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教案[1]

伤寒教案[1]
伤寒教案[1]

伤寒

教学内容:伤寒及其预防

教学目标:1、让同学们了解伤寒的发病原理及传播途径。

2、知道怎样预防治伤寒。

教学重、难点:伤寒发病原理、怎样预防。

教学过程:

一、伤寒的概念: 伤寒是由伤寒杆菌引起的急性消化道传染病,也是一种古老的传染病,是由伤寒杆菌和副伤寒杆菌甲、乙、丙引起的急性肠道传染病,是我国《传染病防治法》中规定应予“严格管理”的乙类传染病。

二、疾病分型

伤寒主要分为:普通型,轻型,暴发型,迁延型,逍遥型,顿挫型。

三、发病原因

伤寒杆菌由口而入感染,感染后是否发病与细菌数量、毒力、机体免疫力等因素有关。如胃酸过低、重度营养不良、贫血、低蛋白血症等也是造成伤寒发病的因素。

四、伤寒的传播途径

伤寒可经水、食物、日常生活接触和苍蝇而传播,主要的传播途径是污染的水和食品。一年四季均可发病,一般夏秋季多发。

五、怎样预防

1、管理传染源:及时发现、早期诊断、隔离并治疗患者和带菌者,

隔离期应自发病日起至临床症状完全消失、体温恢复正常后15日为止,或停药后连续大便培养2次(每周1次)阴性方可出院。

对带菌者应彻底治疗。连续大便培养4次阴性可恢复与食品、儿童有关的工作。

2、切断传播途径:搞好“三管一灭”(管水、管饮食、管粪便,消灭苍

蝇),做到饭前便后洗手,不进食生水和不洁食物。

3、保护易感人群:流行区内的易感人群可接种伤寒菌苗。目前使用

的有伤寒、副伤寒甲、乙三联菌苗,用伤寒杆菌Ty21a.变异株制成的口服活菌苗等,可根据条件选用。

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伤寒论讲义

伤寒论讲义 总论 1、《伤寒论》为《伤寒杂病论》的一部分,为东汉末年张仲景所著,包括伤寒和杂病两部分,经王叔和整理,比较通行的为宋版本 2、全书共十卷,《伤寒论》的撰写体例,基本以条文形式撰写 3、伤寒:广义伤寒。是一切外感伤寒的总称;狭义伤寒,单纯指感受六淫邪气中的“寒”邪而发的外感热病。伤寒论指广义的伤寒 4、《伤寒论》的学术价值:⑴主要体现在临床⑵确立治法治则 第一章辨太阳病脉证并治 1、凡由于风寒外邪侵袭,先中皮毛肌表,出现一系列营卫失调的脉证,称为太阳病,太阳 病有中风、伤寒、温病之分 2、脉阴阳俱紧:阴阳指寸尺而言,即寸关尺均现浮紧之象 3、行其经尽:经,指阶段、过程,即六天为一经,古人以此作为观察外感病发展变化的依 据,行其经尽,指第六天终了 4、再经:病情进入第二个过程 5、外证:相对里证而言,此指表证 6、酒客:平素嗜好饮酒的人 7、合病:即两经或三经同时发病 8、淋家:淋,指小便淋漓不尽,尿频量少,尿道涩痛之证。淋家,指久患淋证之人 9、疮家:指久患疮疡的患者 10、清便欲自可:清,作动词,即排便之意.欲,如常之意。清便欲自可,指大小便尚属正常 11、项背强几几:几几,有拘谨,不柔和之意。项背强几几,形容项背拘谨不适,转动俯仰不利之状 12、喘家:素有气喘之人 13、微寒:做脉微而恶寒解 14、筋惕肉瞤:指筋肉跳动 15、噎:指咽喉部位有气逆阻塞感 16、坏病:即变证。指因失治误治而致病症发生变化,以病情复杂,疑似难辨而得名 17、清谷:即泻下未消化的食物 18、虚烦:指无形邪热郁扰胸膈所致的心烦。虚,非正气虚,是与有形实邪相对而言 19、叉手自冒心:冒,覆盖。叉手自冒心,指患者双手交叉覆盖按捺在自己的心胸部位 20、甘澜水:又名劳水 21、头眩:头晕目眩 22、身瞤动:身体筋肉跳动 23、振振欲擗地:振振,动摇貌。擗,通僻,扑倒。振振欲擗地,形容身体站立不稳,摇摇欲倒的样子 24、脚挛急:脚,小腿。指小腿筋肉痉挛拘急,伸展不利 25、消渴:指口渴饮水,饮不解渴的症状,非内科杂病中的消渴病 26、白饮:即米汤水 27、烦渴:指口渴难忍

伤寒论B作业1-4

伤寒论B 第一次作业 A型题: 1. 下列病证,哪一条不是麻黄汤禁忌症:D.二阳合病,喘而胸满者 2. 下列汤证中,除哪项外,均可以见心下痞D.黄连汤 3. 下利日数十行,谷不化,心下痞硬而满,腹中雷鸣,干呕,心烦不得安治以:D.甘草泻心汤 4. 一般情况下,太阳病的自然病程约是C.六、七天左右 5. 炙甘草汤方中,没有哪味药:D.五味子 6. 原文“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________,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 B. 恶风 7. 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证见D.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 8. 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B. 伤寒 9. 大陷胸丸的药物组成是:E.大黄、芒硝、杏仁、葶苈子、白蜜、甘遂末 10. 太阳病变证的治则是:D.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 11. 服小青龙汤后,出现口渴的特点是:B.口渴欲少少饮 12. “将息”是指:B. 将养调摄 13. 以下除哪项外,均为麻黄汤证可见的脉证:E.脉浮弱 14. 本为太阳病,几经发汗,又经攻下,今见不大便五、六日、心下至少腹硬满痞痛,拒按,口干舌燥,日晡小有潮热,当用:A.大陷胸汤 15. 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B.伤寒 16. 麻杏甘石汤证之喘是因为:B.外邪入里,邪热壅肺 17. 首次将《伤寒杂病论》搜集整理成册名《伤寒论》者是:B.王叔和 18. 桃核承气汤证可见A.如狂 19. 葛根汤的药物组成是:B.桂枝汤加麻黄、葛根 20. 《伤寒论》除重复和佚方外,计有:C.112方 21. 结胸证除了以下哪一项脉不出现外,其余脉象皆可见:E.寸脉浮,关脉小细沉紧 22. 《伤寒论》全书主要是什么辨证:A.六经辨证 23. 《伤寒杂病论》的作者是: C.张仲景 24. 茯苓甘草汤的药物组成:A.茯苓、桂枝、甘草、生姜 25. 原文:“太阳与阳明合病,喘而胸满者”宜用:D.麻黄汤 26. 下列方剂中不需要去滓再煎的是:D.附子泻心汤 27. 太阳病,桂枝证,医反下之,利遂不止。脉促者,表未解也;喘而汗出者,何方主之 D.葛根黄芩黄连汤 28. “fǔ咀”是指:C.碎成小块 29. 太阳病篇中,蓄水证和蓄血证的主要区别点:B.小便利否 30. 栀子豉汤主治:E.心烦懊憹,胸中窒 31. 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证的“腹胀满” B.虚实夹杂证 32. 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咳而微喘、干呕者,宜选:B.小青龙汤

