加强法律教育:学校应将法律教育纳入教学体系,提高学生的法律意识。

② 家庭关爱教育:家长要关注孩子的成长,给予关爱和教育,培养正确的价值观。

③ 完善校园监管:学校要加强对学生的管理,建立健全的校园安全制度,预防和打击违法犯罪行为。

三、案例二:网络诈骗案1. 案例背景小李,某大学市场营销专业学生,利用网络平台进行诈骗活动。

2019年6月,小李通过虚假身份信息,以“代购奢侈品”为名,骗取了多名网友的信任,共计骗取财物10万元。

2. 案例剖析(1)原因分析① 法律意识淡薄:小李在诈骗过程中,未意识到自己的行为已经触犯了刑法。

② 网络素养不足:小李对网络法律法规缺乏了解,未能正确辨别网络信息的真伪。

③ 利益驱动:小李为了追求物质享受,不顾道德和法律,走上了诈骗的道路。

(2)案例启示① 加强网络安全教育:学校应加强对学生的网络安全教育,提高学生的网络素养。

② 完善网络监管:政府、企业、学校等多方应共同努力,加强对网络平台的监管,打击网络诈骗等违法行为。

高校学生失范行为表现及归因分析

高校学生失范行为表现及归因分析

高校学生失范行为表现及归因分析作者:黄波来源:《教书育人·高教论坛》2013年第09期一失范行为的界定“失范”一词源于希腊文,最早指不守法、尤其指亵渎神的现象。

法国社会学家涂尔干以此说明“与道德规范不一致的社会现象”。

在当时,由于社会处于变革期,使得控制个人行为的道德规范越来越松弛,个人之间的道德制约丧失,这就是失范。

如今,高校学生失范行为主要表现为越轨行为和违法行为两类。

学生的越轨行为主要是指违背教育习俗、教育规章制度的行为等违规、违纪行为,具体包括不诚实行为、逃学行为、欺骗行为等。

学生的违法行为主要是指违背教育法律以及国家其他法律、法规的行为,即普通违法行为和犯罪行为。

一般性违法行为数量很大,比如小偷小摸、打架、流氓行为、赌博、违反交通法规等。

普通违法行为和犯罪行为最主要区别是前者的社会危害性还不足以用刑罚来惩罚。

普通违法行为的危害性显然比越轨行为的后果严重,因而遭到的惩罚方式、执行力量也截然不同。

二高校学生失范行为的表现(一)校园暴力触目惊心近年来,我国许多地方的高校暴力事件也屡屡发生。

而在学校内恃强凌弱、诈骗钱财、挟持他人、从事不法行为等更是屡见不鲜。

所有这些,都令人不寒而栗,给家庭和学校带来了恐慌,给社会造成了不稳定因素,已成为一个突出的社会问题引起人们的关注。

校园暴力产生的原因除了青春期本身具有暴力倾向外,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失误、不良大众传媒的毒害以及其他社会问题是主要原因。

据调查,多数暴力学生在心灵和肉体上都曾遭到父母或教师不同程度的伤害,结果变得感情冷漠、自我中心、与人疏远。

(二)以侵犯财产为目的的越轨行为由于受西方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的影响,有相当一部分大学生存在着盲目追求高消费、讲排场、摆阔气、贪图享受、不思进取的倾向。

学生本身又缺乏经济收入,拜金思想和享乐主义往往驱使他们为满足个人私欲而不顾一切地去犯罪。

(三)高校学生违法行为的新倾向从近些年来大学生的违法行为中我们不难发现大学生行为背后的心理问题,众多事件表明大学生心理问题已经演化为以生命为代价的心理疾病。

高校毕业生狂欢行为失范的引导策略探究

高校毕业生狂欢行为失范的引导策略探究

高校毕业生狂欢行为失范的引导策略探究大学的真谛在于培养健全的人格,经过四年大学教育,无论从知识储备还是从行为方式的文明程度来讲,大学毕业生都应该有了质的提高。

毕业季是一个收获的季节,是毕业生为庆祝顺利完成高等教育内容的心理表达,也是大学教育成果展示的节日。

然而近年来,愈演愈烈的毕业狂欢行为方式为这种合理的心理表达打上了一个大大的问号,毕业狂欢的行为失范已经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诸如毕业裸奔、集体撕书、集体摔暖水瓶、集体买醉等行为已经屡见不鲜,不仅严重影响了大学生的社会形象,而且严重影响了学校的正常秩序。

