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领导者需要扮演的五个角色(精)

未来领导者需要扮演的五个角色(精)
未来领导者需要扮演的五个角色(精)

未来领导者需要扮演的五个角色已经过去的几十年,对领导力的关注,我们达成了许多共识。首先,是彼得德鲁克。他在《卓有成效的管理者》中,明确指出,世界上可能有天生的领导者,但是可以依赖天资的人实在少之又少。换言之,领导力应该是学来的,而且也是可以学到的。德鲁克给我们的启发是,“有些人注定是驰骋沙场的将军,有些人一辈子是冲锋陷阵的士兵”相类似的领导力“宿命论” 在经验上是不成立的。还有詹姆斯库泽斯(James M. KouzeS和巴里波斯纳

(Barry乙Pos ne)两人。他们合著的《领导力》已经成为该领域的第一权威。他们在“领导者并非天生”的基础上,创造性地提出“每一个人都有可能成为领导者”。当然,这就意味着,“领导”是一门技艺,也是一门艺术。在库泽斯和波斯纳那里,一个卓越的领导者应该肩负起如下使命:1、明确自己的理念,找到自己的声音;2、使行动与共同的理念保持一致,为他人树立榜样;3、瞻望未来,想像令人激动

的各种可能;4、诉诸共同愿景,感召他人为共同的愿景奋斗;5、通过追求变化、成长、发展、革新的道路来猎寻机会;6、进行试验和冒险,不断取得小小的成功,从错误中学习;7、通过强调共同目标和建立信任来促进合作;8、通过分享权力与自主权来增强他人的实力;9、通过表彰个人的卓越表现来认可他人的贡献;10、通过创造一种集体主义精神来庆祝价值的实现和胜利。其实,这已经囊括了我们现在对一个成功领导的定义,它们无非就是道德信誉、以身作则、描绘愿景、感召他人、激励团队、促成合作、冒险进取等。这里,我们可以对领导者做一个总起性的概括:领导者是指有下属的人;高效的领导者是让下属做正确事情的人;有人缘并不表示有领导力,卓有成效才是拥有领导力的证明。然而,事情并不如

我们所想像的那么简单——世界变化如此之快,那些已有的概念是否已经过时?还有哪些前沿的管理思想是否存在遗漏?领导力的书籍越来越多,越来越厚,哪些是真正有价值的呢?关于未来的领导,它的去处又在何方?很明显,这些问题正在追问,面对21世纪的商业挑战,领导力是否也应该有所改变或有所革新?在过去对“领导”这个话题所取得的一切成就基础上,我们还可以做哪些努力,使领导潜能得以挖掘,使领导能力得以提升,使领导成效得以加强。当然,我们可以用另外一个问法来开始——未来的领导者会是什么角色,怎么去扮演?角色一:领导者

也是狂热者狂热者不是宗教意义上的,也不是民族情绪上的,更不是神经气质上的。它只是要求领导者对自己的专业、职业、事业有一种莫名的激情和热爱。就像Intel 的创始人安迪格鲁夫在《只有偏执狂才能生存》一书中所倡导的“偏执狂式管理”。在企业发展过程中,企业将会面临一系列战略转折点,这时候,企业有机会上升到新的高度,但也同样遭遇没落的风险。在这一过程中,偏执狂式的管理能使公司保持足够的谨慎,时常提防他人的袭击、窃取你的生意;作为一名管理者,还需要将这种防范意识传播给手下的员工,让他们和企业领导一起度过战略转折点,走上企业发展的一个更高的平台。事实上,一个狂热或偏执狂式的领导者不仅能带领他的团队向业务领域精益求精追求卓越,而且他本身对事业的态度也会最终感召周围人。可以想见,一个对事业缺少狂热,不思进取,没有创见的领导,如何去赢得下属的尊敬和追从,又如何带领一个团队去创造伟大基业。领导者的生命要比任何人更多地投入到事业之中,毫无怨言而乐在其中,这是必然的诉求。角色二:领导者也是责任者过去把领导者看作是头衔、特权、职位和金钱的观念将真的成为“过去”。未来,领导者将会在马克斯韦伯所说的“祛魅”下不断地被消解神秘,瓦解霸权。工作上,他是一个领导者;生活里,他就是一个普通人。“领导者”只是一个“岗位”(而非权威),“领导力”不过是赋予这个岗位所需要的

职责”(而非特权)……既然开放、平等、民主将成为今后政治社会生活的主流意识形态,那么领导者的身份定位也势必会随着思想的转变而改变。我认为,与其说领导者享有哪些权利(力),倒不如说领导者需要承担多少责任。就拿我在智唐文化而言。作为一个领导者(执行总监),我需要懂得什么是必须做的;什么对企业是正确的;制定什么样的行动计划,企业的战略思想是什么;明智及时地作出决策,确保执行力的贯彻实施;担负组织的协调和沟通,促进交流和合作的畅通;将焦点集中在“机会”上而非“问题”上;会主持有“成效”的会议;所想的和所做的都是我们”而非我” ??…跟员工相比,领导要做的事情更重更多,尽管后者一个判断就是一个命令,表面上拥有一定的权力,但是,力量越大,责任也越大,领导者亦是如此。角色三:领导者也是创新者这不是说未来的领导者需要跟一个程序设计员或产品开发者那样专注于“技术含量”的创新。毕竟像比尔盖茨、拉里佩奇、谢尔盖布林(后两位是google 创始人)等纯技术出身的领导者委实少之又少。一个有创新意识的领导者,更多是指在管理创新层

面的。在中国,其实我们一直不缺在技术创新做得比较出色的企业。譬如华为,他们有40%的人力都是放在技术研发上面的,而对于技术创新,他们也会给予相关人员相当丰厚的回报。又如海尔,他们在技术创新上也非常强大,几乎每天他们都会推出新产品,并且也有自己独立强大的设计部门。除此之外,阿里巴巴,UT-斯达康,它们也都非常重视技术创新。然而,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家中国公司像P&G 、GE、Apple 等国际大公司,真正地把创新当作一种企业文化来进行构架(即管理创新)。也就是说,要决胜商业的未来,领导者每时每刻都需要有一种危机感和紧迫感,对于产品和服务要有“没有最好,只有更好”的品质要求,同时,利用自己的影响力和号召力,积极推动学习型组织的建立、向行业内标杆企业看齐和保持不被轻易取代的核心竞争力。当把创新的DNA 植入企业的机体,企业将永远紧跟时代的潮流而不被遗弃,直至改写趋势。角色四:领导者也是组织者

