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白鹿洞书院揭示》看朱熹的学规理念
说课15分钟《白鹿洞书院揭示》与书院教育宗旨

说课15分钟《白鹿洞书院揭示》与书院教育宗旨第一篇:说课15分钟《白鹿洞书院揭示》与书院教育宗旨《白鹿洞书院揭示》及其意各位老师,大家好!很高兴有机会能和各位一起来交流教学中的心得体会。
今天我的说课题目是《白鹿洞书院揭示》及其意义。
首先我们来进行教材分析。
本节课出自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中国教育史(修订版)》第七章第三节。
1、本节课分两部分内容,分别是:《白鹿洞书院揭示》的内容和《白鹿洞书院揭示》的意义.2、本节课贯穿了中国教育史的整个教学,是学生进一步掌握中国古代书院的发展的基础,也是形成学生合理知识链的重要环节。
3、本节课是在学习中国书院发展史上第一个纲领性学规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我国宋代书院的特点的关键。
接下来说一下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对《白鹿洞书院揭示》的内容及其意义加以识记。
能力目标:1、通过讲练结合,培养学生解决关于宋代书院问题的能力。
2、设置问题情境,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1、培养学生认真细致的学习态度。
2、通过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增强学生的求知欲和对学习中国教育史的热情。
在对教材进行了分析并且了解了教学目标之后,就不难理解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了。
重点:《白鹿洞书院揭示》的内容及其意义。
难点:《白鹿洞书院揭示》的内容。
那么究竟应该怎样来完成本节课的任务呢?下面说一下本节课的教法和学法.教法:1、范例、结合引导探索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法:1、主动学习法:举出例子,提出问题,让学生在获得感性认识的同时,教师层层深入,启发学生积极思维,主动探索知识,培养学生思维想象的综合能力。
2、反馈补救法:在练习中,要注意观察学生对学习的反馈情况,以实现“培优扶差,满足不同需求”。
最后,我说一下本节课的学习过程。
本节课在多媒体教室进行,所需教具是投影仪,黑板等。
我将本节课分为三个部分。
用约七分钟的时间进行导入部分,主要是复习和引入新课。
用约二十分钟的时间进行正体部分。
白鹿洞书院揭示

千年学府,千载学规————白鹿洞书院揭示我们国家在宋代有著名的四大书院,那就是白鹿洞书院、岳麓书院、石鼓书院、应天书院。
号称天下书院之首的白鹿洞书院就在江西省九江市。
我刚刚讲到说白鹿洞书院是天下书院之首,这个评价是清代的一个大学者叫王昶,他是专门研究书院文化的。
他还有一本专著,叫做《天下书院总志》。
在这本书的序里,他对天下的书院依次作了个排名,他说白鹿洞书院是天下书院之首。
那么凭什么给这个评价?有很多人从各个角度去分析,我考虑来考虑去,我觉得王昶之所以对白鹿洞书院给出这样的评价,最关键的原因不在于白鹿洞书院办学历史很长,这是一个方面,这是一个次要的方面。
最重要的方面是因为在这里诞生了中国教育史上第一部最完整、最正规的大学校规,我觉得这是最重要的。
这就是我后面专门要给各位讲的《白鹿洞书院揭示》。
就是因为这个东西是在这里诞生的。
它影响之大,影响之久远,等一下我会做一个介绍。
下面给大家介绍几张《白鹿洞书院》的照片。
这是白鹿洞书院的入口,我在这里想说一下,这个入口距白鹿洞书院的正门还差蛮远的。
这就是为什么叫它叫“洞”,等一下我会给你讲。
这入口是在公路旁边。
从这个入口处进去就开始往下了。
这个往下你们要做好思想准备,在座的各位如果你们要去的话,建议您坐车下去。
你要是走下去,走到那个正门的地方你就累的不得了了。
大约要走半个多小时。
这样的地方古人亏了他们找啊。
从这个地方开始一直往下。
这就正门了。
这里现在是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一、白鹿洞书院名称的由来下面我就给大家讲一讲为什么叫“白鹿洞”。
各位都知道宋代的四大书院其他的三大书院都是以地名来命名的。
那么这个地方在古代它是处于江州,具体的讲它是属南康府管,也就是现在的星子县,那个时候叫南康府。
宋代它的级别比较高,叫南康军。
所以朱熹是南康军的知军。
在那里一共呆了三年。
这个地方要是按地名应该叫江州书院或者南康书院,怎么搞个白鹿洞书院呢?所以我首先给大家讲一下它这个名字的由来。
