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音乐特点
蒙古民歌从音乐特点来讲,大致分为长调和短调两大类。长(共9张PPT)

请将下面有关地方风格与民族特色(陕西汉族、青藏高原藏族、
内蒙古蒙古族)、感情气质(高亢(gāokàng)嘹亮、激情朴实、辽阔热情) 和曲式结构(两段体、三段体)的填入下表
项目
地方风格 民族特色 感情气质
曲式结构
黄土高坡 走上这高高兴安岭 青藏高原
陕西汉族 (Hànzú)
激情(jīqíng) 朴实
三段体
第九页,共九页。
第一页,共九页。
第二页,共九页。
第三页,共九页。
蒙古民歌从音乐特点来讲,大 致分为(fēn wéi)长调和短调两大类。长调 节奏自由舒缓,旋律悠长,气息宽 广并有独特的颤音装饰。短调曲调 紧凑,节奏鲜明整齐。草原文化民 歌共性是表现出草原牧民热情爽朗 豪放的情感与性格。
第四页,共九页。
第五页,共九页。
内蒙古蒙古族 辽阔热情 两段体
青藏高原藏族 高亢嘹亮
两段体
第六页,共九页。
颂歌用于对党、祖国、领袖、人民、英雄人物、革命事 业的歌颂、赞美。 其曲调(qǔ diào)的一般特点是庄严、雄伟、宽广、壮丽、 热情洋溢、气势磅礴等。如《祖国颂》、《黄河颂》等。
第七页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共九页。
第八页,共九页。
内容(nèiróng)总结
蒙古族歌曲介绍特点

蒙古族歌曲介绍特点
蒙古族歌曲是蒙古族民间艺术中的一种表现形式,其特点主要有以下几点:
1.声音高亢:蒙古族歌曲通常使用高亢嘹亮的嗓音演唱,具有极强的穿透力。
2.独特的喉音:蒙古族歌曲中常常运用喉音演唱,这是其独特音色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让听众在音乐中感受到草原的无限广阔和恢弘壮阔。
3.律动感强:蒙古族歌曲节奏鲜明,旋律流畅,律动感强烈,具有动感和冲击力。
4.主题广泛:蒙古族歌曲包括了各种不同的主题,如表达爱情的、颂扬祖国的、讴歌英雄的等等。
5.传统色彩浓厚:蒙古族歌曲一般都具有浓厚的传统文化色彩,能够传承和展示蒙古族的丰富文化遗产。
浅析蒙古族长调与短调的音乐风格及特点

浅析蒙古族长调与短调的音乐风格及特点【摘要】蒙古族民歌有两种传统的分类方法,分为体裁分类和题材分类,从体裁来讲可分为长调和短调两种类型的民歌,从题材来讲则主要有牧歌、赞歌、思乡歌、宴歌、叙事歌和儿歌等众多类型的民歌。
本文主要依据体裁分类来浅析概述蒙古族民歌的类型与音乐特点。
【关键词】蒙古族;长调;短调蒙古族被称为“马背上的民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素有“音乐民族”、“诗歌民族”之称。
蒙古族主要聚居在内蒙古自治区,其余人口分散在东北三省、新疆、青海、甘肃等地。
蒙古族拥有悠久的历史和璀璨的文化,在历史、音乐、文学、美术、地理、天文等方面为祖国的发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长久以来蒙古人民过着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长期生活在辽阔、空旷的大草原上,加之蒙古族人民质朴、爽朗、热情、豪放的性格,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用自己的智慧和艺术才能创造了大量丰富而宝贵的音乐财富,使其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音乐文化。
一、蒙古族民歌的主要类型民歌在蒙古族民间音乐中占有重要地位,按照体裁分类可以概括为长调和短调两种类型。
1、长调民歌是典型的蒙古族音乐风格的代表,具有自由、辽阔、奔放等特点,其曲调悠长、节奏自由,大多采用散板,形成这种音乐性格的原因是和蒙古族人民长期以来的生活环境和习惯是分不开的,“蓝蓝的天上白云飘”、“风吹草低见牛羊”是蒙古族人民生活的真实写照,长期生活在广袤无垠的大草原上,过着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造就了这一音乐体裁的形成。
内蒙古地大物博、地广人稀,这样的生活条件与生活方式铸就了蒙古族长调民歌的音乐特点。
“乌日汀道”是蒙古族长调民歌最富有特色的一种体裁,它最明显的特征是悠长舒缓的节奏和宽阔舒展的曲调,常用拖腔的方法来演唱,虽无明显的音乐节奏却也有内在的规律和分寸感。
这一点主要体现在骏马、骆驼的步伐和草原游牧生活等节奏的渗透。
在演唱中,以独具特色的“诺古拉”(颤音或称波折音)构成了主要的演唱技巧。
形成这样的一种歌唱的艺术形式是与蒙古族的自然环境、生产生活方式、民族习惯以及民族文化心理特征是分不开的。
☆牧歌