凡事事必躬亲的领导者绝对不是一个好领导,这不止是一种说法而已。的确,未来社会分工会更加明细,专业壁垒会更加加深,对于领导者而言,他不需要也不可能在任何事情上亲历亲为。且不说这样一来没有效率,仅是投入产出来说,也是非常不科学、不经济的。累倒了的领导者和被拖垮了的企业,如此“两败俱伤”的结局并不是危言耸听。领导者是管理者,更是组织者。一个杰出的领导,他的使命在于明确任务、整合资源、协调部门、充分授权。这不是说,领导者可以退出业务的整个流程,可以作壁上观或者“光说不练”,而是指,领导这个身份本身需要他理顺关系,监督执行,临危决策和引导前进。我们注意到,在许多管理大师所定义的“未来领导者”,大多数都谈到了组织协调或有效授权。像埃德加沙因,他认为未来的领导者需要“具备一系列新的技能,并有效授权”;史蒂芬柯维把领导者看作是领路人、组织者和授权者;弗朗西斯赫塞尔本认为领导者“愿意且能够按员工的知识水平和技能高低而相应地下放权力,也就是允许并鼓励组织内部各处的领导者崭露头角”。事实上,有效地组织(授权)可以让领导者空出较多工作时间做策略性的思考,可以让员工学习新的技巧和专长,从而有更多发展和成长的空间,可以让公司有更为系统、整体的效能。角色五:领导者也是行动者在商言商的说法,企业只有依靠结果才能生存。任何一个激动人心的口号、理念和想法,如果不付诸实践并取得成效,所有都是妄谈。我们身边有不少企业,它们对于每

一种流行的管理方法都认真学习、积极采纳,可是在结果上并没有多大改进和提高。究其原因,它们在思想上总是有清醒地认识,可是一到了行动,就往往要打折扣。所以,对于

领导者而言,未来企业成败的关键其实就化繁为简”成以追求

结果”为导向。当初,我们把智慧影响趋势,行动延伸未来”作为智唐文化的组织口号,一方面是看到知本经济不可估量的发展趋势,另一方面更是看到一切价值来源于行动,所有未来都延伸于现在。我对同事们市场说的一句话是,怎样的未来

取决于怎样的现在,怎样的现在又是你每一个当下的行动所写成。所以,要有美好的未来,请对得起你的现在。”一个崇尚行动同时不缺理论的领导者是伟大的,是未来所需的。因为他能看到企业卖的是结果,结果来自行动,而行动永远只有一个主题,富有成效!

管理者的十种角色

管理者的十种角色 一个管理者离不开10种角色,这10种角色分为3类:人际关系方面的角色、信息方面的角色和决策方面的角色,它们形成了管理者工作的一个整体。在这个整体框架中,任何一种角色都不可缺少。 管理者可以被定义为管理一个组织或其从属单位的人。除了首席执行官之外,这一定义还包括副经理、主教、领班、曲棍球教练以及首相。 所有这些人都有共同点吗?实际上是这样。他们都有一个很重要的起点:都被授予了一个组织的正式权力。正式权力带来社会地位,又自然而然地引出了各种各样的人际关系;而所有这些,又自然而然地引出获取信息的各种途径。反过来,信息又能帮助管理者制定组织的战略和决策。 我们可以把管理者的工作描述为不同的“角色”,或与其职位相关的一整套行为。 人际性角色 在管理者的各种角色中,有3种直接来源于正式的权力,并涉及基本的人际关系。 “名义领袖”角色 作为组织的头面人物,每一位管理者都必须履行某些礼节性的职务,如总统会见来访的显要人物;领班参加车床操作工的婚礼;销售经理邀请重要的客户共进午餐。 我所研究的CEO,将与人接触时间的12%用于应付各种礼节性的职责。17%的来信是与其地位相关的感谢信和各种要求。涉及人际角色的任务有时可能是例行公事性的,不涉及重要的沟通和重大的决策制定。然而,它们对于组织功能的顺畅运行至关重要,因此管理者不能忽视。 “领导者”角色 由于管理者全面负责一个组织,他需对本组织员工的工作负责,这些行为都构成了管理

者的“领导者”的角色。 管理者的某些行为直接涉及领导权的问题——例如,大多数组织中,管理者通常负责本部门员工的聘用和培训。除此之外,还存在一些作为领导者角色间接管理的工作。每个管理者都必须鼓舞和激励他的员工,使员工个人的需要和组织的目标在一定程度上互相协调。 实际上,在管理者和员工的每一次接触中,下属都在揣摩管理者的意图:“他是否赞成?”“他希望这份报告成为什么样?”“他对市场份额感兴趣还是对高利润感兴趣?”等等。 管理者的影响力从领导者角色上最能体现出来。正式权力赋予管理者巨大的潜在权力,而领导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他实际使用这些权力的程度。 “联络者”角色 管理方面的文献著作一直承认管理者的领导者角色,尤其与激励机制相关时更是如此。与此相比,管理著作直到最近也很少提及管理者的“联络”角色,在这一角色上,管理者主要与其控制的垂直指挥链之外的人员联络。 事实上,根据对每一项管理工作的研究表明,管理者与组织之外的人员联络的时间,与其同自己的下属联络的时间一样多,这一点是值得我们注意的。令人吃惊的是他与其上司联络的时间非常少(通常,这三种联络的时间所占的比例分别为45%、45%、10%)。 我所研究的5位CEO交往的人员对象非常广:包括下属、客户、业务伙伴、供应商、类似组织的管理者、政府和贸易组织的官员、其他公司的董事,等等。研究表明,主管们接触的人员数量多,范围广,很少有少于25个的,有的甚至超过50个。 信息性角色 通过与下属和关系网络的人际交往,管理者显示出在其组织中的神经中枢地位。管理者不可能知道每一件事情,但是他知道的信息确实比任何下属都要多。 研究表明,上述原则对下至帮派头目,上到美国总统的所有管理者都是成立的。理查

管理者的角色与角色定位

第1讲管理者的角色与角色定位(上)什么是角色 1.角色的定义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蒂博特和凯利对角色做了如下阐述: 通过上述对角色的定义,我们可以看到角色应该具有以下几个性质: 社会对一定的角色总有一定的要求与限制 也就是说角色享有一定的权利并须承担一定的义务,一整套权利和义务就构成某种特定的角色。 社会通过角色对人的行为加以控制 角色就是社会规范,是约束个人行为的标准。 角色是自我表现的途径和方式 个体要在社会上生存和发展,必须通过角色来实现。 角色是个人对社会的适应 角色能够得以在社会中有效实现,说明角色体现的具体的个体的行为是同社会的规范相适应的。 第2讲管理者的角色与角色定位(中) 角色的分类 1)角色是占有一定地位的个体对自身的特殊期望系统 2)角色是占有一定地位的个体外显的可观察的行为 3)角色有先赋性角色与获得性角色之分 有的角色是人们生下来就有的,比如你是你父母的儿子,你是某个国度的公民等等;而有些则是可获得性的,比如你通过努力成了一家公司的主管等等。 4)角色还有显性角色和隐性角色之分 显性角色最突出的表现就是在一个团队当中,你会凸现出你显性角色的执行过程,例如在公司你是总经理,但当你乘坐公共汽车时,其他人不会知道你是总经理,那么此时总经理就是你的隐性角色。 5)角色还可以分为正式角色和非正式角色 在单位,你被授予经理的地位,经理就是你的正式角色。某个民间组织请你挂名,但这只是一种非正式的角色。 6)角色是自我表现的途径和方式

