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国五大戏曲音乐的发展

合集下载

中国五大剧种

中国五大剧种

中国五大剧种
中国五大剧种分别是京剧、越剧、黄梅戏、评剧、豫剧。

1、京剧在中国是影响最大的一个戏曲剧种,是以北京为中心的一种戏剧形式,从清代乾隆五十五年开始,融合了徽班、汉调、昆曲、秦腔以及民间曲调,最终形成京剧。

2、越剧是中国第二大剧种,也被称为绍兴戏,因为它发源于绍兴嵊州,越剧的长处是抒情,一般以唱为主,表演非常的真切、动人,非常具有江南的灵秀感。

3、黄梅戏起源于湖北黄梅地区,后来早安徽安庆发展壮大,黄梅戏的主体是山歌、秧歌、茶歌等,开始在农村发展,后来发展到城市,代表作品是《天仙配》。

4、评剧一直流传于中国的北方,是汉族的一种传统戏曲剧目之一。

评剧是在20世纪30年代以后在京剧和河北梆子的影响下才变得成熟,出现了新凤霞、小白玉霜、魏荣元等著名演员。

5、豫剧发源于河南开封,它是在河南梆子的基础上不断改革、创新而来的,建国之后,河南简称为“豫”,所以被称为豫剧,豫剧的唱腔非常的铿锵有劲、生动活泼。

1。

浅论中国民族歌剧的传承与发展——以歌剧《江姐》为例

浅论中国民族歌剧的传承与发展——以歌剧《江姐》为例

19SONG OF YELLOW RIVER 2021/ 03(二)我国民族歌剧的传承和发展1、对于美学的传承与发展首先,在中国歌剧的表演中,将审美观念融入其中,体现了对于审美观念的传承。

江姐扮演者王莉,是民族歌剧《江姐》创演史上唯一一位用纯美声音色演绎江姐的演员。

当然,她也有更高的追求,就是实现“美、民、通”三种唱法行云流水而又畅快淋漓地演绎和转化,对母语演唱有着难以割舍的深厚情感的她,一直探索用科学的美声发声法演绎不同角色,使美声变得时尚化,也会用民美结合的唱法巧妙融合,利用通俗演唱的语气,使江姐的角色刻画在各个层面上都极富感染力,也使这部红色经典歌剧焕发出了应有的现代魅力,更易获得青年一代观众的喜爱。

同时,在导演环节,其试图使《江姐》舞美空间里的“写实”传统增加更多的“写意”成分,为歌剧表演者自我表演手段的发挥留下更多的空间,在舞美上追求一种具有东方诗意的表达。

如既有实景烘托场景气氛,像巨石山峦、令人毛骨悚然的渣滓洞集中营审讯室等,又有水墨画般的红梅、红霞等多媒体影像效果,从艺术审美上拉近与中国大众的距离,这种求新其实也是一种回归,一种对传统中国美学的深度回归。

其次,中国歌剧在传承审美观念的同时,也体现了创新和发展。

因为时代的更迭,以新生代为主体的观众审美趣味和以往有了极大的改变,在歌剧《江姐》中,为了使江姐的形象在新生代观众心中更加深刻,该版剧目的主要演职人员是经空政四次专业考核、五次专家评选和民主评议确定才最终确定的,而且,大胆决定剧中主要角色由“80后”年轻演员担纲,这是最早启用“80后”出演主要人物的大型民族歌剧,这些担纲剧中主要角色的年轻演员朝气蓬勃,具有较强的艺术实力。

“江姐”的三位扮演者,年歌剧演员王莉、伊泓远和哈辉,她们都是出身于“青歌赛”的优秀青年演员。

此外,男高音歌唱家孙伟国扮演特务头子“沈养斋”,他拥有丰富的表演和演唱经验,曾在多部歌剧中饰演男主角;扮演“蓝洪顺”的梁召今以及扮演“华为”的刘和刚,皆为“青歌赛”的冠军;“甫志高”的扮演者陈小涛、双枪老太婆的扮演者郑莉也都是国家一级演员;扮演警察局局长的赵广武、田毅,扮演“孙明霞”的严当当、曲丹,扮演“杨二嫂”的刘文欣、毕玉凝以及蒋卉、李美怡等,都是在全国全军的艺术比赛中多次获奖的优秀表演者。