朱子《白鹿洞学规》详解

朱子《白鹿洞学规》详解朱子《白鹿洞学规》详解蔡厚淳朱子《白鹿洞学规》(即:《白鹿洞书院揭示》),是朱熹为了培养人才而制定的大学教育方针和大学生守则。
它包括的内容很广,提出了教育的目标、内容、为学程序、修身、处事和接物等一系列纲领。
全文如下:“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右五教之目。
尧舜使契为司徒,敬敷五教,即此是也,学者学此而已。
而其所以学之之序,亦有五焉,具列如左: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右为学之序。
学问思辨四者,所以穷理也。
若夫笃行之事,则自修身以至于处事、接物,亦各有要,具列如左:言忠信,行笃敬,惩忿窒欲,迁善改过。
右修身之要。
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
右处事之要。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行有不得,反求诸己。
右接物之要。
”熹窃观古昔圣贤所以教人为学之意,莫非使之讲明义理,以修其身,然后推己及人,非徒欲其务记览,为词章,以钓声名,取利禄而已也。
今人之为学者,则既反是矣。
然圣贤所以教人之法,具存于经,有志之士,固当熟读、深思而问、辨之。
苟知其理之当然,而责其身以必然,则夫规矩禁防之具,岂待他人设之而后有所持循哉?近世于学有规,其待学者为已浅矣。
而其为法,又未必古人之意也。
故今不复以施于此堂,而特取凡圣贤所以教人为学之大端,条列如右,而揭之楣间。
诸君其相与讲明遵守,而责之于身焉,则夫思虑云为之际,其所以戒谨而恐惧者,必有严于彼者矣。
其有不然,而或出于此言之所弃,则彼所谓规者,必将取之,固不得而略也。
诸君其亦念之哉!纵观全文,精髓有五,分别详解如下:一、五教之目:“父子有亲。
君臣有义。
夫妇有别。
长幼有序。
朋友有信。
”右五教之目。
尧、舜使契为司徒,敬敷五教,即此是也。
解:五教之目出自《中庸章句·第二十章》【原文】“天下之达道五,日:君臣也,父子也,夫妇也,昆弟也,朋友之交也,五者,天下之达道也。
”朱熹注曰:“孟子所谓‘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是也”。
读白鹿洞书院揭示有感

读白鹿洞书院揭示有感读白鹿洞书院揭示有感读《白鹿洞书院揭示》有感白鹿洞书院作为我国封建社会重要的教育组织形式,在我国书院史上有着非常突出的地位,朱熹撰写的《白鹿洞书院揭示》文章虽短,却蕴含着“为学之序”、“修身之要”、“处事之要”,是对儒家教育思想的总结,本文探析了《白鹿洞书院揭示》中对学生在处事、修身等方面的要求,旨在对目前我国学生德育教学所有启示。
白鹿洞书院揭示》内容探究一、《朱熹在指定《白鹿洞书院揭示》时,耳闻目睹了南宋王朝官学衰落、人才匾乏的现状。
以及教育上存在风俗日薄、人才日衰的事实,制定出《揭示》,以作为学生求学时共同遵守的准则。
《白鹿洞书院揭示》一共有五条,都是朱熹阅览经书,从中提取精髓制定而成。
朱熹认为,教育的目的是“明人伦”。
以“圣人之德”或“圣人之学”造就理想人格的“圣人”为培养目标,以整顿风俗日敝,人材日衰的局面,培养为封建地主阶级服务的有用人才。
二、学规中所反映的朱熹教育理念1“.明人伦、明义理”的教育目的《白鹿洞书院揭示》中朱熹将明人伦作为教学目的:“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接着又提出:“博学之。
审问之。
慎思之。
明辨之。
笃行之”。
表明了朱熹所倡导的为学之序,可以说这是一个由浅入深的过程。
学、问、思、辨属于认识,目的在于通过这四个环节,达到穷理。
而笃行,属于实践,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了朱熹提倡认识和实践应当得以统一。
修身之要”、“处事之要”、“接物之要”,朱熹认为,读书和做学问都是次要的,最重要的应该是求理。
求学应该以明义理为目的,明确的抨击了学校和科举流弊。
当今我们的社会很多学校以升学率为中心,评价学生的成绩完全以成绩单来作为唯一标准,目前学校的功利主义、利己主义使得教育的发展逐渐脱离了教育的本质:以健全人格为本,也就是朱熹提倡的:明德。
所以,学校应该以培养社会所需要的人才为己任,教育评价标准应该以教学的本质认识为基础。
2“.言忠信,行笃敬”的德育观《白鹿洞书院揭示》中明确提出了“修身之要”:“言忠信。
《白鹿洞书院揭示》读后感

《白鹿洞书院揭示》读后感朱熹是南宋一位大儒著名的哲学家,也是著名的教育家。
从他的《白鹿洞书院揭示》中我们看到了他的教育思想,让我们了解了这位大儒。