歌
无伴奏合唱
始于欧洲唱诗班,它没有伴奏乐器, 但由不同音色的人声通过不同的方式 进行组合,同样具有很强的音乐表现 力。
蒙古歌曲特点:
高亢、嘹亮、遥远。
歌曲介绍
《牧歌》是一首蒙古族长调牧歌的代 表歌曲。歌曲淋漓尽致的展现了美丽富 饶的草原一派迷人的景色,也抒发了内 蒙古人民对自己故乡深沉真挚的恋情。
歌曲结构
一段体:又称一部曲式,由一个乐段 构成,一般只有一个音乐形象,一种 音乐意境。
银
杯
牧歌 : 银杯
旋律 悠扬; 速度 慢;高亢 Nhomakorabea、欢快 较快
力度 变化不强; 较强 节奏 松、舒展 ; 紧凑 分类 长调 短调
长调:节奏自由,旋律舒展、辽阔, 句尾悠长,一般由两个乐句构成。主 要流行于内蒙古牧区。 短调:节奏自由,旋律优美抒情,结 构工整,多为叙事性歌曲。近代一些 宴歌、婚礼歌等也属于短调体裁。
实践与创造
1、用连线标出各声部的音乐特点,讨论 齐唱与合唱的主要不同之处。
女高 丰满结实 女低 明亮宽广 男高 深沉浑厚 男低 高亢富有诗意
2、再听《牧歌》,与美术整和。
再 见
蒙古民歌长短调 碧草蓝天醉琴音——简述蒙古民歌的艺术特点

关于蒙古大草原的歌曲

关于蒙古大草原的歌曲(实用版)目录1.蒙古大草原歌曲的概述2.蒙古大草原歌曲的特点3.蒙古大草原歌曲的历史与文化背景4.蒙古大草原歌曲的现代发展5.蒙古大草原歌曲在我国的影响与价值正文一、蒙古大草原歌曲的概述蒙古大草原歌曲,顾名思义,是源于蒙古大草原地区的一种音乐形式。
蒙古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其音乐文化源远流长,蒙古大草原歌曲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些歌曲以歌唱草原、骏马、蓝天、白云等自然景观为主题,展现了蒙古族人民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敬畏之情。
二、蒙古大草原歌曲的特点蒙古大草原歌曲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其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独特的音乐风格:蒙古大草原歌曲的曲调优美、旋律独特,既有深沉悠扬的旋律,也有欢快激昂的节奏。
2.歌词内容丰富:歌曲歌词多以描绘草原自然风光和蒙古民族风土人情为主题,充满了浓厚的生活气息和民族风情。
3.演唱方式多样:蒙古大草原歌曲的演唱方式有独唱、合唱、齐唱等,也有一种特殊的“喉音”唱法,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三、蒙古大草原歌曲的历史与文化背景蒙古大草原歌曲的发展与蒙古民族的历史文化紧密相连。
早在公元前,蒙古民族的祖先就已经开始在草原上放牧、游牧,创造和发展了独具特色的草原文化。
随着历史的推移,蒙古民族逐渐形成了一套完整的音乐体系,其中包括了丰富多彩的草原歌曲。
四、蒙古大草原歌曲的现代发展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和全球化的推进,蒙古大草原歌曲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传播与发展。
越来越多的蒙古族音乐人开始尝试将传统草原歌曲与现代音乐元素相结合,创作出更具时代感的作品。
同时,蒙古大草原歌曲也走出国门,走向世界,赢得了越来越多国际友人的喜爱。
五、蒙古大草原歌曲在我国的影响与价值蒙古大草原歌曲在我国音乐文化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其影响和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丰富了我国音乐文化:蒙古大草原歌曲为我国音乐文化增添了独特的韵味,成为中华民族音乐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2.促进了民族团结:蒙古大草原歌曲的传播与发展,有助于增进各民族之间的了解和友谊,促进民族团结。
蒙古族风格无伴奏合唱艺术中音乐形态特征与艺术特点探究

