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古音构拟

合集下载

高本汉_百度百科

高本汉_百度百科

生平概括
高本汉一生主要从事学术研究和培养汉学家的工作。学术研究主要涉及汉语言学和考古学领域。他写了许多 介绍汉语和中国文化的著作,这些书成了瑞典和其他北欧国家大学汉语专业的教材。他的学生中许多人后来成为 杰出的汉学研究者,在挪威、荷兰、丹麦、美国、日本、澳大利亚各大学任教。
研究领域及成果
编辑本段
1889.10.5 1978
汉学家 乌普萨拉大学
编辑本段
生平简历
高本汉
编辑本段
家族历史
1889年10月5日,高本汉出生于瑞典斯莫兰地区的荣彻平 (Jönköping),他的父亲是一位中学教 师,高本汉弟兄三人,他排行第二。大哥安东(Lars Anton Natanael)为斯德哥尔摩《新闻日报》的主编,以后在 哥本哈根任斯拉夫语言学教授。弟弟希亚尔马(Gustaff Hjalmar Teodor)为隆德大学罗马法教授,后任瑞典最高法 院法官。
深入研究
1912年1月,高本汉返回欧洲之后,在伦敦学习了几个月;他研究了斯坦因从敦煌弄到的文物资料,随后到 巴黎研读了两年(1912年9月—1914年4月) ,跟随著名的汉学家沙畹(EdouardChavannes,1865—1918),从事 比较语言学研究。其间,他结识了伯希和教授 (Paul Pelliot) 和马伯乐教授(Henri Maspero),并经常与他们探讨 、争论一些问题。争论促进了他对古汉语音韵系统的思考。高本汉还到莱比锡拜访过孔好古(AugustConrady,1 864—1926),到柏林拜访过缪勒(F·W·K·Mǜller,1863—1930)。
语谋生。
中国游学
在中国期间,高本汉先是花了几个月的时间迅速掌握汉语口语和常用汉字,达到

中古韵书4

中古韵书4
全清 唇音 舌音 重唇 轻唇 舌头 舌上 帮 非 端 知 次清 滂 敷 透 彻 全浊 並 奉 定 澄 次浊 明 泥 娘 清 浊
齿音
齿头 正齿
精 庄
章 见 影
清 初
昌 溪
从 崇
船 群 疑 于 以
心 生
书 晓

禅 匣
牙音 喉音
半舌
半齿


3.《切韵》声类与三十六字母的关系 1)照组 2)喻母 3)微母 4)唇音中的非、敷、奉三母问题
一年(731年)、一是天宝十年(751)。

《唐韵序》 各种《切韵》版本进行修订而成。
《广韵》: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1008)敕令陈彭年、丘雍根据
《礼部韵略》是《广韵》的简本(1007,景德四年) 《集韵》:宋仁宗景祐四年1037。(元年开始纂修)
现存唐五代(包括敦煌与唐五代写本和刻本)
5、《广韵》的体例
1)分卷:先按照平上去入四声分卷,只是平
声字太多又分成两卷,故得五卷。 2)分韵:标准是韵腹、韵尾、声调都相同。 上平声28、下平29,上声55,去声60,入声 34。 3)平上去入相配 4)体例:
二、《切韵》声韵类研究
一)声类研究
1、陈澧系联法
基本条例:切语上字语所切之字为双声,则切语上字同用 者、互用者、递用者,声必同类也。同用者如冬,都宗 切;当,都郎切;同用都字也。互用者如当,都郎切; 都,当孤切;都、当二字互用也。递用者如冬,都宗切; 都,当孤切;冬字用都字、都字用当字也。 分析条例:《广韵》同音之字不分两切语,此必陆氏之旧 例也。其切语下字同类者,则其上字必不同类。冬,都 宗切;彤,徒冬切。
4、后人研究《切韵》的主要成果与分歧
1)四十一母:黄侃《黄侃论学杂著》、钱玄同 《文字学音篇》。微母独立。 2)四十七母:高本汉《中国音韵学研究》、白涤 洲《广韵声纽韵类之统计》。见溪群、影晓、来 各分为二类。 3)五十一母:曾运乾《切韵五声五十一纽考》 (《音韵学讲义》)、陆志韦《证广韵五十一声 类》、周祖谟《陈澧切韵考辨误》(《问学 集》)。精清从心各分为二类。

