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观遗产保护研究-广西花山岩画
广西左江花山岩画骆越稻作文化标志阐释

广西左江花山岩画骆越稻作文化标志阐释1. 引言1.1 背景介绍广西左江花山岩画骆越稻的研究也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
通过对这些文化遗产的深入研究,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古代社会的发展历程和文化特点,为今后的考古工作和文化保护工作提供重要参考。
探索左江花山岩画骆越稻的文化意义和价值,不仅有助于丰富和完善相关学科理论体系,还能够为促进地方文化振兴和民族精神传承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1.2 研究意义左江花山岩画和骆越稻作为广西地区的重要文化遗产,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
通过对这些文化标志的深入解读和研究,可以帮助人们更加全面地了解广西地区的历史和文化发展。
岩画和骆越稻作为古代文化的具体表现形式,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通过研究它们可以揭示古代广西地区人民的生活方式、社会结构、宗教信仰等方面的信息。
左江花山岩画和骆越稻的研究对于推动当地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深入挖掘这些文化符号的内涵,可以帮助当地居民更加珍惜和传承自己的文化遗产,促进当地文化的繁荣和发展。
研究这些文化标志还可以促进文化交流和传播,增进不同地区之间的文化认知和理解,有利于丰富和促进人类文明的多样性。
对左江花山岩画和骆越稻进行深入研究具有重要的学术和实践价值,对于促进文化研究和文化传承具有重要的意义。
2. 正文2.1 左江花山岩画骆越稻文化概述左江花山岩画骆越稻文化是广西壮族自治区的重要文化遗产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内涵。
左江花山岩画是中国乃至世界上保存最为完好的史前岩画之一,被誉为“世界岩画艺术的明珠”。
岩画上的图案多以人物、动物、植物为主题,展现了古代骆越族人的生活场景和文化习俗,为研究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发展提供了珍贵的资料。
而骆越稻作为中国南方古代文明的象征之一,是中国粮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在左江花山岩画中有着丰富的描绘。
左江花山岩画骆越稻文化的发展与演变,反映了古代骆越族人在生产、生活、信仰等方面的丰富内涵和独特风貌。
岩画中所描绘的骆越族人种稻、耕作、祭祀的场景,展现了古代骆越族人对稻作文化的崇敬和热爱。
广西花山岩画的图像元素及其在现代动画中的呈现

CHUANMEI L UND AO 瘫 冁 I 谧 一 -
。
山 岩画的图像元素及 一
画中的呈现
嬲 刘 晓东 广 西师范学院美术设计学院
[ 摘 要] 花 山岩画具有悠久 的历史文化 , 经过 两千 多年 的发展 , 积淀着 深厚的 民族 文化 内涵 , 它是广 西壮族先 民集体 智慧 的结 晶 , 记 录着壮族先 民的社会 生活状况 、 独特 神 奇的艺术审美观念以及具有浓厚 民族风情 的生活 习 俗 和 宗教信 仰。它不仅是广西壮 族 人民宝贵 的文 化遗 产 , 也是全世 界 、 全人 类宝贵 的文化遗产 。本 文结合 民族学 、 人类 学、 图像 学及相关 学科的理论知识 , 对花 山岩 画进行深入调 查研宄 , 挖 掘其 丰富、 神秘 、 独特 的文化资源 ,借鉴其图像 元素运用到现代 动画创作 中,有助 于花 山岩画 的开发利
