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贝和浙贝的区别
各种贝母的区别

各种贝母的区别功效差异浙贝母和川贝母来源于百合科植物,土贝母来源于葫芦科植物,三者的性状、加工方法和功能主治都不相同。
浙贝母:来源于百合科植物浙贝母的鳞茎。
分为元宝贝和珠贝两种。
元宝贝为鳞茎外层单瓣鳞片,形如元宝状。
直经2~3.5cm,外表面类白色至淡黄色,内表面白色或淡棕色,易折断,断面白色至黄白色,富粉性。
气微,味微苦。
珠贝为未挖去心芽的小形整个鳞茎,全体呈扁珠形。
浙贝加工方法为新鲜药材除去表皮,拌以贝壳粉或熟石炭粉,吸去浆液晒干。
浙贝母功能清热散结,化痰止咳,用于痰火咳嗽、肺痈、乳痈、瘰疠、疮毒。
川贝母:为百合科植物松贝母、卷叶贝母的鳞茎。
松贝呈圆锥形,高0.3~0.8cm,直径0.3~0.9cm,表面类白色,外层鳞叶2瓣,大小悬殊,大瓣抱小瓣,习称“怀中抱月”,顶部闭合,内有心芽和小鳞叶1~2枚。
质硬而脆,断面白色,富粉性。
气微,味微苦。
川贝母还有青贝、炉贝,这两种川贝外层鳞叶大小相近。
川贝母加工方法为:7~9月苗枯萎时采挖,将带泥的鳞贝摊在烈日下曝晒,当晒至贝母表面现粉白色时,将泥土筛去,将贝母装入麻袋,除去附土及外皮,过筛晒干。
川贝母功效为清热润肺、化痰止咳,用于肺热燥咳、干咳少痰、阴虚劳嗽、咯痰带血。
土贝母:又称为假贝母,为葫芦科土贝母的鳞茎。
采收加工多在秋冬季节,洗净,蒸透,晒干。
药材为不规则的块,大小不等,表面淡红棕色或暗棕色,凹凸不平,质坚硬,不易折断,断面角质样,光亮而平滑,气微,味微苦,功效为散结消肿解毒,用于乳痈、瘰疬、乳腺炎、颈淋巴结结核、慢性淋巴炎、肥厚性鼻炎。
功效差异贝母是一种路人皆知的止咳良药,有名的成药也很多,例如川贝枇杷止咳露、川贝秋梨膏等,许多患者还自己去药店买来炖梨吃。
常用的贝母包括川贝母、浙贝母和土贝母三种,其名字虽然相似,但功效却大不相同,购买时需加以注意。
川贝母微寒、味甘,止咳化痰之效较强,且有润肺的功效,痰多痰少均可使用,特别适用于肺燥或秋燥所致的咳嗽。
各种贝母的区别之一:川贝母与浙贝母

各种贝母的区别之一:川贝母与浙贝母各种贝母的区别之一:川贝母与浙贝母1.地道名贵药材---贝母我国地域横跨亚热带、温带和寒带,所产贝母品种较多,归纳起来主要有4种:一为川贝母,主产于云南、四川;二为浙贝母,主产于浙江象山等地;三为新疆贝母,主产于天山山脉;四为土贝母,产于河南、陕西等地。
在国内外,川贝母的名声最大,口碑最好。
根据药农和中医经验,川贝母是越小趁珍贵,按其颗粒直径大小,又分为松贝、青贝和炉贝三等,颗粒最小者特称为“珍珠贝”,主产于四川阿坝藏族自治州,为川贝中之最优品。
另外四川松潘地区号称“贝母之乡”,这个地方多雪山草原,出产的“正松贝”也为川贝中之珍品,所以,很早就有贝母“川者为贵”之说。
即使是中医,甚至是专门从事中药专业的人,大概也很少有人知道另有一种川贝极品——苍山贝母,别名又叫苍贝母、雀嘴贝、灯笼贝。
在云南省大理古城西部,有座苍山,又叫点苍山,绵延50多公里,海拔最高达到4122米,苍山上的植物药材有1000多种。
苍山贝母属于苍山药物中的珍品,主要分布在苍山上海拔2700~3800米冷凉、阴湿的竹林或针阔叶混交林下,本地习称“珍珠贝”,呈类圆锥形或近球形,直径仅有0.3~0.9厘米,表面平滑清洁,色白有光泽,断面白色,粉性强;外层两鳞瓣大小悬殊较大,大瓣紧抱小瓣,未抱部分呈新月形,习称“怀中抱月”。
据《大理县志稿》记载:“苍山贝母生兰峰以北诸峰之间,其粒雪白圆小,性苦寒,润肺,消痰,散瘿,治恶疮。
