遥感原理及应用总结

遥感原理及应用总结
遥感原理及应用总结

绪论

第一章遥感物理基础

Chapter 1 Physical basis of remote sensing

电磁波:在真空或物质中通过传播电磁场的振动而传输电磁能量的波。

(在真空或介质中传播的交变电磁场)

电磁波是通过电场和磁场之间相互联系和转化传播的,是物质运动能量的一种特殊传递形式。

原子光谱、分子光谱和晶体光谱

波粒二象性:

1 波动性:表现出干涉、衍射、偏振等现象。

一般成像只记录了电磁波的振幅,只有全息成像时才同时记录振幅和相位,在遥感成像时,只有雷达成像是如此。

干涉的影响:

利—利用能量增大的趋势使图像清晰,方向性强;

弊—造成同一物质所表现的性质不同

SAR成像时,斑点的产生就是由于电磁波的干涉引起的。

衍射的影响:

(1)使电磁辐射通量的数量、质量和方向都发生变化,结果测量不准确,对目标物的解译也带来困难。

(2)缩小阴影区域。

(3)影响遥感仪器的分辨能力。

光的偏振现象说明光波是横波,在微波技术中称为“极化”。

多普勒效应:电磁辐射因辐射源或观察者相对于传播介质的移动,而使观察者接受到的频率发生变化的现象。

2 粒子性的基本特点是能量分布的量子化

光电效应应用:扫描成像、电视摄像等,把光像变成电子像,把对人眼无作用的电磁辐射变成人们可以看见的影像。

3、波粒二象性的关系

电磁波的波动性与粒子性是对立统一的,E(能量)、P(动量)是粒子的属性,υ(频率),λ(波长)是波动的属性,二者通过h联系起来。

光的波动性和粒子性是光在不同条件下的不同表现:

从数量上看:少量光子的运动表现出粒子性;大量光子的运动表现出波动性。

从频率上看:频率高的光子粒子性强,频率低的光子波动性强。

当光和其它物质发生相互作用时表现为粒子性,当在传播时表现为波动性。

为什么说遥感的物理基础是电磁波理论?

不同地物电磁波特性不同(表现为不同颜色,不同温度)

传感器接收的是电磁波

数据传输是电磁波

数据处理的是地物电磁波信息

应用的是地物电磁波特性

电磁波谱:将电磁波在真空中按照波长或频率的依大小顺序划分成波段,排列成谱。

紫外线Ultraviolet波长0.01~0.4μm。

此波段地物成像反差小,仅对萤石、石油等有较高的反射率,因此可以用于石油普查。由于

散射的原因,在2000米高度以下成像为好。

可见光Visible 波长0.4~0.7 μm

大气对之有影响(吸收,散射),大部分地物有良好的反射,它是主要的RS波段

红外线Infrared 0.7μm ~1mm

由于胶片感光范围限制,除在近红外波段可用于摄影成像外,在其它波段不能用于摄影成像。

但整个红外波段均可用于扫描成像。

微波Microwave波长1mm~1m,人工装置(雷达)产生。

它的波长长,受大气散射干扰小,全天候、全天时。

目前遥感使用的主要为可见光、红外线和微波。

绝对黑体:能全部吸收外来电磁波辐射而毫无反射和透射的理想物体。

近似黑体的:黑色的烟煤;太阳;白天看远处的窗户;空腔模型。

基尔霍夫定律:好的吸收体也是好的辐射体的定律。

太阳常数:指不受大气影响,在距离太阳一个天文距离内,垂直于太阳光辐射的方向上,单位面积单位时间黑体所接收的太阳辐射能量。1.360×103 W/m2

地物波谱发射率:实际物体与同温度的黑体在相同条件(波长)下辐射功率之比。

物体反射电磁波的形式:

镜面反射:如平静的水体。当雷达发射的电磁波到达水体时,会发生镜面反射,使返回雷达的回波大大减弱,因此水体在雷达像片上一般呈现深色调。

漫反射:各个方向探测到的辐射亮度相同。

方向反射:其反射界于镜面反射和漫反射之间,在某些方向上反射强烈。

反射产生的原因:与地表粗糙平滑程度有关。地物表面的光滑与粗糙是相对于入射电磁波的波

长和入射角而言的。

地物表面是光滑的(镜面反射);中等粗糙(方向反射);粗糙(漫反射)

光谱反射率:地物在某波段的反射通量与该波段的入射通量之比。

通常反射率定义为物体理想的漫反射情况下的定义,是指在整个电磁波波长范围的平均反射

率。

地物反射波谱特性:地物波(光)谱反射率随波长变化而变化的特性。

非选择性反射体;选择性反射体

影响地物反射率变化的因素:

主要取决于入射通量及地物本身性质。

其它因素:太阳位置、遥感器位置、地理位置、地形、季节、气候变化、地物本身的差异、大

气状况等。

第二章遥感平台

Chapter 2 Remote sensing platforms

1 遥感平台的种类Types of remote sensing platforms

1)地面平台Ground Platform(0-100m)

2)航空平台Air Platforms(100m-100km)

3)航天平台Space platform(150km-36000km)

2 航天遥感平台及其轨道特征Space platform

2.1卫星运行特征:开普勒定律operation characteristics

2.2 卫星轨道参数Satellite orbit parameters

六个基本轨道参数

2.3遥感卫星的轨道类型

1地球静止卫星轨道(geostationary satellite orbit)

2 太阳同步轨道(sun synchronous orbit)

3 陆地卫星系列P33-57

2.4遥感卫星的姿态Remote sensing satellite orbital parameters

姿态描述:

三轴倾斜:滚动:横向摇摆;俯仰:纵向摇摆;偏航:偏移运行轨道

第四章遥感传感器

Chapter 4 Remote sensor

分类:

扫描成像传感器的分辨率:

常见卫星的传感器:

Landsat 1-5:MSS多光谱扫描仪

Landsat 4-5:TM Thematic Mapper专题制图仪

Landsat 7:ETM 增强型专题制图仪

第四章

遥感图像数字处理的基础知识

4.1图像的表现形式

光学图像,数字图像

1光学图像转换为数字图像:采样(图像空间坐标数字化);量化(光学密度数字化)

2数字图像转换为光学图像:

(1通过显示终端设备显示出来,包括显示器、电子束或激光束成像记录仪等,通过数模转换格式实现。

(2通过照相或打印的方式输出,如屏幕照相设备和不浅的彩色喷墨打印机。

4.4遥感数字图像处理系统:

1硬件系统:输入设备、输出设备、电子计算机、其他设备。

2软件系统:ERDAS Imagine、ENVI、PCI、ECognition

第五章遥感图像几何校正

Chapter ⅤRemote sensing image Geometric Correction

5.1遥感传感器的构像方程

5.1.1 遥感图像的通用构像方程

5.1.2 中心投影构像方程

5.1.3 全景摄影机的构像方程

5.1.4 推扫式传感器的构像方程

5.1.5 光机扫描式传感器的构像方程

5.1.6 侧视雷达的构像方程

5.1.7 基于多项式的传感器模型

多项式模型回避成像的几何过程,直接对图像变形本身进行模拟。

一次多项式校正:线性变换_平移,缩放,旋转

二次多项式校正:非线性变形

三次多项式校正:高次非线性变形

5.1.8 基于有理函数的传感器模型

5.2几何畸变(Geometric distortion)

5.2.1传感器成像方式引起的图像变形

5.2.2外方位元素变化的影响

5.2.3地形起伏引起的像点位移Terrain

5.2.4 地球曲率引起的图像形变形

5.2.5 大气折射(refraction)的影响

5.2.6 地球自转(earth rotation)的影响

几何变形产生的原因?