现在将读书心得总结如下!一、教育的目的在于“明人伦”朱熹主张学校教育的目的在于“明人伦”。
他说:“古之圣王,设为学校,以教天下之人。
??必皆有以去其气质之偏,物欲之蔽,以复其性,以尽其伦而后已焉。
”他强调“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此人之大伦也。
庠、序、学、校皆以明此而已”。
在《白鹿洞书院揭示》中,也明确把上述五伦列为“教之目”,置于首位,指出“学者学此而已”。
从教育的目的在于“明人伦”的思想出发,朱熹严厉抨击了当时以科举为目的的学校教育。
因此,他要求改革科举,整顿学校。
朱熹针对当时学校教育忽视伦理道德教育,诱使学生“怀利去义”,争名逐利的现实,以及为了改变“风俗日敝,人材日衰”的状况,重新申述和强调“明人伦”的思想,在当时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朱熹的教育思想在他的完整的理论体系中是一个举足轻重的组成部分,并贯穿到他整个的学术活动之中,身体力行。
从登第之后,四十多年都在致力于讲学传道,著书立说。
朱熹的教育主张,跟他的教育目的论是密不可分的。
其教育目的论是以儒家的伦理道德学说为基础,认为教育目的在于明人伦,所谓“先王之学以明人伦为本”。
同时,他主张学校要培养“讲明义理,以修其身”的人才。
他在《白鹿洞书院揭示》中明确指出:“熹窃观古昔圣贤所以教人为学之意,莫非使之讲明义理,以修其身,然后推以及人,非徒欲其务记览为词章,以钓声名利禄而已也。
”在《玉山讲义》中又说:“故圣贤教人为学,非是使人缀辑语言、造作文辞、但为科名爵禄之计,须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而推之以齐家、治国,可以平治天下,方是正当学问。
”充分表现了朱熹办学的目的,这也是他教育思想的一个主要方面。
结合当今的九年义务教育来看,许多十五六岁的学生上完初中就失学了,很让人担忧。
书院学规中的儒学传承——以《白鹿

061[摘 要] 书院是中国古代特有的教育组织形式,学规是书院教育的指导性规章。
朱熹在主持修复白鹿洞书院期间,制定了成为后世学规范本的《白鹿洞书院揭示》。
他将传道视角民间化,把书院教育作为复兴儒学、延续道统的重要渠道,以儒家道统、圣贤精神作为核心教育内容,将抽象化的道德经义、道心理念落实在具体的教育实践中,强调了学校对个体人格修养的塑造以及对社会群体道德的熏陶。
[关 键 词] 书院;学规;儒学;朱熹;《白鹿洞书院揭示》 书院学规中的儒学传承——以《白鹿洞书院揭示》为中心刘占先 王希楠书院是中国古代特有的教育组织形式,由唐末至清末延续千年。
它以个人或家族聚居、读书、藏书、讲学、聚徒为起源,在发展过程中广泛借鉴吸收了官学与私学的有益经验,逐步成为一种相对独立的、比较成熟的制度。
一方面,它对古代教育体系进行了由下而上、自发积极的补充完善,成为封建社会文化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另一方面,它对儒家学术道统产生了不可或缺的承继作用,引导着社会价值取向与道德风尚。
学规是书院办学育人的指导性条例,对书院的建设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
书院多由不同的民间力量筹备或注资而成,并且社会背景不同以及所聘院长学术主张不同,学规的具体内容往往呈现多元化的特征与不断拓展的发展趋势,学规既指导着书院的教育教学,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更新衍化、趋于完善。
宋初,在南唐庐山国学的旧址上建立了白鹿洞书院,但其在北宋时期的办学时间断断续续,整体而言较为短暂。
“白鹿洞书院在北宋的三段历史中,第一段只有7个年头(976—982年),第二段没有教学活动的记载(‘咸平中有敕重修,其后沦坏日久,莽为邱墟’[1]253),第三段自皇祐五年孙琛重建至皇祐末(1053—1054年)毁于兵火,仅有两个年头”[2]39。
南宋时期由朱熹兴复,自此名扬四海。
宋淳熙六年(1179年),朱熹知南康军(今江西省庐山市)。
到任不久即主持开展白鹿洞书院兴复事宜,制定《白鹿洞书院揭示》张贴于门楣之上,供师生日省日新。
白鹿洞书院揭示

同学们大家好,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书院的产生与发展的整体框架,我们明白了书院是中国古代私学的最高表现形式,南宋的书院发展到极盛,其中朱熹制定的《白鹿洞书院揭示》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完整系统的学院学规。
