衣食住行喜看中国变化

衣食住行喜看中国变化
衣食住行喜看中国变化

衣食住行喜看中国变化

盼小康,我们祖祖辈辈盼了多少代,奔小康,我们风风雨雨奔了多少年,今天,小康生活就在我们的眼前。在日常生活中,在衣食住行中,我们感受变化,我们见证变迁……

衣:新中国刚成立时,人们的服装还保留着民国时期的样式。当时人们做衣的面料多是机织的“洋布”、粗棉布、麻布。新中国成立后,西装和旗袍被看作资产阶级情调,它们在人们的生活中逐渐消失,中山装和列宁装成为了人民的普遍选择。50年代的人们崇尚劳动最光荣,朴素最时尚。年轻姑娘们曾一度爱上了男式背带工装裤和格子衬衣。1956年,三大改造开始轰轰烈烈的进行,人们的生活一天天好起来的时候,流行的色彩也从蓝色、灰色变得丰富多彩了。从苏联传入的连衣裙“布拉吉”成为最受欢迎的服装。

在讲求勤俭的年代,美丽的服装大多是家庭制作而来。后来,有人根据中山装的特点,设计出了款式更简洁、明快的“人民装”、“青年装”和“学生装”,还有一种稍加改进的中山装,就是将领口开大,翻领也由小变大,很受人们的欢迎。当时,共和国的领袖毛泽东就特别喜欢穿这一款式的中山装。以后,国外有人便将这一款式的中山装称作“毛式中山装”。从那时开始,中山装的流行持续了近30年的时间。

60年代初期,是新中国历史上最艰苦的时期,由于三年自然灾害,1959年到1960年棉花大幅减产,棉布定量为每人21尺。人们买服装、棉布和日用纺织品都要凭布票,为了尽可能地节约,购买服装的标准是耐磨和耐赃,灰、黑、蓝色成为街头流行色,千篇一样、季节不分、男女不分的服装样式也更通行了。青少年喜欢穿一身草绿色的军装,头戴草绿色军帽,肩挎草绿色书包。这一身在当时来说可算是很奢侈、很有派头的了。当然,艰苦朴素还是那时最主流的时尚。为了表现自己的艰苦朴素,有人甚至将新买的衣服在水中做旧,或者在并未被损坏的衣服上打上几个补丁。这种今人看来相当可笑的行为,但在文革十年中盛行一时。当时的顺口溜是这样说的: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

改革开放以来,服装的花色、款式更加多样化,面料、质地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1980年是中国改革开放的第三个年头。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的穿着越来越丰富,色彩也从单一的蓝色、灰色变得五颜六色。这一时期,戴太阳镜、留长头发、穿喇叭裤、蝙蝠衫成为时尚,很多人看不习惯,但年轻人却从中找到个性和自我的感觉。

1984年,中国女排的姑娘们在美国洛杉机奥运会上实现“三连冠”的时候,北京流行起了运动装。色彩鲜艳的运动装成为爱美人士的首选服装。人们几乎随时随地地穿着运动服,甚至还成为了学生的校服和工人的厂服。

现如今,我们的生活向小康过渡,思想观念更为开放。人们的服饰在急速变化,穿衣打扮讲求个性和多变,很难用一种款式或色彩来概括时尚潮流,强调个性、不追逐流行本身也成为一种时尚。

从服装的变化上,我们看出了时代的进步和人们内心观念的转变。服饰的变化是以经济的发展为前提的,同时也反映了人们的思想观念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从以往的“从众”心理到“追求个性”,服饰的变化成为人们生活质量提高的一个重要表现。

食:有一句话叫“民以食为天”,可以说人们将“食”作为生活的最低标准,同时人们也将“食”作为生活的最高追求和享受。从“食”的变化中,可以反映出一个社会的贫富盛衰,可以体味社会历史的变迁。

我的父母回忆起当年的生活,感受颇深:他们结婚时正赶上我国粮食短缺,全国实行粮食计划供应,什么东西都要凭票供给。食油、禽、蛋、肉、豆制品、蔬菜也实行限量供应。结婚证书上还印着“果糖、布票已领”字样。只有在逢年过节的时候,人们才能凭票购买一些糕点糖果、干货果品,而且分量都极少。当时仅凭父亲每月28元的工资供我家5口人生活。吃不饱的时候只有拿萝卜、红薯充饥。现如今,父亲的月工资就涨到了2000多元,市场供应应有尽有,想吃什么就买什么。人们对于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不仅要“吃好”,还要吃得健康。人们讲究营养均衡,粗细搭配,口味清淡,要多吃蔬菜水果,少吃高脂肪高胆固

醇的食物。以前因粮食不够用来充饥的野菜、粗粮,如今却成为餐桌上的健康食品。现在,人们已经摆脱了过去以粮食为主的粗放消费方式,正逐渐向讲究营养、风味、疗效、方便消费方式转变。

住:建国初期,城市居民的住宅大多面积小,设施简陋,十分拥挤杂乱,屋子小得给人以压迫感。农村里多为土坯房、窑洞、茅草房,房屋破旧,年久失修,岌岌可危。人畜有时混居一室,卫生条件极差。父亲说,过去,我们一家五口挤在一间20多平方米的旧房里,五个人睡一个大通坑,当时没有暖气,只在屋里生一个小蜂窝煤炉子取暖。母亲说,二儿(我的小名)就因为烟卤堵塞中过一次煤气。要不是抢救及时,她可能已经不在人事了。母亲说,她一提及此事就后怕……

现如今,老式的普通民居已经不能满足人民居住的需要,于是新型的住宅小区拔地而起,楼房鳞次栉比,犹如一座新城。我们一家3口前不久喜迁新居,搬进了160平方米的大房子。房内有太阳能、天然气,取暖方式也从暖气片变成了地采暖。小区内种有绿树、草坪,还有各种健身器材。晚饭后人们在小区内遛弯、健身、娱乐,享受着美好的新生活……

行:改革开放前,城市的交通资源极为有限,人们出行除了用双脚行走之外,可以代步的交通工具也就是公交车和自行车了。但是公交线路少,车厢经常拥挤不堪。相比之下,最方便的交通工具当然是自行车,中国曾被称作“自行车王国”,可见人

们对于自行车的依赖。但当时的道路建设也十分落后,这给人们的日常生活带来了很多不便。

在80年代末的中国,出行对于许多人来说并不是一件愉快的事,买票难,乘车难,运输难。在民国时期,贯通南北的大动脉是京汉铁路,而时代的进步使得它已经满足不了人民的需求。1995年11月16日,京九铁路全线铺通。这条钢铁大动脉跨越九个省市,缓解了南北运输的矛盾,解决了铁路运输的瓶颈问题,它把即将回归祖国的香港和北京连接在一起,它穿过多个革命老区,给老区人民带去了脱贫致富的希望。

高速公路是一个国家交通现代化的一个主要标志。高速公路的拥有量,也成为衡量经济发达程度的一项指标。1984年12月,沪嘉高速公路开始在上海兴建,这是我国第一条全线通车的高速公路,从此掀开了我国公路建设史上新的一页。除了跨省高速公路之外,全国许多省区都在地区内修建中短程高速公路,形成覆盖全国的高速公路网。

