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前期诗歌的叙事性研究

合集下载

元朝的诗歌与文学作品

元朝的诗歌与文学作品

元朝的诗歌与文学作品元朝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朝代,其文化传统也影响深远。

元朝的诗歌与文学作品以其独特的风格和特点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本文将就元朝的诗歌与文学作品展开讨论,探究其特点和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1. 元朝文学概况元朝文学是以元朝皇族和士大夫阶层为主体的文学创作,与其他朝代相比有自己独特的特点。

元朝文学受到北方草原民族文化的影响,注重骑马文化和武士精神的体现。

同时,元朝的文学融合了汉文化和北方少数民族文化,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文学风貌。

2. 元朝诗歌的特点元朝诗歌是元朝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元诗注重抒发情感和个人体验,反映了元朝时代的动荡和变革。

许多元朝诗人在作品中表达了对战争和动荡时局的感受,呈现出一种激情澎湃的意境。

其次,元诗注重对自然景物的描绘,表现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崇敬之情。

元朝文人喜欢描绘山水风景、季节变化等自然景观,展示了他们对自然美的追求和审美眼光。

此外,元诗还注重音韵和节奏的处理,借助纵横交错的韵脚和韵部,创造出优美而流畅的语言韵律,增强了诗歌的艺术感染力。

3. 元朝文学作品的代表作元朝的文学作品丰富多样,其中一些作品至今仍为后人所传颂。

以下是一些代表作品的简要介绍。

《长恨歌》是元朝文人白朴创作的一首长诗,被誉为元朝的代表作之一。

该诗描绘了唐玄宗与杨贵妃之间的爱情故事,通过抒发对昔日盛世的怀念和对王朝兴衰的思考,表达了作者对时代变迁的感慨和对爱情的赞美。

《念奴娇·赤壁怀古》是元朝文学家杨维桢创作的一首七绝长词,以忆文学史上著名的赤壁之战为背景,通过对古人壮丽情景的追思和对时局的反思,展现了作者对当时局势的痛惜之情和对文人境遇的思考。

除了诗歌外,元朝也涌现出许多优秀的散文作品。

例如《半夜雷轰庙中》是元朝思想家、散文家赵师秀的代表作之一。

该文通过描写半夜突然打雷的情景,表达了作者对人生变幻莫测的思考和对人生价值的探索。

4. 元朝文学对后世的影响元朝文学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重要影响。

元代诗歌的意象描写与情感表达

元代诗歌的意象描写与情感表达

元代诗歌的意象描写与情感表达元代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个较为特殊的时期,因为它是蒙古政权的统治时期,不同于之前中国文化的延续和发展,元代文学呈现出一种独特的气质和风格。

元代诗歌作为元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表现了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特殊性,但同时又具有自身的特点和价值。

在元代诗歌中,意象描写和情感表达是两个十分重要的方面,它们在构建元代诗歌的气质和情感色彩上发挥着重要作用。

一、元代诗歌的意象描写元代诗歌意象描写的特点在于多样性和深刻性。

元代诗歌意象描写之多样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自然意象元代诗人善于利用自然意象表现出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元末出现了大量流寓南方的文化人,他们在观察自然、感知自然上有着很深的熏陶。

因而,元代诗歌中有很多关于自然的描写,如《虞美人·闻高唐突骑过草堂》中描写的“草色烟光残照里,荷花鱼尾制成的扇子”,《浪淘沙·北岛》中描写的“南风吹海滩,滩涂尽绿衫”。

2.宗教意象元代蒙古政权掌握一切的现状让文化人无法继续崇拜周朝的祖庙和神仙和道教信仰不断发挥着吸引力。

泥金细致的神明构造和精妙的象征手法既与蒙古文化界隔绝,又表现出自身独特的审美观念和哲学思想。

元代诗歌中出现了许多有关佛教、道教等宗教意象的描绘,如《金鸡池·鹊桥仙》中的“人间自有仙家,不知仙乡是何处”,表现出对神仙世界的美好向往。

3.历史意象同样,元代是“祖思者多”的一个时代,因此历史意象在元代诗歌中也占据重要的地位。

元代的文人们感到无尽的遗憾和绝望,借助于历史意象表达对历史的思考和感悟,如《天净沙·秋思》中的“霜叶红于二月花”,表现出对历史的哀怨和感念。

二、元代诗歌情感表达元代诗歌情感表达的特点在于内敛性和豪放性。

元代诗歌情感表达之内敛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生活现实元代诗人大多身处于流亡、困苦、逆境之中,因此,他们的诗歌情感首先表达的是生活现实的压抑和挣扎,如《南乡子·蝶恋花》中诗人对现实的苦涩感慨,表达了对生活的痛苦和无奈。

