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贝母、浙贝母的鉴别
川贝母浙贝母薄层鉴别

川贝母浙贝母薄层鉴别一、什么是川贝母和浙贝母呢?哎呀,这川贝母和浙贝母啊,可都是中药材里的小明星呢。
川贝母呢,就像是中药界的小淑女,一般生长在高寒地带,那模样小小的,白白净净的。
浙贝母呢,就有点像个壮实的小伙子,相对来说块头大一些。
它们都有着自己独特的药用价值,不过咱们今天重点要说的是它们的薄层鉴别。
二、薄层鉴别是啥?简单来说呀,薄层鉴别就像是给这两种贝母做个超级细致的身份鉴定。
就好比我们人有身份证来证明自己是谁,这薄层鉴别就是贝母的特殊身份证验证方式。
它能通过一系列的化学操作和反应,让我们清楚地分辨出哪个是川贝母,哪个是浙贝母。
这个鉴别过程可是相当有趣的哦。
三、鉴别过程1. 首先要准备样本啦。
得把川贝母和浙贝母都处理成合适的样本状态,这就像是给它们梳妆打扮一番,让它们能够以最好的状态去接受鉴别。
2. 然后是选择合适的薄层板。
这个薄层板就像是一个特殊的舞台,贝母样本要在这个舞台上展现自己的特性。
3. 接着就是点样啦。
把处理好的贝母样本小心翼翼地点到薄层板上,这一步可得特别小心,就像给小宝贝喂奶一样,得精准。
4. 展开剂的选择也很重要哦。
不同的展开剂就像是不同的交通工具,会带着贝母样本中的成分在薄层板上跑起来,然后根据它们跑的距离和形成的斑点等情况,就能看出区别啦。
比如说,川贝母可能会形成比较独特的斑点形状和颜色,浙贝母又会是另外一种情况。
四、为什么要做薄层鉴别呢?1. 保证药效。
只有准确鉴别出川贝母和浙贝母,才能确保在用药的时候用对药,这样才能让药发挥出它该有的功效呀。
要是把它们弄混了,那可能就会影响治疗效果呢。
2. 质量控制。
在中药材的生产和销售过程中,准确的鉴别可以保证产品的质量。
这样消费者就能买到真正的川贝母和浙贝母,而不是被假冒伪劣的东西骗了。
五、鉴别中的小趣事有一次啊,我在实验室看老师做这个薄层鉴别。
老师特别认真,就像对待最珍贵的宝贝一样对待那些贝母样本。
结果在点样的时候,有个同学不小心打了个喷嚏,差点把样本给弄乱了,当时可把大家吓了一跳呢。
川贝母、浙贝母和土贝母三者植物区别

川贝母、浙贝母和土贝母三者植物区别贝母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一种中药材,拥有止咳化痰、清热散结等功效。
不过,贝母按照品种的不同,可分为川贝母、浙贝母和土贝母三大类。
那么,川贝母、浙贝母和土贝母有什么区别呢?现将川贝母、浙贝母和土贝母三者植物区别介绍如下。
川贝母、浙贝母和土贝母三者植物区别(1)川贝母:川贝母是百合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因主产于四川而得名,植株长15-50厘米。
鳞茎由2枚鳞片组成,直径1-1.5厘米。
叶呈条形至条状披针形,长4-12厘米,宽3-5(-10)毫米,先端稍卷曲或不卷曲。
花通常单朵,极少2-3朵,紫色至黄绿色,通常有小方格,少数仅具斑点或条纹。
花期在5-7月,而果期在8-10月。
川贝母在幼苗期即开始生长鳞茎,但仅仅有米粒大,以后每年随植株发育而增大。
川贝母植株年生长期约90~120天左右。
(2)浙贝母:浙贝母因主产于浙江而得名,浙贝母较之川贝母,外形更大,故又称为大贝母。
植株长50-80厘米。
鳞茎由2(-3)枚鳞片组成,直径1.5-3厘米。
叶近条形至披针形,长7-11厘米,宽1-2.5厘米,先端不卷曲或稍弯曲。
花1-6朵,淡黄色,有时稍带淡紫色,顶端的花具3-4枚叶状苞片,其余的具2枚苞片;花期在3-4月,果期则在5月。
(3)土贝母:土贝母为葫芦科多年生攀援植物假贝母的块茎,主产于河北、陕西、山西等地,土贝母较川贝母和浙贝母有着较大的区别。
土贝母的鳞茎肥厚,肉质,乳白色;茎草质,无毛,攀援状,枝具棱沟,无毛。
叶片卵状近圆形,长4-11厘米,宽3-10厘米,掌状5深裂,每个裂片再3-5浅裂。
雌、雄花序均为疏散的圆锥状,极稀花单生,花序轴丝状,长4-10厘米,花黄绿色。
花期在6-8月,果期则在8-9月。
【本人结语】川贝母、浙贝母和土贝母是贝母的三种不同品种,其中以川贝母最为珍贵,浙贝母次之,土贝母最低。
上文中为大家介绍了川贝母、浙贝母和土贝母三者植物区别,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浙贝母、川贝母与土贝母三者何异同?