现在我们看到现代化大都市的道路可谓是生机勃勃,人群涌动,车流穿梭。这些交通工具也花样繁多,公交路线增多、设施改善,出租车招手即是,私家车也屡见不鲜,地铁、轻轨、动车组等新型交通工具出现。人们在繁忙的工作中发现出行的来回行程已缩短,道路也变得越来越通畅了。

今年暑假,我们全家打算坐飞机去广西玩一趟,放松一下紧张心情,浏览一下祖国美景,享受一下旅游带来的乐趣……

天蓝了,地绿了,水清了,人美了,我们的心也随着祖国的变化陶醉了……

望都县工商局

韩景丽

改革开放三十年中国衣食住行的变化

改革开放是中国发展道路上最重要的突破点之一,它突破了发展道路上的瓶颈,从而打开了新的界面,为中国未来的发展指明方向,为这块有着5000年文明的神奇土地注入了更新更强的生命元素,使其活力倍增,从而使中国在各方面得到了质的飞跃。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居民的生活现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民的生活品质显著提高,尤其表现在物质方面。此次调查,我们以北京三间房地区的部分居民为调查样本,从衣食住行四个方面调查得出三间房地区改革开放以来居民的生活变化情况,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改革开放,服装业,小康,居住条件,交通工具

本次调查采用的是问卷调查的方式,小组的六个成员利用小学期的在校时间讨论设计出问卷的内容,并走访了北京三间房地区,一共发放问卷100份,收回的有效问卷为94份。利用所学的统计学知识以及spss 统计软件将94份问卷的答案作以描述统计,得出了相关统计结果。这些统计结果着实为我们的调查报告提供了科学可靠的数据和有力保证。通过落实调查的各项环节,我们从中收获了宝贵的经验教训,与此同时,对于改革开放这一创举的理解更加深入,受益匪浅。 一、中国激荡30年:从“衣”看生活变化 80年代初期及目前老百姓买衣服场所对比 020 40 60 80年代初期目前目前老百姓购买衣服场所自己做 集市 小服装店 大商场80年代初期老百姓购买衣服场所 自己做集市小服装店大商场

显然,改革开放以后,渐渐没有了布票,做衣服已经不是很普遍,更多人是去小服装店或者大商场买衣服穿,集市的数量也有所下降。 在服装的样式与质地方面,上世纪70年代,全国大量进口化纤设备,引发了国人在“穿衣”上的革命,挺阔不皱、结实耐用的“的确良”代替了统一的“灰色装”、老样式,人们的穿着从这个时候开始也在悄然发生着变化。当时买布料要凭布票,一张小小的布票,悄然影响着人们实用主义的审美观,“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是人们的穿衣习惯。跟棉布相比,“的确良”布挺阔不皱、结实耐用,因此即使价格不菲,也挡不住人们对它的追捧。追求“时髦”的日子上世纪80年代,勇于尝试的青年人穿上了有踩脚带的弹力健美裤。歌舞片《霹雳舞》的火爆,又带来了流行装束蝙蝠衫。蝙蝠衫式毛衣的宽松,也打破了毛衣外再罩外衣的旧习惯,开创了内衣外穿的风气。从“的确良”到“涤卡”,从绿军装、喇叭裤到蝙蝠衫、健美裤,上世纪80年代的青年的思想中已注入了“时髦”的情绪。服装市场和品牌专卖一步裙、露脐装、吊带衫、半截裤、破洞牛仔裤、松糕鞋,哈韩族的肥裤子、掉裆裤,上世纪90年代的女性几乎没有什么不敢穿的,也几乎没有什么衣服能让人轻易满足。而男性服饰其实也在悄悄改变,休闲西服已是常见不过的衣服,与此同时,外国品牌陆续进驻中国市场,从皮尔?卡丹、鳄鱼到耐克、阿迪达斯,即使这些牌子并不是人们记忆中了不起的“国际顶级品牌”,但它们进入中国早,留给国人的印象也是最深刻的。90年代,人们在与世界名牌的初级对话中,学会了追逐“品牌”,慢慢拉近了中国高端服装与世界的距离。这时的人们买衣服已经有了明确的地点:要么去服装市场,要么进品牌专卖店。21世纪初:时尚搭上了中国风随着千禧年的钟声在24个时区接连响起,此时的中国人,已经从改革开放初期的青涩、手足无措,变得张扬而自信。青年人习惯用“混搭”创造独一无二的个人服饰。随英伦、波西米亚、OL等服饰风尚先后刮起,旗袍、唐装、汉服也卷土重来。表象背后则是“时尚循环”之手在幕后指引。 二,中国激荡30年:从“食”看生活变化 有一句话叫“民以食为天”,可以说人们将“食”作为生活的最低标准,同时人们也将“食”作为生活的最高追求和享受。粮票是当时解决温饱的重要物品。 我们在三间房地区进行调查研究时,不仅仅做了派发了问卷,还也结合了附近老人们口述的生活经历。 因为生产力水平不高,物质供应紧张,需要用票证限制人们的购买力。一直到八十年代,粮票还在使用。20世纪90年代以来,粮食供求走向市场,粮票消亡成为历史的必然。如今这些时代象征已经成为收藏家手里的珍品。 当然,从“食”的变化中,可以反映出一个社会的贫富盛衰,可以体味社会历史的变迁。50年代初,我国粮食短缺。三年自然灾害时期,粮食、蔬菜紧缺,在吃不饱的情况下,人们往往以胡萝卜充饥。由于缺乏最基本的营养,人们都有些浮肿。窝头和咸菜,对人们来说都不陌生。三十年前,那是主食。当时有许多中国人正为填饱肚子而发愁。当时,三间房乡的人们和许多农村居民一样,为了填饱肚子,甚至吃过树皮和谷糠。因为饥饿,许多居民腿一度出现浮肿。玉米面、高粱、红薯,能吃饱就不错了。如果家里的孩子多,就只能喝稀的。即便在城市里,“粮荒”也会经常在月底不期而至。 直到一九八三年,百姓家里的面粉、大米才开始多了起来。那一年,稍晚于城里人的中国农民,整体生活水平达到了温饱。但这一年,在中国儿童的世界里,加了一点糖的冰块,还是会让他们流口水。纠缠父母好久才能得到的饮料,在小心翼翼地喝完之前,会在小伙伴面前“炫耀”很长时间。而他们手中简易塑料瓶里装着的,往往只是在开水中加了一点糖和色素。

改革开放前后衣食住行用方面的变化

改革开放前后衣食住行用方面的变化衣 虽然改革开放后,没有了布票,做衣服已经不是很普遍,更多人是去百货大楼买衣服穿。但是一个城镇只有一两家百货大楼。可是现在的商店到处都是,还分出了品牌店,老年店,裤子专卖店等等。80年代初,棉布衣已经渐渐退出了我家的视线,取而代之的是一些化纤面料:的确良(一种化纤面料),二合一,三合一。而如今,各种面料的衣服应有尽有。 食 因为生产力水平不高,物质供应紧张,需要用票证限制人们的购买力。一直到八十年代,粮票还在使用。20世纪90年代以来,粮食供求走向市场,粮票消亡成为历史的必然。今天,我家的物质生活已经极大地丰富了,菜场、超市、大卖场,琳琅满目的食品应有尽有。我家对于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不仅要“吃好”,还要吃得健康,科学卫生观念深入人心。 住 改革开放初期,样式统一单调的平板房取代了房屋破旧,年久失修的破旧民居。一片片的瓦片取代了破旧的屋顶,墙也不再是石砖砌成的,而是用石灰砌成的平坦而洁白的墙面。但房屋内只有床、桌子、椅子等基本家具,看上去简朴整洁,洋溢着和谐宁静。90年代开始,国家开始兴建经济适用房,为中低收入家庭提供了“买得到、住得起”的选择。 行 改革开放前,最主要的交通工具是自行车。但当时的道路建设也十分落后,大都是泥土地,凹凸不平,这给人们的日常生活带来了很多不便。到了80年代末,中国人口众多,坐火车出现了“买票难,乘车难,运输难。”并且,速度也非常慢,妈妈在上大学的时候,从济宁坐车到青岛,过了十几个小时才到。而现在,仅仅需要4至5个小时。1996年9月1日,建国以来兴建的规模最大、投资最多、一次建成里程最长的铁路:京九铁路实现全线开通运营。从此掀开了我国公路建设史上新的一页。现在我们看到大都市的道路可谓是生机勃勃,人群涌动,车流穿梭。

