叙事性诗歌的一般思路
叙事诗的答题方法和技巧大全

叙事诗的答题方法和技巧大全叙事诗是一种将故事情节以诗歌的形式表达出来的文学形式,有着丰富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因此在文学考试中也常常被作为考题。
针对这类题目,下面将介绍一下叙事诗的答题方法和技巧大全。
一、了解叙事诗的基本知识在答题之前,首先要了解什么是叙事诗。
叙事诗是一种通过诗歌来表达故事情节的文学形式,通常由诗人通过诗句和韵律来刻画人物形象、表达情感和传递思想。
在理解了叙事诗的基本概念后,我们还需要注意下面的几个问题:1.韵律和节奏:叙事诗通常有固定的韵律和节奏,为了更好的理解诗歌中的词句和构造,我们需要适当了解一下叙事诗的韵律和节奏。
2.生动的语言:叙事诗中的语言通常是比较生动的,通过对语言的理解和分析,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诗歌中的情节和表达。
3.情感表达:叙事诗中的情感表达是很丰富的,我们要注意抓住诗歌中的情感线索,深入分析诗人想要表达的情感。
二、分析诗歌结构和意境了解叙事诗的基本知识后,我们需要开始具体分析诗歌的结构和意境。
具体来说,分析诗歌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诗歌的结构:叙事诗的结构是由一系列诗句和段落构成的,我们需要逐个分析诗句和段落的意义,进而了解整首诗歌的主题和意义。
2.诗歌的叙事方式:在分析诗歌的过程中,我们还需要关注诗歌的叙事方式。
叙事诗有时会采用回顾的方式来表达故事情节,有时则是通过时间和空间的变化来展开故事,我们需要根据诗歌的叙事方式来理解情节和意义。
3.诗歌的意境:叙事诗的意境常常可以通过对描写情景的细节来理解。
例如,诗歌中对于天气、季节、光影等空间和时间要素的描写,可以让我们更深入地理解诗人的情感和思想。
三、注意语言表达和情感描写在分析诗歌的结构和意境的同时,我们也需要注意语言表达和情感描写。
由于叙事诗的语言通常是比较生动的,诗人会通过对语言的运用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因此,在答题的过程中,我们需要特别关注以下几个方面:1.语言的描写:诗歌中的细节描写非常重要,我们需要逐个分析诗歌中的词汇和修辞手法,从而理解诗人想表达的情感和思想。
诗歌创作中的抒情与叙事手法

诗歌创作中的抒情与叙事手法诗歌作为文学的最高境界和艺术形式,是人类情感和思想的最完整表达方式之一。
在诗歌创作当中,抒情和叙事是两种常见的手法,它们在不同的情境和目的下被运用,既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交叉融合。
本文将探讨诗歌创作中的抒情与叙事手法,分析它们的特点和功能,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诗歌的世界。
一、抒情手法抒情是指诗人在创作中表达自己情感和思想感受的手法。
它是诗歌中最个性化的体现方式,因为每个人的情感和思想都是独一无二的,反映了个体内心深处的世界。
在抒情诗歌中,诗人通常会运用一些艺术手法来表达情感和思想,如比喻、象征、意象等。
其中,比喻是一种常见的手法。
比喻是将一个事物和另一个事物进行联系和比较,从而表达出特定的情感和思想。
例如,诗人可以将夜晚比喻为黑暗的深渊,表达出对孤独和无助的感受;将春天的花朵比喻为生命的氧气,表达对生命美好和脆弱的思考。
这些比喻往往具有高度的想象力和创造性,可以让读者深刻地感知诗人的情感和思想。
抒情手法的功能主要在于表达情感和思想,让读者感受到诗人内心的世界。
通过诗人所表达出来的情感和思想,读者可以更深入地了解诗人的心理状态和思想倾向。
例如,李白的《将进酒》中表现出豪迈奔放的情感和对人生的不屈不挠的精神追求;海子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中表达出对自然与生命的热爱和渴望。
这些抒情手法可以让读者共情和感染,产生共鸣和启示。
二、叙事手法叙事是指诗人通过叙述故事情节和事件来表达情感和思想感受的手法。
