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贝母的研究进展及展望

合集下载

浙贝母的研究进展及展望

浙贝母的研究进展及展望

浙贝母的研究进展及展望摘要:浙贝母为常用中药,在我国有悠久的应用历史,早在秦汉时期《神农本草经》就有记载,列为中品。

由于历史、地理等原因,市场上作为商品流通的百合科贝母属植物有38种,其中《中国药典》1990年版收载的有8种,非药典收载的有30种。

临床应用将贝母分为浙贝和川贝。

浙贝母(Fritillaria thunbergii Miq ),别名象贝、珠贝,属百合科(Liliaceae)贝母属多年生草本植物,是一种常用中药材,主要成分有浙贝素、贝母乙素、贝母辛、贝母芬、贝母定、浙贝母甙等,以干燥鳞茎入药。

浙贝母作为名贵中药材,具有很高的药用价,被列为“浙八味”之首。

值。

据《本草纲目》记载,贝母性微寒,味甘苦,主治伤寒烦热、咳嗽止气、安五脏、利骨髓、消痰、润心肺,兼有消炎退肿,治疗痈疖肿毒等功效。

又据《中药志》记载:贝母有清热润肺,化痰止咳,散结功能。

用于痰热咳嗽、胸闷痰粘、瘰疠、疮疡肿毒。

本论文主要从栽培、组织培养、生长发育机理、化学成分、药理作用等方面对浙贝母的研究进行了综述。

关键词:浙贝母栽培组织培养化学药理浙贝母,我国五类贝母中的主要一种中药材。

其鳞茎具有化痰止咳等多种功效。

本文主要从从栽培、组培及化学等角度概述浙贝母的研究进展。

1.栽培1.1 植物特性浙贝,母百合材多年生草本植物。

茎单一,茎下部叶对生,中部叶轮生,上部叶互生,狭披针形至条形,先端卷曲。

花下垂,钟状,一至数朵生于茎顶或上部叶腋,苞片叶状,先端卷曲;花被6片.黄绿色,内面有紫色方格斑纹,基部上方有蜜腺窝;雄蕊6个。

蒴果卵圆形,具6棱翅。

花期3月一4月,果期4月一5月。

浙贝片为鳞茎外层的鳞叶切成的片。

椭圆形或类圆形,直径1~2cm,边缘表面淡黄色,切面平坦,粉白色。

质硬脆,断面粉白色,富粉性。

有性无性均能繁殖,农家生产历来用鳞茎进行无性繁殖。

在浙贝母产区L0月中旬开始种植,10月下旬鳞茎丌始发根,12月下旬芽长约2厘米,2月上旬出苗,主茎3月上旬或4月上旬达最高,2月F甸至5月上旬是鳞茎膨大的主要时期。

浙贝母药理研究进展

浙贝母药理研究进展

浙贝母药理研究进展浙贝母是我国传统中药中的一味常用药材,其具有清热化痰、润肺止咳的功效,在临床上常用于治疗肺热,痰热,咳嗽等症状。

近年来,随着现代药理学和生物技术的发展,浙贝母的药理研究也日渐深入。

本文将就浙贝母药理研究的进展情况进行综述。

一、浙贝母的化学成分浙贝母的化学成分非常丰富,其中含有龙脑、脑脊髓、槲皮素、肉桂酸、芦丁等多种活性成分。

研究表明,这些活性成分具有多种药理作用。

二、浙贝母的药理作用(一)抗炎作用炎症反应是机体对抗有害刺激的主要生理反应,但过度的炎症反应会引起组织损伤等不良影响。

浙贝母中的芦丁、槲皮素等成分具有明显的抗炎作用,可有效减轻炎症反应引起的组织损伤。

(二)免疫调节作用免疫系统是人体的重要防御系统,主要负责抗击有害微生物和异物。

浙贝母中的多种成分具有免疫调节作用,可调节免疫系统的正常功能,增强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抵抗力。