浅谈《伤寒论·厥阴病篇》之腹诊

经典研读 浅谈《伤寒论?厥阴病篇》之腹诊225001 江苏省扬州市第一人民医院 赵业勤 杨爱华 关键词 伤寒论 厥阴病 腹诊 《伤寒论》一书内容宏丰,义理蕴深。本文拟就该书厥阴病篇中有关腹诊的内容作一初步探讨,以就正于同道。 1 厥阴病的病机特点与腹诊内容 56条,论及腹诊方面的内容达39条。如心中疼热、蛔厥腹痛、少腹满、腹濡、心下满而烦等等。厥阴病腹诊的论述贯穿了厥热胜复这一条主线,而手足逆冷不失为厥阴病的主要标志。厥阴病的病机与腹诊的内容具体可概括为如下几个方面。 111 厥热胜复:论中326条(本文引用《伤寒论》条文编码,均依李培生主编《伤寒论讲义》,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年。下同):“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冲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335条云:“伤寒,一二日至四五日,厥者必发热,前热者后必厥,厥深者热亦深,厥微者热亦微。”成无己说:“邪传厥阴,则热深也。”厥阴为阴之尽,风木之气极易生阳助火,消烁阴津,津虚火旺,脏燥无液,求救于水,则为气上冲心,心中疼热;火生于木,肝气通于心,肝火易扰心火,使厥热更显复杂危笃;木喜攻土,胃虚求食,而邪热复不能消谷,则饥不欲食,或食入即吐;厥深热深,胃家重伤,而邪热下注,则下之利不止,若厥热不除者,必便脓血。此时腹诊以胀痛为急,热利以绞痛、掣痛为主,利后痛减。112 上热下寒:厥阴为阴尽阳生之脏,与少阳为表里之属,邪至其经,从阴化寒,从阳化热,故其为病,阴阳错杂,寒热混淆。邪热上逆,上热则撞心,热灼于上,则心中疼热,下寒则饥不欲食,为阴寒在胃。若勉强进食,亦不能纳,食必与蛔俱出。此因下部虚寒,蛔闻食臭而出。359条云:“伤寒本自寒下,医复吐下之,寒格,更逆吐下。若食入口即吐,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主之。”食入口即吐,是因阴寒格阳,拒食不纳,上热误下,上热未必即去,而下寒必更加甚,吐逆不止。若汤水不得入口,胃热气逆为病机矛盾的主要方面;若寒格甚,兼以腹痛下利清谷等,则辛热开格为要务。此时的腹诊特点是热搏于上,心下热痛,拒按,腹皮拘急;冷甚于下,肠寒下利清谷,腹皮濡软,喜按喜温。113 里寒外热:370条云:“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汗出而厥者,通脉四逆汤主之。”厥阴病里寒则下利清谷,腹部冷痛,得温则舒,汗出而厥。此外热是假热,乃真阳外竭之表现。372条云:“下利腹胀满,身体疼痛者,先温其里,乃攻其表。”下利腹胀满,为脾阳衰微,不能运化水谷。此类腹胀满的特点是,胀满时减,复如故,即胀满有减轻之时,属虚证,故喜按。而实证胀满则无有减轻之时,胀满盛实则大便秘结,兼有腹痛拒按。若通过治疗,厥阴寒去则胀满自消,清便自调。 2 厥阴病腹诊部位 211 虚里:位于左乳下三寸,心尖搏动处,按之应手而动,动而有节,和缓从容,一呼一吸时间内是4~5动,则为宗气满于胸中,说明阴阳平衡,寒热和调。厥阴病上热下寒,寒热错杂,气上撞心,心中疼热,此时腹诊浅按即得,厥热逆甚,其动应衣。如某些心肌炎的中后期有此症状,多为宗气外泄,邪热扰心。 212 胸膈:338条云:“伤寒,脉微而厥,至七八日,肤冷,其人躁无暂安时者,此为脏厥,非蛔厥也。蛔厥者,其人当吐蛔,今病者静,而复时烦者,此为脏寒,蛔上入其膈,故烦,须 ? 5 8 1 ?

伤寒论作业电子版

1、伤寒的涵义是什么? 伤寒,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伤寒,乃指一切外感热性病的总称。狭义伤寒是指外感风寒,感而即发的疾病。 2、何谓传经、变证(坏病)、合病、并病、直中? 传经:指病情循着一定的趋向发展; 变证:指病在某些特殊条件下,不循着一般规律而引起性质的改变。 合病:指两经或者三经同时发病,无先后次序之分; 并病:指一经的病证未罢,而另一经病又起,有先后次序之分。 直中:指病邪不经太阳初期及三阳阶段,直接进入三阴的一种发病方式。 3、列表示意六经辨证论治体系(病变阶段、邪正盛衰、病位、经脉、诸症、性质、治法)

4、简述《伤寒论》中表里同病时的治疗原则。 原则有先表后里、先里后表、表里同治①先表后里适用于表里同病,表证明显而里证不著。 ②先里后表适用于表里同病,里实热证急而重或里虚寒较重。③表里同治法。 5、如何理解太阳病提纲证 6、如何区别太阳中风、伤寒、温病?三证各自的病因病机、脉症特点及治则方药如何? 7、太阳中风证的症候、病机、治法、方药是什么? 太阳中风主症:①发热—风邪犯表,卫阳浮盛,抗邪于外②汗出—卫阳不固,营阴失护,弱而不守③恶风寒—邪扰卫阳,卫阳失其温煦④鼻鸣—肺合皮毛,开窍于鼻,皮毛受邪,肺窍不利⑤干呕—胃为卫之源,表气失和,卫病干胃,胃气上逆。病机:风邪束表,营卫不和,卫强营弱。治法:解肌祛风,调和营卫(方药桂枝汤) 7、服桂枝汤的调护法有哪些注意事项? 8、太阳中风有哪些兼证?试述各证的症候、病机、治法、方药。

10、太阳伤寒证的症候、病机、治法、方药是什么? 太阳伤寒主症:①头痛、发热、恶风—寒邪伤于肌表②身疼体痛骨节疼痛—寒凝经脉,经气不利③无汗—寒性收引,卫气合而不开,汗孔闭塞④喘—肺合皮毛,表闭则肺气不宣。病机:寒邪外束,卫阳郁遏,营阳涩滞。治法:开腠发汗,固肺平喘(方要麻黄汤) 11、太阳伤寒有哪些兼证?试述各证的症候、病机、治法、方药。 12、根汤为何既能治太阳伤寒兼项背强几几证,又能治太阳伤寒兼下利证 13、试从症候、病机、治法、方药等方面鉴别大、小青龙汤证的异同。 14、麻杏石甘汤证与根芩连汤证的证治各如何?请比较太阳病篇中五个喘症的证治。 15、试述桂枝甘草汤证、苓桂术甘汤证、干附子汤证及炙甘草汤证各证的证治。 16、太阳蓄水证的症候、病机、治法、方药如何?