元代诗歌的创新及其文化意义

元代诗歌的创新及其文化意义

元代诗歌的创新及其文化意义在中国文学史上,元代是一个创新的时期。

元代的诗歌创新之丰富多彩、之意义深远,足以让我们对于这个时代产生深刻的思考和感受。

元代诗歌的创新表现在何处呢?首先,是风格的变化。

元代的南北文化交流日益频繁,诗歌中南北之别逐步消失。

同时,诗人们追求直截了当的表达方式,形式语言更加简洁,具有强烈的感性情感。

在表现技巧上,运用比喻、夸张等手法,使诗歌具有更多的联想和想象空间。

人们可以看到,元代诗歌既保留了唐代的遗风,又富于自己的独特风格。

其次,元代诗歌在题材的选择上也有所变化。

诗人们不再局限于赞美崇尚古代文人墨客,而是更多地关注当前的社会现实。

他们用笔刻画了元朝的政治与经济景象,描绘了人民的生活状况,展现了生活与变迁。

还有一些诗人则揭示女性在封建社会下的悲悯遭遇,表达了一种凝重、悲壮的情感。

这些诗歌尽管情感饱满,铿锵有力,但也可以发现它们对于现实的表述,是朴素而真实的,耐人寻味,贴近人心。

除了在风格和题材上的突破,元代诗歌在文化意义上也值得我们深思。

元代诗歌中的一些主题,不仅记录了社会变迁的历史,表现了作极一定的文化价值和文化精神。

例如,诗人们所提倡的儒家精神,是一个承续了千年的中国文化的精粹。

无论是王实甫的《西厢记》中的“节义廉耻”主题,还是元稹的“和为贵”、“复俗”思想,都展现了儒家思想在元代的深远影响。

除此之外,元代的诗歌也多次涉及到佛教与道教,展现出了深厚的宗教文化。

总体来说,元代诗歌的创新,既体现了一个时代的特色,也反映了中国文学史的演变趋势。

正是由于元代诗歌的开拓,在诸多诗人的努力下,中国古典诗歌的形式和内容,也达到了一个高峰。

元代诗歌的文化意义,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国的文化传播和文化发展。

当然,元代诗歌的创新本身也有一定的限度和局限性。

诗人们尽管创新了技巧和风格,意图体现自己的个性,但也不可避免地受到了文化环境与社会背景的影响,从而使得他们创造的作品难以摆脱自身时代的局限。

论元代诗歌的叙事性特征

论元代诗歌的叙事性特征

V0 1 . 3 2 No . 5, 2 01 3
文章编号 : 1 0 0 6— 2 9 2 0 ( 2 0 1 3 ) 0 5— 0 1 0 6— 0 5
论 元代 诗 歌 的叙 事 性 特 征
张春 丽
摘要: 元 代 诗 歌 有 着 明显 的叙 事性 特 征 。 对 于 一 个 故 事 的叙 述 , 无 论 是 历 时性 的 线 性 叙 述 , 还 是 共 时 性 的 场 景
又如 马祖常 《 壮游 八十韵 》 中也有类 似 的叙述 :
十五读 古 文 , 二 十舞 剑器 。驰猎 溱洧 间 , 已 有丈夫 气。裹粮 上 嵩高 , 灵 奇 发 天 秘 …… 余 时 戴箨冠 , 绿 壁 照 缟袂 。 檀 栾 有 磐 石 , 真人每 同 憩 。北 临黄河水 , 浊流触 天 沸。蛟 龙逐鼋 鼍 , 鳞
诗歌按照从正月到腊月的时间顺序把种桑养蚕抽丝织绢裁衣的蚕桑活动依次叙出道出了构成蚕桑活动的一系列事件以及由这些事件从一种状态向另一种状态转化的整个过程
第3 2卷 2 0 1 3年 第 5期
河 南 教 育 学 院 学 报 (哲 学 社 会 科 学 版 )
J o u r n a l o f He n a n I n s t i t u t e o f E d u c a t i o n( P h i l o s o p h y a n d S o c i a l S c i e n c e s )
元代 , 诗歌 并没 有 如 我 们 想 象 的那 样 衰 落 。据 著 名
元诗 研 究 专 家 杨 镰 先生 统 计 , 元代约有 5 0 0 0个 诗
《 题 耕织 图二 十 四首奉 懿 旨撰 》 在 描 写 农 村 耕 织 活