7)角色是个人对社会的适应 角色定位模型 1.什么是角色定位 管理工作中管理者必须对自己的角色有一个明确的目标定位,管理者的目标定位是企业管理工作的基础。 2.角色定位模型 角色定位需要认清自己的位置、认清自己位置的职责、认清竞争者的位置,正视自己、正视社会,不能自欺欺人、狂妄自大,要以强烈的职业意识给自己的事业、未来确定一个角色。 角色定位模型应解决的问题 我们要求每一位管理者都应该具有强烈的职业意识,角色定位模型正好替管理者解决了如下六大问题: 1.希望的位置 是指在你扮演角色的过程中,你的希望如何,你对这个位置还有什么迫切的需要,你能否进行创新,能否在你现在的这个位置上创造出更大的财富,为企业做出更多的贡献。 2.位置的执行能力 你是否胜任这个岗位,思想上是否做好准备,行为上是否真正地脚踏实地去作,是否为实现这个位置赋予你的权利、义务而做出了努力。 3.位置的责任 即反思在这个位置上你具体的责任是什么,你如何去承担这份责任,你的义务是什么,你可能面对的法律责任,或是道义上的包括企业兴衰的责任又是什么。 4.你的支援 作为管理者,必然要与相关部门进行沟通,那么相关部门的主要领导者就是你的支援。同样,还有你的家人、朋友、亲戚、上级等等的支援。 5.你的忍耐 所谓你的忍耐,就是你在为完成你的工作、在你的角色定位前提之下、在承担职位职责的前提之下,应该忍辱负重。 6.职务行为与定位相配 你的职务行为和你的定位相匹配的过程,就是你在强化自己职务行为的执行力,反思自己职务行为的过程。

管理者的角色定位

第1讲 管理者的角色与角色定位(上) 角色定位模型 1.什么是角色定位 管理工作中管理者必须对自己的角色有一个明确的目标定位,管理者的目标定位是企业管理工作的基础。 2.角色定位模型 角色定位需要认清自己的位置、认清自己位置的职责、认清竞争者的位置,正视自己、正视社会,不能自欺欺人、狂妄自大,要以强烈的职业意识给自己的事业、未来确定一个角色。 角色定位模型应解决的问题 我们要求每一位管理者都应该具有强烈的职业意识,角色定位模型正好替管理者解决了如下六大问题: 1.希望的位置 是指在你扮演角色的过程中,你的希望如何,你对这个位置还有什么迫切的需要,你能否进行创新,能否在你现在的这个位置上创造出更大的财富,为企业做出更多的贡献。 2.位置的执行能力 你是否胜任这个岗位,思想上是否做好准备,行为上是否真正地脚踏实地去作,是否为实现这个位置赋予你的权利、义务而做出了努力。 3.位置的责任 即反思在这个位置上你具体的责任是什么,你如何去承担这份责任,你的义务是什么,你可能面对的法律责任,或是道义上的包括企业

兴衰的责任又是什么。 4.你的支援 作为管理者,必然要与相关部门进行沟通,那么相关部门的主要领导者就是你的支援。同样,还有你的家人、朋友、亲戚、上级等等的支援。 5.你的忍耐 所谓你的忍耐,就是你在为完成你的工作、在你的角色定位前提之下、在承担职位职责的前提之下,应该忍辱负重。 6.职务行为与定位相配 你的职务行为和你的定位相匹配的过程,就是你在强化自己职务行为的执行力,反思自己职务行为的过程。 第2讲 管理者的角色与角色定位(中) 角色与角色定位模型(二) 什么是角色 1.角色的定义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蒂博特和凯利对角色做了如下阐述: 通过上述对角色的定义,我们可以看到角色应该具有以下几个性质:

管理者的角色

管理者的角色 美国著名管理学家彼得·F·德鲁克(Peter F.Drucker)1955年提出“管理者角色”(The role of the manager)的概念。德鲁克认为,管理是一种无形的力量,这种力量是通过各级管理者体现出来的。所以管理者扮演的角色或者说责任大体上分为三类: 1)管理一个组织(managing a business),求得组织的生存和发展。为此管理者必须做到:一是确定该组织是干什么的?应该有什么目标?如何采取积极的措施实现目标?二是谋取组织的最大效益;三是“为社会服务”和“创造顾客”。 2)管理管理者(managing manager)。组织的上、中、下三个层次中,人人都是管理者,同时人人又都是被管理者,因此管理者必须做到:一是确保下级的设想、意愿、努力能朝着共同的目标前进;二是培养集体合作精神;三是培训下级;四是建立健全的组织结构。 3)管理工人和工作(managing workers and work)。管理者必须认识到两个假设前提:一是关于工作,其性质是不断急剧变动的,既有体力劳动又有脑力劳动,而且脑力劳动的比例会越来越大;二是关于人,要正确认识到“个体差异、完整的人、行为有因、人的尊严”对于处理各类各级人员相互关系的重要性。 亨利·明茨伯格一项广为引用的研究认为,管理者扮演着十种角色,这十种角色又可进一步归纳为三大类:人际角色、信息角色和决策角色。 1)人际角色 人际角色直接产生自管理者的正式权力基础,管理者在处理与组织成员和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关系时,他们就在扮演人际角色。人际角色又包括代表人角色、领导者角色和联络者角色。 ①代表人角色。作为所在单位的头头,管理者必须行使一些具有礼仪性质的职责。如管理者有时出现在社区的集会上,参加社会活动,或宴请重要客户等,在这样做的时候,管理者行使着代表人的角色。 ②领导者角色。由于管理者对所在单位的成败负重要责任,他们必须在工作小组内扮演领导者角色。对这种角色而言,管理者和员工一起工作并通过员工的努力来确保组织目标的实现。 ③联络者角色。管理者无论是在与组织内的个人和工作小组一起工作时,还是在与外部利益相关者建立良好关系时,都起着联络者的作用。管理者必须对重要的组织问题有敏锐的洞察力,从而能够在组织内外建立关系和网络。 2)信息角色