重温林则徐

林则徐:近代中国睁眼看世界第一人 2009年11月16日15:07凤凰网历史综合 1785年8月30日,在福建侯官(今福州)一个下层封建知识分子家庭中,一个男婴呱呱坠地,他就是“虎门销烟”时威震中外的林则徐。 在中国近现代史上,林则徐是一位得到过最多赞誉的政治家。其谥号“文忠”,是清朝皇帝表彰其维护朝廷长远利益的辛劳所赐,维新派则称颂其开学习西方“长技”之先河。全国解放后,从开国领袖毛泽东到改革开放后的创业者,又都称赞过林则徐的变革开拓精神,著名历史学家范文澜的评价最贴切,那就是──中国近代“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到广州前也认为洋人的腿不会打弯,接触“夷务”后迅速开阔了眼界 林则徐一生的大部分轨迹,还是按传统封建仕途行进。1785年他生于福建,20岁时中举人。26岁便金榜题名中了进士。后来,他历任道员、按察使、布政使、巡抚、总督等职,成为汉族大臣中最受满清皇帝重用的人物。 1838年,林则徐受命为钦差大臣赴广东查禁鸦片,揭开了他一生中最重要的一章,也不自觉地揭开了中国近代史的第一幕。他在禁烟时,又积极整顿海防,筹备战守。1840年夏,英军入侵后,道光皇帝认为是他惹的祸,将他革职后充军伊犁。后来,皇帝又念及林则徐的忠心,于1846年重新起用他,并授予林则徐陕甘总督、云贵总督等要职,直至他1849年因病辞官返乡。 林则徐禁烟前,中国封建王朝仍以“天朝君临万国”的妄自尊大心态紧闭大门,国人对外部世界茫然无知,认为英国人吃的是牛羊肉磨成的粉,食之不化,离开中国的茶叶、大黄就会“大便不通而死”。清朝官员也称英国人膝盖不能打弯,所以拜见中国“万岁”就不能下跪。林则徐刚到广州时,也称茶叶、大黄是“制夷之大权”,相信夷人膝盖伸展不便,认为“彼万不敢以侵凌他国之术,窥伺中华”。因此,他对英国发动战争的估计也是不足的。 不过,林则徐和那些顽固、愚昧的封建官僚的区别在于,他一旦接触到外部世界,便逐步发现和承认西方有许多长处值得中国学习借鉴。他虽然不懂外语,却注意“采访夷情”,派人专门收集澳门出版的外国人办的报纸书刊,并把出身低下却懂英文的人招入钦差行辕,进行被当时顽固派认为是大逆不道的翻译工作。林则徐夜夜仔细阅读、研究译文资料,并把译成中文的《澳门月报》编辑为《论中国》、《论茶叶》、《论禁烟》、《论用兵》、《论各国夷情》等5辑。最有价值的工作是他组织翻译了1836年伦敦出版、英国人慕瑞所著的《世界地理大全》,命名为《四洲志》,成为近代中国第一部系统介绍世界自然地理、社会历史状况的译著。

郝万山伤寒论讲义(精品资料).doc

【最新整理,下载后即可编辑】 郝万山伤寒论讲义 目录 第一讲《伤寒论》内容概述 (2) 第二讲《伤寒论》用方思路与方法 (3) 第三讲汉代度量衡制和经方药量的换算 (4) 第四讲柴胡剂群的临床应用 (4) 第五讲伤寒论中泻下诸方的临床应用 (11) 第六讲桂枝汤类方的临床应用 (14) 第七讲白虎汤类方(白虎汤,白虎加人参汤,竹叶石膏汤) (19) 第八讲治水诸方的临床应用 (20) 第九讲治痞诸方的应用 (23) 第十讲四逆汤类方的临床应用 (26) 第十一讲关于六经辨证 (29)

第一讲《伤寒论》内容概述 伤寒目前三方面研究:文献、辨证论治方法、方剂临床应用。 一、伤寒论内容: 398条112方、十卷、22篇。 第1篇辨脉篇、第2篇平脉篇为仲景脉学集中体现,介于《内经》~《脉经》、《濒湖脉学》之间过渡阶段主表 例如:浮脉主热轻即取得,重取滑数有力:心下痞,按之濡,其脉关上浮…共五处。 迟脉主阳虚 主阴虚血少:发汗后,身疼痛,脉沉迟者…迟中迟者,此营血不足…沉主里,迟为营血虚少。∴+芍养血,生姜引药达表。 应当学习此首二篇,以了解仲景脉学。 第3篇伤寒例:外感病成因、分类、命名、防治法、护理方法――韵文,汉以前用,故非后人(如王叔和加入)系仲景原文。《文心雕龙》:论也者,弥纶群言而讣理者也。 第4篇:痉湿暍,只有脉证,无治法方药。 一般398条不包括前四篇, 第5篇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 第6篇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 第7篇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 第8篇辨阳明病脉证并治 第9篇辨少阳病脉证并治 第10篇辨太阴病脉证并治 第11篇辨少阴病脉证并治

第12篇辨厥阴病脉证并治 第13篇辨霍乱病脉证并治 第14篇辨阴阳易差后劳复病脉证并治 中十篇――398条112方 第15篇辨可发汗病脉证并治(以下简称《可汗篇》)例:凡发汗,欲令手足俱周,执 水然,一时间许…一时间(2 水执 小时,一昼夜12段) 第16篇辨不可发汗病脉证并治 第17篇辨发汗后病脉证并治例太阳病,七八日,其人不呕,清便欲自可… 同本以互证,别本以见例。清通“圊”,欲通“续”,自可 即“犹,宜”。 第18篇辨可吐病脉证并治(以下简称《可吐篇》) 第19篇辨不可吐病脉证并治(以下简称《不可吐篇》) 第20篇辨可下病脉证并治(以下简称《可下篇》) 第21篇辨不可下病脉证并治(以下简称《不可下篇》) 第22篇辨发汗吐下后脉证并治(以下简称《汗吐下后篇》) 后8篇,应了解,特别是8篇中出现的而未在中十篇中的条文。通常我们学习的是《伤寒论》节本――中十篇。以阴阳辨脉、辨病,辨预后。 二、学习《伤寒论》应注意的问题 (一)学内容 (二)学思路和方法 思路:鉴别诊断的思路 例61条:下之后,复发汗,昼日烦躁不得眠,夜而安静,不呕、不渴、无表证,脉沉微…除外了少阳-呕阳明-渴太阳-见表证。

