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风格与文化

合集下载

语文古代文学作品的风格与流派

语文古代文学作品的风格与流派

语文古代文学作品的风格与流派古代文学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它代表着中国古代文人的智慧和思想。

在长达几千年的演化过程中,古代文学形成了各种不同的风格与流派。

本文将从古代文学的代表作品入手,探讨古代文学的风格与流派。

一、诗歌——古文化的象征古代诗歌是中华文学的瑰宝,以其优美的词藻、含蓄的意境而闻名。

在古代文学中,诗歌被视为最高的艺术形式,代表着古代文化的象征。

古代诗歌主要包括骚体、雅体和曲体三种风格。

其中,骚体诗歌以《诗经》为代表,流派为豪放派;雅体诗歌以《国风》为代表,流派为儒雅派;曲体诗歌以《楚辞》为代表,流派为浪漫派。

二、散文——文人显才华的舞台古代散文是一种自由发挥的文体,给了文人充分的创作空间。

古代散文流派繁多,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骈文和骚文。

骈文以连续对偶的结构为特点,形式复杂而华丽,代表作有《庄子》和《韩非子》;而骚文则以优美的辞章和含蓄的意境为特点,代表作有《文章心经》和《论语》。

三、戏曲——古代文学的艺术表达古代戏曲是集文学、音乐、舞蹈等多种艺术形式于一体的综合表演形式。

古代戏曲分为三大流派:京剧、豫剧和越剧。

京剧以其庄重大气、高亢豪放的表演风格,被誉为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豫剧以情感丰富、音乐美妙的表演形式受到广泛喜爱;越剧则以其婉约细腻、柔媚动人的表演风格而著名。

四、小说——古代文学的新领域古代小说是古代文学的新领域,反映了古代社会的人情世故和人性的复杂。

古代小说主要分为传奇和志怪两大流派。

传奇小说以浪漫的情节和奇幻的想象为特点,代表作有《红楼梦》和《西游记》;志怪小说则以神秘的故事和离奇的事件为特点,代表作有《聊斋志异》和《搜神记》。

五、文言文的接续与发展文言文是古代文学的基础,它以其严谨的语法和表达方式被广泛应用于古代文学创作中。

在古代文学的演化过程中,文言文经历了不同的阶段和变化。

从先秦时期的《诗经》、《国风》到明清时期的《四书五经》,文言文的表达方式逐渐趋于成熟和规范,成为古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文学风格与文化

文学风格与文化

跨文化传播中文学风格的变异
语言转换的局限性
在翻译过程中,原作中的文学风格可能因语言差异而产生变异,失 去原有的韵味和内涵。
文化背景的差异
不同文化对文学风格的解读和理解存在差异,可能导致风格在传播 过程中发生变异。
接受环境的重塑
文学作品在传播过程中受到接受环境的重塑,可能会产生与原作不同 的风格特征。
谢谢观看
文学风格的分类
按表现手法
01
现实主义、浪漫主义、现代主义等。
按地域文化
02
欧洲文学风格、亚洲文学风格、非洲文学风格等。
按语言特点
03
诗歌、小说、散文等。
文学风格的特点
独特性
每个作家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学风格,使其作品在众多作品中脱颖 而出。
稳定性
文学风格是作家长期创作实践中形成的,具有相对稳定性。
发展性
随着作家创作实践的深入和时代的变化,文学风格也会有所发展 和变化。
02
文化对文学风格的影响
地域文化的影响
地域文化是指特定地区的地理、历史、社会、经济、宗教、 民俗等文化特征,这些特征对文学风格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例如,中国的江南水乡文化和西北草原文化,就分别孕育出 了婉约派和豪放派的文学风格。
地域文化对文学风格的影响主要体现在语言、意象、主题等 方面。例如,南方文学多以细腻、柔美见长,而北方文学则 更加强调粗犷、豪放的特点。
社会文化的影响
社会文化是指特定社会群体的文化特征和价值观念,这些 特征和观念对文学风格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例如,现代主 义文学和后现代主义文学,就分别强调个体自由和社会批 判的主题。
社会文化对文学风格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主题、形式、语言 等方面。例如,现代主义文学更加注重表现个人内心的复 杂情感和意识流动,而后现代主义文学则更加注重对语言 和意义的解构和重构。

