倾城之恋赏析
《倾城之恋》经典赏析

《倾城之恋》赏析摘要:倾城之恋可以算是一个结局比较完美的故事。
本文简单介绍了该作者张爱玲的生平以及倾城之恋的故事梗概,一场香港之战,倾覆了一座城市,也成就了他们难得的的爱情,但这场战争并没有将流苏感化为革命女性,也没有使范柳原放弃原有的生活作风。
因此,他们的结局在眼前或许是完美的,而在往后,我们却不得而知。
最后,借此简单分析二者的人物性格形象以及自己的最后感想。
关键词:张爱玲倾城之恋白流苏范柳原1、张爱玲的生平简介:张爱玲出身在一个上海的一个没落大家庭中,家里既有父亲前朝的专制,又有母亲西洋的开放。
这一新一旧组成畸形家庭,淡薄了爱,增添了无尽的争斗和倾轧。
童年的母爱缺席,少年的父母离异,青年的孤独求学,中年的婚姻变故,晚年的客死他乡。
特殊的人生经历,是她更多地着眼于乱世中的家庭婚姻生活,着眼于世俗人生,而淡化民族、阶级等意识。
曾也有人这样说过,“张爱玲的作品,时代感相当薄弱,把命运的本身加诸女性的影响太过肯定,可以说是张爱玲本身潜在的一种属于女性自恋自怜的悲剧意识。
”她笔下的爱情、婚姻大多都是经济问题、生存问题。
并且,婚姻不是作为纯粹的爱情结果而存在,而是作为经济需要而存在。
《倾城之恋》中的白范的爱情结果本质亦是如此。
2、《倾城之恋》的概述:《倾城之恋》讲述的是上海一个旧式家庭之女白流苏与丈夫离婚后带着一些家产回到娘家居住,所带的那点家产被哥哥们间接的用完光再无可用之财之后受尽了他们的冷嘲热讽,看尽了人生的世态炎凉。
之后在妹妹的相亲会上认识了富家花花公子范柳原,迫于在家中的无奈,于是决定把自己当赌注,跟随徐太太去了香港,之后毫不意外的在香港浅水湾饭店与范柳原的相遇,为了自己以后的婚姻地位和无忧的生活,与范柳原展开了一段“勾心斗角”的爱情拉锯战,本以为这场斗争是白流苏输了,范柳原打算离开香港一段时间,但恰在这时香港发生了战争,日军开始轰炸浅水湾,范柳原返回浅水湾寻找白流苏,在这生死未知的期间两人相依为命,并产生了心心相惜的情愫,最后决定步入婚姻的殿堂。
浅析《倾城之恋》中白流苏人物形象及人物悲剧

浅析《倾城之恋》中白流苏人物形象及人物悲剧《倾城之恋》是中国作家张爱玲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描述了在上海法租界日本人宫城三千院对中国女孩白流苏展开追求并最终宣告失败的故事。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白流苏的人物形象及其悲剧进行浅析。
白流苏的人物形象在小说中是一个富有东方特色的女性形象。
她是一个美丽、聪明、温柔、富有机智和敏感性的女子,对世界充满着好奇心和渴望。
她的美貌和智慧吸引了许多男人,但她拥有独立的思想和意志,不愿随波逐流。
她追求真爱和尊严,不愿成为对方的玩物。
她对待感情非常认真,并一直寻找自己真正的幸福。
她的坚持和不妥协的原则使她成为许多男人心中的神秘与梦幻的女性形象。
白流苏的悲剧在于她的不幸和无奈。
她犯下严重错误的行为,如背叛父亲和朋友,导致自己的命运被改变。
她在宫城三千院的追求中陷入了一个不可解的情感泥沼中。
尽管她一直试图逃离,但她最终被迫与宫城三千院结婚。
这个婚姻对她来说是一种牺牲和折磨,让她失去了自由和尊严。
她一直渴望着真正的爱情和幸福,但终究无法实现。