古音的构拟

古音的构拟

古音的构拟
古音的构拟主要是基于现代汉语和古代文献中的语音线索,以及语言发展的规律来进行的。

具体步骤包括:
1.收集语音资料:收集尽可能多的古代文献和语音资料,包括诗词、经史子集等。

这些资料中包含的古代汉语语音信息可以为我们提供很多线索。

2.确定音系:在收集了足够的语音资料后,我们需要确定古音的音系,即声母、韵母和声调。

这个过程需要通过对资料的整理和分析,找出其中的规律和特点。

3.构拟声母:根据古代文献和语音资料中的信息,构拟出古音的声母系统。

这一步需要考虑到语音的演变规律和方言的影响,以及韵母和声调的关系。

4.构拟韵母:韵母是语音中最为重要的部分之一,因此在构拟古音时也需要特别注意。

需要根据古代文献和语音资料中的信息,结合声母和声调的特点,构拟出古音的韵母系统。

5.构拟声调:声调是汉语语音的重要特征之一,因此在构拟古音时也需要考虑。

需要根据古代文献和语音资料中的信息,结合声母和韵母的特点,构拟出古音的声调系统。

6.验证和修正:在构拟出古音的音系后,需要将其与现代汉语方言进行对比,验证其准确性和可靠性。

如果发现有不符合规律的地方,需要进行修正。

总之,古音的构拟是一项非常复杂的工作,需要综合考虑语言学、
文献学、历史学等多个方面的因素。

目前对古音的构拟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仍有很多未知的领域需要我们去探索和研究。

潘悟云-中古音

潘悟云-中古音

ə 一 三ɨ
ə
ɨ








二ɰ ɔ 江
o
三i

ɤ
o







u
三i

三i
o
u




东一
东三

表中的韵母以平赅上、去、入。如东韵-uŋ,还代表上、去的“董、送”二韵,以及带有 同部位塞韵尾的屋韵-uk。
臻、栉韵为-ɪn、-ɪt,为真、质韵的音位变体。为了节省表格位置,我们把它与真韵放在
一个格子内。 《切韵》严(业)韵平入二声的唇音字,增生出一个前滑音-u-,在它的影响下主元音
《切韵》音系内部的同质性,可以从《切韵》材料本身得到最有力的证明。 《切韵》用反切注音,声母信息反映而且只反映在反切上字,韵的信息反映而且只反映 在反切下字。 语言学家们根据反切上下字的这种性质,通过反切系联整理出来《切韵》的声类与韵类, 与陆法言在书中的声、韵划分互相吻合。《切韵》中的反切,如果不出自陆法言自己的读音, 而是根据各地方言杂凑出来的,这种吻合就匪夷所思了。 二、《切韵》系韵书。 《切韵》原书久已佚失,现在只能见到敦煌出土的一些残卷。唐以后,此书经过 多 次 增 订 ,现 存 最 完 整 的 增 订 本 有 两 个 ,一 为 唐 王仁昫《 刊 谬 补 缺 切 韵 》(宋 跋 本 ),简 称《 王 三 》,一 为 北 宋 陈 彭 年 等 编 的《 大宋重修广韵》,“ 广 韵 ” 就 是 “ 广 切 韵 ” 的 省 称 。 这些增订本都从《切韵》发展而来,音系的大类并没有太大的改变。《切韵》193 韵, 《王三》195 韵,增加了与严韵(iam)对应的上声与去声韵。《广韵》206 韵,这是 由于《王三》ɑ、ɑn、ɑt、in、it 的合口字,到宋代变成了 ɔ、ɔn、ɔt、iun、iut,与开 口的主元音相差太大,再也不能押韵了,所以增加了这几个韵,以及与之对应的上、 去声韵。《王三》与《广韵》的音系跟《切韵》大体相同,而且材料完整,语言学家 研究中古音都以它们作为基本材料。所以,本文所说的《切韵》音系,实际上就指通 过《王三》、《广韵》所反映出来的《切韵》音系。 还有许多与《切韵》同时代的韵书,如《经典释文》、《玉篇》、玄应《一切经 音义》。《切韵》以后,还出现了许多韵图,如《韵镜》、《七音略》,大体上都是 在《切韵》的基础上作的。这些也是中古音研究的重要材料。 三、《切韵》音系。 《切韵》之类韵书是为了文人押韵的需要编撰的。押韵的时候,只要求主元音与韵尾相 同,所以韵书按韵(rime),而不是按韵母(final)分类。当时还没有标音的符号,就从同 韵字中取一个代表字来代表它,如“东”字在当时读 tuŋ,就用“东”来代表-uŋ。此外,古人在 押韵的时候,通常还要兼顾到声调,所以《切韵》的韵与语言学意义上的韵还不尽相同。同 样一个-uŋ,平声叫东韵,上声叫董韵,去声叫送韵。到了唐宋的韵图,开始给声母取名, 如“见”在中古的声母为 k-,就用“见”来代表声母 k-。不过,《切韵》的编纂目的还不完全 是为了押韵,同时兼顾到正音。当时的标音工具是反切,用反切上字代表声母,反切下字代 表韵,介音的信息大部分反映在反切下字,所以反切下字通常也代表韵母。但是也有一些介 音反映在反切上字,这种情况下,反切下字代表的就是韵,而不是韵母。如“东”字注音为“德 红反”,“德”表示声母为 t-,“红”表示韵母为-uŋ。结合反切上下字的信息,可以区分声母与 韵母。一个韵可能包括几个韵母,如东韵就包括-uŋ、-iuŋ 两个韵母。一个韵中,相同声母 与韵母的字放在一起,称为小韵,所包含的字就是同音字。 根 据 反 切 所 得 的 《 切 韵 》 音系结构如下:

中古音系

中古音系

古代汉语通论(二十四)中古汉语的语音系统一、中古音的研究比起上古汉语语音系统的研究来,中古时期汉语语音系统的研究有更丰富的材料,因此有更坚实的基础。

这首先是因为中古时期出现了系统记录汉语语音系统的韵书、韵图和反切注释,如《经典释文》、《切韵》和《韵镜》等文献资料。

根据这些资料可以基本掌握汉语中古音声、韵、调的完整而详细的分类。

这比起仅仅以《诗经》押韵字来对上古韵做不详尽的分类、以谐声字系统对上古声母做试探性的归纳来说,我们对中古音的确是更有把握。

其次,中国辽阔的国土上分布着许多现代汉语方言,这些方言是古代汉语母语在各地分化发展的子语言,因此和中古汉语语音系统有着密切的对应关系,可以运用历史比较法,利用这些方言的读音来重建中古音。

再次,中古时期汉民族和其他民族有广泛的交流,汉语在境内兄弟民族和域外民族(例如日本、越南、朝鲜)的语言中留下了大量的借词,这些语言中的中古汉语借词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中古汉语的读音。

又次,中古时期佛教盛行,佛经翻译文献中的人名、地名等音译的专有名词和梵文等拼音文字的对应,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中古汉语的音值。

上述四个方面材料是语言学家构拟汉语中古音音值的重要依据。

有了中古汉语语音系统的音类,又有了考查中古汉语音值的材料依据,我们就可以构拟1中古汉语的语音系统了。

汉语古音系统的构拟始于二十世纪初,瑞典汉学家高本汉(B.Karlgren)在他的《中国音韵学研究》(1926年)中,首次构拟了中古汉语语音系统2。

中古音构拟的基本方法是:根据中古时期韵书中汉语音类与现代汉语各方言同类音音值的对应关系,以语音历史演变的规律性、可解释性和系统性进行分析,从而构拟出汉语中古音系统和音值。