对此类行为进行正确干预和引导则十分必要。

一、高校毕业生行为失范的案例2015年4月25日的南昌,江西农业大学一群高校生在该校附近一条铁轨上搞起烧烤野炊,该铁轨是一条废弃铁轨,于是成了高校学生拍照、恋爱和户外活动的场地。

他们的行为引起当地百姓的强烈反感。

2010年6月21日晚至次日凌晨,华中科技大学毕业晚会《同歌同行》结束后,一年一度的毕业生大狂欢深夜上演。

数千名各院系毕业生,手舞红旗和大鼓冲进沁园和韵苑公寓,遭到宿舍楼上女生泼水。

混乱中,一名女生将一个胸罩从楼上扔下,当场引起一片尖叫。

其后,多名半裸男生更是冲进韵苑公寓5号女生楼,遭到猛烈“抵抗”。

2007年泉州一所名叫仰恩大学的民办学校里数百名学生在临毕业的前夕冲出宿舍,在校园里放烟花、放火烧东西、高空抛下各种杂物甚至电器,并把自己学校门口的保安亭砸了个七零八落。

二、大学生毕业狂欢行为失范的成因分析1、个人因素(1)心理不成熟,自我约束力差。

合理的自我表达应该是建立在不对他人造成不良影响的基础之上的表达,狂欢行为失范是一种不文明的行为方式,过分强调了自我情绪的无约束发泄和表达,毫无约束的发泄是一种不成熟的表现,已经对大学的公共秩序造成了不良影响,给低年级学生起了不良的示范。

(2)严重缺乏自信。

无约束的毕业狂欢已经超越了毕业庆祝的范畴,失范的行为更多的发生在一些平时默默无闻的学生身上。

违反生活纪律案例剖析

违反生活纪律案例剖析

违反生活纪律案例剖析
案例描述:小明是一名大学生,他平时喜欢熬夜玩游戏,经常迟到
早退。

有一天,他因为迟到而被老师批评,并且被要求写一篇反思文章。

1. 违反纪律的后果小明的行为不仅影响了自己的学习成绩和身体
健康,还会给周围人造成负面影响。

在工作中也同样如此,在公司里
如果你总是迟到早退、不按规定执行任务等等行为都会让领导对你产
生不满意度,并可能失去职位。

2. 熬夜玩游戏的危害长期熬夜玩游戏
会导致身体机能下降、免疫力减弱、记忆力变差等问题。

同时也容易
引发心理问题,比如焦虑、抑郁等情况。

3. 如何改正错误首先要认识
到自己存在问题并愿意改正;其次需要制定一个合理可行的计划来调
整自己的作息时间和学习方式;最后需要坚持执行计划并逐渐培养好
习惯。

4. 生活中应该遵守什么样的纪律生活中我们应该遵守以下几点
纪律:保证足够睡眠时间;按时吃饭;合理安排时间进行学习或工作;尊重他人权益和社会公共秩序等。

5. 怎样才能更好地管理自己?要更
好地管理自己首先需要建立正确价值观和目标观念,并根据这些设定
出具体可操作性强的目标及实现方法。

同时还需注重锻炼身体以提高
精神状态及注意力集中程度,并且可以寻找志同道合者互相监督与支持。

最后就是坚持不懈地执行计划直至达成目标。

6. 结语每个人都有
责任遵守社会规范与法律法规,在日常生活中要始终保持良好品质与
态度,从而塑造出优秀品格与形象。

只有这样才能走向成功之路!。

大学生不良行为成因及教育转化措施案例研究

大学生不良行为成因及教育转化措施案例研究

大学生不良行为成因及教育转化措施案例研究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大学教育逐渐成为许多人实现自我发展和职业发展的重要途径。

