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达概述
雷达气象学概述

o 二十世纪40年代,雷达开始用于降水天气过程的探测,这一 时期主要是建立雷达气象学的理论基础的阶段;50年代是从 定性研究转入定量研究的阶段,其中包括定量测雨和定量显示反射 率,以及对雷达信号脉动、偏振等现象的研究。50年代后期和60年 代初期,许多国家建立了天气雷达站网,促进了雷达气象学 的进一步发展。
度等信息
o 机载天气
雷达分辨力、精度和灵敏度好
o 相控阵天气雷达 优点很多,是天气雷达的发展方向
美国相控阵天气雷达
采用跳跃式电扫描波束和天线方向图形状的自适应控制,使 扫描和资料收集时间由6分钟降至1分钟以内;多波束可同时 追踪多目标,大大提高获取资料的时间分辨率,使探测能力 显著提高 。
价格昂贵!
我国雷达气象发展历史
1.常规天气雷达 50年代开始使用军事雷达 58年引进第一部天气雷达 60年代末711X波段
2.数字化天气雷达 70年代自行生产711、712、713 80年代具有数字处理系统的714S波段,并引进多普勒雷达
3.多普勒天气雷达 90年代已生产出714CD、714SD型脉间相干 99年对WSR-88D进行改造,第一部先进的S波段全相干脉 冲多普勒雷达CINRAD/CC 3824型
雷达气象学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1、绪 言
名字的由来及用途
名字:“雷达”是Radio Detection And
Ranging缩写Radar的音译,字面上含义是无 线电探测和测距。
用途:从二次世界大战后雷达技术引用到气象部门
至今已有50多年历史。用于探测云、雨、降水、监 测强对流天气的天气雷达已成为雷达技术中的一个 分支,气象雷达是大气监测的重要手段之一,在突 发性、灾害性的监测、预报和警报中具有极为重要 的作用。目前约有1000部以上的天气雷达布设在世 界各地,为人类造福。
SA雷达系统概述

SA雷达系统概述雷达(Radar)是一种利用电磁波进行探测和定位的技术,是目前最为主要和广泛应用的远程探测手段之一、它通过发射电磁波并接收返回的信号,利用信号的特征进行目标检测、测距、测速、成像等操作。
雷达系统以其无人操作、全天候、长距离、准确性高等优点在军事、民用、科学研究等各个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发展。
雷达系统主要由发射系统、接收系统、处理系统和显示系统四个主要部分组成。
发射系统是雷达系统的核心组件之一,它负责产生和发射出信号。
根据不同需求,雷达可以通过发射不同频率的电磁波来适应不同的应用场景,如短距离的微波雷达、长距离的超过视距雷达等等。
在发射系统中,雷达通常使用发射天线来向特定方向辐射电磁波。
接收系统是指接收来自目标反射回来的信号的部分。
雷达接收系统的主要部件是接收天线,它负责接收到达的电磁波,并将其转化为电信号。
接收系统还包括放大器、滤波器和混频器等元件,用于将接收到的微弱信号放大、滤波和变频,以便进行后续的处理。
处理系统是负责对接收到的信号进行处理和分析的部分。
它通常由数字信号处理器(DSP)和计算机组成。
首先,处理系统会对接收到的信号进行数字化,然后利用各种信号处理算法进行目标检测、特征提取、参数估计等操作,最终得到关于目标的信息。
显示系统是把雷达数据以可视化的方式呈现给人类操作员或其他系统使用的部分。
雷达显示系统通常由显示器组成,可以显示雷达扫描的区域地图、目标的位置和运动轨迹等信息。
此外,雷达显示系统也可以通过声音、光线等方式进行报警和指示。
雷达系统的工作原理主要基于电磁波的回波特性。
当雷达向目标发送电磁波时,目标会对电磁波进行反射、散射、衍射等过程,形成回波信号。
雷达接收到这些回波信号后,通过测量回波信号的强度、相位、多普勒频移等特征,可以实现目标的检测、定位和跟踪。
