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初中语文15小说阅读PPT课件PPT课件
人教版(部编)初中语文八上第四单元第15课《散文两篇--我为什么而活着》优秀课件(27张)(共27张PPT)

阅读罗素 的作品,是 我一生中最 愉快的事件 之一。 - - 爱因斯坦
朗读课文,思考:
1、罗素为什么而活着?罗素 一生有哪几种追求? 2、本文的结构是如何安排的?
我为什么而活着?
渴望爱情
活 着
追求知识
同情苦难
• “这三种纯洁但无比强烈的激情支配着我 的一生。 • 这三种激情,就像飓风一样,在深深的 苦海上,肆意地把我吹来吹去,吹到濒 临绝望的边缘。 ”
饥饿中的孩子
我 为 什 么 同情尘世 而 活 着
被压迫被折磨者
无助的老人
全球性的孤独、贫穷和痛苦
……
饥饿的侵袭
死 于 流 弹 的 平 民
饥饿中的孩子
我 为 什 么 同情尘世 而 活 着
被压迫被折磨者
无助的老人
全球性的孤独、贫穷和痛苦
……
• 罗素一生积极参加社会政治活动,为维护世 界和平,多次发表声明和演讲,反对侵略战 争。二战期间,还因反战坐了六个月牢。 • 1955年初,罗素、爱因斯坦和各国科学家发 起了禁核签名运动。 • 1961年,89岁高龄的罗素偕夫人到英国国防 部门前静坐示威,被判两个月监禁。 • 1964年创立罗素和平基金会。 • 1968年,苏联入侵捷克,罗素提出强烈抗议。 • 1970年,他谴责以色列发动的中东战争,这 是罗素最后一次和平的呼声
• “这三种纯洁但无比强烈的激情支配着我 的一生。这三种激情,就像飓风一样, 在深深的苦海上,肆意地把我吹来吹去, 吹到濒临绝望的边缘。 ”
这三种追求有什么内在联系?
“对人类苦难不可遏制的同情”是追求爱情、 知识的真正动力,这体现了一个伟大思 想家拯救人类苦难的良知。 他追求爱情,是因为那里有人类所梦想的 天堂的缩影; 追求知识,是因为他愿意把自己所有的智 慧、力量奉献给人类,这一切都源于他 心中一个辉煌的梦:关爱人类,救民于 水火之中。
部编版语文初中八年级上册15散文二篇我为什么而活着课件.ppt

在某种意义上,人世间各种其他的责任 都是可以分担或转让的,惟有对自己的人生 的责任,每个人都只能完全由自己来承担, 一丝一毫依靠不了别人。
不止于此,我还要说,对自己人生的责
任心是其余一切责任心的根源。一个人惟有 对自己的人生负责,建立了真正属于自己的 人生目标和生活信念,他才可以由之出发, 自觉地选择和承担起对他人和社会的责任。
对于人为什么活着的问题,有人给出 了这样的一个答案――我觉得人为什么活 着不能把它考虑大了,大多数人都是普通 人,人又是群居生活的,我们的生活内容 很多,只要每个人能够为我们的生活中任 何一片领域的进步而努力工作着,无论最 终他是否有成就,他的人生都是有意义的。 死只是终点,不是目标,进步的过程才是 我们每一个普通人共同的人生目标。
《我为什么而活着》
----罗素
自C学on成te果nts展示:
1 第一组:整体感知 2 第二组:品味语言 3 第三组:探究感悟 4 第四组:拓展延伸
文章总体结构:总 分 总
爱脱孤独 爱的结合能见到天堂
什
了解人类的心灵
么 (追求)知识 知道星星为何发光
而
理解毕达哥拉斯思想
崇高而伟大的情怀
散文欣赏:
《对自己的人生负责》(节选)
---- 周国平
我们活在世上,不免要承担各种责任, 小至对家庭、亲戚、朋友,对自己的职务, 大至对国家和社会。这些责任多半是应该承 担的。不过,我们不要忘记,除此之外,我 们还有一项根本的责任,便是对自己的人生 负责。每个人在世上都只有活一次的机会, 没有任何人能够代替他重新活一次。如果这 唯一的一次人生虚度了,也没有任何人能够 真正安慰他。认识到这一点,我们对自己的 人生怎么能不产生强烈的责任心呢?