内部误差:传感器自身的性能、结构等引起,可预测,易校正

外部误差:传感器以外的因素,如地球曲率、地球自转、地形起伏、遥感平台姿态改变、大气等引起的变形等,难以预测,校正复杂。

5.3几何校正(Geometric correction)

5.3.1几何校正的类型

粗校正:由卫星地面站进行的系统级的几何校正,利用卫星等提供的轨道和姿态等参数,以

及地面系统的有关处理参数对原始数据进行几何校正。

精校正:在系统校正的基础上,利用地面控制点(Ground Control Point ,GCP)建立一种

数学模型(多项式模型、共线方程、RPC模型)来近似描述遥感图像的几何畸变,然后利用

模型进行几何校正。

5.3.2几何精校正的过程

(1)图像像元坐标-地理坐标变换;

a选择控制点;

b选取校正模型,建立图像-地理坐标转换关系;

共线方程模型;多项式模型

c求解校正模型;

(2)重采样:像元灰度值重新计算

几何校正过程中,由于校正前后图象的像元大小可能变化、象元点位置的相对变化等,不能

简单用原图象象元灰度值代替输出象元灰度值,需要插值。

三种插值方法:

–最邻近法、

–双线性法、

–三次卷积法

5.3.3图像镶嵌Mosaic

?图像镶嵌:将不同的图像文件拼合在一起,形成完整的包含感兴趣区域的图像

第六章遥感图像辐射处理

6.1遥感图像辐射校正

遥感图像辐射信息恢复处理包括:

1辐射定标

指传感器探测值的标定过程,用以确定传感器入口处的准确辐射值。

(1)绝对定标

(2)相对定标:校正传感器中各个探测元件响应度差异进行归一化处理——条带噪声。

2辐射校正

由于传感器响应特性和大气的吸收、散射及其它随机因素影响,导致遥感图像辐射失真,造成图像分辨率和对比度相对下降。这些都需要通过辐射校正复原。

产生辐射误差(radiation error)的原因:

重要的校正:

大气校正的目的是消除大气和光照等因素对地物反射的影响,获得地物反射率和辐射率、地表温度等真实物理模型参数。

(1)绝对大气校正:基于辐射传输物理模型。

(2)相对大气校正:通过比较简便的方法去掉上式中的程辐射,从而改善图像质量。

主要包括直方图最小值去除法和回归分析法(程辐射主要来自大气散射的影响,在波长较长的红外波段,散射影响接近于零。可作为没有程辐射影响的标准图像来校正其他波段数据。)等。

6.2 遥感图像增强与变换

6.2.1对比度增强Contrast enhancement(对比度变换)

通过改变图像灰度的分布形态,扩展灰度分布区间,增加图像反差。

1直方图拉伸Histogram Stretch

(1)线性变换(Linear Transformation)

(2)非线性变换Non-linear Contrast Stretching

2直方图均衡化(Histogram Equalization)

增强后的每个灰度级内有大致相同的象元数;通过改变灰度区间来实现;

3、直方图匹配(histogram matching)

把原图像的直方图变换为某种指定形状的直方图或某一参考图像的直方图,然后按照已知的指定形态的直方图调整原图像各象元的灰级,最后得到一个直方图匹配的图像

主要应用于有一幅很好的图像作为标准的情况下,对另一图像进行匹配,以改善被处理图像的质量。应用于图像镶嵌与变化监测等。

条件:原始图像和参考图像的直方图的总体形态应相似

?图像中相对亮和暗的特征应相同

?对某些应用,图像的分辨率应相同(但可不同)

图像中的地物类型的相对分布应相同,无论两幅图像是否覆盖同一地区。如一幅云,另一幅没有云,应先将云去掉(覆盖),然后再进行直方图匹配

6.2.2 空间域滤波增强Spatial domain filtering

梯度是遥感图像的一个重要特征,减小或增大图像梯度的方法有:

空间滤波(图像卷积运算);傅里叶变换频域增强

平滑:均值、中值滤波

锐化:罗伯特梯度、索伯尔梯度、拉普拉斯算法、定向检测等。

6.2.3 频域增强Frequency domain enhancement

高通(high pass)滤波:理想滤波器,Butterworth滤波器,Gauss滤波器(指数);

低通(low pass)滤波;

带通(band pass)滤波;

带阻(band reject )滤波;

同态(homomorphic)滤波。

6.2.4 彩色增强Color enhancement

1、单波段彩色变换

伪彩色增强:把一幅灰度图像的各个不同灰度级按照线性或非线性的映射函数变换成不同的彩色,得到一幅彩色图像的技术。

单波段灰度图像的彩色表示或显示

实现方法:密度分割,将连续的灰度值转换为少量的灰度区间,并用不同的颜色表示

增强了图像的目视解译效果

2、多波段彩色合成

真彩色增强:

假彩色增强:通过映射函数将彩色图像或多光谱图像变换成新的三基色分量,经彩色合成在增强图像中目标呈现出与原图像中不同彩色的技术。

3、彩色空间变换

HLS色彩模型(Hue 色度,Lightness 亮度,Saturation 饱和度)

IHS (Intensity 明度, Hue 色度,Saturation 饱和度)

HSV(Hue, Saturation, Value)

6.2.5 多图像代数运算Algebra operations

加法运算:用于多幅图像求平均值,平滑噪声。

差值运算:用于动态监测,不同时相数据差值图像提取地面的变化信息。

乘运算:可用于掩模处理,保留图像部分区域。

比值运算:常用来检测植被,消除“同物异谱”现象。

6.2.6 多光谱图像变换Image transformation

主成分分析、缨帽变换

6.2.7 图像融合Image fusion

像素级遥感图像融合算法:

IHS变换:低分辨率多光谱图像作IHS变换,用高分辨率全色图像代换变换后的明度成分,然后作反变换。PCA变换:

低分辨率多光谱图像作PCA变换,用高分辨率全色图像代换变换后的第一主成分,然后作反变换;Brovey变换。

小波变换。

遥感与非遥感信息复合:

根据计算机图形学的原理,将遥感图像和相应的DEM复合即可生成具有真实感的三维景观。

第七章遥感图像判读Remote sensing image interpretation

遥感图像解译(判读):从遥感图像上获取目标地物信息的过程。分为目视解译和计算机解译。目视解译是遥感成像的逆过程

7.1遥感图像的判读标志

1光谱特征判读标志:

色调/灰度(Tone) :目标与背景之间必须存在一定的色调差异,才能被区分;地物在不同波段表现出不同色调特征

颜色(Color):灰阶(黑白)或色别与色阶(彩色),最重要、最直观的解译标志。同物异谱、同谱异物

2空间特征判读标志:

阴影(Shadow)(形状长度方向色调)、

形状(Shape):影响形状特征的主要因素有:平台姿态、传感器姿态和投影误差。

图像倾斜使地物发生仿射变形

大小(Size):影响影像大小的最主要因素是比例尺。判读时必须进行立体观察。 图型(样式)(Pattern):目标地物有规律的排列而成的图形结构。 纹理(Texture) :地物影像轮廓内的色调变化的空间布局和频率。 布局(Association):物体间的空间配置。

位置(Site):地物分布的地点。地理位置和相对位置。 3时间特征 及其判读标志

7.1.2 影响景物特征及其判读的因素 1 地物本身的复杂性

2 传感器特性的影响(分辨率)

几何分辨率:传感器瞬时视场内所观察到的地面场元的宽度,也叫空间分辨率。 辐射分辨率:指传感器能区分两种辐射强度最小差别的能力。

光谱分辨率:指遥感器在接收目标辐射的电磁波信息时所能分辨的最小波长间隔。 时间分辨率——重访周期 3 目视能力的影响

空间分辨能力;灰度分辨能力 (10余级);色别与色阶分辨能力(50多种)。

7.2遥感图像目视判读方法 1 遥感图像目视解译的认知过程

自下向上过程 自上向下过程

目视解译分析的方法: 直接判读法;对比分析法;信息复合法;综合推断法;地理相关分析法

7.3遥感图像目视判读步骤

从已知到未知是遥感图像解译必须遵循的原则。

先易后难是指易识别的地物先确认, 。(先山区后平原、先地表后深部、先整体后局部、先宏观后微观、先图形后线形) 目视判读的程序

图像信息获取

特征提取 识别证据选取 图像辨识

提出假设

特征匹配

1)准备阶段2)分析影像性质3)分析已知专业资料4)建立判读特征5)初步判读6)实地调查7)成果整理第8章遥感图像自动分类Image Classification

8.1遥感图像自动分类概述(Overview)

1 遥感图像分类概念(Concept )

遥感图像计算机分类:是通过模式识别理论,利用计算机将遥感图像自动分成若干地物类别的方法。数据--信息

数据包括:(1)原始光谱数据;(2)光谱变换后数据;(3)非遥感数据

2 模式识别(Pattern Recognition)原理

模式(pattern):遥感图像分类中指某种具有空间或几何特征的东西

模式识别(Pattern Recognition):指对表征事物或现象的各种形式的(数值的、文字的和逻辑关系的)信息进行处理和分析,以对事物或现象进行描述、辨认、分类和解释的过程。

模式识别的一般步骤:

1)数字特征的建立——对象的数学描述

2)提取一组训练(已知)样本——先验知识

3)分类器建立——判决函数

4)对未知模式进行分类——识别

3 特征提取(Feature extraction)

特征(feature):在多波段图象中,每个波段都可看作一个变量,称为特征变量。特征变量构成特征空间。(光谱特征;空间几何特征;纹理特征;辅助数据)

特征提取(feature extraction):通过变换找出最能反映地物类别差异的特征变量用于分类的过程。

灰度共生矩阵(GLCM)

