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省情认识 推进湖北跨越式发展

深化省情认识推进湖北跨越式发展

叶福生董树平付春晖叶跃

一、新视角:深化省情认识是推进湖北跨越式发展的现实基础和客观要求

(一)湖北地位的历史变化:从“曾经的辉煌”到“尴尬的被超越”

从发展的历史看,湖北在改革开放前主要经济指标一直处在全国前列。此后,由于国家发展战略重心的转移和多次错失发展机遇,湖北经济社会发展步伐一度放慢,以致被沿海和中西部部分省市如上海、浙江、四川、湖南等超越。

“一五”到“六五”时期,湖北创造了发展的辉煌。经过建国初期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下的重点投资和“三线”时期国家在鄂电力、铁路和汽车等项目建设,湖北形成了以冶金、石化、建材、纺织等基础原料工业和机械、电力、通讯等基础装备工业为支柱的、门类齐全的工业体系,崛起了一批像武汉、黄石、十堰、沙市等工业城市,同时还发展成为全国重要的粮棉油生产基地。其间湖北经济总量在全国名列前茅。1984年全省GDP为328.22亿元,居全国第9位,占全国(各省市区汇总数,下同)的4.6%。地方财政收入42.12亿元,居全国第8位,占全国的4.3%。

“七五”到“八五”初期,湖北经济发展步伐放慢。1989-1991年GDP增速年均5.2%,低于全国0.6个百分点。1991年GDP总量为913.38 亿元,仍居全国第9位,但占全国比重仅为4.3%,比1984年下降了0.3个百分点。其间,浙江GDP在1985年超过湖北;上海在1990年退居湖北之后。

“八五”中后期到“九五”前期,在十四大“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精神鼓舞下,湖北通过系列制度创新,经济发展进入了一个较快的增长时期,总体规模和实力日益增强。1997 年GDP 达到2856.47亿元,上升到全国第8位。其间,上海在小平南巡的1992年重新超过湖北,其后几次与湖北的位次交替变化,1996年再次退居湖北之后;四川因重庆直辖于1997年被湖北反超。

“九五”后期到“十五”时期,湖北发展速度逐渐减缓,与沿海地区的差距逐渐拉大,经济总量居全国的位次逐年下移,在中部地区的领先优势也日渐受到挑战。经济总量在全国的位次由1997年的第8位退居到2004年的第13位,占全国的比重下降为3.4%。其间,1999年上海再超湖北,北京、福建于2003年超过湖北,四川抓住西部大开发的机遇加快发展并于2003年反超湖北,湖南也在2004年超过湖北。

“十一五”时期,湖北通过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着力构建中部崛起重要战略支点,实现了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稳定发展,综合实力提高,在全国的位次前移。2010年,全省GDP达到15967.61亿元,在全国位次由2005年的第12位上升到第11位(超过福建),占全国比重达到3.7%,上升了0.3个百分点。

纵观湖北经济地位的变迁,我们认识到,湖北经济发展与全国及先进省市比较仍存在较大差距。湖北GDP、财政收入总量在全国占比呈下滑趋势。GDP在全国位次由1978年的第10位降至2010年的第11位,地方财政收入由1980年的第10位降至2010年的第16位。

(二)深化省情认识是推进湖北跨越式发展的现实基础和客观要求

1.深化省情认识是推进湖北跨越式发展的需要

由于发展阶段、发展基础、发展要求和发展环境不同,湖北的跨越式发展不可能全盘照搬先进地区和国外的经验,必须深化省情认识,在此基础上,把中央精神和湖北实际紧密结合起来,发挥优势,扬长避短,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发展目标和政策措施,在全面实施“两圈一带”发展战略框架下,找准着力点和突破口,抢抓发展机遇,在某些领域、某些重点、某些优势方面率先突破,进而带动湖北全局性跨越式发展,创出一条符合湖北实际的跨越式发展路子。否则,我们将会再一次贻误发展机遇。

2.深化省情认识是应对省域经济激烈竞争的需要

当前区域发展呈现全新态势,周边省市综合竞争力快速提升,新的区域经济“增长极”正在迅速崛起。近年来,国务院先后批复了13个区域规划,确定了北

京、上海、天津、重庆、广州等5大国家中心城市。目前沿海第二轮发展已经起步,多省以高端技术、高端产品、高端产业为引领,把海洋经济作为经济转型升级的突破口。2011年3月,国务院继北京中关村与武汉东湖开发区之后批复同意上海“张江”高新区建设第3个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在当前全国四大经济区域内,普遍形成了各种通过国家、地方层面规划的以大城市为中心,中小城市为网络的经济区(圈、带)。东部:在长三角、珠三角、渤海湾经济圈发展的同时,以福建为主体的海峡西岸经济区,正经由长三角与珠三角之间的“凹地”上迅速崛起;中部:河南通过中原经济区建设纲要领先中部发展,湖南紧靠珠三角、安徽紧靠长三角、江西双靠长三角和珠三角迅速崛起。西部:自重庆设立“两江新区”后,四川也规划设立“天府新区”,意在四川地区培育出一个新的增长极,带动整个西部经济发展。东北:继2009年出台《东北振兴规划》以后,近年来国务院相继出台了《进一步实施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的若干意见》、《东北地区旅游业发展规划》等系列规划,意欲加快东北振兴。

面对“十二五”时期发展环境的变化和周边省市前所未有的竞争压力,湖北要成功实现发展的超越而不是被超越,要摆脱被超越实现反超越,都需要深化省情认识,适应形势的新变化,谋求更好更快的发展。

3.深化省情认识是将湖北条件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的需要

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一个地区的优势与劣势并存。一方面,优势从来不会自动发挥作用。虽然湖北具有一定的产业优势、科教优势、区位优势、战略优势,但长期以来,我们对各种优势就没有给予充分的认识和利用。如果我们不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提升”传统的优势,把原有的优势进一步延伸、放大,传统的优势只能是条件的、潜在的优势。另一方面,即使那些有可能制约经济发展的劣势,也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大量的事实表明,一旦我们用积极的、辩证的、发展的观点看待我们所面临的劣势和优势,特别是从劣势中挖掘出使其转化为优势的潜力,从而产生巨大的生产力,就会对经济社会发展产生重要的促进作用。

二、新挑战:跨越式发展是现阶段湖北最大的实际和最根本的省情

根据省委省政府新的战略部署,湖北明确“实现科学发展、跨越发展”为今后5-10年全省发展的总定位,即在速度上要快于全国,水平上要高于全国,在

中部和全国的经济地位进一步提升。其主题是,在转变发展方式中加快发展,在结构调整中提升水平,在做大总量中增强竞争力,在科学发展中富民强省。湖北必须站在新的起点上,以新的视角对省情和发展环境进行深入的再思考再认识。

(一)湖北正处在工业化中期加快推进阶段,但工业化任务依然繁重

2010年湖北人均GDP达到4122美元,“十二五”将向更高水平迈进。按照发展经济学观点,人均GDP在3000—10000美元为经济加速成长阶段。“十一五”时期的经济发展揭示了湖北经济社会发展出现的一些新趋势和特点。一是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十一五”湖北GDP连年保持两位数增长,年均增速达13.9%。二是人均GDP水平加快提高。“十一五”湖北人均GDP由11554元增加到27906元,按可比价计算年均增长14.1% 。三是劳动生产率明显提升。“十一五”湖北全部从业人员人均创造GDP由18712元增加到43946元,年均增加5047元。四是工业化率进一步提高。“十一五”湖北第一产业比重由16.4%降为13.4%,二三产业占比上升到86.6%,其中工业上升到42.1%。五是城市化发展加速。“十一五”湖北城市化水平由43.2%上升到49.7%,年均上升1.3个百分点。

但是,对比于沿海及周边先进省份的快速发展势头,湖北工业化的任务依然十分繁重。

1.工业化水平与沿海地区相比差距较大

2010年湖北GDP达到15967.61亿元,居全国第11位,超过2万亿的有广东、江苏、山东、浙江、河南、河北,其中广东、江苏、山东超过3万亿。从人均GDP水平看,2010年湖北人均GDP达到4122美元,居全国第13位,超过1万美元的有上海、北京、天津, 5000—10000美元的有江苏、浙江、内蒙古、广东、辽宁、山东、福建。湖北要达到沿海省份经济总量规模和人均水平还要至少10年的努力。

2.产业结构高级化任务仍很艰巨

2010年湖北三次产业结构的比例关系为13.4:48.7:37.9,湖北不仅第三产业占比较低,而且总量偏小,相当于河北、辽宁、上海、江苏、浙江、山东、河南、湖南、广东等省市的29.2%~96%。江苏、广东、浙江、山东、辽宁、河

北、福建、河南等省份第二产业总量大、比重高,占比超过50%,湖北第二产业仍在50%以下。从就业结构看,湖北第二产业从业人员比重仅为24.6%,大大低于江苏(44.4%)、浙江(46.5%)、福建(35.6%)、山东(31.6%)、广东(33.4%)等省份。只有湖北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42%,第二产业达到近50%,第一产业在8%左右,且第二产业从业人员达到30%,湖北工业化水平才有质的飞跃。

3.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

按照工业化水平测度,武汉市处于中期向后期过渡阶段,黄石、宜昌、襄阳等地正好处于中期阶段,而恩施、荆州、黄冈、十堰、咸宁、孝感、随州、天门、神农架等地,工业化水平仍处于初期向中期过渡阶段。有关资料显示,湖北贫困地区的土地面积达57%,贫困人口近10%,就业、医疗、教育、住房和社会保障等民生改善任务还十分繁重。

4.县域经济发展滞后

统计数据表明,中东部地区的差距主要不在城市经济上,而是体现在县域经济上。在近几年的全国经济强县(市)评选中,百强有向东部地区、向长三角地区集中的趋势:如2010年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地区三大经济圈集中了百强县市中的94个县市72个席位(部分县市因地理位置相连作为“区域经济强县统筹发展组团”入选而分别只占1个席位)。在全国百强县市中,江苏、浙江分别达到29和24个,山东26个,且多排位在靠前位置。从中部省份进入全国县域经济百强县市情况看,2004年以来,湖北已连续六年无一县市入围,而中部河南2010年达到6个、湖南4个、江西2个、山西1个、安徽也于2009年肥西县的入围实现了零的突破。

在中部百强县市中,河南36个、山西16个、湖南14个、安徽13个、江西12个,湖北仅13个,与安徽并列第4位。

2010年,全国县域经济百强县市GDP平均为475.64亿元,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平均为29.04亿元,而湖北县域经济第一方阵(2010年的20个发展先进县市区)的GDP平均仅为208.57亿元,相当于“全国百强”平均水平的43.9%,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平均为7.72亿元,相当于26.6%。