浙贝母、川贝母与土贝母三者何异同?中药材种类千千万万,各种根、茎、叶、花、果实、种子,这也就算了,起码不同部位,然而同一种部位的我们也不说了,一种中药有不同名字也罢了,这同一种类的中药还分好几种,令人实在难以区分;就比如常被用于治疗咳嗽的贝母,也分为平贝母、浙贝母和川贝母,下面我们就来看下如何却分三者吧!贝母据产地不同有川贝母、浙贝母之分,川贝母生于高山寒冷地带,分布四川、云南、青海、西藏、甘肃等地,鳞茎小而两瓣相等,有松贝、青贝、炉贝之称;浙贝母生于潮湿山坡草丛,分布浙江、江苏、安徽、湖南等地,鳞茎大而为分为两瓣,有元宝贝、珠贝之称,两者产地不一,大小迥异;另有一种土贝母亦入药。
三种贝母的区别:川贝母——为百合科植物卷叶、乌花、棱砂川贝母的鳞茎。
其性味苦、甘,微寒。
功能清热润肺,化痰止咳。
主治肺热燥咳,痰黄咳喘,阴虚劳嗽,咳痰带血等。
浙贝母——为百合科植物浙贝母的鳞茎。
其性味苦,寒。
功能清热化痰,散结解毒。
主治风热、燥热、痰火咳嗽,肺痈,乳痈,瘰疬疮毒等。
土贝母——为葫芦科植物假贝母的块茎。
其性味苦、凉。
能解毒散结,消除痈肿。
主治乳痈,瘰疬痰核,疮疡肿毒及蛇虫咬伤等,近年用于治疗肿瘤。
川贝母长于清热润肺;浙贝母长于宣肺清热;土贝母长于散结消肿。
临床使用时应予区别。
贝母的食用方法《贝母梨》材料:梨3个,贝母15克,黑糖3大汤匙。
做法:1. 梨洗净后,在梨的上1/4处横着切开,上部分做盖,将梨核挖去,待用。
2.将贝母捣碎成粉末,分别放入3个梨中,上面撒上黑糖,盖上梨盖。
3.将贝母梨放入蒸锅,用旺火蒸1小时取出,梨汁和果实一齐食用。
《贝母炖猪肺》制作方法:1.将猪肺250克切片,加清水,用手挤洗去泡沫;雪梨去外皮,切成碎块。
2.猪肺、雪梨与川贝母,一同放入沙锅内,加入冰糖及清水适量,文火煮3小时即可。
食用方法:每日1次,佐餐食用。
《当归贝母苦参丸》处方:当归15克,川贝母粉3克(分冲),苦参15克,炙百部15克,前胡12克,白前10克,杏仁10克,桃仁10克,薏苡仁30克,桑白皮10克。
各种贝母的区别之一:川贝母与浙贝母