管理者的三种角色

管理者有三种角色 15 什么是执行者? 我们讲了两个角色了,一个是领导者,一个叫管理者。你们的身上除了领导者管理者 之外,还有一个角色,就是执行者。讲一个故事,有一个人到俄罗斯去旅行,看到俄 罗斯火车站里边两个人在工作,一个人拿着个铁锹挖坑,另外一个人过来拿铁锹把那 坑填上,这人再往前走两步,再挖一坑,然后那个人再填上,就一路挖坑,填上,挖坑,填上。中国人看不明白,说下车问问吧,那两个人说我们俩的工作是种树。 前面的人说我的工作是挖坑,每天要挖50个,后面的人说我的工作是填50个坑,但 是没见到种树的那个人呀,他们说种树那个人请假了。这两个人说反正我们的活干完了。 管理者的三种角色 我们在工作中有没有人就是这样干活的?有很多。机构越大,这样的人越多,他只完 成了需要做的事,这是KPI指标,剩下的别烦我,那是别人的事,别人跟我配合不上,那是别人的问题,不行就找老板去。我们大量的人喜欢把问题推给老板,因为看似自 己理直气壮。这不叫执行。执行的定义叫做给出结果。你得知道老板要的是那些树, 而不是要那么多补丁。 管理者角色事实上分成了三层,上面这层叫做领导,中间这层叫做管理,下边这层叫 执行。这是管理者每个人身上的三个角色。我们每天的角色是三个,领导管理和执行,这三者缺一不可,那么这三个职责会不会发生矛盾?有一件事发生了,我到底用执行 者的角度自己去做?还是用管理者的角色,制定一个规则让大家去做?还是营造个氛围,让大家争先恐后的做? 初级执行者:使命必达 一个初级的管理者做事一定以执行为重。油井不出油了,铁人王进喜跳在石油里边拿 身子搅开。这是执行力。所以一个初级管理者,说别的都没用,要拿出效果来给管理 者看。要使命必达,这是初级管理要做的事。 高级管理者:营造氛围 高级管理者要考虑的是自己做任何一个决策,讲任何一句话,要考虑的是自己做这个 事会对大家的情绪有什么影响,会营造一个什么样的氛围出来。比如说曹操官渡之战 以后,袁绍派人送了一筐信给他,说这都是你们的人给我写的,你自己查这个事情吧。如果一个中层管理者可能就是应该调查,掀起血雨腥风。但这个东西到了曹操手里。 曹操当时说了一句特别收买人心的话:“绍盛时,孤尚不得自保,何况尔等?”意思是 当袁绍兴盛的时候,曹操我都不能自保,何况你们?然后把信全部烧掉。这些手下的

一个有效的管理者需要扮演哪些角色

1一个有效的管理者需要扮演哪些角色?需要具备哪些技能? 答⑴根据亨利·明茨伯格的研究,管理者扮演着十种角色,这些角色可以归入三大类:人际角色:包括代表人角色、领导人角色和联络者角色; 信息角色:包括监督者角色、传播者角色和发言人角色; 决策角色:包括企业家角色、干扰应对者角色、资源分配者角色和谈判者角色。 ⑵根据罗伯特·卡茨的研究,管理者要具备三类技能:技术技能、人际技能和概念技能。 2、古典决策理论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答. ⑴决策者必须全面掌握有关决策环境的信息情报。 ⑵决策者要充分了解有关备选方案的情况。 ⑶决策者应建立一个合理的自上而下的执行命令的组织体系。 ⑷决策者进行决策的目的始终都是在于使本组织获取最大的经济利益。 3行为决策理论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答⑴人的理性介于完全理性和非理性之间,即人是有限理性的,这是因为在高度不确定和极其复杂的现实决策环境中,人的知识、想象力和计算力是有限的。⑵决策者在识别和发现问题中容易受知觉上的偏差的影响,而在对未来的状况作出判断时,直觉得运用往往多于逻辑方法的运用。 ⑶由于受决策时间和可利用资源的限制,决策者即使充分了解和掌握有关决策环境的信息情报,也不能全部了解备选方案,决策者选择的理性是相对的。 ⑷在风险型决策中,与经济利益的考虑相比,决策者对待风险的态度起着更为重要的作用。 ⑸决策者在决策中往往只求满意的结果,而不愿费力寻求最佳方案。 4计划的性质是什么? 答⑴计划工作是为实现组织目标服务。 ⑵计划工作是管理活动的基础。 ⑶计划工作具有普遍性和秩序性。 ⑷计划工作要追求效率。 5、简述计划的编制过程。 答⑴确定目标。⑵认清现在。⑶研究过去。 ⑷预测并有效地确定计划重要前提条件。⑸拟定和选择可行性行动计划。 ⑹制定主要计划。⑺制定派生计划。⑻制定预算,用预算使计划数字化, 6战略环境分析包括哪些方面? 答⑴外部一般环境分析,包括政治、社会、经济、技术、自然五个方面。 ⑵行业环境,包括:行业竞争结构分析,行业内战略群分析 ⑶竞争对手分析包括识别竞争对手,研究竞争对手的反应 ⑷企业自身分析,既要分析企业的基本活动,也要分析企业的辅助活动。 ⑸顾客、目标市场分析。包括:总体市场分析,市场细分,目标市场确定 产品定位

管理者的分类和角色有哪些

管理者的分类和角色有哪些 1、一线管理者 一线管理者主要管理那些涉及到生产产品,提供服务的雇佣工人。经常被叫做主管。 2、中级管理者 中级管理者管理一线管理者的工作,通常有区域经理,项目经理,策划经理等。 3、高级管理者 组织结构中的最高的管理是高级管理者,高级管理者有责任作出组织者的外部组织决定,设定计划及对组织有利的需要完成目标。 经常被人们称作:执行副总裁,总裁,总经理,业务总裁等。 1、管理者是具有职位和相应权力的人 管理者的职权是管理者从事管理活动的资格,管理者的职位越高,其权力越大。组织或团体必须赋予管理者一定的职权。如果一个管 理者处在某一职位上,却没有相应的职权,那么他是无法进行管理 工作的。韦伯认为管理者有三种权力:传统权力:传统惯例或世袭 得来,比如帝王的世袭制;超凡权力:来源于别人的崇拜与追随,带 有感情色彩并且是非理性的,不是依据规章制度而是依据以往所树 立的威信;法定权力:法定权力即法律规定的权力,通过合法的程序 所拥有的权力,比如通过直接选举产生的总统。 但实际上,在管理活动中,管理者仅具有法定的权力,是难以做好管理工作的,管理者在工作中应重视“个人影响力”,成为具有 一定权威的管理者。所谓“权威”,是指管理者在组织中的威信、 威望,是一种非强制性的“影响力”。权威不是法定的,不能靠别 人授权。权威虽然与职位有一定的关系,但主要取决于管理者个人 的品质、思想、知识、能力和水平;取决于同组织人员思想的共鸣, 感情的沟通;取决于相互之间的理解、信赖与支持。这种“影响力”

一旦形成,各种人才和广大员工都会吸引到管理者周围,心悦诚服 地接受管理者的引导和指挥,从而产生巨大的物质力量。 2、管理者是负有一定责任的人 任何组织或团体的管理者,都具有一定的职位,都要运用和行使相应的权力,同时也要承担一定的责任。权力和责任是一个矛盾的 统一体,一定的权力又总是和一定的责任相联系的。当组织赋予管 理者—定的职务和地位,从而形成了一定的权力时,相应地,管理 者同时也就担负了对组织—定的责任。在组织中的各级管理人员中,责和权必须对称和明确,没有责任的权力,必然会导致管理者的用 权不当,没有权力的责任是空泛的、难于承担的责任。有权无责或 有责无权的人,都难以在工作中发挥应有的作用,都不能成为真正 的管理者。 责任是对管理者的基本要求,管理者被授予权力的同时,应该对组织或团体的命运负有相应的责任,对组织或团体的成员负有相应 的义务。权力和责任应该同步消长,权力越大,责任越重。比较而言,责任比权力更本质,权力只是尽到责任的手段,责任才是管理 者真正的象征。如果一个管理者仅有职权,而没有相应的责任,那 么他是做不好管理工作的。管理者的与众不同,正因为他是一位责 任者。如果管理者没有尽到自己的责任,就意味着失职,等于放弃 了管理。 3、西方管理学者关于管理者角色的主要理论 美国著名管理学家彼得·F·德鲁克(PeterF.Drucker)1955年提 出“管理者角色”(Theroleoft hemanager)的概念。德鲁克认为,管 理是一种无形的力量,这种力量是通过各级管理者体现出来的。所 以管理者扮演的角色或者说责任大体上分为三类: 1)管理一个组织(managingabusiness),求得组织的生存和发展。为此管理者必须做到:一是确定该组织是干什么的?应该有什么目标?如何采取积极的措施实现目标?二是谋取组织的最大效益;三是“为 社会服务”和“创造顾客”。