文学与文化差异

文学与文化差异

文学与文化差异文学是一种艺术形式,通过文字来表达人类思想、情感和经验。

随着不同地域、民族和文化之间的互动,文学作品也产生了差异。

文化差异对于文学的表达和理解有着重要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文学与文化差异之间的相互关系,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文学作品。

一、语言与文学语言是文学的基础,不同的语言有不同的文化内涵和表达方式。

文学作品通常依赖于特定的语言来传递意义和情感。

不同文化中的语言差异会影响到文学作品的表达和理解。

例如,英语中的隐喻和比喻的使用相对较多,而中国古代文化中的成语和典故在文学作品中大量使用。

这些语言特点反映了文化差异,也使得文学作品在不同文化中具有不同的表达方式。

二、价值观与文学不同文化有不同的价值观念,这些价值观念在文学作品中得到表达。

文学作品反映了人们对于美、善、真的追求,以及对于社会、人性的思考。

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价值观念差异会影响到文学作品的主题和观点。

例如,西方文化强调个人主义和自由,因此在其文学作品中常常探讨个体与社会、自由与束缚之间的关系。

而东方文化则注重集体主义和家庭观念,因此在其文学作品中更多地关注家庭和社会关系。

三、文化符号与文学文学作品经常使用符号和象征来传递意义。

不同文化中的文化符号和象征有所不同,因此在文学作品中的使用也会有差异。

比如,美国文学中常常使用鹰作为自由的象征,而中国文学中则常用龙作为吉祥和权力的象征。

这些文化符号和象征的差异反映了文学作品中的文化差异,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文学作品所表达的意义。

四、文学风格与文化不同文化中的文学作品具有独特的风格和特点。

文学风格与文化之间存在紧密的联系。

比如,西方文学强调戏剧性和冲突,追求线性的故事结构和个人主义的表达方式。

而东方文学则注重平和与内省,追求抒情的表达方式和循环的故事结构。

这种不同的文学风格反映了文化差异,也使得文学作品在不同文化中具有不同的审美标准和表达方式。

结语文学与文化之间的关系密不可分。

文化差异影响着文学作品的表达和理解。

阿城小说中的语言风格与文化批判

阿城小说中的语言风格与文化批判

阿城小说中的语言风格与文化批判阿城是中国当代文学史上一位独具特色的作家,他的小说以独特的语言风格和深刻的文化批判而备受关注。

本文将深入探讨阿城小说中的语言风格以及其背后所蕴含的文化批判。

阿城小说的语言风格简洁明快,犹如白话却又韵味无穷。

他善于运用简短而精准的词语,以朴素的文字勾勒出丰富的画面和复杂的人物情感。

这种简洁并非简单的删减,而是经过精心提炼后的精华,让读者在看似平淡的文字中感受到强烈的冲击和深刻的内涵。

在《棋王》中,阿城这样描写主人公王一生的吃相:“吃得很快,喉节一缩一缩的,脸上绷满了筋。

常常突然停下来,很小心地将嘴边或下巴上的饭粒儿和汤水油花儿用整个儿食指抹进嘴里。

若饭粒儿落在衣服上,就马上一按,拈进嘴里。

”没有华丽的形容词,仅仅是几个简单的动作描写,一个对食物充满珍惜和渴望的形象便跃然纸上。

这种简洁的语言,让读者能够迅速地捕捉到人物的特点,感受到人物的真实与生动。

阿城的语言还富有节奏感。

他巧妙地运用短句和长句的搭配,使文章读起来如同音乐般富有韵律。

短句的干脆利落与长句的舒缓悠长相互交织,形成一种独特的节奏美。

比如在《孩子王》中:“我又慢慢地往回走,山不高,慢慢走,月亮还在山顶,山谷暗了,路也看不太清楚。

”长短句的错落,营造出一种悠然的氛围,让读者仿佛置身于那个宁静的山间夜晚。

此外,阿城的语言充满了生活气息。

他从日常生活中汲取素材,将那些平凡而又真实的话语融入到小说中。

这种生活化的语言,使读者能够轻易地产生共鸣,仿佛书中的人物就是身边的普通人。

在《遍地风流》中,人物之间的对话充满了俚语和俗语,“这日子,唉,没法儿过啦!”“咱可不能让人看扁了!”这些话语让读者感受到了生活的琐碎与真实。

阿城小说的语言风格不仅展现了其高超的文字驾驭能力,更重要的是,通过这种语言风格,他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了深刻的批判。