衣食住行看变化_1000字

衣食住行看变化_1000字 人们常说:什么事儿,不比不知道,一比吓一跳。我就把从爷爷奶奶那里听来的以前的事情和现在的日子比较一 下吧!我爷爷奶奶小时候,人们穿的是自己纺织做成的粗布衣裳,夏天还好,冬天就不行了,厚厚的棉衣、棉裤可笨了,上面还有好多的补丁呢。真是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呀! 可是现在,人们穿什么都讲究牌子:什么李宁、皮尔卡丹、梦特娇等等,数都数不过来了。冬天来了,人们穿上既轻又软还保暖的羽绒服,一点也不怕寒风的侵袭。那以前吃得怎么样呢?听爷爷奶奶说,他们小时候吃的太差了。每天就是红薯片、野菜,没有东西吃的时候,要靠花生根磨成淀粉填饱肚子。让我们看看现在吃的东西吧:白米白面不用说,到鼓楼夜市上走走看看,开封一楼的包子、新疆的羊肉串、广东的甘蔗汁……小吃都会让你眼花缭乱。许多小朋友平时喜欢吃的西餐食品也不少:肯德基、德克士。也许可能还想尝尝麦当劳,可能开封现在还没有。 以前人们住的条件很差。普通人家住的都是自己建造的房子,里生外熟,就是墙里面用的是泥坯,墙外面用的自己烧制的蓝砖头。三四十平方米大小,里面经常阴暗潮湿。你想,一家几代人挤在那么小的房子里,能不生病吗?富裕的

人家也强不多少,也不过房子比普通人家大一点,吃的好一点。你看看现在,家家都往小区里搬,富裕的人家还有小洋楼别墅呢!那时候,有的人家已经有了水箱煤火,但是也要等到冬天冷的时候才用,那像现在,只要稍微有点冷就把暖气或者空调打开了。 最可怜的是,那时候广大的农村没有电,当然看不上电视了,就是看一场电影也要跑好几里路呢!现在我们家家都有彩电、电脑。mp3、mp4成了大人和小朋友的好玩意了。从前,农村根本就不通公路,城市的主干道也常常是坑坑洼洼,人们出行大多都是步行。如果下点雨,出远门可就惨了,那飞溅起来的泥水随时都会亲吻你衣服和小脸。现在不但我们城里的马路又宽又平,农村的路也铺上柏油了。人们出门骑着自行车、电动车、摩托车,还可以坐公交、打的。 很多富裕的人家已经用有了自家的小汽车。苦难已经过去,现在我们在幸福的生活,我们的未来会是什么样子呢?我想,不久的将来,开封成为闻名世界的旅游城市,吸引更多的五洲四海的宾朋来“七朝古都”观光旅游;我们借助中原崛起的东风,抓住“郑汴一体化发展"的机遇,使开封成为世界级的商业大都市;我们开封人互相关心、互相帮助,人人为我,我为人人,到处都能听到文明用语,成为世界有名的文明城市;未来的开封天更蓝、水更清、树更茂、草更绿、花更艳,到处鸟语花香,成为最适宜人类居住的美好家园。

从改革开放后衣食住行看中国

从改革开放后衣食住行看中国 今天,我能坐在这宽敞明亮的教室,认真不懈地追求我的梦。就不得不感谢我国教育体制的改革,而教育体制的改革,又应该归功于改革开放。 改革开放30年的发展,中国人民的生活实现了由贫穷到温饱,再到整体小康的跨越式转变;中国社会实现了由封闭、贫穷、落后和缺乏生机到开放、富强、文明和充满活力的历史巨变。中国人民的物质生活基本达到小康、主人翁意识显著增强、受教育水平和文明程度明显提高,13亿中国人民和社会主义中国的面貌发生了根本改变。三十年努力拼搏,三十年沧桑巨变。 改革开放前,特别是在上实际六、七十年代,受当时社会环境的制约和讲政治的狂热思想影响,全国人民形成的共识是勒紧腰带干革命,树立人生远大理想是努力实现共产主义。在改革开放后,人们的生活观念发生了彻底的变化,不再空喊理想口号,而是一味的追求财富的积累。物质生活条件提高了,文化生活水平下降了,思想压力加重了。这些改变从人们的衣食住行四个方面体现出来。 一、衣:由单调匮乏到丰富多彩 在改革开放前,人们的穿戴十分的匮乏,色彩单调,给人们一种灰色世界的感觉。改革开放后,人们的穿戴彻底变了样,从灰布中山装到宽筒牛仔裤,再到嘻哈韩服,人们的穿着不在只停留在干净整洁。随着全球化趋势的日益明显,法国时尚风也飘到了中国,人们也开始追求个性也品味。 二、食:由为吃饱发愁到讲究饮食的营养搭配 民以食为天,吃饭问题是我国历朝历代都十分伤脑筋的事情。就是在新中国成立后,人们也在为吃饭发愁,家无隔夜粮、吃了上顿没下顿的现象始终不能隔绝。这一问题在改革开放后得到彻底解决,杂交水稻的全国种植,高新科技的应用与实践,无论城市还是农村,人们不再为吃饱发愁,人们吃的观念由吃好向吃的营养搭配科学而转变。 三、住:由随“寓”而安到思想上的一座沉重大山 过去节衣缩食的年代,人们住的条件十分简陋,城市按资排辈等待国家分房,农村一家三代住在三间土坯房其乐融融。改革开放后,几乎都是住楼房,别墅住的人也越来越多,家家都步入了电气化时代,都使用对大气没有污染的燃料。 四、行:由行路难到地球村 行是社会进步的一大标志。改革开放前,拥有一辆自行车已经是很多人值得