4 特征选择

在提取的特征影像中,选取一组最佳的特征影像(波段最少)进行分类

特征选择定量方法:距离测度、散布矩阵测度

5 遥感数字图像的分类方法

分类执行方式:

监督分类(Supervised classification)

通过选择代表各类别的已知样本(训练区)的象元光谱特征,事先取得各个类别的参数,确定判别函数,从而进行分类。

在监督分类中,先定义信息类,然后检验它们的光谱可分性

步骤:

训练区:

已知覆盖类型的代表样区

用于描述主要特征类型的光谱属性

其精度直接影响分类结果

检验区:

用于评价分类精度的代表样区

非监督分类(Unsupervised classification)

根据事先指定的某一准则,而进行计算机自动判别归类,无须人为干预,分类后需确定地面类别在非监督分类中,先确定光谱可分的类别,然后定义它们的信息类

优点缺点适用范围

监督分类精度高工作量大有先验知识

非监督分类精度低工作量小没有先验知识

分类模型或分类器:

统计分类、模糊分类、决策树分类、神经网络分类、面向对象分类等。

6 遥感图像分类基本过程(Process)

?分类预处理:辐射校正、几何校正

?特征提取与选择

?分类(监督分类训练区的选择)

?分类后处理,包括精度评价

?专题图制作

8.2监督分类(Supervised classification )

1.训练样本(training sample)的选择

2.最小距离分类法(Minimum distance classifier)

3.平行多面体分类法(Parallelepiped classifier)

4.最大似然分类法(Maximum likelihood classifier )

监督分类

1定义分类模板

2评价分类模板

3进行监督分类

4评价分类结果

8.3非监督分类(Unsupervised classification)

?非监督分类(unsupervised classification):根据事先指定的某一准则,而进行计算机自动判别归类,无须人为干预,分类后需确定地面类别。

?主要采用聚类(clustering)法,使同一类别的像素之间的距离尽可能的小而不同类别上的像素间的距离尽可能的大。

?在非监督分类中,先确定光谱可分的类别,然后定义它们的信息类

1,K-均值(K-means)

1),确定最初类别数和类别中心;

2),计算每个像元与各初始聚类中心的距离;

3),选与其中心距离最近的类别作为这一像元的所属类别;

4),计算新的类别均值向量;

5),比较新的类别均值与原中心位置的变化, 形成新的聚类中心; 重复2, 反复迭代;

6),如聚类中心不再变化, 停止计算.

2,迭代自组织数据分析技术(ISODATA,Iteractive Self-Organizing Data Analysis Techniques Algorithm)

在初始设定基础上,在分类过程中根据一定原则不断重新计算类别总数、类别中心,使分类结果逐渐趋于合理,直到满足一定条件, 分类完毕.

与K均值不同之处:

1)把所有样本计算完毕之后,再重新计算一次各类样本均值。

2)通过设定参数可自动实现类别的分裂与合并,得到类数比较合理的聚类结果。

监督分类与非监督分类方法对比

1、是否用训练样区来获取先验的类别知识;

2、分类效果:

1)光谱特征类与地物信息类一一对应时,非监督分类效果好;

2)两个地物类型对应的光谱特征类差异很小时,监督分类效果好;

非监督分类

1初始分类2专题判别3分类后处理4色彩重定义5栅格矢量转换

8.4分类后处理与精度分析(Post classification)

?8.5.1 分类后处理噪声去除类别合并

?8.5.2 精度分析:利用样本对分类误差进行估计。

样本:监督分类的训练样本试验场随机取样,目视解译或实地测量

8.5遥感图像分类的新方法(New method)

?8.4.1 决策树分类(Decision Tree Classification )

决策树分类器是多级分类方法,将数据按照树状结构分成若干分枝,从上而下、分而治之。

?8.4.2 模糊聚类分类(Fuzzy Cluster Analysis)

基本思想是用连续的数值范围[0,1]取代非“是(1) ”即“否(0) ”的布尔逻辑陈述(Boolean logic statement) ,0与1之间任何数值均可用以表示是与否之间的过渡状态。

?8.4.3 神经网络分类(Neural Network Classifier)

?8.4.4 面向对象的图像分析(Object based image analysis)

小结:

图像分割方法:棋盘分割;基于四叉树分割;多尺度分割(邻域(两两)合并算法)。

分类方法Classification:最近邻分类;模糊逻辑成员函数

遥感原理与方法期末考试复习

遥感原理与方法期末考试复习 第一章绪论 ★遥感的定义?遥感对地观测有什么特点? 广义遥感:泛指一切无接触的远距离探测,包括对电磁场、力场(磁力、重力)、机械波(声波、地震波)等的探测。实际工作中,重力、磁力、声波、地震波等的探测被划为物探(物理探测)的范畴,只有电磁波探测属于遥感的范畴。 狭义:是指对地观测,即从不同高度的工作平台上通过传感器,对地球表面目标的电磁波反射或辐射信息进行探测,并经信息记录、传输、处理和解译分析,对地球的资源与环境进行探测和监测的综合性技术。 定义:遥感是指不与目标物直接接触,应用探测仪器,接收目标物的电磁波信息,并对这些信息进行加工分析处理,从而识别目标物的性质及变化的综合性对地观测技术。 英文定义:Remote Sensing 简写为RS(3S之一) 空间特点—全局与局部观测并举,宏观与微观信息兼取 时相特点—快速连续的观测能力 光谱特点—技术手段多样,可获取海量信息 经济特点—应用领域广泛,经济效益高 ★遥感技术系统有哪几部分组成?每部分的作用。 信息获取是遥感技术系统的中心工作 信息记录与传输工作主要涉及地面控制系统 信息处理通过各种技术手段对遥感探测所获得的信息进行各种处理 信息应用是遥感的最终目的,包括专业应用和综合应用 ☆遥感有哪几种分类方法及哪些分类? 1)按遥感平台分:地面遥感、航空遥感和航天遥感 2)按工作方式分:主动式和被动式遥感.ps【主动式遥感是指传感器自身带有能发射电磁波的辐射源,工作时向探测区发射电磁波,然后接收目标物反射或散射的电磁波信息。被动式遥感是传感器本身不发射电磁波,而是直接接受地物反射的太阳光线或地物自身的热辐射。】 3)按工作波段分:紫外、可见光、红外、微波遥感、多光谱和高光谱遥感 4)按记录方式分:成像和非成像遥感 5)按应用领域分:外层空间、大气层、陆地、海洋遥感等,具体应用领域可分为城市遥感、环境、农业和林业遥感、地质、气象、军事遥感等。 遥感对地观测技术现状及发展展望? 现状(国内): 1)民用遥感卫星像系列化和业务化方向发展 2)传感器技术发展迅速 3)航空遥感系统日趋完善 4)国产化地球空间信息系统软件发展迅速 5)应用领域不断扩展 发展展望: 1)研制新一代传感器,以获得分辨率更高、质量更好的遥感数据 2)遥感图像信息处理技术发展迅速

遥感原理复习资料全

电磁波遥感原理:一切物质由于其种类、特征和环境条件的不同,而具有完全不同的电磁波反射或发射辐射特性。 波的概念:波是振动在空间的传播。 机械波:声波、水波和地震波 电磁波(ElectroMagnetic Spectrum ):由振源发出的电磁振荡在空气中传播。 电磁波是通过电场和磁场之间相互联系 电磁辐射:这种电磁能量的传递过程(包括辐射、吸收、反射和透射)称为电磁辐射。 电磁波谱:将各种电磁波在真空中的波长按其长短,依次排列制成的图表。 可见光:0.38-0.76 μm,鉴别物质特征的主要波段;是遥感最常用的波段。 基尔霍夫:良好的吸收体也是良好的辐射体 黑体辐射(Black Body Radiation ):黑体的热辐射称为黑体辐射。 普朗克定律:黑体辐射电磁波的能量和波长由它的温度唯一决定 大气窗口:通过大气而较少被反射、吸收或散射的透射率较高的电磁辐射波段。 地物波谱:地物波谱是地物各自具有的电磁波特性(发射辐射或者反射辐射) 地物反射率:地物对某一波段的反射能量与入射能量之比。反射率随入射波长而变化。 地球同步轨道:卫星运行与地球自转周期相同,轨道面可与地球赤道面相交,也可重合,若重合,即为地球静止轨道。 地球静止轨道:卫星与地球绕地轴作同步运转,卫星看起来似乎悬在空中不动。24小时绕地球一周,因而其距地约35400-37000公里。太阳同步轨道:卫星轨道与太阳同步,是指卫星轨道面与太阳地球连线之间在黄道面的夹角,不随地球绕太阳公转而改变。 重复周期:指卫星从某地上空开始运行,经过若干时间的运行后,回到该地空时所需要的天数。 雷达:是用无线电波探测物体并测定物体距离的仪器 采样:空间坐标数字化 量化:图像灰度的数字化 地球投影:将地表的球面点转换到平面 投影方式:等角投影、等积投影等 遥感图像构像方程:指地物点在图像上的图像坐标(x,y)和其在地面对应点的坐标(X,Y,Z)之间的数学关系 几何畸变:遥感图像的几何位置上发生变化,产生诸如行列不均匀,像元大小与地面大小对应不准确,地物形状不规则变化等变形 图像融合:将多源遥感图像按照一定的算法,在规定的地理坐标系,生成新的图像的过程 直方图均衡:将随机分布的图像直方图修改成均匀分布的直方图,其实质是对图像进行非线 判读标志:各种地物在图像上的各种特有表现形式,通常包括形状、大小、图形、阴影、位置、纹理、类型等 空间分辨力:传感器瞬时视场所观察到地面的大小 几何分辨力:能分辨出的最小地物的大小。 时间分辨率:我们把传感器对同一目标进行重复探测时,相邻两次探测的时间间隔成为遥感图像的时间分辨率。 监督分类:已知遥感图像上样本区地物的类属,利用这些样本类别的特征作为依据来识别非样本数据的类别。