她的悲剧在于她始终无法摆脱宫城三千院的影响,无法找到自己内心真正的自我。
白流苏的悲剧与历史和社会背景有很大的关系。
故事发生在20世纪30年代的上海,这个时期正值中国社会快速变革和动荡的时期。
外国势力和文化对中国社会影响深远。
白流苏正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受到了来自日本人宫城三千院的追求和外力的压迫。
她为了自己的幸福和生存,被迫做出了不情愿的妥协和牺牲。
她的悲剧也是整个社会的悲剧,是对中国社会和人性的深刻反思。
《倾城之恋》中白流苏的人物形象与其所面临的悲剧是这部小说的精髓所在。
她是一个复杂而立体的女性形象,饱含着人性的矛盾和挣扎。
她的悲剧与历史和社会背景紧密相连,彰显了作家对社会和人性的深刻洞察和思考。
通过对白流苏的研究与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作品所揭示的人性困境与社会现实,并思考这对于我们当下社会的启示和警醒。
倾城之恋 的文学解析

倾城之恋的文学解析倾城之恋的文学解析倾城之恋,这个标题充满了浪漫和激情的味道,给人一种美好而又深刻的印象。
本文将对倾城之恋展开文学解析,探讨其中的情感、意象、描写手法等方面的特点。
一、情感的表达《倾城之恋》中最为突出的是作者对恋人之间深情厚意的描绘。
在小说中,两位主人公相爱相守,无论是幸福还是挫折,他们都能够彼此扶持、守护。
情感的描写中,作者通过细腻的文字,将读者带入主人公的内心世界,使读者能够感受到他们的悸动、欢愉、悲伤以及对彼此的无尽思念。
二、意象的运用在《倾城之恋》中,作者运用了丰富的意象来为故事增添更多的韵味。
比如,倾城之恋被比喻为一朵盛开的玫瑰,玫瑰的美丽代表了爱情的魅力和光辉。
同时,作者也通过描写春天的花开、秋天的落叶等季节意象,表达了爱情的变迁和不同阶段的情感变化。
通过意象的运用,作者巧妙地将读者带入到故事中,让读者能够更加深刻地体验到主人公们的情感世界。
三、描写手法的运用《倾城之恋》中,作者运用了丰富多样的描写手法,使故事更加生动有趣。
比如,通过绘画般的描写,作者生动地刻画了主人公的形象,让读者能够清晰地感受到他们的容貌、气质和情感。
此外,作者还巧妙地运用了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法,使故事更富有表现力和感染力。
这些描写手法的运用,不仅丰富了故事的内容,还为读者呈现出了一个世界的独特风采。
四、主题的探讨《倾城之恋》的主题是关于爱情的,然而,它超越了普通的爱情故事。
它不仅仅是描述了两个人之间的情感纠葛,更是讨论了爱情对个体命运的塑造和改变。
作为一种力量,爱情可以让人变得勇敢、坚强,也可以让人感到痛苦和迷茫。
通过主题的探讨,作者试图向读者传达关于爱情的思考和感悟,引发读者对于人性和情感的深度思考。
综上所述,倾城之恋是一部充满浪漫情怀和故事魅力的文学作品。
通过精彩的情感描写、生动的意象运用、多元化的描写手法以及深刻的主题探讨,作者成功地创造了一个丰富多彩、令人心动的爱情世界。
读者在阅读这个故事的过程中,不仅能够享受到故事本身的魅力,更能够从中汲取人生的智慧和感悟。
倾城之恋原文与解析

倾城之恋原文与解析《倾城之恋》是一部由东野圭吾创作的小说,以悬疑与爱情为主线,讲述了一个扣人心弦的故事。