伤寒论B作业1答案推荐文档

A型题: 1. 桂枝人参汤的作用是:C. 温中解表 2. 泻热逐水破结之峻剂是:A. 大陷胸汤 3. 《伤寒论》全书主要是什么辨证:A. 六经辨证 4. 原文填空:“火逆下之,因烧针烦躁者。”:B. 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主之 5. 栀子豉汤禁忌:D. 旧微溏 6. 《伤寒论》里“合病”是指:B. 两阳或三阳的病证同见 7. 发热、微恶风寒、不大便五六日、头痛汗出、小便清长、脉浮、治宜:A. 调和营卫、解肌祛风 8. 《伤寒论》除重复和佚方外,计有:C. 112方 9. 第六条“微发黄色,剧则如惊痫,时瘛疭……”的发黄类型是:B. 火逆发黄 10. 小建中汤证中“心中悸而烦”的病机是:D. 脾虚气血不足,心失所养 11. 辨别疾病的传变与否的依据:E. 现有的脉证 12. 太阳病篇中,蓄水证和蓄血证的主要区别点:B. 小便利否 13. 本为太阳病,几经发汗,又经攻下,今见不大便五、六日、心下至少腹硬满痞痛,拒按,口干舌燥,日晡小有潮热,当用: A.大陷胸汤 14. 下列病证,哪一项不可用桂枝汤:D. 其人脉浮紧、发热汗不出者 15. 中风兼阳虚漏汗证的主治方是:C. 桂枝加附子汤 16. 旋复代赭汤适于下列哪一项病证:D. 伤寒发汗,若吐、若下,解后,心下痞鞕,噫气不除者. 17. 麻杏甘石汤证之喘是因为:B. 外邪入里,邪热壅肺 18. 桃核承气汤的药物组成是:A. 桃仁、大黄、桂枝、芒硝、甘草 19. 桃核承气汤证可见:A. 如狂 20. 葛根汤的药物组成是:B. 桂枝汤加麻黄、葛根 21. “伤寒、脉浮、自汗出,小便数、心烦、微恶寒、脚挛急、反与桂枝欲攻其表,此误也。得之便厥,咽中干、燥烦吐逆者”,应取下列何种治法为好? C.先复阳,后复阴 22. “将息”是指:B. 将养调摄 23. 茯苓甘草汤的药物组成:A. 茯苓、桂枝、甘草、生姜 24. “fǔ咀”是指:C.碎成小块 25. 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证见:D. 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 26. 和胃降逆化痰下气的主方是:A. 旋复代赭汤 27. 发热恶寒,头痛身痛、无汗气喘、宜用:B. 麻黄汤 28. 太阳病变证的治则是:D.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 29. 微热、脉浮、消渴、小便不利之证,宜选:B. 五苓散 30. 太阳病,桂枝证,医反下之,利遂不止。脉促者,表未解也;喘而汗出者,何方主之:D.葛根黄芩黄连汤 31. 大结胸证的病机是:B. 水热互结 32. 服小青龙汤后,出现口渴的特点是:B. 口渴欲少少饮 33. 太阳病,初服桂枝汤,反烦不解的原因是:C.邪重药轻、正邪相争,邪郁不解 B. 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34. 伤寒 35. 首次将《伤寒杂病论》搜集整理成册名《伤寒论》者是:B.王叔和 36. 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咳而微喘、干呕者,宜选:B.小青龙汤

伤寒论讲义重点

1.合病:是指两经或三经同时发病,无先后次第之分者。 2.并病:是指一经的病证未罢,而另一经病证又起,有先后次第之分者。 3.头项强痛:项颈疼痛拘急,转动不柔顺貌。 4.脉缓:脉象柔缓而不紧急,非怠慢迟缓之意。 5.阳浮而阴弱:一指营卫,卫气浮盛,故称阳浮;营阴不足,故称阴弱。一指脉象,轻按则浮,故称阳浮;重按见弱,故称阴弱 6.项背强几几:形容项背拘紧不适,转动俯仰不利之状。 7.喘家:素有喘证之人,呼吸急促困难的病症. 8.坏病:即变证。指因误治而致病情发生变化,已无六经病证候可循的病证。 9.心中懊憹:心中烦闷殊甚,莫可名状。 10.胸中窒:胸中有堵塞不适之感。 11.叉手自冒心:两手交叉按压于心胸部位。 12.消渴:口渴而饮水不解的症状 13.水逆:水邪停蓄于膀胱,气不化津,以致口渴引饮,饮入即吐的一种症候,是蓄水重证的表现 14.虚烦:吐下后余热所致的心烦。虚,非正气虚,是指无形的邪热。 15.脾约:脾之转输功能为胃热所约束,不能为胃行其津液,以致肠燥便结者。 16.目中不了了:视物不清。 17.睛不和:眼球转动不灵活。 18.热越:热邪向外发越。 19.往来寒热:恶寒与发热交替出现 20.胸胁苦满:病人苦于胸胁满闷不适。 21.四逆辈:指四逆汤,理中汤一类方剂。 22.但欲寐:精神萎靡,呈似睡非睡状态 23.脏厥:因肾脏真阳极虚而致的四肢厥冷. 24.脏寒:脾与肠中虚寒. 太阳病: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1) 太阳中风证: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2) 太阳伤寒证: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3) 辨寒热真假:病人身大热,反欲得近衣者,热在皮肤,寒在骨髓也;身大寒,反不欲近衣者,寒在皮肤,热在骨髓也。(11)证名脉证病因病机治则方药 桂枝汤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 者,桂枝汤主之。(12)风邪袭表,卫强 营弱,营卫失调 解肌祛风, 调和营卫 桂枝3L,芍药3L,甘草 2L,生姜3L,大枣12枚 麻黄汤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35)卫阳被遏,营阴 郁滞 发汗解表, 宣肺平喘 麻黄3L,桂枝2L,甘草 1L,杏仁70枚 桂枝汤证:服法:服已须臾,啜热稀粥,遍身絷絷微似有汗者益佳。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时观之。 适应证:(1)头痛,发热,汗出,恶风(2)太阳病,初服桂枝汤,反烦不解者,先刺风池、风府,却与桂枝汤则愈。(3)伤寒发汗已解,半日许复烦,脉浮数(4)太阳病,下之后,其气上冲者(5)病常自汗出者,此为荣气和,荣气和者,外不谐,以卫气不共荣气谐和故尔。以荣行脉中,卫行脉外,复发其汗,荣卫和则愈(6)病人脏无他病,时发热自汗出而不愈者,此卫气不和也,先其时发汗则愈. 麻黄汤证: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麻黄桂枝甘草杏仁)主之。(35)病机:卫阳被遏,营阴郁滞.治则:发汗解表,宣肺平喘.煎服:先煮麻黄。温服八合,覆取微似汗。 桂枝汤禁例:桂枝本为解肌,若其人脉浮紧,发热汗不出者,不可与之也。常须识此,勿令误也。(16)太阳伤寒禁用桂枝汤. 麻黄汤禁例:咽喉干燥者,不可发汗(83)淋家不可发汗,发汗必便血(84)疮家,虽身疼痛,不可发汗,汗出则痓(85)衄家,不可发汗,汗出必额上陷脉急紧,直视不能眴,不得眠(86)亡血家,不可发汗,发汗则寒憟而振(87)汗家,重发汗,必恍惚心乱,小便已阴疼,与禹余粮丸(88)病