各种贝母的区别之一:川贝母与浙贝母各种贝母的区别之一:川贝母与浙贝母1.地道名贵药材---贝母我国地域横跨亚热带、温带和寒带,所产贝母品种较多,归纳起来主要有4种:一为川贝母,主产于云南、四川;二为浙贝母,主产于浙江象山等地;三为新疆贝母,主产于天山山脉;四为土贝母,产于河南、陕西等地。
在国内外,川贝母的名声最大,口碑最好。
根据药农和中医经验,川贝母是越小趁珍贵,按其颗粒直径大小,又分为松贝、青贝和炉贝三等,颗粒最小者特称为“珍珠贝”,主产于四川阿坝藏族自治州,为川贝中之最优品。
另外四川松潘地区号称“贝母之乡”,这个地方多雪山草原,出产的“正松贝”也为川贝中之珍品,所以,很早就有贝母“川者为贵”之说。
即使是中医,甚至是专门从事中药专业的人,大概也很少有人知道另有一种川贝极品——苍山贝母,别名又叫苍贝母、雀嘴贝、灯笼贝。
在云南省大理古城西部,有座苍山,又叫点苍山,绵延50多公里,海拔最高达到4122米,苍山上的植物药材有1000多种。
苍山贝母属于苍山药物中的珍品,主要分布在苍山上海拔2700~3800米冷凉、阴湿的竹林或针阔叶混交林下,本地习称“珍珠贝”,呈类圆锥形或近球形,直径仅有0.3~0.9厘米,表面平滑清洁,色白有光泽,断面白色,粉性强;外层两鳞瓣大小悬殊较大,大瓣紧抱小瓣,未抱部分呈新月形,习称“怀中抱月”。
据《大理县志稿》记载:“苍山贝母生兰峰以北诸峰之间,其粒雪白圆小,性苦寒,润肺,消痰,散瘿,治恶疮。
”由于其质佳,疗效好,极稀少,是历史悠久的大理三月街药材集市上的一种名贵中药,往往才出现,就有客商争相抢购。
大理白族民间甩苍山贝母2~3克冲成汤放入瓷碗中,加适量蜂蜜炖服,治疗虚劳咳嗽、吐痰咯血、心胸郁结、肺结核、乳痈等症。
外用常作止血、止痛、消炎、拔脓生肌的要药,疗效显著,且伤口愈合后疤痕平整。
川贝尽管是一味治病良药,但其疗效的高低与服用方法密切相关,该药入丸散剂则效宏,入煎剂则不能充分发挥药效。
浙江贝母和川贝母的区别有助于你的区别

浙江贝母和川贝母的区别有助于你的区
别
现在很多中药材的名字比较相似,浙江贝母和川贝母属于这种中药材。
那些名字比较相似。
另外,外形也有共同点。
所以,平时就要注意方法...