雷达系统的应用十分广泛。
在军事领域,雷达系统可用于提供空中、海上和地面目标的情报,协助导弹拦截、飞行器导航和目标识别等任务。
气象雷达波段雷达频率

气象雷达波段雷达频率(原创实用版)目录一、气象雷达概述二、气象雷达的波段和频率三、气象雷达的工作原理四、气象雷达的应用领域五、气象雷达对身体的影响及其安全措施正文一、气象雷达概述气象雷达是一种利用电磁波对大气中的气象信息进行探测、监测和预测的设备。
它能够帮助航空、航海、地面交通等领域及时了解天气变化,保障交通运输的安全。
气象雷达根据其用途和特点,可分为机载气象雷达、地面气象雷达和舰载气象雷达等。
二、气象雷达的波段和频率气象雷达所使用的波段主要有 X 波段、C 波段、S 波段等。
其中,X 波段的频率范围为 9333MHz,具有较高的分辨率和灵敏度,能够探测到较小的雨滴和天气系统。
C 波段的频率范围为 533MHz,适用于远距离探测和大范围监测。
S 波段的频率范围为 1215MHz,具有较好的穿透能力和抗干扰性能。
三、气象雷达的工作原理气象雷达通过发射一定频率的电磁波,对大气中的水滴、冰晶等进行探测。
当电磁波遇到降雨区域时,会被其中的雨滴或冰晶反射回来。
气象雷达接收到反射回来的电磁波后,根据其时间和强度,可以分析出降雨区域的位置、强度、移动方向等信息。
四、气象雷达的应用领域气象雷达广泛应用于航空、航海、地面交通、气象预报等领域。
在航空领域,机载气象雷达可以帮助飞行员了解前方的气象状况,确保飞行安全。
在航海领域,舰载气象雷达可以帮助舰艇及时调整航向,避免遇到恶劣天气。
在地面交通领域,气象雷达可以为交通管理部门提供实时的气象信息,以便采取相应的交通管制措施。
在气象预报领域,气象雷达可以提高预报的准确性和及时性,为公众提供更可靠的气象信息。
五、气象雷达对身体的影响及其安全措施气象雷达所使用的电磁波属于非离子辐射,其辐射能量较低,对人体的影响相对较小。
然而,长时间暴露在较高强度的电磁辐射下,仍然可能对人体产生一定的危害。
为了保障人们的身体健康,气象雷达在设计、安装和使用过程中,都需要遵循相关的安全标准和规定,采取一定的防护措施。
场面监视雷达介绍

大规模数据处理与分析
总结词
大规模数据处理与分析是场面监视雷达面临 的另一个挑战,它要求雷达能够快速处理和 分析大量数据。
详细描述
场面监视雷达通常需要同时处理多个目标的 数据,包括位置、速度、方向等信息,数据 量非常大。为了应对这一挑战,可以采用分 布式处理、云计算等技术手段,提高数据处 理的速度和效率。
及时发现并预警潜在 的安全隐患和事故风 险。
机场交通拥堵预警
01
实时监测机场交通状况,预测拥堵趋势,提前发出 预警。
02
为旅客提供出行建议,优化出行路线。
03
提高机场整体运行效率,提升旅客出行体验。
03
场面监视雷达的技术参数
探测距离
01
探测距离
场面监视雷达的探测距离取决于雷达的发射功率、天线增益、接收机灵
助于提高不同系统之间的协同工作能力,实现信息的高度共享和快速传递。
05
场面监视雷达的挑战与解决方 案
地面障碍物遮挡
总结词
地面障碍物遮挡是场面监视雷达面临的主要挑战之一,它可能导致雷达无法正常检测和跟踪目标。
详细描述
在机场、港口、军事基地等场景中,建筑物、车辆、树木等地面障碍物可能会遮挡雷达信号,影响对目标的监视 和跟踪。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可以采用高架安装、定向天线、频分多路复用等技术手段,提高雷达的探测性能和 抗干扰能力。
AI驱动的目标识别与跟踪
总结词
AI驱动的目标识别与跟踪技术是场面监视雷达的另一个重要发展趋势,能够实现 自动化、智能化的目标检测、识别和跟踪。
详细描述
人工智能技术的引入,使得场面监视雷达能够自动学习和识别各种目标特征,实 现对目标的自动分类和跟踪。这大大提高了雷达的工作效率和准确性,降低了人 工干预和误操作的风险。