在阿城的作品中,他揭示了传统文化中一些消极因素对人的束缚。

例如,在《棋王》中,王一生对下棋的痴迷某种程度上反映了人们在传统文化的框架内,过度追求一种单一的精神寄托,而忽视了对现实生活的积极参与和改变。

第13章 文学风格

第13章  文学风格

第13章文学风格一、风格的诸种观念和思路(一)独特的言语形式1.观念看重文学作品在言语形式或篇章修辞方面的独到之处,认为言语形式或篇章修辞方面的特色是风格的根本所在。

2.思路亚里士多德从外部形式和修辞学的角度理解风格的观点在后世产生深远的影响,发展出风格是“思想的外衣”的说法。

(二)创作个性的自然流露1.观念着重从风格形成的内在根据来理解风格,把作家的创作个性与作品的风格联系起来。

2.思路从主体根据的角度把风格看做是作家的创作个性在作品中的自然流露,这种风格观从作家的气质禀赋、人格个性和志趣才情等方面来把握作品的风格特征,具有言语分析所不及的一面,显然是必要的。

但如果只看到内心表现的一面,忽视外在表达,还不能完全理解风格。

(三)主体与对象相契合的特色1.观念主体内在依据和篇章修辞之外的角度,即强调风格是主体与对象相契合时呈现出来的特色。

2.思路风格必须从审美主体与审美对象的对应性的角度,或者说主体要去迎取、去契合对象的角度上去理解。

(四)读者辨认出的格调1.观念这是从读者鉴赏的角度来理解风格,认为作品的风格是读者经反复玩味后可以辨认的一种格调。

2.思路风格作为一种审美标志,作为时代精神和艺术趣味的多样性体现,能在作者和读者之间达成精神上的沟通和审美上的共鸣,使读者获得持久的美的愉悦。

二、风格的定义和内涵(一)文学风格的定义文学风格是指作家的创作个性在文学作品的有机整体中通过言语组织所显示出来的、能引起读者持久审美享受的艺术独创性。

定义的要点:(1)创作个性是风格形成的内在根据;(2)主体与对象、内容与形式的统一是风格存在的基本条件;(3)语言组织和文体特色是风格呈现的外部特征。

(二)风格与创作个性1.文学风格、创作个性与日常个性(1)三者关系日常个性是人在日常生活中表现出来的人格结构方面的独特性,而创作个性是作家气质禀赋、思想水平、审美趣味、艺术才能等主观因素综合而成的习惯性行为方式,是在日常个性的基础上经过审美创造的升华而形成的独特的艺术品格,是文学风格的内在根据,支配着文学风格的形成和显现。

唐宋时期的文学与文化特征

唐宋时期的文学与文化特征

唐宋时期的文学与文化特征唐宋时期被誉为中国文学史上的黄金时代。

在这段历史时间里,中国文学达到了一个令人叹为观止的高峰。

而文学也正是当时中国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

那么,唐宋时期的文学和文化特征是什么呢?一、文学特征(1)古典主义风格唐宋时期的文学风格被誉为古典主义风格。

这种风格注重古代经典的传承和发扬,也好像在追求某些“永恒”的东西。

因此,唐宋时期的诗、歌、赋、曲、剧等文学形式都在很大程度上保持了古典主义风格特征,而且也形成了唐宋时期文学特有的表达方法和风格。

(2)以诗为主要形式唐宋时期的文学以诗为主要形式。

唐代史称诗,宋代词一出,便成为唐宋文学的经典形式。

唐宋时期的诗人和词人们不仅创作出顶级的文学作品,也为文学史上留下了许多的名言佳句。

(3)追求自然与真实唐宋时期的文学也追求自然与真实。

诗人们提倡“诗为自然之言,词为心之所感”,追求表现自然、真实、深刻的感觉。

他们用诗歌抒发了人们对风景、事物、情感等自然界的领会和体感,也赋予了诗歌以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文化的寓意。

(4)注重意象艺术唐宋时期的文学也注重意象艺术。

意象是文学艺术的一种表现方式,是由作者的形象感觉和想象力所带来的微妙的情感体验表现而成的。

唐宋时期的诗人和词人都十分注重意象的刻画,在他们的作品中展现了非常丰富的意象。

有些意象非常具有想象性,这也为文化和美学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文化特征(1)科学技术唐宋时期是中国科学技术的繁荣时期。