现在很多中药材的名字比较相似,浙江贝母和川贝母属于这种中药材。
那些名字比较相似。
另外,外形也有共同点。
所以,平时就要注意方法的不同。
具体效果是什么?一起看看吧。
形状的不同其实要分清浙江贝母和川贝母的区别。
首先必须充分理解那些外形。
首先是浙江贝母的外形,浙江贝母是扁平的球形,浙江贝母的外层有两个鳞片,这两个像一对关系很好的夫妇一样折叠,里面有两到三片小鳞叶,整体外观颜色变白。
对河床妈妈来说,它的外观是圆锥形的,河床妈妈的外层也有两片鳞片,它们的大小很大,大鳞片紧紧地抱着小片。
另外,浙江地板的母亲前端很尖,所以颜色是白色的。
效果不同,对浙江贝母和川贝母来说,实际上最大的差别是效果,首先浙江贝母吃起来比较苦,因此具有清热消毒、止咳化痰、消肿散结的效果,浙江贝母主要用于痰热咳、感冒咳嗽等疾病的治疗,另外
浙江贝母与癫痫痈肿毒对川贝母来说,这种中药材有味甘、苦、微寒、清热、润肺、化痰止咳的效果,看起来和浙江贝母的效果差不多,但川贝母主要用于肺虚久咳、虚劳咳、燥热咳嗽等疾病,有助于改善我们的不适感。
总的来说,服用浙江贝母和川贝母是个好选择,但这两个中药材的区别也很大。
我们必须从各种方法中区别开来。
我们必须首先在外形上加以区别。
而且,我们必须理解效果的区别。
上面的推荐方法很好。
大家都可以试试。
川贝与浙贝临床应用类辨

川贝与浙贝临床应用类辨
贝母有川贝、浙贝之分,虽都能止咳化痰,但临床应用却各有所长。
川贝母主产于四川,所以叫川贝母。
味苦而甘,性微寒。
主要作用为清热化痰,润肺止咳。
适用于肺热燥咳,阴虚劳咳等症。
浙贝母主产于浙江,所以叫做浙贝母。
味苦,性寒。
具有宣肺达邪、化痰止咳,清热散结的作用。
适用于风热感冒,痰热郁肺所引起的咳嗽,以及疮痈肿毒、乳腺炎、慢性淋巴结炎、淋巴结核等。
临床应用上,川贝母偏于润肺,润肺止咳力强,常用于慢性虚劳咳嗽——虚症;浙贝母偏于清肺,清热散结力大,常用于有表症的风热咳嗽——实症。
若咳嗽属于寒痰、湿痰(如肺气肿、支气管扩张等)引起的,均不宜使用贝母。
尤其是肾脏虚寒,水泛为痰而咳喘者,当以温肾为主,更不能应用贝母。
西医药理研究,贝母中含有生物碱,其药理作用有类似阿托品的作用,能扩张支气管平滑肌,减少分泌,散大瞳孔及降低血压。
聊中药:川贝母和浙贝母

聊中药:川贝母和浙贝母秋高气爽,进入了秋季,空气逐渐干燥。
中医常说,肺喜润而恶燥,秋季最易伤肺,而川贝母则是秋季清肺润燥的上佳之品。
川贝母中医贝母之名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中品。
《本草纲目拾遗》将川贝与浙贝分开,谓川贝味甘而补肺,不若用象贝治风火痰嗽为佳,治虚寒咳嗽以川贝为宜。
《唐人记其事》:“江左尝有商人,左膊上有疮如人面,亦无他苦。
商人戏以酒滴口中,其面赤色。
以物食之,亦能食,多则膊内肉胀起。
或不食,则一臂痹焉。
有名医教其历试诸药,金石草本之类,悉无所苦,至贝母,其疮乃聚眉闭口。
商人喜,因以小苇筒毁其口中,数日成痂,遂愈,然不知何疾也。
”《药性论》:“治虚热,主难产作末服之;兼治胞衣不出,取七枚末,酒下;末,点眼去肤翳;主胸胁逆气,疗时疾黄疸,与连翘同主项下瘤瘿疾。
”《本经疏证》:“刘潜江云:贝母八月采,取其受金气之专,其味苦胜辛,微辛在苦后,是苦合于气之微寒,以归于辛,皆二阴至肺之处也,况其色白象金乎!第苦合微寒,是在地之阴也,焉能遽至于在天之阳以治肺,则当参其叶随苗出之义,而体其但有直透更无濡留矣。
