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化工分离技术
蒸馏与萃取的原理与应用

蒸馏与萃取的原理与应用蒸馏和萃取是化学和化工领域中常用的分离技术,它们通过不同的物理性质差异,实现对混合物中组分的分离和纯化。
本文将详细介绍蒸馏和萃取的原理和应用。
一、蒸馏的原理和应用蒸馏是一种将液态混合物分离的技术,基于组分不同的沸点和挥发性来实现。
其原理可简述为:在加热的作用下,混合物中挥发性较高的成分先变成气态,然后经冷凝回复为液态,从而实现沸点差异的分离。
蒸馏有多种形式,其中最常见的是常压蒸馏和真空蒸馏。
常压蒸馏适用于沸点差异较大的混合物,通常将混合物加热至其中一种组分的沸点,通过冷凝器进行冷凝,最终分离出纯净的组分。
真空蒸馏适用于沸点较高的混合物,通过降低环境压力,降低混合物的沸点,以实现高沸点组分的蒸馏分离。
蒸馏广泛应用于石油、化工、医药等产业中。
例如,石油精炼过程中的蒸馏用于分离原油中的各种燃料和润滑油;化学工程中的蒸馏用于分离和纯化化学反应产物;药物制造中的蒸馏用于提取纯净的药物成分。
蒸馏不仅可实现组分的分离,还可用于提高产品的纯度和制备特定产品。
二、萃取的原理和应用萃取是一种利用溶剂从混合物中提取物质的技术,其原理基于物质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度差异。
通常将混合物与合适的溶剂接触,溶剂将选择性地溶解目标物质,然后通过分离器将溶液和废液分离,最终得到纯净的目标物质。
萃取有多种类型,其中最常见的是液液萃取和固相萃取。
液液萃取适用于溶质在两种液体溶剂中溶解度差异较大的情况,通过多级反复萃取和分离,可实现目标物质的高效提取。
固相萃取则利用吸附剂对目标物质进行选择性吸附,再通过洗脱或热解等方法,将目标物质从吸附剂上解吸、回收。
萃取广泛应用于化学、环境、食品等领域。
例如,石油化工中的溶剂萃取用于分离和纯化石油中的不同组分;环境检测中的萃取技术用于水和土壤中有机污染物的提取和分离;食品加工中的溶剂萃取用于提取植物精油和天然色素。
萃取技术对于提高产品纯度、回收利用和资源利用率都具有重要意义。
总结:蒸馏和萃取作为常用的分离技术,在化学和化工领域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现代化工分离技术讲座

a或 J D, ,一 二 戊 基 一一 I 氟 乙酰 基 一 , 或 争C 2 6 3( 三 ) a y C 2 60 - 戊 基一一 I 酰基一- D 等 。C 的 — D, ,- - 3( 丁 ) yC D
晶纤 维 素 和 冠 醚 、 糊 精 (y ld x r , D) 大 环 c c e ti C 等 o n 环 分子 键 合 硅 胶 。 目前 报 道 最 多 的 是 C - S D C P。 近年, 发现 杯芳 烃 (aiae e 也 有 类 似 于 环 糊 精 cl rn ) x
的分子 识别 作 用 。
维普资讯
20 0 2年 9 月
精
细
石
油
化
工
SP ECI ALI TY PETROCH EM I CALS
第 5期
现 代 化 工 分 离 技 术 讲 座
甘 尉 棠
( 开大学化 学系 , 津 307 ) 南 天 0 0 1
水 的 内腔包 结 不 同化 合 物 。 常 , 被包 结 的化 合 通 将 物分 子 称 为客 体 , 糊精 称 为 主体 。 环 环糊 精 在 化 学
C 是 一类 由不 同 数 目的 吡 喃 葡 萄 糖 单 元 以 D a1 4糖苷 键 相连 并 互 为椅式 构 象 的环 状低 聚 糖 , 一 ,一 最具 实 际意 义 的是 含 6 7 8 吡 喃葡 萄 糖 单元 的 ,, 个
, ,
型环 糊精 。 68为 一 糊 精 ( C 图 — 环 D) 的
现代化工生产的技术及应用

现代化工生产的技术及应用一、现代化工生产技术概述现代化工生产技术是指在工业生产中广泛使用的一系列先进的技术方法和工艺流程。