346雷达原理-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346雷达原理-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雷达(Radar)是一种利用无线电波进行探测和测量的技术。
它是通过发射电磁波并接收其反射信号来探测目标物体的位置、速度、方向和其他相关信息的一种工具。
雷达技术在军事、航空、天气预报、海洋勘测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
雷达的原理很简单,它利用电磁波在空间中传播的特性进行工作。
当雷达发射器发出电磁波时,这些波会在空间中以光速传播,并在遇到目标物体时被反射回来。
接收器会接收到这些反射信号,并通过分析其强度、频率和时间延迟等参数来确定目标物体的位置和其他信息。
雷达系统通常由发射器、接收器、信号处理装置和显示器等组成。
发射器负责产生和发射电磁波,接收器则负责接收反射信号。
信号处理装置用来对接收到的信号进行处理与分析,从而提取出目标物体的相关信息。
最后,这些信息会通过显示器或其他方式展示给操作人员。
雷达技术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在军事方面,雷达可以用于目标跟踪、无人机探测、导弹防御等任务。
在航空方面,雷达常被用于飞行导航、防撞系统等。
在天气预报和海洋勘测中,雷达可以探测降雨、风暴和海洋浪涌等自然现象。
尽管雷达技术已经非常成熟,但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雷达也在不断更新和改进。
比如,现代雷达系统通常采用多普勒效应,从而可以更准确地测量目标物体的速度。
此外,雷达系统还可以与其他技术结合,比如全球定位系统(GPS),从而提高测量的精度和准确性。
总之,雷达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探测和测量工具。
它通过利用电磁波与目标物体相互作用的原理,可以获取目标物体的位置、速度和其他相关信息。
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雷达在各个领域的应用也变得越来越广泛。
未来,我们可以期待雷达技术在更多领域发挥更大的作用。
1.2 文章结构文章结构是指文章整体的组织和布局方式,它对于提供清晰而有逻辑的文章表达至关重要。
本文将按照以下结构展开讨论346雷达原理。
首先,在引言部分1.1中,我们将概述346雷达原理的背景和基本概念,以便读者了解文章的背景和目的。
雷达技术发展历程及未来发展趋势

雷达技术发展历程及未来发展趋势概述:雷达(Radar)是一种利用电磁波进行探测和测量的技术。
它在军事、航空、气象、导航等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
本文将介绍雷达技术的发展历程,并探讨未来雷达技术的发展趋势。
一、雷达技术发展历程:1. 早期雷达技术:雷达技术起源于20世纪初期,最早用于军事领域。
早期雷达系统主要采用机械扫描方式,通过发送脉冲信号并接收回波来实现目标探测。
这些早期雷达系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发挥了重要作用,匡助军队进行目标侦测和导航。
2. 脉冲雷达技术:随着科技的进步,雷达技术逐渐发展为脉冲雷达技术。
脉冲雷达系统通过发送短脉冲信号并测量回波的时间来确定目标的距离。
这种技术具有高分辨率和较长探测距离的优势,被广泛应用于航空、气象和导航领域。
3. 连续波雷达技术:连续波雷达技术是雷达技术的又一重要发展阶段。
连续波雷达系统通过发送连续的电磁波信号,并测量回波的频率变化来确定目标的速度。