衣食住行看变化

我爷爷奶奶小时候,人们穿的是自己纺织做成的粗布衣裳,夏天还好,冬天就不行了,厚厚的棉衣、棉裤可笨了,上面还有好多的补丁呢。真是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呀!可是现在,人们穿什么都讲究牌子:什么李宁、皮尔卡丹、梦特娇等等,数都数不过来了。冬天来了,人们穿上既轻又软还保暖的羽绒服,一点也不怕寒风的侵袭。 那以前吃得怎么样呢?听爷爷奶奶说,他们小时候吃的太差了。每天就是红薯片、野菜,没有东西吃的时候,要靠花生根磨成淀粉填饱肚子。让我们看看现在吃的东西吧:白米白面不用说,到鼓楼夜市上走走看看,开封一楼的包子、新疆的羊肉串、广东的甘蔗汁……小吃都会让你眼花缭乱。许多小朋友平时喜欢吃的西餐食品也不少:肯德基、德克士。也许可能还想尝尝麦当劳,可能开封现在还没有。 以前人们住的条件很差。普通人家住的都是自己建造的房子,里生外熟,就是墙里面用的是泥坯,墙外面用的自己烧制的蓝砖头。三四十平方米大小,里面经常阴暗潮湿。你想,一家几代人挤在那么小的房子里,能不生病吗?富裕的人家也强不多少,也不过房子比普通人家大一点,吃的好一点。你看看现在,家家都往小区里搬,富裕的人家还有小洋楼别墅呢!那时候,有的人家已经有了水箱煤火,但是也要等到冬天冷的时候才用,那像现在,只要稍微有点冷就把暖气或者空调打开了。最可怜的是,那时候广大的农村没有电,当然看不上电视了,就是看一场电影也要跑好几里路呢!现在我们家家都有彩电、电脑。mp3、mp4成了大人和小朋友的好玩意了。 从前,农村根本就不通公路,城市的主干道也常常是坑坑洼洼,人们出行大多都是步行。如果下点雨,出远门可就惨了,那飞溅起来的泥水随时都会亲吻你衣服和小脸。现在不但我们城里的马路又宽又平,农村的路也铺上柏油了。人们出门骑着自行车、电动车、摩托车,还可以坐公交、打的。很多富裕的人家已经用有了自家的小汽车。 苦难已经过去,现在我们在幸福的生活,我们的未来会是什么样子呢?我想,不久的将来,开封成为闻名世界的旅游城市,吸引更多的五洲四海的宾朋来“七朝古都”观光旅游;我们借助中原崛起的东风,抓住“郑汴一体化发展"的机遇,使开封成为世界级的商业大都市;我们开封人互相关心、互相帮助,人人为我,我为人人,到处都能听到文明用语,成为世界有名的文明城市;未来的开封天更蓝、水更清、树更茂、草更绿、花更艳,到处鸟语花香,成为最适宜人类居住的美好家园。 我相信,我们的日子一定会越来越好。不过,好日子需要大家一起努力,一起奋斗呀!

从衣食住行看祖国六十年的变化

从衣食住行看祖国六十年的变化 “十.一”是祖国的生日,在天安门前,我国举行了盛大的国庆阅兵式,阅兵式上展示的先进武器装备显示出我们的国防日益强大,游行群众的良好精神面貌更是反映出我们祖国六十来的巨大变化。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衣食住行的变化也从另一个侧面见证了祖国的强盛。 衣。以前人们衣服的颜色似乎象黑白电视画面一样,沉闷而单调;样式也多是不变的中山装。由于没有钱买衣服,人们的衣服总是“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只有在过年的时候才添置一件新衣服。现在的衣服多种多样,花花绿绿,就在我们上千人的学校里也很难见到同学穿同样的衣服。穿打补丁衣服的年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食。听爷爷说,由于物质匮乏,过去的年代,人们很少能吃上一顿饱饭,俗话说“好吃不如饺子”,就是因为那时只有在过年的时候才能吃上一顿带肉的饺子。而现在超市和市场里食品丰富,价格便宜,购买方便;酒楼、饭店更是比比皆是;肯德基、麦当劳等洋快餐也成了我们小朋友的最爱。现在人们饮食更加注重营养和健康。 住。过去人们经常是几代十几口人住在面积不大的小平房里,屋里的床铺分好几层,生活很不方便。现在人们富裕了,很多农民也盖起了楼房,城里更是高楼林立,人们的居住面积不但扩大了,而且还要进行装修,不同的房间具有不同的功能,居住的环境更加舒适了。 行。以前道路的条件很差,大都是土路,人们出行基本是靠脚走路,后来虽然有了自行车、摩托车,但比起现在,大街上出租车招手即停,并

且很多人家都有了私家车,这变化可真是大啊。高速公路、高速铁路的出现也让交通变得更加通畅,坐飞机出游已经不在是梦想了。听爸爸说,丹东到沈阳也要建铁路客运专线了,那时从丹东到沈阳将从目前的最快3个多小时缩减为仅需40多分钟哩! 祖国六十年里的变化有很多很多,有的变化也很大很大,如神舟飞船上天、奥运会成功举办、香港和澳门回归……,但仅仅是身边的这些看得见摸得着的变化就已经让我万分惊叹了。我相信:随着祖国的发展,我们的家园必将变得更加美丽!

从我身边的衣食住行看改革开放

从我身边的衣食住行看改革开放 摘要: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在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指导下,实行了改革开放,中国共产党和人民努力奋斗,整个国家焕发出了勃勃生机,中国经济建设上了一个大台阶,人民的生活正在向全面小康迈进。本文将从我身边各方面发生的变化来说明改革开放的巨大影响力。 关键词:改革衣食住行生活水平综合国力 正文:“一九七九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改革开放所带给我们的意义,远远不止这一个圈的分量。三十多年来,我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衣、食、住、行、教育、社会生活等方面来看,人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明显提高,生活条件有很大改善,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我的奶奶经常感叹着自己终于过上了苦尽甘来的日子,赶上了这改革春风造福大地的美好时代。 改革开放三十年的辉煌成就,在老百姓的着装习惯和潮流更替中表现得最为明显。在我的印象中,奶奶总是穿着同一件棕黑布衣服,夏天就把袖子挽起,冬天就再在里面多加几层衣保暖。而年龄最小的我要接受表姐们不合身的旧衣服,我也总是身着深色衣服,这让我至今仍渴望粉红色。因为这样衣服才不容易脏,才够耐穿。 那时候的人们对着装要求都比较低,爸妈都很少买衣服,而且当时的衣服数量有限,色彩和样式也比较单调。现在,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物质越来越丰富,人们的衣着变得丰富多彩。渐渐地,中国人民深藏多年的爱美之心,终于在服饰上得以释放。 家里一直珍藏着一张一市斤的粮票,这是计划经济时期购买粮食的凭证。随着改革开放,物资慢慢丰富起来,商品市场开始活跃,曾经严格的票证制度越来越松动,妈妈说,当初没想到取消粮票后不但不会买不到粮食,而且买东西还特别方便,还可以根据自己的经济水平挑选不同的质量。 我也还记得小时候常因为自己吃东西很挑而常被爸妈骂,在那些个日子里经济水平实在有限,首先要解决的是温饱问题。而现在经济水平的提高也容许越来越“挑”的嘴,我们可以外出选择自己喜欢的中、西餐厅就餐,大鱼大肉,甚至也有许多贪得无厌的人还嚷嚷着要吃“海豚肉”。 幢幢拔地而起的高楼大厦是当今城市发展建设的标志,很多人住进了小区,建起了别墅。三十年前的我们,无法想象今日住进现代化的高楼大厦里是怎样的情景,假如没有改革开放,也许大家今日还会一家几口挤住在几十平米的小屋子。 30年前的中国,出行难、买票难、乘车难,人们望出行而却步。也许从我们家的交通