它可以有效地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降低成本和能源消耗,减少环境污染。
现代化工生产技术的不断更新和应用,推动了化工行业的逐步发展和转型升级。
二、物理化学处理技术物理化学处理技术是指在化工生产中运用一系列物理化学的方法,如分离、过滤、沉淀、蒸馏、冷却等,对原料、反应物、中间体和产品进行加工处理的技术。
这些技术可以有效地提取物质、分离成分、纯化产品、改善工艺,并且具有简单、高效、环保等优点。
常见的物理化学处理技术有:蒸馏技术、萃取技术、吸附技术、离子交换技术、气相层析技术等。
三、反应工艺技术反应工艺技术是指在化工生产中进行反应和转化的一系列技术和工艺流程。
通过反应工艺可以将原料转化为所需的产品,实现单一化、连续化、自动化的生产。
随着反应科学的不断深入,反应工艺技术也得到了不断地提高和改进。
常见的反应工艺技术有:化学合成、聚合反应、催化反应、氧气化反应、还原反应、加氢反应等。
四、制造技术制造技术是指在化工生产中使用的一系列机械、设备和工具等技术和工艺流程。
它们能够实现对材料和产品的加工、成型、组装和包装等环节。
随着计算机技术、自动化技术和智能化技术的不断发展,制造技术也得到了不断的提升和完善。
常见的制造技术有:成型技术、机械加工技术、焊接技术、自动化装配技术等。
五、应用领域现代化工生产技术广泛应用于化工行业的各个领域,主要包括以下方面:1. 石油化工:在石油、天然气等化石能源的开发、加工和利用方面,需要运用现代化工生产技术。
2. 化学工艺:在有机合成、重整制备、脱硫脱氮、有机合成等领域,需要运用现代化工生产技术。
3. 纺织印染:在纤维素纤维染色、染料生产、印花和整理等领域,需要运用现代化工生产技术。
4. 医药生产:在药物合成、提取、分离和纯化等领域,需要运用现代化工生产技术。
5. 食品生产:在食品加工、保鲜、防腐、调味等领域,需要运用现代化工生产技术。
膜分离法分离乙烯乙烷乙炔的技术路线

膜分离法分离乙烯乙烷乙炔的技术路线膜分离法分离乙烯、乙烷、乙炔的技术路线背景乙烯、乙炔和乙烷都是重要的基础化工原料,广泛应用于化工、制药、塑料等领域。
它们通常是通过炼油或裂解烃制得的混合物。
如何高效快速地分离出这三种物质,一直是化工行业面临的难题。
现代科技的发展,使得膜分离技术成为了一种新型分离技术,膜分离法分离乙烯、乙烷、乙炔成为了一个备受关注的研究领域。
一、膜分离技术的基本原理膜分离技术指利用一定的方法和设备制作出一种可以选择性地分离混合物中物质的膜。
膜的选择性是指它对于不同的物质具有不同的通透性,从而可以通过控制压力差使得某些物质可以透过膜而其他物质留在膜上形成纯品。
膜分离技术可以分为三类:压力驱动型、电驱动型和静电场驱动型。
常见的膜分离技术有微滤、超滤、纳滤、反渗透、气体分离等。
二、膜分离法分离乙烯、乙烷、乙炔的技术路线(一)选择合适的膜材料对于分离乙烯、乙烷、乙炔的膜分离技术,需要选择具有一定选择特性的膜材料。
一般而言,高分子材料如聚丙烯、聚氨酯、聚苯乙烯磺酸、聚醚酯等被广泛应用于分离乙烯、乙烷、乙炔。
其中,聚苯乙烯磺酸膜材料应用于气体分离;聚乙烯膜材料适用于透析;而聚醚酯和聚氨酯膜材料适用于微滤和超滤。
应选择具有良好分离特性、优异分子选择性、高分离效率、经济实用、较高的膜通量、高显着性等特点的膜材料。
(二)系统设计膜分离技术的系统设计也是膜分离法分离乙烯、乙烷、乙炔的关键之一,包括管道设计、过滤器设计、取样器、流量计等系统元件,还需要考虑到对温度、压力和流量的控制。
在流程设计上要严格按照工艺要求,力求降低杂质的含量,同时注意下一个工艺步骤的收率准确性。
在实验室尺度上,代表性的操作设备为手动加压、连续注入型多段操作系统,以5mm的气体为载流体,操作温度一般在90℃左右,操作压力在4-5 bar,以聚砜膜作为膜材料。
(三)实验过程在实验过程中,首先需要将混合物流入系统,通过控制压力,使得其中的乙烯、乙炔等较小分子可以透过膜,而较大分子的乙烷则会被过滤器拦截,最终得到分离的乙烯和乙炔;另外一方面亦可通过增加温度带动分子在通过膜时的速度,压缩分子之间的空隙,从而提高透过膜的分子通量。