这种技术在航空领域中被广泛使用,用于飞行器的导航和着陆。
4. 相控阵雷达技术:相控阵雷达技术是近年来的重要突破。
相控阵雷达系统通过利用多个发射和接收单元的组合,实现对目标进行快速扫描和定位。
相控阵雷达技术具有高分辨率、快速探测和抗干扰能力强的特点,广泛应用于军事和航空领域。
二、雷达技术的未来发展趋势:1. 多波束雷达:多波束雷达技术是未来雷达技术的重要发展方向。
通过利用多个波束同时进行探测和测量,可以提高雷达系统的探测效率和准确性。
多波束雷达技术可以应用于军事侦察、航空导航和天气预测等领域。
2. 超高频雷达:超高频雷达技术是未来雷达技术的另一个重要方向。
超高频雷达系统可以利用较高频率的电磁波进行探测,具有更高的分辨率和探测距离。
这种技术可以应用于目标识别、隐身飞行器探测和地质勘探等领域。
3. 弹性波雷达:弹性波雷达技术是未来雷达技术的新兴方向。
弹性波雷达系统可以利用地球表面的弹性波传播进行探测,具有对地壳结构进行高精度探测的能力。
雷达概述

连续测量 — 微波(雷达)6262引言通过雷达测量技术,实现非接触、免维护测量。
由于微波信号的传输不需要介质,所以它完全不受工艺过程中蒸汽、压力、粉尘或温度的影响。
西门子 Milltronics 提供多种型号以满意您的应用。
SITRANS Probe LR 是两线制,6GHz ,脉冲雷达物位计,可用于常温、常压下储罐、过程罐中液体或浆料的连续物位监测,量程20m 。
SITRANS LR200是两线制,6GHz ,脉冲雷达物位计,可用于一定温度、压力下储罐或过程罐中液体或浆料的连续物位监测,量程20m 。
SITRANS LR250是两线制,25GHz ,脉冲雷达物位计,可用于高温、高压下储罐或过程罐内液体和浆料的连续物位监测,量程20m ,可测量介电常数较低的物料。
SITRANS LR260是两线制,25GHz ,脉冲雷达物位计,可监测料仓中固体物料的连续物位变化,量程30m ,适用于严重粉尘和高温至200℃的应用。
SITRANS LR400是四线制,24GHz ,FMCW 雷达物位计,是高温、高压下储罐或过程罐内液体和浆料的连续物位监测的理想选择,量程50m ,也是极低介电常数介质测量的理想选择。
SITRANS LR560是两线制、78 GHz FMCW 雷达物位计,用于固体料仓的连续料位监测,平面天线设计抗挂料性能极强,量程有40m 和100m 两挡,4° 窄波束角无需担心要离罐壁多少距离,小巧的尺寸几乎可以安装在所有的管嘴上,78 GHz 创造了很短的波长,几乎在所有固体材料都能产生极好的信号反射,真正达到了使用简单、低成本、高效且免维护。
SITRANS LR460是四线制,24GHz ,FMCW 雷达物位计,有极高的信噪比和先进的“现场智能”技术,可连续监测固体物料物位的变化,量程可达100m ,是极度粉尘、高温工况测量的理想选择。
自动抑制虚假回波SITRANS LR 仪表先进的专利的“现场智能”信号处理技术,源自“声智能”这种深入彻底的知识和经验被置入软件的先进算法,用来提供智能的回波处理过程。
《现代雷达技术》课件

模拟雷达阶段主要集中在20世纪50年代 ,该阶段的雷达系统采用模拟电路,功 能较为简单。
数字化雷达阶段开始于20世纪70年代, 该阶段的雷达系统开始采用数字信号处 理技术,提高了雷达的性能和精度。
接收机
接收机是雷达系统的另一重要 组成部分,负责接收和处理回
波信号。
接收机的性能指标包括灵敏度 、动态范围、抗干扰能力等, 直接影响雷达的检测精度和可
靠性。
常见的接收机类型包括超外差 式和直接变频式等,根据雷达 系统的需求选择合适的接收机 类型。
接收机的设计需考虑噪声抑制 、信号处理和稳定性等问题, 以确保接收机能够提供高质量 的回波信号。
《现代雷达技术》ppt课件
contents
目录
• 雷达技术概述 • 现代雷达技术发展历程 • 现代雷达系统组成与工作原理 • 现代雷达的主要技术特点 • 现代雷达技术的应用实例 • 现代雷达技术的挑战与未来发展
