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中古音系

合集下载

第五章 中古音系

第五章    中古音系

第五章中古音系上文提到,《广韵》与《韵镜》(包括《七音略》)在中古音的研究中是互为补充、缺一不可的。

通过《广韵》与《韵镜》的分析比较,相互参证,中古音的声母、韵母、声调、音值及声韵的配合情况就可以确定了。

第一节中古音的声母和韵母一、中古音的声母《广韵》的声母有三十七个,《韵镜》的声母有三十八个,二者的差别只在于,《广韵》的喉音中有影、晓、匣、以(喻四)四母,《韵镜》的喉音中则有影、晓、匣、云(喻三)、以五母,所以《韵镜》比《广韵》多出一母。

就《韵镜》的情况来看,“云”母已从“匣”母中分化出来,但尚未同“以”母合流,这种现象说明《韵镜》所确定的声母要晚于《切韵》(《广韵》的声母即代表《切韵》的声母),但不会晚于守温制作三十字母的晚唐时期,因为在守温的三十字母中云、以已合流为喻。

本书将中古声母确定为三十七个,亦即《广韵》的三十七母,理由是让“云”归“匣”更能反映出隋唐时期汉语声母的面貌。

下面是三十七声母表及其拟音(拟音均为国际音标)。

中古声母音值表中古声母发音及拟音方法全清次清全浊次浊全清全浊发音发音部位新名部位旧名帮, 滂, 並, 明, 双唇唇重唇 (非) (敷) (奉) (微)舌尖中舌头端, 透, 定泥舌舌面前舌上知彻澄娘舌尖前齿头精,, 清,, 从心, 邪舌叶齿庄, 初, 崇生俟正齿舌面前章, 昌, 船书禅舌根牙见溪群疑?零声母影,匣舌根音喉晓 (云) 半元音以舌尖中半舌来,舌面鼻半齿日擦音表中的三十七声母和唐末宋初的三十六字母相比,唇音中少了四个,正齿音中多了五个,喉音中的喻母有分有合,数目没有增减。

二、中古音的韵母通过第三、四两章我们得知,《广韵》的韵类共有292类(王力《汉语史稿》的分类或王力《汉语音韵学》中的290类再加上戈和昔)。

如果不计声调,则为92类,其中所含韵母计有142类。

《韵镜》开三合三的韵类共有291类(比《广韵》少一个戈,如果不计声调,则为90类,其中所含韵母共有139类。

《训诂学》第五章考点手册

《训诂学》第五章考点手册

《训诂学》第五章测诂考证的工作与材料考点19 考释与证明综述、考证的两大类型、考证的结构(★三级考点,选择、填空)(整合知识点045-047)1.考证工作在清代最为发达,但不等于说清代才有考证。

汉代的文献词义训释也是有考证的,只不过是受书写条件的限制不可能把考证的过程记载出来。

2.考证工作到了清代发展到巅峰,主要是因为两个学术上的原因:(1)清人反思宋明理学的末流空谈义理的空疏,崇尚汉儒以实事求是阐明古义的精神;(2)受到宋代学术不迷信、敢于怀疑精神的影响。

3.考证的步骤:(1)指出考证对象,提出问题,说明进行考证的原因;(2)考求并列举文献材料;(3)论证(正面论述或驳论),得出结论。

★4.考证因考释目的和论证取向的不同,可以分成证实与反驳两大类。

5.【证实类】:对未有结论的问题证明其结论;对已有的结论加以考察核实,证明其正确。

6.初证如果有直接证据,可视为定论。

但初证往往是先提出疑问,任何学者都会受到一定的时代的或个人见闻的限制,所以初证有的可以当时定论,也有的是有待后人的复证。

7.【复证】指对已经提出的问题补充证据或补充论证思路,进一步加以证实。

8.【反驳类】:对已有的结论提出异议,以证据推翻之;同时提出新的证据而易以新的结论。

9.方法:(1)因声以求义,体现为破假借。

(2)对文以见义,说明其语言结构和意义应当相对应。

(3)以古代文化背景为观照,即用《尔雅》所记来互证。

10.考证都由三部分组成:发疑、取证、释理。

11.发疑是产生词义考证的动因,考证的特点即是因疑而发,有针对性。

(1)证实类考证多因语义不明、证据不足或论证不详而发疑。

①语义不明的。

②证据不足的。

③论证不详的。

(2)反驳类考证的产生,多因原来的解释没有看到较充分或较全面的证据,或虽有证据而对证据不能正确理解,或违背语言规律,或违背训释体例,或违背事理,因而发疑。

①有证据若不能正确理解,那也得不出正确结论。

②违背语言规律的。

③违背训释体例的。

第五章古汉语

第五章古汉语


赣语今仍沿袭这一古老说法,犹言时间早晚 为“早晏”,且通行于赣语区大部分市县。
三、客家方言古语词
赣南客家方言尤其是较为封闭地方的客家方 言保留了很多古语词,从上古汉语词到中古 汉语词、再到近代汉语词,都有丰富的例子, 今以石城话为例。