元代文学与诗词的特点与流派

元代文学与诗词的特点与流派

元代文学与诗词的特点与流派元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独特的时期,它不仅是一个政治制度更替的转折点,也是文学风貌发生重大变革的时期。

元代文学在审美观念和艺术表现上有着独特的特点与流派。

本文将详细介绍元代文学与诗词的特点与流派。

一、元代文学的特点1.史诗性:元代文学作品多以宏大的历史背景和史诗般的叙述方式为特点。

例如,元曲《西华山》和《崑崙山》等,叙事范围广泛,描写壮丽恢弘的历史场景和英雄人物,给人以强烈的历史感和豪情壮丽的艺术享受。

2.音乐性:元代文学作品注重音乐的运用和表达,特别是元曲。

元曲又称南曲,通常配以乐舞,表演形式丰富多样,具有高度的艺术审美价值。

元曲的音乐性体现在其韵律优美、音节和谐、音调多变和配乐丰富等方面。

3.民间色彩浓厚:元代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和情节往往具有浓郁的民间色彩。

元曲《窦娥冤》中的杨六郎和《西华山》中的郭啸天等人物形象都具有浓郁的民间英雄色彩。

这些形象和情节的塑造充分反映了元代文学的民间性特征。

4.写实性与想象性相结合:元代文学作品既注重对现实生活的描写,又具有丰富的想象性。

例如,元曲《汉宫秋》中描绘了皇宫内宫女们的生活琐事,既真实、细致又富有想象。

这种写实性与想象性的结合赋予了元代文学作品独特的魅力。

二、元代诗词的特点1.诗词韵律多样化:与宋代诗词注重五言绝句不同,元代诗词形式更为多样,不拘一格。

形式上既有律诗、乐府诗等,也有民歌民谣的韵律。

这种多样化的韵律丰富了元代诗词的表达手法。

2.风格豪放奔放:元代诗词注重情感的宣泄和个性的张扬,反映出元代时代的壮烈和英雄气概。

例如,元代诗人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之情,赋予了现实生活以高度激情和豪放的艺术性。

3.唐风宋骨:虽然元代诗词注重个性特色,但在古典诗词传统方面,仍承袭唐宋时期的风格和技巧。

元代诗词中不乏借用古人诗句的情节,同时也吸收并发展了前人的优点。

4.意境丰富多样:元代诗词作品中的意境丰富多样,有山水田园的清新景色,有历史典故与壮丽场景的浩渺,也有社会现实与人情世态的真实刻画。

浅析元代遗民散(诗)文的特点及艺术价值

浅析元代遗民散(诗)文的特点及艺术价值

浅析元代遗民散(诗)文的特点及艺术价值元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独特的时期,其文学艺术也呈现出了浓厚的风貌。

元代遗民散文和诗歌便是元代文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在这段历史时期,元代遗民散文和诗歌形成了独特的艺术特点,并且具有重要的艺术价值。

本文将从元代遗民散文和诗歌的特点以及其艺术价值进行探讨。

元代遗民散文和诗歌的特点主要体现在内容和风格上。

元代遗民散文和诗歌的内容多以抒发忧国忧民之情、怀古伤今的抒情主题为主。

文学家通过描写自然风光、抒发对故国的眷恋、抒发对时局的不满等手法,表现了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对社会现实的不满。

