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自我构念和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研究_张荣娟

合集下载

初中生主观幸福感与自尊关系的研究

初中生主观幸福感与自尊关系的研究

初中生主观幸福感与自尊关系的研究研究背景幸福感和自尊是人类重要的心理需求,尤其在青少年时期,它们对个人的成长和健康至关重要。

对于初中生来说,他们正在经历从儿童向青少年转变的阶段,自我意识逐渐增强,社会角色也越来越明确。

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多少会受到外界影响和挑战,获得主观幸福感和自尊的能力和水平显得尤为重要。

因此,我们有必要研究初中生主观幸福感与自尊的关系,探讨相关影响因素,以期提供有益的指导和借鉴。

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以某市初中为调查对象,具体方法如下:首先,制定问卷,包括幸福感量表和自尊量表,内容涉及生活满意度、人际关系、情感感受、自我价值、社会认同等。

其次,随机选取若干中学班级,向每个班级发放问卷,要求学生认真填写并保证隐私。

最后,收集问卷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

研究结果通过分析问卷数据,我们得出初中生主观幸福感与自尊的关系如下:在总体上,初中生主观幸福感与自尊呈正相关。

也就是说,自尊水平越高,主观幸福感越强。

细分各项因素,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一、自我价值感是主观幸福感和自尊的重要来源。

初中生对自身价值的认知和评价,直接影响了他们的幸福感和自尊水平。

自我感觉良好,自信心强,愿意尝试和迎接挑战的学生,在幸福感和自尊方面均有优势。

二、人际关系状况也会影响初中生主观幸福感和自尊。

在同伴和家庭中得到支持和理解,与他人建立良好的关系,能够满足他们的社交需求,增强幸福感和自尊。

三、生活环境对初中生的主观幸福感和自尊也起到一定影响。

如家庭和社会对他们的期望和支持等,会影响他们对自我和生活的认识和评价,进而影响幸福感和自尊水平。

四、情感体验和认知也是初中生主观幸福感和自尊的因素之一。

他们的情感体验和认知取决于对世界和自我的理解和认知方式,不同的认知方式和情感体验对主观幸福感和自尊产生不同的影响。

研究结论通过本次研究,我们得出初中生主观幸福感和自尊关系的一些基本结论:1.主观幸福感和自尊之间呈正相关。

中学生学校主观幸福感及相关因素的研究的开题报告

中学生学校主观幸福感及相关因素的研究的开题报告

中学生学校主观幸福感及相关因素的研究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教育事业的逐步完善,中学生的主观幸福感逐渐受到重视。

主观幸福感指的是个体对自身生活的满意度和幸福感的感受和认知,是人们生活质量和幸福感的重要指标之一。

而中学生阶段是人生的重要发展阶段,身体、心理、社会等多个方面都处于快速变化和发展的状态,因此,中学生主观幸福感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探究中学生的主观幸福感及其相关因素,为进一步提高中学生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提供科学依据。

三、研究内容和方法1. 研究内容本研究将对中学生的主观幸福感进行量化测量,并考察其与个体不同特征和背景因素的关系,主要包括以下方面:(1)个体基本情况:包括性别、年龄、家庭背景等。

(2)学校环境:包括学校师资、教学设施、课程设置等。

(3)个体心理状态:包括自尊、自信、自控等心理特征。

(4)社会支持:包括家庭支持、同伴支持等社会支持情况。

2. 研究方法本研究将采用量化研究方法,使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对中学生进行调查。

具体方法如下:(1)编制问卷:根据研究内容编制调查问卷,包括主观幸福感测量、个体基本情况、学校环境、个体心理状态、社会支持等方面。

(2)样本选择:以某市区一所中学的初中部和高中部学生为研究对象,采用分层抽样的方法进行样本选择。

(3)数据收集: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进行数据收集,并对数据进行定量分析。

四、研究意义本研究旨在深入了解中学生的主观幸福感及其影响因素,为学校、家庭和社会提供有效的幸福感提升策略,推动中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幸福成长,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关于中学生主观幸福感的研究综述