衣食住行的变化作文600字

衣食住行的变化作文 600 字 从我出生到现在,我家的变化不是很大,可让我爸爸讲一讲,我家的变化那 就大多了。 我爸爸小的时候,家里条件非常差爷爷,奶奶,姑姑四个,二男二女,全家 八口人住在 15 平方米的房子里,可想而知,根本没有办法住下那么多人,我爷 爷就在家里面打了个吊铺,爸爸跟姑姑就住在上面。我曾经在上面玩过,感觉非 常奇妙。那时候所有人的家庭都非常差。听爸爸说:“吃的,用的都要用供应票 才能买到, 连日常和生活标准都很能保证, 大米、 面粉、 食用油都要按人口供应”。 爸爸跟我讲他小时候的事情我都不相信, 那时候他们平常连块糖都一小块一 小块的吃!他们的童年跟我们现在没法比。那时候许多家庭根本没有家用电器, 我爸爸说家里唯一的家电就是——收音机。 如果谁家有台电视机, 那他家里就成 了“电影院”了。改革开放后,大家的生活有了很大的提高。爸爸最高兴的是 78 年爷爷给家里添了台双卡录音机,爸爸经常跟他的同学或朋友带着录音机去 郊游,那时爸爸自豪极了。 几年后家里又分到了二室一厅的大房子, 家里也添置了各种家用电器。 对于 我来说二室一厅不算什么, 可对爸爸他们来说可高兴了。 原来我们住的地方也盖 起了幢幢高楼, 许多人都住进了高楼大厦, 也添置了许多高档家电和现代化的设 施。我特别羡慕我姑姑的家,她住的是复式结构的房子,家里有楼梯,可以到上 面去玩, 我经常跟我哥哥和姐姐到上面去玩儿游戏。 而且现在许多家庭都有了电 脑,手机,有些手机还可以视频聊天了。这就是我们家乡的变化。其实这一切都 是爸爸讲给我听的。听了爸爸的话,我想了很多很多…… 我想我们要珍惜现在的好生活,从现在做起,勤奋学习,天天向上,掌握科 学文化知识,长大后成为国家栋梁之材。

衣 食 住 行 的 变 化

衣食住行的变化 学校:栾川县实验中学 班级: 七一班 组长:吴冰洁 组员;李鑫党钦鲁会强 搜集资料:李鑫 整理资料:吴冰洁党钦 打印文字:鲁会强 拍摄图片:吴冰洁 辅导老师:贺玲

一九七八年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了神州大地,全国人民脱贫致富走上了小康之路;到今年,我国改革开放已经整整三十年了。接下来我为大家讲述一个个时代的变迁所引发的故事吧。 时代的巨轮已经进入2012年。我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不断提升着百姓的生活质量百姓的衣食住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生活更加的丰富多彩。从栾川这一个角度,我们就可以看到巨大的变化。 衣注重追求品牌和时尚 衣食住行。服装是一种时代的标志,也是一幅幅穿在身上的历史画卷;从衣着穿戴上,就可以寻找到时代变化的脉搏。听父母说,他们小时候穿的衣服都是母亲一针一线亲手做的,所用布料是凭布票到供销社购买的。大人们做衣服时尽可能缝制的宽大一些,让孩子随着身体的成长能多穿几年,是在穿不成了就缝补一下再给小一点的孩子穿;所说的‘‘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正是那个年代的真实写照。他们一年四季的服装都是当时农村最具特点的对襟袄,大裤裆,脚上穿着千层底;颜色更是单调,基本就是黑,蓝,灰,绿,等几种颜色;在膝盖处,袖肘处,往往会补上补丁,补丁上在摞上补丁。为了省布料,一身衣服吧,可以拆补着穿。春天将棉衣拆成夹衣,夏天把夹衣改成单衣,秋天单衣再改成夹衣,冬天把夹衣改成单衣。然而这一切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家乡人衣着打扮也在悄然发生着变化,他们开始四季穿着分明,开始随时代而变换款式,开始追求时尚,几乎和城里人没有了区别。过去穿衣上的捉襟见肘,已成历史不复存在。尤其是近年来,随着经济的繁荣,商业信息的发达,人们穿衣的

衣食住行的变化

衣食住行的变化 一九七八年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了神州大地,我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不断提升着百姓的生活质量百姓的衣食住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生活更加的丰富多彩。 衣注重追求品牌和时尚 衣食住行。服装是一种时代的标志,也是一幅幅穿在身上的历史画卷;从衣着穿戴上,就可以寻找到时代变化的脉搏。听父母说,他们小时候穿的衣服都是母亲一针一线亲手做的,所用布料是凭布票到供销社购买的。大人们做衣服时尽可能缝制的宽大一些,让孩子随着身体的成长能多穿几年,是在穿不成了就缝补一下再给小一点的孩子穿;所说的‘‘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正是那个年代的真实写照。他们一年四季的服装都是当时农村最具特点的对襟袄,大裤裆,脚上穿着千层底;颜色更是单调,基本就是黑,蓝,灰,绿,等几种颜色;在膝盖处,袖肘处,往往会补上补丁,补丁上在摞上补丁。为了省布料,一身衣服吧,可以拆补着穿。春天将棉衣拆成夹衣,夏天把夹衣改成单衣,秋天单衣再改成夹衣,冬天把夹衣改成单衣。然而这一切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家乡人衣着打扮也在悄然发生着变化,他们开始四季穿着分明,开始随时代而变换款式,开始追求时尚,几乎和城里人没有了区别。过去穿衣上的捉襟见肘,已成历史不复存在。尤其是近年来,随着经济的繁荣,商业信息的发达,人们穿衣的选择余地更大了;衣着的款式更加丰富多彩,衣服不仅仅是御寒 的工具,更是人们展示风采,彰显个性的方式。 人们在解决温饱后,往往把衣着放在首位,因为衣着是人们展示自己的

第一品牌。我国群众衣着变化可谓十分巨大。流行,时尚成为部分青年人的代名词。现在,走在栾川的大街上,人们看到的不是过去灰色,草绿色的着装色调,用五彩斑斓。 即使在冬季,穿着各种颜色各种款式的人们也会为小镇增加一份靓丽。 目前,人们不仅对衣服的质量,花色进行挑选,还追求品牌和时尚,体现个性和修养,服装业也由此演变成一个色彩斑斓的时尚产业。‘‘一季多衣”取代了‘‘一衣多季’’,服装业成为如今最为多姿多彩的产业。近年来,随着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人满的购买力也在提高。目前,走在栾川的大街上,你会感到各种各样的店铺愈来愈多,超市愈来愈多,其中就有不少的名牌服装专卖店和服装超市。而在这些店铺里,生意也很红火,每天都有许多男女老少来选购自己喜欢的服装。 据调查,衣着向品牌化,高档化,时尚化和个性化演变。城镇居民自制服装越来越少,购买成衣的人越来越多,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人们衣着消费观念的转变。城镇居民的衣着消费的品牌,质量意识的增强,注重突出高档化,时尚化和个性化的特征。颜色的单调,面料的单一,服装款式不再受消费者的欢迎,取而代之是质地精良,款式新颖的品牌服装。年轻人注重服装的新潮,时髦,体现个性化,中年人注重服装的质地款式,老年人注重服装的舒适,随意,高薪阶层更亲睐服装的品牌和高档。2005年城镇居民人均衣着支出571元,比2000年增长百分之三十九点三,年均增长百分之六点八。 在很多人看来,中国服饰发展的春天与中国人时尚观念的复苏开始与中国推行改革开放政策的1978年。人们看到大喇叭裤,蝙蝠衫,还有健美裤和连衣裙。随着中国经济不断对外开放,西方文化和港台时尚迅速进入中国,