元代遗民散文和诗歌也常常描写了逃离都市,隐居山林的遗民生活,通过对遗民生活的描写,表现了对理想生活的向往和不甘平凡的精神。

在风格上,元代遗民散文和诗歌的语言简练明了、抒情流畅,富有鲜明的个性色彩。

元代遗民散文和诗歌还有一种“兼容并蓄”的特色,即在抒发忧国忧民之情的也加入了一些个人的情感及思考,体现了元代遗民文学的多元化特点。

元代遗民散文和诗歌的艺术价值主要体现在对文学的传承和创新上。

元代遗民散文和诗歌作为元代文学的重要品种,不仅对前代文学进行了继承和发展,同时也具有了自己的独特魅力和价值。

元代遗民散文和诗歌以其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丰富了元代文学的内容和形式。

其抒发忧国忧民之情的情感表达和对遗民生活的描写,为元代文学增添了新的题材和表现手法,丰富了文学的内容和形式。

元代遗民散文和诗歌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元代遗民文学虽然在当时并未受到重视,但其对后世文学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成为后世文学创作的重要源泉。

明清时期的文学家在写作中常常取材于元代的遗民文学,加以发展和创新,为后世文学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因此元代遗民散文和诗歌在文学传承和创新方面具有重要的艺术价值。

元代遗民散文和诗歌在历史上也留下了深刻的痕迹,成为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元代遗民散文和诗歌通过对当时社会政治现实和个人命运的反映,为后世了解元代社会政治风貌和人文精神提供了重要的文学资料。

元代咏史诗研究述评

元代咏史诗研究述评

文元代咏史诗研究述评○涂小丽摘 要:由于元代疆域辽阔、民族众多,文人的活动范围、审美取向和对历史的认识不同,元代咏史诗的体裁、题材、艺术表现方式和审美特征等在继承前代的基础上都有了创新与发展。

例如,元代不同阶层、不同民族文人对于同一个历史事件,其咏史诗在取材和主题上显示出很大的区别。

但是元代咏史诗的研究并没有引起学界的重视。

在此,试对元代咏史诗研究作一番评述,以探其在元代文学研究中的价值。

关键词:元代咏史诗 研究述评 新变元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建立并统治的大一统王朝,元朝虽然存续不过百余年,但是元代文化与文学却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中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与前代相比,元代诗歌虽显衰微之势,但是有两点却是值得称道的。

首先,元代百余年间,文人创作的诗歌数量庞大,《全元诗》录入元诗数量约有13万余首。

可见,从时间长短上论诗歌创作的繁荣情况,元代丝毫不逊于唐宋。

从质量上论元诗,虽然唐宋诗词的辉煌成就已是煜煜生辉,元诗的光芒被元曲所遮蔽,但诗歌艺术的好坏很大程度上而言是见仁见智的,宋荦为顾嗣立的《元诗选》作序时就曾论曰:“论者谓元诗不如宋,其实不然。

宋诗多沈僿,近少陵;元诗多轻扬,近太白。

以晚唐论,则宋人学韩、白为多,元人学温、李为多,要亦娣姒耳。

间浏览是编,遗山、静修导其先,虞、杨、范、揭诸君鸣其盛,铁崖、云林持其乱,沨沨乎亦具一代之音,讵可阙哉!” 宋荦明确了元诗的独特时代风格特征,元代代表性诗人和元诗在中国诗歌发展史上不可或缺的地位。

其次,元诗上承唐宋,下启明清,具有承袭开启之功。

顾嗣立在《元诗选.凡例》中就指出:“百余年间,名人志士项背相望,才思所积,发为词华,蔚然自成一代文章之体。

上接唐宋之渊源,而后启有明之文物,此元诗之选所以不可缓也。

”[1](P5)元代咏史诗是元诗的重要构成部分,据《全元诗》统计,元代咏史诗约有六千余首,规模空前、形式多样,内容和艺术上常有翻新。

元代咏史诗的繁荣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1.传统的咏史诗形式,如乐府、歌行、律诗、绝句等均取得了很大成就。