遥感原理与应用课程上机实验报告

中国矿业大学成绩: 《遥感原理与应用》上机实验报告 学号: 07113021 姓名:田孟浩 班级:测绘11-3班 指导教师:赵银娣 学院:环境与测绘学院 2013年11月11日

目录 1、实验一、电磁辐射与地物电磁波谱 2、实验二、遥感图像目视解译与制图 3、实验三、遥感图像几何配准 4、实验四、遥感图像增强处理

实验一、电磁辐射与地物电磁波谱 一、实验任务与目的 熟悉ENVI软件提供的各种光谱库,针对五种典型地物:雪、植被、水体、土壤、矿物岩石,通过绘制地物的反射光谱特性曲线,说明典型地物的反射光谱特性,并分别比较属于同一大类但处于在不同状态下的地物反射光谱特性。 二、实验数据 ENVI自带的波谱库。 三、实验过程 启动ENVI软件,在主菜单中打开Spectral>>Spectral Libraries>>Spectral Library Viewer;打开Spectral Library Input File 对话框,点击open>>new file;打开原始文件夹,然后分别选择雪、植被、水体、土壤、矿物岩石的波普图文件,得到五种物质在不同状态下的波普曲线图。 实验过程中间图:

四、实验结果及分析 Minerals: 岩石成分、矿物质含量、含水情况、风化程度等都影响反射光谱特性曲线的形态,在遥感探测中可以根据所测岩石的具体情况选择不同的波段。 Snow: 由图可知,不同状态的雪在波长0.5微米附近有个波峰,随着波长增加反射率逐渐降低,在可见光波段基本上是非选择性吸收体,既高反射体,但在近红外波段吸收很强。

由图可知,土壤的反射光特性曲线较平滑,因此在不同光谱段的遥感影像上,土壤的亮度并不明显。 Vegetation: 三种植物分别为confier(针叶树)、decidous(落叶植物)、grass(草)。观察图可看出在可见光波段0.55微米(绿光)附近的反射率较低,10%~20%左右,两侧0.45微米(蓝光)和0.67微米(红光)则有两个吸收带。在近红外波段1.2~1.5微米件有一个反射的陡坡,至1.6微米附近有一峰值在2~3微米件吸收率大增,反射率大大下降。

【遥感原理与应用】复习期末考试整理

第一章 绪论 ? 什么是遥感? 广义上:泛指一切无接触的远距离探测,实际工作中,只有电磁波探测属于遥感范畴。 狭义上:遥感探测地物基本原理:遥感是应用探测仪器,不与探测目标相接触,从远处把目标的电磁波特性记录下来,通过分析,揭示出物体的特征性质及其变化的综合性探测技术。现代遥感:特指在航天平台上,利用多波段传感器,对地球进行探测、信息处理和应用的技术。 ? 电磁波的传输过程 PxYBRXQ 。SOt0ure 。MDGVcH2。 ? 遥感技术系统 遥感技术系统是实现遥感目的的方法论、设备和技术的总称。MR4gQja 。im8FEKh 。l0lznrK 。 遥感技术系统主要有:①遥感平台系统②遥感仪器系统③数据传输和接收系统④用于地面波谱测试和获取定位观测数据的各种地面台站网;⑤数据处理系统。⑥分析应用系统。? 遥感应用过程 1.问题声明(分析问题、假设建模、指定信息需求) 2.数据收集(遥感、实地观测) 3.数据分析(目视解译、数字图像处理、可视化分析、测试假设) 4.信息表达(数据库、误差报告、统计分析、各类图件) ? 遥感的发展趋势 高分辨率、定量化、智能化、商业化 第二章 电磁波及遥感物理基础 ? 电磁波、电磁波谱(可见光谱) 遥感之所以能够根据收集到的电磁波来判断地物目标和自然现象,是因为一切物体,由于其种类、特征和环境条件的不同,而具有完全不同的电磁波反射或发射辐射特征。电磁波是一种横波。 电磁波的几个性质: 一般的光探测器或感光材料只对光强度有响应,因而只能感受到光波场的振幅信息,对相位信息则无响应。 干涉(interfere ) 频率相同、振动方向相同、相位差恒定的两列光/波相遇时,使某些地方振动始终加强(显得明亮),或者始终减弱(显得暗淡)的现象,叫光/波的干涉现象。应用:雷达、InSAR 太阳辐射(solar radiation ) 发射(Emission ) 吸收(Absorption ) 散射 (Scattering ) 反射(Reflection )

遥感原理期末复习资料(知识点汇总)

遥感的定义: 遥感是指利用飞机、卫星或其他飞行器等运载工具(平台)上安装的某种装置(传感器),探测目标的特征信息(电磁波的反射或发射辐射),经过传输、处理,从中提取感兴趣信息的过程 遥感类型:按平台分为地面遥感、航空遥感、航天遥感、宇航遥感 遥感信息特点: (1)真实性、客观性 (2)探测范围大 (3)资料新颖且能迅速反应动态变化 (4)成图迅速 (5)收集资料方便 遥感系统的组成: 1、目标的信息特性 2、目标信息的传输 3、空间信息的采集 4、地面接收与预处理 5、信息处理 6、信息分析与应用

电磁波:交互变化的电磁场在空间的传播。 (1)电磁波与电磁波谱红外划分 ※紫外线:波长范围为0.01~0.38um,太阳光谱中只有0.3~0.38um波长的光到达地面,对油污染敏感,但探测高度在2000m 以下。 ※可见光:波长范围0.38~0.76um,人眼对可见光有敏锐的感觉,是遥感技术应用中的重要波段。 ※红外线:波长范围为0.76~1000um,根据性质可分为近红外、中红外、远红外和超远红外。 ※微波:波长范围为1mm~1m,穿透性好,不受云雾的影响。红外划分: ※近红外:0.76~3.0um,与可见光相似。 ※中红外:3.0~6.0um,地面常温下的辐射波长,有热感,又

叫热红外。 ※远红外:6.0~15.0um,地面常温下的辐射波长,有热感,又叫热红外。 ※超远红外:15.0~1000um,多被大气吸收,遥感探测器一般无法探测。 偏振:指横波的振动矢量偏于某些方向的现象或振动方向对于传播方向的不对称性。 黑体:在任何温度下,对各种波长的电磁辐射的吸收系数等于1(100%)的物体。 ※黑体辐射:黑体的热辐射称为黑体辐射。 黑体辐射定律:包括普朗克定律,玻尔兹曼定律,维恩位移定律,瑞里—金斯公式(注:基尔霍夫定律是一般物体发射定律。) 发射率概念:地物的辐射出射度(单位面积上发出的辐射总通量)W与同温度下的黑体辐射出射度 W黑的比值。 按照发射率与波长的关系,把地物分为: 黑体或绝对黑体:发射率为1,常数 灰体:发射率小于1,常数 选择性辐射体:反射率小于1,且随波长而变化。 物体的发射辐射—基尔霍夫定律:在一定温度下,地物单位面积上的辐射通量W和吸收率之比,对于任何物体都是一个常数,并等于该温度下同面积黑体辐射通量W 黑。在给定的温度下,物体的发射率=吸收率(同一波段);吸收率越大,发射率也越

遥感原理与应用实习

学号xxxx 天津城建大学 实习报告 遥感原理与应用实习 起止日期:2013 年12 月23日至2014年1月3 日 学生姓名Xx 班级XX 成绩 指导教师(签字) XX学院 2014年1 月3日