(三)肺部保护作用浙贝母常用于治疗肺部疾病,这是因为浙贝母中的多种成分对肺部有保护作用。

研究发现,浙贝母中的植物甾醇和多糖等成分可促进肺部细胞生长和修复,减轻肺损伤。

(四)心血管保护作用研究表明,浙贝母中的龙脑等成分具有心血管保护作用,可抑制血小板凝聚、降低血脂、促进血管扩张等,对心血管系统具有重要的保护作用。

(五)抗肿瘤作用浙贝母中的多种成分具有抗肿瘤作用,可抑制癌细胞增殖和转移,同时增强机体免疫力,对于肿瘤的预防和治疗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

三、浙贝母的临床应用浙贝母在中医临床中应用广泛,主要用于治疗肺病、咳嗽、哮喘等疾病。

现代药理研究也证实了浙贝母的多种药理作用,为其临床应用提供了更为科学的理论基础。

四、浙贝母的副作用与注意事项尽管浙贝母具有多种药理作用,但其也存在一些副作用。

浙贝母过量或长期使用可能会引起肝损伤、血小板减少、过敏反应等不良反应,因此在使用时应注意控制剂量、纠正不良药物反应。

结语综上所述,浙贝母具有多种药理作用,在中医临床和现代药理研究中皆有广泛应用。

贝母类药材采收和产地加工的历史沿革及研究进展

贝母类药材采收和产地加工的历史沿革及研究进展

3、结合现代科技: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如基因工程、生物技术等,深入研究 和开发贝母类药材的新用途和新价值,为产业升级提供技术支持。
4、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通过与全球各地的科研机构、企业开展合作与交流, 共同推动贝母类药材产业的发展,实现资源共享、互利共赢。
总之,面对未来的发展,贝母类药材采收和产地加工需要不断创新和改进,以 更好地满足临床需求和市场要求。通过资源可持续利用、标准化和品牌建设等 措施,努力提升国产贝母类药材的质量水平和竞争力,为中医药事业的繁荣发 展做出贡献。
然而,尽管研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在贝母类药材的采收和产地加工过程中, 仍存在许多不足之处,如采收期确定、产地加工技术的标准化等问题,需要进 一步加以解决。
三、现状与挑战
当前,贝母类药材采收和产地加工面临着诸多挑战。首先,随着环境的变化和 野生资源的过度开采,贝母类药材的野生资源逐渐减少,有些品种甚至处于濒 危状态。因此,如何实现野生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历史沿革
贝母类药材的采收和产地加工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有关于 贝母的记载。《诗经》中提到的“南山有草,名曰贝母”,表明当时人们已经 对贝母有了初步的认识。随着中医药学的发展,贝母的用途逐渐广泛,采收和 产地加工技术也不断完善。
明朝时期,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详细记载了贝母的产地、采收、加工方法 及药理作用,对于后世贝母类药材的生产和应用产生了深远影响。新中国成立 后,国家对贝母类药材的采收和产地加工进行了规范和管理,推动了贝母类药 材产业的快速发展。
二、研究进展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贝母类药材采收和产地加工的研究取得了 显著进展。研究者们通过深入探讨贝母的生物学特性、生态环境、繁殖栽培技 术等方面,对贝母的采收和产地加工过程进行了全面优化。