活
第15课《故乡》(教学课件) 初中语文部编版九年级 上册

人物总结
对比
杨二嫂
闰土
相同点
被压榨的社会底层百姓,经济被剥削,精神被毒害,生活 困顿,命运悲惨
人物的出场 不
同
人物的身份
点
记忆的模样
未见其人,先闻其声 城镇市民 美丽端庄
千呼万呼始出来 乡村农民 健康博识
现实的模样
尖刻自私
麻木守旧
作者的态度
厌恶同情
悲悯无奈
文末的评价
辛苦恣睢
辛苦麻木
前天伊在灰堆里,掏出十多个碗碟 来,议论之后,便定说是闰土埋着的, 他可以在运灰的时候,一齐搬回家里 去;杨二嫂发见了这件事,自己很以 为功,便拿了那狗气杀,飞也似的跑 了,亏伊装着这么高底的小脚,竟跑 得这样快。
赏析:
“十多个碗碟”的意外发现,杨二 嫂又可以“矜功恃宠”,便可以明目 张胆的拿狗气杀,但毕竟未经他人同 意,拿了奔走,造成事实。表现杨二 嫂搬弄是非、自私贪婪的本性
学习任务三 对比研读,感知陌生的人物形象——杨二嫂
活动:看图识人,谁是杨二嫂?为什么?
单薄、轻浮
“像一个画图仪器里细脚伶仃的圆规。 “却见一个凸颧骨,薄嘴唇,五十 岁上下的女人站在我面前。”(40段)
尖酸、刻薄
严厉、刻板
出场:“哈!这模样了!胡子这么长了!”(39段】
攀谈:“不认识了么,我还抱过你咧!”(42段) “忘了?这真是贵人眼高……”(46段) “阿呀呀,你放了道台了……吓,什么都瞒不过
我。”(50段) “阿呀阿呀,真是愈有钱……便愈有钱…(52段)
未见其人先闻其声, 放纵、泼辣
拉关系套近乎 刻薄、自私
圆规一面愤愤的回转身,一面絮絮 的说,慢慢向外走,顺便将我母亲的 一副手套塞在裤腰里,出去了。
2023-2024 部编版初中语文 九年级上册 第15课《故乡》+课件

整体把握
这篇小说写了哪些人物?其中哪些人物 刻画得较详细?
人物有:“我”、母亲、宏儿、闰 土、杨二嫂、水生;
闰土、杨二嫂、“我”,刻画得比 较详细。
整体把握
按“回故乡——在故乡——离故乡” 划分结构层次,并说说本文的线索和 写作顺序。
第一部分(1-5): 回故乡。 第二部分(6-77): 在故乡。 第三部分(78-88):离故乡。 以“我”在故乡的见闻感受为线索。 时间顺序。
语言 描写
动作 二十 描写 年后
“迅哥儿你阔了,搬动又笨重,你 还要什么这些破烂木器,让我拿去 罢。我们小户人家,用得着。”
表现杨二嫂 贪婪的性格
“圆规一面愤愤的回转身,一面絮絮 的说,慢慢向外走,顺便将我母亲的 一副手套塞在裤腰里,出去了。”
自私、尖刻、 贪婪
“那豆腐西施的杨二嫂,自从我家收拾行 李以来,本是每日必到的”
动作语态:手捏钢叉,向猹尽力刺去, 很高兴 说话脱口而出,滔滔不绝——勇敢 活泼机智热情纯真;
合作探究
对“我”的态度:只是不怕“我”,不 到半日,便熟识了,告诉我许多稀奇事,分 别时躲到厨房哭着不肯出门,送“我”贝壳 和很好看的羽毛——建立了淳朴的友谊,热 情;
对生活的态度:热爱生活,农村生活知 识丰富——无忧无虑,快乐纯真。
合作探究
主旨
这篇小说通过故乡20多年前后的变化,揭 示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造成了辛亥革命前后 农村经济衰败,农民和小市民生活的贫困,封 建社会传统观念对人们的精神毒害,造成人们 纯真的人性被扭曲的社会现实,表达了改造旧 社会、创造新生活的强烈愿望。
语言赏析
第6段“我的母亲早已迎着出来了,接着 便飞出了八岁的侄儿宏儿”一句中“迎” 和“飞”有什么表达效果?