一、实习目的 “遥感原理与图像处理”课程是测绘工程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课,遥感信息是测绘、资源调查、环境监测、灾害评价诸方面应用的主要数据源。已在科学研究、工农业生产、军事、公安、医疗卫生、教育等许多领域得到广泛应用,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对推动社会发展,改善人们生活水平都起到了重要作用。未来要建立的数字地球是对真实地球及其相关现象数字化描述的一个虚拟地球。遥感技术将为数字地球提供动态的高分辨率、高光谱影像,用遥感影像生成的三维数字地面模型(DEM),以及地物和环境的各种属性数据等一些数字地球中最基础的数据。 “遥感实习”目的是培养学生进行遥感技术应用和图像数字处理的实际操作能力。要求了解一些基本的地物波谱反射率的野外测定方法,理解遥感图像目视解译,了解航天(或航空)像片识读与野外调绘。 二、实验项目基本要求 1.熟悉一种遥感图像处理软件 2.遥感影像的认知,进行图像剪切,波段组合与图像显示 3.图像的几何校正 4.遥感影像增强处理 5.遥感影像解译 三、实习步骤(包括原理,方法,操作过程) 1.图象剪切, 波段组合与图像显示 原图像比较大,数据量大处理不方便,对齐剪切便于计算机处理,也能达到实习目的 剪切DatePrep>SubsetImage命令如下图所示

波段组合Raster>Band Combinations 打开波段设置对话框 1)真彩色合成,即3、2、1波段分别赋予红、绿、蓝色,则获得自然彩色合成图 像,图像的色彩与原地区或景物的实际色彩一致.如下图 2)标准假彩色合成,即4、3、2波段分别赋予红、绿、蓝色,获得图像植被成红 色,由于突出表现了植被的特征,应用十分的广泛,而被称为标准假彩色。

遥感原理与应用复习题(Final Version)

遥感原理与应用复习题 一、名词概念 1. 遥感 广义:泛指一切无接触的远距离探测,包括对电磁场、力场、机械波(声波、地震波)等的探测。 狭义:是应用探测仪器,不与探测目标相接触,从远处把目标的电磁波特性记录下来,通过分析,揭示出物体的特征性质及其变化的综合性探测技术。 2. 传感器 传感器是遥感技术中的核心组成部分,是收集和记录地物电磁辐射能量信息的装置,如光学摄影机、多光谱扫描仪等,是获取遥感信息的关键设备。 3. 遥感平台 遥感平台是转载传感器进行探测的运载工具,如飞机、卫星、飞船等。按其飞行高度不同可分为近地平台、航空平台和航天平台。 4. 地物反射波谱曲线 地物的反射率随入射波长变化的规律称为地物反射波谱,按地物反射率与波长之间的关系绘成的曲线称为地物反射波谱曲线(横坐标为波长值,纵坐标为反射率) 5. 地物发射波谱曲线 地物的发射率随波长变化的规律称为地物的发射波谱。按地物发射率与波长之间的关系绘成的曲线称为地物发射波谱曲线。(横坐标为波长值,纵坐标为总发射) 6. 大气窗口 通常把通过大气而较少被反射、吸收或散射的透射率较高的电磁辐射波段称为大气窗口。 7. 瑞利散射 当微粒的直径比辐射波长小许多时,也叫分子散射。 8. 遥感平台 遥感平台:遥感中搭载传感器的工具统称为遥感平台。 遥感平台按平台距地面的高度大体上可分为地面平台、航空平台和航天平台三类。 9. TM 即专题测图仪,是在MSS基础上改进发展而成的第二代多光谱光学-机械扫描仪,采用双向扫描。 10. 空间分辨率 图像的空间分辨率指像素所代表的地面范围的大小,即扫描仪的瞬间视场或地面物体能分辨最小单元,是用来表征影像分辨地面目标细节能力的指标。通常用像元大小、像解率或视场角来表示。 11. 时间分辨率 时间分辨率指对同一地点进行遥感采样的时间间隔,即采样的时间频率,也称重访周期。 12. 波谱分辨率 波谱分辨率指传感器在接收目标辐射的波谱时能分辨的最小波长间隔,也称光谱分辨率。间隔愈小,分辨率愈高。 13. 辐射分辨率 指传感器接收波谱信号时,能分辨的最小辐射度差。 14. 传感器 传感器,也叫敏感器或探测器,是收集、探测并记录地物电磁波辐射信息的仪器。

遥感原理与应用期末题库

一、选择与判断 1、遥感技术系统的组成。 包括遥感信息的获取、遥感信息传输和遥感信息提取应用三大部分 2、遥感按电磁波的波谱范围的分类 3、可见光的波长范围 可见光通常指波长范围为:390nm - 780nm 的电磁波。人眼可见范围为:312nm - 1050nm。 4、微波遥感的特点 波长1mm—1m。是一个很宽的波段。可分为毫米波(1—10毫米)、厘米波(1—10cm)和分米波(1—10分米)。 微波的特点是: (1)能穿透云雾和一定厚度的植被、冰层和土壤,可获得其它波段无法获得的信息;(2)具有全天候的工作能力; (3)可以主动和被动方式成像。 因此在遥感技术上是很有潜力的一个波段。 5、叶绿素的主要吸收波段 主要吸收红光及蓝紫光(在640-660nm的红光部分和430-450nm的蓝紫光强的吸收峰)。 6、异物同谱现象是什么 “同物异谱”说的是相同的地物由于周围环境、病虫害或者放射性物质等影响,造成的相同的物种但是其光谱曲线不同,“异物同谱”顾名思义也就是不同的地物由于生长环境的影响光谱曲线相同。这就给遥感分类造成了困难,遥感影像在分类时主要依靠的就是地物的光谱特征,尤其是非监督分类,它的前提就是不存在“同物异谱”和异物同谱“现象。 7、黑体的反射率与吸收率

黑体的反射率=0,吸收率=1(如果一个物体对于任何波长的电磁辐射都全部吸收,则这个物体就叫做黑体。) 8、黑体辐射通量密度与波长、温度的关系 辐射出射度随波长连续变化,每条曲线只有一个最大值。 ?温度越高,辐射出射度越大,不同温度的曲线不相交。 ?随着温度的升高,辐射最大值所对应的波长向短波方向移动。 即黑体总辐射出射度随温度的增加而迅速增加,它与温度的四次方成正比。温度的微小变化,就会引起辐射通量密度很大的变化。是红外装置测定温度的理论基础。 9、普朗克定律在全波段积分得到的定律 由普朗克公式可知,在给定的温度下,黑体的光谱辐射是随波长而变化;同时温度越高,辐射通量密度也越大,不同温度的曲线是不相交的。 10、维恩位移定律的主要结论 维恩位移定律:黑体辐射光谱中最强辐射的波长(λmax)与黑体绝对温度(T)成反比。随着温度的升高,辐射最大值所对应的波长移向短波方向。 11、地物反射的三种类型 黑体或绝对黑体:发射率为1,常数。 灰体:发射率小于1,常数 选择性辐射体:反射率小于1,且随波长而变化。 12、朗伯面反射的特点 对于漫反射面,当入射照度一定时,从任何角度观察反射面,其反射亮度是一个常数,这种反射面称朗伯面。把反射比为1的朗伯面叫做理想朗伯面。 特点:其反射亮度是一个常数 13、决定大气散射的主要因素 散射的方式随电磁波长与大气分子直径、气溶胶微粒大小之间的相对关系而变化 大气粒子的成分;大气粒子的大小;大气粒子的含量;波长 14、瑞利散射的特点 (1)当大气中粒子的直径比波长小得多时发生,由分子与原子引起(分子散射) (2)散射强度与波长的四次方成反比,即波长越长,散射越弱 (3)主要发生在可见光和近红外波段,波长>1um可忽略 15、列举典型的光机扫描仪 机载红外扫描仪;气象卫星上携带的AVHRR传感器;MSS多光谱扫描仪;TM/ETM专题制图仪 16、列举典型的推帚(固体)扫描仪 1)SPOT卫星上的HRV传感器 2)美国Ikonos、Quikbird卫星传感器 17、遥感平台按距地高度的分类

太原理工大学遥感原理与应用实验指导书

《遥感原理与应用》实验指导书 矿业工程学院 测绘科学与技术系

实验一、遥感图像几何校正(2学时)实验二、遥感图像辐射增强(2学时)实验三、遥感图像非监督分类(2学时)

实验一、遥感图像几何校正(2学时)