浙贝母的化学成分、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研究进展

浙贝母的化学成分、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研究进展

和抗癌抗肿瘤等功效。浙贝母为药食两用药材,目前已
获批作为祛痰止咳的保健功能性食品。由此可见,浙贝 母不仅在医药研究中有重要作用,在保健食品等领域 中也有非常广阔的发展前景。本文通过对浙贝母中的 化学成分、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进行综述,为进一步研 究和开发浙贝母提供思路。
1 化学成分
1.1 生物碱成分 浙贝母中生物碱主要分为异甾类生物碱(C 去甲-
特产研究
Special Wild Economic Animal and Plant Research
87
DOI:10.16720/ki.tcyj.2022.011
浙贝母的化学成分、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研究进展
孙禹,梁伟※
(哈尔滨商业大学药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76)
摘要:浙贝母是百合科植物浙贝母的鳞茎,为浙江省道地药材之一,是临床上的常用中药,具有清热散结、止咳化痰的功效。中医主治
风热咳嗽、肺痈喉痹、瘰疬和疮疡肿毒等症。现代医学研究报道浙贝母主要化学成分包括生物碱、多糖、总皂苷、黄酮类成分和挥发性
成分等,具有止咳祛痰平喘、镇痛抗炎、抗溃疡、抗氧化、抗肿瘤及逆转肿瘤细胞耐药等功能。本文通过查阅近年来对浙贝母化学成
分、药理作用和临床应用的相关研究报道进行综述,为进一步研究开发浙贝母提供参考。
浙贝母多糖有良好的清除体外自由基的作用,具 有较好的抗氧化功效。研究发现,不同产地的浙贝母中 总多糖含量有显著差异。汪少华等 [7] 通过可见分光光 度法测定磐安、宁波和江苏海门 3 个产地的浙贝母中 的多糖含量,结果发现,磐安浙贝母的多糖含量最高, 为 0.90%,宁波产地的浙贝母总多糖含量最低。据报 道,浙贝母多糖成分中淀粉含量最高,占其总干重的 80%左右[8]。 1.3 总皂苷成分

贝母的研究进展

贝母的研究进展
2010版《中国药典》收载的贝母有5种:川贝母、 浙贝母、平贝母、伊贝母、湖北贝母。

1.资源分布

贝母类药材来自百合科同一属不同种植物基源, 产地分布广,呈现垂直分布的特点。
资源分布

川贝母主要生长于海拔1800—4500m山坡草丛 或阴湿的小灌木丛中,主产于四川甘孜州、阿坝 州及与青海、甘肃、西藏交界的地区。另外在山 西,陕西,宁夏,云南等地也有分布。
贝母的药理研究工作还不够深入除了进一步对贝母属植物进行活性筛选外还应对分离得到的被证明有显著活性的成分进行动物体内的代谢研究探讨其药动学与药效学的关系这是研究贝母的作用机制所必需的也是开发贝母新制剂实现贝母现代化研究所必需的
贝母的研究进展

贝母为百合科(Liliaceae)贝母属(Fritillaria)多种 植物的干燥鳞茎,是临床常用的止咳化痰药, 其味 苦、性寒, 有清热润肺、化痰止咳、散结消肿等功 效。用于痰热咳嗽、咯痰带血、疮疡肿毒。
化学成分
川贝母
非生物碱类成分:不同基源的川贝含有的非生物碱 类成分有: E-肉桂酸、阿魏酸、咖啡酸、棕榈酸、硬脂酸、 尿嘧啶、胸腺嘧啶、腺嘌呤、胡萝卜苷、胞苷、 肌苷、尿苷、鸟苷、胸苷、腺苷及微量元素Ca、 Mg、K、F、Co、Mn、Ba、Ti、Al、Zn等。
化学成分
浙贝母
生物碱:浙贝母主要含甾体生物碱类。 贝母碱、去氢贝母碱、浙贝宁、浙贝丙素、浙 贝酮、以及微量的贝母新碱、贝母芬碱、贝母定 碱、贝母替定碱等。
非生物碱类成分: 贝母醇、浙贝宁苷、二萜类化合物、丁香脂素、 β-谷甾醇、脂肪酸等。
3.药理作用



贝母有多种药理作用,包括镇咳,祛痰,平 喘,抗菌及抗溃疡作用等。 川贝母有镇咳,祛痰,平喘,抗菌,扩张血 管,降压,抑制肠肌蠕动及增强子宫收缩,和 气管平滑肌松弛的作用。 浙贝母有止咳,祛痰,平喘,抗菌,抗肿瘤, 抗溃疡,抗腹泻及镇痛消炎的作用。