本文将通过对小说的原文和解析来深入探讨其中的情节和主题。
小说开篇,作者描绘了一个平凡且寂寞的城市夜晚。
夜色下,大街上只有一盏孤单的路灯闪烁。
这一形象化的描写,暗示了故事的开端将是一个令人信叹和惊叹的恋爱故事。
故事的主人公是一个年轻的男子李京一。
他是一个勤劳善良的咖啡馆老板,在人们眼中,他是一个普通而忙碌的城市男子。
然而,一个神秘而美丽的女子苏慧出现在他的生活中,打破了他平凡的日常。
苏慧是一个有着迷人风姿的女子,总是戴着深邃的黑色墨镜,给人一种神秘的感觉。
她进入咖啡馆时,李京一第一次被她的美丽所吸引,而后发现自己对她爱慕已久。
然而,在他们初次见面后,苏慧突然消失,留下李京一沉浸在对她的思念中。
此后,小说的情节发生了一系列的转折。
李京一决定展开一场寻人之旅,寻找消失的苏慧。
在他的探寻中,不仅揭露了苏慧过去的秘密,还牵扯出了一宗离奇的凶杀案。
小说中的情节如同跌宕起伏的浪潮,引人入胜地展现了李京一为了寻找苏慧不断解谜的过程。
同时,作者通过对爱情和命运的深入剖析,也揭示了人性的复杂和矛盾。
《倾城之恋》是一部集悬疑、爱情和人性于一身的小说。
作者通过情节的发展和人物的塑造,展现出了对爱情的追求和渴望,同时也反映了人们在追求爱情中所面临的困惑和挣扎。
另外,小说中隐含的悬疑元素也为读者增加了阅读的乐趣。
秘密与谜团在故事中交织,让读者充满了探索的欲望。
作者的文字技巧和节奏感,令人无法自拔地沉浸在故事的世界中。
总的来说,《倾城之恋》是一部扣人心弦的小说,以其精彩的情节和深入的人物描写,成功地营造了悬疑与爱情并存的氛围。
通过对原文的解析,我们能更好地理解小说中的主题和情节,体会到作者对爱情和命运的思考和表达。
读完这本小说,会令人不禁为主人公们的遭遇和命运而动容,对爱情和生活也有了新的思考。
倾城之恋,留下了我们对于爱情与命运的深思,也让我们对于东野圭吾的才华不禁肃然起敬。
张爱玲《倾城之恋》赏析

张爱玲《倾城之恋》赏析战争摧毁了一座城,却成就了白流苏的婚姻,但结果仍是苍凉的,香港之战的洗礼不曾将白流苏改变成革命女性。
婚姻也没有让范柳原放弃纸醉金迷的放荡生活,只是范柳原的俏皮话再也不对白流苏说了,而是省下来留给别的女人,在范柳原的心里至少把白流苏当成了自己人,但要说他真正的爱上白流苏,仍然是谈不上的,他们之间为对方付出的一点真心只停留在战争中,当他们认为金钱、地位、名誉等等都靠不住时,他们才愿意坦然的抛弃一切重负,毫无“私心”的爱对方。
各怀心思的两个人居然在战争中有了契合点,这不得不说是一个奇迹,白流苏只把谈恋爱当做她的救命稻草,范柳原只把谈恋爱作为他征服女人的一种手段。
张爱玲《倾城之恋》赏析白流苏虽在物质上成为了赢家,在精神上却仍然是输家,但这种婚姻至少让她摆脱了经济上的困顿,家人的冷眼、讽刺。
这不正是她选择和范柳原谈恋爱想要的结果吗?但白流苏仍然是惆怅的,在她的内心是渴望范柳原只爱她一人的,但她知道这种愿望一辈子也不会实现,就连她自己也说不清是爱范柳原的钱呢?还是爱上她这个人才用恋爱作为赌博换取婚姻。
因此她也就不奢望范柳原对她忠诚,不见其他女人,只爱她一人了。
范柳原和白流苏都是不相信爱情的人,白流苏在经历了第一次婚姻的失败后,对有钱的男人已产生了不信任。
更不会相信一个有情的花花公子和她谈恋爱是因为爱她。
范柳原也是不相信女人的人,他喜欢自由,更不愿一个不爱他的人整日的管束着他,他知道身边的女人嘴里说喜欢他,身体上屈服于他都是为了他的钱罢了。
