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人教版世界历史社会主义力量的发展
2019-2020学年度人教部编版历史九年级下册第三单元 第一次世界大战和战后初期的世界第11课 苏联的社会主义

材料一反映苏维埃政府实行的什么政策?根据所学知识,这个政策有什么特点?
材料二中的“明智试验”的中心措施是什么?为什么说罗斯福是“纠正我们社会弊病的人们的委托人”?
根据所学知识和材料三,“中国式的新路子”指的是什么?在我国广大农村地区,如何体现这条“中国式的新路子”?
综合上述材料,你认为我国应从哪些方面努力,来提升综合国力,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请任选一个角度说出你的看法)
2019-2020学年度人教部编版历史九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一次世界大战和战后初期的世界第11课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课后辅导练习五十四
某班举行历史辩论会,下图所示为双方辩手的主要观点。据此判断此辩论会的主题应该是( )
有误
A、农奴制改革的利弊
B、新经济政策的利弊
C、斯大林模式的利弊
D、罗斯福新政的利弊
史实:科学家拉格朗日把17世纪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誉为人类心灵的最高产物,并说:“因为宇宙只有一个,而在世界历史上也只有一个人能做它的定律的解释者。”
推论:牛顿创立的经典力学体系已经达到了物理学研究的最巅峰。
A、正确
B、错误
史实:1928年,苏联按照国家计划在乌拉尔地区建设两个钾矿矿井,一个由苏联自主建设,另一个由德国公司负责。
史实:1941年6月,英国首相丘吉尔说:“过去25年来,没有谁比我更彻底地反对共产主义……进攻苏联,只不过是企图进攻不列颠岛的前奏。因此,苏联的危难就是我们的危难,也是美国的危难。”
推论:这反映出苏联存亡事关英美的命运,由此开始丘吉尔放弃了反苏反共的政治立场。
A、正确
B、错误
史实:“欧洲的局势很是严重……我们的政策是不反对任何国家,任何主义,而是反对饥饿、贫穷、悲惨、混乱,美国政府应用科学尽力缓和局势。”
历史部编版必修中外史纲要下(2019版)第20课 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 教案

教师活动:展示斯大林逝世后各地的哀悼情况,与《国家葬礼》中的描述加以佐证,提出问题:斯大林留下了哪些遗产?【材料一】他接过的是一个扶木犁的穷国,他留下的是一个拥有核武器的强国。
教师活动:展示材料,说明斯大林在位期间,苏联的国力明显增强,引导学生阅读课本,概括苏联二战后的发展。
【材料二】当1949年苏联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成为第二核大国之时,每年皮鞋产量仅有163百万双,全国一亿七千万人口平均每人买不到一双皮鞋。
到1953年,一个人才有0.4平方米的住房……农业徘徊不前,只提高了40%,1953年全苏人均的粮食低于1913年,而苏联人口比1913年增加了20%。
—《苏联国民经济》教师活动:展示材料,说明二战后苏联取得成就之外,社会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并梳理材料所呈现的问题背后的深层原因。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课本,概括苏联改革的历程。
【材料三】“从一定意义上说,赫鲁晓夫既是斯大林模式的掘墓人,但最终还是扮演了守墓人的角色。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
阅读课本,结合所学知识,从经济总值、国防、农业、工业等方面总结苏联二战后的成就。
阅读课本,理清苏联各个领导人改革的过程。
教师活动:展示材料,提出问题,为什么称赫鲁晓夫为掘墓人?教师活动:展示图片,说明赫鲁晓夫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所以称其为掘墓人。
【材料四】科学家联名要求赫鲁晓夫去领导一个癌症治疗所。
赫鲁晓夫推脱道:“谢谢同志们的支持,但我对癌症一窍不通啊。
”科学家们纷纷说道:“赫鲁晓夫同志,您只要应用一下您在农业问题上的经验就好了!您一负责,粮食就全不见了!”1957年5月,赫鲁晓夫突然提出,苏联的人均牛奶和黄油的产量将在1958年赶上美国,人均肉类产量将在1960—1961年赶上美国。
(1957)年,苏联的肉类产量只有570万吨,而美国是1600万吨;人均肉类产量,苏联是36公斤,美国是97公斤。