关于中学生主观幸福感的研究综述

关于中学生主观幸福感的研究综述[摘要]本文在收集大量有关主观幸福感的文献资料的基础上,阐述研究中学生主观幸福感的背景和重要意义;梳理介绍国内外关于主观幸福感的多种理论;并对国内外关于主观幸福感的研究历史和现状进行了整理和总结。

[关键词]中学生主观幸福感积极心理学一、研究中学生主观幸福感的背景和意义近年来,随着积极心理学的发展,主观幸福感(subjective well-being,简称SWB)作为个体的一种积极的心理体验,逐渐成为积极心理学家关注的焦点。

目前大多数研究者比较认同Diener (1984)提出的定义:主观幸福感是指评价者根据自定的标准对其生活质量的整体性评估,它是衡量个人生活质量的一个重要的综合性心理指标。

中学时期是个体心理生理急剧发展变化的重要人生阶段。

目前,初高中学生面临着普遍的升学压力和激烈竞争,加上社会发展变革带来的价值观多元化、网络信息的蓬勃流行、家庭结构和功能显著变化等复杂影响,常造成许多中学生幸福感的降低或缺失,表现出叛逆违纪、学习倦怠、情绪困扰、睡眠和饮食障碍、自杀自伤等诸多心理和行为问题。

因此,对中学生主观幸福感的研究既是学生健康成长的现实需要,也逐渐成为积极心理学研究的实践重点。

二、关于主观幸福感的理论关于主观幸福感的理论,目前国内外有以下几种:(一)目标理论:该理论认为主观幸福感产生于需要的满足及目标的实现。

其理论基本假设是,目标和价值取向决定了人的幸福感,是人们获得与维持幸福感的主要来源,个人目标与价值的差异导致了人们幸福感的不同。

如马斯洛认为个体在特定水平上的需要满足之后,会追求更高层的幸福感。

(二)活动理论:这一理论认为主观幸福感产生于活动本身而非活动目标的达成。

美国积极心理学家Mihaly Csikszentmihalyi在大量案例研究基础上提出了“心流”理论,指出当人们对某一活动或事物表现出浓厚兴趣并全身心投入其中时,会获得“心流体验”(flow experience),浑然忘我、全然沉浸,体验到强烈的满足感与幸福感。

初中生核心自我评价和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研究

初中生核心自我评价和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研究

第32卷第2期2018年2月教育与教学研究Education and Teaching ResearchVol.32No.2Feb.2018初中生核心自我评价和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研究#郭玲静1常淑敏2褚跃德1许丽媛1(1.北京体育大学北京100084 ; 2.山东师范大学山东济南250358)[摘要]采用《核心自我评价量表》、《青少年生活满意度量表》、《快乐感量表》及《幸福感自我评定量表》,随机整群抽取济南市某中学初一、初二的395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探讨初中生核心自我评价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

结果发现:核心自我 评价与主观幸福感关系密切,核心自我评价能显著正向预测总体生活满意度、积极情绪和总体幸福感,能显著负向预测消极 情绪,解释量在14.9%〜36.1%。

核心自我评价能够预测主观幸福感,这提示教师与家长应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帮助初中生 提高自信心、形成内归因风格,以提高其主观幸福感。

[关键词]核心自我评价;主观幸福感;初中生;心理健康[中图分类号]G 444;B 844.2 [文献标志码]A随着心理学研究内容逐渐转向人类的积极领 域,主观幸福感作为积极心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变 得更加重要,而人格一直被认为是影响幸福感的重 要内在因素。

核心自我评价(Core Self -evaluation ) 是贾奇(Judge )等人在1997年基于工作满意度的相 关研究背景下所提出的一个人格概念,核心自我评 价是指个体对他们自己价值的基本总结和评价,是 自尊、控制点、神经质和一般自我效能四种核心特 质下的公共因子。

[1_2]主观幸福感(Subjective Well -being /SWB )是指个体根据自定的标准,对其生活质 量所做的整体性评价。

[3_5]已有研究发现,核心自 我评价与工作满意度、工作绩效相关较大,但这类 研究主要集中于工业组织和管理心理学的相关领 域,近年来有关核心自我评价的研究也逐渐涉及心 理健康教育领域,探讨核心自我评价与心理健康、 学业行为等变量的关系。