明茨伯格的管理者角色理论

明茨伯格的管理者角色理论 在孔茨所说的“管理理论丛林”中,明茨伯格是经理角色学派的创始人。经理角色学派是20世纪70年代在西方出现的一个管理学派,它是以对经理所担任的角色分析为中心来考察经理的职务和工作的。明茨伯格认为,对于管理者而言,从经理的角色出发,才能够找出管理学的基本原理并将其应用于经理的具体实践中去。 经理角色学派的代表作,就是明茨伯格的《经理工作的性质》(The Nature of Managerial Work)。管理者真正做了什么?他们是怎么做的?为什么要这样做?对这些古老的问题早就有着许多现成的答案,但明茨伯格并不轻易相信这些现成答案,而是深入研究现实。还是博士生的时候,明茨伯格就带着秒表去记录五位管理者真正在做什么,而不是听他们说自己做了什么,或者是由学者去想象他们在做什么。他花了一周时间,对五位CEO的活动进行了观察和研究。这五个人分别来自大型咨询公司、教学医院、学校、高科技公司和日用消费品制造商。明茨伯格发现,在企业管理过程中,管理者很少花时间做长远的考虑,他们总是被这样或那样的事务和人物牵引,而无暇顾及长远的目标或计划。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是,他们用于考虑一个问题的平均时间仅仅九分钟。管理者若想固定做一件事,那这样的努力注定要失败,因为他会不断被其他人打断,总会需要他去处理其他事务。所以,明茨伯格认为,那种从管理职能出发,认为管理是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的说法,未免太学究气了。你随便找一个经理,问他所做的工作中哪些是协调而哪些不是协调,协调能占多大比例,恐怕谁也答不上来。所以,明茨伯格主张不应从管理的各种职能来分析管理,而应把管理者看成各种角色的结合体。

什么是管理者

管理者 管理者是管理行为过程的主体,管理者一般由拥有相应的权力和责任,具有一定管理能力从事现实管理活动的人或人群组成。管理者及其管理技能在组织管理活动中起决定性作用。 管理者通过别人来完成工作。他们做出决策、分配资源、指导、协调其他人的活动达到与别人一起或者通过别人实现组织目标的目的。 基层管理者 主要职责是直接指挥和监督现场作业人员,保证完成上级下达的各项计划和指令。他们主要关心的是具体任务的完成。 中层管理者 承上启下。主要职责是正确领会高层的指示精神,创造性地结合本部门的工作实际,有效指挥各基层管理者开展工作。注重的是日常管理事务。 高层管理者 对组织负全责,主要侧重于沟通组织与外部的联系和决定组织的大政方针。 注重良好环境的创造和重大决策的正确性 1、管理者是具有职位和相应权力的人 管理者 管理者的职权是管理者从事管理活动的资格,管理者的职位越高,其权力越大。组织或团体必须赋予管理者一定的职权。如果一个管理者处在某一职位上,却没有相应的职权,那么他是无法进行管理工作的。韦伯认为管理者有三种权力:传统权力:传统惯例或世袭得来,比如帝王的世袭制; 超凡权力:来源于别人的崇拜与追随,带有感情色彩并且是非理性的,不是依据规章制度而是依据以往所树立的威信;

法定权力:法定权力即法律规定的权力,通过合法的程序所拥有的权力,比如通过直接选举产生的总统。 但实际上,在管理活动中,管理者仅具有法定的权力,是难以做好管理工作的,管理者在工作中应重视“个人影响力”,成为具有一定权威的管理者。所谓“权威”,是指管理者在组织中的威信、威望,是一种非强制性的“影响力”。权威 不是法定的,不能靠别人授权。权威虽然与职位有一定的关系,但主要取决于管理者个人的品质、思想、知识、能力和水平;取决于同组织人员思想的共鸣,感情的沟通;取决于相互之间的理解、信赖与支持。这种“影响力”一旦形成, 各种人才和广大员工都会吸引到管理者周围,心悦诚服地接受管理者的引导和指挥,从而产生巨大的物质力量。 2、管理者是负有一定责任的人 任何组织或团体的管理者,都具有一定的职位,都要运用和行使相应的权力,同时也要承担一定的责任。权力和责任是一个矛盾的统一体,一定的权力又总是和一定的责任相联系的。当组织赋予管理者—定的职务和地位,从而形成了一定的权力时,相应地,管理者同时也就担负了对组织—定的责任。在组织中的各级管理人员中,责和权必须对称和明确,没有责任的权力,必然会导致管理者的用权不当,没有权力的责任是空泛的、难于承担的责任。有权无责或有责无权的人,都难以在工作中发挥应有的作用,都不能成为真正的管理者。 责任是对管理者的基本要求,管理者被授予权力的同时,应该对组织或团体的命运负有相应的责任,对组织或团体的成员负有相应的义务。权力和责任应该同步消长,权力越大,责任越重。比较而言,责任比权力更本质,权力只是尽到责任的手段,责任才是管理者真正的象征。如果一个管理者仅有职权,而没有相应的责任,那么他是做不好管理工作的。管理者的与众不同,正因为他是一位责任者。如果管理者没有尽到自己的责任,就意味着失职,等于放弃了管理。

直线管理者的五种角色(职场经验)

本文极具参考价值,如若有用请打赏支持我们!不胜感激! 直线管理者的五种角色(职场经验) 绩效管理是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在人力资源管理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这已经是业界的一个共识。但另一方面,绩效管理又是管理者比较不愿意做的工作,许多管理者对绩效采取回避甚至是厌烦的态度。 这种现状使得我国的绩效管理始终处于一个较低的层面,绩效管理的作用没有完全发挥出来,给人“鸡肋”的感觉,食之无味,弃之可惜。 而造成这种局面的一个很大的原因就是绩效管理实施的主体——直线管理者没有很好地认识自己 在绩效管理中所扮演的角色,没有能够处理好管理与绩效管理的关系,导致了执行不力,使得绩效管理的体系、政策、方案、流程不能很好地落地,不能得到有效的落实。 在绩效管理中,直线管理者才是实施的主体,起着桥梁的作用,向上对公司的绩效管理体系负责, 向下对下属员工的绩效提高负责。 如果直线管理者不能转变观念,不能很好地理解和执行,再好的绩效管理体系,再好的绩效政策都只能是水中花,镜中月,只能与“鸡肋”无异。 所以,在实施绩效管理之前,人力资源部首先要团结直线管理者这个主体,统一他们的思想,使之真正发挥绩效管理者的角色作用,承担自己应该承担的责任,做自己应该做的工作,让直线管理者真正动起来。 只有直线管理者真正按自己的职责分工真正动起来了,绩效管理才能按预想的方向前进,才能真正实现落地,得到有效实施。 那么,绩效管理中,直线管理者应该扮演哪几个角色,做好那些工作? 笔者以为,在绩效管理中,直线管理者主要有以下五种角色:1、合作伙伴;2、辅导员;3、记录员;4、公证员;5、诊断专家 一、绩效合作伙伴 管理者与员工的绩效合作伙伴关系是绩效管理的一个创新,也是一个亮点,它将管理者与员工的关系统一到绩效上来。管理者与员工建立良好的绩效合作伙伴关系,有助于双方达成一致的绩效目标。从根本上来讲,在绩效的问题上管理者与员工的目标是一致的,管理者的工作通过员工完成,管理