浅谈中国戏曲的传承与发展

浅谈中国戏曲的传承与发展

浅谈中国戏曲的传承与发展中国传统戏曲是一门多因素综合的戏剧艺术,主要包括音乐舞蹈,美术杂技和表演艺术等,这种艺术形式最早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的原始歌舞形式,历经漫长的发展至宋元时期,艺术形态才逐渐完整,按照艺术因素的构成的不同,戏曲可以看做是民间歌舞中滑稽戏和说唱艺术庙会以及瓦舍勾栏对戏曲的融合,这种融合对戏曲的形成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并且在明清时期将戏曲形式推向了高峰。

1. 戏曲的特点中国戏曲是一种特有的叫法,这种称呼有别于中国传统戏剧,永嘉戏曲一说最早见于宋代刘勋词人吴勇张传,同时,暨南师元代陶艺综艺南村耕路中对于戏剧之说也有着确切的描述。

包括杂剧宋元南戏明清时期的杂居、近代的京剧、以及地方戏等中国传统戏剧被国学大师王国维统称为戏曲。

自此,戏曲的称谓就具有了其独特的地方,这种独特性使之与其他艺术形式区分开来。

戏曲是利用歌舞演故事演绎戏曲艺术的形式,涵盖了中国传统的戏剧艺术。

戏曲自出现伊始就与劳动人民的日程生活息息相关,古代劳动人民古时的人们用崇拜图腾的方式展示生活的一种方式就是图腾崇拜,这种方式映射出劳动人民对于生活的憧憬以及他人事迹的向往,这种特性使得戏曲是一种是一时间艺术与空间艺术兼容并蓄的艺术形式。

2. 戏曲的发展在原始的歌舞形式最早在原始社会氏族聚居的村落中出现,其形式随着发展而逐渐丰富与发展。

例如,为了迎合劳动人民精神需求而应运而生的“傩戏”等形式。

与祭祀的舞乐有关的描述最早见于《诗经》与《楚辞·九歌》,其歌舞内容祝福以及歌颂了祖先或神灵,并且某种程度可视为戏剧的萌芽状态。

到西汉时期,以竞技为主的形式逐渐兴盛,这种形式在融合民间表演艺术以及西域影响的同时形成了戏剧性的表演。

到南北朝时期,“代面”、“踏摇娘”、“参军”等故事内容的表演艺术愈发成熟,由此奠定了戏曲产生的基础。

到隋唐时期,中民间,“燕乐”与外来乐曲对中国音乐声律的变化起到了促进作用,到宋元时期,戏曲则主要按燕乐的宫调进行分配。

中国传统音乐的发展历程

中国传统音乐的发展历程

中国传统音乐的发展历程在悠久的中华历史中,中国传统音乐一直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

中国音乐具有独特的民族特色和美学价值,自古至今一直深受人民喜爱。

随着历史进程的推进,中国传统音乐经历了多个发展阶段,并不断丰富和发展,在吸收外来文化的同时也不断地强化自身的特色,从而形成了一种独具特色的中国音乐文化。

第一阶段:古代音乐发展阶段中国音乐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采用的是原始乐器制作和演奏。

在商周时期,音乐逐渐成为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音乐方面的制度也已初步建立,如设立官方音乐部门与建立礼仪乐曲系统等。