它是诗歌中最具可读性和情节性的表现方式,因为它将诗歌和小说、故事等散文结合在一起,让读者更容易理解和接受。
在叙事诗歌中,通常会运用一些艺术手法来展开故事,如描写、对话、抒情等。
其中,描写是一种常见的手法。
描写是通过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等感观来描述事物、场景和人物的手法。
例如,诗人可以通过描写一场雨,表现出对自然的感悟和对生命的思考;通过描写一位老人的生活,表达出对生命和时光流逝的感受。
抒情诗和叙事诗的表现手法和意境

抒情诗和叙事诗的表现手法和意境抒情诗和叙事诗是诗歌的两大类别,它们各自具有独特的表现手法和意境。
本文将从抒情诗和叙事诗的定义、表现手法和意境等方面进行详细探讨。
一、抒情诗和叙事诗的定义抒情诗是一种以表现诗人内心情感为主的诗歌形式。
它通过描绘自然景物、事物和人物,抒发诗人对生活、爱情、友情、家乡等方面的感受和思考。
抒情诗的特点是情感真挚、意境优美、语言富有音乐性,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叙事诗是一种以叙述故事为主的诗歌形式。
它通过描绘人物、事件和环境,表现诗人的思想观念和价值观。
叙事诗的特点是结构紧凑、情节生动、人物形象鲜明,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二、抒情诗的表现手法和意境1.表现手法(1)比喻:抒情诗中常用比喻手法,通过对比两个不同的事物,突出诗人的情感。
如李清照的《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2)拟人:抒情诗中常用拟人手法,赋予自然景物以人的情感,增强诗歌的生动性。
如杜甫的《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3)象征:抒情诗中常用象征手法,通过某一具体事物表达诗人内心的情感。
如雪莱的《西风颂》:“西风卷起雪花,是我心中无尽的忧伤。
”(4)对比:抒情诗中常用对比手法,通过对比突出诗人的情感。
如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抒情诗的意境是诗人通过诗歌表现出的情感氛围。
它具有以下特点:(1)优美:抒情诗意境优美,让人感受到诗人内心的美好情感。
如苏轼的《水调歌头·丙辰中秋》:“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2)朦胧:抒情诗意境朦胧,给人以无限遐想的空间。
如李商隐的《锦瑟》:“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3)深沉:抒情诗意境深沉,表现出诗人对生活、人生的深刻思考。
如陆游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
”三、叙事诗的表现手法和意境1.表现手法(1)描写:叙事诗中常用描写手法,通过细致的描绘,使人物、事件和环境形象生动。
诗歌鉴赏之叙事、抒情诗

诗歌鉴赏之叙事、抒情诗作者:来源:《作文周刊(高考版)》2015年第17期【解题钥匙】我们今天所说的叙事诗指通过写人叙事来抒发情感,有相对完整的故事情节和鲜明的人物形象的诗歌。
有无比较完整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是否直接抒发情感等.也就成了区分叙事诗与抒情诗的标准。
一、鉴赏叙事诗1.明确中心事件,分析人物形象。
首先要明确诗中写的是什么事,出现几个人物,主要人物是哪些。
叙事诗中的形象是“人”与“事”.其情感与主旨是通过事件和人物揭示出来的,只有明确诗中描写的中心事件、分析事件所展现的人物形象,才能准确而深刻地剖析诗歌主题。
如《卖炭翁》,描写了寒冬贫苦老人卖炭的经历,展现出“卖炭翁”“宫使”两个人物。
“卖炭翁”的衣衫单薄、穷困潦倒与“宫使”的蛮横无理、飞扬跋扈形成鲜明对比,从而可以推断出诗歌的创作意图。
2.抓住关键诗句,体味诗歌情感。
叙事诗以诗的形式叙述事件、刻画人物,但最终的落脚点在于表达情感。