具 典 型特 征 和 审美 的部 分 , 使得 描 绘 的形 象特 征 鲜 明突 出 而具有 半 抽 象变 形 意 味的艺 术 效果 。广 西 花 山岩
画 的 图像 构成 富有 秩 序 感 和 节奏 感 , 画 面布 局 具 有偶 然性 , 比较 随 意 和洒 脱 ; 岩 画 中各 种 舞 蹈 式 的动 作 和 钟、 鼓 等礼 乐 器按 照 一定 的组 幅关 系进 行有 序 的排 列 , 使 人一 看 就 能够 想起 当时社 会 活动 的场景 ; 想 象 到祭 祀 的人 群在 震撼 人 心 的的音 乐声 和人 们 同声 高 唱的旋 律下 欢 快起 舞 的景象 。然 而在 看似 随意 的排 列 和构 思 中又具有 一 种秩 序感 同时也 让画 面具 有一 种 热烈欢 快 而又 有 条不紊 的节奏美 感 。
量储 红色 彩 ;在涂 绘 方式 上 大量 具 有 高度 概 括性 、
花山岩画

听故事1
2、关于花山岩画的神话传说
画在打只百蒙真“发堪人蒙 神 的村开差天大马你银忍、大 奇 来前画一后就了在须受力的 的 历江箱天你废,这的压大兵 花 。边。不就寝但纸老迫无马 山 的刹要知忘千上人,比:传 崖那紧道食万画出决。古说 壁间吧。的不兵现心那时: 上,,”作要马在起年候 ,只待不画让刀蒙来兵, 就见我料。任枪大反荒岜 成那看,他何,面抗马耀 了些看在母人等前,乱村 如尚他最亲知到,但,有 今未画后觉道满递却官一 的成的一得。一给苦刮个 壁真是天奇”百他于民叫 画人什,怪老天一没财蒙 。真么母,人,叠有,大 这马。亲追说纸纸兵老的 就的于实问完上和马百奇 是纸是在他便的一钱姓人 民片,耐,飘兵支粮苦, 间飞趁不他然马笔。不十 传出蒙住总而就,一堪来 说屋大了是去会并天言岁 中外不,说。变吩,。就 花,在心:从成附一蒙食 山粘家想“此真道位大量 壁附便:一,人:白不惊
六、个性展示与评价
比一比、评一评,那一组同学的作品更有个性
谈感受
神秘的花山岩画
1、图中人物是在进行 什么样的活动呢? 2、在花山岩画中联想 到我们生活中哪些民族 风情活动呢?
二、学习与体验
1、花山岩画的历史 花山岩画是古代壮族人的文 化遗产,距今约2400年。花山 岩画全幅画长135米,高44米, 分布在宁明县明江耀达河段的花 山崖壁上,规模宏大,内容丰富。 画有朱红色人物1300多个;最 大的高达3米,最小的仅0.3米, 间有少量兽类和器具、火焰;观 其形态,使人联想到古人的祭祀、 战争、欢庆等场面。古代人用动 物血液、脂肪和矿物的混合物制 成涂料,在露天岩石上涂鸦,居 然历经数千年风雨侵蚀,依然清 晰可见,极为罕见。
1、花山岩画中人物进行什么样的活动? 壮族祖先在高高的山上画那么多画有什 么样的意义?
左江花山岩画:骆越舞蹈艺术的绝响

像 是 圆头 , 或头颈连成粗或细长方形 , 双手 曲肘 上举 。身 躯 多 为上 粗下 细 的倒 三 角 状 , 有 的为 上
下 同宽 的柱 状 , 有 的腰 间作 弧 线 内收 。双 脚 作 大 跨 度 叉开 , 曲膝 向下 呈半 蹲 式 , 形体 大 小不 等 。 侧
这 是 左 江 花 山岩 画 中最 常见 、 数 量 最 多 的一 种 舞蹈 队形 。其 特点 是 数量 不 等 的正 身或 侧 身舞
两脚 叉 开作 半 蹲 式 , 凡 左 江 流 域各 岩 画点 的人 物 图像 皆为此 种 姿 势 。那 么 , 左 江 花 山岩 画手 舞 足 蹈 的 人 物 图 像 和 程 式 化 的 图像 组 合 所 反 映是 何 种 形 式或 性 质 的舞蹈 ?其文 化 意蕴 为 何 ?与 世界 各 地 的岩 画相 比较 , 左 江 花 山岩 画舞 蹈 的独 特性
的 生殖 器 。
次 也 是 至今 唯一 一项 跻 身世 界 文化 遗 产 名 录 中 ,