伤寒论讲义课后题

绪论 【复习思考题】 1.目前在我国广泛流行的《伤寒论》版本有哪两种? 2.简述《伤寒论》的学术渊源及其成就。 3.“伤寒”的涵义是什么? 4.怎样理解《伤寒论》的六经辨证?它与八纲辩证,脏腑辩证的关系如何。 5.何为传变,影响传变的因素有那些?何为合病,并病,直中? 第一章辨太阳病脉证并治 第一节太阳病纲要 【复习思考题】 1.如何理解太阳病脉证提纲? 2.太阳病基本类型有几种?各自病因病机及脉证表现特点如何? 3.如何判断疾病的阴阳及寒热真假属性? 4.如何判断太阳病是否发生传变?怎样正确理解太阳病欲解时? 第二节太阳表证 【复习思考题】 1.简述太阳中风证与太阳伤寒症脉症、病机、治法、方药。 2.如何理解53、54条之营卫不和? 3.简述桂枝汤的煎服法。 4.桂枝汤和麻黄汤各有那些禁例?如何理解? 5.太阳中风与太阳伤寒兼证各有几种?分别简述其脉症、病机、治法和方药。 6.据46、47和55条,简述太阳表证衄血之机理及其临床意义。 7.太阳阳明合病喘而胸满者,何以宜麻黄汤而不宜下? 8.简要鉴别桂枝加葛根汤证与葛根汤证。 9.据31、32条,简述葛根汤的应用依据。 10.试述大、小青龙汤证的脉症、病机、治法、方药,比较二者的不同。 11.小青龙汤证为何有“或渴”、“不渴”、“服汤已渴”三种不同情况? 12.简述太阳表郁证的几种类型。 第三节太阳里证 【复习思考题】 1 蓄水证的证候、病机、治法、方药如何? 2 胃津不足之口渴与蓄水证口渴有什么区别? 3 分析蓄水重症出现“水逆”的机理 4 蓄血证根据轻重缓急不同,有哪几种证型,其证候、病机、治法、方药如何? 5 如何鉴别蓄水证与蓄血证? 6 如何鉴别瘀血身黄与湿热发黄? 7 蓄血证兼表,应如何辩治?

《金匮要略》作业50题

中医药大学远程教育《金匮要略》作业50题 1.《金匮要略》是怎样一本书?其价值如何? 答:《金匮要略》为张仲景所著《伤寒杂病论》的杂病部分,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病学专著,奠定了杂病的理论基础和临床规范,具有很高的指导意义和实用价值,对于后世临床医学的发展有着重大贡献和深远影响,所以被历代医家推崇为方书之主。由于《金匮要略》一书,是祖国医学古典医籍之一,是古代治疗杂病的典范,它之所以被后世称为“经典”,是由于它具有很高的实用性和科学性。 2.《金匮要略》一书的主要精神是什么? 答:《金匮要略》论述诊治杂病的主要精神,是以整体观念为指导思想,以脏腑经络学说为基本论点,认为疾病症侯的产生,都是整体功能失调,脏腑经络病理变化的反映。从这一基本论点出发,提出了根据脏腑经络病机和四诊八钢进行病与证相结合的辩证方法。这一主要精神充分地从《脏腑经络先后病篇》体现出来。 3.《金匮要略》诊脉部位有几种?其应用原则是什么?试举例说明 答:目前,临床上诊脉习用寸口,但《金匮要略》的诊脉部位与现在有所不同,它使用的有以下4种:①寸口三部法。②趺阳诊法。③少阴诊法。④少阳诊法。 仲景运用的原则是:①诊外感疾病用独取寸口的方法。如《痉湿蝎病篇》云:“太阳病,关节疼痛而烦,脉沉而细者,此名湿痹。湿痹之后,小便不利,大便反快,但当利其小便。”这一节“脉沉而细”当指寸口脉而言。②病涉脾胃,常用趺阳诊法。如《腹满寒疝宿食病篇》云:“趺阳脉沉弦,法当腹满,不满者必便难┉”据此可看出腹满属脾胃病变,仲景用的是趺阳诊法。③有关妇人病变兼诊少阴脉。如《妇人杂病篇》云:“少阴脉滑而数者,阴中即生疮,阴中蚀疮烂者,狼牙汤洗之”。这是论述下焦湿热而阴中生疮的脉证和治法。少阴为肾脉,阴中为肾窍。脉滑而数主有湿热,湿热聚于前阴,郁积腐蚀,致腐烂成疮。据此可看出仲景诊妇人病兼诊少阴脉。④对某些复杂的病证,兼诊两处以上的脉象。如《消渴小便不利淋病篇》以寸口与趺阳并举。⑤上下阻隔的病分寸、关、尺以候之。如《五脏风寒积聚病篇》云:“诸积大法,脉来细而附骨者乃积也。寸口,积在胸中;微出寸口,积在喉中;关上,积在脐旁;上关上,积在心下;微下关,积在少腹;尺中,积在气冲。”据此可看出仲景对上下阻隔的病,常分寸、关、尺以候之。 4.《金匮要略》在治法上有哪些特点?试举例说明 答: 《金匮要略》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研究杂病的专书,历经1700余年,其辨病辨证治法方药一直对临床有重要指导意义和使用价值。中医治法上的许多特点,本书均有充分体现,如:⑴治未病的指导思想。即无病早防及有病早治的预防疾病的思想。如《脏腑经络先后病篇》第2条指出:“若人能养慎,不令邪风干忤经络;适中经络,末流传脏腑,即医治之。”⑵重视人体正气,治病求本:因为人体抗病能力悉赖正气,正气虚损,药物就难为力,故全书对于慢性衰弱性疾病,注意调补脾肾两脏,认为这是内伤疾病的治本之法。治脾者以黄芪为主药,因其能健脾益气,故用黄芪方有8首,而《伤寒论》诸方没有用黄芪的。治肾者以附子为主药,故其用炮附子之方有18首。再者杂病也多血亏之证,故《金匮要略》用当归之方14首,而《伤寒论》仅4首,《伤寒论》多用生附子回阳救逆,《金匮要略》多用炮附子温肾回阳。 ⑶对于邪实之证,祛邪时注意因势利导。所谓因势利导,就是随病邪所在部位的不同,因其势而就引导,使之排出体外,以达到治愈疾病的目的。如痰饮一证,溢饮在表,用大小青龙汤;痰饮在下用五苓散。此外,同病异治和异病同治及八法的灵活运用,虽是本方剂的特点,同样也是本书的治法特点。 5.简述《金匮要略》一书的方剂特点 答:⑴疗效高、收效快。⑵药物少。⑶配伍严。⑷重视药物剂量⑸体现了“同病异治和异病同治的精神⑹体现了八法的灵活运用。 6.什么是脏腑虚实相传的基本规律?