在这个时期里,许多重要的科学技术成果被创造,如火药、印刷术、棉纺织业、四时节令表等。

这些成果表明了唐宋时期在科学技术方面的强大实力,也象征了当时中国文化的发展。

(2)儒家文化唐宋时期儒家文化传承和发扬中国的传统,儒家的经典和思想成为了社会及个人的行为准则。

在这个时期里,儒家思想的影响对中国的社会发展、文化传承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3)固有宗教信仰唐宋时期的中国文化和社会也固有了宗教信仰的存在,与佛教紧密相关的文化十分普遍。

1、文学风格与时代文化

1、文学风格与时代文化

1、文学风格与时代文化所谓文学的时代风格,就是作家作品在总体特色上所具有的特定时代的特征,它是该时代的精神特点、审美要求和审美理想在作家作品中的表现。

时代风格的形成,受时代情境和语境的影响,也离不开文学自身的发展规律,时代风云与特色必然对作家的创作个性格产生影响,从而使作品的风格打上时代的烙印。

苍凉悲壮的曹操、通脱清丽的曹丕、豪迈忧愤的曹植、豪气直上的孔融、深沉秀丽的王粲,继承和发展了汉乐府缘事而发、为时而作的文学精神,刘勰在《文心雕龙》分别概括为“观其时文,雅好慷慨,良由世积乱离,风哀俗怨,并志深而笔长,故梗概而多气也。

”被称为“建安风骨”的风格。

例如:曹操的《蒿里行》,全诗气度雄阔,笔力雄健。

诗以叙事起,以抒发战争带给人民深重灾难之情终,悲歌慷慨。

李白的《望庐山瀑布》中“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之句,用词夸张,在诗意中所表露的超然境界,使思想飞越的空间感。

2、文学风格与民族文化作家生活于民族传统文化中,不能不受民族文化传统的影响。

作家的风格必然渗入民族文化传统的基因,表现出民族性。

风格总是这样那样反映民族文化的特点,而形成文学的民族风格。

普希金和鲁迅的作品都是渗透了自己的民族文化,读者从普希金的作品中会感受到俄罗斯式的民族风格——俄罗斯人可以流落他乡,可以故土离亲,但是不能抛却自己的文化国土,这些精神家园的永久守望者,在他们心中藏着一个绝对、终极、永恒、超然的存在——这,就是普希金。

鲁迅《狂人日记》中塑造了一个在双半社会中收封建礼教迫害而性格扭曲的激进知识分子形象。

他是全面了解中国民族性的第一人,也是民族性的奠基人。

鲁迅的民族精神分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大无畏的勇敢精神”、“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等。