实现 了 中国 岩 画列 入世 界文 化 遗 产 零 的 突破 , 填 补 了 中国岩 画类 在世 界 遗产 名 录 中的缺 憾 。左 江
在众 多的正身舞人 图像 中,由于所处 的位 置、 形态 、 装 饰 的不 同 , 其地位 、 作用 、 动 律及 意 蕴 也不尽相 同。位于画面中心形体高大 、 装束特殊 的 正身 舞 人 应 是 主 持祭 祀 仪 式 的巫 师 , 同 时也 是 集体舞蹈的领舞者。 环绕其 四周的众多形体矮小 的正身或侧 身人 ,应是参加祭祀 活动 的部族成 员, 他 们 在 祭 师 或 领 舞 者 的率 领 下 , 按 照 统 一 的
情 感 与愿 望 。
( 一) 舞 人 头部 动作
解析左江花山岩画的祭祀场面

解析左江花山岩画的祭祀场面作者:陈依佳赵君曼来源:《美与时代·上》2021年第02期摘要:左江流域的花山岩画,缘于先民生活和精神需要,以祭祀为主题,在崖壁上绘制以红色蛙形人像为主要符号的群像图案,从而形成崖壁、河流、台地一体的神秘场景。
从图像学角度对其祭祀图案进行分析,讨论其背后的文化和信仰。
关键词:左江;花山岩画;祭祀场面;文化基金项目:本文系2020年广西艺术学院研究生教育创新资助项目“从图像学解析花山岩画的祭祀场面”(2020XJ20)研究成果。
2016年,广西左江花山岩画文化景观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两百多公里的绘画长廊保存了壮族先人生动的生活和精神。
祭祀作为岩画的创作主题和重要活动,对其分析有利于我们深入了解骆越文化。
一、花山岩画的图像情况花山岩画广泛分布于左江支流明江两岸的崖壁上,从上游的龙州水口河的岩洞山到下游的扶绥县左江镇龙山,期间经过龙州、崇左、宁明、扶绥4县,共79个地点178处岩画,长达两百多公里。
其中宁明县的花山崖壁上画面最丰富,所属期涵盖了一期、二期、三期、四期。
单组画面尺度最大的第一处第六组,画面宽约41.45米,面积约1409平方米,是花山岩画中画面最为丰富宏伟的一处。
崖壁画的年代根据岩画上的一字格剑、铜鼓、羊角钟等图像结合考古学及岩画上覆盖的钟乳石进行碳十四年代测定,最终普遍认同的结论是上限为战国,下限至东汉。
共分为四期:“第一期为周朝至战国早中期,第二期为战国晚期至西汉早期,第三期为西汉中晚期,第四期为东汉时期”[1]109。
目前学术界普遍认可花山岩画的作画民族为壮族先祖的说法。
关于如何在临水的崖壁上作画,《广西左江流域崖壁画考察与研究》中提到的方法有:“1.自下而上攀援法;2.直接搭架法;3.自上而下悬吊法;4.高水位浮船法。
”爬到峭壁上可能用竹笔、草笔或羽毛笔作画。
从其分布特点来看,花山岩画大多朝南,无朝北方向。
在阳光下视觉效果更加强烈。
岩画选址地点与沿岸河流的位置关系,作画高度、崖壁石质都高度一致。
花山岩画艺术鉴赏论文2000字

花山岩画艺术鉴赏论文2000字花山岩画是一片岩石壁画群,考古学上也称岩石崖壁画区。
它位于广西西南部的左江流域,包括宁明、江州、龙州、扶绥、大新等地,已发现的崖壁画178处,绵延在300公里的江岸或山谷的峭壁上。
这是我国现存最大的崖壁画群,在世界文化史上也是罕见的。
左江流域崖壁画有一个显著的特征,那就是画幅一般都绘在离地面30~50米的悬崖峭壁上,高的离地面达120米,绝大多数画面都在临江转弯处的悬崖绝壁上。
其中宁明耀达花山和龙州棉江花山的崖壁画规模最大,图像最多,场面最为壮观。
特别是宁明花山崖壁画,立在临江如削的悬崖上,画面高40米,宽200多米,密密麻麻的各种图像1900多个,其中大小人物像1300多个,最大的人像约3米,最小的约30厘米,是用赭红色颜料涂画出来的古朴而粗犷的速写图案式崖画。
这些有崖画的山被称为,花山,当地壮族称,岜莱,岜莱就是,画山,画,与,花,近音,翻译成现代汉语就叫,花山。
另外还有被称为,仙影山,人影山,,岩山,红山,等,也都与崖画有关。