”由于其质佳,疗效好,极稀少,是历史悠久的大理三月街药材集市上的一种名贵中药,往往才出现,就有客商争相抢购。
大理白族民间甩苍山贝母2~3克冲成汤放入瓷碗中,加适量蜂蜜炖服,治疗虚劳咳嗽、吐痰咯血、心胸郁结、肺结核、乳痈等症。
外用常作止血、止痛、消炎、拔脓生肌的要药,疗效显著,且伤口愈合后疤痕平整。
川贝尽管是一味治病良药,但其疗效的高低与服用方法密切相关,该药入丸散剂则效宏,入煎剂则不能充分发挥药效。
川贝与浙贝临床应用类辨

川贝与浙贝临床应用类辨
贝母有川贝、浙贝之分,虽都能止咳化痰,但临床应用却各有所长。
川贝母主产于四川,所以叫川贝母。
味苦而甘,性微寒。
主要作用为清热化痰,润肺止咳。
适用于肺热燥咳,阴虚劳咳等症。
浙贝母主产于浙江,所以叫做浙贝母。
味苦,性寒。
具有宣肺达邪、化痰止咳,清热散结的作用。
适用于风热感冒,痰热郁肺所引起的咳嗽,以及疮痈肿毒、乳腺炎、慢性淋巴结炎、淋巴结核等。
临床应用上,川贝母偏于润肺,润肺止咳力强,常用于慢性虚劳咳嗽——虚症;浙贝母偏于清肺,清热散结力大,常用于有表症的风热咳嗽——实症。
若咳嗽属于寒痰、湿痰(如肺气肿、支气管扩张等)引起的,均不宜使用贝母。
尤其是肾脏虚寒,水泛为痰而咳喘者,当以温肾为主,更不能应用贝母。
西医药理研究,贝母中含有生物碱,其药理作用有类似阿托品的作用,能扩张支气管平滑肌,减少分泌,散大瞳孔及降低血压。
川贝母、浙贝母功效沿革考辨

川贝母、浙贝母功效沿革考辨邱玏【摘要】川贝母与浙贝母是临床常用的两味中药, 先秦时期均以“ 贝母” 之名统之, 用以疗郁疾.明末以后, 川贝母、浙贝母从“ 贝母” 之名的统称下区分出来, 其功效也开始独立划分, 并经历了从区分到明确、从深入到总结、从矫往到承袭的认识发展过程.与现代记载相较, 古代文献对川贝母的“ 解郁愁、散逆气” 之功以及浙贝母的“ 清降” 之性有更明确深入的认识, 前者多体现在解气郁、痰郁之疾, 后者多体现在宣降止咳、内开郁结、通降痹阻等.【期刊名称】《安徽中医药大学学报》【年(卷),期】2018(037)006【总页数】3页(P1-3)【关键词】川贝母;浙贝母;功效;沿革;考辨【作者】邱玏【作者单位】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国医史文献研究所,北京1007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282川贝母与浙贝母临床使用较为常见。
2015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记载川贝母为百合科植物川贝母(Fritillaria cirrhosa D. Don)、暗紫贝母(Fritillaria unibracteata Hsiao et K.C.Hsia)、甘肃贝母(Fritillaria przewalskii Maxim.)、梭砂贝母(Fritillaria delavayi Franch.)、太白贝母(Fritillaria taipaiensis P.Y. Li)或瓦布贝母[Fritillaria unibracteata Hsiao et K. C. Hsia var. wabuensis(S. Y. Tanget S. C. Yue)Z. D. Liu,S. Wang et S. C. Chen]的干燥鳞茎,按性状不同分别习称“松贝”“青贝”“炉贝”和“栽培品”[1]36-37。