(二)湖北区位、资源优势明显,但输入性发展动力不强

从发展的现实基础看,湖北不仅有发达地区的工业基础和得中独厚的交通区位优势,也有后发地区的自然资源丰富、科教资源聚集、生产成本较低等优势。但区位、资源优势不等于发展优势,拥有区位、资源不等于拥有发展的主动权。湖北可谓是区位资源虽“优”,但均未转化为“势”。而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对自身区位辩证利用、对内外资源优化配置才是赢得市场竞争的关键。

战后日本,是一个典型有效配置国际资源取得发展成功的范例。由于资源的短缺,战后日本在推进大规模的制造业发展过程中,必须大量进口原料和能源,其对海外能源的依赖程度高达87%。而且支撑日本经济发展所需要的技术和资本的积累,也需要大量引进。为解决进口所需大量外汇需求和实现国际收支平衡的需要,必须增加出口。为此,从50年代开始,日本就确立了“贸易立国”的发展战略。特别是在60到80年代,日本利用欧美和西欧国家进行产业调整的机会,根据国际市场的需求变化,运用互补优势原则,适时调整产业重点和出口结构,在较短的时间内在国际分工体系中展现出了充分利用国际市场资源的明显优势和强大竞争力。

反思湖北,在注重内源性增长(指主要依靠国内市场、国内资源、国内技术和国内资本的发展模式)的同时,对输入性发展(指积极利用境外市场、境外资源、境外资本和技术的发展模式)重视不够。

1.区位交通优势并未转化为客流物流优势

湖北地处交通要道,具有很大的潜在客流和物流优势,但由于没有建立完善的区域物流发展模式,加之地区间流通壁垒,特别是部分地区乱收费、乱设卡等现象的存在,未能将潜在优势变成发展机会,快速便捷的客流物流格局没有形成。2010年,湖北旅客周转量1065亿人公里,分别低于河南、湖南、安徽733、338和413亿人公里;湖北货物周转量3097亿吨公里,分别低于河南、安徽4105

和4056亿吨公里。湖北是“九州通衢”,但2010年批发和零售业增加值仅为1291.68亿元,少于湖南143亿元。

2.劳动力低成本优势形成对高端产业的排挤效应

湖北是人口大省,劳动力成本相对较低。但劳动力低成本优势仅对一些中低端企业具备吸引力,一定程度上反而形成了对高端产业的排挤效应。因为高端企业需要高端人才,人才素质跟不上,投资环境跟不上,相关配套产业和服务跟不上,低工资低成本便成为劣势。2009年湖北城镇单位就业人员平均工资26547元,比全国平均水平低5697元,居全国第25位;其中在岗职工工资27127元,比全国平均水平低5609元,居全国第26位。

3.对外依存度不高

目前,湖北与世界上的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贸易往来和经济技术合作关系,有对外开放的一类口岸 3个、二类口岸9个,初步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的口岸开放格局,对外贸易规模在中部占据领先地位。但与沿海和全国平均水平相比,湖北外贸规模不大,质量不高,依存度甚至低于中部安徽、江西等省,与湖北的经济实力不相称。2010年湖北以259.06亿美元的外贸规模居于中部第一位,但外贸依存度仅为11%,低于全国平均水平39.6个百分点。而沿海省份如浙江、福建分别为61.9%、50.0%,中部安徽、江西也分别达到13.3%、15.4%。

4.招商引资规模不大

区位好资源好不一定发展好,借力才能锦上添花。沿海江苏和中部安徽的发展均为例证。

与江苏比较看,江苏外商直接投资从1986年的占全国比重0.8%一路上升到2008年的27.2%,同期湖北只从0.3%上升到3.5%,最高水平的2006年也仅占3.9%。即使就低按7:1的汇率动态累计,1986-2008年江苏仅外商直接投资一项就比湖北多1万多亿元,同时湖北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动态累计比江苏少5.2万亿元,总额只有江苏的39%。从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中的外资比重看,湖北亦低,2009年为0.8%,而全国平均为1.8%,粤、苏、浙、鲁分别为4.4%、4.9%、1.9%和2.5%。

与安徽比较看,1992年,湖北、安徽实际利用外资分别为2.11和0.55亿美元,2000年分别为10.36和3.18亿美元,湖北均高于安徽。而近几年来安徽综合运用其资源、区位优势,大力承接长三角大规模的产业转移,加快引进外资,

取得明显成效。2010年安徽实际利用外资达到50.1亿美元,增长29.1%;而湖北只有40.5亿美元,增速10.7%,低于安徽18.4个百分点。

由于利用省外资金不够,导致湖北项目建设相比于先进省份明显落后,最集中体现在固定资产投资的力度上。“十一五”时期,湖北省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速虽然高达29.6%,但投资总规模不仅落后于沿海先进省份,也落后于中部河南、安徽。“十一五”湖北累计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为32920亿元,而同期江苏、河南、安徽分别高达79582亿元、54699亿元和36551亿元,分别是湖北省的2.4倍、1.7倍和1.1倍。

(三)湖北产业大省地位基本确立,但产业发展仍需做大做强

近年来,湖北通过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实施重点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一批传统优势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工业结构不断优化,已形成汽车、钢铁、食品、纺织、电子信息、石化、电力、机械为支柱的现代综合产业体系;一批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产业正在形成。目前全省工业39个行业大类中已形成销售收入过千亿的行业有5个,过500亿的行业有7个。通过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服务业规模不断壮大。2010年第三产业增加值达到6053.37亿元。

湖北作为全国产业大省的地位已经确立,但大而不强、大而不优仍是产业发展不足的现实写照。

1.产业规模竞争力不强

2010年湖北规模以上(500万以上)工业市场占有率为3%,而东部沿海省市均在5-10%之间。2009年工业销售收入过千亿行业江苏19个、广东有20个、浙江有15个、山东有22个、辽宁10个、河南10个,均远多于湖北。2009年湖北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业、石油化学工业、食品、纺织等传统优势产业的市场占有率分别为6.1%、4.2%、2.8%、3.98%、2.4%。湖北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市场占有率低于上海(9.2%)、吉林(7.2%)、广东(10%)、江苏(8.6%)、浙江(6.5%);黑色金属压延业占有率低于河北(16.9%)、江苏(14.7%)、浙江(7.95%);化学工业低于山东(17.8%)、江苏(13.85%)、广东(8.7%)、辽宁(6.7%)、浙江(6.4%)、上海(4.7%);食品业低于山东(21.4%)、河南(8.7%)、广东(7.3%)、江苏(6.7%)、辽宁(6.2%);纺

织服装业低于江苏(19.1%)、浙江(17.9%)、山东(17.1%)、广东(12.6%)福建(7.77%)。作为新兴行业的电子信息产业市场占有率仅为1.4%,低于广东(34.8%)、江苏(23.2%)、上海(11.4%)、山东(6.4%)、福建(3.8%)、浙江(3.3%)。同时,湖北产业集群少。在2009年中国社科院公布的《中国百佳产业集群》名单中,全国有19个省市入围,浙江、广东、江苏、福建、山东5省共占了70个,其中浙江24个、江苏15个、广东13个、山东和福建分别为11个和7个,中部地区山西4个,河南3个,湖北、湖南均为2个。

2.市场主体发展不足

湖北企业主体数量和注册资本规模居全国前列,但户均水平低,发展慢,与东部地区及周边省份存在较大差距;同时作为经济发展新生力量的个私经济户均规模偏小,发展速度偏慢。

从市场主体数量规模看,2010年湖北市场主体实有企业(不含个体工商户和农民专业合作社)41.78万户,在全国居江苏、广东、北京、上海、浙江、山东、四川、河南、辽宁之后,排第10位,其中江苏、广东分别达到123.96万户、121.82万户,分别是湖北的2.97和2.92倍。在中部六省中,也少于河南5.28万户。

从注册资本数量看,湖北市场主体实有企业注册资本总额15114亿元,在全国居第12位。与全国平均水平比较,湖北除内资企业数量高于全国外,其余均低于全国。私营企业数量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6126户,注册资本低23.85万元;外商投资企业数量低7355户,注册资本低28.58万美元。

从个私市场主体看,湖北个私经济户均规模偏小,发展速度也偏慢。近几年来湖北私营企业、个体工商户户数和注册资本均居中部第2位,但户均注册资本偏小,以小企业为主体,规模效应不够。2010年湖北私营企业户均注册资本为203万元,低于山西、湖南、安徽等省30-80万元。同时发展速度也落后于周边地区。2009年湖北私营企业数增长12.6%,而河南、湖南、江西分别增长14.9%、17.3%和20.7%;私营企业注册资本增长17.6%,其他5省均增长20%以上,其中河南增长22.3%、安徽增长35.2%、江西29.1%、山西增长47.7%。

3.产业发展层次不高

一是传统产业依然占据着重要地位。2009年湖北制造业投资占工业投资总额的79%,其中冶金行业占9.1%,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占8.4%,化学工业7.6%,三大行业投资份额占25.1%。与此同时,多数传统产业处于价值链低端,产品附加值不高。

二是高耗能产业偏重,低耗能产业发展不足。2009年湖北八大高耗能行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仅为39%,但其能源消费总量占85%。高耗能行业产值单耗为0.94吨标煤/万元,是电子设备制造等七个装备行业的14倍。

三是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产业优势不突出,辐射作用不强。湖北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仅为10.7%,除汽车产业外,还没完全形成具有竞争力的战略性产业。而目前上海已确定重点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生物、新能源、新材料等五大主导产业,积极培育节能环保、新能源汽车等两大先导产业,2010年完成产值达6327亿元,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的20%以上。

4.产业融合不紧密

一是制造业内部产业链存在脱节,湖北是全国汽车大省,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总产值达3000亿元,占到规模以上工业的17%,但本土汽配行业配套不够。以神龙为例,整车厂发布150亿元的零部件订单,本土订单不到三分之一,汽车电子产品的配套比例非常低。

二是本土制造业对服务业“拉力”不足。湖北制造业产业规模虽然较大,但在区域分工中的位置并不高,自身产业链条相对较短,具有优势的产业集群尚未真正形成,劳动密集型产业和产品仍占相当比重,对生产性服务业的需求层次和总量都相对不高。

5.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

一是湖北传统服务业如交通运输仓储邮政业和批发零售住宿餐饮业优势较大,2010年增加值合计占全部服务业的比重达40.1%。而现代服务业发展慢,如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服务业增加值占比一直在5%左右,低于全国1个百分点,2010年比2005年下降了1.5个百分点。