在大学校园内,不良行为也时有发生。

大学生不良行为的成因多种多样,包括个人心理问题、家庭环境的影响、社会因素等。

针对大学生不良行为,教育转化措施至关重要。

本文将通过具体案例研究,分析大学生不良行为的成因,并探讨相应的教育转化措施。

一、案例研究一:小明的抄袭行为小明是某大学的一名大三学生,在一次作业中被老师发现有抄袭行为。

经过调查得知,小明之所以抄袭,是因为学业压力大,加之他学习不努力,就业压力也很大,所以为了获得好成绩,才采取了抄袭行为。

分析:小明的抄袭行为是因为他面临的学业和就业压力很大。

作为大学生,他缺乏应对压力的能力,导致了不良行为的出现。

二、案例研究二:小红的迟到现象小红是某大学的一名大二学生,经常因为迟到而受到老师的批评。

经过与她交谈,得知她晚睡晚起,经常熬夜玩游戏,导致早上起不来。

分析:小红的迟到行为是由于她生活习惯不良,缺乏自律和责任感,导致了迟到行为的发生。

三、教育转化措施:1. 强化心理健康教育对于面临学业压力的学生,学校应该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加强自我调节能力,应对生活中的各种挑战。

2. 家庭教育对于家庭环境对学生不良行为的影响,学校应该积极与学生家长沟通,加强家庭教育,提醒家长及时关注孩子的学习和生活情况,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3. 学业指导和辅导为了解决学生学业压力过大的问题,学校可以开设学业指导和辅导课程,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方法、时间管理和自我调节能力,同时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价值观。

4. 生活习惯培养学校可以加强对学生的生活习惯培养,教育学生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饮食习惯和运动习惯,帮助学生提高自律和责任感,避免不良行为的发生。

大学生不良行为的成因多种多样,需要学校和家庭共同努力,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家庭教育、学业指导和生活习惯培养等措施来帮助学生转化不良行为,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促进健康成长。

大学生违法案例及分析

大学生违法案例及分析

大学生违法案例及分析大学生是社会的希望和未来,他们应该是遵纪守法、积极向上的典范。

然而,近年来,一些大学生却频频涉足违法犯罪领域,给社会和家庭带来了极大的困扰。

接下来,我们将就一些典型的大学生违法案例进行分析,以期引起更多人的关注和警惕。

首先,近年来,一些大学生因为网络侵权问题而被起诉的案例屡见不鲜。

他们通过盗版、复制、传播他人的作品,侵犯了他人的知识产权。

这些行为不仅违反了法律法规,也损害了正当作者的利益。

这些大学生可能是出于对网络的便利和快捷的认知误区,或者是出于经济利益的驱使,但无论出于何种原因,这种行为都是不可取的。

大学生应该树立正确的知识产权观念,自觉抵制侵权行为,做一个遵纪守法的好公民。

其次,一些大学生因为涉足赌博、吸毒等违法活动而被警方抓获。

这些行为不仅违反了社会公德,也损害了自身的身心健康。

大学生正值青春年华,应该珍惜时光,努力学习,提升自己的素质和能力,而不是沉溺于赌博、吸毒等不良行为中。

大学生应该自觉抵制诱惑,保持清醒的头脑,远离违法活动,做一个对社会有益的人。

最后,一些大学生因为参与传销、诈骗等经济犯罪活动而被判刑的案例也时有发生。

这些行为不仅损害了他人的利益,也毁坏了自己的人生前程。

大学生应该珍惜自己的学业时光,努力学习,提升自己的素质和能力,而不是沉迷于不法之门。

他们应该自觉抵制金钱的诱惑,树立正确的金钱观念,远离经济犯罪活动,做一个守法的好公民。

综上所述,大学生违法案例的出现,不仅给社会带来了不良影响,也损害了大学生自身的利益。

因此,我们呼吁社会各界和家庭共同关注大学生的成长环境和心理健康,加强对大学生的法制教育和心理辅导,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让他们健康成长,成为对社会有益的人才。

希望通过我们的共同努力,能够减少大学生违法案例的发生,为社会的和谐稳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学生失范行为案例评析-教育社会学视角
冷虎
(内江师范学院 教育科学学院,四川,内江 641100)
摘要
:大学阶段是最接近社会最独立的一个学习阶段,这个阶段比高中阶段更加自由,由于学校教育内容与社会的脱离,

家庭的关系情况,家长的教育方式,同龄人影响,家庭背景,学校文化,社会因素等加上大学生本身不成熟的价值观和
世界观的影响 ,就会出现失范行为。这里笔者将评析大学生恋爱中的失范行为案例。
关键词:
大学生;失范行为;教育社会学视角