又怎会对这些女人付出真心呢?白流苏也是奔着他的钱的,范柳原又怎么会看不明白呢?但在轰炸中范柳原感受到白流苏的一点真心,这是她在其她女人身上从来没有得到过的。
他明白白流苏这种受到封建礼教思想教育的女人,因为自己离过婚内心肯定是自卑的,跟她结婚,她也不会像其她女人那样咄咄逼人,要求他只爱她一个。
范柳原也就放开自己凭着这点真心便答应同白流苏结婚。
白流苏因此而得救。
倾城之恋赏析

倾城之恋》赏析《倾城之恋》是张爱玲最脍炙人口的短篇小说之一,在这部小说中,不仅仅描写了两个人在战乱背景下相爱的故事,还反映了当时的历史背景和社会环境,白流苏俨然也成为了那个时代的女性主义矛盾斗争的载体。
故事发生在香港,讲述了出身没落之家的白家小姐白流苏,经历了一次失败的婚姻,身无分文,在亲戚间备受冷嘲热讽,看尽世态炎凉。
偶然一次机会她认识了多金潇洒的单身汉范柳原,便拿自己当做赌注,远赴香港,博取范柳原的爱情,想要争取一个合法的婚姻地位。
两个情场高手斗法的场地在浅水湾饭店,原本白流苏似是赌输了,但在范柳原即将离开香港时,日军开始轰炸浅水湾,范柳原折回保护白流苏,在香港陷落的一刹那,两人才得以真心相见,许下天长地久的诺言。
先是范柳原假借徐太太之意邀请白流苏去了香港。
白流苏决定赌一把,她倒要看看自己还有没有年轻女人的优势。
到了香港她才知道她是在跟一个饱经世故、情场老手在谈“恋爱”。
介绍人曾说,范柳原“年纪青的时候受了些刺激,渐渐的就往放浪的一条路上走,嫖赌吃着,样样都来,独独无意于家庭幸福”。
白流苏看范柳原极尽殷勤、挑逗之能,就是不提婚姻之事,自然也不愿自动投人到他的怀里,让他占便宜。
她决心只要婚姻,不要做情妇。
范柳原觉得,白流苏似乎只看重婚姻,而不讲感情,心说,你越这样,我越不会结婚,只想让你当情妇。
后来白流苏说自己要回上海,她是想试探范柳原对自己的态度。
没有想到范柳原欣然同意。
白流苏不得已回到了上海。
回来后日子更不好过。
她几乎被家庭泼就的污水泡起来了。
不久,范柳原也按捺不住给她打了电报,让她再去香港。
这时白流苏由于家庭的压迫,只好示弱。
回到香港后,果然成了范的情人。
这时范柳原仍然是在玩弄两人的关系。
只当了一个星期的情人,范柳原就决定去英国,并宣布一年半载再回来。
就是从情人的关系看,这正常吗?显然不正常。
这两个主人公,被不同的家世、文化背景、心事分隔着,各怀鬼胎,又绕来绕去兜够了圈子,精刮赛精刮,费尽了算计,真真假假,虚虚实实,半推半就的。
倾城之恋解析

《倾城之恋》这部小说中,不仅描写了一个在战乱背景下的恋爱故事,更是一部反映人生困境,人性弱点以及理性回归的哲理小说。
我在网上找到一篇解析的文章把它转过来给喜欢的朋友一起欣赏。
一倾城之恋蕴涵的人生困境(一)围城意识《倾城之恋》中这一围城意识是通过作者对流苏的心理描写表现出来的,当兄嫂恶言相击,她跪着祈求母亲做主,而母亲却呆着脸,不做声她恍惚回到多年前,还只十来岁的时候,看了戏出来,在倾盆大雨中和家里人挤散了她独自站在人行道上,瞪着眼看人,人也瞪着眼看她,隔着雨淋淋的车窗,隔着一层层无形的玻璃罩无数的陌生人,人人都关在他们自己的小世界里,她撞破了头也撞不进去每个人都是一个围城,谁也走不进谁的世界。