叙事诗是叙事与抒情的结合体,要准确把握诗人的情感,就要结合诗中展现的生活画面、塑造的人物形象,抓住彰显诗人情感的关键句。
如《琵琶行》,诗人借琵琶女的高超技艺和凄凉身世.抒发了自己受打击、遭贬斥的抑郁悲凄之情。
只要抓住了“醉不成欢惨将别”“我闻琵琶已叹息”“江州司马青衫湿”等句,尤其是“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一句,就能把握住诗歌的情感。
3.着眼结构形式,考查表达技巧。
叙事诗离不开事件,而事件的展开多讲究方式,或倒叙或突转。
因此考生在鉴赏叙事诗时要注意把握诗歌的结构形式。
叙事诗通俗易懂,诗人常用比喻、夸张、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使语言生动形象。
而为使人物形象鲜明,叙事诗也常常综合运用人物描写的方法。
二、鉴赏抒情诗1.明确抒情方式。
解读抒情诗,先要根据诗歌内容明确诗人的抒情方式。
就抒情方式而言,一类是直接抒情,也叫直抒胸臆,就是不要任何“附着物”,而由诗人直接对有关人物、事件等表明爱憎态度的一种抒情方式。
诗歌的叙事与抒情:情感的表达

诗歌的叙事与抒情:情感的表达诗歌是一种独特的文学形式,能够通过短小精悍的文字表达深沉的情感。
它不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情感的表达和传递的工具。
在诗歌中,叙事与抒情是两种常见的表达方式,它们分别通过不同的手法展现情感。
本文将探讨诗歌的叙事与抒情,以及它们在情感表达中的不同作用和魅力。
一、叙事的诗歌表达叙事是诗歌表达情感的一种方式。
通过叙述具体的事件、人物或场景,诗人能够以独特的方式描绘出情感的复杂性和深度。
叙事诗常常通过描述和描绘来展示情感,使读者能够通过文字感受到其中所蕴含的情感。
诗歌中的叙事往往具有丰富的细节和形象的描绘。
诗人运用生动的语言和形象,把读者带入一个虚拟的世界,让他们亲身经历和感受其中的情感。
叙事诗也常常运用寓言和象征等修辞手法来增强叙事的效果,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更加深入地理解和感受情感的内涵。
叙事诗的情感表达往往更加直接和明确。
通过具体的事件和人物,诗人可以直接揭示情感,传达自己的心情和感受。
读者在阅读叙事诗时,能够通过具体的情节和人物的遭遇,深入地感受到诗人所表达的情感和情绪,与诗人产生共鸣。
二、抒情的诗歌表达与叙事不同,抒情是诗歌表达情感的另一种方式。
抒情诗通过倾诉诗人内心深处的感受和情感,表达出真挚、强烈的情感,带给读者深入的共鸣和思考。
抒情诗的特点是情感真挚、情绪激烈。
诗人用个人的经历、感受和表达方式来表达内心的情感,使读者能够感同身受,并与诗人一同沉浸在情感的海洋中。
抒情诗往往运用简洁、抒情的语言和形象,让情感直击读者的心灵,引起共鸣。
抒情诗还常常运用抒发、抒怀等手法来表达情感。
诗人通过诗歌的抒发,将内心深处的情感倾诉出来,舒缓自己的情绪,与读者建立情感的纽带。
抒怀则常常是诗人对外界事物的感受和反应,通过诗歌抒发自己的情感,传递给读者。
三、情感的表达与传递叙事和抒情是诗歌表达情感的两种重要手法,它们在情感表达和传递中各具特色。
叙事诗通过具体的场景和事件,让读者更加直观地感受到情感的复杂性和深度。
小学语文叙事性作品教学的整体思路

小学语文叙事性作品教学的整体思路叙事性作品的教学一直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点,因此以叙事性作品为文本,搭建教学评价体系及教学思路,对小学语文教学产生积极影响。
叙事性作品教学是一种思考教学方式,能够激发学生思考能力,使学生在拓展知识、增强能力的过程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从而有助于学生的文学熏陶,从而丰富学生的文学情怀,帮助学生全面和系统地掌握小学语文知识和文学素养,从而有助于小学语文教学的发展。
二、组成部分1、发展学生阅读能力叙事性作品教学旨在促进学生体验阅读,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能力。