第15课 故乡 九年级语文上册配套课件

严寒,深冬,阴晦,冷风,呜呜的响,苍 黄 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
眼前展开一片海边碧绿的沙地来,上面深 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
三、抓住“对比”,梳理情节,感知主要内容
(2 )闰土是这篇小说的主要人物,作者运用对比手法,从不同角度写了他的变化。请 细读课文,摘录关键词语,填写下面的表格。
变化
外貌 动作、语言、神态
对我的态度 对生活的态度
十一二岁,紫色圆少脸年,闰头土戴小毡帽,
颈套银项圈,一双红活圆实的手。
十一二岁,紫色圆脸,头戴小毡帽,颈上套一 个银项圈,有一双红活圆实的手。 健康壮实。
手活捏泼钢刚健叉,、动捕作干鸟脆,利活落,泼说刚话健脱口,而动出,朴 作质干、脆生利动;落有。智有勇、热情、纯真。 活泼机智。
2.小说写了哪些场面?出现的主要人物有哪些?尝试用一两个词语概括阅读这些
场面的感受。
现实的故乡(现在)
理想的故乡(将来)
回忆的故乡(过去)
美丽
破败
美好
主要人物:“我”、闰土、杨二嫂。
三、抓住“对比”,梳理情节,感知主要内容
1. 小说中的三个“故乡”,其中的环境和人物前后对比变化很大,仔细读课文,用表格
“只是不怕我”,送“我”贝壳 和鸟毛,告诉
说“话我脱”很口多而希出奇的,事有。说对“不我完”的友好新,热鲜情。 事热。爱生活,知识丰富。天真活泼,无忧无虑。
中年闰土
身材增加了一倍,脸色灰黄, 有很深的皱纹, 眼睛周围肿得 通红,头戴破毡帽……
说话吞吞吐吐,断断续续,谦恭而又含糊,显 得迟钝麻木。
对“我”恭恭敬敬,称呼“我”为 老爷,和 “我”之间隔了 一层可悲的厚壁障了。
2024年中考语文专题复习-小说阅读技巧课件(共32张PPT)

2017年浙江省监理工程师《合同管理》模拟题(含答案解析)学校:________ 班级:________ 姓名:________ 考号:________一、单选题(50题)1.根据《标准施工总承包招标文件》中的《合同条款及格式》,竣工试验分三阶段进行,其中第一阶段进行的是( )。
A.联动试车B.保证工程满足合同要求的试验C.功能性试验D.产能及环保指标测试2.根据《标准施工总承包招标文件》中的《合同条款及格式》,下列文件中,属于设计施工总承包合同组成文件的是( )。
A.工程量清单B.发包人要求C.单位分析表D.发包人建议3.根据《民法通则》,自然人作为合同法律关系主体必须具备的条件是( )A.取得相应的执业资格证书B.有依法成立的公司C.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D.具备相应的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4.国家发展改革委等九部委发布的《简明标准施工招标文件》,适用于工期不超过()个月,且技术相对简单的小型项目。
A.6B.12C.18D.245.保证法律关系应当参加的主体至少有( )A.保证人、被保证人B.保证人、被保证人、债权人C.被保证人、债权人D.保证人、债权人6.业主从国外采购建设工程所需设备时,招标文件中要求报指定目的港价的。
国外供货方在投标时应报( )价。
A.FCAB.CIPC.FOBD.CIF7.在施工招标工作中,中标人最终应由()确定A.招标人B.评标委员会C.工程所在地招标投标管理机构D.招标代理机构8.某工程投标了建设工程一切险,在施工期间现场发生下列事件造成损失,保险人负责赔偿的事件是( )。
A.大雨造成现场档案资料损毁B.雷电击毁现场施工用配电柜C.设计错误导致部分工程拆除重建D.施工机械过度磨损需要停工检修9.对于需要进行抽样检查的工程材料,应在材料采购合同中约定的内容有( )。