二是湖北旅游产业发展特色不够鲜明,游购娱食住行配套不均衡,产业链条短。2010年湖北旅游总收入1460.53亿元,低于河南834.27亿元。

三是文化产业优势不够突出。湖北具有丰厚的文化底蕴,但产业发展不够。2009年湖北文化产业增加值为556.55亿元,低于湖南125.61亿元。

(四)湖北科教优势突出,但新型实用能力不足

湖北的科教优势突出,总体实力长期居全国前列的位置,是全国第3大教育中心,第2大智力密集区。但科教优势主要体现为数量优势,缺乏科教质量特别是高层人才。

1.实业界精英人才流失多、引进少

湖北实业界精英人才不多、研究型顶尖人才层并不庞大,全国知名企业家人才明显偏少;院校、科研机构培养的人才多被发达省市和国外机构以高工资许诺“挖走”,特别痛心的是,大批进入实业界的初级人才经过多年培养成为高级人才后,因为各种原因主动和被动离开。原创、自主技术少,大部分企业为人作嫁,利润率不高。

2.创新试验型科技人才投入不足,试验型成果比重低

一是科学研究和实验发展(R&D)人员和新型实用人才明显偏少。湖北R&D 人员为13.2万人,大大少于发达省份。其中,基础型人员比重达17%,高于各相关省8-14个百分点;应用型(主要是研究基础成果的可能原理性应用途径,不是完全的实际应用)人员比重也达15.6%,居各省市之首;新型实用人员的比重为77.4%,明显低于发达省份(80%以上)的水平。

二是R&D经费投入特别是企业新型实验经费明显过少。湖北R&D经费为214亿元,只有发达省份的30-50%;R&D占GDP的比重仅为1.3%,与全国平均水平(2009年1.7%)也有较大差距,与全国先进水平相比差距更大。经费来源上,湖北来自企业和国外的比重明显过少,分别只有71.1%和0.3%,明显小于发达省份比重;来自政府的比重明显过高,达26.1%。湖北大中型企业新产品开发

资金和大中型企业R&D经费占全国的比重分别只有3.7%和3.6%,大大低于发达省份。

三是核心科研成果即三项专利数比重偏低。湖北三项专利数虽然居全国第9位,但占全国比重很低。2009年三项专利受理数为2.7万项,只占全国的3.1%,授权量1.1万项,只占全国的2.3%,均远低于人口比重,而且大大低于发达省份比重,粤、苏、浙、鲁4省授权量分别占全国的16.7%、17.4%、15.9和6.9%。

3.人才战略跟不上形势发展

人才需要环境汇集,湖北却沉浸低工资低成本作投资优势而不努力去改变。低工资、低成本对某些外来企业有优势,但它同时容易使多数高层人才只出不进,损失远远大于高工资发展环境。同时,对高端人才不仅要用高工资吸引,还要关心其家属、主动较好地解决相关问题,用真感情吸引人、留住人。湖北在这方面的软环境做得不够。

(五)湖北农业优势明显,但现代农业进程缓慢

湖北是全国著名的“鱼米之乡”,是全国重要的粮棉油生产基地和最大的淡水产品生产基地。湖北耕地虽然只占全国的3.8%,但粮棉油产量居全国前列,油菜籽和淡水产品产量居全国首位,2010年农林牧渔业增加值占全国的5.3%。同时,湖北农业条件和基础较好,气候适宜,水资源丰富,土地肥沃。但农业发展也存在明显问题。

1.难将“农业丰收曲”弹得欢畅

农业相对价值低,对经济总量贡献作用有限。在产业结构高级化进程中,全球农业占比逐渐下降,对经济的贡献率逐渐变小。湖北重视农业体现了顾全大局、维护国家粮食安全的精神,但是牺牲了自身第二、三产业发展机会。尤为改革开放以后,全国许多地方靠广“种”工厂、加速工业化取得迅速发展,生活水平逐步远超湖北,湖北靠“鱼米之乡”的优势而获取的幸福感正在递减甚至荡然无存。虽然农业比较效益低,但是湖北仍然必须坚守农业,投入农业,保住耕地,多收粮食,同时还要把由此丢失的第二、三产业利益通过其它办法补回来,这是一支难弹的“钢琴曲”。

2.一些农业条件优势并未变成现实优势

湖北水资源丰富,但分布不匀,防旱涝和调水等水利建设占用了大量财政支出。2009年湖北财政用在农业上的比重为12.2%,明显高于粤(6.4%)、苏(10%)、浙(8.9%)、鲁(11.3%)等发达地区。如果财政优先投入在农业加工业或其它方面,其效益将大得多。发达省份主要是靠银行、企业和个人的高昂投资热情推动农业快速发展的。2009年湖北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中投向农村的比重为8.7%,在中部最低,全国平均是13.7%,粤、苏、浙、鲁分别高达20.9%、24.7%、30.6%和18.9%。江汉平原是湖北的重要农业资源优势,但江汉平原由于优先发展农业而影响了第二、三产业,在全国三大平原中处于明显滞后状态,目前江汉平原人口占全省的45%,但经济总量只占35%。

3.湖北现代农业进程比较缓慢

主要体现在农业专业化、机械化、集约化、组织化等方面进程缓慢。一是农业现代生产手段不多。2009年,第一产业从业人员人均农业机械总动力,湖北为3.09千瓦/人,居全国第18位,仅为最高水平的40%,也明显低于苏、浙、粤、皖水平。二是土地产出水平不高和农业成本过高。2009年,湖北土地产出率(每千公顷耕地农林牧渔业产值)是0.64亿元/千公顷,分别只及广东、江苏、浙江、湖南的54.3%、79.9%、65.6%和75.6%的水平,居全国第11位。三是农业劳动生产率低,集约化和组织化程度低跟不上现代化的要求。2009年湖北第一产业从业人员的农业总产值(劳动生产率)为3.01万元/人,居全国第8位,仅为江苏的70.9%。

(六)基本结论:跨越式发展是现阶段湖北最大的实际和最根本的省情

综上分析,从发展态势和环境看,目前湖北经济发展出现积极向好的趋势,但是从横向比较看,湖北与先进省份仍有较大差距。对湖北省情的基本判断可以概括为:湖北正处在工业化中期加快推进阶段,但工业化任务依然繁重;区位资源优势明显,但输入性发展动力不强;产业大省地位基本确立,但产业发展仍需做大做强;科教优势突出,但新型实用能力不足;农业优势突出,但现代农业进程仍需加快;跨越式发展是现阶段湖北最大的实际和最根本的省情。

三、新思路:立足省情,扬长避短,奋力推进湖北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

立足湖北省情,应该扬长避短,充分发挥比较优势,着力提升发展能力,奋力推进湖北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重点做到“六个突出”:

(一)突出转型创新,转变发展方式

1.以产业转型推动发展方式转变

要抢占未来经济竞争的制高点,以低碳经济、循环经济和高新产业为主攻方向,大力培育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继续推进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和襄阳、宜昌高新区创新发展,发挥示范区的引领作用。加大科技资金投入,激活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强劲血液。在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示范效应的同时,撬动民间资本市场,加快发展创业风险投资,引导社会资源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创新型企业发展。狠抓重点项目建设,夯实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微观基础。全面实施科技投融资、产学研结合、创新型企业建设、科技型中小企业成长路线图等专项科技行动计划,以重大项目拉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

2.以自主创新驱动发展方式转变

一要强化目标导向。大力推进“品牌和标准化”战略,积极引导企业通过自主一次开发与引进吸收二次开发相结合的创新策略,掌握更多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推动更多自主品牌向湖北名牌、中国名牌和世界名牌跃升。二要提升创新能力。把科技创新创业载体作为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主要阵地,大力推进科技研发孵化器、加速器工程建设。三要打造产业链条。以核心企业或主导产品为基点,推动产业链条向两端延伸。构建由多个企业、科研机构组成的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加强政策引导,瞄准技术集成的重大整机产品,推进产业链向价值链高端攀升。

3.以开放招商助推发展方式转变

一要主攻大项目招商。充分发挥我省区位和商务成本相对较低的优势,切实转变招商引资方式,加大项目招商力度,着力引进世界500强、央企、大型民企,发展总部经济。二要把好项目“准入关”,做好招商引资向招商选资的转变,要重点引进资金技术密集、附加值高的高新技术项目、服务业项目和龙头项目,提

升产业层次,延长产业链。三要提高引资质量,把生态环境保护放在引进企业审核的首位,严把生态环保关。

(二)突出科教优势,提升发展能力

1.优先发展教育

一要加大教育投入。“十二五”时期,财政性教育经费占生产总值的比重应逐年提高,并超过国家提出的到2012年实现的4%的目标。二要推进教育改革。通过改革创新,解决投入、资源整合、师资、体制和办学方向等重大问题,形成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科学发展的教育体制机制。三要坚持“以用立业”。以需求为导向,对高校专业设置进行调整,实现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紧密结合,为湖北建设发展提供人才支撑、智力支持和知识服务。

2.加快建设人才强省

一要继续积极培养各级各类人才,并着重培养造就一批适应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战略科技专家、科技尖子人才和优秀企业管理人才。二要坚持培养开发和人才引进并重。加快市场化体系建设,运用市场化办法,重点吸引高层次人才和紧缺人才。三要实施人才保障配套措施。对高层次人才的住房、生活津贴、家属安置等方面的优惠政策进行调整,进一步完善鼓励人才创新创业激励和奖励制度,落实知识、技术、管理等要素参与分配政策,重奖有突出贡献的各类人才。

3.加快科技成果转化

一要发挥政府在促进转化方面的引导、协调、支持、管理等作用。在信息服务、成果交易、公共服务等搭建服务平台,在成果转化测评与监督管理、风险转移与投资方面构建服务体系,在此基础上加大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力度,引导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二要发挥市场导向作用和激励机制。允许技术、信息、知识产权等参与收入分配,保证科技研制和科技创新的成果能获得应有的经济收益,激发企业管理骨干、技术骨干的积极性和创造力。通过市场机制把企业培植成为推动科技进步的主体,提高企业吸纳科技成果的动力和开发科技成果的能力。三要健全科技中介机构,充分发挥科技中介机构在政府和企业之间的桥梁作用。

(三)突出产业兴省,增强发展活力

1.进一步发展先进制造业

要运用地区分工、群集发展来促进先进制造业的发展。对于我省的钢铁、汽车、冶金、石化、装备制造业等支柱产业,应区别对待。在汽车产业方面,创新和引进新品牌,加快新能源汽车、电动汽车的发展。在船舶产业方面,可以整合现有船舶资源,做强做大湖北船舶产业。钢铁、冶金和石化等产业均受到资源和能源的很大制约,应调整结构,稳步发展。食品、纺织服装、家电、建材等是我省传统优势产业,应以提升科技含量为重点形成先进制造业。