浙贝母组织培养技术的研究进展

浙贝母组织培养技术的研究进展
干扰和破 坏 , 造成 种性 退化 , 抗 性 降低 , 生 长缓 慢或 出现 变
其次 为失新 鳞茎 心芽 和心 芽苞 片, 发 生率为 4 7 . 5 %~
5 5 . 0 %; 种鳞茎较差 , 地上各部位不能作 为组织培养材料 。
另外 , 取材时间应在 活动期 。蔡朝 晖等研究 表 明[ 引, 取
维普资讯
3 3卷 1 期 方旭 燕等 浙 贝母 组 织培养技 术 的研 究进展 1 2 5
都发生着物质 和信息的交换 。
分, 探索贝母生物 碱工业 化 生产 的途径 已是 当前 药 物生产
的一 个新方 向。随着 大规 模人工 培养 技术 的成熟 , 有可 能 用组织培养法代替全植 物提取有效成分 。关于浙 贝母组培 苗 的炼苗及移栽技术 尚未见报道 , 有待于进一步 的研 究。
参 考 文 献
1 丁志遵 , 唐 世蓉 . 铉体激素药源植物 [ M ] . 北京 : 科学出版社 , 1 9 9 3 . 1 6 3 . 2 任 仁安 . 中药鉴定学 [ M] . 上海 : 上海科 学技术出版社 , 1 9 8 6 . 2 1 8 — 2 1 9 . 3 刘 秀莲 , 王鲁彤 , 戴德吉 , 等. 激素组合对浙贝母 小鳞茎切 牛培养的影 响 [ J ] . 浙江万里学院学报 , 2 0 0 3 , 1 5 ( 1 ) : 6 2 一 . 4 戴 德吉 , 王 鲁彤 , 刘秀莲 , 等. 浙 贝母试管苗生 产研 究[ J ] . 浙 江农村技 术 争学报 , 1 9 9 4 , ( 1 ) : 2 4 一 驾. . 5 苏新 . 浙贝母种胚的离 体培养研 究[ J ] . 基 层中 药研究杂志 , 1 9 9 5 , 9 ( 1 ) :
方旭燕 , 错 根娣2 , 刘 鹏2 ( 1 . 浙 江 师 范 大 学 初 阳 学 院 生 物 科 学 专 业浙 江金 华 3 2 1 o 0 4 ; 2 . 浙 江师 范 大学生 物科 学系 )

浙贝母逆转恶性肿瘤耐药的研究进展

浙贝母逆转恶性肿瘤耐药的研究进展

浙贝母逆转恶性肿瘤耐药的研究进展
刘万青;董语迪;罗清
【期刊名称】《遵义医科大学学报》
【年(卷),期】2024(47)1
【摘要】肿瘤治疗过程中,耐药的出现会大大降低治疗效果,有效逆转肿瘤细胞耐药是改善患者预后的关键。

现代药理研究表明,浙贝母具有逆转肿瘤细胞耐药的作用,常用于白血病、乳腺癌、肝癌等多种恶性肿瘤的研究中。

浙贝母中的化学成分可通过抑制P-糖蛋白(P-gp)的表达、减少药物外排、增加胞内药物浓度等机制,在多种肿瘤细胞中实现其逆转耐药的作用;亦可通过阻滞细胞周期诱导肿瘤细胞凋亡,进而增加肿瘤细胞内抗癌药物浓度,逆转肿瘤细胞耐药。

现通过对近年来浙贝母化学成分及其逆转肿瘤细胞耐药的相关研究进行综述,以期促进浙贝母的深入研究,为后续应用于临床提供可靠的依据。

【总页数】8页(P99-106)
【作者】刘万青;董语迪;罗清
【作者单位】遵义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病理科;遵义医科大学附属医院临床医学公共实验中心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979.1
【相关文献】
1.IDO抑制剂调控MDSCs逆转PD-1抗体治疗恶性肿瘤耐药研究进展
2.中药逆转恶性肿瘤多药耐药的研究进展
3.中医药逆转消化道恶性肿瘤多药耐药研究进展
4.中药逆转恶性肿瘤多药耐药研究进展
5.载药微泡逆转恶性肿瘤多药耐药的研究进展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贝母化学成分研究进展【文献综述】