中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发展特点及其与学业自我的关系

中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发展特点及其与学业自我的关系

然而,尽管害羞可能会带来一些负面影响,但它也有其积极的一面。适度的 害羞可以帮助个体更好地理解自己和他人的情感,更好地处理人际关系中的冲突 和问题。此外,对于某些特定的任务或情境,害羞也可能是一种适应性的反应, 例如在需要专注和深入思考的时候。
综上所述,对于中学生来说,害羞是一种常见的情绪体验。了解中学生的害 羞特点及其与自我效能感和主观幸福感之间的关系,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支 持他们的社交和情感发展。教育者和家长应该鼓励中学生积极参与社交活动,
3、提升学业自我:教育工作者应帮助学生建立对学业的积极态度和自我认 知,鼓励他们发展自我价值和目标设定。
4、增加心理辅导:针对学业压力和其他心理问题,学校和社会应提供适当 的心理辅导服务,以帮助学生提高应对能力和保持心理健康。
参考内容
害羞是一种常见的情绪体验,很多人在某些社交场合中都会感到害羞。然而, 关于害羞的研究大多集中在成人领域,对青少年害羞的研究相对较少。特别是在 中国,对中学生害羞特点及其与自我效能感、主观幸福感之间关系的研究更为稀 少。
中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发展特点及其 与学业自我的关系
01 一、引言
目录
02
二、中学生主观幸福 感的发展特点
03
三、主观幸福感与学 业自我的关系
04 四、结论与启示
05 参考内容
一、引言
在当今社会,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受到广泛。其中,主观幸福感 (Subjective Well-being,SWB)作为衡量心理健康的重要指标之一,更是引 起了研究者的极大兴趣。主观幸福感是指个体对自身生活的认知和情感评价,
1、年龄特点:中学生处于青少年时期,这个阶段他们正在探索自我认同, 经历身心变化,对自我和外界的认知也在不断调整。这些变化可能会导致他们在 某些时候感到无聊,这是正常的心理发展过程。

中学生学习主观幸福感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中学生学习主观幸福感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2、不同性别、年龄和家庭背景的中学生在主观幸福感上存在差异
但他们也具有更强的生活适应能力和乐观心态,因此他们的主观幸福感水平 可能更高。
六、结论
六、结论
本研究初步探讨了中学生学习主观幸福感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发现,学习成 绩、人际关系、家庭支持和自我概念等因素对中学生的主观幸福感具有显著影响, 而不同性别、年龄和家庭背景的中学生在主观幸福感上存在差异。为了进一步提 高中学生的主观幸福感,建议教育部门和家长们中学生的学习成绩和家庭支持状 况,并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六、结论
帮助中学生积极应对生活中的挑战和困难。同时,中学生自身也应当注重提 高自我认知和情感调节能力,以更好地面对生活中的各种变化和压力。
谢谢观看
参考内容
一、引言
一、引言
主观幸福感是指个体对自己生活的认知和情感评价,它对于个人的心理健康 和整体福祉具有重要意义。中学生在青春期正处于人格形成和情绪发展的重要阶 段,因此研究他们的主观幸福感及其影响因素具有实际意义。本次演示将探讨中 学生学习主观幸福感及其影响因素的初步研究,旨在为提高中学生的主观幸福感 提供理论依据和指导。
三、影响因素
三、影响因素
1、个体因素:研究显示,个体的性格、自尊、自我效能等都会影响其主观幸 福感。例如,性格乐观、自尊心强的中学生往往具有更高的主观幸福感。此外, 自我效能也会影响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幸福感。
三、影响因素
2、家庭因素:家庭是个体成长的重要环境。研究显示,家庭的亲密度、父母 的教养方式都会影响中学生的主观幸福感。亲密的家庭关系和民主的教养方式有 助于增强学生的主观幸福感,而疏远的家庭关系和权威的教养方式则可能导致学 生幸福感的降低。
1、深入挖掘中学生的个体因素,如心理特质、价值观等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