3.文学风格与地域文化地域风格是作家在创作上所形成的地方特色,它是某一地区的生活环境、风土人情、地域文化心里所成的独特风貌在作家作品中的表现。

自古以来,我国南北两大地区的文学艺术在风格上就存在明显的差异:贞刚气质的《诗经》和清绮《楚辞》。

文学 风格

文学 风格

文学风格文学的风格是作品的写作风格,包括作者运用的语言、句式、描写手法等等。

一个作品的风格与作者的个性、观点、文化背景等都有关系。

下面就几种常见的文学风格进行简要介绍。

1. 抒情风格:抒情风格是表达情感和感受的一种文学风格。

这种风格常出现在诗歌中,通过对情感的深入描写表达作者的内心世界。

抒情风格的作品往往语言优美,富有感伤的情感,不拘泥于现实,更注重表达作者的内心感受。

2. 叙事风格:叙事风格是一种讲述故事的文学风格。

这种风格常见于小说、小品文等作品中,通过一种连续、逻辑的叙述方式,向读者呈现一个故事情节。

叙事风格的作品追求故事的连贯性和逻辑性,有时会使用一些描写手法和修辞手法来增加故事的趣味性。

3. 讽刺风格:讽刺风格是通过一种嘲笑、讽刺的方式来批评和揭示现实的文学风格。

这种风格常见于讽刺小说、讽刺诗歌等作品中,作者运用夸张、反讽、讽刺等手法,通过讽刺某些人物、事件或社会现象来达到批判和启示的目的。

4. 现实主义风格:现实主义风格是描述真实生活的一种文学风格。

这种风格强调对现实中人物、事件和环境的真实、客观的描写。

现实主义风格的作品往往注重细节的描写,有着丰富的情节和人物塑造,力求真实地反映社会现象和人物性格。

5. 浪漫主义风格:浪漫主义风格是强调个体的感受和想象的一种文学风格。

这种风格常见于浪漫主义诗歌、小说等作品中,通过对自然、人性和爱情的理解和表达,追求情感的真挚和理想的追求。

浪漫主义风格的作品常常带有浓厚的情感色彩,富有诗意和幻想性。

以上只是文学风格中的几个常见类型,实际上文学的风格多种多样,每个作品都有其特定的风格。

一个作品的风格往往会受到作者个人的影响,也会受到某个时代、某个文化背景的影响。

文学风格是一种表达方式,不同的风格可以带给读者不同的阅读体验和思考角度,丰富了文学的世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学风格与文化文学风格与时代文化不同时代有不同的文化,作家生活于时代之中,不能不深受时代气息的感染。

作家的文学风格必然要渗入时代文化的因素,表现出时代性。

文学风格总是这样或那样反映时代文化的特点,形成文学的时代风格。

所谓文学的时代风格,就是作家作品在总体特色上所具有的特定时代的特征,它是该时代的精神特点、审美要求和审美理想在作家作品中的表现。

时代风格主要是指从历史和社会高度把握的、只属于这个时代而不属于其他时代的文学的总体特征。

时代风格的形成,受时代情境和语境的影响,也离不开文学自身的发展规律。

风格的时代性差异也完全可能体现在同一个作家身上。

这在一些跨世纪、跨时代的作家身上体现得尤为明显。

特别是当时代发生动荡、革命、战乱,改朝换代,或社会政治制度和经济体制出现重大的变更转型,都会使作家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创作视野、艺术趣味乃至情调语调发生重大的变化,从而导致个人风格的时代性转变。

文学风格与民族文化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文化传统。

作家生活于民族传统文化中,不能不受民族文化传统的影响。

作家的风格必然渗入民族文化传统的基因,表现出民族性。

风格总是这样那样反映民族文化的特点,而形成文学的民族风格。

文学风格与地域文化不同地域有不同的文化。

作家总是生活在一定的地域中,不能不感受到地域文化的气息。

作家的文学风格必然渗入地域文化的因素,表现出地域性。

地域文化除了与自然环境密切有关外,当然与在此自然环境中发展起来的社会环境,即生产力、生产关系、社会制度等同样密切相关。

说明地域风格及其成因,必须把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影响综合起来考虑。

文学风格与流派文化包裹在个人风格外面的,还有流派文化层。

流派是一个伸缩性颇大的概念。

严格地说,并不是每个作家都主动参加过一个明确的流派,但宽泛地说,又可以把大部分作家纳入已有的、相关的风格类型,从而认为某某作家属于某某流派。

文学流派的形成有自觉和不自觉两种情况,前者是自然形成的,既无组织,也无纲领,甚至可能是跨时代、跨国界的。

如豪放派和婉约派就是跨时代的,写实派、浪漫派、现代派就是跨国界的。

后者是以结社的形式出现的,有组织,有纲领,甚至有刊物和出版社,这是严格意义上的文学流派。

同一个流派的作家,既有个人的独立风格,又有流派的共同风格。

因此,所谓流派风格,是指一些在思想感情、文学观念、审美趣味、创作主张、取材范围、表现方法、语言格调方面相近的作家在创作上所形成的共同特色,是一种群体文化的表现。

不同的地域有不同的文化,作家总是生活在一定的地域之中,不能不感受到地域文化的气息。

作家的文学风格必然渗入地域文化的因素,表现出地域性。

地域文化是历史形成的,它一般由地域的语言,地域的传说,地域的宗教,地域的习俗,地域的性格,地域的审美理想,地域的艺术等特点融合而成的。

风格总是这样或那样的反映地域文化的特点,而形成文学的地域风格。

此外地域的传说,地域的宗教也会影响作家的创作风格。

比如在中国,古老的神话传说是《女娲补天》,《盘古开天辟地》,《后羿射日》,《精卫填海》;在古希腊神话中则流传着《伊利昂记》,《奥得修记》;西方国家则流传着亚当和夏娃得故事,马克*吐温写了一本书叫《夏娃日记》,他之所以不写《女娲日记》,《盘古日记》,是因为它生活在美国,他所了解的是西方国家的传统和宗教传说。