五年级作文写人:衣食住行看变化

五年级作文写人:衣食住行看变化 人们常说:什么事儿,不比不知道,一比吓一跳。我就把从爷爷奶奶那里听来的以前的事情和现在的日子比较一下吧!我爷爷奶奶小时候,人们穿的是自己纺织做成的粗布衣裳,夏天还好,冬天就不行了,厚厚的棉衣、棉裤可笨了,上面还有好多的补丁呢。真是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呀! 可是现在,人们穿什么都讲究牌子:什么李宁、皮尔卡丹、梦特娇等等,数都数不过来了。冬天来了,人们穿上既轻又软还保暖的羽绒服,一点也不怕寒风的侵袭。那以前吃得怎么样呢?听爷爷奶奶说,他们小时候吃的太差了。每天就是红薯片、野菜,没有东西吃的时候,要靠花生根磨成淀粉填饱肚子。让我们看看现在吃的东西吧:白米白面不用说,到鼓楼夜市上走走看看,开封一楼的包子、新疆的羊肉串、广东的甘蔗汁……小吃都会让你眼花缭乱。许多小朋友平时喜欢吃的西餐食品也不少:肯德基、德克士。也许可能还想尝尝麦当劳,可能开封现在还没有。 以前人们住的条件很差。普通人家住的都是自己建造的房子,里生外熟,就是墙里面用的是泥坯,墙外面用的自

己烧制的蓝砖头。三四十平方米大小,里面经常阴暗潮湿。你想,一家几代人挤在那么小的房子里,能不生病吗?富裕的人家也强不多少,也不过房子比普通人家大一点,吃的好一点。你看看现在,家家都往小区里搬,富裕的人家还有小洋楼别墅呢!那时候,有的人家已经有了水箱煤火,但是也要等到冬天冷的时候才用,那像现在,只要稍微有点冷就把暖气或者空调打开了。 最可怜的是,那时候广大的农村没有电,当然看不上电视了,就是看一场电影也要跑好几里路呢!现在我们家家都有彩电、电脑。mp3、mp4成了大人和小朋友的好玩意了。从前,农村根本就不通公路,城市的主干道也常常是坑坑洼洼,人们出行大多都是步行。如果下点雨,出远门可就惨了,那飞溅起来的泥水随时都会亲吻你衣服和小脸。现在不但我们城里的马路又宽又平,农村的路也铺上柏油了。人们出门骑着自行车、电动车、摩托车,还可以坐公交、打的。 很多富裕的人家已经用有了自家的小汽车。苦难已经过去,现在我们在幸福的生活,我们的未来会是什么样子呢?我想,不久的将来,开封成为闻名世界的旅游城市,吸引更多的五洲四海的宾朋来“七朝古都”观光旅游;我们借助中原崛起的东风,抓住“郑汴一体化发展;的机遇,使开封成为世界级的商业大都市;我们开封人互相关心、互相帮助,人人为我,我为人人,到处都能听到文明用语,成为世

改革开放以来衣食住行变化调查

改革开放以来衣食住行变化调查 一、衣 1.改革开放前:朴素单调 改革开放前,人们的衣着清一色粗布、卡叽,海昌蓝几乎充斥了城里乡下。从乡间到城市一片蓝、灰、黑,人人都穿着工农服、中山装。全中国都是生活在这样一种单调枯燥的服饰年代,因此被外国人戏称为“蓝蚂蚁”。 2.改革开放以来:丰富多彩、时尚个性 改革开放以来,服装的花色、款式更加多样化,面料、质地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的穿着越来越丰富,色彩也从单一的蓝色灰色变得五颜六色。追求个性与时尚成为新风尚。 二、食 1.改革开放前——很有改善,但食物匮乏单调、票证盛行,人们营养不足,有些农村没有解决基本的温饱问题。 粮票是计划经济的产物。在票证盛行的年代,也是物质短缺的时代,只有在逢年过节的时候,人们才能凭票购买一些糕点糖果、干货果品,而且分量都极少。 2.改革开放以来——不但吃饱,还可以吃好,营养均衡,粗细搭配,绿色食品深入人心。 今天,我们的物质生活已经极大地丰富了,菜场、超市、大卖场,琳琅满目的食品应有尽有。人们对于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不仅要“吃好”,还要吃得健康,科学卫生观念深入人心。人们讲究营养均衡,粗细搭配,口味清淡,要多吃蔬菜水果,少吃高脂肪高胆固醇的食物。以前因粮食不够用来充饥的野菜、粗粮,如今却成为餐桌上的健康食品。 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反映了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生产力进一步发展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繁荣。 三、住 1.刚建国时期——居住条件极差城市居民的住宅大多面积小,设施简陋。如北方的大杂院,南方的亭子间等,十分拥挤杂乱,屋子小得给人以压迫感。农村里,北方内地多为土坯房、窑洞,南方多住茅草房,房屋破旧,年久失修,岌岌可危。人畜有时混居一室,卫生条件差。 2.改革开放前——不断改善,但居住条件仍较差样式统一单调的平板房取代了建国初的破旧民居。一片片鱼鳞状的瓦片取代了破旧的屋顶,墙也不再是石砖砌成的,而是用石灰砌成的平坦而洁白的墙面。但房屋内部很少有装修,只有床、桌子、椅子等基本家具,看上去简朴整洁,洋溢着和谐宁静。 3.改革开放以来——居住面积扩大,居住条件有了明显改善 老式的普通民居已经不能满足人民居住的需要,于是出现了新型的住宅。 改革开放的三十年,让中国人的住房条件实现了数次飞跃,从居者“忧”其屋发展成为今天的居者“优”其屋,大多数人住上了上百平方米的宽敞楼房,一部分得益于改革开放政策而先富裕起来的家庭则拥有了数百万、上千万的别墅,居住

新中国以来中国民俗的变迁

新中国以来中国民俗的变迁 ——探寻新中国60年来服饰变化 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后,人民的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饮食日益丰富,刚建国时期生活贫困,粗茶淡饭,改革开放前有所改善,但食物匮乏单调、票证盛行,人们营养不足,有些农村没有解决基本的温饱问题,改革开放以来,不但吃饱,还可以吃好,营养均衡,粗细搭配,绿色食品深入人心;在住的方面,刚建国时期居住条件极差城市居民的住宅大多面积小,设施简陋,到改革开放前不断改善,但居住条件仍较差,样式统一单调的平板房取代了建国初的破旧民居,房屋内部很少有装修,只有床、桌子、椅子等基本家具,改革开放以来居住面积扩大,居住条件有了明显改善,新型的住宅小区拔地而起,楼房鳞次栉比,犹如一座新城;在交通上,刚建国时交通不便,改革开放前有所改善,但以自行车为主,改革开放以来可以看到现代化大都市的道路生机勃勃,人群涌动,车流穿梭,交通工具也花样繁多,公交路线增多、设施改善,出租车招手即是,私家车也屡见不鲜,地铁、轻轨等新型交通工具出现。 当然随着人民物质精神生活的极大丰富,中国各地的民风民俗也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因为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人们的衣食住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里我们主要探求