《化工分离工程》PPT课件大学课件

化工分离工程第一讲绪论主要内容化学工业与化工过程分离过程在化工生产中作用分离过程的分类及特征本课程的教学目的及要求化工分离技术发展简述化工分离技术是随着化学工业的发展而逐渐形成和发展的。
现代化学工业开始于18世纪。
当时,纯碱、硫酸等无机化学工业成为现代化学工业的开端。
19世纪以煤为基础原料的有机化工发展起来。
开始涉及分离问题,如苯、甲苯、酚等化学品提纯应用了吸收、蒸馏、过滤、干燥等分离操作。
19世纪末,20世纪初石油炼制的发展促进了化工分离技术的成熟与完善。
进入20世纪70年代以后,化工分离技术更加高级化,应用也更加广泛。
同时,化工分离技术与其它科学技术相互交叉渗透产生一些更新的边缘分离技术,如生物分离技术、膜分离技术、环境化学分离技术、纳米分离技术、超临界流体萃取技术等等。
化学工业对原料〔如石油,煤等〕原料进行化学或物理加工加工,改变物质的结构或组成,或合成新物质获得各种有用产品的制造工业.化工过程Industry Chemical Processes Chemical process is is achemical engineering units inwhich raw materials are changedor separated into usefullproducts 化学反应过程化工生产核心化工过程原料的预处理物理处理过程(单元操作)产品的加工分离过程(Separation Processes The separationprocess is a chemicalengineering units toSeparate chemicalmixtures into theirconstituents 分离过程(Separation Processes 两种或多种物质的混合过程是一个自发过程,而将混合物分离须采用分离手段并消耗一定的能量或分离剂,分离技术系指利用物理,化学或物理化学等基本原理与方法将某种混合物分离成两个或多个组成彼此不同的产物的一种单元过程.混合物产品1 分离过程产品2 (气、液、固)产品n 能量分离剂ESA 物质分离剂MSA 借助一定的分离剂,实现混合物中的组分分级(Fractionalization)、浓缩(Concentration)、富集(Enrichment)、纯化(Purification)、精制(Refining)与隔离(Isolation)等的过程称为分离过程。
化工中的分离技术

化工中的分离技术化工行业是基础工业和现代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涉及到很多领域,比如石油、化肥、冶金、医药等。
其中,分离技术是化工行业中最重要的技术之一,它涉及到许多关键的过程。
本文将着重探讨一下化工行业中的分离技术,包括其原理、应用以及未来发展方向。
一、分离技术的原理分离技术的本质就是利用不同物质之间的不同性质,将它们分离开来。
在化工行业中,常用的分离技术有蒸馏、萃取、结晶、吸附、离子交换、膜分离等。
这些分离技术的原理和应用都有所不同,但大体上可以归为以下几类:1.物理分离:物理分离是通过物质的物理性质差异来实现分离,常见的包括蒸馏、结晶、干燥等。
例如,蒸馏是利用不同物质的沸点差异来分离的,而结晶则是将溶解在一起的固体物质通过溶液的降温或浓缩而分离。
2.化学分离:化学分离是通过物质间的化学反应来实现分离。
例如,酸碱中和反应可以用来分离一些带有酸性或碱性基团的物质。
3.生物分离:生物分离是通过利用生物体自身的特殊性质进行分离。
例如,酵母发酵和细胞培养就是常见的生物分离方法。
二、分离技术的应用在化工行业中,分离技术被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
下面将简单介绍一下几个比较典型的应用:1.石油化工行业:石油化工行业涉及到油、气、液体等物质的分离,例如炼油装置中就需要利用分馏列进行原油分离,从而得到各种不同重量的石油产品。