叙事性文学作品中的情节、描写、人物刻画,都能充分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作品,并从作品中学习知识。
此外,要针对叙事性作品中的文学标点、语言表达等特点,采取有针对性的教学,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2、发展学生写作能力叙事性作品教学也可以发展学生的写作能力。
学生可以通过叙事性文学作品,了解文学表达的优美形式,掌握概念,学习技巧,从而学习到合理的文学表达方式,提高学生的表达艺术性和创新性,从而使学生以更具有艺术性的文学语言,表达出自己的思想。
3、发展学生文学情怀在叙事性作品教学中,可以让学生小诵作品,积极激发学生的文学情怀,从而使他们对美的追求有更深的理解,并能够借鉴叙事性文学作品中的优美比喻,实践美的追求。
三、重点叙事性作品教学的重点在于多方面学习,多个维度融会贯通,达到知识、能力和文学情怀的完美统一。
1、注重全局性理解要求学生把握作品整体情节,对作品的内容及每个部分有全局的理解,对叙事性文学作品中的情节、描写、人物刻画等要正确识别,正确理解,做到学有主线,学有重点。
2、强化归纳总结注重归纳总结,做到有机地将作品各个部分统一到全局,使学生领会作品中的主要内容及思想,达到文学熏陶的效果。
同时,给学生提供少量素材,让学生进行非结构式的归纳,从作品中提取典型体例,加深学生对作品的理解。
3、以评价结尾学习叙事性文学作品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体验文学的魅力,从而培养学生的文学情怀。
叙事诗的答题方法和技巧

叙事诗的答题方法和技巧往年大多高考试题不约而同地选用了叙事诗作为鉴赏材料,可见叙事诗的重要性。
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叙事诗的答题方法和技巧,希望大家喜欢!叙事诗的答题方法和技巧阅读宋人刘克庄的诗《北来人》(二首),回答:这两首诗在叙事上有何特色?试作简要分析。
试说东都①事,添人白发多。
寝园残石马,废殿泣铜驼。
胡运占难久,边情听易讹。
凄凉旧京女,妆髻尚宣和②。
十口同离仳,今成独雁飞。
饥锄荒寺菜,贫着陷蕃衣。
甲第歌钟沸,沙场探骑稀。
老身闽地死,不见翠銮归。
【注】①东都:北宋都成汴梁。
②宣和:宋徽宗年号。
叙事诗的特点就是“以诗叙事”。
这里,有个根本性的矛盾:“诗”要简,贵在省字约文,意在言外;“事”要细,妙在交代清楚,具体生动。
解决这个矛盾的有效办法有二:一是善于选点(或者精于剪裁);二是寓褒贬悲欢于叙事之中。
先说善于选点。
最佳的办法是选那些最富特征的点,如果选到既传神又有对比性的点,则更好。
一般而言,一件事情如果有多人参与,在发生、发展的过程中,不同的人物加上不同的时间,就会产生或前后或彼此之间的鲜明对比(衬托)。
如《北来人》,写的是一个从金人统治区(北方)南逃的人,诉说故都荒凉景况和自己的悲惨经历。
诗歌通篇都是这位“北来人”说的话,作者没有铺叙事件,也没有穿插任何评判的语言,但作者的思想感情却从叙述中体现出来。
原因是作者选取了很有对比度的两个点:第一个点是“胡运占难久,边情听易讹。
凄凉旧京女,妆髻尚宣和”和“甲第歌钟沸,沙场探骑稀”。
前者表现北方的遗民始终保持复国信念,以致把边境传来的于南宋不利的消息,当作谣言;甚至旧日京师的妇女,虽已素发飘飘,但衣着装束仍是当年模样。
后者写的是“北来人”历尽千辛万苦,来到南宋后,看到的却是,深宅大院里,当权者整日歌舞宴乐,不问边关,不忧国事。
第二个点是“十口同离仳,今成独雁飞”,即当初逃离北方时,“北来人”有一个完整的十口之家,而今天却只剩“北来人”一只“独雁”了。
叙事诗歌的答题方法和技巧

叙事诗歌的答题方法和技巧在应对叙事诗歌题目时,有一些方法和技巧可以帮助你更好地组织思路和回答问题。
本文将介绍一些简单的策略,帮助你有效地应对叙事诗歌的答题。
1. 阅读理解题阅读理解题是叙事诗歌答题的常见类型。
在回答这类问题时,可以采取以下步骤:- 仔细阅读题目:理解题目要求,包括问题的要点和限制条件。
仔细阅读题目:理解题目要求,包括问题的要点和限制条件。
- 通读叙事诗歌:全面理解诗歌的主题、情节发展和故事背景。