失范行为是指违反规范的行为,那么大学生失范行为就是指大学生违反规范的行为 ,主要是指教育、
道德规范,大学生的失范行为主要表现为: 学习懈怠 、人际交往行为幼稚 、生活方式注重享乐 、攀比等等 。
大学阶段学生们在学校的需要不仅是学习的需要了,根据埃里克森的理论大学生处于成年早期他们的发
展任务是获得亲密感以避免孤独感体验着爱情的实现,因此有恋爱的需要,而且大学生的目标再也不是
中学时的“取得好成绩”他们开始有着各个方面的目标,而这些目标又不一定都能够通过合乎规范的方
式轻松实现,因此学生就用是反的行为来轻松实现他的某些方面的目标,这里笔者从教育社会学的角度
对大学生在恋爱过程中的失范行为评析。
一、大学生恋爱过程中的失范与正常行为
失范的恋爱行为案例表现为:透支式的恋爱投入,大学生将大量的时间、精力钱财投入谈情说爱,
对课业及正常的生活交往产生强烈的挤压和冲击。夸张式的感情表达,在表达自己感情的时候,过于随
意、露骨,甚至在众目睽睽之下做出一些极不合时宜的边缘性行为 。对婚前性行为持宽容甚至放任的态
度 ,偷吃禁果、长期同居。极端化的报复方式争风吃醋打架斗殴沉迷网络借酒消愁自伤甚至伤人等[1]。
正常的情况下恋爱是一件较为严肃的事,恋爱是找一个与自己志同道合的人相互照应分享彼此,它是建
立在彼此有好感的基础上再相互接触产生爱情,在恋爱过程中正常的恋爱行为是亲密关系在公共场合隐
晦表现,恋人之间分享生活的空余时间,彼此关心安慰。
二、大学生恋爱失范行为的社会学分析
美国社会学家罗伯特·默顿 (Merton ,R. K.)认为失范是在人们用社会认为合法的手段不能实现自
己的文化目标时发生的 ,而对于这种情形的一个共同的反应 , 就是越轨行为(当触犯刑律时即为犯
罪行为)。[2]其实大学里并没有规定什么是合乎规范的恋爱行为,但是上述的那些行为是不符合社会认
可的手段,恋爱的真正目标是两个人志同道合,隐晦地亲密,分享彼此的快乐、生活时间,在受伤时彼
此安慰,但是上述的那些行为的目的并不是这目的,因此有着失范的恋爱行为的大学生谈恋爱的目标就
错了。社会学家克利福特·肖 ( Clifford Shaw) 和亨利· 麦凯 ( Henry Mc Kay) 研究发现 ,如果越轨行
为在某一群体或社区中已经作为一种文化模式而存在 ,它就很可能被传播给新来者和年轻人。[3]大学
里的这种失范的恋爱行为的确是作为一种文化模式而存在,因此失范的恋爱行为以这种方式传播下来:
新入学的大学生在大学校园里接受了这种文化,他们接着老一届的学生将恋爱的目的曲解。
三、影响大学生恋爱行为失范的因素分析
上面分析了大学生恋爱行为的失范的主要原因是,大学生对恋爱的目的的曲解,以及社会认可的
合法手段不能实现他们曲解后的目的。由这个结果,可以作以下分析。
(一) 家庭因素
家庭的人际关系与家庭教育直接影响到了大学生的人生观与价值观,人生观与价值观又是他们拟
定恋爱的目的的基本方向,家庭关系比较和谐的大学生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大多比较积极,家庭关系不和
谐的反之。家庭教育更是直接给孩子造成了人生观与价值观上的影响,而且大学生时常吧家庭生活中的
习惯带入到大学生活中。
(二)社会因素
1、当前社会逐渐由70后时代步入80后时代而大学校园里迎来的是90后。不同时代的人有着自
己时代的人的规范,80后比70后更为开放,随着这个开放度势头社会约束力减弱,在校园里的90后
和80年代末一代更为开放。2、随着现代传媒的发展和普及 ,特别是电脑网络的发展 ,在各种传媒中出
现了一些不健康的内容如色情和暴力等 ,加之媒体对社会丑恶现象和消极腐败行为的不断披露 ,对
大学生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影响其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从而改变其对恋爱的认识,导致大
学生曲解恋爱。
(三)同龄人的影响
同龄人一般在家庭背景 、年龄 、性格特点 、爱好等方面比较接近 。他们时常聚在一起,彼此间
有很大的影响。同辈群体可以分为积极型同辈群体和消极型同辈群体 。积极型同辈群体可以为大学生
提供支持和保护,对大学新生的发展起积极的促进作用 。消极型同辈群体主要由一些各方面表现较差,
有劣迹的学生组成。大学生在大学生活中受到同龄人的影响最大。在同龄的恋爱经历中不论是成功的还
是失败的,都会影响到大学生的恋爱由于这些影响曲解的恋爱观念不断地传播开来。
(四)学校因素
学校在大学生恋爱这个问题上的态度是既不提倡又不反对的顺其自然的态度,没有明确的恋爱行
为规范,这导致了即便这些失范行为是不合乎社会认可的,但是由于没有明确的规范所以没有明确地表
示这些行为是失范行为;学校给大学生们提供的环境是自由的环境,且有这么一句话“大学生什么都缺
就是不缺时间”这就导致了有部分学生由于空虚寂寞而去找个人陪,就谈恋爱了,这也是曲解了恋爱,
还有些是由于周围人都恋爱了,自己也就随便找个人恋爱了。当然这里涉及了一部分的个人因素。
(五)个人因素
第四点都有提及,由于个人某些想法或者某些特殊的情况。上面提及了生活上的空虚寂寞,和情
感上的攀比,还有例如,想在公共场合炫耀一下自己和自己的恋人呀什么的,再例如一些特殊的情况自
己的恋人是盲人所以不得不时刻照顾他。
四、对更正该类行为建议
1、居民委员会可以组织一些
提高家长素质的培训 ,尽量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 家庭是大学生成长过