01
雷达技术概述
雷达的定义与原理
雷达定义
雷达波传播方式
雷达是一种利用无线电波探测目标的 电子设备。
信号处理与数据处理
数据处理负责对目标数据进行进一步的分析和 处理,包括目标检测、跟踪、识别和多目标处
理等。
随着信号处理和数据处理技术的发展,现代雷达系统 不断引入新的算法和技术,以提高雷达的性能和功能
。
信号处理是雷达系统的关键环节,负责对回波 信号进行滤波、放大、变频和检测等处理,提 取出目标信息。
标速度。
合成孔径雷达
利用高速运动平台,通过信号 处理技术形成大孔径天线,提
高分辨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雷达概述仇通胜(班级:021211,学号:02121038)雷达,英文名为:Radar,即radio detection and ranging,无线电探测与测距[1]。
顾名思义,雷达最初的功能是用来进行探测物体并获得相距物体距离,利用无线电波的特性,这样就可以超视距的方式进行物体探测并确定物体所在方位,距离等,从而翻开了人类对世界进行观测的新的纪元。
经过近一个世纪的发展,雷达的功能得到了极大地拓展,雷达的应用也不仅仅局限于军事领域,广泛渗入人们的日常生活当中,当然,军事领域依然是雷达的主要运用领域。
第一章雷达产生背景1.1 雷达的出现雷达的出现,是由于一战期间,当时英国和德国交战,英国急需一种能探测空中金属物体的装置(技术)能在反空袭战中帮助搜寻德国飞机[2]。
后来,这种能探测空中金属物体的装置就被成为雷达。
因此雷达成型于战场,现代意义上的雷达诞生于战争时期,为军事服务。
1.2 雷达应用的开端二战期间,雷达已经出现了地对空、空对地(搜索)轰炸、空对空(截击)火控、敌我识别等功能,极大拓展了雷达的应用范围,雷达也因此广泛应用于更多军事领域,更复杂的战场环境。
雷达在军事领域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第二章雷达的发展2.1雷达技术上的革新二战以后,雷达发展了单脉冲角度跟踪、脉冲多普勒信号处理、合成孔径和脉冲压缩的高分辨率、结合敌我识别的组合系统、结合计算机的自动火控系统、地形回避和地形跟随、无源或有源的相位阵列、频率捷变、多目标探测与跟踪等新的雷达体制。
后来随着微电子等各个领域科学进步,雷达技术的不断发展,其内涵和研究内容都在不断地拓展。
雷达的探测手段已经由从前的只有雷达一种探测器发展到了红外光、紫外光、激光以及其他光学探测手段融合协作。
当下,有源相控阵雷达成了雷达家族的新宠。
相控阵雷达又称作相位阵列雷达,是一种以改变雷达波相位来改变波束方向的雷达,因为是以电子方式控制波束而非传统的机械转动天线面方式,故又称电子扫描雷达。
随着有源相控阵雷达技术的发展,当代雷达的同时多功能的能力使得战场指挥员在各种不同的搜索/跟踪模式下对目标进行扫描,并对干扰误差进行自动修正,而且大多数的控制功能是在系统内部完成的。
自动目标识别则可使武器系统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空中预警机和JSTARS这样的具有战场敌我识别能力的综合雷达系统实际上已经成为了未来战场上的信息指挥中心[2]。
2.2雷达家族的壮大2.2.1军事领域2.2.1.1按照雷达的作战任务进行分类1)对空情报雷达用于搜索、监视和识别空中目标。
它包括对空警戒雷达、引导雷达和目标指示雷达,还有专门用来探测低空、超低空突防目标的低空雷达。
2)对海警戒雷达用于探测海面目标的雷达。
一般安装在各种类型的水面舰艇上或架设在海岸、岛屿上。
3)机载预警雷达安装在预警机上,用于探测空中各种高度上(尤其是低空、超低空)的飞行目标,并引导己方飞机拦截敌机、攻击敌舰或地面目标。
它具有良好的下视能力和广阔的探测范围。
4)超视距雷达利用短波在电离层与地面之间的跳跃传播,探测地平线以下的目标。