对于构拟的结果,还可根据当时其他语言的汉语借词和域外对音材料来证明和修正。

二、中古韵母系统中古韵书的代表是《切韵》。

《切韵》成书于公元601年,作者是隋代的陆法言。

《切韵》音系代表了六、七世纪时汉语的语音系统。

《切韵》失传已久,3《切韵》音系完整的保存在《广韵》里面。

《中古音系上》课件

《中古音系上》课件
单击此处输入你的项正文,阐述观点
阳声韵:有辅音声尾,浊音
单击此处输入你的项正文,阐述观点
入声韵:有辅音声尾,清音
单击此处输入你的项正文,阐述观点
声化韵:无辅音声尾,浊音
单击此处输入你的项正文,阐述观点
韵母演变规律及对应关系
中古音系韵母系统概述 中古音系韵母演变规律 中古音系韵母对应关系 中古音系韵母在现代汉语中的应用
声调比较:中古 音系中的声调与 现代汉语普通话 音系中的声调也 存在差异,如中 古音系中的入声 调在现代汉语பைடு நூலகம் 通话音系中已经 消失。
语音演变规律: 中古音系与现代 汉语普通话音系 的语音演变规律 也存在差异,如 中古音系中的一 些语音现象在现 代汉语普通话音 系中已经消失或 发生了变化。
中古音系与其他古代汉语音系的比较
中古音系与少数民族语言音系的比较:介绍中古音系与少数民族语 言音系的异同点,包括声母、韵母、声调等方面的比较。
中古音系与国际音标对照表
中古音系与国际音标对照表概述 中古音系与国际音标对照表实例分析 中古音系与国际音标对照表的意义与价值 中古音系与国际音标对照表在语言学研究中的应用
08
总结与展望
中古音系研究成果总结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上声:调值上升后下降,具有曲 折感
入声:调值短促,发音时声带颤 动
声调演变规律及对应关系
中古音系声调系统的基本概念 中古音系声调的演变规律 中古音系声调与现代汉语声调的对应关系 中古音系声调系统在现代汉语中的影响
声调发音方法及发音部位
上声:声调先降后升
平声:声调平稳,声调不高 不低
去声:声调先升后降
入声:声调短促,声带振动 强烈

古代汉语(下)13中古音

古代汉语(下)13中古音
在陈澧研究成果的基础,根据归 纳韵母的原则,即凡介音, 纳韵母的原则,即凡介音,主要元音和韵 尾相同的韵类,依平, 尾相同的韵类,依平,上,去相承归为一 入声单为一类, 类,入声单为一类,这样可以把舒声归纳 为九十一个,加上入声五十个, 广韵》 为九十一个,加上入声五十个, 《广韵》 共有一百四十一个韵母. 共有一百四十一个韵母. 广韵》的韵母,如不区别入声, 《广韵》的韵母,如不区别入声,也有 九十一个, 九十一个,而现代汉语普通话只有三十八 个韵母. 个韵母.
从中古到现代,声母有了很大变化, 从中古到现代,声母有了很大变化,其演变 的主要规律如下: 的主要规律如下: 1.重唇音中分化出轻唇音,即从双唇音中分化 重唇音中分化出轻唇音, 重唇音中分化出轻唇音 出唇齿音. 出唇齿音. 2.精,见,影三组分化出舌面音j,q,x,即现 精 影三组分化出舌面音 , , , 代的j, , 是从古代的 是从古代的" 代的 ,q,x是从古代的"精,清,从,心,邪" 以及" 和"见,溪,群,晓,匣"以及"云"母中分 化出来的 . 3.《广韵》的知,庄,章三组音合流为现代的 《广韵》的知, 卷舌音zh, , . 卷舌音 ,ch,sh. 4.全浊声母消失,即《广韵》中的全浊声母, 全浊声母消失, 广韵》中的全浊声母, 全浊声母消失 现代汉语普通话中全部变为清音. 现代汉语普通话中全部变为清音.
"明"和"微"二母应合而为一.第一次揭 二母应合而为一. 示了《广韵》 示了《广韵》的声母系统和传统的三十六字 母不完全一样. 母不完全一样.
后世学者在陈澧研究的基础上作了进一步的研 主张《广韵》音系有四十一声类. 究,主张《广韵》音系有四十一声类.这四十一 个声母可分成如下四系十二组: 个声母可分成如下四系十二组: 1.帮系 . (1)帮组:帮[p] 滂[p'] 并[b] 明[m] )帮组: (2)非组:非[pf] 敷[pf'] 奉[bv'] 微[M] )非组: 2.端系 . (3)端组:端[t] 透[t'] 定[d'] )端组: (4)泥组:泥[n] 来[l] )泥组: (5)精组:精[ts] 清[ts'] 从[dz'] 心[s] 邪[z] )精组:

声符字串识字法字典

声符字串识字法字典

【古音构拟】【字形演变】甲骨文【音形义解】“共”字的甲骨文形象是“双手举着或捧着物品”,一直到篆文都是这个字形,这是对祭祀行为的描绘,其造字本义是“供奉”。

持物、举物需要两只手合作行动,所以“共”产生了“一齐、共同”的引申义。

“共”作为声符的含义有:供奉、双手持物、举起、共同等。

“共”的古音构拟,声母是舌根塞音,经过l或者i,最后以鼻音韵母oŋ结束。

声母的发音方法需要将舌根抬起与软腭形成阻塞,有向上顶的感觉。

全字发音部位从口腔的后下部移动到了鼻腔。

整个发音过程模拟了举物的动作。

平声对应于本义,引申义要表达一起用力、努力的意思,所以用去声。

【古音构拟】【字形演变】【音形义解】祭祀供奉的事情是由人进行的,“共”的造字本义消失后,在其基础上加“人”成为“供”字,专门表示“供奉”,并指代祭祀时的物品,即“供品”。

与此同时,一个人双手拿着物品的字形,更契合了“供给”的意义,并引申出“奉献”的意思。

“供”用来表示陈述案情,是较晚时代才产生的:吏辈责供,多不足凭。

——宋·陈襄《州县提纲·面审所供》【古音构拟】【字形演变】【音形义解】祭祀供奉时的心情,就称之为“恭”。

后来意义扩展,用于表达一种对人对事的态度,即“恭敬,谦逊有礼”。

恭,敬也。

——《尔雅》【古音构拟】【字形演变】【音形义解】将两手抬起来、举起来的动作,就是“拱”。

标准动作是:抱拳,敛手,两手在胸前相合。

做这个动作的目的是表示恭敬。

两手合围也称作“拱”。

念作上声,也是与向上的动作相契合。

由于这个动作需要双手向上用力,所以“拱”有顶动的含义。

其他意义还有:环绕、弯曲隆起、弧形,这些都是从拱手的动作形状引申而来的。

【古音构拟】【字形演变】【音形义解】两手拿着东西放到火上或靠近火,就是“烘”,本义是“烧”,后来仅指烤干、烤热。

《说文解字》:“烘,尞也。

从火共聲。

”《诗经·小雅·白华》:“樵彼桑薪,印烘于煁。

”引申义是渲染、衬托,如:“九月霜秋秋已尽,烘林败叶红相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本汉的研究思路是:"我责成我自己追随着这些显赫的学 者们(指清儒)的开路工作,而把现代西方语言学的方法应 用到他们所搜集的材料上去,以便重建一个相当古的阶段的 汉语语音系统,作为有效地研究方言的必要基础。"在重建 中古汉语的时候,高本汉主要运用三个方面的材料: 1)韵书和韵图;2)汉语方言;3)外语借词。在上古音 的重建中,高本汉主要利用了《诗经》押韵和汉字的谐声原 则,并根据他自己所构拟的中古音系(切韵音系),应用内 部拟测法构拟音类的音值。
中古音的构拟
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
徐朝東
高本汉
高本汉(Bernhard Karlgren, 1889-1978) 瑞典人,
歌德堡大学教授、校长,远东考古博物馆馆长。 主要著作有《中国音韵学研究》(1915-1926)、 《中日汉字分析字典》(Analytic Dictionary of Chinese and Sino-Japanese, 1923)《藏语和汉语》 (1931)、《诗经研究》(1932)、《汉语的词族》 (Word Families in Chinese, 1934)、《汉文典》 (Grammata Serica,Script and Phonetics in Chinese and Sino-Japanese )(1940)、《汉语》 (1949)、《中古及上古汉语语音学简论》 (Compendium of Phonetics in Ancient and Archaic Chinese)(1954)。
平阳,兴县
桑家镇,西安,怀庆 吴语 汕头,厦门 日本汉音
mb
m m m,b b
mb,O
m,v m,v