而在世俗的城堡里,城里的范柳原想逃出来,城外的白流苏想冲出去白流苏是想从封建枷锁中冲出去,冲进现代的城,找到衣食来源,比如穿时髦的衣服,跳交际舞,想和有钱的范柳原结婚。
范柳原已经厌恶了物欲横流逢场作戏的现代社会,想冲出去,冲进原始的,充满中国传统元素的精神世界。
他把巴结他的那些俗女人看成他脚下的泥,他觉得白流苏不应该光着膀子,穿时髦的长背心,而希望她穿旗袍,想象她在原始森林里奔跑。
“倾城” 是指人类文明之城物欲之城倾塌。
此时,人需要从原有的城堡里逃出来,重新架构价值体系,思想体系“倾城之恋” 展现了人们在围城内外冲进冲出的人生困境。
(二)现代末日意识张爱玲在《传奇》再版序中写道:个人即使等得及,时代是仓促的,已经在破坏中,还有更大的破坏要来有一天我们的文明,不管是升华还是浮华,都要成为过去。
如果我常用的字眼是“荒凉” ,那是因为思想背景里有这惘惘的威胁。
《倾城之恋》清晰地描写出城市毁灭时,人们内心的真切体验和思想的深刻变化,剩下点断墙颓垣,失去记忆力的文明人在黄昏中跌跌绊绊摸来摸去,好像是找着点什么,其实是什么都完了。
这是当时人们面临的又一困境,在灾难面前,人们将嚣张的物欲冷却下来。
张爱玲希望表达出世界末日意识带给人们的启示,只有在末日之时,人们才知道想要的是什么,什么是生命中最宝贵,最重要的。
倾城之恋张爱玲作品展现爱情与人生的复杂与矛盾

倾城之恋张爱玲作品展现爱情与人生的复杂与矛盾倾城之恋:张爱玲作品展现爱情与人生的复杂与矛盾张爱玲是中国现代作家中备受推崇的一位,她的作品中经常展现出爱情与人生的复杂性和矛盾性。
通过对张爱玲作品《倾城之恋》的分析,我们可以深入探讨这些主题。
一、爱情的复杂性在《倾城之恋》中,张爱玲通过描绘主人公与男主角之间复杂的感情关系,展现了爱情的复杂性。
主人公对于男主角的爱充满了矛盾和挣扎。
她既渴望得到他的关注和爱护,又在感情的泥沼中辗转反侧。
这种复杂的感情关系使得主人公陷入了痛苦的境地。
张爱玲通过细腻的文字描写,将读者带入了爱情的微妙与矛盾中。
二、人生的矛盾性除了爱情的复杂性,张爱玲的作品还表现出了人生的矛盾性。
作品中的主人公经历了一系列的挫折和痛苦,她在现实与理想之间无法选择。
她渴望自由和独立,却又受困于社会和现实的束缚。
这种矛盾性使得主人公陷入了困境和挣扎中。
张爱玲对于人生的矛盾性的描绘,使得读者能够深刻地感受到其中的压力和焦虑。
三、张爱玲的独特叙述风格在《倾城之恋》中,张爱玲展现出了她独特的叙述风格,这为作品中爱情与人生的复杂与矛盾增添了色彩。
她以充满诗意和细腻的描写方式,将读者带入了主人公内心的世界。
通过细腻的情感描写,张爱玲展现出了爱情的窒息和人生的无奈。
同时,她运用回忆的手法,将过去与现在相融合,使作品更显复杂和矛盾。
这样的叙述风格不仅增加了作品的艺术性,也使得读者对作品更加深入地理解其中的复杂与矛盾。
四、对爱情和人生的思考《倾城之恋》作为张爱玲的作品之一,通过对爱情和人生的描绘,使得读者思考起这些话题。
作品中的主人公深陷在复杂和矛盾的爱情关系中,她对爱情的渴望与痛苦相互交织。
这种深度的描绘让读者开始思考爱情的本质和人生的意义。
通过作品中的角色与故事,张爱玲传达了她对于这些话题的思考和观点,引发读者对自己的思考。
总结:张爱玲的作品《倾城之恋》通过描绘爱情与人生的复杂与矛盾,引发了读者对于这些话题的思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倾城之恋》鉴赏