它能及早发现刚从地面发射的洲际弹道导弹(见洲际导弹)和超低空飞行的战略轰炸机等目标,可为防空系统提供较长的预警时间,但精度较低[3]。
5)弹道导弹预警雷达用来发现洲际、中程和潜地弹道导弹,并测定其瞬时位置、速度、发射点、弹着点等弹道参数[3]。
6)航行保障雷达航行雷达,安装在飞机上,用于观测飞机前方气象情况、空中目标和地形地物,以保障飞机安全飞行。
地形跟随与地物回避雷达,安装在飞机上,用于保障飞机低空、超低空飞行安全。
它和有关机载设备结合起来,可使飞机在飞行过程中保持一定的安全高度,自动避开地形障碍物。
着陆(舰)雷达,在复杂气象条件下,用于引导飞机安全着陆或着舰。
通常架设在机场或航空母舰甲板跑道中段的一侧。
航海雷达,安装在舰艇上,用于观测岛屿和海岸目标,以确定舰位,并根据所显示的航路情况,引导、监督舰艇航行[3]。
2.2.1.2按照雷达用于武器控制进行分类1)炮瞄雷达用于连续测定目标坐标的实时数据,通过射击指挥仪控制火炮瞄准射击。
有地面型和舰载型。
2)导弹制导雷达用于引导和控制各种战术导弹的飞行。
有地面型和舰载型。
3)鱼雷攻击雷达安装在鱼雷艇和潜艇上,用于测定目标的坐标,通过指挥仪控制鱼雷攻击。
4)机载截击雷达安装在歼击机上,用于搜索、截获和跟踪空中目标,并控制航炮、火箭和导弹瞄准射击。
5)机载轰炸雷达安装在轰炸机上,用于搜索和识别地面或海面目标,并确定投弹位置[4]。
6)末制导雷达安装在导弹上,在导弹飞行的末段,自动控制导弹飞向目标。
⑦弹道导弹跟踪雷达。
在反导武器系统和导弹靶场测量中,用于连续测定飞行中的弹道导弹的坐标、速度,并精确预测其未来位置。
雷达的运用渗透到军事领域的方方面面,雷达技术的发展也在不断改变战场的战争形势与战法。
甚至可以毫不犹豫地说,战场的成败取决于雷达技术的高低。
2.2.2民事领域2.2.2.1按照雷达的应用特性进行分类1)用于测定船位、引航和避让的航海雷达雷达测距比测向精度高。
按照定位精度顺序,雷达定位方法为:距离定位、孤立目标的距离方位定位和方位定位。
如用雷达测距和目测方位结合,定位精度更高。
雷达测量距离和方位的准确性受多种因素影响。
按照国际海事组织1981年提出的性能标准,要求测距误差不超过所用量程的1.5%或70米,取其大者。
物标在显示屏边沿的测方位误差应在±1°以内。
在较宽水道航行,最好利用雷达连续在海图上定位进行导航。
在狭水道航行,须直接在显示器上进行导航。
为了判别与会遇船有无碰撞危险,应根据雷达观测信息进行标绘作业,标绘内容通常是求最近会遇距离和来船的真航向,真航速。
当电子计算机算出最近会遇距离和到最近会遇点时间小于所设定的允许范围时,会自动地以各种方式(视觉和音响)报警,提醒驾驶员采取避让措施。
如果需要,可进行模拟避让(模拟改向、改速或倒车),以确定所要采取的避让措施。
为准确显示各种避碰信息,如选定船舶的方位、距离、航向、航速,最近会遇距离和到最近会遇点时间等,标绘仪中还有数字显示器或字符显示器[3]。
2)气象雷达探测气象要素和各种天气现象的雷达。
气象雷达可提供飞机前方气象情况的准确和连续的图像并以距离和方位的形式显示出来,为飞机改变航道、避开颠簸区域和飞行安全提供保障;为天气预报,火箭、导弹和航天器的发射与飞行提供必要的气象资料;为机场气象保障和气象研究提供资料。
气象雷达可分为测雨雷达、测云雷达和测风雷达等[5]。
3)探地雷达探地雷达又称透地雷达,地质雷达,是用频率介于10^6-10^9Hz的无线电波来确定地下介质分布的一种无损探测方法。
探地雷达方法是通过发射天线向地下发射高频电磁波,通过接收天线接收反射回地面的电磁波,电磁波在地下介质中传播时遇到存在电性差异的分界面时发生反射,根据接收到的电磁波的波形、振幅强度和时间的变化等特征推断地下介质的空间位置、结构、形态和埋藏深度。