A.抽检比例和取样方法B.抽检数量和检测方法C.检测方法和抽检比例D.取样方法和抽检数量10.根据《标准施工合同》,投保“建筑工程一切险”的正确做法是( )。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 15《诫子书 》课件(35张ppt)

对照注释,翻译课文 补充注释:
诫:警告,劝诫。
书:即书信,是一种应用性文体。
夫:语气词,文言虚词的一种,用于句首。如“夫”、“盖”。表 示将发议论,起引出下文的作用。古代称之为“发语词”。
以:用来。 修身:修养身心。
广:扩展 。
成学:成就 年与时驰:年华
励精:振奋 意与日去:意志;岁月
遂成枯落:最终;枯败;凋零。
作者简介
❖ 作为一代历史伟人,诸葛亮最大的功绩是辅佐刘备开创蜀国 基业。东汉末年,群雄并起,问鼎逐鹿。建安十三年(208), 诸葛亮出使东吴,舌战群儒,最后促使孙刘联合,共抗曹操,并 经赤壁一战奠定三国鼎立局面,而后为刘蜀集团运筹策划,东征 西讨,开疆拓土,富国强兵,直至病逝于五丈原军旅之中。他有 济世爱民之心,经天纬地之才,“智绝千古”,特别是隆中决策, 高瞻远瞩,不出茅庐而知天下三分,可谓“专待春雷惊梦回,一
通译全文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高尚君子的行为,以宁静来提高自身的修养,以节俭来培养自己的品德。
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互文)
不恬静寡欲无法明确志向,不排除外来干扰无法达到远大目标。
通译全文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
学习必须静心专一,而才能来源于学习。
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 重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掌握重点文言词,背诵课文,积累警句。 教学难点:理解文中深刻的人生哲理和父对子的殷殷期望。
考点分析: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可结合老子的“静为躁之君”这句名言以及 诸葛亮自身临终遗嘱“掘棺材之地,穿平常服饰,不配器物”,留给子孙的财 产只有桑800株,薄田15公顷的故事来引导理解。“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 无以致远”中抓住“澹泊”“宁静”与“立志”“致远”的关系,让学生联系 正面事例与反面事例来赏读,使学生心灵受到震撼,明白在充满诱惑的滚滚红 尘中,切不可随波逐流,迷失志向。“年与时驰,意与岁去,遂成枯落”点拨 学生联想已学过的名句“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 跎”,体会出人生短促,如白驹过隙,要倍加珍惜青春年华。
第15课《故乡》课件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

杨二嫂
愕然了
“我还抱过你呢”
记得了
“你阔了”
并没有阔
“三房姨太太……八抬大轿”“俞有钱俞不肯放松”
亲近
吹捧
讽刺
小市民
杨二嫂形象探究
尖酸刻薄、庸俗泼辣的圆规
动作
1.品味52段的行动描写(细节描写),可以用哪个成语来概括?表现了她怎样的性情特征?圆规一面愤愤的回转身,一面絮絮的说,慢慢向外走,顺便将我母亲的一副手套塞在裤腰里,出去了。
塑造杨二嫂形象的作用
