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人文素质教育背景、现状及发展对策的研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校人文素质教育背景、现状及发展对策的研究

摘要:21世纪是大学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走向和谐统一的新时代。加强人文素质教育是一项刻不容缓的现实任务。分析大学人文素质教育的背景和现状,提出人文素质教育发展的对策,对高校人文素质教育的发展很有意义。

关键词:高校人文素质教育;背景;现状;对策

一、高校人文素质教育的社会背景

1.高校人文素质教育的复兴是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需要

从社会历史背景方面看,现代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给人类文明带来了丰硕的物质财富和多彩的生活。但如何实现科技、社会、人生的高度和谐统一,是当今时代向教育界提出的令人关注的社会问题。“没有科学技术进步,人类将永远愚昧落后;没有人文教育,人类将堕落至科技带来的文化黑暗与社会灭亡的深渊”。由此可见,人类社会发展在呼唤现代科学技术进步的同时,也呼唤着人文素质的提高。我国在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坚持推行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就是强调人与自然、社会的协调发展,就是要把一种和谐的人文原则以及对人类进行长远关怀的人文精神贯彻到现代化建设中去。教育更需关注人的生存和人的价值,关注人的情感和人的素质的全面发展,自觉承担起培养一代新人的时代使命。

从社会经济发展方面看,知识经济已经进入我们的现实生活。知识经济就是人才经济。教育作为新经济发展的基础性、先导性事业,其根本的价值就在于它能为经济发展培养智能型和复合型的、善于处理人际关系的、具有团队精神的人才;能把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统一起来,并能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培养出善于学习并有能力进行终身学习的人才。对过去那种过分强调教育的“工具意识”而忽视教育的“教化意识”,过度注重科学教育而忽视能力的培养,导致了人才的知识面窄、人文底蕴薄弱的教育思想和方法必须来一个彻底的变革,唯有这样,大学教育才能真正担当起“科教兴国”的时代重任。

从社会文化发展方面看,首先,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两大文化思潮在经历了几个世纪的分野和抗衡之后,终于在20世纪后期走上了相互兼容的道路,孕育诞生了新的文化思潮,即科学人文主义。这种文化观认为,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不是对立的,科学精神就是一种人文精神,人文并不排斥科学。教育应在科学主义和人文主义相互兼容与和谐的理念指导下,培养现代人的完备的人格,使之最大限度地满足人的发展之需要。所谓现代人的完备的人格是崇高的、可持续发展的人格。其次,经济的全球化趋势,不仅会影响到我国的经济,也会影响到我国的社会文化的各个方面。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对教育寄予了希望。高校承担着传承中华传统文化与培养人才的重任,加强人文素质教育,正是全球化进程中具有战略意义的重要对策。

2.高校人文素质教育的回归是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共同趋势

人文素质教育作为一种社会历史现象,其演化发展不可避免地要受到科技、经济、政治、文化的制约,使人文素质教育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发展和变化。进入20世纪90年代,世界各国都在思索21世纪的教育,探索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方向。在这种背景下,1996年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在《教育:财富蕴藏其中》的报告中,提出了对21世纪教育战略思考的行动建议,认为,为了可持续发展的总目标,“人类不能没有对道德理想和精神价值的渴望和追求,因此,教育的使命就是根据各国的传统和信念,在充分考虑文化多元的情况下提高个人的思想境界,以获得普遍的价值并在某种程度上超越自己”。可以看出,加强人文素质教育,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已成为世界各国的共识,成为世界各国教育改革的一致方向。

3.高校人文素质教育的推行是我国正在进行的素质教育的要求

素质教育的价值取向是使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交往。人文素质教育的目标正充分体现了素质教育的内涵与价值的追求。教育立足于人的生命整体,超越人的自然素质,建构人的主体精神,通过科学的途径,充分发掘人的天赋潜力,提高人的综合素质水平,并使其得到全面、充分、和谐的发展。每个人通过教育不仅仅获得知识的增加和智力的发展,而且是整体的人文精神的发展。人从一个“自然实体”经过“社会化”,最终变成一个社会人,这才是真正的人生。教育的全部活动,就在于提高、扩展、增值人的价值,在于让受教育者认识到自己的价值。因此,教育的真谛在于教人做人,做一个有利于人民的人。由此,我们认为,教育就其实质而言,并非是一种训练,而是一种价值引导工作;教育的全部意义和价值不能仅仅局限于人的自然素质的培养、开发,而且应超越自然素质,进而塑造人的主体精神,促进每个个体在社会生活中具备充沛的精神力量和实践能力。学校教育只有把科学与人文、知识与品性、理性与感性、学习与生活有机地统一起来,全面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才能培养出一代社会主义新人。

二、高校人文素质教育的现状

1教育体制、观念等的制约

由于受计划经济和苏联教育模式的影响,我国教育中应试教育的体制及观念长期存在,造成几代人的知识结构先天性缺陷。高等教育“以专业为中心、以行业为目标”的人才培养模式,导致学科单一,专业划分过细,人才的知识结构“单薄”。改革开放后,高教领域受市场经济的影响,曾存在将经济规律同教育规律混为一谈、盲目照搬经济规律来办高等教育的倾向。而市场经济的发展,又使一些高校的学科设置、教学内容过分注重实用性,表现出片面的功利性取向和短期行为,使科学、教育、文化受到了整体性的损害。应试教育的弊端、高等教育学科设置的缺陷和教育对人文素质教育的忽视所形成的惯性,使今天的人文素质教育变得举步维艰。

2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失衡

现代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对人类生活和历史进程产生了和正在产生着巨大的影响。当代社会中科学技术第一生产力的作用日益突出,科技教育在现代大学教育中的地位和影响与日俱增,成为现代大学教育最主要的内容。越来越多的青年学子,把提高科技素质作为发展自己的重要目标,这无疑是正确的。但另一方面,科技教育作用的过度扩张,又势必排挤了人文教育应有的地位,导致了部分高校对人文教育的轻视和排斥。科技教育对人类社会发展所产生的作用是直接而巨大的,而人文教育则是要通过人才的全面塑造来改造自然,促进社会的发展,因此,作用不那么明显。由此,人们常常认为科技教育是“有用”的,是“硬”的,人文教育是“无用”的,是“软”的。而人文教育自身,也在科技教育的强大影响下,出现了知识化的倾向,只重视人文知识的传授和研究,而忽视了人的培养和完善。现代大学教育中这种科技教育与人文教育失衡的状况,直接影响了大学自身的发展和水平的提高。

3教师缺乏深厚的文化底蕴的依托

在大学人文素质教育中,教师自身的人文素质构成是影响学生发展的重要因素,教师为人处事的原则、治学精神、思维方式、审美观念等,都会使学生受到“润物细无声”的熏陶。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师资队伍的状况还不能令人满意。主要是知识结构不合理,知识面不宽广,人文知识不扎实,综合素质不高;很多教师较为注重专业知识的传授,相对忽视甚至轻视对学生的人文知识的教育与积累。尤其是青年教师,其中不少人是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特定教育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存在着思想认识不够全面、人文素质先天不足的问题,而许多学校对青年教师的选拔往往也是只重视专业素质和学术成就,相对忽视人文素质方面的要求。对教师的培养只重视业务水平的强化提高,对人文素质的提高既无要求也无措施,因此,造成一些青年教师“师德”、“师魂”的缺失,直接影响了他们的教育教学对象——大学生人文素质的提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