贝母化学成分研究进展【文献综述】

贝母化学成分研究进展【文献综述】文献综述生物工程贝母化学成分研究进展摘要:植物贝母属百合科贝母具有清热润肺,化痰止咳及散结等功效,是一种历史悠久的传统中药。

本文主要就贝母类药材的化学成分研究的进展进行综述。

关键词:贝母;化学成分;含量测定植物贝母属百合科,种类繁多。

药用贝母多为百合科贝母属植物的干燥鳞茎[1]。

2000版的《中国药典》收载的贝母有5种:川贝母(主产于四川、青海、云南等地)、浙贝母(主产于浙江、江苏、安徽等地)、平贝母(主产于黑龙江、辽宁、吉林等地)、伊贝母(主产于新疆)和湖北贝母(主产于湖北利川等地)。

贝母具清热润肺,化痰止咳及散结等功效,是一种具有悠久使用历史的传统中药。

本文主要对贝母类药材的化学成分研究进行综述。

贝母属植物中的化学成分大致可分为两大类:生物碱类和非生物碱类[1]。

1生物碱类国学者朱子清等从1932年开始研究贝母碱的骨架结构,经过多年的努力工作,取得了巨大的进展,沟通了贝母属生物碱和藜芦属生物碱的关系,确定了贝母属生物碱的骨架[2]。

目前已发现的贝母生物碱绝大部分属甾体生物碱,其中多为异甾衍生物。

胆甾衍生物次之。

异甾衍生物可以分为西藜芦碱类(Cevine group)和介藜芦碱类(Jervlne group);而胆甾衍生物又可分为白藜芦碱类(Verazine group)和茄次碱类(Solanidinegroup)[3]。

现代药理学研究证明,贝母中异甾体生物碱不仅具有显著的止咳作用,而且有其它多方面的药理活性。

1.1 浙贝母目前已从浙贝母中分得贝母甲素、贝母乙素、贝母辛、贝母乙素的两个异构体和贝母甲素、乙素的氮氧化物,以及有△5(6)结构的西藜芦碱类生物碱。

这些生物碱的D/E和E/F环均为反式。

另外,还分离出茄碱类生物碱。

90年代又从浙贝母中分离出种新生物碱-浙贝宁,经鉴定为浙贝甲素27-CH3的差向异构体。

还分离出了浙贝素。

1.2 川贝母其主要成分为异甾类生物碱和生物碱。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浙贝母的研究进展及展望摘要:浙贝母为常用中药,在我国有悠久的应用历史,早在秦汉时期《神农本草经》就有记载,列为中品。

由于历史、地理等原因,市场上作为商品流通的百合科贝母属植物有38种,其中《中国药典》1990年版收载的有8种,非药典收载的有30种。

临床应用将贝母分为浙贝和川贝。

浙贝母(Fritillaria thunbergii Miq ),别名象贝、珠贝,属百合科(Liliaceae)贝母属多年生草本植物,是一种常用中药材,主要成分有浙贝素、贝母乙素、贝母辛、贝母芬、贝母定、浙贝母甙等,以干燥鳞茎入药。