从1959年起,赫鲁晓夫开始推行冒进式的“七年计划” 。
【精品】2019年人教版九年级《世界历史》上册知识点梳理★(55页)

【精品】2019年人教版九年级《世界历史》上册知识点梳理★第一单元人类文明的开端第1课人类的形成一、人类的出现:(距今约三四百万年前)注意:晚期智人出现的同时,现代人种的差异也显现出来。
根据人的体貌特征,世界上的人类分为三大主要人种:即我们通常所说的黄种、白种和黑种人。
人种的差异是不同自然地理环境等众多因素长期影响的结果。
二、氏族社会:1、人类最初经历的是原始社会。
2、随着生产力和社会的进步,出现了氏族。
最初是母系氏族社会,随着农业和畜牧业的发展,以及手工业的进步,人类进入了父系氏族社会。
第2课:大河流域——人类文明的摇篮一、四大文明的比较:二、其他重要知识点:1、古埃及:(1)、公元前15世纪国王图特摩斯三世在位时,成为地跨亚非两洲的军事帝国,公元前6世纪,埃及被西亚的波斯灭亡,之后又先后被希腊、马其顿、罗马、阿拉伯帝国所统治。
(2)、金字塔是国王的陵墓,是他们权力和地位的象征。
(3)、一句名言:埃及是“尼罗河的馈赠”——希罗多德。
2、古巴比王国:(1)、公元前19世纪,古巴比伦王国建立,公元前18世纪,国王汉谟拉比统一两河流域,建立起中央集权的奴隶制国家。
(2)、为了维护奴隶主阶级的利益,汉谟拉比制定了现存的世界古代第一部比较完备的成文法典,史称《汉漠拉比法典》。
(3)、一句名言:以眼还眼,以牙还牙——摘自《汉谟拉比法典》。
3、古代印度文明:雅利安人统治印度后形成了严格的等级制度“种姓制度”——这种制度把人分为四等(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随着历史的发展,种姓制度逐步激化了古代印度的社会矛盾,对古代印度社会的发展产生了不利影响。
古代印度的种姓制度:婆罗门(第一等级)祭司贵族掌握神权刹帝利(第二等级)国王、武士、官吏把持国家军事和行政大权吠舍(第三等级)农民、牧民、手工业者、商人向国家纳税首陀罗(第四等级)被征服者、贫困破产失去土地的几乎没有权利特点:1、种姓界限森严;2、种姓职业世袭;3、种姓实行内婚。
人教版世界历史社会主义力量的发展精编版

世界历史社会主义力量的发展教学目的一、要求学生掌握的基础知识:人民民主国家。
社会主义阵营。
战后初期苏联恢复国民经济的背景、措施、成就。
欧亚一系列人民民主国家诞生的历史条件、概况,这些国家是怎样走上了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世界历史意义。
二、要求学生从思想上认识:1.二次大战后,欧亚诞生了一系列人民民主国家,它们走上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形成了强大的社会主义阵营,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
2.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是十月革命之后世界历史上最重大的事件之一,在国际共运发展史上具有深远的影响。
3.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相比较,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光明的发展前途;同时社会主义又是新生事物,它的发展道路也必然是曲折的、波浪式的前进过程。
三、要求培养学生的能力:1.分析概括能力——从战后苏联及欧亚一系列人民民主国家发展的教学过程中分析概括出社会主义的共同特征。
2.分析比较能力——分析比较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各国走上社会主义的具体条件;中国与东欧国家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不同历史背景与途径,进而由此说明中国革命的胜利是十月革命后世界历史上最重大的事件之一。
本课重点:通过对战后苏联国民经济的恢复、各人民民主国家的诞生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世界历史意义的讲述,使学生形成社会主义力量的发展这一整体认识。
本课难点:分析比较人民民主国家与社会主义国家的异同;全面认识和初步理解社会主义是一个较长时期发展过程。