高本汉从方法论的角度确立了系联法的重要 地位,使之成为语文学提取音类和分析音系的 一种经典方法。根据这种方法建立起中古音系 (切韵音系)的音类框架之后,高本汉就将其 作为构拟对象,把中国境内的30多个方言点的 读音和几种域外方言的音值作为比较的材料, 全面地构拟出了中古的声母、韵母系统,其中 采用的方法是典型的历史比较法。
梵语
agada amita karpura tala panasa paramita sita Tukhara
汉译
出处
阿伽陀 华严经 阿弥陀 西域记 竭布罗 同上 多罗 同上 婆那娑 隋书· 真腊传 波罗蜜多 同上 尸陀,尸多 同上 吐火罗,睹货逻
1.空格
2.不规则形态交替
《中国音韵学研究》
如果说,《中国音韵学研究》是高本汉对中古汉 语语音研究的结晶,那么《汉文典》就是他对汉语 上古音系研究的集中描写。它们在中国语言学史上 都占有重要的地位。将这种方法应用于汉语音韵史 的研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现在已被中国语言学家 广泛接受。
历史比较法
历史比较法就是比较方言或亲属语言的差异以探索语言发展规律 的一种方法。 可 看 苦 阔 欠 轻 劝 去
"1.把中国古音构拟出来,要想作系统的现代方
言研究的起点,这一层是很必要的; 2.把中国方言的语音作一个完全描写的说明, 作过这层之后然后可以; 3.用音韵学的研究指明现代方言是怎样从古 音演变出来的。
高本汉的《中国音韵学研究》为完成这一宏伟的
蓝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后来经过赵元任、李方 桂、罗常培、王力、董同龢、张琨、李荣等的研 究补正,高氏研究中的一些疏漏得到了改进和改 正,使汉语语音史的研究日趋完善。
《中国音韵学研究》是高本汉构拟中古音的代表作,
陆续发表于1915-1926间,中译本是由赵元任、李 方桂、罗常培共同翻译的,在翻译中三位学者加了 注释和补订。该书影响极大,标志着中国现代音韵 学史的开端。 全书的大致结构是:第一卷 "古代汉语(关于古 音知识的书本上材料 、古代汉语的音系 、古音字 类表)",第二卷"现代方言的描写语音学",第三卷" 历史上的研究", 第四卷" 方言字汇"。

"内部拟测法"这个概念出现于20世纪的三、四十年 代,是结构语言学兴起之后将共时语言结构的分析 方法应用于语言演变的研究而产生的一种方法,但 它的实际应用已见于高本汉的汉语上古音的研究。 这些研究成果分见于《中日汉字分析字典》《上古 中国音之中的几个问题》《诗经研究》和《汉语的 词族》等不同的著述中,到1940年,他将这些研究 成果加以总结、凝聚,以字典的形式写进《汉文 典》。

以这些材料为基础,高本汉从《切韵》的反切出发,通过系联法
来确定中古汉语的音类,也就是根据反切上字确定声类,根据反 切下字确定韵类。 明母(共164字)
一,二,四等 三等开口 广州,日本吴音,高丽 客家 m m m,O
三等合口
官话(除另见别栏者)扬州, 福州
安南 文水m
m
z,m mb
m,O
m,O mb,O
高本汉主要运用的材料包括: 1)韵书和韵图,他把《广韵》的韵部和反 切看成为《切韵》系统的反映,韵图他实际上 用的是《康熙字典》卷首的《等韵切音指南》; 2)汉语方言 ,他运用自己在山西、陕西、 甘肃、河南等地的实地调查资料,以及利用广 州、客家、福州等地的方言字典等材料; 3)外语借词,主要运用的是日译吴音(5-6 世纪)、日译汉音(6-7世纪)、朝鲜借词 (约公元600年)、越南借词(9-10世纪)。
高本汉在汉语音韵学方面的研究影响最大。他以
《切韵》为枢纽,上推先秦古音,下联现代汉语的 方言,对汉语的语音史进行了全面的研究,并对汉 语的中古音系和上古音系进行了语音学的描写,为 每一个音类构拟了具体的音值。这为汉语音韵和语 音史的研究开辟了一条新的研究途径。中国学者一 般都接受了高本汉的总原则,只是在细节问题上进 行了订正。
北京 广州 历史比较法的基本内容是:通过两种或几种方言或亲属语言的差别的比较,找 出相互间的语音对立关系;确定语言间的亲属关系和这种亲属关系的亲疏远近, 然后拟测或重建(reconstruction)它们的共同源头—原始形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