1、以她的自私、刻薄衬托闰土的善良、浑厚。另一方面展示了当时人与人之间关系的隔膜。
尖嘴利舌、贪财爱小、自私狭隘,可笑、可恨、可怜、可气,她是庸俗的小市民的典型形象,是“辛苦恣睢而生活”的人。
杨二嫂
2、说明在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的统治下,故乡的日趋破产和小市民的日趋贫困。
著名作品集有《野草》、《朝花夕拾》《呐喊》、《彷徨》《华盖集》、《坟》等。
在初中我们学过他的作品有: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选自《朝花夕拾》
《社戏》
选自《呐喊》
《阿长与《山海经》》
选自《朝花夕拾》
主要作品集
1、小说集两部:《呐喊》(1918—1922); 《彷徨》(1924—1926)2、历史小说集一部:《故事新编》(1922—1935)3、散文集一部:《朝花夕拾》 (1928 原名《旧事重提》)4、散文诗集一部:《野草》(1927)5、翻译作品:俄国作家果戈里的《死魂灵》、 苏联作家法捷耶夫的《毁灭》等6、杂文集十六部
健康、朝气蓬勃、热情开朗、见多识广、勇敢机灵、天真活泼、纯真善良的小英雄
杨二嫂也是作者着力刻画的一个小市民的典型形象,作者也是通过对照,写出杨二嫂的变化。细读课文找出杨二嫂的肖像、语言、神态、动作的描写的关键词语,分析一下杨二嫂变成一个什么样的人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5.第⑨段“他没有剥皮,感觉到了烤红薯的微涩与甘甜”中的 “微涩”和“甘甜”意蕴丰富,请揣摩并写出平头少年的内心 活动。(3分) 平头少年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3分)示例:我为什么不去跟爸爸打个招呼呢?这哪里 是一只烤红薯啊,这分明是爸爸一片沉甸甸的心意啊。(意对即 可) [解析] 本题是对文学作品的情节、人物欣赏的考查,难度中 等。结合⑨⑩两段内容,注意“微涩 妄自揣度,答题会偏离文章暗示的方向。造成扣分现象。
1.根据文中男人的行为,完成下面的填空。(2分) 手忙脚乱 烤 红薯→打起精神称红薯→高声吆喝 送 红薯→不 声不响吃红薯 [解析] 考查对故事情节的理解把握和概括归纳的能力,难度 较低。根据细节以及其他两处“称”“吃”的提示作用,很容易 找出两个动词来。
2.文中的男人对儿子(平头少年)的父爱表现在哪些方面?请举例 说明。(4分)
喊了起来:“卖烤红薯啰!”嗓音很小,又哑又沙,像被砂纸打 磨过。声音吸引了这几个学生的目光,然而他们只是投来极为漠 然的一瞥,又转过脸继续说笑。 ⑥于是,男人又提高嗓门吆喝:“烤红薯白送啰!”这时, 一个长脖子少年停下来,并转身朝男人走来。边上的平头少年拽 了拽他的胳膊,可是没能将他拉住。长脖子少年走到男人面前, 问道:“烤红薯白送?” ⑦男人憨笑着挑出四个红薯,边挑边问长脖子少年:“你们 宿舍几个人?”长脖子少年说:“四个。”男人接着问:“那个 和你一起走的留平头的也是?”长脖子少年说:“不错。”男人 说:“那就给你们多带几个吧!”于是又挑了四个。他把八个烤 红薯分装进两个袋子,递给长脖子少年。
⑧天渐渐黑下来。(B)男人看了看天空,雪越下越大,地上铺 了厚厚的一层。男人仍然没有卖掉一个烤红薯。他推起三轮车, 慢慢往回走。他在一个街角停下来,就着昏黄的路灯,从炉里掏 出一个焦糊的烤红薯。他仔细地剥掉皮,慢慢地吃起来。他不声 不响地吃掉一个,又掏出第二个。他一口气吃掉八个烤红薯,那 是烤炉里剩下的全部烤红薯。吃到最后,他不再剥皮,将烤红薯 从烤炉里取出来,直接塞进嘴巴。男人想,自己的嘴唇肯定被烫 出了水泡,因为现在,那里钻心地痛…… ⑨长脖子少年回到宿舍,将两袋烤红薯随手放在床头柜上。 谁对烤红薯都没有兴趣,即使是白送,他们也不想吃上一口。终 于,快熄灯的时候,留平头的少年打开了一个袋子,取出一个烤 红薯,托在手里,细细端详。长脖子少年提醒他说:“都烤糊