蒙古族风格无伴奏合唱艺术中音乐形态特征与艺术特点探究
蒙古族是中国的主要少数民族之一,拥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传统。
蒙古族的音
乐文化历史悠久,风格独特,其中无伴奏合唱艺术在蒙古族音乐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
本
文将探讨蒙古族风格无伴奏合唱艺术的音乐形态特征与艺术特点,以期能够更好地了解和
欣赏蒙古族音乐的独特魅力。
一、音乐形态特征
1. 不倚重器乐
蒙古族风格的无伴奏合唱艺术并不倚重器乐的伴奏,在表现形式上是纯粹的人声合唱。
它使用喉音唱法,运用头腔与喉咙的共振来制造浑厚的低音和清晰的高音,形成独特的音
韵美。
2. 单一旋律
蒙古族无伴奏合唱艺术的音乐形态特征之一是单一的旋律。
歌曲的旋律简单而朴实,
多用一些简短的旋律和音律,但旋律变化丰富,且具有很强的民族特色。
3. 多样的音域
蒙古族无伴奏合唱艺术中的歌曲多采用低音和高音的交替演唱方式,呈现出宽广的音域。
这种音域的延伸和变化,使得蒙古族无伴奏合唱艺术在表现力上更加丰富。
二、艺术特点
1. 饱满的民族特色
蒙古族无伴奏合唱艺术凸显了浓厚的民族特色,其歌曲既表现了蒙古族人民的伟大情
感和高尚品格,又反映了他们的生活观念和世界观念。
2. 高度的艺术技巧
蒙古族的无伴奏合唱艺术要求演唱者具备较高的音乐技巧,如对喉音唱法的运用、对
音乐节奏的把握、对旋律走向的把握等方面都需要相当的技巧。
3. 丰富的艺术内涵
蒙古族无伴奏合唱艺术所呈现的音乐作品内容丰富多样,既有描绘蒙古大草原壮阔景
色的歌曲,也有歌颂英雄豪杰的歌曲,更有表达深情的爱情民歌,这些歌曲都充满了蒙古
族独特的文化气息。
课程作业蒙古长调艺术特点