因此,人们便将这些处于左江流域上的崖壁画统称为,花山崖壁画。
花山崖壁画是古骆越时代最珍贵的文化遗迹。
千百年来,史迹多有记载,并受到不同程度的关注。
值得说明的是,史上一些志书对于崖壁画的出现、来历,不仅不能明其究竟,反而给它蒙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人民政府多次派出考古、民族、美术、摄影等专业人员,前往调查、摄影、临摹,初步摸清了左江崖壁画的分布和范围,为后来花山崖壁画的研究提供了大量珍贵的资料。
专家们认为,花山崖壁画无论从分布、年代、族属,还是从内容、性质、特色方面,都是古骆越文化内涵丰富的体现,是无愧于世的壮族古文化的摇篮。
这是骆越后裔、壮族子孙们所深深骄傲和自豪的,文化自信。
对于身为骆越后裔的我而言,花山岩画还是我心中文化和艺术的王朝。
宁明花山崖壁画显然不是一般的生活画,也不属于语言符号的记事画,而是一种与人们的思想意识紧密相连的,反映人们某种精神寄托和生活愿望的原始宗教绘画。
古骆越人的岩画纪——左江花山岩画的历史文化创意研究

2020-07文艺生活LITERATURE LIFE古骆越人的岩画纪———左江花山岩画的历史文化创意研究王璐瑶(广西师范大学设计学院,广西桂林541004)摘要:花山岩画是壮族先民古骆越人遗留下来的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自申遗以来被广泛的关注,文章主要是通过对左江花山岩画的历史传承性角度来研究文创衍生品对花山岩画精神传承所带来的价值。
关键词:左江花山岩画;文化价值;文创中图分类号:J20-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20)21-0036-02一、前言广西左江花山岩画是广西省特有的世界文化遗产之一。
山脉纵横延绵百里的山壁上,岩画粗犷豪迈的图案造型描绘了一幅幅壮族先民古骆越人记录下来的日常生活祭祀的恢宏场景,给后人留下了这样神秘而感性的人文符号。
花山岩画作为广西壮族传统文化的缘起之一,是对壮族历史文化的艺术性诠释。
文章从广西左江花山岩画的历史角度和文创角度进行分析,反思若将岩画所传达的壮族先民在自然和谐中的感悟依附于文创衍生品,体现其浓厚的文化及精神对现代人带来的价值意义。
二、花山岩画的画面历史意义概述(一)岩画的历史由来广西左江花山(芭来)岩画作为我国著名岩画的代表之一,位于广西南部地区横跨宁明县延绵至明江200多公里。
壮族先民的古骆越人创造了花山岩画,铜鼓等优秀的少数民族地方文化遗产。
在他们历史发展的过程中用岩画记录下了古代祭祀,庆祝活动,朝拜活动等一系列场景,其生动活跃的岩画人物形象具有很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值得一提的是,於梅在2009年对广西宁明县花山岩画进行了详细的研究。
她从宁明当地文献、图像、地理因素入手,对花山岩画进行了较为详尽的介绍和论述。
以艺术的独特视角剖析了花山岩画独特的造型工艺,论证了花山岩画并不是史前的作品,而是来自于我国青铜器鼎盛的春秋战国和西汉的过度时期,这为古骆越先民的文化含义提供了科学的历史年代和地理因素考据。
(二)岩画的象征含义实地调研阐明,花山岩画中人物颜色和独特的造型风格不一,主要色彩是利用赭石色铁粉,植物油及兽血绘制。
左江“花山岩画”奇观

左江“花山岩画”奇观蒋廷瑜【摘要】<正>"岩画考古"是世界考古领域的重要研究方向,分布于中国广西左江两岸的"左江岩画"及其代表"花山岩画"正在走向"世界文化遗产"的行列……左江发源于越南北部,向东北流入中国境内,经广西龙州、宁明、崇左、扶绥,至南宁附近与右江汇合,全长470公里。
左江蜿蜓于岩溶峰林之中,河床深切,河道狭窄,两岸奇峰排插蓝天,重峦叠障,山重水复,峰回路转,风景秀丽。