浙贝母作为名贵中药材,具有很高的药用价,被列为“浙八味”之首。

值。

据《本草纲目》记载,贝母性微寒,味甘苦,主治伤寒烦热、咳嗽止气、安五脏、利骨髓、消痰、润心肺,兼有消炎退肿,治疗痈疖肿毒等功效。

又据《中药志》记载:贝母有清热润肺,化痰止咳,散结功能。

用于痰热咳嗽、胸闷痰粘、瘰疠、疮疡肿毒。

本论文主要从栽培、组织培养、生长发育机理、化学成分、药理作用等方面对浙贝母的研究进行了综述。

关键词:浙贝母栽培组织培养化学药理浙贝母,我国五类贝母中的主要一种中药材。

其鳞茎具有化痰止咳等多种功效。

本文主要从从栽培、组培及化学等角度概述浙贝母的研究进展。

1.栽培1.1 植物特性浙贝,母百合材多年生草本植物。

茎单一,茎下部叶对生,中部叶轮生,上部叶互生,狭披针形至条形,先端卷曲。

花下垂,钟状,一至数朵生于茎顶或上部叶腋,苞片叶状,先端卷曲;花被6片.黄绿色,内面有紫色方格斑纹,基部上方有蜜腺窝;雄蕊6个。

蒴果卵圆形,具6棱翅。

花期3月一4月,果期4月一5月。

浙贝片为鳞茎外层的鳞叶切成的片。

椭圆形或类圆形,直径1~2cm,边缘表面淡黄色,切面平坦,粉白色。

质硬脆,断面粉白色,富粉性。

有性无性均能繁殖,农家生产历来用鳞茎进行无性繁殖。

在浙贝母产区L0月中旬开始种植,10月下旬鳞茎丌始发根,12月下旬芽长约2厘米,2月上旬出苗,主茎3月上旬或4月上旬达最高,2月F甸至5月上旬是鳞茎膨大的主要时期。

3月上旬开花,5月上旬种子成熟,5月上中旬全株枯萎,鳞茎进入休眠期。

1.2 生长特性浙贝母喜温凉气候,主产区年平均气温16.2℃,最高38.7℃,最低一8.8℃。

平均地温6—7℃开始出苗,根的生长要求地温7-25。

C之间,以15℃为最适。

地上部生长发育的气温范围在4-30。

C之间,一3℃植株受冻,30 9C以上植株顶部枯黄。

在5厘米土层下日均温度i0-25。

C,鳞茎能正常膨大,高于25℃则休眠。

6-28。

C气温下都能开花,但以22。

C 最为适宜。

土壤含水率低于10%时鳞茎不能发根,土壤含水率低于6%时植株不能生长,最适宜生长的土壤含水率为20%一28%。

最适的土壤PH值为5—7。

土质及干湿度以手捏成团、落地能散为好。

1.3 栽培技术浙贝母栽培技术的研究始于50年代.栽培经验为:培育好种用鳞茎,适时播种,台理密植,多施基肥,适时追肥及中耕除草等。

80年代初,浙贝母的栽培技术有了很大发展,种用鳞茎采取异地集中过夏;水旱轮作,园地制宜。

适时播种,施足基肥,土壤消毒等。

后来崔培章发现地膜覆盖有增产作用。

并研究了浙贝母的氮、钾吸收特点。

表明以中低氮(7~11.5kg/亩氮)与低钾(205.5kg/亩K2O)配施教果较好。

氮肥接出苗期、齐苗期和现蕾期3次施人。

钾肥主要在现蕾开花期施人较好。

刘田才等也进行了塑料棚栽培浙贝母的研究,发现出苗期提早。

枯萎期延迟。

主、副杆生长旺盛,光合产物积累丰富,鳞茎产量提高。

1.4 繁殖方法浙贝目前生产中采用无性繁殖,种子繁殖太慢。

1.4.1 鳞茎繁殖:9~10月上旬,将种子田里的浙贝挖出来,选种鳞茎。

种子田的鳞茎选择的标准是鳞茎直径3-5厘米(0.5千克有16个左右),鳞瓣紧密抱合,芽头饱满,无损伤和病害,边挖边裁,其他号的贝母暂时在室内存放,厚度5厘米【1-5】。

栽植方法:浙贝母种子田的栽培,株行距大小主要是根据种鳞茎的大小而决定。

种子田要深栽一些,栽浅了,鳞茎抱合不紧,易伤芽,10~15厘米深,种子大深一些,种子小浅一些,商品用栽要浅一些,否则鳞茎长不大。

株距按12厘米把种子均匀排在沟内,芽向上,栽到边上种要深一些,以免雨水冲刷露出来,栽一行盖一行。

1.4.2 种子繁殖:要经过4~5年,繁殖才达到2号、3号鳞茎大小。

种子繁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殖提高繁殖率,节约大量的药材,但种于繁殖时间太长,绝大多数采用无性繁殖。