了。”平头少年低头不理他,闭起眼睛嗅那个烤红薯。电灯恰在 这时熄灭,平头少年在黑暗来临的瞬间,将那个已经冰凉的烤红 薯凑近嘴巴,狠狠地咬了一口。他没有剥皮,感觉到了红薯的微 涩与甘甜。 ⑩长脖子少年突然说:“你和卖烤红薯的那个人长得很像。” ⑪黑暗里,平头少年偷偷流下了一滴眼泪。 (选自《知识窗》2011年第1期,有删改)
4.文中有两处关于雪的环境描写,说说这样写的好处。(3分) (A)天空飘着雪花,男人的头顶和肩膀上落着薄薄一层雪。 (B)男人看了看天空,雪越下越大,地上铺了厚厚的一层。 [答案] (3分)暗示时间的推移;交待天气变得更冷;烘托人 物失落、苦涩的心情;营造苍凉凝重的氛围。(答出三点,意 对即可) [解析] 本题考查了对环境描写的欣赏,有一定难度。环境 描写的作用一般有交待时间、地点、背景,营造氛围,衬托 人物,推动情节等,这里两次描写了雪,答题时一定要突出 变化这个要点。
第二篇 现代文阅读
第一章 文学类作品阅读
第一节 小说阅读
真题体验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题目。 雪地烤红薯 周海亮 ①男人缩在高中校园门口,守着一个烤红薯的老式铁炉。他不 断地把烤熟的红薯挑出来,把没烤的红薯放进去,十几个红薯,让 他手忙脚乱。第一次做这种营生,男人的心里有点慌。 ②(A)天空中飘着雪花,男人的头顶和肩膀上落着薄薄一层雪。 正是放学的时候,走读的学生赶着回家,住校的学生赶着回宿舍, 所有人都在雪中匆匆而过。男人把一个烤得最成功的红薯托在手里, 嘴张着,却并不吆喝。 ③有人停下来,看他的红薯。他立刻打起精神,从旁边操起小 秤。他挑了两个最大的红薯放进秤盘,拉起提绳。“啪”的一声,
两个红薯紧跟着掉在雪地上。男人急忙再从烤炉里取出两个红薯, 那个学生却早已经走远了。 ④整个下午他都没有卖掉一个烤红薯,这让他很伤心。现在, 除了他,谁还把烤红薯当成好东西?儿子考上重点高中的那一天, 闹着要去吃洋快餐。儿子点了一份薯条,端上来的东西又黄又瘦, 蜷缩扭曲着,他不知为何物。尝一个,才知不过是炸过的土豆条 罢了。他说:“这能比得上烤红薯?”儿子边笑边喝着可乐。可 乐他也尝了尝,不好喝,麻舌头。他想,烤红薯多好啊,剥了皮, 又香又甜,含在嘴里,不用嚼,直接化成蜜淌下去,如果再配一 大碗玉米糁子和一碟腌萝卜条,那滋味,真是给个皇帝也不换啊! ⑤他重新把小秤放到身边,扭过头,眼睛盯住校门。这时, 有几个学生说笑打闹着,走了出来。男人眼睛一亮,清清嗓子,
[解析] 本题考查对文中人物神态、动作、语言的理解。做题 时,要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结合文章主题、人物性格去理 解。文中男人说:“那就给你们多带几个吧”,这句话表现 了“男人对这些孩子关爱有加”是不准确的,准确地说,是 表现了对儿子的爱。“很大方”也不符合男人的处境,“大 方”体现的是对儿子的爱。所以D项不恰当。
3.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D )(3分) A.第④段儿子“边笑边喝着可乐”中“笑”字,反映了儿子 对烤红薯的不屑一顾。 B.第⑤段男人“眼睛盯住校门”中“盯”字,表现他盼着有 人来买红薯,更盼见到儿子。 C.第⑥段平头少年“拽了拽”长脖子少年的胳膊,是不想让 长脖子少年走近男人。 D.第⑦段男人说“那就给你们多带几个吧”,可见男人对这 些孩子关爱有加,很大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