原理与方法简介遥感影像由于遥感平台位置和运动状态变化、地形起伏、地球表面曲率、大气折射、地球自转等诸多因素的影响而产生与地面目标位置和(或)形状方面的不相一致的几何畸变,通过一定的数学算法,使这种畸变消除或接近消除,这就是几何校正。常用的几何校正计算方法主要有以下三种: 1)邻域法(Nearest neighbor )——将最接近的像元值赋予输出像元(图1.1); Figure1.1Nearest Neighbor 邻域法优点:极值和一些细节不会丢失,对植被分类、查找具线性特征的边界或侦测湖水的混浊度和温度是重要的。该方法适用于分类之前,计算速度快,适合于具有定性和定量特点的专题图像研究。 其缺点是:从较大的栅格重采样到较小栅格时会出现阶梯状斜线;可能会丢失或重复一些数值;用于线形专题图(如道路、水系)可能引起线状网络数据断开或出现裂隙。 2)双线性内插法(bilinear interpolation )——利用二次样条函数计算2×2窗口中的4个像元值并赋予输出像元(图1.2)。 Figure1.2Bilinear Interpolation 113V dy D V V V m +?-= 224V dy V V Vn +?-=

m m n V dx D V V Vr +?-=或:i i i i i i i r V D y D x D V W V ??-?-==∑∑==41241))((W i ——权重因子 Δx i ,Δy i ——r 点与i 点的坐标变化 V i ——i 像元值 双线性内插法的优点是:图像较平滑,不会出现阶梯现象,空间精度较高,常用于需要改变像元大小的场合,如SPOT/TM 的融合。 其缺点是:由于像元作过平均计算,相当于低通滤波(Low-frequency convolution )的效果,边界平滑,某些极值会丢失。 3)立方卷积内插法(Cubic convolution )——利用三次函数计算4×4窗口中的像素值并赋予输出像素(图1.3) 。 Figure 1.3Cubic Convolution 类似于双线性内插,只是所用窗口为4*4,而非2*2,即对16个像元作平均运算而得出输出像元的数据文件值。 ]} 2)2,2([*)2,2(]1)2,1([*)2,1()]2,([*)2,(]1)2,1([*)2,1({4 1--++-+++ --++-+++ -+-++ +-+--+-=∑=n j i d f n j i V n j i d f n j i V n j i d f n j i V n j i d f n j i V V i r 其中:i=int(x r ),j=int(y r ) d(i ,j)——(i ,j)和(x r ,y r )坐标距离 V(i ,j)——(i ,j)像元值 V r ——输出像元数据文件值

最新《遥感原理与应用》试卷(A)答案

A卷参考答案要点 名词解释 1.绝对黑体:指能够全部吸收而没有反射电磁波的理想物体。 2.大气窗口:大气对电磁波有影响,有些波段的电磁波通过大气后衰减较小,透过率较高的波段。3.图像融合:由于单一传感器获取的图像信息量有限,难以满足应用需要,而不同传感器的数据又具有不同的时间、空间和光谱分辨率以及不同的极化方式,因此,需将这些多源遥感图像按照一定的算法,在规定的地理坐标系,生成新的图像,这个过程即图像融合。 4.距离分辨力:指测视雷达在发射脉冲方向上能分辨地物最小距离的能力。它与脉冲宽度有关,而与距离无关。 5.特征选择:指从原有的m个测量值集合中,按某一规则选择出n个特征,以减少参加分类的特征图像的数目,从而从原始信息中抽取能更好的进行分类的特征图像。即使用最少的影像数据最好的进行分类。 二、简答题(45) 1.分析植被的反射波谱特性。说明波谱特性在遥感中的作用。 由于植物进行光合作用,所以各类绿色植物具有相似的反射波谱特性,以区分植被与其他地物。 (1)由于叶绿素对蓝光和红光吸收作用强,而对绿色反射作用强,因而在可见光的绿波段有波峰,而在蓝、红波段则有吸收带; (2)在近红外波段(0.8-1.1微米)有一个反射的陡坡,形成了植被的独有特征; (3)在近红外波段(1.3-2.5微米)受绿色植物含水量的影响,吸收率大增,反射率大大下降;但是,由于植被中又分有很多的子类,以及受到季节、病虫害、含水量、波谱段不同等影响使得植物波谱间依然存在细部差别。 波谱特性的重要性: 由于不同地物在不同波段有着不同的反射率这一特性,使得地物的波谱特性成为研究遥感成像机理,选择遥感波谱段、设计遥感仪器的依据;在外业测量中,它是选择合适的飞行时间和飞行方向的基础资料;有效地进行遥感图像数字处理的前提之一;用户判读、识别、分析遥感影像的基础;定量遥感的基础。 2.遥感图像处理软件的基本功能有哪些? 1)图像文件管理——包括各种格式的遥感图像或其他格式的输入、输出、存储以及文件管理等; 2)图像处理——包括影像增强、图像滤波及空间域滤波,纹理分析及目标检测等; 3)图像校正——包括辐射校正与几何校正; 4)多图像处理——包括图像运算、图像变换以及信息融合; 5)图像信息获取——包括直方图统计、协方差矩阵、特征值和特征向量的计算等; 6)图像分类——非监督分类和监督分类方法等; 7)遥感专题图制作——如黑白、彩色正射影像图,真实感三维景观图等地图产品; 8)三维虚拟显示——建立虚拟世界; 9)GIS系统的接口——实现GIS数据的输入与输出等。 3.遥感图像目视判读的依据有哪些,有哪些影响因素? 地物的景物特征:光谱特征、空间特征和时间特征。 影响因素包括:地物本身复杂性,传感器的性能以及目视能力。

遥感期末试卷1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 1、TM影像为专题制图仪获取的图像。其在①、②、③方面都比MSS图像有较大改进。 2、绝对黑体不仅具有最大的___① ____,也具有最大的_②______,却丝毫不存在__ ③_____。 3、、当电磁波能量入射到地物表面上,将会出现三种过程,一部分能量被地物① _ ,一部分能量被地物 ②,成为地物本身内能,一部分能量被地物③。 4、陆地卫星的轨道是①轨道,其图像覆盖范围约为②平方公里。SPOT卫星较之陆地卫星,其最大优势是最高空间分辨率达到③。 5、、按高度划分,遥感平台大致可以分为__① ______、_ ② ____、__③ _三种。 6、_①年,我国第一颗地球资源遥感卫星(中巴地球资源卫星)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发射成功。 7、、引起辐射畸变的原因有两个,即① _ 和②。 8、遥感图象的数字化需要经过__① ____和___ ② __两个阶段。 二、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1、绝对黑体是指() (A)某种绝对黑色自然物体 (B)吸收率为1,反射率为0的理想物体 (C)吸收率为0,反射率为1的理想物体 (D)黑色的烟煤 2、为什么晴朗的天空呈现蓝色?() A、瑞利散射 B、米氏散射 C、择性散射 D、折射 3、大气对电磁辐射的吸收作用的强弱主要与下面哪一个有关。() A.电磁辐射的波长 B.大气物质成分的颗粒大小 C.大气物质成分的密度 D.电磁辐射的强弱 4、当前遥感发展的主要特点中以下不正确的是:() (A)高分辨率小型商业卫星发展迅速 (B)遥感从定性走向定量 (C)遥感应用不断深化 (D)技术含量高,可以精确的反映地表状况,完全可以代替地面的调查。 5、下面遥感传感器属于主动方式的是:( ) A、TV摄象机 B、红外照相机

140811216遥感原理与应用实习报告 李旺测绘082

淮海工学院实习报告书 题目:遥感原理与应用实习 学院:测绘工程学院 专业:测绘工程 班级:测绘082 姓名:李旺 学号:140811216 2011年7月8日 淮海工学院测绘工程学院

实习报告评阅书 学生姓名:李旺学号: 140811216 班级:测绘082 实践教学环节名称:遥感原理与应用实习 教学时间:2011年7月4日-2011年7月8日 综合成绩: 指导教师评语: 实习成果完成情况 及实习报告成绩: 指导教师(签字): 年月日