那么这节课我们就将深入的学习《白鹿洞书院揭示》与书院教育宗旨南宋淳熙六年,即1179年,朱熹知南康军,呈报朝廷修复白鹿洞书院,自任洞主掌教,制定《白鹿洞书院揭示》。
其中对教育目的、训练纲目、学习程序及修己治人之道,都一一作了明确的阐述和详细的规定,揭示了教育的宗旨,展示了人们为学的方向,提出了修身、处事、接物的基本要求,作为实际生活和思想教育的准绳,这样就把世界观和政治要求、教育方向以及进行学习修养的途径都结合了起来。
内容有以下五方面:1;“五教之目”,即“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规范了书院教育的基本宗旨,就要贯彻“明人伦”的纲常礼教。
2;”为学秩序”,即“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指明了书院学生的学习方法和过程。
3;“修身之要”,即“言忠信,行笃敬,惩忿窒欲,迁善改过”,为书院学生指明了道德修养的基本要点。
4;“处事之要”,即“正其义,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为书院学生指明了行为处事的基本原则。
5;“接物之要”,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行有不得,反求诸己”,为书院学生指明了与人交往的基本准则。
《白鹿洞书院揭示》是世界上最早的教育规章制度之一,是中国书院发展史上一个纲领性学规。
集中体现了书院教育的精神,反映了宋代大多数书院的教育宗旨和办学目标,也为此后历代书院的发展提供了范本,成为研究中国古代书院制度的经典文献。
把这些儒家思想汇集起来,用学规的形式固定下来,形成较为完整的书院教育理论体系,使书院教育逐步走向制度化的发展轨道。
试论白鹿洞书院揭示(学规)对高校教育管理工作的启示

试论白鹿洞书院揭示(学规)对高校教育管理工作的启示【摘要】本文主要探讨了《白鹿洞书院》揭示的学规对高校教育管理工作的启示。
首先介绍了《白鹿洞书院》及教育管理工作的背景。
接着分析了白鹿洞书院的教育理念和学规在高校教育管理中的作用,以及学规对教育管理工作的影响。
同时探讨了教育管理工作面临的挑战,并提出了借鉴白鹿洞书院经验改善高校教育管理的思路。
最后总结指出,要深化教育管理改革,提升教育管理水平,以应对日益复杂多变的高校环境。
通过学习和借鉴白鹿洞书院的经验,不断完善和改进教育管理工作,推动教育事业的发展和提升。
【关键词】白鹿洞书院、教育管理、教育理念、学规、高校、教育管理工作、借鉴经验、教育管理改革、提升水平。
1. 引言1.1 介绍《白鹿洞书院》《白鹿洞书院》是中国古代著名的私立书院,位于山西省吕梁市交城县白鹿洞村。
该书院建于元朝至明初,是由元朝宰相范仲淹亲自主持建立的。
它以独特的教育理念和严格的学规而闻名于世,被誉为古代中国私立学校的典范。
《白鹿洞书院》主张“格物致知、明道达理”,注重培养学生的德、智、体、群、美五育并重,强调德育为本、才艺兼修。
学生在书院生活中不仅要刻苦读书,还要注重修身养性,培养正确的做人做事的态度和道德观念。
书院还注重师生之间的互动与交流,营造了和谐的师生关系,使学生在良好的学习氛围中全面发展。
《白鹿洞书院》的教育理念影响深远,为后世教育事业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借鉴。
在现代高校教育管理工作中,我们也可以从《白鹿洞书院》的教育理念中汲取启示,不断完善教育管理工作,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1.2 介绍教育管理工作教育管理是指对教育事业进行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和评估的过程。
教育管理工作包括拟定教育发展规划、组织教学活动、管理师资队伍、建设校园环境、监督评估教学质量等方面。
教育管理工作对于高校的发展至关重要,它决定着学校的方向与目标,影响着师生的学习和生活。
在当今社会,高校教育管理工作面临着诸多挑战和困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Ke y w o r d s : t h e Re g u l a t i o n s o f Wh i t e De e r C a v e Ac a d e my;Z h u X i ;s e h o o l r u l e s
Ab s t r a c t :Ac a d e my r u l e s r e pr e s e nt e d by Li z e Ac a de my Re gu l a t i o ns a r e de e pl y a f f e c t e d by o f f i c i a l