捼[no24]:揉搓。
《说文· 手部》:“捼,推也。从手,委声。 一曰两手相切摩。” 《广韵》奴禾切。 唐李寿延《南史· 王志传》:“因取庭树叶捼 服之,伪闷不署名。”句中“捼”正是“两 手相切摩”的意思。

班固《汉书· 景帝帝纪》:“有能捕告,畀其 所受臧。”颜师古注:“畀,与也,以所受 之臧与捕告者也。” 又,刘宋范晔《后汉书· 桓谭传》:“今可令 诸商贾自相纠告,若非身力所得,皆以臧畀 告者。”李贤注:“畀,与也。”

赣语区抚广片广昌,吉茶片吉安、泰和
等市县,“畀”用之“给予”义,正与 古义契合。抚广、吉茶片一些地方还作 介词“被”、“用”等义,此实为其本 义之虚化。

拌[phan43]:摔东西。
《方言》卷十:“拌,弃也,楚凡挥弃物, 谓之拌。” 《广韵》平声桓韵普官切,又上 声旱韵蒲旱切。 《广雅· 释诂一》:“拌,弃也。” 唐温庭筠:“夜闻猛雨拌花尽,寒恋重衾觉 梦多。”

四、潮汕方言古语词

潮汕方言是粤东闽南方言的别称,亦称潮州 话、潮汕话,也有叫汕头话的。它属于闽方 言中的闽南次方言,分布在粤东的汕头市、 潮州市、揭阳市大部分地区,人口约1000万 左右。潮籍港、澳、台同胞及在海外的潮籍 华侨、华人,为数也近千万。
第三节

方言中的古语词
认识汉语方言古语词具有古代汉语词汇“活 化石”的意义,共同语消失的词汇很可能在 方言仍然活跃,理解方言古语在语言史上的 意义。 古语词价值、来源。方言古语词(难点)

古音7

古音7

总之各类韵书都可以显示声母、韵
部和声调的音类情况。现存而又较 有代表性的韵书有:
2.《集韵》,北宋丁度等编纂。
3.《五音集韵》,金代韩道昭编纂。
1.《广韵》,北宋陈彭年、丘雍等编纂。
4.《古今韵会举要》,元代熊忠编纂。
5.《蒙古字韵》,元代无名氏编纂。 6.《中原音韵》,元代周德清编纂。

二.现代的材料 (一)现代汉语方音 (二)现代有关民族语言(跟汉语有
亲属关系者)的语音材料 这两类材料都可用来推导汉语古音声 韵母的音类和音值情况。
思考
1.反映中古音声韵调的重要韵书有那些? 2.反映近代音声韵调的重要韵书有那些? 3.以《韵镜》为例谈谈韵图在古音研究方
前四种是反映中古音声韵调音类
问题的韵书,其余的则是反映近 代音声韵调音类问题的韵书。
(二)韵图。韵图是古代学者分析声
韵调的书。现存而又较有代表性的韵 图有: 1.《韵镜》,北宋无名氏撰。 2.《七音略》,南宋郑樵撰。 3.《皇极经世解起数诀》,南宋祝泌撰。 4.《四声等子》,北宋无名氏撰。
四个声母都是舌根音,在发音方法上,“干” 类和“看”类都是清音,二者是送气和不送气 的区别,“乾”类和“豻”类都是浊音,二者 是塞音和鼻音的区别。 韵母方面,干(寒)姦(删)甄(仙)坚(先) 四类都是开口韵,它们的主要元音相近、韵尾 相同,只是发音洪细情况不同——从“干”类 到“坚”类,洪亮度依次递减。至此可知《韵 镜》之类韵图,一是可以帮助我们确定声韵母 的音类,二是可以为声韵母的音值构拟提供一 定依据和参考。