2.化学制药行业:在制药过程中,通常需要对化合物进行分离,例如通过萃取或溶剂析出获得纯的药品原料等。
3.环境保护行业:在环境保护工作中,分离技术也发挥着重要作用,例如利用各种吸附剂和离子交换树脂来除去水中的有害物质。
三、分离技术的未来发展方向目前,化工行业中的分离技术已经相对成熟,但在实践中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比如能源消耗、环境污染等问题。
因此,未来的分离技术发展主要会集中在以下几点:1. 身体分离技术的发展:生物分离技术是未来的发展方向之一,其具有高效、环保、低能耗等优点。
2. 膜分离技术的应用:膜分离技术因其高效、方便、低能耗等特点,受到了化工行业的青睐,未来会应用于更广泛的场合。
膜分离技术的应用及发展趋势

膜分离技术的应用及发展趋势一、本文概述膜分离技术,作为现代化工领域中的一种重要分离技术,已经在多个领域展现出其独特的优势和应用潜力。
本文旨在全面探讨膜分离技术的实际应用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
我们将从膜分离技术的基本原理出发,深入剖析其在水处理、生物医药、食品加工、能源工业等多个领域中的实际应用案例,以及在这些领域中取得的成效和面临的挑战。
我们还将关注膜分离技术的最新研究进展,展望其未来的发展方向和应用前景。
通过本文的阐述,我们希望能够为相关领域的研究人员和企业决策者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信息,推动膜分离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和应用。
二、膜分离技术的基本原理和分类膜分离技术是一种基于膜的选择性透过性质,将混合物中的不同组分进行分离、提纯或浓缩的技术。
其基本原理在于,当混合物在膜两侧存在某种推动力(如压力差、浓度差、电位差等)时,混合物中的组分通过膜的选择性透过,从而实现不同组分的分离。
膜分离技术可以根据其操作原理和应用领域的不同,大致分为以下几类:微滤(Microfiltration, MF):微滤主要用于分离悬浮物、颗粒物和细菌等。
微滤膜的孔径通常在1~10μm之间,可以有效截留大于膜孔径的微粒。
超滤(Ultrafiltration, UF):超滤主要用于分离溶液中的大分子物质、胶体、蛋白质等。
超滤膜的孔径在1~100nm之间,允许小分子物质和溶剂通过,而截留大分子物质。
纳滤(Nanofiltration, NF):纳滤膜的孔径介于超滤和反渗透之间,一般为1~100nm。
纳滤主要用于分离分子量较小的有机物、无机盐和多糖等。
反渗透(Reverse Osmosis, RO):反渗透是膜分离技术中应用最广泛的一种。
反渗透膜的孔径极小,通常在1~1nm之间,能够截留几乎所有的溶解性盐类、有机物和微生物,从而实现水的净化。
电渗析(Electrodialysis, ED):电渗析是利用电场力推动离子通过离子交换膜进行分离的过程。
现代化工分离技术讲座

cs P
类 型 一f Pr l ike型 手 性 固 定 相
4 1 P r l 手 性 固 定 相 . ike型 相 当 于 表 1的 I 型 C P, 是 一 种 研 究 得 最 S 这 多 、 场 销 售 量 最 大 的 手 性 固 定 相 。 这 类 手 性 固 市 定 相 一 般 通 过 非 手 性 的 间 隔 臂 ( c ia s a e a hrl p c r
Ⅱ
手 性 聚 合 物 固 定 相 9 . l. O l. 1 l. 2 类 型・ Ⅲ 纤 维 素 三 乙 酸 酯 纤 维 素 三 苯 甲酸 酯 纤 维 素 三 肉 桂 酸 酯 纤维 素三 ( 氯苯 基氨基 甲酸 酯) 4
图 64 — 刷 型 手 性 固 定 相
( u h t pe CSP) Br s ‘ y
主
l 3.