朱熹 的《 白鹿 洞 书院 书院揭 示 》 在教 育史 上是
一
的反 义是 “ 深” , 《 白鹿 洞 书 院 揭示 》 是不是“ 深” 的
份 重要 文献 , 历 来研 究者 都 给予 了很 高 的重视 ,
体现 ?三 、 “ 深” 与“ 浅” 之 间 的 关 系 到底 如 何 ? 回
答 这 一 系列 的 问题 , 有 助 于 我们 更 好 地 理 解 朱 熹
摘要 : 《 白鹿洞书 院揭示 》 之前的 以《 丽泽书院学规》 为代 表 的书 院学规深受 官学学规 的影响 , 禁惩意 味浓厚 , 属于
“ 警恶” 式学规 ; 朱 熹 所撰 的《 白鹿 洞 书 院 揭 示 》 与 儒家 的“ 治 民” 思想 相 一致 , 以“ 劝 善” 为 主 。“ 警 恶” 式 学 规 待 学 者 为
s c h o o l r u l e s , S O t h e y a r e wa r n i n g r e g u l a t i o n s .C o mp a r a t i v e l y , Z h u Xi ' s t h e Re g u l a t i o n s o f Wh i t e De e r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特取 凡 圣 贤所 以教 人 为 学之 大端 , 条 列 于上 , 而揭 之楣 间。诸 君 其 相 与 讲 明 遵 守 , 而 责 之 于 身 焉。 则 夫思虑 云 为之 际 , 其 所 以戒 谨 而恐惧 者 , 必有严
于彼 者 矣 。
据朱 熹所 言 , 在《 白鹿 洞书 院书 院揭示 》 之前, 已经 有 了学规 , 但其 待 学者 为“ 浅” , 因而 引发 了朱 熹 的不满 。那 么 , 这 里 自然 会产 生一 系列 的 问题 :
2 0 1 4 年 第 1期
淄博 师 专 学 报 J o u r n a l o f Z i b o N o r ma l C o l l e g e
总第 3 5期
从 白鹿 洞 书 院揭 示 看 朱 熹 的学 规 理 念
王 彬
( 曲阜 师范 大学 文 学院 , 山 东 曲阜 2 7 3 1 6 5 )
法, 又 未必 古人之 意 也 。故今 不复 以施 于此 堂 , 而
《 白鹿 洞 书 院揭 示 》 是 朱 熹在 淳 熙 六 年 ( 1 1 7 9 年) 知南康 军任 上修 复 白鹿 洞书 院时撰 就 的 , 以淳 熙六 年为 “ 标 点” , 我 们 将 观 察 的 目光 聚 焦 到 之 前 的学 规上 。毫 无疑 问 , 在《 白鹿 洞 书 院 揭示 》 之 前 早 已产生 了官 学学 规 , 如仁 宗时 期 的《 京兆 府小 学 规》 , 但官 学学 规和 书 院学规 属 于不 同的体 系 。我 们 暂 且不将 官 学 学 规纳 入 考 察 的范 围之 内, 我 们
Cav e Ac ade my a c c or ds wi t h Co nf u c i a n t ho ug ht s o n po l i t i c s a n d e mpha s i z e s t he i mpo r t a nc e of p r e a c h—
一
要考 察 的是 淳 熙六 年之 前 的是 书院学 规 。朱熹 说
的“ 近世 于学有 规 ” 之“ 规” , 指 的也应是 书 院学规 ,
、
待 学者 为 “ 浅” 的学 规是 什 么样子 的 ?二 、 “ 浅”
收稿 日期 :2 0 1 3—0 9—1 2
i n g .W a r n i n g i s i mp o l i t e t o s c h o l a r s ,wh i l e p r e a c h i n g i s p o l i t e .Z h u Xi a d v o c a t e s p r e a c h i n g s c h o o l
“ 浅” , “ 劝善” 式学规待学 者为“ 深” 。朱 熹 提 倡 “ 劝善” 式学规 , 但 也没有抹杀“ 警恶 ” 式学规的作用 。
关键 词 : 《 白鹿洞书院揭示 》 ; 朱熹 ; 学规
中图分 类号 : G 5 2 9
文献 标识 码 : A
文章 编号 : ( 2 0 1 4 ) 0 1 — 0 0 5 9 — 0 4
的学 规理 念 。 《 丽泽 书 院学规 》
踵其 事而 增其 华 , 但 对 于《 白鹿 洞 书 院揭 示 》 背 后 的 内容 , 尚有 众多 阐微 发 隐之处 。隐微 之处 , 集 中 在朱 熹为 学规 所作 的“ 跋” 。现将 “ 跋” 中相关 部分
征 引如下 :
一
、
近世 于学 有 规 , 其 待 学 者 为 已浅 矣 , 而其 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