元代前期诗歌的叙事性

元代前期诗歌的叙事性
通过研究元代前期诗歌的叙事性,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 当时社会的风土人情、民俗习惯、价值观念等,为历史文 化的研究提供重要的参考。
弘扬民族文化
元代前期诗歌的叙事性研究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和认识民族文化,从而更好 地弘扬和传承民族文化。
通过研究元代前期诗歌的叙事性,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和挖掘其中的文化内涵 和精神价值,为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提供重要的支撑。
1 2 3
传说的生活化呈现
元代前期诗歌通过对民间传说的创新演绎,将传 说故事与日常生活场景相结合,使传说更具有生 活气息和现实感。
传说的情感化表达
诗人通过情感化的表达方式,将传说中的情感体 验和人性展现得淋漓尽致,使传说更具人情味和 感染力。
传说的社会寓意
通过对传说的创新演绎,诗人将传说中的寓意与 社会现实相联系,揭示了社会现象背后的寓意和 警示。
叙事手法
叙述者角度
元代前期诗歌的叙事手法包括叙述者角度的变化,诗人通 过第一人称或第三人称叙述者的角度来讲述故事,使诗歌 更具有真实感和可信度。
情节安排
元代前期诗歌的叙事手法注重情节安排,诗人通过对故事 情节的巧妙安排来表现主题和情感,使诗歌更具有吸引力 和感染力。
细节描写
元代前期诗歌的叙事手法注重细节描写,诗人通过对生活 细节的描绘来表现人物形象和情感,使诗歌更具有表现力 和感染力。
02
元代前期诗歌的叙事 特点
叙事主题
民生疾苦
元代前期诗歌的叙事主题关注民 生疾苦,反映了社会的动荡和人
民的苦难。
历史事件
元代前期诗歌的叙事主题也包括 历史事件,诗人通过描绘历史人 物和事件来表达对时局的看法和
态度。
日常生活
元代前期诗歌的叙事主题还涉及 到日常生活,诗人通过对日常生 活的描绘来展现人民的生活状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元代前期诗歌的叙事性研究
【摘要】:本文以元代前期的诗歌为研究对象,对元代前期诗歌所表现出的叙事性特征进行了分析。

第一部分主要研究元代前期诗歌的叙事内容。

元代前期社会各个领域发生重大变革,这为元代前期的诗歌叙事提供了丰富的题材,元代前期,诗歌叙事的内容上至国家兴亡,下至百姓生活,丰富而广泛。

具体来说,诗人着墨最多的内容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一是战争情况的分析,二是亡国历史的书写,三是民生疾苦的反映,四是闲居生活的记录,五是异域见闻的记载。

第二部分是对元代前期诗歌叙事特征的分析。

元代前期诗歌在叙事上体现出与前代不同的一些特征,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其一是诗题诗序叙事功能的增强,在元代前期,诗题诗序被赋予更多的叙事功能,体现出更鲜明的叙事色彩;其二是诗歌叙事内容的真实与广阔,诗歌所叙之事多是真实的,而叙事的范围也更加广阔:其三是场面描写的生动与完整,诗歌中的场面描写生动逼真,而在场面描写中,也体现出诗人对事件整个过程的重视;其四是诗歌语言的通俗性,诗歌中较少堆砌典故,浅显易懂,体现出通俗化、口语化的特征。

第三部分是对元代前期诗歌叙事原因的探讨。

从文学传统来看,中国古代诗歌虽然以抒情为主,但在各个时期都有很多叙事色彩强烈的诗歌出现,元代诗歌表现出叙事性特征,是诗歌这一文体自然发展的结果。

而随着蒙古军队的南下和元朝的大一统,蒙古民族擅长歌舞和叙事的传统逐渐渗透到元代文人的诗歌创作中,使元代诗歌的叙事性大为增强。

元代叙事性文学占据文坛主流地位,丰富
多彩的叙事文学对同一时期的诗歌带来影响。

此外,在元代各民族文化的交流、宽松的思想文化环境和取消科举的政策也对元代前期诗歌的叙事性特征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关键词】:元代前期诗歌叙事【学位授予单位】:山西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I207.22
【目录】:中文摘要6-7ABSTRACT7-9引言9-11第一章元代前期诗歌的叙事内容11-271.1分析战争情况11-141.2书写亡国历史14-171.3反映民生疾苦17-201.4记录闲居生活20-221.5记载异域见闻22-27第二章元代前期诗歌的叙事特征27-372.1诗题诗序叙事功能的增强27-292.2叙事内容的真实与广阔29-332.3场面描写的生动与完整33-352.4诗歌叙事语言的通俗性35-37第三章元代前期诗歌叙事的原因分析37-463.1前代诗歌叙事传统的继承37-383.2蒙古民族叙事风尚的影响38-403.3元代叙事文学的影响40-413.4各民族文化的交流融合41-433.5相对宽松的思想文化环境43-443.6科举取士的时辍时行44-46结语46-47参考文献47-49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49-50致谢50-51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51-53 本论文购买请联系页眉网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