客 体 络 合 手 性 固 定 相
手 性 冠 醚
l. 4 l. 5 l. 6
类 型 一\ I
、 、 环 糊 精 p 乙 酰 化 、 环 糊 精 微 晶 纤 维 素 三 醋 酸 酯
手 性 配 体 交 换 固 定 相
l . l 8. Chia e H r c lW Chia yp o Cu r lh r ・
维普资讯
第 4期
甘 尉 棠 . 代 化 上 分 离 技 术 讲 座 现
极 偶 极 相互 作 用 的 极 性 键 或 基 团 ; ) 构 成 空 间 (能 4 位 阻 、 德 华 相 互 作 用 力 较 大 的 非 极 性 基 团 。显 范 然 , 映 体 和这 类 固 定 相 之 间 的 手 性 识 别 是 通 过 对
维普资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超临界CO2 萃取技术
膜分离技术:纳滤膜分离
分子蒸馏
1.概述
2.超临界 CO2萃取原 理 3.超临界CO2
流体萃流程图
4.应用及特点
概述
超临界流体二氧化碳萃取(supercritical CO2 extraction ,CO2-SFE或CO2-SCFE)技术是超临界流 体萃取(superccritical fluid extraction,SCEF或SEF) 技术的一种。 由于CO2具有无毒、无味、无臭、化学惰性,超临 界点低(Tc=31· 1℃,Pc=7· 28 MPa),不污染环境和产 品,廉价易得,不易燃易爆,使用安全等诸多优点, 所以CO2已经成为工业上首选的绿色萃取剂,成为超 临界萃取技术中最重要的应用技术之一。 CO2-SFE的研究在国内研究起步晚,现在有关 CO2-SFE的应用主要集中在环境,放射金属离子萃取, 油脂工业.
超临界流体的主要特性
• 超临界流体的主要特性: • 密度类似液体,因而溶剂化能力很强,压力 和温度微小变化可导致其密度显著变化;粘度接 近于气体,具有很强传递性能和运动速度;扩散系 数比气体小,但比液体高一到两个数量级;介电 常数,极化率和分子行为与气液两相均有着明显 的差别; • 超临界流体的极性可以改变,在一定温度条 件下,只要改变压力或加入适宜的夹带剂即可提 取不同极性的物质,可选择范围广。CO2本身是 非极性的,可以在超临界CO2流体中加入一些 CH3OH,则可以萃取一些极性的化合物。
九组作品
2013.分支,任 何化工生产过程都离不开这种技术。绝大多数反 应过程的原料和反应所得到的产物都是混合物, 需要利用体系中各组分物性的差别或借助于分离 剂使混合物得到分离提纯。 随着对产品的质量及物质纯度的要求随之提高, 同时煤炭与石油危机所引起的能源危机对资源利 用与清洁生产也提出了要求。正因为如此,推动 了人们对新型分离技术不懈的探索。一些常规分 离技术,如蒸馏、吸收、萃取等不断改进、完善 和发展,并使一些特色明显的新型分离技术,如 膜分离、泡沫分离、超临界流体萃取以及耦合技 术等得到重视和发展。
超临界技术原理
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分离过程的原理是利用超 临界二氧化碳对某些特殊天然产物具有特殊溶解作 用,利用超临界二氧化碳的溶解能力与其密度的关 系。即利用压力和温度对超临界二氧化碳溶解能力 的影响而进行的。 在超临界状态下,将超临界二氧化碳与待分离 的物质接触,使其有选择性地把极性大小、沸点高 低和分子量大小的成分依次萃取出来。 当然,对应各压力范围所得到的萃取物不可能 是单一的,但可以控制条件得到最佳比例的混合成 分,然后借助减压、升温的方法使超临界流体变成 普通气体,被萃取物质则完全或基本析出,从而达 到分离提纯的目的,所以超临界流体二氧化碳萃取 过程是由萃取和分离组合而成的。
二、膜分离分类