中学生人际关系与主观幸福感的相关性研究

中学生人际关系与主观幸福感的相关性研究

中学生人际关系与主观幸福感的相关性研究一、本文概述本研究旨在探讨中学生人际关系与主观幸福感之间的相关性。

通过对中学生人际关系的深入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他们在学校和社会中的互动方式,以及这些因素如何影响他们的主观幸福感。

中学生正处于人生发展的重要阶段,他们的人际关系不仅影响着他们的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而且也是他们建立自我认同和形成未来人际关系模式的关键时期。

本文首先对人际关系和主观幸福感的定义和理论框架进行梳理,明确研究的核心概念。

接着,我们将回顾相关的研究文献,了解目前在这一领域的研究现状,以及已有的研究发现。

在此基础上,我们将提出本研究的假设和研究问题,即中学生的人际关系如何影响他们的主观幸福感,以及这种影响在不同性别、年龄、家庭背景等变量下的差异。

本研究将采用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包括问卷调查、访谈和观察等,以收集中学生人际关系和主观幸福感的数据。

通过对数据的分析,我们将揭示中学生人际关系与主观幸福感之间的相关程度,以及影响这种关系的其他因素。

本研究将提供对中学生人际关系与主观幸福感关系的深入理解,为学校和家庭提供有针对性的建议,帮助他们更好地促进中学生的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

本研究也将为未来的研究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证依据,推动相关领域的研究发展。

二、文献综述人际关系与主观幸福感作为心理学和社会学领域的重要研究主题,一直是学者们关注的焦点。

近年来,随着积极心理学的兴起,人们越来越重视主观幸福感的研究,而人际关系作为影响个体主观幸福感的关键因素之一,也逐渐受到了广泛的关注。

特别是在中学阶段,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他们的人际关系状况不仅影响着学业成绩,还直接关系到他们的心理健康和主观幸福感。

探讨中学生人际关系与主观幸福感的相关性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在理论方面,人际关系与主观幸福感的相关性得到了众多研究的支持。