课程作业蒙古长调艺术特点Standardization of sany group #QS8QHH-HHGX8Q8-GNHHJ8-HHMHGN#蒙古长调的艺术特点蒙古长调的艺术特点蒙古长调的形成和发展有着一千多年的历史,在此期间,蒙古长调在不停的发展变化,最终形成了今天独具一格的音乐风格。
蒙古族长调音调高亢,旋律优美,音域宽广,节奏舒缓回转,具备独特的艺术美感。
蒙古族音乐发展史可以宏观角度划分为三个大的历史时期,即山林狩猎音乐文化时期、草原游牧音乐文化时期、亦农亦牧音乐文化时期。
公元7世纪前,蒙古人祖先一直在大兴安岭山脉与额尔古纳河流域生息,生产方式以狩猎为主。
在漫长的生活岁月里,蒙古人创造了自己富有狩猎特色的音乐文化,如狩猎歌舞、萨满教歌舞等。
一般来讲,这一时期的音乐风格以短调为代表,民歌具有结构短小、音调简洁、节奏明了、词多腔少等特点。
整体音乐风格具有叙述性与歌舞性,抒情性较弱,这也是原始时期人类音乐艺术的共同特征。
从现有资料可以看到,一些明显带有这一时期音乐文化特征的蒙古族民歌,至今仍在民间流传,如《追猎斗智歌》、《白海青舞》。
公元7世纪起,生活在我国东北部额尔古纳河沿岸以狩猎为生的蒙古族,开始走出山林逐渐西迁踏上了蒙古高原,在形成游牧生产方式的同时逐步强盛起来。
公元1206年,蒙古族伟大的历史人物成吉思汗统一北方草原蒙古各部之时,宣告了蒙古民族正式登上北方草原的历史舞台,顺历史潮流自然成为北方草原文化的集大成者。
蒙古族在接过北方草原文化的接力棒后,以自己的方式为其注入了新鲜血液,增添了新的动力,使北方草原音乐文化迅猛发展。
伴随着狩猎生产方式向游牧生产方式的转变,音乐风格也发生了从短调民歌向长调民歌风格上的演变,形成了蒙古族音乐史上的草原游牧音乐文化时期。
草原游牧时期的音乐文化现象是极其复杂的,从音乐形态学角度上看,此时期既保留发展了狩猎时期的短调音乐风格,又逐步创新形成了长调音乐风格。
就长调民歌本身而言,此时期也经历了一个漫长的由简至繁、由低至高的继承发展过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蒙古音乐特点
蒙古族民歌以声音宏大雄厉,曲调高亢悠扬而闻名。
其内容非常丰富,有描写爱情和娶亲嫁女的,有赞颂马、草原、山川、河流的,也有歌颂草原英雄人物的等等,这些民歌生动地反映蒙古社会的风土人情。
按照音乐形式分为长调,短调,说唱形式的乌力格尔、叙事歌、好来宝等等。
按照音乐内容分为猎歌、牧歌、赞歌、思乡曲、礼俗歌等等。
流传于蒙古族的乐器有马头琴、四胡、胡毕斯、火不思及其他的打击乐器等。
长调
主要分布在内蒙古和蒙古国境内,除联合“申遗”外,中蒙两国已经承诺将尽快作出蒙古族长调民歌十年行动计划采取保护措施。
用蒙古语歌唱,字少腔长、高亢悠远、舒缓自由,宜于叙事,又长于抒情,表达了草原儿女独有的深情。
长调民歌由马头琴伴奏更具草原文化的韵味。
长调一般为上、下各两句歌词,演唱者根据生活积累和对自然的感悟来发挥,演唱的节律各不相同。
长调歌词绝大多数内容是描写草原、骏马、骆驼、牛羊、蓝天、白云、江河、湖泊等。
长调因地区不同而风格各异。
锡林郭勒草原的长调民歌,声音嘹亮悠长,流行有《小黄马》、《走马》等。
呼伦贝尔
草原的长调民歌则热情奔放,有《辽阔草原》、《盗马姑娘》等。
阿拉善地区的民歌节奏缓慢,流行有《富饶辽阔的阿拉善》、《辞行》等。
科尔沁草原的民歌以抒情为主,流行的有《思乡曲》、《威风矫健的马》等。
昭乌达草原民歌流行的有《翠玲》、《孟阳》等。
长调民歌在一些长音的演唱上,可以根据演唱者的情绪自由延长,从旋律风格及唱腔上具有辽阔、豪爽、粗犷的草原民歌特色。
长调民歌的衬词均以“嗒咿”、“咿哟”、“咿哟”等。
高音的衬词一般为开口音或半开口音;中音的衬词较灵活,结尾处的衬词一般是半开口音或闭口音。
短调
短调是最早发展起来的一种民歌体裁。
在沃野千里的河套平原。
土默川平原及自治区其他农业和半农半牧区的民歌,都是短调民歌。
短调民歌也叫爬山调,山曲儿,多用汉语演唱。
所以,不仅内蒙古西部地区的蒙古人喜欢唱,汉族和其他民族的人也喜欢唱这种山曲儿。
与长调民歌明显不同的是,短调一般是两行,有韵的两句式或四句式,节拍比较固定。
歌词简单,但不呆板,其特点在音韵上广泛运用叠字。
往往是即兴歌唱,灵活性很强。
爱情歌曲在短调民歌中占有极大的比重。
如《森吉德玛》、《达古拉》、《小情人》等,
深刻地反映了蒙古族男女青年追求自由、幸福的美好愿望。
其次,反映蒙古族人民反抗侵略,揭露封建统治阶级的罪恶行径,以及在革命斗争中产生的革命民歌,如《独贵龙》、《引狼入室的李鸿章》、《反日歌》等,都是这类短歌的代表作。
呼麦
“又名“浩林·潮尔”,原义指“喉咙”,即为“喉音”,一种藉由喉咙紧缩而唱出“双声”的泛音咏唱技法。
“双声”指一个人在演唱时能同时发出两个高低不同的声音。
另外,呼麦又称“蒙古喉音”。
呼麦作为一种歌咏方法,目前主要流传于中国内蒙古,南西伯利亚的图瓦、蒙古、阿尔泰和卡开斯等地区。
西藏密宗格鲁派的噶陀、噶美两寺,也有使用低沉的喉音来唱诵经咒的传承。
“呼麦”,又名“浩林·潮尔”,是蒙古族复音唱法潮尔的高超演唱形式,是一种“喉音”艺术。
呼麦是一种古老的歌唱方式,声音从喉底里发出来,悠悠远远地往一个很深很深的隧道里面钻,那个隧道是时间的记忆。
据说,呼麦已经有千年历史,而今已是蒙古国宝级的艺术,在全世界独一无二。
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蒙古族呼麦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蒙古族不论男女老少都爱唱歌,他们尊崇唱歌和善于唱歌的人。
蒙古族民歌主要分为两大类:礼仪歌和牧歌。
礼仪歌用于婚宴等喜庆场合,以歌唱纯真的爱情、歌唱英雄、歌唱夺标的赛马骑手为主要内容。
牧歌多在放牧和搬迁时唱,内容以赞美家乡,状物抒情者居多。
蒙古族民歌节奏自由,装饰音多而细腻,并具有较强的朗诵性。
其燎亮、悠长、亲切的曲调,沁人心脾。
牧歌的歌词既擅于抒情,又注重写景,情景交融,表现人和大自然的和谐关系。
牧歌的节奏一般是悠长、徐缓、自由,多采用“密—疏—更密—疏”的节奏。
一般情况下,牧歌的上行乐句节奏是悠长徐缓的;下行乐句则往往采用活跃跳荡的三连音节奏,形成绚丽的华彩乐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