1.5田间管理1.5.1 中耕除草:重点放在浙贝母未出土前和植株生长的前期进行,栽后半个月浅除一次草,每隔半个月进行一次,并和施肥结合起来。

在施肥之前要除一次革,使土壤疏松,肥料易吸收。

苗高12~15厘米抽薹,每隔15天除草一次,或者见草就拔,种子田5月中耕一次。

套种作物收获后,施冬肥很重要,用量大,浙贝地上部生长仅有3个月左右。

肥料需要期比较集中,仅是出苗后追肥不能满足整个生长的需要,而冬肥能够满足整个生长期,能源源不断地供给养分,因此冬肥应以迟效性肥料为主【6】。

1.5.2 灌溉排水:浙贝从2~4月需水多一点,如果这一段缺水植株生长不好,直接影响鳞茎的膨大,影响产量。

整个生长期水分不能太多,也不能太少。

但北方春季干旱,每周浇一次水,南方雨季要注意排水。

1.5.3 摘花:为了使鳞茎充分得到养分,花期要摘花,不能摘得过早或过晚。

当花长2~3朵时采为合适。

1.6 病虫害浙贝母在大田过夏期间随着种植面积的不断扩大,特别是长期连作,导致灰霉病、黑斑病、干腐病、软腐病等浙贝母主要病害日益突出,危害加重【15】。

1.6.1 灰霉病浙贝母灰霉病,俗称“早枯”、“青塌腐”、“眼圈病”,是浙贝母常见病害,发生普遍,危害严重。

叶、茎、花、果实均能受害,以叶片的症状最为显著。

叶片染病,有时病斑上长出灰色霉状物。

此病由真菌半知菌亚门椭圆葡萄孢菌Botrytis elliptica (Berk.)Cooke 侵染所致。

以越冬回升后,菌核萌发,产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成为病害的初侵染源。

分生孢子借助风雨传播到植株上,萌发后侵入叶片。

经数日潜育后,在叶表形成病斑。

4 月上旬气温达19- 23C,如遇雨天,有利于孢子的产生和传播,病斑数激增。

4 月下旬温度达20C左右,倘若连续数天阴雨,天气闷热,5 月上旬发病株率往往可达100%,造成叶枯,田间成片发病。

连茬、低洼田块、种植密度过大、湿度重、植株生长不良等情况下均易发病【9】。

1.6.2 黑斑病浙贝母黑斑病,是浙贝母的重要病害,在田间常与灰霉病混合发生,主要危害叶片,出现水渍状褐色病斑,病斑上产生黑色霉状物。

病由真菌半知菌亚门交链孢菌Alternaria alternate(Friss.)KeissIer. 侵染所致。

在浙江常年于3 月下旬开始发病,直至植株地上部分枯死。

如在清明节前后春雨连绵,病害则加重危害。

一般多雨年份发病重【17-18】。

1.6.3 干腐病浙贝母干腐病可在田间发生,也可在贮藏期发生,但以田间发生的损失较大。

有时可与细菌性软腐病混合发生。

被害鳞茎呈“蜂窝状”,或呈“青屁股状”,鳞茎基部或侧面表现青黑色斑,或腐烂成黑褐色至青色大小不等的空洞。

鳞茎维管束被害,其横断面有褐色圈。

发病轻的仅见粗糙变色斑。

带菌的种鳞茎常不能出芽或长出黄弱的植株,甚至枯死。

在植株生长后期,病害能从母鳞茎蔓延到子鳞茎【21-23】。

1.7 综合防治措施1.7.1 合理选地宜选择向阳、干燥、排水良好、近年未种过贝母的沙壤土种植。

1.7.2 实行轮作套种实行不同作物轮作、水旱轮作2 年以上可以明显降低发病率;与玉米、大豆、瓜类等作物合理套种,创造阴凉环境条件,以利于其越夏。

1.7.3 种鳞茎处理播种前剔除有病的鳞茎;种茎用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或70%威尔达甲托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浸泡10-15 min,捞起晾干后播种。