国内外学者通过实证研究发现,良好的人际关系可以显著提高个体的主观幸福感,而人际关系不良则可能导致个体的主观幸福感降低。

高三学生的自我概念及其与主观幸福感的相关研究

高三学生的自我概念及其与主观幸福感的相关研究

襄 教膏论坛
高三学生的 自我概念及其 与主观幸福感的相关研究
河南 丁珂
少 。在前人研 究的基础上 , 本研究重点探讨高三学生 自我概念 及主观幸福感 的不同群体差异 ,以及 自我概 念与主观幸福感
之间的相互关系 。
摘 要: 目的 : 探讨 高三 学生不同群体 间的 自我概念 和主观 幸福感 的特点及 其
生 活 满 意 度 。 结 论 : 三 不 同群 体 的 学 生 在 自我 概 念 与 主 观 幸 福 感 的 不 同 维 度 存 在 高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
采用分层 整群抽样 法抽取河南 省邓州市某示 范性高 中的
高 三 4 班的学生 ,文 理科各 2 班。剔除其 中无效作答者 个 个
12研 究 工 具 . 121自我 描 述 问卷 ..
引 曹
自我概念 的测量使用 M r a h等人编制 的 自我 描述 问卷 Ⅱ s (D ) S QI 。 I 陈国鹏等修订 。该 量表共有 12 0 项题 目, 成 l 个 构 1 分 量表 , 包括 语文 、 学和一 般学业情 况 3 数 个学 业 自我概 念 , 体 能、 外貌 、 与同性 关系 、 与异性关系 、 与父母 关系 、 诚实 , 可信 赖 和情绪稳定性 7个非 学业 自我概 念 ,以及 1 一般 自我概 个 念。 量表采用六点评分 。 全量表 的内部一致性信度在 0 3 9 . 加.l 8 之间 。各分量表 的重测信度在 0 2 08 之 间|l . —. 7 8 I。 L
b i )由 Cm bl等人 制定 , 括总体 情感 指数量 表和生 活 e g, a p l n e 包 满 意度问卷两部分。前者 由 8 个项 目构成 , 它们从不同角度描 述 了情感 的内涵 , 后者 由一个项 目构成。每个项 目采用 7 级评 分 。计算总分时将 总体 情感指数表 之平均得 分与生活满意度 问卷 的得分( 权重 为 11 加 , 范围在 21 不幸福) l. .相 ) 其 .最 ( 和 4 7 ( 最幸福) 之间㈣。 1 . 3实施 程序 以班为单位 , 按统一指导语进行集体施测 , 当场收 回闯卷。 数据统计分析采用 S S . 完成 。 P S1 0 3 2结果与分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018·
Chinese Journal of Clinical Psychology Vol.21 No.6 2013
的自我呈现。相反,依存自我强调“融洽”,“归属”, “ 履行义务”,及“变成各种社会单元中的一部分”,
这是东方对自我的典型刻画,指出重要的自我呈现 不在于个体的内在属性,而在于他的社会关系之中。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013 年 第 21 卷 第 6 期
中学生自我构念和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研究
·1017·
张荣娟
(河南师范大学教育与教师发展学院,新乡 453007)
【摘要】 目的:探讨中学生自我构念和主观幸福感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自我构念量表、自尊量表、领悟社会支 持量表、生活满意度量表及情感量表测量 582 名在校中学生。结果:①除依存自我和自尊之间相关较低外,依存自 我、独立自我、自尊、社会支持及主观幸福感等两两之间相关显著(r 在 0.19 和 0.53 之间,P<0.01)。②依存自我和独 立自我得分高的个体在自尊、社会支持及主观幸福感等方面都显著高于得分低的个体(P<0.001)。③多层回归分析 和进一步 Sobel 检验表明,社会支持在依存自我与主观幸福感之间发挥着部分中介作用(Z=3.95,P<0.05),社会支持 和自尊在独立自我与主观幸福感之间都发挥着完全中介作用(Z=2.11,Z=3.59,P<0.05)。④通过构建结构方程模型 验证了自我构念通过社会支持及自尊对主观幸福感有着直接和间接的预测作用,依存自我对主观幸福感的直接预 测效应达 13.2%,通过社会支持对主观幸福感的间接预测作用达 9.4%,对幸福感的总预测效应达 22.6%;独立自我 对主观幸福感无直接影响,通过社会支持和自尊起间接作用,间接预测效应达 14.8%。结论:依存自我对主观幸福 感有直接作用,并通过社会支持这一中介来影响主观幸福感,独立自我仅通过社会支持和自尊起间接作用。 【关键词】 中学生;依存自我;独立自我;主观幸福感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抽取河南和江西两省不同市县十三个班级学生
共计 582 名,最后有效被试 553 名,有效率为 95%,其
中男生 278 名,女生 274 名,1 名未知。来自城镇的 学生 259 名,来自农村的学生 278 名,16 名未知。高 一学生 189 名,高二学生 206 名,高三学生 158 名。 被试平均年龄 16.84 岁(SD=1.10)。 1.2 工具 1.2.1 自我构念量表(SCS) 由 Singelis 于 1994 年 编制,共 24 个项目,分为两个维度:独立自我和依存 自我。该问卷中文版本有良好的信效度 ,本 [17] 研究 中全表 Cronbach a 系数为 0.73。 1.2.2 Rosenberg 自尊量表(SES) [18] 该量表由 10 个 项目组成,评定使用“很不符合”、“不符合”、“符合”、 “非常符合”四级评分标准,分别给 1-4 分的得分。 得分越高,表明自尊水平越高。 1.2.3 领悟社会支持量表(PSSS) [18] 由 Zimet 等编 制,分别测定个体领悟到的来自各种社会支持源如 家庭、朋友和其他人的支持程度,同时以总分反映个 体感受到的社会支持总程度。含 12 个自评项目,每 个项目采用 1-7 七级计分法,即由极不同意至极同 意七个级别。 1.2.4 主观幸福感量表 采用 Diener 编制的生活 满意度量表(SWLS)[16]和 Bradburn 等人编制情感量 表(PANAS)[18]。其中,生活满意度量表用于评价主 观幸福感的认知维度,共 5 个项目,采用 7 点计分。 情感量表用于测量主观幸福感的情感维度,包括积 极情感和消极情感,共有 10 个项目。本研究以生活 满意度、积极情感及消极情感(反向计分)三者总分 做为主观幸福感的指标。 1.2.5 人口统计量方面的调查 被试性别、年龄、 所在年级、生源、是否独生子女、是否单亲等。 1.3 数据分析