明茨伯格的管理者角色

明茨伯格的管理者角色 1、人际角色:人际角色直接产生自管理者的正式权力的基础。管理者所扮演的三种人际角色是:代表人角色(作为头头必须行使一些具有礼仪性质的角色)、领导者角色(管理者和员工一起工作并通过员工的努力来确保组织目标的实现)、联络者角色(与组织内个人、小组一起工作、与外部利益相关者建立良好的关系所扮演的角色)。 2、信息较色:管理者负责确保和其一起工作的人具有足够的信息,从而能够顺利完成工作。整个组织的人依赖于管理结构和管理者以获取或传递必要的信息,以完成工作:监督者角色(持续关注内外环境的变化以获取对组织有用的信息,接触下属或从个人关系网获取信息,依据信息识别工作小组和组织潜在的机会和威胁)、传播者的角色(分配作为监督者获取的信息,保证员工具有必要的信息,以便切实有效完成工作)、发言人的角色(把角色传递给单位或组织以外的个人,让相关者(股东、消费者、政府等)了解感到满意)。 3、决策角色:处理信息并得出结论。管理者以决策让工作小组按照既定的路线行事,并分配资源以保证计划的实施。企业家角色(对作为监督者发现的机会进行投资以利用这种机会)、干扰对付者角色(处理组织运行过程中遇到的冲突或问题)、资源分配者(决定组织资源(财力、设备、时间、信息等)用于哪些项目)、谈判者角色(花费了大量时间,对象包括员工、供应商、客户和其它工作小组,进行必要的谈判,以确保小组朝着组织目标迈进)。 人际关系角色 一、挂名首脑角色 这是经理所担任的最基本的角色。由于经理是正式的权威,是一个组织的象征,因此要履行这方面的职责。作为组织的首脑,每位管理者有责任主持一些仪式,比如接待重要的访客、参加某些职员的婚礼、与重要客户共进午餐等等。很多职责有时可能是日常事务,然而,它们对组织能否顺利运转非常重要,不能被忽视。 二、领导者角色 由于管理者是一个企业的正式领导,要对该组织成员的工作负责,在这一点上就构成了领导者的角色。这些行动有一些直接涉及领导关系,管理者通常负责雇佣和培训职员,负责对员工进行激励或者引导,以某种方式使他们的个人需求与组织目的达到和谐。在领导者的角色里,我们能最清楚地看到管理者的影响。正式的权力赋予了管理者强大的潜在影响力。 三、联络者角色 这指的是经理同他所领导的组织以外的无数个人或团体维持关系的重要网络。通过对每种管理工作的研究发现,管理者花在同事和单位之外的其他人身上的时间与花在自己下属身上的时间一样多。这样的联络通常都是通过参加外部的各种会议,参加各种公共活动和社会事业来实现的。实际上,联络角色是专门用于建立管理者自己的外部信息系统的——它是非正式的、私人的,但却是有效的。 信息方面的角色监控者角色 一、监控者角色 作为监控者,管理者为了得到信息而不断审视自己所处的环境。他们询问联系人和下属,通过各种内部事务、外部事情和分析报告等主动收集信息。担任监控角色的管理者所收集的信息很多都是口头形式的,通常是传闻和流言。当然也有一些董事会的意见或者是社会机构的质问等。

管理者的任务与角色的扮演

管理者的任务与角 色的扮演 目录 一、现场管理者应具备的要件 二、何谓主管 三、今日的主管面临工作本质的变化 四、昨天管理者VS今日管理者 五、管理者的二个新评价基准 六、中阶主管的角色及任务 七、管理者的管理工作实况 八、管理的四大方向(四大层面) 九、管理是什么? 十、有效的管理力 十一、管理与领导的差异 十二、新管理者的态度 十三、管理体检站

一、现场管理者应具备的要件 1、理解经营基本方针,充分实践到日常工作 2、具有工作管理能力与工作改善能力 3、具有固有技术与管理技术的能力 4、有视野、胆识具有魅力 5、能培育部属成长 6、对属下具有领导能力 二、何谓主管 在任何机构里,有自己所管辖的下属,同时向更高一层管理者负责。通过贯彻、传达、计划和实施指示控制员工来完成整个组织目标的管理者。 最高层(决策层):老板、总经理、CEO 中层(主管层):各级管理者统称主管 最低层(作业层):基层员工 三、今日主管面对工作本质的变化 1、自动化、电脑化的影响 ●电脑取代单调、反复性工作 ●员工从事更多思考性工作 ●工作广度、深度扩大 2、经营环境的改变 ●市场更加成熟 ●新产品不断推出市场 ●消费者更多样化的需求 ●竞争更加的激烈 四、昨日管理者VS今日管理者 科技设备及资讯,创造出有价值的商品及服务,提供给客户,以赢得生存及成长。 2、管理者面对的是一群受过更好教育、拥有更高技能及资讯的部属,他们对工 作具有更高的期望,“工作”不仅只是听令而行,部属们企图经由工作满足个人能力成长,人际成长,自我实现的欲望。 3、面对这样的部属及迅速改变的环境,绩效的关键点不再是部属有效率地完成 你的指令,而是在于建立一个团队,开发部属的潜能以因应迅速改变的环境。

管理者的角色

管理者的角色 亨利·明茨伯格:管理者扮演着10种角色 人际角色:头面人物、领导者、联络者 信息传递角色:监控者、传播者、发言人 决策角色:创业者、混乱处理者、资源分配者、谈判者 不同的角色表现出不同的行为,要求人的多面性 管理者的技能SkillofEffectiveAdministrator 技术技能人力技能概念技能 technicalhumanconceptual 高层17.9%42.7%39.4%,中层34.8%42.4%22.8%,基层50.3%37.7%12.0% 成功与有效的管理者(一) 成功管理者 在组织中的晋升速度 有效管理者 根据他们的工作绩效及下属的满意度 主要的管理活动 传统管理:决策、计划、控制 沟通活动:交换日常信息