教学要点一、战后初期的苏联1.医治战争创伤,恢复国民经济2“四五”计划”二、欧亚一系列人民民主国家的诞生1.诞生的背景2欧洲的人民民主国家的建立3.亚洲的人民民主国家的建立4.各人民民主国家走上社会主义发展道路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世界历史意义1.十月革命后世界历史上最重大的事件2.社会主义阵营力量的壮大3.对帝国主义殖民制度的致命打击本课要点直要人物斯大林铁托金日成胡志明重要词语苏联“四五”计划人民民主国家社会主义阵营附一本课思考题答案题:说一说,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欧亚出现一系列入民民主国家的主要原因。
2019-2020人教版历史选修3 第1单元 第1课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第1课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一、动荡不安的世界1.背景(1)20世纪初,世界被列强基本瓜分完毕。
(2)全球各国各地区都被纳入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之中,成为一个整体。
2.原因(1)根本原因: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
(2)后起的资本主义国家希望重新瓜分世界。
(3)列强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
3.表现(1)列强通过谈判和幕后交易解决彼此间的矛盾,纠集军事集团。
(2)大规模扩军备战,增强本国实力。
二、剑拔弩张的两大军事集团1.三对基本矛盾(1)法德矛盾①普法战争中战败的法国被迫割地赔款,失去了在欧洲大陆的霸主地位。
法国视德国为最大的敌人。
②德国拼命扩充陆军,试图压制法国。
(2)英德矛盾①英国推行欧洲大陆均势的政策,希望欧洲大陆上出现强国对峙的局面,便于自己插手欧洲事务。
②英国不愿看到德国强大,加上在殖民地等问题上冲突的加剧,英德矛盾逐步激化。
(3)俄奥矛盾:主要表现在对巴尔干半岛的争夺上。
①奥匈帝国视该地区为自己的势力范围。
②俄国打着斯拉夫主义的旗号,向该地区扩张。
2.军事集团形成[深度点拨]19世纪末20世纪初,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矛盾的根源和实质根源: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
第二次工业革命后,美、德经济实力居世界前列,但殖民地较少。
而英、法经济实力相对落后,所占殖民地较多。
帝国主义国家间实力对比与所占殖民地出现不相称的状况。
实质:争夺殖民地和世界霸权。
三、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1.复杂的巴尔干(1)巴尔干半岛长期处于奥斯曼帝国的统治之下,民族关系复杂。
(2)两次巴尔干战争①1912年秋,“巴尔干同盟”发动了对奥斯曼帝国的一次民族解放战争,奥斯曼帝国战败。
②1913年因“巴尔干同盟”内部矛盾,发生第二次巴尔干战争,保加利亚战败。
(3)帝国主义干涉①原因:巴尔干半岛上的战争给列强提供了机会。
②表现:俄、奥匈投入对巴尔干半岛的争夺。
③影响:列强的争夺、民族矛盾的不断激化,使巴尔干地区成为欧洲的“火药桶”。
2019-2020年九年级世界历史(上)每课时精讲精练系列(人教版)

2019-2020年九年级世界历史(上)每课时精讲精练系列(人教版)一、选择题(20题,每题2分,共40分)1、《疯狂原始人》是由美国梦工厂动画公司制作的一部3D动画电影,该片时间设定在史前时代,讲述了一个原始人家庭的冒险经历。
假如你也能穿越时空隧道,回到远古时代与“露茜”面对面交谈,你应该回到下列哪一地区A、非洲B、亚洲C、欧洲D、美洲2.汉谟拉比法典是世界上现存的古代第一部比较完备的成文法典,结合你所学的知识说一说该法典应该是用什么文字写成的()A.甲骨文B.象形文字C.楔形文字D.字母文字3、“如今有个趋势,人们怀念她的民主制度,并将其视为现代民主制度的源头。
”(英国历史学家约翰.索利语)这里的“她”是指A.斯巴达 B.雅典 C.罗马帝国 D.西罗马帝国【答案】B【解析】4、古印度摩揭陀国王阿育王在印度是个家喻户晓的人物,他在位时,孔雀王朝成为印度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大帝国。
请问,按古印度“种姓制度”的划分,阿育王应该属于哪一种姓?()A.婆罗门B.刹帝利C.吠舍D.首陀罗5、造成人种差异的主要原因是()A.所处的进化阶段不同B.宗教信仰的不同C.自然环境及多种因素的长期影响D.智力发展水平的不同6、下列大河流域都是人类文明的摇篮。