新中国成立60年以来人们的衣着服饰的变化。 1949年,新中国的服饰路开始形成,中华人民共和国犹如初生的朝霞在东方升起,瞬间染红了蔚蓝色的天空。中国人的精神面貌都是新的,但服饰却呈现出中西经纬分明的态势。一方面,沿海城市中刚刚从旧社会殖民地走出的人依然西装革履;另一方面,广大农村和城市下层民众仍维持着最基本的“短褐不完”的着装水平。 新民主主义革命后的社会主义和以苏维埃为模式的工农联盟,改变了中国人的服饰形象。从此,我们看到的着装主流的升级、低落与反弹都主要依据经济以及反映经济集中的政治。由于建国初期很多活动都是对于旧的社会制度的革命的否定,因此服饰的演化,更主要的是依据政治,政治决定着人们的着装。 解放初期,解放区的健康风尚与服装款式色调随着大军的南下西进传遍全国,旗袍靓丽辉煌的地位被干部装取而代之。社会鄙夷挂红穿绿的奢侈服饰风尚,旗袍映衬出的悠闲舒适的女性形象失去了生存的氛围,人们对衣着时尚美的追求化为对革命工作的狂热。 列宁装是文革时期的服装,以军装和蓝、黑、灰、黄的单色调为主流,列宁装本来是男装上衣,却在当时的中国演变出女装,并成为革命“时装”。它的外观是西服领、双排扣、双襟中下方均带一个暗斜口袋。穿列宁装、留短发是那

衣食住行喜看中国变化

衣食住行喜看中国变化 盼小康,我们祖祖辈辈盼了多少代,奔小康,我们风风雨雨奔了多少年,今天,小康生活就在我们的眼前。在日常生活中,在衣食住行中,我们感受变化,我们见证变迁…… 衣:新中国刚成立时,人们的服装还保留着民国时期的样式。当时人们做衣的面料多是机织的“洋布”、粗棉布、麻布。新中国成立后,西装和旗袍被看作资产阶级情调,它们在人们的生活中逐渐消失,中山装和列宁装成为了人民的普遍选择。50年代的人们崇尚劳动最光荣,朴素最时尚。年轻姑娘们曾一度爱上了男式背带工装裤和格子衬衣。1956年,三大改造开始轰轰烈烈的进行,人们的生活一天天好起来的时候,流行的色彩也从蓝色、灰色变得丰富多彩了。从苏联传入的连衣裙“布拉吉”成为最受欢迎的服装。 在讲求勤俭的年代,美丽的服装大多是家庭制作而来。后来,有人根据中山装的特点,设计出了款式更简洁、明快的“人民装”、“青年装”和“学生装”,还有一种稍加改进的中山装,就是将领口开大,翻领也由小变大,很受人们的欢迎。当时,共和国的领袖毛泽东就特别喜欢穿这一款式的中山装。以后,国外有人便将这一款式的中山装称作“毛式中山装”。从那时开始,中山装的流行持续了近30年的时间。

60年代初期,是新中国历史上最艰苦的时期,由于三年自然灾害,1959年到1960年棉花大幅减产,棉布定量为每人21尺。人们买服装、棉布和日用纺织品都要凭布票,为了尽可能地节约,购买服装的标准是耐磨和耐赃,灰、黑、蓝色成为街头流行色,千篇一样、季节不分、男女不分的服装样式也更通行了。青少年喜欢穿一身草绿色的军装,头戴草绿色军帽,肩挎草绿色书包。这一身在当时来说可算是很奢侈、很有派头的了。当然,艰苦朴素还是那时最主流的时尚。为了表现自己的艰苦朴素,有人甚至将新买的衣服在水中做旧,或者在并未被损坏的衣服上打上几个补丁。这种今人看来相当可笑的行为,但在文革十年中盛行一时。当时的顺口溜是这样说的: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 改革开放以来,服装的花色、款式更加多样化,面料、质地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1980年是中国改革开放的第三个年头。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的穿着越来越丰富,色彩也从单一的蓝色、灰色变得五颜六色。这一时期,戴太阳镜、留长头发、穿喇叭裤、蝙蝠衫成为时尚,很多人看不习惯,但年轻人却从中找到个性和自我的感觉。 1984年,中国女排的姑娘们在美国洛杉机奥运会上实现“三连冠”的时候,北京流行起了运动装。色彩鲜艳的运动装成为爱美人士的首选服装。人们几乎随时随地地穿着运动服,甚至还成为了学生的校服和工人的厂服。

衣食住行看变化精选作文

衣食住行看变化精选作文 祖国!今年您60岁了!经历了多少风风雨雨!但在这改革开放30年中,您的变化巨大! 衣: 听爸爸妈妈说,他们小时候穿的都是粗布衣服,上面都是大大小小的补丁。到了冬天,那衣服非常笨拙,而且还是硬邦邦的。妈妈说,以前过年才做一套衣服,有时甚至还穿去年的衣服。有一年,奶奶领妈妈去做衣服,奶奶吩咐裁缝做大一点,这样明年还好穿。可是那裁缝做得不大不小正称身,妈妈乐了,因为明年还可以做新衣服,可奶奶却为此事和裁缝大吵了一架!爸爸就没这么好运了!因为他上面还有个哥哥,天经地义的,哥哥穿下来的衣服给弟弟穿,所以爸爸每年穿的衣服都是有好几个补丁的。衣服有布票供应,每人每年一丈二尺。鞋子也是布做的,春天夏天还可以,可到了冬天,特别是下雪天,鞋子里都是雪,鞋底也硬邦邦的,脚冻的走路都走不动了。而现在呢,牛仔服、休闲服、运动服……什么样的都有,而且还美观,牌子也什么样的都有adidas……。现在冬天我们都穿保暖鞋、靴子。衣服也是经常买的,根本不愁没有新衣服穿。 食: 像爸爸妈妈这一代都不愁吃,因为爷爷奶奶都是农民,帮生产队种了粮食会分下来的。而到了爸爸妈妈十几岁时,就分田了,可以自己种的粮食自己吃。但有时收成不好就得饿肚子了!买吃的还得要票

子,卖肉要肉票、菜油要油票,饼干要粮票……这可不像现在,现在吃西餐都非常容易,更不要说下馆子了!零食在逛街时随时都可以买! 住: 爸爸妈妈小时候,住的都是乡下的平板房,里面潮湿、阴暗。老鼠、蟑螂满地都是。家具只有两张床、一张桌子、和一个碗柜。连一个电器都没。而现在住的都是商品房,甚至别墅。家里有空调、电脑、沙发……房子最小也就七八十个平方,最大都要几百个平方!里面温暖、温馨。还有庭院呢! 行: 以前乡下的路崎岖不平、坑坑洼洼。在上面摔一跤,不受伤才怪呢!最可恶的是下雨的时候,那时还买不起自行车。撑着伞,走在满地泥泞的路上,路上的水会渐在你的衣服上,有时还会渐在脸上。现在都是柏油马路,轻轨、地铁、飞机……都是我们的交通工具。大部分家庭都买了私家车、助动车…… 20xx年10月1日,是我们中华民族的60周年!歌唱我们亲爱的祖国,从今走向繁荣富强!