唐代作为中国乐坛的“黄金时代”,当时的音乐表演形态多种多样,诗歌与音乐相融合,阮籍《咏鹅》、刘长卿的《鹿柴》等艺术作品经久不衰,乐曲形式也逐渐趋于成熟。

第二阶段:近代音乐发展阶段在近代,随着中国社会的变革,音乐也随之产生了转变。

西方的音乐文化渐入中国,把中国传统音乐文化带向了一个新的领域。

于是中国的音乐界也开始逐渐与西方的音乐文化接触,西方音乐元素开始渗透到中国的音乐中,音乐形式也逐渐现代化。

第三阶段:当代音乐发展阶段进入21世纪以后,中国传统音乐与现代音乐文化完美融合。

相对于传统的表演方式,当代音乐的宏观概念更为开放,形式更加多样化,表现力大为提高,且更容易被接受。

现代化的音乐设备和先进的录制技术使得当代音乐更具生命力,且对于传统音乐进行精细加工后也能更好地满足当代听众的需求。

总之,中国传统音乐经历了多个发展阶段,并在其发展过程中逐渐发掘了其所独具的美学品位,将中国传统音乐文化不断地发扬光大。

现今的中国传统音乐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无论是从表演形式、艺术水平还是受众群体,都已经得到了极大的提升,而这些就是中国传统音乐发展历程的最大成果。

中国传统戏曲艺术的演变与发展

中国传统戏曲艺术的演变与发展

中国传统戏曲艺术的演变与发展中国传统戏曲艺术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承载着无数的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

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变化,戏曲艺术也在不断演变和发展,走过了不少曲折的道路。

本文将从演变与发展的角度,探讨中国传统戏曲艺术的历史沿革、演出形式和今日现状。

一、历史沿革戏曲艺术是有着悠久历史的,大约可以追溯到唐宋时期。

在那个时候,戏曲艺术被认为是士大夫的娱乐,因此演员也多为士族阶层。

随着元代的到来,戏曲艺术逐渐向民间传播,成为一种广为流传的艺术形式。

到了明清时期,戏曲艺术经过不断的改进和发展,成为一种复杂多变的艺术表现形式。

这一时期的戏曲艺术更加注重舞台美术、音乐、编导等方面的表现,表演风格也越来越多样化。

二、演出形式戏曲艺术的演出形式也有所变化。

最初的戏曲表演往往是在庙会、市场上进行的,没有一个固定的舞台和专业的演员。

随着时间的推移,戏曲艺术走进了剧场,形成了一种较为专业化的演出形式。

曲艺、杂技、马戏等形式也向戏曲艺术借鉴,使其表演形式更加多元化。

三、今日现状在当今社会,戏曲艺术仍然扮演着重要的文化角色。

虽然受到了一些西方文化的冲击和社会环境的变迁,但戏曲艺术仍然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和传承价值。

在这个过程中,许多戏曲作品都经过了改编,结合了现代社会的元素,让观众更容易接受,增强了观赏的乐趣,比如《白蛇传》、《红楼梦》等经典戏曲均有改编作品面世。

戏曲艺术也走出国门,受到了越来越多外国观众的欣赏和认可。

同时,一些政府部门也加大了戏曲艺术的扶持力度,通过补贴、培训等途径,以保护这一重要的文化遗产。

总之,中国传统戏曲艺术历经了千年的传承和演化,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故事和民族文化。

演出形式和表现方式不断变化,但戏曲艺术的内在精神和独特魅力却从未随时间流逝而消逝。

今天,我们需要继续努力,保护、传承和发扬戏曲艺术,让更多的人走进这一文化的殿堂,领略这一独具特色的艺术形式。

中国戏曲的发展历程

中国戏曲的发展历程

中国戏曲的发展历程
中国戏曲是中国优秀的传统艺术之一,其发展历程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阶段:
1. 古代戏曲阶段(汉代至唐代):古代戏曲主要包括曲艺、杂剧和小歌舞等,形式简单,表现方式单一。

2. 唐代至明代戏曲阶段:唐代时期,出现了各种类型的戏曲,如“西洋滑稽”、“花木兰”等,成为现代戏曲的雏形。

到了宋代,戏曲发展更加完善,形成了“四大剧种”——京剧、昆曲、豫剧和评剧等,其中以京剧最为受欢迎,成为中国戏曲的代表。

3. 清代戏曲阶段:清代戏曲发展较为稳定,形成了现代戏曲的基本形式。

同时,由于清朝政府对戏曲的扶持,使得戏曲得以大规模传播。

4. 民国至现代戏曲阶段:近代以来,戏曲的发展受到了新文化运动和影视文化的冲击,不过仍有一些剧种仍在不断创新和发展,如京剧、豫剧、河北梆子等。

总的来说,中国戏曲从古到今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受到了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的影响,不断改良和完善,为中华文化的繁荣与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常识】“中国戏曲五大剧种”考点汇总