而浙贝母则为百合科植物浙贝母(Fritillaria thunbergii Miq.)的干燥鳞茎[1]292。
聊中药:川贝母和浙贝母

聊中药:川贝母和浙贝母秋高气爽,进入了秋季,空气逐渐干燥。
中医常说,肺喜润而恶燥,秋季最易伤肺,而川贝母则是秋季清肺润燥的上佳之品。
川贝母中医贝母之名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中品。
《本草纲目拾遗》将川贝与浙贝分开,谓川贝味甘而补肺,不若用象贝治风火痰嗽为佳,治虚寒咳嗽以川贝为宜。
《唐人记其事》:“江左尝有商人,左膊上有疮如人面,亦无他苦。
商人戏以酒滴口中,其面赤色。
以物食之,亦能食,多则膊内肉胀起。
或不食,则一臂痹焉。
有名医教其历试诸药,金石草本之类,悉无所苦,至贝母,其疮乃聚眉闭口。
商人喜,因以小苇筒毁其口中,数日成痂,遂愈,然不知何疾也。
”《药性论》:“治虚热,主难产作末服之;兼治胞衣不出,取七枚末,酒下;末,点眼去肤翳;主胸胁逆气,疗时疾黄疸,与连翘同主项下瘤瘿疾。
”《本经疏证》:“刘潜江云:贝母八月采,取其受金气之专,其味苦胜辛,微辛在苦后,是苦合于气之微寒,以归于辛,皆二阴至肺之处也,况其色白象金乎!第苦合微寒,是在地之阴也,焉能遽至于在天之阳以治肺,则当参其叶随苗出之义,而体其但有直透更无濡留矣。
但有直透能开热之结,更无濡留能达肺之郁。
”中医:川贝母与浙贝母中国传统的五谷作物之薏米中药川贝母为百合科植物川贝母、暗紫贝母、甘肃贝母、梭砂贝母、太白贝或瓦布贝母的干燥鳞茎。
按性状不同分别习称“松贝”“青贝”“炉贝”和“栽培品”。
主产于四川、青海、甘肃、云南、西藏。
夏、秋二季或积雪融化后采挖,除去须根、粗皮及泥沙,晒干或低温干燥。
本品气微,味微苦。
以整齐,色白,粉性足者为佳。
生用。
中药浙贝母为百合科植物浙贝母的干燥鳞茎。
主产于浙江。
初夏植株枯萎时采挖,洗净。
大小分开,大者除去芯芽,习称“大贝”;小者不去芯芽,习称“珠贝”。
分别撞擦,除去外皮,拌以煅过的贝壳粉,吸去擦出的浆汁,干燥;或取鳞茎,大小分开,洗净,除去芯芽,趁鲜切成厚片,洗净,干燥,习称“浙贝片” 本品气微,味微苦。
以切面白色,粉性足者为佳。
川贝母和浙贝的区别

川贝母和浙贝的区别区别一:产地浙贝母,又叫浙贝、象贝、大贝母、珠贝。
为百合的功效与作用科植物浙贝母的鳞茎。
原产于浙江象山,现主产于浙江鄞县。
川贝母:百合科植物川贝母、暗紫贝母、甘肃贝母或梭砂贝母的干燥鳞茎。
前三者按性状不同分别习称“松贝”和“青贝”,后者习称“炉贝”。
松贝主产四川阿坝藏族自治州,为川贝中之最优品。
青贝主产青海、四川和云南交界处,品质亦优。
炉贝主产四川昌都、云南德钦、大理,品质次于松贝、青贝。
区别二:功效浙贝母:食疗效用具有清热化痰,润肺止咳,散结消肿的功效,主治热痰咳嗽、外感咳嗽、阴虚咳嗽、痰少咽燥、咯痰黄稠、肺痈、乳痈、痈疮肿毒、瘰疬等症。
川贝母:1、清热化痰、润肺止咳。
用于咳嗽,风寒暴咳喘急,中风窍闭,惊痫等。
2、解郁散结。
用于郁症,忧思郁结,胸闷脘胀;瘿瘤;乳痈,痈疽肿毒;乳汁不下。
3、川贝有镇咳作用、祛痰作用、有降压作用、有一定的抗菌作用。
浙贝母1、浙贝母配桑叶:浙贝母能开宣肺气,清肺化痰,桑叶疏散风热。
配伍治风热咳嗽,咳嗽有痰者。
2、浙贝母配桑白皮:浙贝母清肺化痰,桑白皮泻肺气肺火,合用则清肺化痰力强,治痰热郁肺之咳嗽痰黄。
3、渐贝母配金荞麦:浙贝母化痰润肺降气,善开郁结,金荞麦清热解毒、化痰排脓,合用化痰降气,清热排脓,多用治肺痈吐脓血。