明代徐霞客游历至此,为之赞叹曰:"余谓阳朔山峭濒江,无此岸之石;建溪水激多石,无此石之奇;虽连峰夹嶂,远【期刊名称】《大众考古》【年(卷),期】2015(000)007【总页数】5页(P60-64)【关键词】越南北部;扶绥;江汇;崇左;中国广西;峰林;建溪;广西龙州;重峦;羊角纽【作者】蒋廷瑜【作者单位】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K879.4"岩画考古"是世界考古领域的重要研究方向,分布于中国广西左江两岸的“左江岩画”及其代表“花山岩画”正在走向“世界文化遗产”的行列……左江岩画中的代表——花山岩画左江发源于越南北部,向东北流入中国境内,经广西龙州、宁明、崇左、扶绥,至南宁附近与右江汇合,全长470 公里。
左江蜿蜓于岩溶峰林之中,河床深切,河道狭窄,两岸奇峰排插蓝天,重峦叠障,山重水复,峰回路转,风景秀丽。
明代徐霞客游历至此,为之赞叹曰:“余谓阳朔山峭濒江,无此岸之石;建溪水激多石,无此石之奇;虽连峰夹嶂,远不类三峡,凑泊一处,促不及武夷,而疏密宛转,在伯仲间。
至其一派玲珑通漏,别出一番鲜巧,足夺二山之席矣。
”更属神奇的是,在沿江两岸的悬崖峭壁之上,古代无名画师用赭红色颜料画出一幅幅巨幅图像,令人为之倾倒,这就是名闻遐迩的左江岩画。
花山岩画位置图宋代李石《续博物志》载:“二广深溪石壁上有鬼影,如澹墨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致年代上限可到春秋,下限可至东汉。
关于岩画作者: 对于花山岩画作者目前尚未发现史料记载,但我们可从前面作画年代的断定来探寻作
画者,应为壮族先民骆越人所作。
花山岩画的解读
花山海拔345米,相对高程230米;西面是高耸陡峭的断崖,崖下明江自西南而来,至 山下折向西北,断崖明显向江面倾斜,形成一巨大岩厦。花山岩画就分布在临江绝壁的下 半部,最低岩画距江面约30米,最高岩画距江面约90多米,这么险绝陡峭的崖壁,古人是 如何作画的呢? 到达作画地点的方法:
左江流域历史沿革
花山岩画上的人像,基本为蛙形,1971 年恭城县加会秧家出土的春秋蛙 蛇纹铜尊,肩腹各饰一道雷纹和地蛇斗蛙纹,每道四组,每组二蛇斗一蛙。腹 部之蛇昂头,将蛙体顶出器外。岩画上,每个正身人的形象都是叉开双腿,上 举两臂,脚趾和手指也叉开,形同青蛙。蛙是壮族先民的崇拜对象,至今在桂 西的壮族地区仍然保留有隆重的“蚂拐节”,因此,岩画中表达的也可以说是 一种图腾崇拜舞蹈。
左江沿江岩画分布图
左江沿江岩画分布图
左江沿江岩画分布图
花山岩画的发现
对花山岩画的记载,在我国古代文献中,最早见于宋代李石《续博物志》卷八,云: “二广深溪石壁上有鬼影,如澹墨画。船人行,以为其祖考,祭之不敢慢。”文中所说的 “二广深溪”或指由广西流往广东的左江。
明代张穆所作《异闻录》中所述更为明确而传奇:“广西太平府有高崖数里,现兵马 持刀杖,或有无首者。舟人戒无指,有言之者,则患病”。已经明确所指。
清康熙的《思明府志》及清末的《宁明州志》则直指花山了:“花山在府西八十里…” “花山距城五十里,峭壁中有生成赤色人形…” 。
在民间,许多有关花山岩画的故事广为流传。至今,典籍所载和民间传说,或许因岩 画迄今年代久远,多描述得神乎其神,以至于以讹传讹,给花山岩画笼罩上一层神秘的面 纱。
左江流域历史沿革
花山岩画简介
广西左江花山岩画属我国西南系统、复杂经济类型岩画,它有两重概念,一是指花山 岩画群,即左江岩画群;一是特指位于宁明县明江河岸的花山岩画。左江岩画群分散于延 绵200多公里、幅员2800平方公里的左江、明江两岸,共有83 个地点,183处,287画组, 是我国迄今发现的最大的岩画群;花山岩画位于广西宁明县城中镇耀达村的明江东岸,距 县城约25公里,是左江岩画群中最具代表的一处岩画,也是我国迄今发现的最大的一处岩 画点,因其规模最大,气势雄伟,内容丰富,故以之代表整个左江岩画。