(一)膜的结构及分类 1.膜应具备的特性: ①膜通量大,即在单位时间内膜透过的液体量应足 够大; ②截留率适宜,要求对杂质有较大的截留率,对药 物成分的截留率较低; ③机械强度高,耐冲击;④化学稳定性好; ⑤抗污染能力强;⑥孔径分布窄,截留效率高; ⑦易于维护与更换,能做到随装置规模的改变而改 变;⑧自动化水平高。
膜分离技术
一、概述
二、膜分离分类
三、纳滤膜分离
一、概 述
• 膜分离是在20世纪初出现,20世纪60年代后迅速崛 起的一门分离新技术。膜分离技术由于兼有分离、 浓缩、纯化和精制的功能,又有高效、节能、环保、 分子级过滤及过滤过程简单、易于控制等特征。
• 因此,目前已广泛应用于食品、医药、生物、环保、 化工、冶金、能源、石油、水处理、电子、仿生等 领域,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已成为 当今分离科学中最重要的手段之一。
化工分离中的三类分离方法
平衡分离:精馏、吸收、萃取、吸附、结晶、干 燥、气体膜分离、渗透汽化膜分离、液膜分离、 泡沫分离、离子交换等。
速率分离:离心、沉降、过滤、超滤、微滤、纳 滤、反渗透、电泳等。 耦合分离:反应精馏、化学吸收、膜萃取、膜精 馏、膜吸收等。
发展趋势
• 从近年的发展来看,国内外在化工分离的前沿研 究和开发可以总结为: • (1)新型分离技术的研究与应用,比如膜分离技 术、超临界流体技术等; • (2)传统或新型分离方法或与其他强化手段的耦 合分离技术,比如特殊精馏、外长强化分离、膜 精馏等; • (3)分离方法先进设计(软件为工具)、先进控 制和安全评估。
• 反渗透(RO)
• 是利用反渗透膜只能透过溶剂(通常是水)而截留离子物质或小分子 物质的选择透过性,以膜两侧静压为推动力,而实现的对液体混合物 分离的膜过程。反渗透是膜分离技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具有产 水水质高、运行成本低、无污染、操作方便运行可靠等诸多优点 , 而成为海水和苦咸水淡化,以及纯水制备的最节能、最简便的技术. 目前已广泛应用于医药、电子、化工、食品、海水淡化等诸多行业。 反渗透技术已成为现代工业中首选的水处理技术。 • 反渗透的截留对象是所有的离子,仅让水透过膜,对NaCl的截留率在 98%以上,出水为无离子水。反渗透法能够去除可溶性的金属盐、有 机物、细菌、胶体粒子、发热物质,也即能截留所有的离子,在生产 纯净水、软化水、无离子水、产品浓缩、废水处理方面反渗透膜已经 应用广泛,如垃圾渗滤液的处理。
应用前景
SC-CO2技术作为一种新的一种萃取技术,可以提高 化学过程的效率,大大减少使用有机溶剂造成的环境污染, 降低核废料后期处理的费用,而萃取率却没有降低,对于 核工业的发展有着非常广阔的应用前景。 但是,SC-CO2萃取技术仍然处于研究阶段,要将 SC-CO2技术运用到实际核废料处理过程中还需进一步开 展基础和工艺技术方面研究。开发效率更高的螯合剂和研 究SC-CO2萃取放射性元素过程中影响萃取效率的种种因 素是发展核废料处理方法的重要方向。用SC-CO2技术进 行核废料后期处理可以大量减少放射性溶剂的污染。 由于SC-CO2的独特性能,它作为回收方案中的负载 溶剂比传统的普勒克斯(Purex)型溶剂溶剂萃取更有优 势。
• (4)CO2是一种不活泼的气体,萃取过程不发生化学反 应,且属于不燃性气体,无味、无臭、无毒,故安全性 好;
• (5)CO2价格便宜,纯度高,容易取得,且在生产过 程中循环使用,从而降低成本; • (6)压力和温度都可以成为调节萃取过程的参数。通 过改变温度或压力达到萃取目的。压力固定,改变 温度可将物质分离;反之温度固定,降低压力使萃 取物分离,因此工艺简单易掌握,而且萃取速度快。
纳滤膜
nanofiltration membrane