其中孕育了古代埃及文明的是()A.尼罗河流域B.幼发拉底河流域 C.恒河流域D.长江流域7、《汉谟拉比法典》对我们研究下列哪一选项的内容帮助最大()A.金字塔是如何修筑的 B.古代西亚两河流域奴隶社会的情况C.印度的种姓制度 D.母系氏族社会的特点【答案】B【解析】8、罗马共和国时期没有君主,国家最重要的机构是()A.公民大会 B.五百人会议C.元老院 D.陪审法庭9.小亮一家到旅游公司咨询旅游路线,他告诉爸爸下图的景点属于A.印度 B.法国 C.埃及 D.希腊【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根据图片金字塔和狮身人面像可知道考察的是古代埃及的文明标志。
考点:人教新课标九年级上册•人类文明的开端•大河流域----人类文明的摇篮•金字塔的国度10.人类早期的文明最早诞生在亚非的大河流域。
2019-2020学年度人教版版九年级下册历史 第三、四单元 综合测试卷 (有答案)

第三、第四单元水平测试(时间:80分钟满分:100分)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有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1. 20世纪上半期发生的两次世界大战给人类文明带来了空前的浩劫,深刻影响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
以下关于两次世界大战共同点的叙述,不正确的是(B)A. 都在客观上促进了科技的发展B. 都是帝国主义性质的战争C. 都在战后形成了新的世界格局D. 都给世界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2. 1914年秋,正当一个又一个欧洲国家卷入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屠杀之际,英国外交大臣格雷伯评论道:“灯光正在整个欧洲熄灭。
”材料反映一战的主要性质是(D )A. 民族解放战争B. 争夺美洲霸权的侵略战争C. 世界反法西斯战争D. 帝国主义掠夺战争3. “一个极端残暴、腐败透顶的帝国(奥匈帝国)为了在欧洲争夺霸权,就凭借武力奴役另一个弱小但倔强的民族,并驱使其成员参加一场由于分赃不均而引起的大屠杀。
”材料表明这场“大屠杀”的性质是(A )A. 帝国主义的掠夺战争B. 地区性经济利益冲突C. 资产阶级性质的革命D. 种族间矛盾激化的结果4. 捷克斯洛伐克作家哈谢克在小说《好兵帅克》中,描述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两大军事集团疯狂厮杀的场面。
下列战役,为该小说描述“疯狂厮杀的场面”提供了素材的是(A)A. 凡尔登战役B. 莫斯科保卫战C. 诺曼底战役D. 斯大林格勒保卫战5. 右图是大正三年(1914年)11月7日《大阪朝日新闻》的号外“青岛陷落”。
日本进攻青岛的借口是(C)A. 一名日本士兵失踪B. 柳条湖一段路轨被炸C. 对同盟国的德国宣战D. 中日海军黄海冲突6. 2017年是俄国十月革命胜利100周年。
以下对十月革命的论述,正确的是(D)A. 十月革命既是一场资产阶级革命,又是一场社会主义革命B. 十月革命中列宁没有亲自领导和指挥起义C. 十月革命后形成了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D. 十月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7. 列宁曾将十月革命的主观动机设定为“引爆”西方世界的无产阶级革命。
2019-2020学年部编版必修下册:第20课 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 【课件】(36张)

20
2.从唯物史观角度认知苏联改革的经验教训
赫鲁晓夫对斯大林的全盘否定,造成人们思想混乱,增添改革的阻力; 不足 勃列日涅夫忽视了对经济困难的充分认识,阻碍了改革的进程;戈尔 之处 巴乔夫在经济改革成效甚微的情况下转向政治改革,背离了社会主义
方向
经验 教训
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要处理好政策、发展、稳定三者之间的关系;社 会主义改革必须走改革开放和适合本国国情的道路;社会主义改革必 须以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为宗旨
粮食产量有所增加;__1_9_5_7__年成功发射了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②没有突破计划经济体制,国民经济比例仍然严重失调。
3