2.大力培育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

在国家级高新区的示范下,抓好省级高新区培育工作,充分发挥高新区的辐射作用,加快形成湖北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新优势。在当前有一定基础的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电子信息和生物医药等领域重点突破,对有潜力的产业如“泛在感知网络”和“泛在制造信息处理技术”,应抓住机遇,抢先占领,形成湖北产业竞争的新优势。各级政府要在政策配套方面进一步加大扶持力度。

3.不失时机地发展现代服务业,特别是突破性发展作为现代服务业核心内容的生产性服务业

生产性服务业方面:重点是交通、物流、金融、信息、中介服务。交通业要着力调整结构,打造黄金水道,振兴湖北水运。物流业应以武汉、宜昌、襄阳三大物流中心和长江物流带为重点,并不断向其它工商业和人口密集区延伸。金融业以武汉为中心,积极推动武汉城市圈金融一体化建设,加快建设全国性金融后台服务中心,集中精力将武汉建设成中部金融中心。

新兴服务业方面:一是发展服务外包产业,充分利用国家给予武汉服务外包平台的优势;二是发展创意设计产业和动漫产业,要利用武汉现有优势,扶持其做大做强;三是临空经济,要进一步规划发展;四是“三网融合”业务,要抓住机遇,率先突破,形成新的产业。

消费性服务业方面:一是商贸业,要巩固武汉、宜昌、襄阳三大商业中心地位,加快建设一批各类大型批发市场,加快零售业向农村延伸,构建覆盖全省的一体化商贸网。二是文化产业,大力发展新闻出版、广播影视等文化事业,规范文化市场,实现文化产业的发展速度高于第三产业平均发展速度。三是旅游产业,大力宣传“灵秀湖北”,提升旅游整体形象,狠抓重大项目,培育旅游市场主体,推进产业融合,发展旅游新型业态。努力建成一流、世界知名的生态文化旅游目的地。

4.富有特色地推进现代农业发展

依靠科学管理和劳动者素质提高来强化农业的基础地位。坚持用工业化、市场化的理念谋划农业的发展,做大做强省级农产品加工园区,突破性建设“涉农新型工业园区”,推进工业向农业领域渗透,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大力实施农产品品牌战略,增强品牌意识,提高科技创新能力,通过技术创新、产品创新和管理创新,争创品牌企业、名牌产品。

加强农产品物流中心和物流网络建设,建立农产品市场调控预警信息服务系统。加强现代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四)突出支点作用,打造区域合力

1.打造“武汉核心支点”

利用国家赋予的武汉“两型社会”社会试验区和武汉自主创新试验区的条件,驱动武汉率先实现发展方式的转型,抢占科技、金融制高点,高附加值制造点。利用“1+8”城市圈战略,合理分工,使武汉核心更坚硬,周边更结实。

2. 打造“不同核心带”

充分利用“中部崛起”战略,特别是根据国家定位的“四基地一枢纽”,合理分配各地功能。武汉重点在高技术产业基地、现代装备制造基地、综合交通运输枢纽以及现代物流方面走在全省前列,并合理定位武汉城市圈内不同功能;宜昌、襄阳2 个副中心要提升到突出地位,要参照武汉定位并体现互补,要打造成辐射周边的龙头,发展速度应走在全省前列;江汉平原在全国重要粮食生产基

地和轻工业走在全省前列;山区和丘陵地区在能源原材料基地方面走在全省前列。

3.打造生态核心

利用“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战略,使湖北生态建设走在全国前列。要着眼创造生态效益;要充分挖掘厚重的荆楚文化,推动、迎接文化产业大发展;要整合湖北丰富的旅游资源,让“三峡”为核心的“旅游圈”携生态文化共同成为全国及至全球旅游、置业、休闲的温馨“大吸盘”。

4.打造大区位核心

湖北要利用中部崛起战略、全国“两型”社会试验区战略、长江流域战略、京广京九经济带以及省内多个区域战略,加强与周边省、省内各地区的配合联系,打破行政界限,打造大区域合力格局,正如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湾一样。

(五)突出环境建设,扩大开放程度

“道以通为要”。环境是竞争力、吸引力、创造力,也就是生产力。环境建设是多方位的,要在加快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建设,大力改善经济社会发展硬环境的同时,坚决打破制约经济发展的条条框框,着力营造有利于投资兴业的发展软环境。

1.打造软实力“硬”环境

湖北软实力支撑缺位。重“硬”轻“软”,常常囿于比较明显、比较急迫的眼前任务,忙于解决眼前实际问题,无暇顾及或解决政策、体制、法制、规划等长远性、根本性的问题,造成在区域竞争中逊人一筹。要重新梳理整合现有的政策、规划、体制、法制,提高软实力竞争力。要大力简化程序,再造流程,重审管理机制,坚决打击吃、拿、卡、要、拖以及乱收费、乱罚款、乱摊派等低劣行径。继续加大“法制湖北”环境建设。同时对开放环境要有具体的量化指标约束等。

2.营造温馨人文环境

对企业家和人才待遇要关怀,对人文、亲情、成长、发展关怀更应重视。要让他们有自身文化历史感和主人感、安全感;要关心他们特别是其亲人的成长、进步、生活,使他们有“家”的感觉;要时刻关心其企业、事业的快速发展,使他们有体验成功、体验尊严的感觉并留下来继续发展。

3.建造“敢为人先”的激励环境

一方面要坚决大胆地改革限制生产力发展的一切约束。以更大胆的政策措施激发私营企业、民营经济释放更大的经济能量;大胆地营造更好的公平竞争环境,敢于打破垄断利益,催生改革效应。另一方面要以最进步的开放胸怀面向世界。更加注重出口、更加注重海外投资、更加注重引进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大力实施“走出去、请进来”大开放战略。

(六)突出体制创新,给力跨越发展

1.以创新高效行政体制为先导,大力建设文化大“后卫”

政治方面主要从创新行政管理体制特别是为企业服务的办事效率和严防腐败着手。要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建设服务型政府,着力转变职能、理顺关系、优化结构、提高效能,形成权责一致、分工合理、决策科学、执行顺畅、监督有力的行政管理体制。不要让行政之手伸得太长,把所谓各种政府管理者从经济人身边“赶走”。

文化是立省的精神"后卫",也是新兴产业代表。湖北要着眼于建立大文化精神,大文化产业。既要创新由政府主导的公益性文化事业的体制机制,又要创新由市场主导的经营性文化产业的体制机制,目的是快速促进文化产业大繁荣大发展。

2.以创新经济体制机制为重点,大力发展民营经济

经济体制创新的主要内容是创新为经济服务的产学研体制、经济转型管理体制、资源成果包括财税的分配体制、农村深化改革体制、企业经营治理和公平竞争机制、环境保护体制等。同时,基于湖北与发达省市民营经济的较大差距的现实,要特别创新民营经济发展体制,积极营造各种所有制经济公平竞争、共同发

展的体制环境。2010年湖北民营经济增加值为7666.88亿元,仅占GDP的48%。要下大气力激发民间投资,加快民营经济发展。进一步推进全民创业,培育创业意识,培养创业技能,提高创业本领。创新财税金融服务支持全民创业,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

3.以创新民生社会体制为新亮点,让和谐社会给力跨越发展

着力于改革创新民生保障体制、建立健全社会管理体系。湖北民生改善长期慢于经济发展,累积欠帐过多。就业、医疗、教育和社会保障仍然是最大的民生"短板",进而影响消费、导致幸福指数低。收入分配不公既是重大民生问题,也是政治和稳定问题。这些都要我们通过改革创新加以解决。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体系薄弱,导致深层社会矛盾和问题还是比较尖锐。要全面清理目前主要管理制度,筛选确定重点改革创新领域,组织修订形成湖北新的基本经济社会管理制度。

(作者单位:湖北省统计局综合处科研所)

(责任编辑:梁婷)

湖北省第十次党代会报告(全文)

奋力推进科学发展跨越式发展为加快构建重要战略支点实现富民强省而奋斗 ——在中国共产党湖北省第十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李鸿忠 (2012年6月9日) 同志们: 中国共产党湖北省第十次代表大会,是在全省上下奋力推进科学发展、跨越式发展,加快构建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重要战略支点的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现在,我代表中共湖北省第九届委员会向大会作报告,请予审议。 一、砥砺奋进、蓄势勃发的五年 省第九次党代会以来,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省委紧紧依靠和团结带领全省各级党组织、广大党员和人民群众,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构建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重要战略支点的目标,在抢抓机遇中阔步前行,在迎接挑战中砥砺奋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明显加快,重要战略支点建设迈出坚实步伐,省第九次党代会确定的主要目

标任务全面超额完成,全省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取得新的重大成就。 这五年,我们继续深化省情认识、逐步完善一元多层次战略体系,湖北的战略支点功能稳步提升。注重从湖北实际出发,准确把握省情的新变化,不断探索和完善发展战略。坚持以构建重要战略支点为统领,全面实施“两圈一带”总体战略、“四基地一枢纽”产业发展战略和“一主两副”中心城市带动战略,积极打造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大别山革命老区和武陵山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试验区等一系列重要载体,适时把各市州关系全局的发展战略纳入省级战略体系,基本形成了覆盖全省、统筹集成的一元多层次战略体系。战略支点建设迈出新步伐,支点构架不断完善、实力不断增强、功能有效发挥、作用更加彰显。 这五年,我们坚定不移地走科学发展之路,湖北在区域发展中的综合实力显著提升。全省经济发展进入快车道,生产总值继2008年突破万亿元大关后,2011年接近2万亿关口,达到19594亿元;生产总值占全国的比重由2007年的3.51%提高到2011年的 4.16%,在全国的排序由12位上升至第10位,跨入全

湖北省委十届五次全体(扩大)会议暨全省经济工作会议(12月25日)