但有直透能开热之结,更无濡留能达肺之郁。
”中医:川贝母与浙贝母中国传统的五谷作物之薏米中药川贝母为百合科植物川贝母、暗紫贝母、甘肃贝母、梭砂贝母、太白贝或瓦布贝母的干燥鳞茎。
按性状不同分别习称“松贝”“青贝”“炉贝”和“栽培品”。
主产于四川、青海、甘肃、云南、西藏。
夏、秋二季或积雪融化后采挖,除去须根、粗皮及泥沙,晒干或低温干燥。
本品气微,味微苦。
以整齐,色白,粉性足者为佳。
生用。
中药浙贝母为百合科植物浙贝母的干燥鳞茎。
主产于浙江。
初夏植株枯萎时采挖,洗净。
大小分开,大者除去芯芽,习称“大贝”;小者不去芯芽,习称“珠贝”。
分别撞擦,除去外皮,拌以煅过的贝壳粉,吸去擦出的浆汁,干燥;或取鳞茎,大小分开,洗净,除去芯芽,趁鲜切成厚片,洗净,干燥,习称“浙贝片” 本品气微,味微苦。
以切面白色,粉性足者为佳。
川贝和浙贝的区别

川贝和浙贝的区别中医中药是中国人的传统,对于很多中国人来说,有病看中医吃中药是他们的传统和习惯,所以中药的知识是很多人都喜欢吃的,其中有很多中药是我们都非常熟悉的,川贝和浙贝都是我们常见的,那么究竟川贝和浙贝的区别在哪儿呢,有什么不同呢,下面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
川贝和浙贝都是我们非常熟悉的中药,很多人在日常生活中都可能会遇到这两种中药,那么究竟川贝和浙贝的区别在哪儿呢,很多人都想知道,下面我们一起来详细的了解一下。
川贝母百合科植物。
为润肺止咳的名贵中药材,应用历史悠久,疗效卓著,驰名中外川贝母主产四川、西藏、云南等省区。
暗紫贝母主产四川阿垻藏族自治州。
甘肃贝母主产甘肃、青海、四川等苦、甘,微寒。
归肺、心经。
主治清热润肺,化痰止咳。
用于肺热燥咳,干咳少痰,阴虚劳嗽,咯痰带血。
治虚劳咳嗽、吐痰咯血、心胸郁结、肺痿、肺痈、喉痹、乳痈。
中成药:秋梨膏、川贝枇杷露、养阴清肺丸、牛黄清肺散、铁笛丸、至宝锭、蛇胆川贝胶囊、贝母瓜蒌散。
药膳:川贝冰糖汤、川贝酿梨。
浙贝母多年生草本。
鳞茎半球形产江苏(南部)、浙江(北部)和湖南。
也分布于日本。
功用主治:清热化痰,散结解毒。
治风热咳嗽,肺痈喉痹,瘰疬,疮疡肿毒。
大治肺痈肺萎,咳喘,吐血,衄血,最降痰气,善开郁结,止疼痛,消胀满,清肝火,阴耳目,除时气烦热,黄疸淋闭,便血溺血;解热毒,杀诸虫及疗喉痹,瘰疬,乳痈发背,一切痈疡肿毒,湿热恶疮,痔漏,金疮出血,火疮疼痛,较之川贝母,清降之功,不啻数倍。
家庭用途:1.川贝冰糖炖雪梨川贝末3克,雪莉1个,冰糖适量,炖1个小时,吃梨喝汤功效:清热润肺止咳主治:肺热咳嗽、燥热咳嗽。
痰黄或痰少难咳,咽干舌燥。
特别适合秋天口干舌燥干咳。
2.川贝冬花北杏汤。
川贝3克打碎,款冬花10克,北杏仁6克,加瘦肉炖服。
功效:润肺止咳主治:久咳、燥咳。
寒热不明显咳嗽时间久可以。
3.浙贝猫爪草橄榄汤。
浙贝10克,猫爪草30,青橄榄6枚,炖瘦肉。
功效:化痰散结主治:痰气互结引起的慢性咽炎,甲状腺结节,咽中有痰难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功能主治不同
川贝母
浙贝母
苦、微寒
苦、寒
肺、心
肺、心
清热润肺,化痰止咳
清肺化痰止咳、清热散结
肺热燥咳、干咳少痰、阴虚 外感风热或痰火郁结的咳嗽 劳咳,咯痰带血