通读叙事诗歌:全面理解诗歌的主题、情节发展和故事背景。
- 标记关键信息:用笔标记出与问题相关的重要信息,以便于后续查找和引用。
标记关键信息:用笔标记出与问题相关的重要信息,以便于后续查找和引用。
- 分析问题:根据题目的要求,分析关键点,思考可能的答案和论据。
分析问题:根据题目的要求,分析关键点,思考可能的答案和论据。
- 撰写答案:在回答中展示你的理解和分析能力,并引用诗歌中的相关部分来支持你的观点。
撰写答案:在回答中展示你的理解和分析能力,并引用诗歌中的相关部分来支持你的观点。
2. 文学分析题文学分析题要求你对叙事诗歌的特定方面进行深入分析。
要应对这类问题,可以采取以下方法:- 全面理解叙事诗歌:通读诗歌,了解其结构、语言和主题等方面。
全面理解叙事诗歌:通读诗歌,了解其结构、语言和主题等方面。
- 分析诗歌元素:着重分析诗歌的语言运用、形式结构、节奏和音乐之美等元素。
分析诗歌元素:着重分析诗歌的语言运用、形式结构、节奏和音乐之美等元素。
- 观察情节和人物:思考叙事诗歌的情节发展、人物形象和他们的关系。
观察情节和人物:思考叙事诗歌的情节发展、人物形象和他们的关系。
- 寻找主题和象征:考虑诗歌中所涉及的主题和象征,分析其意义和呈现方式。
寻找主题和象征:考虑诗歌中所涉及的主题和象征,分析其意义和呈现方式。
- 论证观点:在回答中提出自己的观点,并结合具体例子和诗歌中的细节进行论证。
论证观点:在回答中提出自己的观点,并结合具体例子和诗歌中的细节进行论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叙事性诗歌的一般思路
焦作一中董玉保
● 叙事性诗歌主体内容一般分为两个部分,一是事件,一是引发作者的共鸣。
● 早期的叙事性诗歌,叙事的成分较强,作者表达情感比较弱,特别是乐府诗歌。
● 以《孔雀东南飞》为例。
● 按照先后顺序发生的事件是叙事主轴。
● 在叙事的主轴上,附着的是各种场景描写,这是诗歌艺术的核心:
● 北朝民歌《木兰辞》叙事更是简洁。
但是,《木兰辞》的进步在于,作者不是向内挖掘,
而是接住《诗经》的传统,用景物来表现人物,让人物符号化,有了更丰富的空白,让读者用自己的经历和经验,去丰富人物形象,给读者更大的想象空间。
叙事: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
→旦辞爷娘去,
暮宿黄河边,→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
策勋十二转,原因: 兰芝与婆婆
之间的矛盾 开端: 兰芝被遣 发展1: 县令求婚 兰芝拒婚 发展2: 太守求婚 兰芝拒婚 发展3: 阿兄逼婚 兰芝允婚 发展4: 仲卿误解 兰芝绝望 结局: 举身赴清池 自挂东南枝 写作目原因:
兰芝
与婆婆之间的矛盾
开端: 兰芝被遣 发展1: 县令求婚 兰芝拒婚 发展2: 太守求婚 兰芝拒婚
场景1:兰芝自诉
场景2:仲卿恳求
场景3:焦母怒拒
场景1:夫妻誓言 场景2:兰芝盛装 场景3:辞别婆姑 场景4:夫妻誓别
发展3: 阿兄逼婚 兰芝允婚 发展4: 仲卿误解 兰芝绝望 结局: 举身赴清池 自挂东南枝 写作目场景1:太守纳彩 场景2:兰芝绝望 场景1:逢迎故人 场景2:兰芝誓死
赏赐百千强。
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
袍,著我旧时裳→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场景描写: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
不闻机杼声,唯闻女叹息。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
溅→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
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
●黄河流水、燕山胡骑,既是环境烘托,也是象征暗示。
虽然少了点,但是开了头,但是
将来滔滔汩汩,功莫大焉。
●然后就是杜甫的《北征》。