湖北省委十届五次全体(扩大)会议暨全省经济工作会议 湖北日报讯中共湖北省委十届五次全体(扩大)会议决议(2014年12月25日中共湖北省委十届五次全体(扩大)会议暨全省经济工作会议通过)。 中国共产党湖北省第十届委员会第五次全体(扩大)会议,于2014年12月24日至25日在武汉举行。出席这次会议的有省委委员75人,候补省委委员9人。有关方面的负责同志列席了会议。 全会由省委常委会主持。全会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传达了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讨论了省委常委会的工作报告,审议通过了《中共湖北省委关于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全面推进法治湖北建设的意见》。省委书记李鸿忠作了重要讲话,并就《意见(讨论稿)》向全会作了说明。省委副书记、省长王国生安排部署了2015年经济工作。 全会充分肯定省委十届四次全会以来省委常委会的工作。一致认为,面对国际国内形势的深刻变化和艰难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省委常委会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团结带领全省人民,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围绕加快“建成支点、走在前列”,坚持讲政治、讲大局,谋大事、抓大事,坚持“市场决定取舍、绿色决定生死、民生决定目的”三维纲要,坚持“竞进提质、升级增效”,开拓进取、奋勇前行,富强、创新、法治、文明、幸福“五个湖北”建设和党的建设各项工作取得新的进步。 全会对全面推进法治湖北建设作出了系统部署。全会强调,全面推进法治湖北建设,必须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坚决维护宪法和法律权威,依法维护人民权益、社会公平正义、社会和谐稳定,为加快“建成支点、走在前列”、谱写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湖北篇提供坚强法治保障。 全会指出,要紧紧围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总目标,探索具有时代特征、中国特色、湖北特点的法治建设之路,努力实现法规规章体系更加完备、法治实施体系更加高效、法治监督体系更加严密、法治保障体系更加有力,党内法规体系更加完善,全面提高全省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法治化水平,推进法治建设走在全国前列。 全会强调,全面推进法治湖北建设,必须坚持党的领导这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和社会主义法治最根本的保证,坚持党领导立法、保证执法、支持司法、带头守法,把党的领导贯穿到法治湖北建设的全过程和各方面;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依靠全省人民推进法治湖北建设,保证人民依法享有广泛的权利、承担应尽的义务,使法律为全省人民所掌握、所遵守、所运用;必须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尊重宪法和法律权威,维护国家法制统一,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绝不允许任何人以任何借口任何形式以言代法、以权压法、徇私枉法;必须坚持法治和德治相结合,努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强化法律对道德建设的促进作用,强化道德对法治文化的支撑作用。 全会强调,全面推进法治湖北建设,必须立足于解放思想,改革创新,努力从法治层面破除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争创科学发展跨越式发展的法治优势;必须立足于从实际出发,把中央部署、顶层设计和湖北省情结合起来,遵循经济社会发展规律,把握法治建设的统一性特征,积极稳妥有序推进法治建设;必须立足于整体推进,落实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基本方略,推动法治湖北、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必须坚持问题导向,对法治领域广大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要一个一个解决,努力营造生机勃勃、井然有序的社会环境。 全会提出,要维护宪法法律权威,加强和改进地方立法工作。全社会都必须以宪法为根本活动准则,自觉维护宪法尊严。加强对法律法规实施的监督,保证法律法规的正确实施。发挥立法的引领和推动作用,完善地方立法体制机制,推进科学立法、民主立法,加强重点领域立法,不断提高立法质量。

深化省情认识 推进湖北跨越式发展

深化省情认识推进湖北跨越式发展 叶福生董树平付春晖叶跃 一、新视角:深化省情认识是推进湖北跨越式发展的现实基础和客观要求 (一)湖北地位的历史变化:从“曾经的辉煌”到“尴尬的被超越” 从发展的历史看,湖北在改革开放前主要经济指标一直处在全国前列。此后,由于国家发展战略重心的转移和多次错失发展机遇,湖北经济社会发展步伐一度放慢,以致被沿海和中西部部分省市如上海、浙江、四川、湖南等超越。 “一五”到“六五”时期,湖北创造了发展的辉煌。经过建国初期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下的重点投资和“三线”时期国家在鄂电力、铁路和汽车等项目建设,湖北形成了以冶金、石化、建材、纺织等基础原料工业和机械、电力、通讯等基础装备工业为支柱的、门类齐全的工业体系,崛起了一批像武汉、黄石、十堰、沙市等工业城市,同时还发展成为全国重要的粮棉油生产基地。其间湖北经济总量在全国名列前茅。1984年全省GDP为328.22亿元,居全国第9位,占全国(各省市区汇总数,下同)的4.6%。地方财政收入42.12亿元,居全国第8位,占全国的4.3%。 “七五”到“八五”初期,湖北经济发展步伐放慢。1989-1991年GDP增速年均5.2%,低于全国0.6个百分点。1991年GDP总量为913.38 亿元,仍居全国第9位,但占全国比重仅为4.3%,比1984年下降了0.3个百分点。其间,浙江GDP在1985年超过湖北;上海在1990年退居湖北之后。 “八五”中后期到“九五”前期,在十四大“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精神鼓舞下,湖北通过系列制度创新,经济发展进入了一个较快的增长时期,总体规模和实力日益增强。1997 年GDP 达到2856.47亿元,上升到全国第8位。其间,上海在小平南巡的1992年重新超过湖北,其后几次与湖北的位次交替变化,1996年再次退居湖北之后;四川因重庆直辖于1997年被湖北反超。

弘扬湖北精神推动跨越发展

弘扬湖北精神推动跨越发展 湖北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周洪宇 2013年第7期——领导专稿 “屈平词赋悬日月,楚王台榭空山丘。”相对于物质而言,精神文化有着穿越千古的强大生命力,历经岁月洗礼而能愈发沉淀和积蓄,散发出智慧气息的芬芳,承载起民族繁衍生息的脊梁,更能让人从中汲取奋然前进的力量。对于一个国家或地区来说,精神文化是魂魄、是根基,一切物质终将消逝,而精神文化的生命力亘古常青。 纵览人类历史,我们看到,一个民族无论面对多大的挫折与坎坷,只要坚守文化认同、坚持民族精神,就一定能在危难中奋起,重塑辉煌。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精神更养一方人。就一个地域空间来讲,地域精神是一个地域的灵魂,是一种文明素养和道德理想的综合反映,是一种意志品格与文化特色的精确提炼,是一种生活信念与人生境界的高度升华,是地域民众认同的精神价值与共同追求。地域精神对地域的生存与发展具有巨大的灵魂支柱作用、鲜明的旗帜导向作用与不竭的动力源泉作用。 一、湖北精神应是荆楚文化传统和先进时代精神的集中体现 精神是人们在改造世界的社会实践活动中通过人脑产生的观念、思想上的成果。从哲学的角度看,人们的社会精神生活即社会意识是人们的社会物质生活即社会存在的反映。对个人而言,精神是人们进行思维探索、判断分析、价值取舍等一切社会实践活动的内在支撑。东汉政论家、文学家、思想家王符在《潜夫论·卜列》中提到:“夫人之所以为人者,非以此八尺之身也,乃以其有精神也。”可见,精神是人的自然禀赋,是人类区别于其他所有生物的根本性特征。对社会而言,精神是群体性的社会意识,涵盖社会风气、价值导向、道德规范等,是人们在不断的社会变革过程中对历史的传承弘扬和文化的沉淀积累的结果,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强盛的根基。 精神对于个人和社会都是非常重要的。个人要取得事业上的成功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为支撑,方能百折不回、勇往直前。社会的进步发展同样需要精神文明为基石,才能开风气之先,领时代潮流,推动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 北宋王安石《读史》诗曰:“糟粕所传非粹美,丹青难写是精神。”历史上的良臣明将之所以能取得彪炳千古的功绩为后人所称颂,无不有着强大的理想信念和顽强的精神毅力。荆轲“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返”抱必死之精神以酬国难留下千古一刺,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以舍生取义之精神为国捐躯成就千秋佳话,岳飞“四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以马革裹尸的忠毅精神捍卫家园传为千古美谈。同样地,每一次社会变革的成功都以社会精神文明、社会风尚的涤荡为标杆。秦朝通过商鞅变法革除旧弊形成崇军重农赏罚分明的革新精神取得国家的统一,唐朝以兼容并蓄网络天下英才形成重视人才求变求新的社会风尚成就开元盛世。这些都充分说明,个人的成功和社会的进步发展都必须以精神为基础,没有精神,就什么事都办不成,什么事都办不好。 如今,很多省份或城市都提出了各具特色的地域精神作为本地区一个重要的文化标识,其表述各不相同。如,北京精神为:求知、宽容、创新、谦和;上海精神为:海纳百川,追求卓越;南京精神为:开明开放,诚朴诚信,博爱博雅,创业创新;河北省精神为:坚韧质朴、重信尚义、宽厚包容、求实创新;广东省精神为:敢为人先,务实进取,开放兼容,敬业奉献。作为省会城市的武汉过去曾提出“勇立潮头、敢为人先、崇尚文明、兼收并蓄”的城市精神。近年来,又将之概括为“敢为人先,追求卓越”。客观地看,这些表述均对地

众志绘宏图 荆楚谱新篇——湖北省第十次党代会报告起草工作纪实

众志绘宏图荆楚谱新篇 ——湖北省第十次党代会报告起草工作纪实 2012年6月9日上午9时,武昌洪山礼堂主席台上党徽格外耀目,红旗更加鲜艳。全省上下热切关注、期盼已久的中国共产党湖北省第十次代表大会在这里隆重开幕。 李鸿忠同志代表中国共产党湖北省第九届委员会,向大会作题为《奋力推进科学发展跨越式发展,为加快构建重要战略支点实现富民强省而奋斗》的报告。近两个小时的时间里,李鸿忠同志宣读报告的铿锵之声,被与会代表20多次热烈的掌声所打断。 在随后的分团讨论中,与会代表热议《报告》。代表们普遍认为,报告主题鲜明、立意高远,目标明确、措施有力,重点突出、亮点纷呈,语言精练、文风清新,是一个继往开来、务实创新、凝神聚力、催人奋进的报告。 5天后,闭幕大会上如潮的掌声见证了报告通过。 这份承载各方期待、凝聚集体智慧的报告,全面总结了省第九次党代会以来湖北省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取得的重大成就和宝贵经验,深刻分析了湖北发展面临的形势和机遇,进一步明确了今后五年的工作思路和目标任务,对在新的起点上奋力推进湖北科学发展、跨越式发展,加快构建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努力建设富强、创新、法治、文明、幸福湖北,作出了战略谋划和全面部署。 这是一份凝聚着全省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干部群众共同意愿的发