4、浙贝母配玄参:浙贝母普于泄热消痰,玄参清热散结,合用治痰火郁结之瘰疬结核。
5、浙贝母配海藻、昆布:浙贝母宣肺化痰,开郁散结;海藻、昆布软坚散结,善化顽痰,合用则开郁化痰散结力强,用治瘰疬。
6、浙贝母配连翘:浙贝母开郁散结之功,又能解毒消痈;连翘功擅清热解毒,消痈散结。
配用则共奏清热解毒消痈之功,用治痈疮肿毒,内服外敷均可。
7、浙贝母配伍黄芩:浙贝母清热化痰;黄芩清热泻火。
二者伍用,有清热、泻火、化痰之功效,用于治疗肺热之咳嗽痰黄等症。
8、浙贝母配伍夏枯草:浙贝母宣肺化痰、清火散结;夏枯草清肝泻火、开郁散结。
二者伍用,共奏清热消肿、解郁散结之功效,用于治疗瘿瘤、瘰疬等证因气郁痰结所致者。
川贝母、浙贝母的鉴别

3.功能主治不同
川贝母
浙贝母
苦、微寒
苦、寒
肺、心
肺、心
清热润肺,化痰止咳
清肺化痰止咳、清热散结
肺热燥咳、干咳少痰、阴虚 外感风热或痰火郁结的咳嗽 劳咳,咯痰带血
4.临床应用
川贝母可用于治疗肺虚久咳,痰少 咽燥,以及外感风热咳嗽,或痰火 郁结,咯痰黄稠等证,川贝母性凉 而甘,润肺功力较大,可与沙参、 麦冬、天冬等养阴润肺药配伍治疗 肺虚久咳等症。
浙贝母:呈卵圆形至长圆形,高 1~1.3cm,直径0.7~1cm。表面淡 黄色,有一瓣较大的鳞叶和1~2瓣 较小的鳞叶抱合而成。顶端钝圆, 不裂或微裂,气味微弱,质坚实味 苦。
川贝母
青贝
松贝
炉贝
浙贝母
显微鉴别
松贝、青贝粉末:类白色。 1.淀粉粒甚多,广卵形、长圆形、不规则 形或圆形,有的边缘不平整,直径 5~60um,脐点呈点状、短缝状,少数人 字型或马蹄型,层纹隐约可见。多脐点 单粒可见。脐点2~5个。复数少数,由 2~3分粒组成,半复粒脐点2~5个。 2.表皮细胞类长方形,垂周碧波状弯曲, 偶见不定式气孔。螺纹导管直径5~26um。
川贝母与浙贝母
08中药资源与开发第二组
主讲:岳俊豪 成员:岳俊豪、郑会楷、陈壮潮、刘光照、 程志祺、方炎文、朱绍亮、李菁、邓玉珍、 郑虹霞、林良耿、颜秋慧
1.来源、产地不同
川贝母为百合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川贝母、 暗自贝母、甘肃贝母或梭砂贝母的干燥鳞 茎。前三者按不同形状习称“松贝”和 “青贝”;后者称“炉贝”。主产于四川、 云南、甘肃等地。
浙贝母苦寒较重,开泄力大,清火 散结作用较强,多用于外感风热或 痰火郁结的咳嗽,常与桑叶、牛蒡 子、前胡、杏仁等宣肺祛痰药同用 治疗痰火郁结的咳嗽等症。
川贝母、平贝母、浙贝母还是分不清?看这里

川贝母、平贝母、浙贝母还是分不清?看这里川贝母主产于四川、西藏、云南、贵州、甘肃等地,川贝根据性状和产地不同有松贝、青贝、炉贝之分,其中以松贝品质和药效为佳。
一、松贝的性状特征松贝松贝表面米白色,外形如豆如珠,又称“珍珠贝”。
其最大的形态特征就是“怀中抱月”,即此药材外有鳞瓣2枚,大小悬殊,大瓣紧抱小瓣,未抱部分呈新月形。
顶端闭合,底部平,微微凹入,能放平直立。
质地硬脆、有光泽、粉性足,味微苦。
松贝属于川贝中的顶级,因此在挑选松贝时要多加鉴别,通常以个小、均匀、完整、色米白而有光泽者为佳。
较破碎、呈油浸状、颜色偏黄、色泽不一致的不要挑选,颜色太白、入口有酸味或刺鼻的硫磺味则是熏硫磺太多。
二、川贝常见混伪品的鉴别由于川贝母大多产于高山草地,产量有限,因此价格较为昂贵,市面上常出现一些冒充川贝的次品和伪品,因此,市民在购买的时候也要多加鉴别。
常见的川贝容易混淆的品种有平贝母、浙贝母、光慈姑及山慈菇等,不是以下是鉴别要点和相关图片以助大家识别:1、平贝母本品呈扁球形,高0.5~1cm,直径0.6~2cm。