4.临床应用
川贝母可用于治疗肺虚久咳,痰少 咽燥,以及外感风热咳嗽,或痰火 郁结,咯痰黄稠等证,川贝母性凉 而甘,润肺功力较大,可与沙参、 麦冬、天冬等养阴润肺药配伍治疗 肺虚久咳等症。
浙贝母:呈卵圆形至长圆形,高 1~1.3cm,直径0.7~1cm。表面淡 黄色,有一瓣较大的鳞叶和1~2瓣 较小的鳞叶抱合而成。顶端钝圆, 不裂或微裂,气味微弱,质坚实味 苦。
川贝母
青贝
松贝
炉贝
浙贝母
显微鉴别
松贝、青贝粉末:类白色。 1.淀粉粒甚多,广卵形、长圆形、不规则 形或圆形,有的边缘不平整,直径 5~60um,脐点呈点状、短缝状,少数人 字型或马蹄型,层纹隐约可见。多脐点 单粒可见。脐点2~5个。复数少数,由 2~3分粒组成,半复粒脐点2~5个。 2.表皮细胞类长方形,垂周碧波状弯曲, 偶见不定式气孔。螺纹导管直径5~26um。
川贝母与浙贝母
08中药资源与开发第二组
主讲:岳俊豪 成员:岳俊豪、郑会楷、陈壮潮、刘光照、 程志祺、方炎文、朱绍亮、李菁、邓玉珍、 郑虹霞、林良耿、颜秋慧
1.来源、产地不同
川贝母为百合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川贝母、 暗自贝母、甘肃贝母或梭砂贝母的干燥鳞 茎。前三者按不同形状习称“松贝”和 “青贝”;后者称“炉贝”。主产于四川、 云南、甘肃等地。
浙贝母苦寒较重,开泄力大,清火 散结作用较强,多用于外感风热或 痰火郁结的咳嗽,常与桑叶、牛蒡 子、前胡、杏仁等宣肺祛痰药同用 治疗痰火郁结的咳嗽等症。
在临床应用上二者均可用于瘰疠疮痈肿毒及乳痈、肺痈等证。川贝、浙
贝皆有清热散结的功效,但浙贝较优。治瘰疬常与玄参、牡蛎等配伍,即 消瘰丸;治疮痈肿毒及乳痈常与蒲公英、天花粉、连翘等配伍;治肺痈, 可与鱼腥草、鲜芦根、薏苡仁等同用。近年来又以浙贝母用于甲状腺腺瘤 的治疗,常配合夏枯草、海藻、昆布、莪术等品应用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炉贝粉末:淀粉粒广卵形、贝壳型、 肾行或椭圆形,边缘略不平整,直 径约至60um,脐点明显,层纹隐约 可见。多脐点单粒较多,脐点2~4个。 复粒少数,半复粒较多。螺纹及网 纹导管直径可达64um。
浙贝粉末:类白色。
1.淀粉粒为粉末主体,单粒多呈广卵形、贝壳圆形或类圆形, 边缘较平整,直径6~56um,长约至60um;脐点呈点状、裂
浙贝母来源于百合科多年生草本植物浙 贝母的干燥鳞茎。原产于浙江象山。先 主产于浙江鄞县。此外,江苏、安徽、 湖南、江西等地亦产。
川贝母的主产地 浙贝母的主产地
2.药材性状不同
川贝母:呈类圆锥形或近球形。较小, 高0.3~0.8cm,直径0.3~0.9cm。表面 类白色。层磷叶两瓣,大小瓣悬殊,大 瓣紧抱小瓣俗称“怀中抱月”。先端稍 见底部平,味微苦。
缝状或马蹄型,位于较小端;层纹明显而细密。复粒少, 半复粒稀少,脐点2个。 2.表皮细胞表面观呈类多角形或长方形,垂周壁连珠状增厚
密集,细胞中含细小草酸钙方晶。气孔扁圆形,副卫细胞 4~5个。 3.草酸钙方晶存于表皮细胞及导管旁的薄壁细胞中,方形、 梭行或细杆状,直径约20um。 4.导管为螺纹或环纹,直径约为18u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