展宣言,它昭示着湖北科学发展、跨越式发展的前进方向;这是一幅气势恢弘的崭新画卷,它描绘了湖北加快构建重要战略支点、努力实现富民强省目标的璀璨蓝图;这是全省人民迈向新征程的行动纲领,它将引领湖北人民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在推进科学发展、跨越式发展,加快构建重要战略支点的新征程上阔步前进。 中央的嘱托、时代的呼唤、群众的期盼 湖北省第十次党代会是在全省加快推进科学发展、跨越式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 放眼全球,后金融危机时期世界经济从低谷走向复苏,全球经济进入新一轮结构调整、产业升级时期;但复苏面临着各种障碍和考验,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加,发展面临诸多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挑战和风险。 环顾国内,东部率先发展、西部大开发、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和中部崛起多轮驱动,科学发展已成为时代最强音;但区域竞争更趋激烈,前有标兵、后有追兵,不进则退、慢进亦退。 审视自身,五年的历程极不寻常,九届省委带领全省人民高举支点建设旗帜,推进科学发展、跨越式发展,闯过一道道难关险隘,应对一个个重大挑战,稳神竞进、危中寻机,应急谋远、弯道超越,胜利完成了省第九次党代会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主要经济指标实现翻番,经济总量进入全国十强,呈现出蓄势勃发、?中?气十足的发展态势;但发展不够的基本省情没有改变,实现富民强省新跨越是全省人民的热切期待,推进科学发展、跨越式发展仍然是湖北今后最硬的

论一元多层次战略体系

省第十次党代会报告深度解读(一):论“一元多层次战略体系”发布时间: 2012-07-16 07:36 来源: 荆楚网进入电子报 中共湖北省委政策研究室 “黄金十年”要有“黄金作为”,“黄金作为”需要“黄金战略”引领。一元多层次战略体系就是湖北的“黄金战略”。深入领会、准确把握、全面实施一元多层次战略体系,是推进湖北科学发展、跨越式发展,加快构建重要战略支点、实现富民强省目标的根本路径。 一、一元多层次战略体系是湖北发展战略谋划与布局的集大成 一元多层次战略体系,就是以构建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重要战略支点为统领,全面实施“两圈一带”总体战略、“四基地一枢纽”产业发展战略和“一主两副”中心城市带动战略,积极打造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大别山革命老区和武陵山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试验区等一系列重要载体,将各市州关系全局的发展战略纳入省级战略体系,形成区域全覆盖、各级全统筹、多载体支撑、多平台推进的战略体系。这一战略体系是历届省委、省政府和全省干部群众心血和智慧的结晶,是湖北战略谋划与布局的集大成。 (一)一元多层次战略体系具有形成的渐进性。其形成过程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一是提出与肇始阶段。2005年8月胡锦涛总书记视察湖北时,第一次明确要求湖北构建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省委深入学习贯彻胡锦涛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结合“走在中西部前列”的目标,提出构建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重要战略支点的奋斗目标,并于2007年6月召开的省第九次党代会上正式加以明确。二是拓展与充实阶段。2007年12月,国务院批准武汉城市圈为全国“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后,省委、省政府审时度势,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重新审视省情,先后提出建设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和加快湖北长江经济带新一轮开放开发的战略构想,形成了“两圈一带”发展战略。三是整合与完善阶段。“两圈一带”战略形成以来,根据发展需要和各地探索实践,省委、省政府继续深入推进“一主两副”中心城市带动战略和“四基地一枢纽”产业发展战略,启动建设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大别山革命老区和武陵山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试验区和仙洪新农村建设、鄂州城乡一体化发展、贫困山区县市脱贫奔小康等一系列重要载体,并相继把各市州关系全局的发展战略纳入省级战略体系,最终形成覆盖全省、统筹集成的一元多层次战略体系。 (二)一元多层次战略体系体现历史的继承性。一元多层次战略体系既贯彻中央关于构建重要战略支点的要求,又紧密结合湖北发展实际,内涵丰富,特色鲜明,具有很强的历史继承性。一是在战略目标上具有延续性。20世纪80年代初期以来,省委、省政府先后提出并确立了湖北在中部崛起、振兴崛起、走在中西部前列等战略目标。这一系列战略目标都是努力增强湖北的经济实力,提升湖北在全国发展格局中的地位。一元多层次战略体系中,构建战略支点的目标与上述战略目标高度吻合。其中,加快发展“一主两副”中心城市、建设“四基地一枢纽”产业发展基地、增强“三大功能”等战略目标,无一不是致力于提高湖北在全国经济大格局中的战略定位,与历次提出的“崛起”战略目标一脉相承。二是在指导思想上具有一贯性。湖北属于后发地区,发展处于后发阶段,科学发展是解决湖北一切问题的“总钥匙”。一元多层次战略体系同我省“十五”、“十一五”时期的各项战略一样,紧紧围绕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总要求,追求的是“科学发展标准一步到位”,是好中求快、又好又快的发展,是推进区域协调、城乡统筹的发展,是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是科学发展观在湖北的具体体现。三是在把握省情的深度上具有递进性。纵观湖北发展战略的谋

湖北省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湖北省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湖北省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2011—2015年)规划纲要,根据《中共湖北省委关于制定湖北省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编制,主要阐明全省战略意图,明确政府工作重点,引导市场主体行为,是未来五年全省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是推动湖北科学发展、跨越式发展的行动纲领。

目录 第一篇开创湖北科学发展新局面 (9) 第一章“十一五”发展的巨大成就 (9) 一、综合经济实力再上新台阶 (9) 二、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新突破 (9) 三、社会事业取得新进展 (9) 四、生态文明建设开创新局面 (10) 五、改革开放迈出新步伐 (10) 六、和谐湖北建设取得新成效 (10) 第二章跨越式发展的新机遇 (11) 一、跨越式发展战略机遇期 (12) 二、新型工业化加速发展期 (12) 三、城镇化加速推进期 (12) 四、产业结构加速优化升级期 (12) 五、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期 (12) 六、体制机制创新突破期 (12) 第三章指导思想和主要目标 (13) 一、指导思想 (13) 二、主要目标 (14) 第二篇全面实施“两圈一带”总体战略 (16) 第四章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 ··16 一、加快体制机制创新 (16)

二、加快推进圈域一体化 (16) 三、推进重点示范区建设 (17) 第五章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建设 (17) 一、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17) 二、推动生态文化旅游建设 (18) 三、推动圈域经济社会快速发展 (18) 第六章湖北长江经济带新一轮开放开发 (18) 一、加快建设长江中游综合交通运输枢纽 (19) 二、着力建设现代产业密集带 (19) 三、着力建设新型城镇连绵带 (19) 四、着力建设生态文明示范带 (19) 五、加快湖北汉江流域综合开发 (19) 第三篇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20) 第七章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 (20) 一、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 (20) 二、高端装备制造产业 (20) 三、新材料产业 (20) 四、生物产业 (20) 五、节能环保产业 (21) 六、新能源产业 (21) 七、新能源汽车产业 (21) 第八章制造业 (22) 一、汽车产业 (22)

“三抓一促”

孙亚同志在厅机关开展“三抓一促”活动动员大会上 的讲话 同志们: 根据省委统一部署,决定2012年集中一年时间,在省直机关开展“抓作风、抓环境、抓落实、促跨越”(简称“三抓一促”)活动。今天,我们召开厅机关“三抓一促”动员大会,目的是通过学习传达省直机关“三抓一促”动员大会精神,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全面部署厅机关“三抓一促”工作。为确保我厅“三抓一促”取得实效,下面我讲三点意见。 一、提高认识,切实把思想行动统一到省委决策部署上来,着力增强开展“三抓一促”活动的自觉性 (一)开展“三抓一促”活动,是贯彻落实省委科学发展、跨越式发展战略的基础性工程。省委、省政府紧紧把握党的十八大和省第十次党代会召开的重大机遇,审时度势,提出了开展“喜迎十八大、争创新业绩”主题实践活动和在省直机关开展“抓作风、抓环境、抓落实、促跨越”活动的重大举措。1月29日一上班,省委、省政府就召开了全省“喜迎十八大、争创新业绩”主题实践活动电视电话会议。1月30日,又在洪山礼堂召开了省直机关“抓作风、抓环境、抓落实、促跨越”动员大会,省直各部门全体班子成员出席会议。春节刚过就召开“两个大会”旨在迅速动员和号召全省党员干部,特别是省直机关广大党员干部带头转变工作作风,优化发展环境,狠抓工作落实,在推动我省科学发展、跨越式发展中做表率,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八大和省第十次党代会召开,对于湖北领先中部、赶超东部沿海、实现科学跨越式发展的宏伟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二)开展“三抓一促”活动,是加强机关作风建设、提高行政服务质量的重要举措。开展“三抓一促”活动根本目的就是要加强机关作风建设、狠抓工作落实,改善发展环境、促进科学跨越式发展。我厅作为省政府的职能部门、省直机关的重要组成部分,厅机关的作风建设,关系党和政府的形象,优良的作风是国土资源事业发展的根本保证。因此,我们要牢固树立作风就是形象、作风就是环境、作风就是战斗力、作风促发展的观念。进一步改进机关作风,首要的就是要解放思想。正如鸿忠书记指出:“全省各级领导干部要把解放思想、解决问题作为硬要求。”解放思想,就是要牢固树立“投资者是上帝、引资者是功臣、公务员是公仆、损害企业利益是罪人”的观念。鸿忠书记强调:对领导干部个人来说,思想不解放或是解放少一点是过错,但我们不允许湖北错过历史发展机遇。在“过错”和“错过”面

湖北省“十二五”时期文化改革发展规划纲要

湖北省“十二五”时期文化改革发展规划纲要 “十二五”时期是湖北实现跨越式发展、构建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重要战略支点的关键时期,是文化建设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为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奋力建设文化强省,根据《湖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编制本纲要。 序言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马克思主义政党思想精神上的旗帜。湖北文化资源富集,文化积淀厚重。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文化发展繁荣,对于实现湖北科学发展、跨越式发展,构建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重要战略支点具有重大意义。 “十一五”时期,全省各地各部门认真贯彻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解放思想、改革创新,开创了文化建设新局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广泛普及,全省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不断巩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扎实推进,干部群众思想道德水平进一步提升;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逐步建立,服务能力和水平显著提高;文化体制改革取得明显进展,文化实力不断增强;文化产品创作生产日益活跃,文化精品不断涌现、文化市场不断繁荣;

文化“走出去”步伐逐步加快,湖北文化的影响力不断提升。面向未来,湖北文化改革发展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文化建设既面临许多有利条件,也面临一系列新情况新问题。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我国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加速推进,区域综合实力竞争日趋激烈,提升文化软实力的任务更加紧迫;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日益完善,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的任务更加紧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加快,文化与经济、科技融合加深,推动文化跨越式发展的任务更加紧迫;现代传播技术广泛运用,文化消费方式日益多样,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任务更加紧迫。面对新形势新要求,我省文化发展的总体质量和水平还不高,束缚文化发展的思想观念还一定程度地存在,推动文化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存在诸多不适应,保障文化发展的政策措施还未完全到位。必须牢牢抓住推动文化科学发展的战略机遇期,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以更大的力度推进文化改革发展,把湖北丰富的文化资源转化为强大的文化力量、转化为文化产品、转化为文化事业文化产业,以创新创造激发湖北文化发展活力,推动湖北由文化大省向文化强省跨越。 一、指导思想、方针原则、主要目标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