尽管有关独立和依存的研究起点及重点到目前 都是跨文化的,但东方和西方文化下的个体都有可 能呈现不同类型的自我构念。Brewer 和 Chen 指出, 尽管自我构念分独立自我和依存自我两方面,但自 我构念的多重模式却存于所有文化之中的所有个体 身上 。 [11] Cheng, Jose 和 Sheldon 提出有四种自我构 念模式:独立型、依存型、冲突型、统合型,并认为独 立型模式适于西方国家被试,而东亚集体主义文化 国家经历了快速的社会经济变化,统合型模式适于 东亚国家被试[12]。Lu 认为传统中国人自我的本质是 社会导向的,强调角色,身份,地位,义务和责任[13]。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他们[13,14]最近却提出了当代中 国人“双文化自我”的模型,在这整合的模型中,社会 文化取向的自我代表着传统中国人自我的本质,相 对应,个体取向的自我代表着在社会现代化过程中 西方文化不断增加的影响。中国文化是一个社会中 心的文化,但集体主义不是唯一的文化维度。一方 面,人际关系在个人日常生活中起着最重要的作用, 社会支持是主观幸福感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 ,另 [15] 一方面,自尊是影响主观幸福感的重要中介 ,那 [16] 么,当代中国经济文化背景下个体的自我构念究竟 如何?它们对个体的主观幸福感有何影响?本研究 拟引入社会支持及自尊等因素来进行探讨。
的, 关键是看其程度,是把自我定义为一个自治的、 独特的个体还是把自我看作是不可分开的、基本上 根植于更大社会网络的[4]。按 Markus 和 Kitayama 的 观点,这种文化差别反映了在一定文化中的个体目 标差异,即,是保持关联还是获得独立成功及卓越, 并在为这些目标的奋斗中塑造认知和动机过程 。 [5] 独立自我构念强调“自我实现”“,展现个体独特的需 要,权利和能力”,以及“发展自己与众不同的潜能”, 这是西方对自我的典型刻画,它指出个体内部重要
中图分类号: R395.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5-3611(2013)06-1017-05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elf-construal and Subjective Well-being in Middle School Students
ZHANG Rong-juan School of Education & Teachers Development,Henan Normal University,Xinxiang 453007,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probe into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elf-construal and subjective well-being in middle school students. Methods: 582 middle school students were measured with SCS, SES, PSSS, SWLS and PANAS. Results: ①All the correlations between interdependent self-construal, independent self-construal, self-esteem, social support and subjec⁃ tive well-being were significant (r =0.19~0.53) except that between interdependent self-construal and self-esteem. ②Indi⁃ viduals with high scores on both interdependent and independent self-construal scales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in self-es⁃ teem, social support and subjective well-being than those with low scores(P<0.001). ③Hierarchical regression analysis and further Sobel tests revealed that social support partially mediated the effect of interdependent self-construal on subjective well-being(Z=3.95,P<0.05), and that social support and self-esteem entirely mediated the effect of independent self-con⁃ strual on subjective well-being(Z=2.11,Z=3.59,P<0.05). ④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 verified the direct effect of self-con⁃ strual on subjective well-being and indirect effect through the mediators of social support and self-esteem. Interdependent self-construal could account for 13.2% of subjective well-being covariance directly and 9.4% indirectly through social sup⁃ port, with total predictive affect reaching 22.6%. Independent self-construal had no direct effect on subjective well-being and accounted for 14.8% indirectly through social support and self- esteem. Conclusion: Interdependent self- construal could predict subjective well-being both directly and indirectly through the mediation of social support, while independent self-construal only indirectly influences subjective well-being through social support and self-esteem. 【Key words】 Middle school students;Interdependent self-construal;Independent self-construal;Subjective well-be⁃ ing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