又比如印度是佛教的发源地,一定又很多有关释迦牟尼的故事,像印度的神话中,《勇敢的拉曼南达》,《坚贞的乌玛》,都是很美的故事。

宗教和传说对作家的文学风格影响也很大,比如说《西游记》,师徒四人西天取经,取得印度佛教的真经,所以它带有很浓重的佛教思想和神话色彩。

又比如说《简爱》,里面出现了很多基督教术语,夏洛蒂就曾在序中说:“习俗并不是一种美德,伪善也不是宗教,攻击前者不等于责骂后者,揭去法利塞人脸上的假面具也并不等于向荆冠举起不敬的手。

”又比如《一千零一夜》,是阿拉伯文学的瑰宝,里面多次出现伊斯兰教利独一无二的,伟大的“安拉”一词,又如日本紫式部所著的《源氏物语》,被称作日本的“红楼梦”,很能够体现日本的民族文化。

地域的习俗,比如中西方的婚礼。

在中国,无论是电视里,电影里,书本上还是现实生活中,结婚总少不了一句话:“一拜天地,二拜高堂,夫妻对拜”,而在西方则是丈夫牵着妻子软乎乎的小手,走进庄严的教堂,在牧师面前,彼此宣誓深爱着对方。

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文化传统。

作家生活于民族传统文化中,不能不受民族文化传统的影响。

作家的风格必然渗入民族文化传统的基因,表现出民族性。

民族文化一般由民族的语言文字、民族的神话、民族的宗教、民族的习俗、民族的性格、民族的思维、民族的审美理想、民族的艺术、民族的科学、民族的历史等特点融合而成的。

风格总是这样那样反映民族文化的特点,而形成文学的民族风格。

民族风格的同一性一目了然,从作品的风格特征上很容易把一个国家的作品与另一国家的事实上鲁迅本人就是最具有民族性,同时又最具有世界性的伟大作家。

鲁迅是把民族和世界、传统和现代结合得最好的作家,是最懂得国民性的弱点,并在予以鞭挞的同时,高扬民族的脊梁和精神的作家。

在文学形式上,他也是彻底风格化的。

正如茅盾所说:“鲁迅的作品即使是形式上最和外国小说接近的,也依然有他自己的民族形式。

这就是他的文学语言。

也就是这个民族形式构成了鲁迅作品的个人风格。

”作品区分开来,把一个民族的作品与另一民族的作品区分开来如20世纪末才出版的藏族作家阿来的长篇小说《尘埃落定》,描写的是民主改革前藏民族的社会生活,在一个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都疏于管辖的土司制区域所发生的继承权之争和霸权之争。

这个民族题材本身就具有独特性,其中所涉及的社会制度、宗教、法律、风土人情、教育礼仪、器物用品,都与汉民族不同,与其他少数民族乃至拉萨地区的藏族也大异其趣。

千年以来形成的原始的神秘文化深深地渗透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镂刻在上至贵族下至自由民和农奴的心灵里,造成了特有的心理定势和文化模式。

小说中侧重描写的麦其土司一家,经堂里的壁画表明是从风与大鹏鸟的巨卵而来,至少在一千多年前,他们的祖先从遥远的西藏过来。

而有书说,黑头藏民是从一根羊毛绳子从天而降。

作为信奉喇嘛教的民族,他们有自己的宗教法事和仪式,在仪式中喇嘛们要进行鼓乐和神舞表演;他们有精通占卜术和巫术的神巫,在一次“罂粟花战争”中,为汪波土司效力的大批神巫聚集在一起,对麦其家实施诅咒,而麦其家的门巴喇嘛则头戴巨大的武士头盔,背插令旗,指挥山岗上的响器、火器一起作法,使吉祥的白云击退夹杂着闪电、冰雹的乌云,使自己的罂粟地免遭袭击,并且回敬汪波土司土地一场冰雹;他们相信天人感应,当人违背天理时,天会进行惩罚,麦其土司在自己的领地上初种罂粟那年,作为土司权力象征的稳固大地却发生了动摇,田野上所有的地方都给动物占据了,以至被罂粟撩起情欲的麦其土司找不到可以野合的地方,小孩们唱起了不祥的古老歌谣:牦牛的肉已经献给了神/牦牛的皮已经裁成了绳/牦牛缨子似的尾巴/已经挂到了库茸曼达的鬃毛上/情义得到报答,坏心将受到惩罚/妖魔从地上爬了起来/国王本德死了/美玉碎了,美玉彻底碎了。