【常识】“中国戏曲五大剧种”考点汇总

【常识】“中国戏曲五大剧种”考点汇总中国戏曲五大剧种包括京剧、越剧、黄梅戏、评剧、豫剧。

一、京剧京剧有“国剧”之称,也称“皮黄”,由“西皮”和“二黄”两种基本腔调组成它的音乐素材,用胡琴和锣鼓等伴奏,被视为中国国粹。

它形成于清朝时期的北京,盛行于20世纪三、四十年代,已有180年历史。

它的表演艺术趋于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最大限度地超脱了舞台空间和时间的限制,以达到“以形传神,形神兼备”的艺术境界。

经典剧目有《智取威虎山》、《贵妃醉酒》、《霸王别姬》等。

二、越剧越剧,有第二国剧之称,又被称为是“流传最广的地方剧种”,发源于浙江嵊州(嵊县),发祥于上海,繁荣于全国,流传于世界,在发展中汲取了昆曲、话剧、绍剧等特色剧种之大成,经历了由男子越剧到女子越剧为主的历史性演变。

越剧剧目有《祥林嫂》《梁山伯与祝英台》《红楼梦》《五女拜寿》《西厢记》等。

三、黄梅戏旧称“黄梅调”或“采茶戏”,也是与徽剧、庐剧、泗州戏并列的安徽四大优秀剧种之一。

黄梅戏唱腔淳朴流畅,以明快抒情见长,具有丰富的表现力,黄梅戏的表演质朴细致,以真实活泼著称。

代表性的剧目如《牛郎织女》《天仙配》等。

黄梅戏源于湖北、安徽、江西三省交界处黄梅一带的采茶调,清末传入毗邻的安徽省怀宁县等地区,与当地民间艺术结合,并用安庆方言歌唱和念白,逐渐发展为一个新生的戏曲剧种,一度被称为“怀腔”、“皖剧”。

四、评剧在华北、东北及其他一些地区流行很广,鼎盛时期除个别省份外几乎都有评剧院团。

评剧清末在河北滦县一带的小曲“对口莲花落”基础上形成,先是在河北农村流行,1910年前后形成于唐山,称“唐山落子”,1935年改称今名。

《刘巧儿》《花为媒》《杨三姐告状》《秦香莲》等剧目在全国产生很大影响。

五、豫剧豫剧在河南梆子的基础上不断继承发展,建国后因河南简称“豫”,故称豫剧。

豫剧在安徽北部地区称梆剧,山东、江苏的部分地区仍称梆子戏。

经典剧目有《穆桂英挂帅》《红娘》《花大朝》《对花枪》和现代戏《朝阳沟》等。

古代戏曲艺术的发展和变革

古代戏曲艺术的发展和变革

古代戏曲艺术的发展和变革古代戏曲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在历史上经历了千百年的发展和变革。

它不仅是人们文化休闲娱乐的主要方式之一,也是我国非常重要的艺术形式。

本文将从三个方面来探讨古代戏曲艺术的发展和变革。

一、形式的变迁在戏曲艺术的发展史上,形式一直是一种固定的表现方式。

中国古代戏曲,根据演出形式的不同,主要分为曲艺、歌舞、说唱等多个流派。

其中,曲艺是最古老的戏曲艺术,大约起源于汉朝,流传至今已有两千余年的历史。

汉代以后,戏曲艺术开始逐渐形成独立的体系,成为了当时的重要娱乐形式。

随着时间的推移,戏曲艺术的形式逐渐向多元化和多样性发展。

在各个历史时期,人们对戏曲艺术形式的变革和演变都有各自的见解和理解。

唐代是中国戏曲发展的一个高峰期,著名的盛唐五大剧种包括南北曲、汉剧、秦腔、越调、西皮。

这些剧种形成了自己的表演特色、语言风格和音乐形式,成为了唐代戏曲的代表。

而宋代,戏曲艺术则有了更为全面的发展,具有明显的现代戏剧的特征,红楼梦、长恨歌等作品均为宋代作品。

到了明清时代,戏曲逐渐朝严谨化和大众化方向发展。

二、表演技艺的提高在古代,戏曲的表演技艺是戏曲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演员人才的突出表现。