张爱玲的《倾城之恋》结尾虽然是唯美的感情,虽是成全了白流苏和范柳原的一段感情,实则以是现实的表象掩饰了真正的悲凉,比以往的悲剧更像悲剧。
有些人取笑白流苏的顽固不灵,其实是她迫不得已,在那样的一个时代她除此选择之外再也无从其他的选择,这样的选择体现出白流苏的固执,倔强,追求。
一、固执之处
白流苏,一个离过婚的女人,在那个旧上海暧昧的时代,离婚在当时是要受道德谴责的,“我们家用的是老钟,他们的十点钟是人家的十一点,他们唱歌唱走了板,跟不上生命的胡琴。
”白公馆则属于守旧一派,一个落后于时代的败落家族,“古老的钟”,意味着传统的思想,白家老太更是传统思想的代表者和执行者,而离了婚的白流苏,受不少家人的指戳,在钱财用尽之时,她的存就成了多余,本为柔弱的的小女子,也就只能自己站起来,自己做主,固执的地离了婚,尽管在这个过程中夹杂着太多痛苦和无奈,可是白流苏仍坚持了下来,表明白流苏不再是逆来顺受、传统意义上的弱女子,她的固执和坚持就是用法律来维护自己的权利,这里表明,白流苏是有新派思想的白家人,文中说“白公馆里对于流苏的再嫁,根本就拿它当一个笑话,没奈何,只索不闻不问,由着徐太太闹去。
”由此,可见,亲人没有给白流苏多少安慰,甚至把白流苏的离婚回娘家当成了耻辱的典范,这些亲人比陌生人还要可怕,女人最苦莫过于投靠亲人时却遭到嫌弃,终于小声道:“这屋子里可住不得了!……住不得了!”面对这样的环境,白流苏悲伤压抑,甚至想要逃离,却又因为“没念过两句书,肩不能挑,手不能提”,不能做什么事情,白流苏的固执在于它的封建传统,这种“肩不能
挑,手不能提”的思维已经控制了女性的活动范围,甚至没有了地位,养活自己也是个问题,这种顽固的封建思想,正因为缺乏教育,有的甘愿生活在别人替他们安排好的笼子里,白流苏想要一个出口,好在,出现了性格怪癖的范柳原,所以白流苏固执的认为她的出路,除了和另一个男人结婚之外,恐怕再也没有其他的选择了,她意识到再也不能在这个家呆下去了,再也忍受不了这种折磨了,于是她要离开,用生命做赌注的呼喊离开,所以她固执的认为,是那样的社会,那样的家庭迫着流苏选择“离开”,离开并不属于她的“家“,于是有了对自己命运的追求,当白家人陪宝络见范柳原回来的路上时,几乎所有人都怪白流苏抢了宝络的风头,而白流苏心里却想着“今天的事,她不是故意的,但是无论如何,她给了他们一点颜色看看。
他们以为她这辈子已经完了吗?早哩!她微笑着”,此时的白流苏依然是固执的,她倔强的认为离婚的女人并不是大家眼中的残花败柳,她依然不屈服大家对她的排挤,正是这种固执为她自己出了一口气,也让自己的处境有了回旋的余地。
二、固执的倔强
在前夫去世时,当徐太太来报丧,请白流苏回去奔丧时,哥哥嫂嫂就七嘴八舌地要逼着白流苏回去,白家人认为只要有人收留白流苏才能减轻自己家庭负担,白流苏的态度:“这时她便淡淡地道:‘离过婚了,又去做他的寡妇,让人家笑掉了牙齿!’她若无其事地继续做她的鞋子,可是手指头上直冒冷汗,针涩了,再也拔不过去。
”白流苏认为,既然离了婚了她就是自由之人,如果回去当一个死人的寡妇,那是重新把自己推入火坑。
所以她倔强的说这样别人会笑话,很明显,白流苏是精明的,在“三爷用扇子柄刮了刮头皮道:‘照说呢,倒也是应该的……’”白流苏的三哥字字逼人,于是因为自己的倔强不屈服跟哥哥吵了起来,