短扁茎剑 古骆越环首刀
铜鼓 土狗
骆越古国
花山岩画的解读
关于作画年代: 对于花山岩画作画时间,曾有过多种说法,上自春秋,下迄清末民国,期间每个朝
代都有人推测过。以战国至东汉之说备受认可。 1.依据岩画图像符号
如:羊角钮钟图像、扁茎短剑图像、渡船图像与文物考古发现推断做画年代。 2.依据14C年代测定 1983年通过对岩画表面石钟乳与岩画叠压关系分析,并进行14C测定,推测出作画大
此外,上金附近还有骆越时代的重要文物玉戈传世,这一玉戈至今还保存在龙州县博 物馆。玉戈是古代骆越王权的标志,玉戈在这一带流传说明上金是古骆越人的一个重要的 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左江即“临尘”的首府之地。上金乡政府所在地位于左江与其最大 的支流明江的汇合处,自古以来就是左江流域最重要的交通中心。上金乡及其附近的宁明 花山和棉江花山一带是左江流域崖壁画的中心区,这里古骆越的崖壁画最多最密集;上金 附近有铜矿分布,可供炼铜,并且左江流域目前发现的古青铜汉墓——古坡遗址就在棉江 花山遗址不远处,古坡遗址出土了一批精美的青铜器,它的发现说明在花山崖壁画的中心 区有古骆越人的聚落。
花山岩画是战国至东汉时期岭南左江流域壮族先民骆越人巫术活动遗留下来的遗迹, 至今己有1800—2500年的历史。岩画图像主要采取平面塑造即投影单色平涂的方法进行绘 制,现存各种图像111组约1900多个,画面以人物造型为主,也有铜鼓、刀、剑、羊角钮 钟和野兽之类,人物呈双手向上弓张,双腿半蹲舞状。人像最大的有3米高,最小的也有 20厘米高。画面色调为赭红色,线条粗犷,神态各异,形象逼真,场面热烈而富有诡秘色 彩,构成了一幅气势恢弘的古骆越民族历史画卷,是岭南民族绘画艺术的精华及传承基础。
郦道元《水经注》卷三七叶榆河条引《交州外域记》说:“交趾未立郡县之时,土地有雒田,其田随 潮水上下,民垦食其田,因名雒民。” 雒与骆通。骆民,即骆越之民。
《逸周书》说“路人大竹”,有人认为贡大竹的“路人”就是骆人,也就是骆越。 《吕氏春秋·本味篇》和之美味者有“越骆之菌”。高诱注曰:“越骆,国名”。越骆是骆越族称词 序的颠倒。 旧本《水经注》里将“骆越”写作“越骆”,如“温水”下说:“盖藉度铜鼓即越骆也”。又同书 “叶榆河”下说:“击益州臣所将越骆万余人”。由此可见,越骆就是骆越,本为越的别名。 《史记·南越列传》载赵佗上汉文帝书曰:“且南方卑湿,蛮夷中间,其东闽越千人众号称王,其西 瓯、骆裸国亦称王。”武帝平南越时,“越桂林监居翁谕告瓯骆”属汉,得封侯。其中的“骆”就是骆越。 《后汉书·马援列传》载:“援好骑,善别名马,于交趾得骆越铜鼓,乃铸为马式,还上之。”骆越 之名才正式出现中国文献。关于《后汉书·马援传》中的骆越,李贤注曰:“骆者,越别名”。
左江流域沿明江和左江69个岩画地点,均绘制在沿岸的悬崖峭壁上,最低距江面十数 米,高者可达数十米,甚至上百米。许多岩画下方即湍急的河水,古人是怎样到达作画地 点呢?经反复观察分析,认为不同作画地点其接近悬崖的方法也不同,应有如下几种方法:
1.浮船法 2.自下而上攀援法 3.自上而下悬吊法 4.直接搭架法
左江流域历史沿革
通过对左江流域岩画进行全面调查、收集有关岩画年代的资料,并运用考 古学、图像学的断代法对岩画的绘制年代进行研究,得出的研究结论为,左江 花山岩画创作的年代属于周至汉代(公元前5世纪-公元2世纪)。
在公元前5世纪至公元2世纪之间约700年间,生息繁衍于此的骆越人选择 江水转弯处的陡峭崖壁的高处绘制岩画,以巨大的赫红色岩画记录了2000多 年前的祭祀场景,与山崖、大江和岩画对面的台地共同构成了令人感觉神秘而 震撼的文化景观。
花山岩画及左江流域岩画共80多处,几乎都绘于沿江两岸陡峭的绝壁之上,独特的作画方 式如此规模宏大风格突出的画作,其作画的思想动机、主题内容是什么?