在曲艺和说唱方面,演员要求高超的口技和娴熟的声音技巧,能够快速、准确、生动地表达故事内涵。

而歌唱和舞蹈方面则需要演员具有优美的歌喉和舞姿,形成活泼、美观的演出效果。

在历史的长河中,戏曲艺术的表演技艺不断提高和发展。

从古代的传统艺人到草台班子,从荒诞派的表演到主流流派的表演,人们注重表演艺术水平的提高,表演文化在一定程度上逐渐地得到发扬和传承。

三、文化内涵的升华作为一种综合性的艺术形式,戏曲艺术也深刻地反映着社会历史、人文思想和文化内涵。

从古代的地方俚曲、教育剧、武打片儿、宫廷戏等,到元曲的生肖曲、信天游、离骚等优秀作品,再到明清时期的曲艺、昆曲和豫剧等,戏曲艺术的文化内涵逐渐得到了升华。

戏曲艺术的文化内涵深深地融入了我国古代人类文明的发展历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 谈 中 国 五 大 戏 曲 音 乐 的 发 展
孙世 超
中 国戏 曲起 源于 原 始 歌 舞 ,是 一种 经 过 汉 、 唐 到 宋 、金 才 形 成 比较 完 整 的 、历 史 悠 久 的综合 舞 台艺 术形 式 , 它集 音 乐 、 舞蹈、 文 学 、 诗 歌 、武 术 、 舞 美 等 中 国 民 间传 统 艺 术 形式 于 一身 ,约有 三 百六 十 多个 种 类 。 它 的特 点 是 将 众 多 艺 术 形 式 以 一种 标 准 聚 合 在 一 起 , 在共 同 具 有 的性 质 中体 现 其 各 自的个 性 。 我 国 的戏 曲与 希 腊 的悲 喜 剧 和 印度 的梵 剧 并 列 为 世 界 三 大 古 老 戏 剧 。戏 曲 的剧 本 创 作 体 现 了 我 国 古 典 文学 的优 秀 传 统 ,戏 曲舞 台 上 人 物 的 脸 谱 、化 妆 、服 装 和 道 具 也 表 现 出我 国传 统美 术 的观 念 和 特点。 戏 曲的 剧种 是 根据 其 起源 、流行 地 区 、 艺 术 特 色 和 民族 特 征 等 因 素 而 划 分 。 以 民 族 和 地 区 为 划 分 剧 种 的 主 要 标 志 。 我 国 的 戏 曲剧 种 十 分 丰 富, 据 不 完 全 统 计 多 达 三 百 多 种 ,是 我 国 宝 贵 的 民 族 文 化 遗 产 。 这 里 主 要 介 绍 中 国 的 五 大 戏 曲京 剧 、 评 剧 、 越 剧 、黄 梅戏 、豫剧 。 