2023年合作签约仪式上的讲话(8篇)

2023年合作签约仪式上的讲话(8篇) 2023年合作签约仪式上的讲话(精选8篇) 2023年合作签约仪式上的讲话篇1 各位领导,各位嘉宾: 我代表省委、省人大会、省政府、省政协,向应邀前来参加签约仪式的各位领导、企业家表示热烈欢迎,对大家多年来给予甘肃改革发展的巨大支持表示衷心感谢。甘肃与央企开展合作,有着良好的基础和历史渊源,作为我国西部老工业基地,甘肃既有丰富的石油、煤炭、有色、风能、太阳能等自然资源,又有比较完备的产业体系和较好的工业基础,是一块开发潜力巨大、开发前景广阔的投资热土。中央企业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资金、技术和人才实力雄厚,是国家重要的经济支柱。甘肃与央企的合作,已经取得了令人瞩目的重大成就。此次甘肃与央企合作项目签约,是甘肃与央企合作史上的一件大事,标志着甘肃与央企合作开始进入一个崭新的阶段。 近年来,甘肃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不断深化对省情的认识,先后提出了四抓三支撑的总体工作思路,中心带动、两翼齐飞、组团发展、整体推进的区域发展战略和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的战略目标,并把深化与央企合作作为一项重大举措,制定出

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强力推进双方合作发展。 时期,是加快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机遇期。我们今天签署的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和合作项目协议,既是地企双方长期合作的延续,更是双方深化合作的开始。这些项目的实施,对于促进甘肃和央企的跨越式发展,都将起到强大的推动作用。希望地企双方共同努力,落实项目投资,加快项目前期工作,确保项目早日建成发挥效益。我们将按照协议约定,认真落实项目实施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为央企在甘发展营造更好的环境。 2023年合作签约仪式上的讲话篇2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同学们: 大家好! 今天,石家庄YDZYJS学院与河北省T_JS有限公司校企合作签字仪式和实习培训基地揭牌仪式在这里隆重举行。我谨代表河北省T_JS有限公司全体员工,对此表示热烈的祝贺!向为本次校企合作做了大量工作的石家庄YDZYJS学院的领导和工作人员表示衷心的感谢! 为进一步加强公司人才队伍建设,不断优化人才队伍结构、大力提高员工素质,满足公司日益增长的施工任务需要,我公司与石家庄YDZYJS学院经过沟通协商,决定在优势互补的基础上实施校企合作战略,在人才培养、工程设计施工与研发、信息服务

战略合作签约仪式讲话稿

战略合作签约仪式讲话稿【篇一】 大家上午好! 9月的北京,金秋送爽,丹桂飘香。今天,我们相聚在这里,共同参加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走进中国人保财险活动,一起见证双方通过签署战略合作协议,续写精诚合作历程,开启携手奋进再创佳绩,开拓进取永续发展的新篇章。在此,我谨代表中国人民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对签约仪式的成功举行表示热烈的祝贺!向出席今天活动的各位来宾表示诚挚的问候!并借此机会向我们亲密的合作伙伴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以及长期信赖、支持和关心中国人保财险发展的各位朋友表示衷心的感谢!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是国内成立时间最早、唯一覆盖中国全境,在国内拥有听众超过7亿同时也是世界上拥有听众最多的广播电台。作为国家广播电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为中国的广播事业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奠定了国家广播事业发展的基础,引领了新时期广播事业发展的潮流,并发展成为中国最重要、最权威和具有核心影响力的综合传媒机构之一。近年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通过不断耕耘,再树行业典范,打造出一大批信息丰富、品质卓越、贴近百姓的栏目,本人作为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长期忠实听众,几乎每天收听中央台的节目,对中央台快速捕捉社会资讯,深度解析政策走向,前瞻把握发展趋势的特色报道,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时时感受到中央台在丰富传播形式、充实传播内容、塑造亲和界面等各个领域的自我超越和可喜进步。 中国人保财险作为我国非寿险业的领军企业,通过近年来加快推进经营机制与管理模式转型,技术水平和综合实力不断提高,服务经济发展和和谐社会建设能力明显增强,内在品质与品牌影响力进一步提升,先后被穆迪等国际权威机构授予“中国内地企业最高信用评级A1级”、“亚洲最具竞争力非寿险公司”、“最受信赖保险公司”等荣誉。20__年,公司保费收入迈上1500亿元新台阶,在全球可比非寿险公司排名攀升至第7位,亚洲排名稳居第一,全年实现利润50.86亿元,股本回报率达到21.84%,位居国际同业前列。今年以来,公司再次把握发展机遇,深入推进改革转型,经营效益再创历史同期最好水平。在持续保持市场领先地位的同时,公司通过提供开展风险管理、履行赔付责任、投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热心社会公益事业等举措,充分发挥国有骨干保险企业在服务民生、保障经济社会和谐发展方面的社会职能,努力实现企业商业价值与社会责任的统一。 “心系人民,爱与分担”,中国人保财险与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在发展背景和企业属性上有着很多相似性和共同点,我们都用“人民”一词定义自己的品牌,共同将“服务人民”作为自己的庄严承诺,神圣的职责构建了共同的基因血脉,使我们双方结下了超越普通关系的不懈之缘。我们共同为20__年北京奥运会、20__年上海世博会、20__年广州亚运会等国际重大赛事活动的顺利进行,提供在新闻报道、风险保障等方面的支持服务,同样在抗击雨雪冰冻灾害、汶川地震、伊春空难等灾害、事故中,各自发挥行业和领域先导作用,履行社会职责,将党和政府的温暖送

一元多层次战略体系的科学内涵

一元多层次战略体系的科学内涵 秦尊文 省第九次党代会以来,省委、省政府围绕构建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重要战略支点的奋斗目标,不断深化对世情、国情特别是省情的认识,在对我省过去一系列发展思路继承与发展、整合与集成的基础上,先后提出并实施了“四基地一枢纽”、“两圈一带”、“一主两副”、仙洪试验区、“红绿两区”等一系列新的战略决策。为了进一步理清思路、明确目标、统一行动、形成合力,省委九届十次全会对我省的发展战略进行了全面梳理和高度概括,形成了一元多层次的战略体系。认真把握这一战略体系的科学内涵,对湖北实现跨越式发展具有十分重大的战略意义。 一、构建“中部崛起战略支点”是当前湖北最高的“一元”战略 2005年8月,胡锦涛总书记在鄂视察时,首次提出把湖北建设成为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2011年6月,总书记在汉发表重要讲话,再次对此作了强调。这是党中央从国家战略层面对湖北经济社会发展的科学定位,充分体现了对湖北的高度重视和殷切期望,为湖北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何为“支点”?省委书记李鸿忠指出:“支点就是支撑点、着力点、增长点,就是要在经济社会发展上好于、优于、快于其他地区,

在地位、作用、影响力和辐射引领带动功能上重于、高于、强于、大于其他地方,这些必须靠湖北发展的实力、规模和质量体现出来。” 省委明确提出“把构建战略支点作为湖北经济社会发展的总目标、总任务,以构建战略支点为旗帜统领各项发展战略”,由此形成了一元多层次的战略体系。其中,构建中部战略支点是当前湖北最高战略和目标,谓之“一元”;而其他各项战略都统领于“一元”之下,并分为不同层次。 二、“两圈一带”、“四基地一枢纽”和“一主两副”是覆盖省域的战略 2008年12月,省委、省政府作出“两圈一带”战略决策,即在继续推进武汉城市圈、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建设的同时,加快湖北长江经济带新一轮开放开发。“两圈一带”是一个覆盖全省的整体战略,是构建重要战略支点的核心战略,已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高度肯定。特别是武汉城市圈属国家战略,其两型社会建设在全国起着示范作用。 省第九次党代会正式提出“四基地一枢纽”战略,即把湖北建成中部乃至全国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高新技术产业基地、优质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现代物流基地和综合交通运输枢纽。“四基地一枢纽”互相依托、互相联系、互相促进,构成支撑战略支点的功能内容和产业内涵。 省委九届十次全会将“一主两副”作为构建重要战略支点的中心城市带动战略,纳入一元多层次战略体系。“一主两副”战略与上世

湖北省统计局关于进一步加强统计分析工作的意见

湖北省统计局关于进一步加强统计分析工作的意见文章属性 •【制定机关】湖北省统计局 •【公布日期】2011.04.28 •【字号】 •【施行日期】2011.04.28 •【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 •【时效性】现行有效 •【主题分类】统计 正文 湖北省统计局关于进一步加强统计分析工作的意见 局机关各处室、直属事业单位: 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更好地服务于湖北的跨越式发展,不断增强统计服务科学决策和经济工作的能力,推动统计事业科学发展,现就进一步加强我局统计分析研究工作提出如下意见,请各处室、直属事业单位认真贯彻落实。 一、切实增强对统计分析工作重要性的认识 (一)加强统计分析工作,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 当前,全省上下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统计部门必须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以不断提升统计分析研究水平为抓手,进一步增强统计分析的时效性、针对性和实用性,切实发挥好统计工作服务科学发展决策、引导科学发展实践、监测科学发展进程、反映科学发展成果的能力。 (二)加强统计分析工作,是推进我省跨越式发展的客观要求。 目前,我省正迈入跨越式发展的关键阶段,但同时所面临的宏观经济形势和发展环境更趋复杂,统计分析的监测预警作用愈显重要。客观、准确、全面的统计分析已成为认识省情、把握形势、科学决策、推动全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依据。加强统计分析工作,全力打造高、精、尖的统计分析产品,为省委省政府提

供科学、准确、详实、及时和具有前瞻性的决策信息,更好地满足社会公众的多样化需求,充分发挥统计分析的决策咨询职能,既是当前统计工作的重点,更是新的形势下服务和推进全省跨越式发展的客观需要。 (三)加强统计分析工作,是更好地发挥统计工作综合职能,加快自身发展的内在要求。 近年来,我局的统计分析工作在实践中得到进一步加强,分析研究水平不断提高,并取得了长足进步。但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当前统计分析工作与各级领导和社会各界的要求还有较大的差距。从发展的眼光看,目前统计分析工作还存在着视野不够宽阔、思路不够活跃、探究不够深入、协调不够统一等诸多亟待改进、提高和完善的地方。全局上下要增强紧迫感、责任感和使命感,切实把统计分析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抓紧、抓实、抓出成效,在服务中赢得主动,在创新中提升效能,在发展中提高地位,促进统计事业又好又快发展。 二、加强统计分析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目标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省委、省政府工作重心,立足于为科学决策服务、为经济工作服务、为社会公众服务,进一步解放思想,加强管理创新、制度创新、方法创新、手段创新,着力增强统计分析的时效性、针对性、实用性和权威性,不断提升统计服务的质量、水平和能力,充分发挥统计的信息、咨询和监督职能,促进统计事业又好又快发展。 (二)基本原则 1.质量优先原则。要在稳定统计分析产品数量的前提下,进一步提高质量。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省委、省政府的中心工作、“十二五”发展目标和社会公众关心的问题为重点,进一步解放思想、拓展思路、明确目的、丰富手段,着力