白流苏冷笑道“三哥替我想的真周到,就可惜晚了一步,婚已经离了这么七八年了,依你说当初那些法律手段都是糊鬼不成?我们可不能拿着法律闹着玩哪!”但是,白家这样的人物不是一个,而是一群,白流苏一个人和一群人在吵,她倔强的认为自己是从围城里逃了出来,白流苏不甘心自己的青春葬送在这样的环境中,或许是为了追求爱情,其实是倔强的不服从家人对自己的安排,她的倔强其实是她内心的害怕,她的手心就冒汗了,用力地掩盖着,这也只有她自己知道。
其实在白流苏的内心深处,狠实存在着这么一种不肯屈服,这么一种倔强的抗争精神,她虽然有着百家的一些守旧思想,但是又是唯一有着新思想的白家另类人,当徐太太说的“找事,都是假的,还是找个人是真的”时,白流苏仿佛为自己的倔强找到了出口,仿佛是她的救命符,她对自己拥有“新的明亮的眼睛,新的红嫩的嘴,新的智慧”。
时,决定倔强的为自己赌一把,因为自己有“纤瘦的腰身,孩子似的萌芽的乳,小的娇俏的不显老的脸庞”。
这种视觉上的美,也是一种赌注,这种赌注折射出了白流苏对自己内心世界所追求的固执。
三、固执的追求
白流苏也曾打算平凡度过一生,她拥有小资额,她本想过着平静的生活,无依无靠的她唯有回娘家的路才有逢生的可能,但是家庭的嫌弃和排挤,以及机缘之下,“姻缘”将范柳原送到了她的身边,白流苏进一步深悟:“男人是女人的天下”,所以白流苏她决定用她自己来下注,流苏骨子里好赌,如果白流苏输了,白流苏的声名扫地,如果白流苏赢了,就能得到范柳原的青睐,于是白流苏开始下定决心,她的人生轨迹开始转折,有过第一次接触之后白流苏的想法:“一个礼拜的爱,吊得住他的心吗?,尽管心中不明确范柳原对自己的感情,白流苏还是固执的与范柳原继续接触,在连续的接触之后,白流苏和范柳原并没有进展,
索性有着急起来:“你干脆说不结婚,完了!还绕得大弯子!什么做不了主?连我这样守旧的人家,也还说‘初嫁从亲,再嫁从身’哩!你这样无拘无束的人,你自己不能做主,谁替你做主?”可见白流苏不惜为追求婚姻说出了在当时的旧社会新思维,此时,追求自己的婚姻心迹更是表露无疑,白流苏当时是觉得有爱情非嫁不可吗?不是。
白流苏要的只不过是一个婚姻,一个在当时旧社会的名声依靠,当“白流苏只有白流苏自己了”,白流苏是有觉悟的人,她这种觉悟成就了她的追求,“白流苏仿佛做梦似的,又来到墙根下,迎面来了柳原”,此时,白流苏终于追求到了自己所要的结果,一瞬间,他们默默握着彼此的手,这种温暖之外是一种荒凉,如张爱玲说“到处都是传奇,可不见得有这么圆满的收场。
”
四、结论
在《倾城之恋》里,白流苏有坦然与率真的闪光点,白流苏的所想所做的,正是自己所需要的表现,白流苏的固执、倔强、追求即使在压抑的环境下,还是敢于直率表现出来,然而白流苏缺少一种沉稳之气,一种自控的理智与能力,白流苏的一些做法有可能引发“战争”,白流苏虽然有西方的前卫思想,这些思想只改变了白流苏的思维方式,却从没有改变白流苏固执与倔强。
《倾城之恋》里所谓“成全”,则是反语,假如把“倾城”作为一种人物改变命运的力量,可以看出,无论故事之前,还是故事之后,“之恋”,的爱情,是不存在的,张爱玲用《倾城之恋》这样一个故事便表明人的一些天性东西,不会因后天的因素而改变,这也是人的弱点,所以说白流苏的固执和倔强为她获得了不同寻常的成功,这样的男女婚姻,只是阐释了利益与金钱的纠缠,结局,虽然是完美的,仍是庸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