京剧 京 剧 约 有 二 百 年 的 发 展 历 史 ,清 朝 乾 隆 五十 五 年 ( 1 7 9 0年 ) 四 大 徽 班 进 京 后 与 北 京 剧 坛 的 昆 曲、汉 剧 、 弋 阳 、 乱 弹等 剧 种经 过 五 、六 十年 的 融汇 ,衍变 成 为 京剧 , 是 中国最 大 戏 曲剧种 。 京剧 是 综合 性表 演 艺术 。集 唱 ( 歌唱) 、 念 ( 念 白) 、做 ( 表演 ) 、 打 ( 武打 ) 、 舞 ( 舞 蹈 ) 为 一 体 、 通 过 程 式 的 表 演 手 段 叙 演 故 事 ,刻 划 人 物 ,表 达 “ 喜 、怒 、哀 、乐 、惊 、 恐 、悲 ”思想 感情、声 情 并茂 。 京剧 音 乐属 于板 腔 体 ,用 和锣 鼓 、胡琴 ( 京 胡) 、京 二 胡 、 月琴 等伴 奏 。主 要 唱腔 有 二 黄 、西 皮两 个 系 统 ,声 腔 为 主 的 “三庆 ” , 所 以京 剧也 称 “ 皮黄” 。京 剧 以皮 黄腔 为主 , 皮 黄 腔 则 是 西 皮 、二 黄 的合 演 ,西 皮 强 刚 劲 明 快 , 擅 长表 现 灵 活 、欢 快 、 激 昂的 情 绪 , 常 用 的 板 式 有 导 板 、 慢板 、原 板 、 快 板 、散 板 、二 六 、流 水 等 ; 二 黄腔 较 为深沉 , 擅 长抒 发 悲凉 、 激愤 之情 , 常 用板 式有 导板 、 迥 龙 、慢 板 、原 板 、散 板 、滚 板 、中 三 眼 等 。 京 剧 常 用 唱 腔 还 有 南 梆 子 、 四平 调 、高 拔 子 和吹 腔 。 京 剧 的伴 奏 乐 器 分 文 场 和 武 场 ,文 场 主 要 以 京 胡 为 主 ,以 月 琴 、小 三 弦 、笛 、笙 、 唢 呐 等 为 辅 ;武 场 常 用 鼓 板 、 大 锣 、 小 锣 、 镲 , 有 时 还 有 堂 鼓 、 碰 铃 、水 钹 等 。京 剧 角 色可 分 为 : 生 ( 男人 ) 、 旦 ( 女人 ) 、 净 ( 男 人) 、丑 ( 男 、 女人 皆有 ) 四大行 当。人 物 有 忠 奸 之 分 ,美 丑 之 分 、 善 恶 之 分 。各 个 形 象鲜 明、栩 栩 如生 。 从 京 剧 形 成 之初 到 成 熟 期 ,延 续 下 来 的 传 统 剧 目约 有 1 3 0 0多 个 。 取 材 范 围 十 分 宽泛 , 大 多 取 自 “三 国 演 义 ” “隋 唐 演 义 ~ 西 游记 … 杨家将~‘ 水 浒 传 ”等 ,也 有 地 方