在全省流域综合治理座谈会上的发言材料

在全省流域综合治理座谈会上的发言材料 各位领导,同志们: 以流域综合治理为基础推进四化同步发展,是湖北探索践行中国式现代化的有效路径。_具有大流域、大平原的自然禀赋特征,有基础、有条件、有责任加快推进以流域综合治理为基础的四化同步发展,探索江汉平原高质量发展新路。下面,结合我市实际,我谈几点体会,以供同志们参考。 一、深刻认识编制实施《规划纲要》的重大意义,全面理解把握以流域综合治理为基础推进四化同步发展的历史逻辑、实践逻辑、理论逻辑。 编制实施《_市流域综合治理和统筹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规划纲要》)是全面系统深入的市情大调研、理念大转型、策略大升级、项目大生成、作风大优化,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深刻的时代必然和深远的战略考量。 第一,从历史逻辑看,一部_发展史就是一部流域治理史。禹划九州,始有_。大禹划分华夏大地为九州,_为其一。万里长江,险在_。治荆楚必先治水,治水首在_。流域之变是_之变的决定性因素。过去,_因水患频繁、险在_错失很多发展良机。现在,_因以_大坝为标志、以长江大保护为契机的流域综合治理消除水患而美在_。未来,伴随着新一轮流域综合治理措施落地实施,_运河、

_新通道等重大治水兴航工程带来系统性重构、转折性变化,_必将汇聚澎湃动能而富在_。 第二,从实践逻辑看,以流域综合治理为基础推进四化同步发展是_建设示范区的必然路径。省委、省政府赋予_建设江汉平原高质量发展示范区的历史使命。_四化支撑力不够、驱动力不强、融合度不深等问题明显,发展不够仍是最大实际,四化同步是解决发展不充分不平衡的必然路径。_各类红线保护任务重,必须在守牢底线的前提下追求高线,必须先夯实流域综合治理基础,再做四化同步发展后半篇文章,攻守兼备、两手发力。 第三,从理论逻辑看,高质量发展必须坚持治水兴水、以水而定、量水而行。从地理学角度看,这一实践将流域作为治理和发展的基本单元,正确把握系统与要素、结构与层次、发展与环境的关系,实现全流域一盘棋、全要素一张图、全过程一本账。从生态学角度看,这一实践秉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山水林田湖草沙生命共同体理念,统筹推进水灾害防治、水资源节约、水生态保护修复,共同抓好大保护、协同推进大治理。从社会学角度看,这一实践准确把握新时代治水主要矛盾变化,尊重自然、保护自然,重塑人水关系,实现山水人城和谐共生。从经济学角度看,这一实践立足水情这个最大省情,将流域的承载空间作为高质量发展的成长空间,构建高质量发展的动力系统,找到流域

科技局工作会议上的领导讲话稿

科技局工作会议上的领导讲话稿 科技的发展不只是人类的自我实现的功能,而是必然的趋势。下面是店铺给大家整理的科技局工作会议上的领导讲话稿,仅供参考。 科技局工作会议上的领导讲话稿篇1:在全省科技创新奖励大会上的讲 话 同志们: 今天,我们召开全省科技创新奖励大会,回顾总结“十一五”时期科技工作,研究部署“十二五”时期和今年的科技工作,隆重表彰获得20xx年度湖北省科学技术奖的科技工作者和科技创新先进县市。刚才,鸿忠书记向姜德生院士颁发了20xx年湖北省科学技术突出贡献奖,国生省长作了重要讲话,会议向20xx年度全省科技创新先进市县和省科学技术奖的获得者授了牌,获奖代表和5个单位作了典型发言。这样高规格的科技工作会议,我省已经连续召开了4年,充分体现了省委省政府对科技事业的高度重视,对科技工作者的亲切关怀,对科技创新发展的殷切期望。 “十一五”期间,我省始终坚持把科学技术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大力实施科教兴鄂和人才强省战略,按照“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方针,紧紧围绕科技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化,大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快推进创新体系建设,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科技事业和创新型湖北建设取得重大进展。20xx年,全省科技工作成效明显,亮点纷呈。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和高新技术产业加快发展,全年实现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1702亿元,同比增长26.5%。企业科技创新能力进一步提升,基础研究能力和科研条件建设进一步增强,农业科技创新和民生科技进步进一步完善,争取国家科技奖励和科技部项目经费再创新高。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取得积极进展,宜昌高新区被国务院批准升级为国家高新区,仙桃市被科技部批准为国家农业科技园区。这些成绩的取得,是省委省政府正确领导的结果,也是全省科技战线广大职工无私奉献、共同努力的结果。借此机会,我代表省委省政府,向奋战在科技战线的广大科技工作者表

湖北省矿产资源勘查开发战略的若干思考

湖北省矿产资源勘查开发战略的若干思 考 湖北省矿产资源丰富,但开发利用程度不高。充分发挥矿产资源的比较优势来发展区域经济是湖北实施跨越式发展战略的重要路径之一。基于此,结合湖北省矿产资源的主要特点,对实施湖北矿产资源勘查开发战略提出了总体构想和具体对策。 1 湖北省矿产资源的主要特点 1.1 成矿地质条件 湖北省跨越秦岭褶皱带和扬子准地台两大构造区。以襄北深大断裂(即房县-襄樊-武穴-线)为界,以北为秦岭褶皱系,地质构造复杂,发育一套晚古-中上元古代的中深-中浅变质岩系,并分布有变质-交代型及同熔型中酸性花岗岩体以及基性-超基性侵入体。热液活动广泛,成矿条件有利,形成了丰富的矿产资源,如磷、金、银、铁、金红石、重晶石、大理石、花岗岩等;以南为扬子准地台,发育一套稳定性地壳沉积物。鄂东南和鄂西地区为古生代-中生代碳酸盐沉积地层。而鄂中地区阻汉平原为一套覆盖在古生代褶皱之上的新生代红色砂页岩。鄂东南地区燕山期中酸性岩浆活动强烈,具有有利的热动力成矿条件,形成了铜、铁、金、铅、锌、硫铁矿等黑色有色金属和非金属矿产。鄂西地

区以磷、铁、金、银、钒、煤、硫铁矿、石墨为主。鄂中地区富含石油、天然气、岩盐、石膏、芒硝等矿藏。 1.2 矿产储量 湖北省地质构造复杂多样,为矿产资源的形成提供了良好的条件,除能源资源较为短缺外,其他矿产资源较为丰富。矿产类型多,矿种齐全,资源量大。其探明矿产种类和储量居全国第九位。已发现的137种矿产中,金属矿产49种,非金属矿产76种,能源矿产9种,水气矿产2种。主要优势矿产磷、铁、铜、岩盐、石膏、水泥、石灰岩等40多种已探明储量在全国居重要地位,其中磷、金红石、硅灰石、石榴子石和泥灰石等5种矿产的储量居全国首位,铁、铜、石膏、岩盐、金、汞、锰、钒、镍、铊、钼、独居石、磷、水泥、石灰岩、白云岩、大理岩、耐火粘土、蛇纹岩、碘等矿储量居全国前7位。矿产资源在地区分布上具有相对集中特点。石膏、岩盐、钙芒硝、石油集中分布在鄂东和鄂西两地,尤其是鄂西、铁矿占全省总储量和的72%,磷矿占90%以上,硫铁矿占75%以上,锰、汞、石墨、银金矿、银钒矿等几乎全部集中分布在鄂西。全省有57种矿产资源储量列居全国前十位,全省保有矿产储量潜在总值*****亿元,人均矿产储量潜在总值2.48万元(覃家君,2006)。 1.3 矿石质量及结构 湖北省矿产中部分金属矿产和非金属矿产品质优良,富矿多。

嘉奖令范文及格式6篇

嘉奖令范文及格式6篇 Model text and format of commendation order 编订:JinTai College

嘉奖令范文及格式6篇 前言:公文是法定机关与组织在公务活动中,按照特定的体式、经过一定的处理程序形成和使用的书面材料,命令是国家行政机关及其领导人发布的指挥性和强制性的公文。本文档根据公文命令内容要求和特点展开说明,具有实践指导意义,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下载后内容可随意调整修改及打印。 本文简要目录如下:【下载该文档后使用Word打开,按住键盘Ctrl键且鼠标单击目录内容即可跳转到对应篇章】 1、篇章1:嘉奖令范文及格式 2、篇章2:嘉奖令范文及格式 3、篇章3:嘉奖令范文及格式 4、篇章4:嘉奖令格式范文 5、篇章5:嘉奖令格式范文 6、篇章6:嘉奖令格式范文 嘉奖令比较庄重,发文单位级别较高,属于下行文,一经发出,下级机关必须坚决服从和执行。下文是嘉奖令范文模板,欢迎阅读! 篇章1:嘉奖令范文及格式

XXX: 1999年是西安市城市气化工程全面加快建设的一年。一 年来,你们认真贯彻省委、省政府对改善西安市大气环境质量的要求,带领市直有关部门、单位的广大干部职工,发扬顽强拼搏、连续奋战的作风,使天然气气化工程建设、用户发展取得了重大突破。管道工程完成62千米,发展居民用户40043户,锅炉用户452台,新增日供气能力35万立方米,最高日 供气量达到63万立方米,实现了省政府年初确定的日均供气 量达到50万立方米的目标,为提高西安城市大气环境质量, 改善投资环境做出了积极贡献。为此,省政府决定对西安市政府在推进城市天然气气化工作方面取得的成绩予以通令嘉奖。 省政府希望你们在新的一年里,再接再厉,进一步加快 城市气化工程建设进度,积极发展用户,切实加强管理,重视并抓好职工队伍建设,确保安全平稳供气。同时,要加大无煤区、改煤区燃煤锅炉改造力度,力争全年供气量突破1亿立方米。 省政府要求,省直各有关部门,天然气通达和在建的有 关市地、县(区)及有关单位,要进一步提高对加快天然气事业发展的认识,珍惜国家加快天然气干线建设的机遇,集中必要的财力物力,配合、支持加快我省天然气气化工程建设进度,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