2. 组织培养2.1 外植体的消毒戴德吉等HJ对浙贝母外植体的最佳消毒处理方案进行了研究,试验结果表明:取部位为材新鳞茎鳞瓣切片,采用自来水冲洗→漂白粉饱和溶液浸泡15 min无菌水冲洗3次→无菌水浸泡10~15 min处理,消毒效果最好(污染率为18%)。

取材部位以新鳞茎最佳,且取材时间必须在活动期间进行,而且地上生长期比地下生长期更好。

对于消毒剂的选择,漂白粉饱和溶液对表面菌、皮层潜伏菌、极易腐烂的浙贝母都比较有效,且对材料的损伤相对小,而重金属类消毒剂易残留在材料的组织上,对材料的组织损伤较大【8-9】。

2.2 外植体的取材部位外植体取材部位直接影响其发生率,其主要与鳞茎的活力有关。

戴德吉等HJ的研究表明,以新鳞茎最佳(其中又以新鳞茎鳞瓣切片和盘切片最佳,发生率为67.5%~82.5%);其次为失新鳞茎心芽和心芽苞片,发生率为47.5%~55.0%;种鳞茎较差,地上各部位不能作为组织培养材料。

另外,取材时间应在活动期【12-13】。

2.3 激素组合合适的激素组合配比,可使试管小鳞茎打破休眠,直接进入新的营养生长期。

刘秀莲等bJ的试验结果表明外源激素组合的浓度和种类均明显影响其培养结果,在浙贝母小鳞茎切片培养中,以MS+2,4-D2.0㎎/L+NAA 1.0㎎/L的效果最好。

2.4 培养的温度和光照条件苏新研究了不同光暗条件和温度对浙贝母种胚离体培养的影响,认为浙贝母种胚以先暗培养一段时期再转为弱光培养萌发率高,暗培养30d比15 d好;在15、20℃萌发率分别为45.1%和19.7%,5℃时最差。

一般培养50~70 d后长出愈伤组织【22】。

2.5 浙贝母鳞片细胞休眠解除前后超微结构的变化有研究发现,浙贝母休眠解除后,鳞片近轴面表皮附近的几层细胞首先降解。

鳞片细胞休眠解除前后,鳞片上首先降解细胞的超微结构在鳞茎休眠解除前后发生了一系列变化,为其降解做好了准备。

【25】与休眠状态时的细胞相比,解除休眠后的细胞中颗粒和丝状物的数量明显增加,一些细胞中出现了复杂的膜结构。

线粒体的数目增加,常聚集在细胞核和细胞壁旁,胞间连丝的直径也略有增加。

休眠解除前后的细胞中,常可见到各类囊泡、多泡体与壁旁体,一些小囊泡正在进入细胞中。

【27】上述现象表明两种时期浙贝母的细胞间都发生着物质和信息的交换。

2.6 浙贝母的微型无性繁殖目前微型无性繁殖方法也开始运用于浙贝母的组织培养中。

微型无性繁殖过程是从选择植物繁殖体开始,分生组织经灭菌后,置入能保障其生长和形成原始微型芽的培基层(矿质盐、维生素、泉水、碳水化合物、琼脂)中,然后进入微型芽繁殖阶段,即可获得大量的微型芽,再进行试管苗的生根和对土壤的适应。

【30】微型无性繁殖方法非常有利于浙贝母快速繁殖和病毒的脱离,具有广泛的运用前景。

3.生长发育机理的研究这方面的研究较少,1966年冯成汉等发现浙贝母鳞茎夏季有很长的休眠期.1~l3℃低温可以打破休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