山东工业 职 业学 院
爱 莲 君 等 流 派 。评 剧 由于 历 史较 短 ,又 受 剧 目题 材 的 局 限 ,所 以没 有 像 京 、梆 大 剧 种那 样 具 有 驾驭 反 映帝 王 将 相 生 活 和 政 治 斗 争 、军 事 斗 争 重 大 内容 的 能力 ,多 以反 映 下 层 官 吏 、市 民 阶层 、农 民阶 层 的 生 活 为 主 , 因此 各 行 当 的表 演 艺 术 ( 声腔 、技 巧) ,特 别 是 老 生 、净 、刀 马 旦 、武 生行 的 表 演 手 段 ,仍 有 待 不 断丰 富和 发 展 。 中华 人 民共 和 国成 立 后 , 由于 新 编 历 史 故 事 戏 不 断 增 多 , 各 行 当 , 特 别 是 小 生、 老 生 、 净 行 的 表 演 艺 术 有 了较 大 的 发展 ,逐 渐 发 展 成 青 衣 、花 旦 、老 旦 、彩 旦 、小 生 、老 生 、 花 脸 、小 花 脸 等 行 当 齐 全 的 大 剧 种 , 以 《 小 女婿 》 《 刘 巧 儿 》《 花 为 媒 》《 杨 三 姐 告 状 》《 秦 香莲 》等剧 目在 全 国产 生 很大 影 响 。 四、豫 剧 豫 剧 也 称 河 南 梆 子 、河 南 高 调 。 因早 期 演 员 用 本 嗓 演 唱 ,起 腔 与 收腔 时用 假 声 翻 高 尾 音 带 “讴 ” , 又 叫 “河 南 讴 ” 。在 豫 西 山 区演 出多 依 山平 土为 台 ,当地称 为 “ 靠 山吼 ” 。 因 为河 南 省简 称 “ 豫” ,所 以解 放 后 定名 为豫 剧 。 豫 剧 产 生 于 明 末 清 初 , 初 时 以 清 唱 为 主, 深受 老 百姓 的喜 爱 , 因而 发 展非 常 迅速 。 在 清 末 民 初 已经 形 成 五 大 流 派 , 即 祥 符 调 、 豫 东 调 、 豫 西 调 、沙 河 调 、 高 调 。 1 9 3 4年 统 计 ,豫 剧 大体 流 行 于河 南 、 山东 、 安徽 、 江 苏、河北、 山西、陕西、湖 北等 地 区。 上 个 世 纪 三 十 年 代 左 右 ,豫 剧 五 大流 派逐 鹿 开封 , 形 成 唱腔 大融 合 , 加之 文人 的 改革 , 开创 了豫 剧 大 繁 荣时 期 。从 1 9 4 1年 到 上 个 世 纪六 十 年代 ,豫剧 逐渐 遍 布全 国。 豫剧 在河 南 分 两 大 系 统 ,豫 东调 和 豫 西 调 。 豫 东 调 又 称 “东 路 ” ,流 行 于 开封 、 商邱 等地 , 发 生大 多用 假 声 , 男 声 高亢 激 昂 , 女 声洪 亮 清 脆 ,多 使 用 花 腔 ;豫 西 调 又 称 “ 西路 ” , 流 行 于洛 阳地 区 , 发声 大 多为 真 声 , 男声 苍劲 有 力 , 女生 婉转 细 腻 ,旋 律 朴 实 。 豫 剧 的 伴 奏 乐 队 , 过 去 曾 有 “一 鼓 二 锣 三 弦手 ,梆 子 手 钹 共 八 口 ” 的说 法 。早 期 的 豫剧 在 乐器 上 还 使用 四大扇 ( 大铙 、大钹 ) 和尖 子 号 ( 管 长 1米 左 右 ) , 以此 来制 造 雄 壮热烈 的气氛。伴奏 乐器分文 场和武 场, 文 场 有 板 胡 、三 弦 、月 琴 等 , 武 场 出 梆 子 外, 其它 接近 京剧 。 主 要使 用 的板 式有 慢 板 、 流水 板 、二 八板 、飞板 。 豫 剧 的 角 色 行 当 , 由 “生 旦 净 丑 ” 组 成 。按 一般 的说 法是 四生 、 四旦 、 四花 脸 。 戏 班 组 织 也 是 按 照 “四 生 四 旦 四 花 脸 , 四 兵 四 将 四 丫 环 ;八 个 场 面 两 箱 官 , 外 加 四 个 杂役 ” 。“四 生 ” 即 老 生 、大 红 脸 ( 红生) 、 二 红脸 ( 武生) 、 小生。 “四 旦 ” 即 大净 ( 黑头) 、 大 花 脸 、二 花 脸 、三 花 脸 ( 丑) 。也 有五 生 、 五 旦 、五花 脸 的说 法 。 豫 剧 的传 统 剧 目有 1 0 0 0多 个 , 其 中 很 大 一部 分取 材于 历史 小说和演 义 。 如 封神戏 、 三 国 戏 、 瓦 岗 戏 、 包 公 戏 、 杨 家 将 戏 和 岳 家 将 戏 ,还 有 很大 一部分 描写 婚姻 、爱 情 、伦 理 道 德 的戏 。 比较 有代 表 性 的 是 《 对花 枪 》 《 三 上 轿 》《 地 塘 板 》《 提寇 》《 铡美案 》 、 《 十 二 寡 妇征西 》 》《 花 木兰 》《 穆 桂英挂 帅 》等 。 五 、黄梅 戏 ( 下转第 1 1 9页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