刘渡舟伤寒论讲稿原文

刘渡舟伤寒论讲稿原文 以下是聘才小编为大家搜索整理的,欢迎大家阅读。 刘渡舟伤寒论讲稿原文 刘渡舟伤寒论讲稿.txt21春暖花会开!如果你曾经历过冬天,那么你就会有春色!如果你有着信念,那么春天一定会遥远;如果你正在付出,那么总有一天你会拥有花开满圆。中医诊病的方法,叫做四诊,望闻问切。四诊当中,最主要的,能被大家掌握的,色脉之诊。望色、切脉,这个非常重要。色,叫查,用眼睛观查它的变异。人病了,必有反应,一个是从脉上,一个是从色上,而有所不同。医生就根据反应的不同,还了疾病、脏腑不合的情况。但是,色与脉必须相合,才有把握,才更有准确性。因此,除了色之外,还要用指诊治法。色脉结合,可以万全。 现在我们当医生的,查色、切脉,还讲究,但是比较粗线条的了,不细,不细微。病人来了,人的胖瘦、脸上发红、发黄,我们也看一看。但是,这是很不够的,这些都是粗线条的。郁微,就是到了很细微的程度,但是望色要知机。宋邵康节一个话,知机,其神乎?你要是知了机了,这就有点神了,先知先觉。实际上不是这样,知机了,事物刚一萌动,你就知道了。所以古文观止里有一句话,础润而雨,月晕而见,见微知著,见了小的就知道大的。所以当医生辨色,就是要知机,他有一点反应,医生的眼睛丝毫不爽,就看出来,

就知道病情的情况了,就知道了。但是色与脉要结合起来,这样把握性才大一些。 上一次课我们讲的就是色脉结合诊病的方法,讲了三条。我们讲了,色莫知真。因为色脉结合了,我们才能洞悉病情。举了三个例子,恐在气血下,而脉细,而面白。脉细面白,气血不能向上,恐在气下,气血行于下,而不注于上,所以才脉细面白。人有羞愧,人心气馁了,心气不足,心就虚了,人的面色就乍赤乍白而无定,脉就浮了,浮者,气散于外,气不扰了。人无精液了,脉就涩了,唇口干涸,脉涩是切诊,唇口干燥是望诊。举例是说明,人的情志的变化,影响气血,能反应于人面,人的面色、脉色有变化。有了疾病了,也影响人的脏腑气血,人的面色,脉博也发生了变化。所以色与脉密切结合在一起,来判断人的疾病、情志的变化,是很科学的。 所以,我们读书就有所启发,这短短三条,字并不太多,张仲景就是告诉我们,临床看病的时候不要净切脉,还要望色,脉与色、和他的神态要结合起来,来反应脏腑气血荣卫的情况。所以说辨脉法,并不是辨脉的,结合望色的。如果从这三个例子,我们重视了,色脉之真,重视了人的情志的变化与气血的关系,人的疾病的变化与气血的关系,我们就收获无知处。我们读书要有所收获,有所得,有所用,这样在临床上提高了我们的水平。古人不能一个一个都说出来,

幼儿园传染病预防教案

幼儿园传染病预防教案 一、注意夏季饮食饮水卫生,预防细菌性痢疾、伤寒副伤寒等肠道传染病发生 细菌性痢疾是由志贺痢疾杆菌引起的一种急性肠道传染病。临床上表现为腹痛、腹泻、大便呈黏液、黏胨或脓血便,部分病例可出现发热等症状,严重者可表现为中毒型菌痢。该病主要通过水源、食物和日常生活接触传播。 伤寒副伤寒是由伤寒副伤寒杆菌引起的肠道传染病。临床上表现为持续高热、腹部不适、肝脾肿大、玫瑰疹、相对缓脉等。该病主要通过水、食物、生活接触传播;大家应注意饮食饮水卫生,做到不喝生水;食用安全卫生食品,不吃不洁食品;养成勤洗手等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 二、注意个人卫生,预防急性出血性结膜炎 急性出血性结膜炎(红眼病的一种)是由肠道病毒70型和柯萨基病毒A组24型变种引起的一种传染病。该病潜伏期很短,数小时至2天,一般为1-2天,常双眼先后或同时发病。临床表现为眼睑及结膜水肿,睑、球结膜中、高度充血,常见点、片状结膜下出血,伴有剧烈的异物感、眼刺痛、流泪、畏光等刺激症状,早期分泌物为水性。主要通过接触传播,如共用毛巾、手帕、浴巾等;预防措施上市民应养成勤洗手,不用公共毛巾洗脸、不用手揉眼睛等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理发、浴室、游泳池等行业加强管理、消毒和宣传教育;

一旦发现类似症状者,应及时就诊治疗,家庭做好隔离消毒。 三、注意室内通风,预防流行性感冒 流行性感冒是由流行性感冒病毒引起的呼吸道传染病。临床主要表现为高热、头痛、四肢酸痛、乏力和上呼吸道卡他症状。10月已进入秋季,日均温差较大,形成早晚凉、中午热的气侯特点,若不注意易感染普通感冒、流行性感冒。预防措施上,集体单位应注意室内经常开窗通风、保持空气流通外,还应注意气温变化,随时添加衣物;同时养成勤洗手等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生活上应保持规律,睡眠充足;一旦出现类似普通感冒、流行性感冒症状,应及时就诊治疗。 10月份正值流感疫苗的最佳接种时间,幼儿应及时接种。 四、做好灭鼠、防鼠工作,预防流行性出血热 流行性出血热是由流行性出血热病毒引起的自然疫源性传染病。临床主要表现为高热、“三红”(面红、颈红、胸部红)和“三痛”(头痛、腰痛、眼眶痛)及皮肤粘膜出血点、低血压、全身小血管和毛细血管广泛性损害、肾脏损害等;一旦发现有突然出现的高热、皮肤粘膜出血点红、腰痛等流行性出血热症状者,应及时去医院就诊。 晨光幼儿园 2016年12月

刘渡舟-《伤寒论》讲义

?伤寒论?讲义 刘渡舟 第一讲?伤寒论?内容概述 1 第二讲?伤寒论?用方思路与方法 2 第三讲汉代度量衡制和经方药量的换算 3 第四讲柴胡剂群的临床应用 4 第五讲伤寒论中泻下诸方的临床应用 11 第六讲桂枝汤类方的临床应用 14 第七讲白虎汤类方(白虎汤,白虎加人参汤,竹叶石膏汤) 18 第八讲治水诸方的临床应用 20 第九讲治痞诸方的应用 22 第十讲四逆汤类方的临床应用 25 第十一讲关于六经辨证 28 第一讲?伤寒论?内容概述 伤寒目前三方面研究:文献、辨证论治方法、方剂临床应用。 一、伤寒论内容: 398条112方、十卷、22篇。 第1篇辨脉篇、第2篇平脉篇为仲景脉学集中体现,介于?内经?~?脉经?、?濒湖脉学?之间过渡阶段。 例如:浮脉主表主热轻即取得,重取滑数有力:心下痞,按之濡,其脉关上浮…共五处。 迟脉主阳虚主阴虚血少:发汗后,身疼痛,脉沉迟者…迟中迟者,此营血不足…沉主里,迟为营血虚少。∴+芍养血,生姜引药达表。 应当学习此首二篇,以了解仲景脉学。 第3篇伤寒例:外感病成因、分类、命名、防治法、护理方法――韵文,汉以前用,故非后人(如王叔和加入)系仲景原文。?文心雕龙?:论也者,弥纶群言而讣理者也。 第4篇:痉湿暍,只有脉证,无治法方药。 一般398条不包括前四篇,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 辨阳明病脉证并治 辨少阳病脉证并治 辨太阴病脉证并治 辨少阴病脉证并治 辨厥阴病脉证并治 辨霍乱病脉证并治 辨阴阳易差后劳复病脉证并治 中十篇――398条112方 辨可发汗病脉证并治(以下简称?可汗篇?)