人力资源:激励、训练、管理冲突、安置、培训 网络活动:社交、政治活动、与外部交往 成功与有效的管理者(二) 组织行为学 组织行为学的产生及发展(一) 古典管理理论:19世纪末——20世纪初 泰勒:科学管理,“劳动定额”、“记件工资”“工作流程”法约尔:管理的基本要素,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14项管理原则。 韦伯:“层峰结构”,组织是一个等级森严、层次分明、分工明确的金字塔形的结构。 特点:人是机器。 组织行为学的产生及发展(二) 行为科学理论: 霍桑实验(1924-1933):梅奥等在美国西方电气公司所属的霍桑工厂进行的一系列实验。希望研究工作环境与工人生产率之间的关系,共进行了6次研究,每次时间从几个月到几年不等。 结论:

——工作环境与生产率之间并不存在很强的相关关系。——个人的工作行为由一系列复杂的因素所驱动。 ——员工的情感和参与意识能够减少他们对变革的抵抗。——工作场合是一个社会系统,而不单是生产系统,工作场所中的社会关系是影响生产率的另一因素。 ——“人群关系”理论 组织行为学的产生及发展(三) 评价: ——霍桑研究者是最先步入工业领域的行为科学家。是组织行为学的先驱性研究。 ——最重要的贡献是打破了科学管理的界限,对物理性工作环境不是影响工人生产率的最主要因素这一问题的认识,使研究者将他们的注目点从对个体的分析,转向对影响工作环境的系列相关因素的分析。 ——在研究方法上开创了先河,实地考察、访谈,系统地研究问题。 组织行为学的产生及发展(四) 社会系统学派的组织理论 代表人:(美)巴纳德(ChesterI.Barnard),是第一个将组织结构特征与人类行为特征结合起来研究组织理论的学者。

管理者应演好四个角色

管理者应演好四个角色 绩效管理是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在人力资源管理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这已经是业界的一个共识。但另一方面,绩效管理又是管理者比较不愿意做的工作,许多的管理者对绩效采取回避甚至是厌烦的态度。 这种现状使得我国的绩效管理始终处于一个较低的层面,绩效管理的作用没有完全发挥出来,给人“鸡肋”的感觉,食之无味,弃之可惜。 而造成这种局面的一个很大的原因就是绩效管理实施的主体—直线管理者,没有很好地认识自己在绩效管理中所扮演的角色,没有能够处理好管理与绩效管理的关系,导致了执行不力,使得绩效管理的体系、政策、方案、流程不能很好地在绩效管理中,直线管理者才是实施的主体,起着桥梁的作用,上对公司的绩效管理体系负责,下对下属员工的绩效提高负责。如果,直线管理者不能转变观念,不能很好地理解和执行,再好的绩效体系,再好的绩效政策都只能是水中花,镜中月,只能与“鸡肋”无异。 所以,在实施绩效管理之前,首先要团结直线管理者这个主体,统一他们的思想,使之真正发挥绩效管理者的角色,承担自己应该承担的责任,做自己应该做的工作,让直线管理者真正动起来。只有直线管理者真正按自己的分工真正动起来了,绩效管理才能按预想的方向前进,才能真正实现落地,得到有效实施。 那么,绩效管理中,直线管理者应该扮演那几个角色,做好那些工作? 管理者应该主要扮演有以下四个角色: 一、合作伙伴

管理者与员工的绩效合作伙伴的关系是绩效管理的一个创新,也是一个亮点,它将管理者与员工的关系统一到绩效上来。 在绩效的问题上,管理者与员工的目标是一致的,管理者的工作通过员工完成,管理者的绩效则通过员工的绩效体现,所以,员工绩效的提高即是管理者绩效的提高,员工的进步即是管理者的进步。 绩效使管理者与员工真正站到了同一条船上,风险共担,利益共享,共同进步,共同发展。 鉴于这个前提,管理者就有责任、有义务与员工就工作任务、绩效目标等前瞻性的问题进行提前的沟通,在双方充分理解和认同公司远景规划与战略目标的基础上,对公司的年度经营目标进行分解,结合员工的职务说明书与特点,共同指定员工的年度绩效目标。 在这里,帮助员工,与员工一起为其制定绩效目标已不再是一份额外的负担,也不是浪费时间的活动,而是管理者的自愿,因为管理者与员工是绩效合作伙伴,为员工制定绩效目标的同时就是管理者为自己制定绩效目标,对员工负责,同时就是管理者对自己负责。 通常,管理者与员工应就如下问题达成一致: 1.员工应该做什么工作? 2.工作应该做得多好? 3.为什么做这些工作?

绩效管理,管理者应该扮演的四个角色

绩效管理,管理者应演好四个角色 绩效管理是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在人力资源管理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这已经是业界的一个共识。但另一方面,绩效管理又是管理者比较不愿意做的工作,许多的管理者对绩效采取回避甚至是厌烦的态度。 这种现状使得我国的绩效管理始终处于一个较低的层面,绩效管理的作用没有完全发挥出来,给人"鸡肋"的感觉,食之无味,弃之可惜。 而造成这种局面的一个很大的原因就是绩效管理实施的主体-直线管理者,没有很好地认识自己在绩效管理中所扮演的角色,没有能够处理好管理与绩效管理的关系,导致了执行不力,使得绩效管理的体系、政策、方案、流程不能很好地落地,不能有效地落实。 在绩效管理中,直线管理者才是实施的主体,起着桥梁的作用,上对公司的绩效管理体系负责,下对下属员工的绩效提高负责。如果,直线管理者不能转变观念,不能很好地理解和执行,再好的绩效体系,再好的绩效政策都只能是水中花,镜中月,只能与"鸡肋"无异。 所以,在实施绩效管理之前,首先要团结直线管理者这个主体,统一他们的思想,使之真正发挥绩效管理者的角色,承担自己应该承担的责任,做自己应该做的工作,让直线管理者真正动起来。只有直线管理者真正按自己的分工真正动起来了,绩效管理才能按预想的方向前进,才能真正实现落地,得到有效实施。 那么,绩效管理中,直线管理者应该扮演那几个角色,做好那些工作? 主要有以下四个角色:1.合作伙伴2.辅导员3.记录员4.公证员 合作伙伴 管理者与员工的绩效合作伙伴的关系是绩效管理的一个创新,也是一个亮点,它将管理者与员工的关系统一到绩效上来。 在绩效的问题上,管理者与员工的目标是一致的,管理者的工作通过员工完成,管理者的绩效则通过员工的绩效体现,所以,员工绩效的提高即是管理者绩效的提高,员工的进步即是管理者的进步。 绩效使管理者与员工真正站到了同一条船上,风险共担,利益共享,共同进步,共同发展。