1 引言 ENVI是一个完整的遥感图像处理平台,其软件处理技术覆盖了图像数据的输入/输出、图像定标、图像增强、纠正、正射校正、镶嵌、数据融合以及各种变换、信息提取、图像分类、基于知识的决策树分类、与GIS的整合、DEM及地形信息提取、雷达数据处理、三维立体显示分析。 浒苔藻体草绿色,管状膜质,丛生,主枝明显,分枝细长,高可达1米。基部以固着器附着在岩石上,生长在中潮带滩涂,石砾上,12月至翌年4月是生长盛期。浒苔虽然无毒,但是大规模爆发也不是什么好事。和赤潮一样,大量繁殖的浒苔也能遮蔽阳光,影响海底藻类的生长;死亡的浒苔也会消耗海水中的氧气;还有研究表明,浒苔分泌的化学物质很可能还会对其他海洋生物造成不利影响。浒苔爆发还会严重影响景观,干扰旅游观光和水上运动的进行,这正是这次人们想要竭力消除的最大不利影响。2010年6月,复旦大学宣布,该校环境科学与工程系张士成副教授和陈建民教授课题组将海洋水体富营养化造成海上“绿潮”的大型海藻浒苔成功地转化制成了生物质油,从而有望使浒苔这一污染的“元凶”成为一种制造新能源的绝佳原材料。 本次遥感原理与应用实习正是研究浒苔随着时间季节的变化,分析浒苔在研究的年份的出现位置和漂移过程,从而为更好的治理浒苔提供第一手的基础资料。 1.1实习名称 遥感原理与应用实习 1.2实习目的 1.熟练操作遥感图像处理软件ENVI; 2.进一步巩固遥感影像数据的各种数字处理方法(包括文献的查阅,数据下载、几何校正、bowtie处理,浒苔信息提取,结果矢量化,成果出图); 3.学会使用所学知识,完成某一项具体的工作任务。 1.3 实习时间与安排、地点: 实习时间:2011年7月4日—7月8日 实习安排:2011年5月31日:遥感原理与应用实习动员大会,布置实习任务; 2011年7月4日:查找文献,查找和下载数据; 2011年7月5日:数据处理(几何校正bowtie处理;图像数据的拼接;拼接后数据的剪裁); 2011年7月6日:NDVI计算,浒苔信息提取; 2011年7月7日:浒苔信息矢量化,成图; 2011年7月8日:撰写实习报告; 实习地点:土木南楼遥感机房305

《遥感原理与方法》习题库

第一章遥感概述 1、阐述遥感的基本概念。 2、 遥感探测系统包括哪几个部分? 3、与传统对地观测手段比较,遥感有什么特点?举例说明。 4、遥感有哪几种分类?分类依据是什么? 5、 试述当前遥感发展的现状及趋势。 第二章 遥感的物理基础 1、大气对通过其中传播的电磁波的散射有哪几类?他们各有什么特点。 2、 什么是大气窗口?常用于遥感的大气窗口有哪些? 3、 综合论述太阳辐射传播到地球表面又返回到遥感传感器这一整个过程中所发生的物理现象。 4、请绘出小麦、湿地、沙漠、雪的典型光谱曲线图,并分别对这些光谱反射率曲线的特征及其成因作出说明。 5、 遥感某火电厂冷却水的热污染(温度梯度为90-50度),试问在哪个波段、选用何种传感器,在每天什么时刻及天气状况下,遥感最为有利,为什么(b=2.898×10-3m.K,计算精确到0.1um)。 6、 熟悉颜色的三个属性。明度、色调、饱和度,选取自然界的某些颜色例如:树叶、鲜花、土地等,比较它们三种属性区别。 7、 光的合成怎样推算新颜色?用色度图说明。 8、加色法和减色法在原理上有什么不同?举例说明什么时候用加色法,什么时候用减色法? 9、 利用标准假彩色影像并结合地物光谱特征,说明为什么在影像中植被呈现红色,湖泊、水库呈蓝偏黑色,重盐碱地呈偏白色。 第三章

遥感图象获取原理 1、主要遥感平台有哪些,各有何特点? 2、摄影成像的基本原理是什么?其图像有何特征? 3、 扫描成像的基本原理是什么?扫描图像与摄影图像有何区别? 4、如何评价遥感图像的质量? 第四章 航空遥感与航空像片 1、按摄影机主光轴与铅垂线的关系,航空摄影可公为哪几类? 2、 影响航空像片比例尺的因素有哪些?怎样测定像片的比例尺? 3、比较航空摄影像片与地形图的投影性质有什么差别? 4、 什么是像点位移?引起像点位移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第五章航天遥感与卫星图像 1、 试从技术特性和应用两方面,对航天(卫星)遥感与航空遥感作一比较。 2、航天遥感平台主要有哪些?各有什么特点? 3、 地球资源卫星主要有哪些?常用的产品有哪几类? 4、简述卫星图像的主要特征。 第六章遥感数字图像处理 1、数字图像的基本概念是什么? 2、 什么叫辐射误差,其主要来源有哪些? 3、什么叫大气校正?试说明回归分析和直方图校正的原理。 4、 几何校正过程中为什么要进行像元灰度重采样?有几种方法?各有何优劣?几何校正时对GCP有何要求? 5、

遥感原理与应用复习重点整理 .doc

学习好资料欢迎下载 绪论 1、遥感的概念:在不直接接触的情况下,在地面,高空和外层空间的各种平台上,运用各 种传感器获取各种数据,通过传输,变换和处理,提取有用的信息,实现研究地物空间形状、 位置、性质、变化及其与环境的关系的一门现代应用技术学科。 遥感概念:在不直接接触的情况下,对目标或自然现象远距离探测和感知的一种技术。 2、遥感的分类:按照遥感的工作平台分类:地面遥感、航空遥感、航天遥感。 按照探测电磁波的工作波段分类:可见光遥感、红外遥感、微波遥感、多光谱遥感等。 按照遥感应用的目的分类:环境遥感、农业遥感、林业遥感、地质遥感等。 按照资料的记录方式:成像方式、非成像方式。 按照传感器工作方式分类:主动遥感、被动遥感。 3、遥感起源于航空摄影、摄影测量等。 第一章 1、电磁波:通过变化电场周围产生变化的磁场,而变化的磁场又产生变化的电场之间的相 互联系传播的过程。电磁波的特性:具有二象性,即波动性(干涉、衍射、偏振现象)和粒 子性。 2、波长最长的是无线电波,最短的是γ 射线。 3、电磁波谱图:按电磁波在真空中传播的波长或频率递增或递减顺序排列制成的图案。 4、地物的反射率概念:地物对某一波段的反射能量与入射能量之比。反射率随入射波长变 化而变化。反射类型:漫反射、镜面反射、方向反射。 5、影响地物反射率的 3 个因素:入射电磁波的波长,入射角的大小,地表颜色与粗糙程度。 附:影响地物光谱反射率变化的因素: a 太阳的高度角和方位角。 B 传感器的观测角和方位角 c 不同的地理位置 d 地物本身的变异 e时间、季节的变化 6、地物反射光谱曲线:根据地物反射率与波长之间的关系而绘成的曲线。 1.不同地物在不 同波段反射率存在差异 2. 同类地物的反射光谱具有相似性,但也有差异性。不同植物;植 物病虫害 3. 地物的光谱特性具有时间特性和空间特性。(同物异谱,同谱异物)。 7、地物发射电磁波的能力以发射率作为衡量标准;地物的发射率是以黑体辐射作为参照 标准。 8、绝对黑体:对任何波长的电磁波辐射都全部吸收的物体。(灰体发射率小于1)。 9、黑体辐射的三个特性: a.辐射通量密度随波长连续变化,每条曲线只有一个最大值。 b. 温度越高,辐射通量密度越大,不同温度的曲线不同。(绝对黑体表面,单位面积发出的总 辐射能与绝对温度的四次方成正比) c.随着温度的升高,辐射最大值所对应的波长向短波方向 移动。(维恩位移定律) 10、大气的垂直分层:对流层(航空遥感活动区)、平流层、电离层和外大气层。在可见光波段, 引起电磁波衰减的主要原因是分子散射。在紫外、红外与微波区,引起衰减的主要原因是大气吸 收。引起大气吸收的主要成分是:氧气、水( 0.7~1.95)、臭氧( 0.3 以下)、二氧化碳 ( 2.6~2.8)。 11、散射作用:太阳辐射在长波过程中遇到小微粒而使传播方向改变,并向各个方向散开。 改变了电磁波的传播方向;干扰传感器的接收;降低了遥感数据的质量、影像模糊,影响判 读。 12、三种散射方式:米氏散射:当微粒的直径与辐射波长差不多时的大气散射。 均匀散射:当微粒的直径比辐射波长大得多时发生的散射。 瑞利散射:当微粒的直径比辐射波长小得多时发生的散射。 13、大气窗口的概念:通过大气而较少被反射、吸收或散射,衰减程度较小,透过率较高的