程中最先接触的环境 ,是其首属群体 ,家庭对其成长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家长作为整个家庭的
支柱 ,扮演着重要角色 。为防止子女失范行为的发生 , 家长应努力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修养和科学
文化水平 ,发挥示范作用 ,正确引导子女的行为,培养子女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和审美观 。
父母之间应该和睦友好 、相敬如宾 ,为子女创造良好的氛围 ;同时家长应该与子女进行良好的沟通 ,正
确认识子女的需 要 ,尊重子女表达感情的权利 ,把尊重信任子女和严格要求结合起来 ,以培养子女
良好的个人素质减少个人因素。
2、在大学,老师多半是只负责上课 ,与学生接触的不是很多,而由学校指定专门人员负责管理学生他
们即是辅导员 。他们与一部分学生的接触比较多 ,能更多地了解学生的心理动态和存在的问题与需求 ,
但是他们只能辅导部分学生且一些辅导员基本上完全不能发挥引导说教作用 。因此应加强高校辅导
员工作 ,提升辅导员自身的素质和个人魅力 ,了解学生的心理察看大学生谈恋爱的动机与目的,发现
不正常的及时纠正。而且他们还能解决出了恋爱方面外的其他失范行为。同时也可以加大班主任和科任
老师的责任权限。
3、大学应建立和完善新的恋爱管理机制(例如情侣之间不能在公共场合亲昵),注重校园精神文明建设,
重视对学生道德素质的培养,提高学生的道德认知能力,加强对人综合素质的培养。此外,学校应制定有
效的监督管理办法,利用学校资源成立适合本高校实际的失范行为矫正办公室 , 及时对有失范行为倾
向的学生进行预防治疗,对已经做出失范行为的学生进行说服教育并予以纠正。学校可以增加一些学生
感兴趣的活动,减少学生空虚寂寞的时间,为学生提供更为积极的大学生活。
4、面对社会因素,学校可以找出一些加强社会约束力的方法实施但是这可能性比较少,那么就只好培
养学生的自我约束能力,和加强学校的约束力。如果可以的话,建议优化学校周边环境,减少学校周边
的低价旅馆。教育相关部门可以协助学校优化周边环境。
参考文献:
[1]胡春贞,大学生恋爱心理的偏差-成因与纠正策略[J]
[2]郑杭生, 社会学概论新修 :第三版[M] ,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2:414
[3]徐瑞, 越轨社会学理论对防范学生越轨行为的启示[J] , 当代教育科学 ,2004 , (1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