【人力资源】HR管理者在工作中扮演的角色精编版

HR管理者在工作中扮演的角色 人力资源是企业发展的核心,人力资源在现代企业中的作用日趋重要,更多的企业将人力资源部定位于企业未来发展的战略地位的部门。人力资源部的工作要有战略高度,可更要着眼于实际工作中,如果最基本的基础工作没有做好,未来的战略工作将无从做起。 人力资源部主管在人力资源的各模块工作中,要明确自己与各职能部门之间的关系,什么工作是自己的,什么工作是各职能部门主管要做的。不能只要与人力资源相关的工作都揽下,要与各职能部门之间做好合作、指导、交流与服务工作。结合本人的工作体会,对人力资源工作中的几个主要模块进行对照分析。 1 、工作分析 工作分析是公司人力资源工作的基础与前提,是人力资源中的原始资料。做好工作分析,有利于其他工作的顺利开展。 在工作分析的模块中,人力资源主管并不是工作分析的专家,不能全包全揽。 对于这项工作,人力资源主管的主要职责是对工作分析的写作方式、写作要求、写作范围、写作技巧进行说明,并对各职能部门主管进行培训,协助他们进行工作分析调查。 各职能部门主管,也要全心投入到这项工作之中。要明白工作分析不是人力资源部的工作,这项工作做好后,对自己今后的工作有实际指导作用。在这项工作中,各部门主管的主要职责是依本岗位实际情况作出客观描述,并指导部门各岗位作出工作内容的客观评价。 在工作分析的工作过程中,现场主管起着执行实施的角色,并提供事实依据。 而人力资源主管则依现场主管提供的事实进行分析,收集与整理,并编写出相关之信息。工作分析的最终的定稿之核定权,由各职能部门主管核定,人力资源部门只能提供相关之专业性建议,最终与职能部门确定,成为公司之完整的工作分析说明书。 2 、人力资源计划 人力资源计划是依公司发展情况,为满足企业目前及未来发展的工作人力需求进行一项规划工作,为公司可持续发展提供补给与前期储备。 人力资源主管依公司总体方针,作出公司的人力需求的总体规划方案,并将方案与各职能部门主管沟通协商,在此基础上由各部门主管再依部门的情况,作出部门的实际人力资源

管理者角色

管理者角色 一、概述 管理者在管理工作中表现为10种角色,这10种角色分为三大类:人际方面的角色,信息方面的角色和决策方面的角色。1、人际角色:挂名首脑角色、领导者角色、联络者角色。 2、信息角色:接受者角色、传播者的角色、发言人的角色。3、决策角色:企业家角色、资源分配者、故障排除者、谈判者角色,混乱驾驭者。 在孔茨所说的“管理理论丛林”中,明茨伯格是经理角色学派的创始人。经理角色学派是20世纪70年代在西方出现的一个管理学派,它是以对经理所担任的角色分析为中心来考察经理的职务和工作的。明茨伯格认为,对于管理者而言,从经理的角色出发,才能够找出管理学的基本原理并将其应用于经理的具体实践中去。 经理角色学派的代表作,就是明茨伯格的《经理工作的性质》(The Nature of Managerial Work)。管理者真正做了什么?他们是怎么做的?为什么要这样做?对这些古老的问题早就有着许多现成的答案,但明茨伯格并不轻易相信这些现成答案,而是深入研究现实。还是博士生的时候,明茨伯格就带着秒表去记录五位管理者真正在做什么,而不是听他们说自己做了什么,或者是由学者去想象他们在做什么。他花了一周时间,对五位CEO的活动进行了观察和研究。这五个人分别来自大型咨询公司、教学医院、学校、高科技公司和日用消费品制造商。明茨伯格发现,在企业管理过程中,管理者很少花时间做长远的考虑,他们总是被这样或那样的事务和人物牵引,而无暇顾及长远的目标或计划。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是,他们用于考虑一个问题的平均时间仅仅九分钟。管理者若想固定做一件事,那这样的努力注定要失败,因为他会不断被其他人打断,总会需要他去处理其他事务。所以,明茨伯格认为,那种从管理职能出发,认为管理是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的说法,未免太学究气了。你随便找一个经理,问他所做的工作中哪些是协调而哪些不是协调,协调能占多大比例,恐怕谁也答不上来。所以,明茨伯格主张不应从管理的各种职能来分析管理,而应把管理者看成各种角色的结合体。 明茨伯格在《管理工作的本质》中,这样解释说:“角色这一概念是行为科学从舞台术语中借用过来的。角色就是属于一定职责或者地位的一套有条理的行为。”根据他自己和别人的研究成果,得出结论说,经理们并没有按照人们通常认为的那样按照职能来工作,而是进行别的很多的工作。明茨

管理者扮演的角色

管理者扮演的角色 大家好,我是江宁宾馆总经理孟辉。今天很荣幸为各位带来《管理者扮演的角色》这堂课。 人生是个大舞台,我们都是这个舞台上的演员。我们在不同的场合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发挥着不同的作用。那么我们管理者在企业中会扮演什么角色呢?我认为主要的是以下角色: 首先管理者扮演的是企业文化建设的建筑师。 在企业文化建设的过程中,企业的管理者起着主导的作用。从企业文化的内容来说,企业文化的核心是企业的精神文化,主要包括共同价值观、愿景、企业精神、经营理念等内容,这都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企业最高管理者或者说是领导集体的特性和风格。同时,一个企业的管理者若能够真正认清企业文化的巨大作用,那他就肯定会在企业文化建设上下大功夫,真正把企业文化作为一项重要的工程来抓,通过广泛、深入的基层调研,准确把握员工的工作实际和精神文化,通过反复地征求意见、整理汇总和提炼升华后,形成符合企业实际的具有明显个性的企业文化构架。没有企业管理者的主导和支持,企业文化建设决不会开花结果,这是由企业管理者在企业中的组织领导角色所决定的。大家可以看到企业文化分别由基层(硬件\人才)、核心(共同价值观、愿景、企业精神、经营理念)、幔层(规章制度、工作方法)、表层(企业形象)组成。如果把企业比作一棵树,内层文化是树根,立足于企业的硬件和人才基础,为企业之树提供充足的养分;幔层文化是树干,是企业的主体,它吮吸着内层文化的乳汁发

展壮大;表层文化是树冠,它在内层文化和幔层文化的基础上,以形象向世人展示企业之树的存在,表现着自己的茂盛。 有这么个故事: ?陈阿土是台湾的农民,从来没有出过远门。攒了半辈子的钱,终于参加一个旅游团出了国。国外的一切都是非常新鲜的,关 键是,陈阿土参加的是豪华团,一个人住一个标准间。这让他 新奇不已。早晨,服务生来敲门送早餐时大声说道:"Good morning!"陈阿土愣住了。这是什么意思呢?在自己的家乡, 一般陌生人见面都会问:"您贵姓?"于是陈阿土大声叫道:"我 叫陈阿土!"如是这般,连着三天,都是那个服务生来敲门,每 天都大声说:"Good morning sir!"而陈阿土亦大声回道:"我 叫陈阿土!"但他非常的生气。这个服务生也太笨了,天天问自 己叫什么,告诉他又记不住,很烦的。终于他忍不住去问导游,"Good moring sir!"是什么意思,导游告诉了他,天啊!!真 是丢脸死了。陈阿土反复练习"Good morning sir!"这个词,以 便能体面地应对服务生。又一天的早晨,服务生照常来敲门,门一开陈阿土就大声叫道:"Good moring sir!"与此同时,服 务生叫道:"我是陈阿土!"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人与人交往,常常是意志力与意志力的较量。不是你影响他,就是他影响你,而我们要想成功,一定要培养自己的影响力,只有影响力大的人才可以成为最强者。同样,企业文化的影响力就决定了企业的兴衰。四川“海底捞”火锅之所以出名,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