1.“战争”说。有认为那是战争前誓师场面或是战争胜利后的祝捷盛况。 2.“语言符号”说。有认为,左江花山岩画是从绘画向象形文字发展过度的一种文字符号 3.“祭神”说。有认为是祭祀(祭水神)场面。祈求神灵保佑他们平安如意。 4.“巫术”说。有人认为,“花山岩画是具有魔法作用的图画或符号,是神圣的巫术礼仪 的重要组成部分”,因而其内容不仅限于与战争有关,而应该广泛得多,有祭日、祭铜鼓、祀 河、祀鬼神、祀田地神、保佑人丁兴旺等之说等等。
景观遗产保护研究
广西左江—花山岩画
目录
楔子
花山岩画的简介 左江岩画分布图 左江流域的历史沿革 左江流域传统节日 骆越古国 花山岩画的解读 中国岩画的基本情况 相关资料
尾声
楔子
楔子
花山岩画作为左江流域岩画群的代表,是目前为止我国发现的单体最大、内容最丰 富、保存最完好的一处岩画。近日,左江花山岩画被正式确定为2016年中国申报世界 文化遗产唯一项目,或将为广西实现世界文化遗产零的突破。
左江流域传统节日
蚂拐节 壮族传说认为掌管风雨的是青蛙女神,并把青蛙称为蚂拐。红水河沿岸壮族村寨通 过祭祀蚂拐,祈求年年风调雨顺,岁岁五谷丰登,四季人畜兴旺。蚂拐节一般从大年初一起至 二月初二结束,主要内容有找蚂拐、祭蚂拐、孝蚂拐和葬蚂拐等。
左江流域传统节日
歌圩节 农历三月三日 壮族传统歌节,男女老少在这天对歌。 风俗庙会
中国岩画的基本情况
中国岩画分为南北两个系统。
南系除广西左江流域,还有四川、云南、贵州、福建等地。南系岩画大都以红色涂绘, 颜料是以赤铁矿粉调合牛血等而成的。制作年代在战国至东汉期间。
北系以阴山、黑山、阿尔泰山等为主,绵延数千里,气势宏阔。北系岩画大都是刻制的, 刻制又包括磨制、敲凿与线刻。制作时间的跨度很大,最早的可能在新石器时代,最晚 的在元代。在黑龙江、内蒙古阴山山脉、贺兰山北部乌兰察布高原等地是北系岩画集中 的地区。
岩画绘制年代从周代一直延续到汉代,可分为四个时期,为骆越部族或部 落联盟中居住在左江流域的氏族及部落所绘制,在选址中有着高度统一的标准, 画面图像以人像为主,表现的是群体性祭祀场景。
第一期相当于周至战国早中期,第二期为战国晚期至西汉早期,第三期为 西汉中晚期,第四期为东汉时期。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宁明花山岩画涵盖了四 个时期的内容,早期的图像位于画面下部,越晚的图像越靠上,这也是整个左 江流域岩画的共同特征。从整个流域的统计结果来看,第二期的地点最多,第 三期开始衰落,第四期无论是地点还是各地点的图像数量都显著减少。
左江流域历史沿革
流域概况 上金滨临左江而附近又有重要的紫霞洞文化遗址,在左江流域只有上金称得上是岩洞
上的县,“上金”的壮语意思也就是岩洞上面。上金乡的河抱村壮族名字叫“等蕩”,即 竖立铜柱的村庄,这证明古代汉军攻下这里的骆越城后曾在这里竖立过铜柱记功,这一历 史地名信息在左江流域只有大新和龙州两县遗存。
江名由来
广西壮族自治区有一条左江,一条右江,汇合后叫邕江。这两条江命名的标准与古人 确定左、右的标准又有所不同:靠西边的一条叫左江,靠东边的一条叫右江。很显然,这 个左、右是以面向北方为标准的,与我们现在看地图以图的左边为西、右边为东的情况完 全一致。
干流概况
左江是西江水系上游支流,其上游是平而河,发源于越南谅山北岭,流经龙州、崇左、 扶绥、邕宁等4个县,于邕宁县宋村与右江汇合后流入邕江,在广西境内全长470km,主 要支流有水口河、明江、黑水河。左江位于广西西南部,地处亚热带,气候温和,雨量充 沛,饵料生物丰富,适宜于各种鱼类和各种水生动物生长繁殖。此外,江河中还生长有各 种维管束植物和固着藻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