皇帝二载秋,闰八月初吉。
杜子将北征,苍茫问家室。
→拜辞诣阙下,怵惕久未出。
→靡靡逾阡陌,人烟眇萧瑟。
→我行已水滨,我仆犹木末。
→经年至茅屋,妻子衣百结。
→老夫情怀恶,呕泄卧数日。
→翻思在贼愁,甘受杂乱聒。
新归且慰
意,生理焉得说?→忆昨狼狈初,事与古先别:
●因为叙事角度从第三人称的上帝视角,转为第一人称的有限视角,这样作者就可以按照
自己的意愿叙事,这样客观叙事就变成了主观叙事;而个人的深刻感受,造成了身临其境的效果,让叙事比客观现实更真实。
●这是杜甫伟大的地方!但是,纵情笑傲的盛唐诗人似乎不屑一顾。
因此,杜甫只能是灵
光乍现。
谁来接住杜甫呢?
●是元白。
或者说是白居易。
●读诗的人都知道,白居易说:“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
●这个“事”是什么?
●就是说“诗歌是诗人的日记”。
●既然是日记,可叙事,可抒情,可议论,甚至说明。
●白居易的《琵琶行》好像都用上了。
如果白居易活在今天,所谓的张艺谋,所谓的斯皮
尔伯格,所谓的……都靠边站!
●白居易是镜头大师!超一流的镜头大师!
●无论是《长恨歌》,还是《琵琶行》,都是montage的经典!它们定义了诗情画意!所
以,白居易具有了超时空的意义。
难道不是复制白居易?
叙事:
浔阳江头夜送客→主人下马客在船→醉不成欢惨将别→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
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
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
宴→沉吟放拨插弦中,整顿衣裳起敛容。
→夜深忽梦少年事→我从去年辞帝京,谪
居卧病浔阳城。
→今夜闻君琵琶语,如听仙乐耳暂明。
莫辞更坐弹一曲,为君翻作
《琵琶行》。
感我此言良久立,却坐促弦弦转急。
描写--场景:
醉不成欢惨将别→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转轴拨弦三两声→弦弦掩抑声声思→低眉信手续续弹→轻拢慢捻抹复挑→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
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
冰泉
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银瓶乍破水浆
迸,铁骑突出刀枪鸣→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
钿头银篦击节碎,血色
罗裙翻酒污。
→梦啼妆泪红阑干→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
住近湓江地低
湿,黄芦苦竹绕宅生。
→感我此言良久立,却坐促弦弦转急。
→座中泣下谁最多?
江州司马青衫湿。
描写-景物:
枫叶荻花秋瑟瑟→别时茫茫江浸月→唯见江心秋月白→绕船月明江水寒→春江花朝秋月夜
议论抒情:
举酒欲饮无管弦。
醉不成欢惨将别→未成曲调先有情→似诉平生不得志→说尽心中无限事→商人重利轻别离→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岂无山歌与村笛?
呕哑嘲哳难为听。
今夜闻君琵琶语,如听仙乐耳暂明。
→凄凄不似向前声→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所以,叙事诗的公式是:
◆①叙事主轴:事件——可客观,可主观;最好是主观——主观更接近于真实
◆②场景描写:展现人物;
◆③议论抒情:写作目的,作品主旨;
元白之后,很多年,好像没有了叙事诗,直到穆旦、艾青,仍然跳不出元白的窠臼。
我还能说什么呢?
“江山代有材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恕我孤陋寡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