在坝体渗漏探测中,渗透水流使渗漏部位或浸润线以下介质的相对介电常数增大,与未发生渗漏部位介质的相对介质常数有较大的差异,在雷达剖面图上产生反射频率较低反射振幅较大的特征影像,以此可推断发生渗漏的空间位置、范围和埋藏深度。
探地雷达可用于检测各种材料,如岩石、泥土、砾石,以及人造材料如混凝土、砖、沥青等的组成。
雷达可确定金属或非金属管道、下水道、缆线、缆线管道、孔洞、基础层、混凝土中的钢筋及其它地下埋件的位置。
它还可检测不同岩层的深度和厚度,并常用于地面作业开工前对地面作一个广泛的调查[6]。
4)测速雷达测速雷达主要用于雷达测速,主要是利用多普勒效应(Doppler Effect)原理:当目标向雷达天线靠近时,反射信号频率将高于发射机频率;反之,当目标远离天线而去时,反射信号频率将低于发射机频率。
如此即可借由频率的改变数值,计算出目标与雷达的相对速度。
现已经广泛用于警察超速测试等行业[7]。
2.2.2.2按照雷达的安装位置进行分类随着雷达功能民用化进程地不断加快,雷达已经广泛应用于各种民用设备当中,为方便人们的生活,提高人们生活水平,保障人们生活安全等发挥了重要作用。
1)车载雷达以车载雷达为例,从倒车雷达防倒车碰撞,到前驱雷达防车距过近发生碰撞等等,雷达已经在保障行车安全发挥了重要作用。
2)机载雷达在民用航空领域,机载雷达同样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机载雷达在保障民航飞机的准确飞行,飞行引导,飞行安全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4]。
3)手持雷达在民用领域,雷达设备的小型化,智能化,为手持雷达的出现奠定了技术基础。
手持雷达功能各异,以其使用方便,便于携带等特点,广泛应用于人工勘察、监测、检测等领域。
第三章雷达面临的新挑战3.1 战机隐形技术的发展以美国F-22、F-35战机为例,该两款战机是当下美国最先进的战机,该两款战机也具备雷达隐形设计,代表着世界最先进的航空科技。
战机雷达隐形设计,即:让雷达无法侦察到飞机的存在。
在技术上,主要通过仿生学研究,应用最新的科技和最新的具有吸波特性的材料,在很大程度上减少战机的正向雷达反射截面积,从而降低了雷达对战机的可探测能力,即雷达在某一段有效侦测范围内无法发现该战机。
因此,隐形战机在战场上便具有了较强的突防能力、较高的战场生存能力,进一步增加了战机的威慑力。
通过对战机隐形设计的转化和改良,从而出现了隐形导弹、隐形战舰等一些新的具备雷达隐形设计的战斗武器,从而大大削弱了雷达探测有效性,极大提高了武器的战力。
3.2反隐形技术的雷达的发展所谓一物降一物,对应隐形技术的发展,雷达技术同样需要找到相应的应对技术。
以打破这种战场的不平衡的状态,有效威慑扼制隐形武器的使用。
由于雷达技术的发展,信息化技术和电子技术高度发展的情况下,隐形武器也能在战场上被雷达探测发现。
以隐形战机为例,这是实战背景下的真实战例。
1999年,在科索沃战争中,一架F-117被南斯拉夫军队以老式低空导弹击落,另有不确定数量的被击伤记录[8]。
当然,相比过去的F-117的隐形设计技术,现今的隐形技术也有了长足的进步。
同时,在战机隐形设计的基础上,战机还配备了其他配套的装备,如电磁干扰装备、反辐射导弹、雷达诱饵装备等。
其次,还有战机战法的改良和创新,一定程度上降低了雷达对战机的探测有效性。
与此同时,雷达技术也在发生深刻的变革。
雷达通过增大接收面积、增大发射功率,同时发展了SAR雷达、ISAR雷达、分布式雷达等,有效增强了雷达对隐形武器的探测能力[1]。
第四章雷达的未来雷达技术与反雷达技术,在未来很长的一段时间内将会是军事实力竞争方面的重要方面,也必将是一场旷日持久的争锋相对的竞争,也必将在很大程度上刺激雷达技术与反雷达技术的发展。
毋庸置疑,雷达技术与反雷达技术是相生相克的,互相对立又互相刺激,从而互相促进发展,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