• 纳滤膜:是允许溶剂分子或某些低分子量溶质 或低价离子透过的一种功能性的半透膜。 • 它是一种特殊而又很有前途的分离膜品种,它 因能截留物质的大小约为纳米而得名,它截留 有机物的分子量大约为150-500左右,截留溶 解性盐的能力为2-98%之间,对单价阴离子 盐溶液的脱盐低于高价阴离子盐溶液。 • 被用于去除地表水的有机物和色度,脱除地下 水的硬度,部分去除溶解性盐,浓缩果汁以及 分离药品中的有用物质等。
• 超滤(UF)
• 是介于微滤和纳滤之间的一种膜过程,膜孔径在0.05um至1nm之间。超滤是 一种能够将溶液进行净化、分离、浓缩的膜分离技术,超滤过程通常可以理 解成与膜孔径大小相关的筛分过程。以膜两侧的压力差为驱动力,以超滤膜 为过滤介质,在一定的压力下,当水流过膜表面时,只允许水及比膜孔径小 的小分子物质通过,达到溶液的净化、分离、浓缩的目的。 • 对于超滤而言,膜的截留特性是以对标准有机物的截留分子量来表征,通常 截留分子量范围在1000~300000,故超滤膜能对大分子有机物(如蛋白质、 细菌)、胶体、悬浮固体等进行分离,广泛应用于料液的澄清、大分子有机 物的分离纯化、除热源。
• 纳滤(NF)
• 是介于超滤与反渗透之间的一种膜分离技术, 其截留分子量在80~ 1000的范围内,孔径为几纳米,因此称纳滤。基于纳滤分离技术的优 越特性,其在制药、生物化工、 食品工业等诸多领域显示出广阔的 应用前景。 • 对于纳滤而言,膜的截留特性是以对标准NaCl、MgSO4、CaCl2溶 液的截留率来表征,通常截留率范围在60~90%,相应截留分子量范 围在100~1000,故纳滤膜能对小分子有机物等与水、无机盐进行分 离,实现脱盐与浓缩的同时进行。
特点
• (1)可以在接近室温(35-40℃)及CO2气体笼罩下进行提取,有效 地防止了热敏性物质的氧化和逸散。因此,在萃取物中保持着 药用植物的全部成分,而且能把高沸点,低挥发度、易热解的 物质在其沸点温度以下萃取出来; • (2)使用SFE是最干净的提取方法,由于全过程不用有机溶剂,因 此萃取物绝无残留溶媒,同时也防止了提取过程对人体的毒害和 对环境的污染,是100%的纯天然; • (3)萃取和分离合二为一,当饱含溶解物的CO2-SCF流经分离器 时,由于压力下降使得CO2与萃取物迅速成为两相(气液分离) 而立即分开,不仅萃取效率高而且能耗较少,节约成本;
重要组成——膜
• 膜是具有选择性分离功能的材料。利用膜的选择 性分离实现料液的不同组分的分离、纯化、浓缩 的过程称作膜分离。它与传统过滤的不同在于, 膜可以在分子范围内进行分离,并且这过程是一 种物理过程,不需发生相的变化和添加助剂。 • 膜的孔径一般为微米级,依据其孔径的不同(或 称为截留分子量),可将膜分为微滤膜、超滤膜、 纳滤膜和反渗透膜,根据材料的不同,可分为无 机膜和有机膜,无机膜主要还只有微滤级别的膜, 主要是陶瓷膜和金属膜。有机膜是由高分子材料 做成的,如醋酸纤维素、芳香族聚酰胺、聚醚砜、 聚氟聚合物等等。
压缩机
萃取釜
制冷MVC-760L
二氧化碳循环泵
国外应用
超临界CO2萃取技术的一次性设备 投资较大给普及带来一定困难,但工业 生产的实践表明,操作费用较传统方法 低,产品质量高,后处理费用低,经济 上仍是划算的。
国内应用
我国超临界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技术起步于20世 纪80年代初期,经过10多年的发展,该技术正处于方 兴未艾的状态。90年代该技术开始广泛被引进用于中 药提取领域。由前所述超临界二氧化碳在中药提取中 的优越性,此技术中药有效成分提取中的应用范围得 到了扩张. 目前,国内外采用CO2超临界萃取技术可利用的 资源有:紫杉、黄芪、人参叶、大麻、香獐、青蒿草、 银杏叶、川贝草、桉叶、玫瑰花、樟树叶、茉莉花、 花椒、八角、桂花、生姜、大蒜、辣椒、桔柚皮、啤 酒花、芒草、香茅草、鼠尾草、迷迭香、丁子香、豆 蔻、沙棘、麦、玉米、米糠、鱼、烟草、茶叶、煤、 废油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