中国衣食住行变化

中国衣食住行变化 60年前的中国,满目疮痍;60年后的中国,经济总量世界排行第三。以前的南京,既没有美丽的花草树木,更没有规划完善的风景区,休闲的活动场所,而现在,“衣、食、住、行”四个方面发生了巨大变化: 1、衣服从黑白灰蓝到五颜六色,从粗布褂中山装到蝙蝠衫喇叭裤再到“多色彩多款式混搭”,从崇尚洋服到回归民族……60年间,南京人穿着跨过保守、刻板、停滞与盲从,迈向创新、变化、发展和自主。 2、食:从“吃饱就好”到“科学饮食”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60年来,这个“天”让百姓绞尽了脑汁——过去是品种少,数量少,得想方设法地解决“肚子问题”;现在则是品牌多,品种全,达到“不仅要吃得好还要吃得科学吃出健康”的目标。 3、住:从“拥挤狭小条件差”到“宽敞舒适重环保”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尽欢颜。”60年来,南京的城市化建设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高楼大厦像雨后春笋般矗立在城市上空,如新百大楼、华联大厦、南京电视塔。在风景区的建设方面,新建了红山动物园、珍珠泉公园、绿博园、海底世界、白马公园—。又把中山陵扩建为东郊风景区,夫子庙扩建成秦淮河风光带。它们都将南京点缀的更加光彩夺目,特别是明孝陵申遗成功更提高了南京城市在国际上的知名度。 4、行:从以前“基本靠走”到现在“立体交通网” 6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南京的经济快速发展,南京的交通四通八达。天上行,南京的禄口机场提供航天保障;地上走,铁路、长途汽车像乘公交一样快捷。为了疏通交通,南京建设了外环路、立交桥、长江二桥、三桥,方便车辆进出南京,市内道路新建,拓宽,增加公共交通车,给市民出行带来了方便。公交的发展我们也是很清楚的,过去主要在主干道上行,中山码头到夫子庙有过有轨电车,中央路上有33路电车,车站、码头有公共交通,其他出行就很不方便,有的全靠步行出门,有的骑自行车上下班,以前乘汽车也非常难,一是车少,二是人多,挤得汽车门都关不上,有的乘客在下面帮忙推,才把门关上,到了车里,人挤人,有事还为此争吵,人们的心情特别不好。改革开放了,春风吹来,南京的公交逐步得到改善,改变了原来的运行模式,由原来的公交公司统一天下,改为公交、中北、雅高三公司运作,公交车开进了大街小巷,市民告别了乘车难,乘车挤的痛苦。随着经济的发展,车辆进行更新,街上出现了双层车、豪华车、空调车,人们坐着,可以舒适的观赏南京的美丽景色。南京的地铁建成,给人们的出行带来了更多的方便快捷,随着地铁二号线的建成、长江四桥、纬三路大桥、过江隧道的建设,南京的交通将会更畅,带来的经济发展将会更快。

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衣食住行的变化(整理过的)

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衣食住行的变化(整理过的) 衣:改革开放前,农村居民生活条件差,买布靠布票,穿着是“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那一句农村里流行的“一件衣裳,老大穿了老二穿,老二穿了老三穿”也是当年的真实写照。自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农民收入的增加,市场商品的逐渐丰富,人们开始追求新、美的穿戴消费模式,穿着更加讲求舒适大方,服装变得丰富多彩,并日趋成衣化。各种皮鞋、旅游鞋、休闲鞋等不但式样新颖,而且穿着舒适,普遍为农民所接受。 食:相信粮票、油票,在很多人眼里都不会陌生,吃饭必须靠这个去换。随着改革开放,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农民消费水平随着收入的快速增长消费水平逐步提高,农村居民的食品消费逐步从追求数量满足为主转入了以追求质量为主的阶段,人们开始在吃上讲科学、讲精细、求营养、高质量。市场上丰富的肉、蛋、鱼、鲜菜、果四季常有,居民家庭想吃什么买什么。主食细粮化,且逐渐丰富多样,副食品消费从以追求数量满足逐渐转入讲究质量。 住:改革开放前,几乎家家户户住的房子都是茅草房,下雨天的时候,屋外下大雨,屋内下小雨,后来用砖砖瓦瓦建了个土砖房,下雨天依然受此待遇。现如今,一踏进村庄,一幢幢二、三层高的新楼房,展现在眼前。每户人家一块五、六分土地的宅基地,. 四面用宅沟围起来,沟水清澈,鱼翔浅底,既可捕食,又可防火。宅前宅后,还种上了花果林木,绿树成阴、鲜花争妍,家家住的是个鸟语花香、环境优美的“农民别墅”。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在乡政府和村集体经济组织的资助下,家家接通了水、电,既可饮上洁净的自来水,又能用上电灯、电话,还可上网、看电视,过上了现代化的城市生活。同时,户户添了三件“宝”:一是修了个洁净厨房,用上了燃气灶、电冰箱、微波炉;二是建了卫生厕所;三是造了沼气池,把粪便、垃圾统统灌到沼气池里,经发酵后制成沼气,供厨房作为清洁能源使用、其残渣又是农田需要的有机肥料。这样,既节省了燃料支出,又保护了农村环境,还提供了有机肥料。这在城市里是无法做到的。 行:过去,从乡里到县城不足40公里,农民却要坐车颠簸整整2个小时,终于进城了,灰头土脸的还不好意思见人。由于路况不好,公交车不愿意开辟线路,城乡道路上跑的数量稀少的出租车,也多是城里淘汰的破旧车辆,中途趴窝、超员超载现象时有发生。这种长期制我县农村发展的“行路难”问题,现在有了根本改观。近年来,围绕新农村建设,我县依托国家政策扶持,累计投人资金9000多万元,大力实施城乡道路畅通工程,新修乡村公路总里程达到448公里,一条条缎带式的沥青路从县城向乡村延伸,全县公路通乡率达到100%,通村率达到50%。通过招商,县上先后引进两家运输公司落户,新颖、舒适、快捷的公交车不仅到了全县所有乡,还开到了部分乡村,许多农民群众在家门口就可以坐车,直接进城。更大的收益是,过去由于交通闭塞、销售困难的农副产品,也随着道路的畅通进军国内外市场,为农民群众带来实实在在的收人。 用:改革开放三十年来,随着农村居民收入的增长,农村居民耐用消费品发生了巨大变化,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少到多、从抵挡到高档、从单一向全面的发展过程。改革开放前农村居民耐用品消费始终是低水平的。曾几何时,人们为了买一台彩电或冰箱,全家人要省吃俭用好几年;如今,农村居民家里由“老四件”(自行车、缝纫机、手表、收音机)迅速向“新六件”(电视机、电冰箱、洗衣机、电风扇、组合音响、照相机)和电脑、小洋楼、摩托车、空调、移动电话、小汽车等转化,生活已经从“基本生存型”向“享受发展型”转变。 文化事业:改革开放前,全村的中小学校舍设施十分简陋,文化设施非常落后。如今,一座现代化的文化活动中心已在镇东建立起来,可为本乡农民提供图书、影视、歌舞、棋牌,甚至培训、上网等全方位服务,大大丰富了农民的文化生活。村里所有中学、小学现已全都迁移到新民镇上,新建了宽敞的校舍,更新了教学设备,分别合并成为完中、中心校、幼儿园各一所,并在义务教育阶段,享受免学杂费、书簿费的待遇。至于学生上学,通公交的村,可乘公交车上学,不通公交的村,由学校设校车接送。这样,全村学龄儿童、青年,既能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