遥感原理与应用总结复习学习资料全.doc

第一绪论 1、环境空间数据获取的方法: 基于地面的采集方法:现场观测、实际测量、实际调查 基于遥感的采集方法 2、遥感的概念: 即遥远的感知,是一种不直接接触物体而取得其信息的探测技术。 从远处探测、感知物体或事物的技术。即不直接接触物体本身,从远处通过各种传 感器探测和接收来自目标物体的信息,经过信息的传输及处理分析,来识别物体的属性 及其分布等特征的综合技术。 是应用探测仪器,不与探测目标相接触,从远处把目标的电磁波特性记录下来,通 过分析,接触处物体的特征性质及其变化的综合性探测技术。 3、遥感系统包括: 被测目标的信息特征、信息的获取、信息的传输与记录、信息的处理、信息的应用。其息的处理包括:辐射校正、姿态校正、几何校正、增强处理、聚合分类。 4、遥感的分类:(P4) a.按遥感平台:地面、航空、航天、航宇 b.按探测波段:紫外、可见光、红外、微波、多波段 c.按工作方式:主动、被动 d.按应用领域: e.按传感器:地磁波、高光谱、声波、重力、磁力、地震波 f.按照资料的记录方式:成像方式、非成像方式 5、遥感的特点: 宏观性、时效性、综合性(概括性 )、经济性、局限性 6、遥感技术发展的四个阶段: a.瞬时信息的定性分析阶段(是什么) b.空间信息的定位分析阶段(在哪里) c.时间信息的趋势分析阶段(如何变化) d.环境信息的综合分析阶段(多源信息的复合 ) 第二章电磁辐射与地物光谱特征 1、电磁波谱:按电磁波在真空中传播的波长与频率,递增或递减排列,构成了电磁 波谱。(波长由小到大):γ射线、 X 射线、紫外线、可见光、红外线、无线电波(微波、超短波、短波、中波、长波)。 2、目前遥感应用的各电磁波波段及特征: 0.01-0.4 mμ源于太阳辐射应用于荧石矿、石油勘探

《遥感原理与应用》大实习报告

中国矿业大学成绩: 遥感原理与应用实习 学号: 姓名: 班级:测绘09-2班 指导教师: 学院:环境与测绘学院 2011 年11 月6 日

目录 1、实验一高光谱数据分析 (2) 2、实验二影像镶嵌 (16) 3、实验三影像配准 (22) 4、实验四非监督分类 (34) 5、实验五监督分类 (37) 6、实习总结 (47)

实验一高光谱数据分析 一、实验目的 本专题旨在向用户介绍波谱库的概念,并描述如何从感兴趣区中提取波谱 信息,然后还将进行彩色合成,并使用二维散点图进行简单的分类。让学生学 会如何使用ENVI 先进的高光谱工具对多光谱数据进行分析。更好地理解高光 谱处理的概念及其工具。本专题将从特定矿物质的感兴趣区中提取其波谱曲线,并与波谱库中的波谱曲线进行比较,找出显示波谱信息的最佳RGB 彩色组合。使用二维散点图定位独特的像元,探究其数据的分布特点,然后进行简单 的分类。 二、实验数据 文件描述 lxmcup95_at.int Cuprite地区ATREM校正后的反射率数据,50个波段(整型)lxmcup95_at.hdr ENVI相应的头文件 Jpl1.sli ENVI格式的JPL波谱库 Jpl1.hdr ENVI相应的头文件 usgs_min.sli ENVI格式的USGS波谱库 usgs_min.hdr ENVI相应的头文件 lxmcup95_av.roi 保存的感兴趣区文件 数据:1995 年的航空可见光/红外成像光谱仪(Airborne Visible/Infrared Imaging Spectrometer,简称为A VIRIS)所采集的表观反射率数据,该数据是 美国内华达州(Nevada)Cuprite 地区的表观反射率数据,它使用ATREM 大 气纠正建模软件进行了校正。这个数据子集共包含50 个波段,波谱分辨率近 似为10nm 宽,其波长范围为1.99~2.48μm。 三、实验内容 本部分将介绍以下内容:波谱库操作、浏览和提取影像反射率波谱、ENVI 中感兴趣区(ROI)的定义及进行彩色合成影像的选取,其目的是为了鉴别波 谱类型。 1加载A VIRIS影像数据并显示灰阶影像 在 ENVI 主菜单中,选择 File → Open Image File,然后选择进入envi47/data目录。选择lxmcup 95_at.int 文件作为输入文件名,点击 Open 弹出可用波段列表,它将列出 50 个波段的名字。 在可用波段列表对话框中,选择 Band 193(2.2008um),点击 Gray Scale 单 选按钮,然后点击 Load Band。将灰度影像加载到显示窗口中。

(完整word版)遥感原理与方法,复习资料

26041001 答案仅供参考 第一章遥感物理基础 √1 遥感定义:在不接触的情况下对目标或自然现象远距离感知的一门探测技术;狭义指对地观测,从不同高度工作平台上通过传感器,对地面目标的电磁波反射或辐射进行探测,经信息记录传输处理和解译分析,对地球资源与环境进行探测和监测的综合性技术。 √原理:一切物体,由于其种类、特征和环境不同,而具有完全不同的电磁波的反射或发射辐射特征,遥感根据电磁波来判断地物 目标和自然现象。 √分类:按遥感平台分为地面、航空、航天遥感;按工作方式分为主动式、被动式遥感;按工作波段分为紫外、可见光、红外、微 波、多光谱和高光谱遥感。 √作用:广泛应用于城市规划、农作物估产、资源调查、地质勘探、环境保护等诸多领域。 √优点:大面积同步观测,时效性、数据客观性、综合性、可比性、经济性。 √2电磁波谱:把各种电磁波按照波长或频率的大小依次排列,就形成了电磁波谱。 √3绝对黑体:能够完全吸收任何波长电磁辐射的物体 4灰体:在各种波长处的发射率相等的物体。 6大气窗口:电磁波通过大气层时较少被反射、吸收和散射的,透过率较高的波段。 7发射率:实际物体与同温度的黑体在相同条件下的辐射功率之比。 8光谱反射率:物体的反射辐射通量与入射辐射通量之比。 9波粒二象性:电磁波具有波动性和粒子性。 √10光谱反射特性曲线:反射波谱曲线是物体的反射率随波长变化的规律,以波长为横轴,反射率为纵轴的曲线。 11绝对温度:以-273.16摄氏度为绝对零度表示的温度。 √地球辐射:地球上的能源来自太阳的直射能量(太阳直射光)与天空慢入射的的能量(天空光或天空慢射光),一般白天收入大于支 出,地面温度不断升高;被地表吸收的太阳辐射能,又重新被地表辐射,分短波、长波辐射,短波辐射以地球表面对太 阳的反射为主,地球自身的热辐射可忽略不计;长波辐射只考虑地标物体自身的热辐射,该区域内太阳辐照影响极小, 介于两者之间的中红外波段太阳辐射和热辐射影响均有,不能忽略。 √物体的反射辐射:当电磁波辐射到达两种不同介质的分界面时,入射能量的一部分或全部返回原介质的现象为反射,反射能量占入 射能量的比例为反射率,反射分镜面反射、漫反射、方向反射。 √大气对电磁辐射传输的作用:影响包括散射、吸收、反射、扰动、折射和偏振,对于遥感数据来说,主要的影响因素是散射和吸收。 √散射类型:瑞利散射、米氏散射、无选择性散射。 (详细见书P-28)√1黑体辐射遵循哪些规律? (1与黑体辐射曲线下的面积成正比的总辐射通量密度W 随温度T 的增加而迅速增加。 (2 绝对黑体表面上,单位面积发射的总辐射能与绝对温度的四次方成正比。 (3 黑体的绝对温度升高时,它的辐射峰值向短波方向移动。 (4 好的辐射体一定是好的吸收体。 (5 不同温度的黑体(物体),在任何波段的辐射通量密度是不同的,绝对温度 T 越高,所有波长上的波普辐射通量密度也越大。 √2电磁波谱由哪些不同特性的电磁波段组成?遥感中所用的电磁波段主要有哪些? a.包括无线电波、微波、红外波、可见光、紫外线、x 射线、伽玛射线等 b.微波、红外波、可见光、紫外√3物体的辐射通量密度与哪些因素有关?常温下黑体的辐射峰值波长是多少? (1 温度和波长 (2. b 为常数2897.8 约为9.72um ()常温25摄氏度,3叙述沙土、植物、和水的光谱反射率随波长变化的一般规律。 1)沙土:自然状态下,土壤表面反射曲线呈比较平滑的特征,没有明显的峰值和谷值。干燥条件下,土壤的波谱特征主要与成 土矿物和土壤有机质有关。土壤含水量增加,土壤的反射率就会下降 √2)植物:在可见光波段绿光附近有一个波峰,两侧蓝、红光部分各有一个吸收带 ,近红外波段(0.8-1.0um )有一个有一个反射陡 坡,至 1.1um 附近有一峰值。近红外波段( 1.3-2.5um )吸收率大增反射率下降。3)水:水体的反射主要在可见光中的蓝绿光波段,近红外和中红外波段纯净的自然水体的反射率很低,几乎趋近于零。水中含 有泥沙,可见光波段反射率会增加,含有水生植物时,近红外波段反射增强。 4地物光谱反射率受哪些主要的因素影响? 答:太阳位置,传感器位置,地理位置,地形,季节气候变化,地面温度变化,地物本身的变异,大气状况。 √5何为大气窗口?分析形成大气窗口的原因。b T m ax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