3.苏共二十大 (1)时间:1956年。 (2)概况:赫鲁晓夫在苏共二十大上作了《_关__于__个__人__迷__信__及__其__后__果__》的秘密报告。 (3)影响:打破了对__斯__大__林___的个人崇拜,但没有对斯大林的功过作出全面科学 的分析,造成严重的后遗症 。
(3)其他改革取得成效的国家:波兰、匈牙利、民主德国。
9
3.东欧剧变 (1)原因 ①各国改革都 没有突破苏联模式的束缚 。
导致剧变的主要原因 ②20世纪80年代,一些东欧国家经济陷入严重困境,政局剧烈动荡。 ③苏联鼓励东欧改革和西方“__和__平__演___变___”战略的影响。 ④东欧执政的共产党或工人党领导人迷失了改革的社会主义方向,否定马克思主 义指导,否定社会主义制度 ,抛弃共产党领导地位,实行政治多元化。
任何无产阶级政党都要坚持独立自主,把发展经济、改善人民生 活作为执政的首要任务来抓,同时,还要注意自主的民主与法制 建设,并且警惕西方发达国家的“和平演变”战略
27
命题探究
探究 东欧剧变的原因及实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2020年人教版世界历史社会主义力量的发展
教学目的
一、要求学生掌握的基础知识:人民民主国家。
社会主义阵营。
战后初期苏联恢复国民经济的背景、措施、成就。
欧亚一系列人民民主国家诞生的历史条件、概况,这些国家是怎样走上了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世界历史意义。
二、要求学生从思想上认识:
1.二次大战后,欧亚诞生了一系列人民民主国家,它们走上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形成了强大的社会主义阵营,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
2.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是十月革命之后世界历史上最重大的事件之一,在国际共运发展史上具有深远的影响。
3.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相比较,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光明的发展前途;同时社会主义又是新生事物,它的发展道路也必然是曲折的、波浪式的前进过程。
三、要求培养学生的能力:
1.分析概括能力——从战后苏联及欧亚一系列人民民主国家发展的教学过程中分析概括出社会主义的共同特征。
2.分析比较能力——分析比较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各国走上社会主义的具体条件;中国与东欧国家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不同历史背景与途径,进而由此说明中国革命的胜利是十月革命后世界历史上最重大的事件之一。
本课重点:通过对战后苏联国民经济的恢复、各人民民主国家的诞生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世界历史意义的讲述,使学生形成社会主义力量的发展这一整体认识。
本课难点:分析比较人民民主国家与社会主义国家的异同;全面认识和初步理解社会主义是一个较长时期发展过程。
教学要点
一、战后初期的苏联
1.医治战争创伤,恢复国民经济
2“四五”计划”
二、欧亚一系列人民民主国家的诞生
1.诞生的背景
2欧洲的人民民主国家的建立
3.亚洲的人民民主国家的建立
4.各人民民主国家走上社会主义发展道路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世界历史意义
1.十月革命后世界历史上最重大的事件
2.社会主义阵营力量的壮大
3.对帝国主义殖民制度的致命打击
本课要点
直要人物
斯大林铁托金日成胡志明
重要词语
苏联“四五”计划人民民主国家社会主义阵营
附一本课思考题答案
题:说一说,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欧亚出现一系列入民民主国家的主要原因。
答:1.苏联人民在反法西斯战争中的伟大胜利产生了巨大影响,各国人民向往社会主义。
2二次大战严重削弱了帝国主义的力量,各国人民民主力量经过反法西斯斗争壮大起来。
3.·欧亚各国人民在本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经过艰苦的武装斗争或在苏军的配合下,推翻法西斯统
治并把反法西斯的民族解放战争发展为人民民主革命,这些国家先后建立了人民民主国家。
附二本课练习题答案
一|、选择:B
二、填空:苏联,斯大林
三、列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