例:凡发汗,欲令手足俱周,然,一时间许…一时间(2小时,一昼夜12段) 辨不可发汗病脉证并治 辨发汗后病脉证并治 例:太阳病,七八日,其人不呕,清便欲自可… 同本以互证,别本以见例。清通“圊”,欲通“续”,自可即“犹,宜”。辨可吐病脉证并治(以下简称?可吐篇?) 辨不可吐病脉证并治(以下简称?不可吐篇?) 辨可下病脉证并治(以下简称?可下篇?) 辨不可下病脉证并治(以下简称?不可下篇?) 辨发汗吐下后脉证并治(以下简称?汗吐下后篇?) 后8篇,应了解,特别是8篇中出现的而未在中十篇中的条文。通常我们学习的是?伤寒论?节本 -――中十篇。以阴阳辨脉、辨病,辨预后。 二、学习?伤寒论?应注意的问题 学内容 学思路和方法 思路:鉴别诊断的思路 例61条:下之后,复发汗,昼日烦躁不得眠,夜而安静,不呕、不渴、无表证,脉沉微…除外了少阳-呕阳明-渴太阳-见表证。 第二讲?伤寒论?用方思路与方法 一、辨病识证用方 太阳中风方:桂枝汤 古病证结胸热实 今病证胃痛寒凝气滞 二、抓主症,对证用方。(注意:症非证) 例1:13条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桂枝汤主之。-不必辨其为太阳伤寒或太阳中风。 例2:刘渡舟柴陷合剂治疗症见“呕而发热”,“正在心下,按之则痛,脉浮滑”并见的某军工厂中毒事故伤员,其中许多为肺水肿,无特效西药。 三、识病机、扩大应用 例1:伤寒二三日,心中悸而烦者,小建中汤主之。病机:气血两虚,心脏失养。 伤寒,阳脉涩阴脉弦,法当(理当)腹中急痛,先与小建中汤…病机:少阳有邪,兼气血不足。涩:气血虚弦:少阳气郁。 例2:乌梅丸治蛔厥又主久痢病机:寒热错杂 例3:宋孝志应用栀子豉汤治过敏性哮喘 例4:白头翁汤:里急后重便脓血,渴欲饮水,腹中痛。近年:结膜炎,暴发火眼,淋巴结炎,肝炎,乳腺炎,带状疱疹,急性盆腔炎,急性泌尿系感染,前列腺炎。――肝经循行部位-抓病机 四、抓主症,兼识病机 例:真武汤证: 心下悸……水邪凌心,心脏病,心功能不全。洋地黄中毒量和治疗量接近四肢沉重疼痛(水肿) 咳……水邪犯肺 吐、利……水邪浸渍胃肠

伤寒论B作业答案

A型题: * 1. 厥阴头痛主要表现为: D.巅顶痛 * 2. 根据原文,下列哪一项,未出现手足厥冷? D.半夏泻心汤证 * 3. 手足厥冷,心下悸,小便利,口不渴,证属: D.茯苓甘草汤证 * 4. 瓜蒂散证中,厥的病机:C.痰阻胸阳 * 5. 以下诸方,除……外均有黄芩:C.黄连汤 * 6. “大病差后,从腰以下有水气者”,治以: D.牡蛎泽泻散 * 7. 非小柴胡汤治疗的热型: E.蒸蒸发热 * 8. 当归四逆汤的药物组成是: C.当归、桂枝、芍药、细辛、甘草、通草、大枣* 9. 原文填空“热利,下重者:C.白头翁汤主之 * 10. “大病差后,喜唾,久不了了”是因: B.胸上有寒 * 11. 理中汤加减法中出现“渴欲饮水”的机理是: B.脾不散精,水津不布 * 12. 凡厥逆者,最基本的病机是: E.阴阳气不相顺接 * 13. 下列用大枣最多的方剂是: E.炙甘草汤 * 14. 厥阴阳复太过,可出现除下列哪项以外的证候: D.下利清谷 * 15. 竹叶石膏汤的证候是: C.虚羸少气 ,气逆欲吐

* 16. 下列何证若用白虎汤治疗是欠妥的: C.口燥渴,心烦,背微恶寒* 17. 哪种脉证可用白虎汤治疗: D.伤寒脉滑而厥 * 18. 当归四逆汤证厥冷的病机是:E.以上都不是 * 19. 伤寒厥而心下悸,宜先治水,当服: E.茯苓甘草汤 * 20. 恶寒脉微而复利,利止,亡血也,-- 主之:B.四逆加人参汤 * 21. 在伤寒论中用栀子最多的方剂: D.栀子柏皮汤 * 22. 下列哪首方剂不治下利: E.附子泻心汤 * 23. 寒格吐利的主方是: C.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 B型题: * 24. 煮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时需用:A.清酒和水 * 25. 煮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时需用: D.甘澜水 * 26. 属桂枝汤小和之的身疼痛:D.呕吐止而身痛不休 * 27. 属附子汤的身疼痛:B.身体痛,手足寒,骨节痛,脉沉 * 28. 四逆汤所治之厥的机理为: A.阳气虚衰,不能达于四末 * 29. 当归四逆汤所治之厥的机理为:E.肝血不足,复受外寒 《伤寒论B》第3次作业 A型题:

伤寒论半夏泻心汤

《伤寒论》中半夏的功用及炮制 据现有文献,半夏在《五十二病方》及《灵枢·邪客篇》中就有使用的记载。《神农本草经》具体记述了半夏性味及功用。《伤寒杂病论》中半夏应用广泛,医圣仲景对半夏的药性体悟深入透彻,制法得当,使用精准,应用灵活,广泛用于痞证、呕吐、咽痛等病证的治疗,为后世所推崇。《伤寒杂病论》在流传中被分为《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两部书。《伤寒论》中共有18首方剂使用了半夏。笔者现就《伤寒论》中半夏的功用主治以及炮制方法作一探讨。 1 半夏在《伤寒论》中的功用 1.1 辛行温通散结除痞半夏善治痞证。《本草纲目》[1]谓“半夏主痰饮及腹胀者,为其体滑而味辛性温”。半夏辛温燥烈,辛能散能行,能疏理气机,消胀除痞;温能温通气机,温化寒邪。半夏禀辛温走散之性,而逞散结开痞,消胀除满之能。如《伤寒论》第149条:“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柴胡汤证具,而以他药下之……,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之,宜半夏泻心汤。”此处为心下满而不痛的痞证,是因小柴胡汤证误下而致邪气乘虚而入,盘踞中焦,寒热错杂,气机痞塞不通,阴阳升降失和而成。治疗上用半夏泻心汤。方中以半夏为君药,其性辛温,有散结除痞之专长,直接针对痞证中焦阴阳升降失和,气聚而痞满的病机特点。同时半夏与辛热之干姜一起配伍苦寒之芩连而成辛开苦降,寒热平调之剂,苦辛并用调其升降,寒温平等调其阴阳,坐镇中焦而和解上下。同样在生姜泻心汤,甘草泻心汤,旋复代赭石汤这一类的方剂当中,张仲景同样使用了半夏,均取其辛行温通,滑利走散,除痞散结,而用于治疗心下痞证。故成无己《伤寒明理论·卷四》[2]“半夏味辛温,干姜味辛热,《内经》曰:辛走气,辛以散之,散痞者,必以辛为助,故以半夏生姜为佐,以分阴而行阳也”。 1.2 和胃化浊降逆止呕半夏为止呕要药,各种呕吐都可以随证使用。《医学衷中参西录》[3]载“半夏:味辛,性温,有毒。凡味辛之至者,皆禀秋金收降之性,故力能下达为降胃安冲之主药。为其能降胃安冲,所以能止呕吐,能引肺中、胃中湿痰下行……”。在《伤寒论》中,呕吐一证无论是邪气初起还是疾病后期,无论寒热虚实,大都使用半夏以和胃降逆止呕。 1.2.1 疾病初期的呕吐如《伤寒论》第33条:“太阳与阳明合病,不下利但呕者,葛根加半夏汤主之。”本证太阳阳明合病,表里同时受邪,邪气内迫阳明,胃气上逆而呕吐,治以葛根汤外解表邪,表里和解,同时加用半夏以理气逆、止烦呕。 1.2.2 疾病后期的呕吐如《伤寒论》第397条:“伤寒解后,虚羸少气,气逆欲吐,竹叶石膏汤主之。”本证为外感后期,形气两伤,余热未尽,客留在胃,胃气失和,上逆作呕。方用竹叶石膏汤,在竹叶、石膏、参草等清余热,益气阴基础上加用半夏以和胃降逆止呕。 1.2.3 寒呕如《伤寒论》第40条“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喘者,小青龙汤主之。”本证为风寒邪气引动内饮,水寒干涉肺胃,而致咳喘呕逆诸证,方用小青龙汤,外解表寒,内化寒饮,方中同样使用半夏以和胃降逆,化痰止呕。 1.2.4 热呕如《伤寒论》第172条“太阳与少阳合病,自下利者,与黄芩汤;若呕者,黄芩加半夏生姜汤主之。”本证为少阳火郁,火热邪气下迫而见下利,火热犯胃,则见呕吐。方用黄芩汤清热止利,伴有呕吐者加用半夏生姜和胃降逆止呕。 1.3 行气解郁畅达三焦半夏味辛,辛以散之,能疏理气机,畅达三焦。《伤寒论》第96条:“伤

郝万山伤寒论讲稿

郝万山伤寒论讲稿集团公司文件内部编码:(TTT-UUTT-MMYB-URTTY-ITTLTY-

郝万山伤寒论讲稿 郝万山着 螽斯振羽整理 说明 1.本书是根据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年1月第一版整理录入。 2.本书仅供学习研究《伤寒论》使用,请勿用于商业用途。 3.本次文字录入和排版尽量忠实于书籍原貌,对于原书印刷错误或不合适的地方,我本人录;入时直接进行了更正。如“段玉才”改为“段玉裁”《方言》的作者“杨雄”,通作“扬雄”,径改。 4.对于讲稿里面部分有争议的地方,为忠实于原书,尊重郝先生的学术思想,录入时一仍其旧。如“项背强几几”不作“项背强”。 5.删除了篇首的《出版者的话》和篇末的《附录》部分。 6.本书整理时我尽量做到减少错讹,但由于工作较为繁琐,难免会有错误或照顾不到的地方,还望读者阅读时仔细核对原书。 螽斯振羽2011年春节于福建 作者简介郝万山,男,1944年11月出生,毕业于北京中医学院。现任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为北京中医药大学优秀主讲教师、北京市教育创新标兵、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全国优秀中医临床人才培养专家委员会秘书组成员、教育部名牌课程《伤寒论》创建项目负责人。在中医药教育岗位上工作近40年,主要讲授《伤寒论》。教学缜密严谨,深入浅出,注重理论结合临床实际,强调讲授中医经典基本知识的同时,更要重视解析其辨证论治的思路和方法。课堂教学生动活泼,条理清楚,注重培养学生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评估成绩名列全校前茅。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选聘

的中医经典着作《伤寒论》示范教学主讲人。临床重医术,讲医德。既为患者解除病痛,也为课堂教学提供了鲜活的实例,深受学生和患者的拥戴。、曾主编《白话伤寒论》《中医学问答题题库伤寒论分册》、(增订本)《医宗金鉴伤寒心法要诀白话解》、(第3版)《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教材同步辅导系列丛书伤寒论》《伤寒、、论选读》等10部着作。副主编或合着《实用经方集成》《四季饮食养生丛书》《伤寒论校注》、、、《伤寒论讲义》《伤寒论讲解》《中医药高级丛书伤寒论》等14部着作。发表论文60余篇。科研成果曾获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科技进步(部级)二等奖。 1前言人们在反复研究了历代中医的成才规律之后,一致认为“读经典,做临床,拜名师”是造就中医临床名家的必需条件。而《伤寒论》就被历代医家奉为中医的经典着作之一。从唐代开始,《伤寒论》被列入国家选拔医官考试的必考科目,这一规定一直沿用到清代。在当代的中医药高等教育中,把《伤寒论》列入本科以上教育的主干课程。而临床执业医师资格考试,特别是临床医师职称晋升考试等,也都把《伤寒论》列入了考试范固。因此无论是初学中医的人士,还是毕业后的继续教育,乃至中医药学的终生教育,都需要反复学习《伤寒论》。于是《伤寒论》几乎成了中医各科临床医师的案头书。我从事《伤寒论》的教学、研究和临床应用近40年,愚者千虑,或许会对《伤寒论》中的一些疑难问题,有所体会和感悟。承蒙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抬爱,推举我作《伤寒论》示范教学的主讲人,并将我所讲的《伤寒论精讲》制作成了VCD发行,受到读者广泛的关爱。本书即是将我讲课的讲稿摘取大要就正于各位中医经典的热爱者。讲稿的《伤寒论》原文,遵照明赵开美《仲景全书翻刻宋版伤寒论》,但本书为现代普及读物,原文一律改用规范简化字体,原书中的异体字或讹字,如也一律改为通行的简化字,“鞕”、、、改作“硬”“蚘”改作“蛔”“欬”改作“咳”“痓”改作“痉”等。讲稿所选原文取自《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第五”,止于“辨阴阳易差后劳复病脉证并治第十四”,从中选择理论和临床意义较大的条文,进行归类编排讲解。对于争议颇多,存疑待考,或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