表面黄白色至浅棕色,外层鳞叶2瓣,肥厚,大小相近或一片稍大抱合,顶端略平或微凹入,常稍开裂;中央鳞片小;质坚实而脆,断面粉性。
气微,味苦。
平贝母2、浙贝母本品为百合科植物浙贝母的干燥鱗茎。
初夏植株枯萎时采挖,洗净。
大小分开,大者除去芯芽,习称“大贝”;小者不去芯芽,习称“珠贝”。
大贝为鳞茎外层的单瓣鱗叶,略呈新月形,质硬而脆,易折断,断面白色至黄白色,富粉性。
浙贝母—大贝珠贝为完整的鱗茎,呈扁圆形,表面类白色,外层鱗叶2瓣,肥厚,略似肾形,互相抱合,内有小鳞叶2~3枚和干缩的残茎。
浙贝母—珠贝3、丽江山慈菇为百合科植物山慈菇的干燥球茎,又称草贝母,表面黄白色或灰黄棕色,光滑,一侧有纵沟,不分瓣,质坚硬,断面胶质或微带粉质,味苦而麻。
此药材有毒,过量服用可致中枢神经麻痹而死亡,因此要特别注意。
4、光慈菇百合科植物老鸦瓣的干燥鳞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川贝和浙贝的区别
中医中药是中国人的传统,对于很多中国人来说,有病看中医吃中药是他们的传统和习惯,所以中药的知识是很多人都喜欢吃的,其中有很多中药是我们都非常熟悉的,川贝和浙贝都是我们常见的,那么究竟川贝和浙贝的区别在哪儿呢,有什么不同呢,下面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
川贝和浙贝都是我们非常熟悉的中药,很多人在日常生活中都可能会遇到这两种中药,那么究竟川贝和浙贝的区别在哪儿呢,很多人都想知道,下面我们一起来详细的了解一下。
川贝母百合科植物。
为润肺止咳的名贵中药材,应用历史悠久,疗效卓著,驰名中外
川贝母主产四川、西藏、云南等省区。
暗紫贝母主产四川阿垻藏族自治州。
甘肃贝母主产甘肃、青海、四川等苦、甘,微寒。
归肺、心经。
主治清热润肺,化痰止咳。
用于肺热燥咳,干咳少痰,阴虚劳嗽,咯痰带血。
治虚劳咳嗽、吐痰咯血、心胸郁结、肺痿、肺痈、喉痹、乳痈。
中成药:秋梨膏、川贝枇杷露、养阴清肺丸、牛黄清肺散、铁笛丸、至宝锭、蛇胆川贝胶囊、贝母瓜蒌散。
药膳:川贝冰糖汤、川贝酿梨。
浙贝母多年生草本。
鳞茎半球形
产江苏(南部)、浙江(北部)和湖南。
也分布于日本。
功用主治:清热化痰,散结解毒。
治风热咳嗽,肺痈喉痹,瘰疬,疮疡肿毒。
大治肺痈肺萎,咳喘,吐血,衄血,最降痰气,善开郁结,
止疼痛,消胀满,清肝火,阴耳目,除时气烦热,黄疸淋闭,便血溺血;解热毒,杀诸虫及疗喉痹,瘰疬,乳痈发背,一切痈疡肿毒,湿热恶疮,痔漏,金疮出血,火疮疼痛,
较之川贝母,清降之功,不啻数倍。
家庭用途:
1.川贝冰糖炖雪梨川贝末3克,雪莉1个,冰糖适量,炖1个小时,吃梨喝汤
功效:清热润肺止咳
主治:肺热咳嗽、燥热咳嗽。
痰黄或痰少难咳,咽干舌燥。
特别适合秋天口干舌燥干咳。
2.川贝冬花北杏汤。
川贝3克打碎,款冬花10克,北杏仁6克,加瘦肉炖服。
功效:润肺止咳
主治:久咳、燥咳。
寒热不明显咳嗽时间久可以。
3.浙贝猫爪草橄榄汤。
浙贝10克,猫爪草30,青橄榄6枚,炖瘦肉。
功效:化痰散结
主治:痰气互结引起的慢性咽炎,甲状腺结节,咽中有痰难咳。
通过上面文章的介绍,相信大家对于川贝和浙贝的区别都有
了一定的了解,这是我们都非常熟悉的药材,但是它们的药性和作用还是有很多不同,因此大家要能够很好的区分,这样才能物尽其用,希望大家对于这一点要重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