凡此种种描写被作者有机地组织到故事的情节结构之中,具有浓重的神秘色彩,却非刻意地魔幻荒诞。

事实上,作为作品的主角,就是一个富有灵性的“聪明的傻子”,他有预感,常常未卜先知,却大智若愚。

但他不是天神下凡,他同样有七情六欲,为不能继承土司王位而怅然若失,甚至在下意识中有弑父弑兄的情结,但他错过了机会。

他开明,有开拓创新的精神,着眼于未来,是草原上未能继承王位却受拥戴的真正的土司,但是历史的进程已经敲响了农奴制的丧钟。

显然,这样的刻画是极有历史感和沧桑感的。

小说的显在意义是历史和现实的“尘埃落定”,而其潜在的含义却是人与环境、人与历史的错位。

“我在哪里?”“我是谁?”这个带有存在主义色彩的命题,使这部民族小说具有强烈的现代性。

带有哲理色彩的智者风格洋溢于整部作品,当然也流动于叙述语言之中。

在这里我们可以悟出,传统与现代的结合,乃是民族风格得以发扬的必由之路。

民族,是“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一个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共同体。

”世界上有各个不同的民族,它们生活在各自特定的地域,有彼此不同的经济生活、社会风尚、语言习惯、文化传统,形成了特定的心理素质。

各不同民族的作家,他们的创作素材、思维方式、语言习惯、社会心理都带有自己民族的特色。

他们作品的风格,也会受到该民族语言、地域、经济生活和文化心理这个共同体的影响,使之具有民族性。

正因为如此,人们才能从作家的“写作的风格认出一个意大利人,一个法国人,一个英国人”,并从他们的作品辨别出意大利文学的“柔和和甜密”,法国文学的“明彻、严密和优雅”,西班牙文学的华丽辞藻、庄严风格。

爱情,是各个民族所共有的永恒感情,爱情作品,是各民族文学中最能体现民族特色的文学品种。

这种民族特色的重要体现之一就是表达爱情的不同方式。

同是贵族少女,同是争取婚姻自由的崔莺莺(《西厢记》女主角)和朱丽叶(《罗米欧与朱丽叶》中的女主角),对爱情的表达方式极为不同。

朱丽叶表达爱情单纯坦率,像晶莹的露珠,像清澈的泉水:如果你的爱是可靠的,你的心思是结婚,明天就给我一个信,我会叫一个人去找你,你告诉我,什么地方,什么时候,婚礼可以举行。

我就把一切都交给了你,随着你,我的主人,要到哪里,就到哪里。

这种表达方式,充分体现了英国的民族特色。

英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较早,思想比较开放自由,英国人有朝气,喜外露;他们的文学也爱明喻,富有幽默感,对爱情的表白也坦率、直露。

崔莺莺对爱情的表达方式与朱丽叶大不一样,她婉转曲折,缠绵悱恻,时气时恼,忽喜忽悲。

当老夫人赖婚,张生相思成疾时,莺莺派红娘去问候张生病情,急不可待地看红娘传来的书简,但看过之后,粉面含春的容颜马上布下一层严霜。

她约张生月下幽会,当张生如约赶来时,她又沉下脸来:张生,你是何等之人,我在这里烧香,你无故至此;若夫人闻知,有何理说!莺莺对爱情的表达方式,体现了中华民族的特点。

因为,中国长期受封建专制主义的统治,使人的个性受到压抑,人们不敢说心里话。

即使有感情要表达,也只能通过隐晦、曲折、含蓄的方式加以表现。

除时代因素和民族因素外,阶级因素对文学风格的影响也较明显,有时候还表现得十分突出。

因为,不同的阶级有不同的审美观念和艺术趣味,它会影响到不同阶级风格的形成。

历史上文人创作和民间文学风格的巨大差异,其原因也在于此。

风格形成的因素是多方面的,这多方面的因素并非是平均发挥作用的,可能某种因素的作用力强一些,某些因素的作用力弱一些,但决不可能仅有一种因素在发挥作用。

杜甫诗作沉郁顿挫的创作风格,既与他接受传统文化影响有关,也与他所处的社会历史有关。

李白的奔放飘逸,一方面关涉他所接受的文化传统,社会经历,另一方面还关系到他的个性气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