、转述性的书面材料的两个常见 问题。 1.材料因被窜改或加工而失其原貌 的问题。 2.材料因表述体例不严谨而致表意 不确切的问题。

汉语音韵学》

汉语音韵学》
《诗经· 关雎》 《经典释文》: 好,毛如字,郑呼报反。
按照 某字常见 的读音去 读,叫做 如字。这 种情况是 相对于破 读而说的。
返回本章目录
如 字
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 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 之谓自谦。 《礼记· 大学》 《经典释文》:
恶恶,上乌路反,下如字。
好好,上呼报反,下如字。
三、反切的产生
以上各种材料虽有主次之分,适用方面侧重 有别,要求综合运用。
第二章
音韵学基本知识
这一章介绍汉语音韵学的有关基本 概念、基本知识
第一节
• 一、反切的原理:

反切
用两个字给一个字注音,反切上字, 下字,被切字,双声叠韵。如《广韵》: 都:当孤切。眷:居倦切。康:苦冈切。 哀:乌开切。 Nhomakorabea 反切法
练: 郎 甸 切
【三十六字母】
传统音韵学沿用最久的一套声母类别标目。 宋
人在守温三十字母的基础上增益而成。三十六 字母大致可以代表唐末宋初的汉语声母系统。 返回本章目录
清与浊
清声
按照声
母的发
发音时不 带音的辅 音
全清
不送气的清声
次清
送气的清声
音方法
分类
全浊
浊声
发音时带 音的辅音
带音的塞音、 擦音、塞擦音
根据气流 或浊化的 程度分类
三、音韵学是训古学研究的工具
训诂学训释词义,往往需要通过语音 来解决问题。凡是有成就的训诂学名家, 无一不精通音韵学知识或者本身就是音韵 学大家。如戴震、王念孙、王引之、段玉 裁、杨树达、杨伯峻、周祖谟等。 段玉裁:“音韵明而六书明,六书明而古经 传无不可通。”
《吕氏春秋 · 重言》:齐桓公与管仲谋伐莒,谋 未发而闻于国。桓公怪之。曰:‘与仲父谋伐莒, 谋未发而闻于国,其何故也?’管仲曰:‘国必 有圣人也。’ …… 少顷,东郭牙至。管仲曰: ‘此必是也。’乃令宾者延之而上,分级而立。 管子曰:‘子邪?言伐莒者。’对曰:‘然。’ 管仲曰:‘我不言伐莒,子何故言伐莒?’对曰: ‘臣闻君子善谋,小人善意。臣窃意之也。’管 仲曰:‘我不言伐莒,子何以意之?’对曰: ‘臣闻君子有三色。 …… 艴然充盈,手足矜者, 兵革之色也。日者臣望君之在台上也,艴然充盈, 手足矜者,此兵革之色也。君呿而不唫,所言者 莒也。君举臂而指,所当者莒也。’

第五章1隋唐宋语言学

第五章1隋唐宋语言学
• • • • • • 谁谓鼠无牙(叶五红反) 何以穿我墉 谁谓女无家(叶各空反) 何以速我讼(叶祥容反) 虽速我讼 亦女不从
吴棫功过
• 吴棫,吴棫字才老。古音学著作有《毛诗 叶韵补音》、《楚辞释音》和《韵补》等。 其功过如下:
– 1、后人用“六书谐声”、先秦韵文“以求古 音”是吴棫启其先。 – 2、已经知道“依声寓义”的 道理。 – 3、不再拘泥于现有的韵部,已经具有离析今 音的倾向。
郭忠恕《佩觽》
• 该名出自于《诗经· 卫风》“童子佩 觽”一句,暗指此书为童子之学。 该书在卷上通论部分主要讲解了汉 字形音义三个方面的问题,下面则 把形近义别的字按声调编为十类进 行辨析。
• 孙愐,唐代音韵学家,天宝时为陈州司马,撰 《唐韵》五卷,为陆法言《切韵》增字加注而作, 原书已失传。 • 《唐韵》残卷有两种,一种成于唐开元年间,为 初撰之本,一种成于唐天宝年间,为天宝十载重 定之本,195韵,上声为俨韵,去声作酽韵。 • 注意正字形,主要是依据《说文解字》、《玉篇》 等古代字书辨证形体。 • 还多了有关事物名称,姓氏原委,州县名号等的 说明,一些异闻传说也被写近注解中。已经具有 字典的性质 • “自孙愐集为《唐韵》,诸书随废。”
• 李商隐《无题》;“贾氏窥帘韩掾少,宓 妃留枕魏王才。 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 思一寸灰。” • 曹植《洛神赋· 序》:“黄初三年,作朝京 师,还济洛川。古人有言,斯水之神,名 曰宓妃。感宋玉对楚王神女之事,遂作斯 赋。”
别字
• 《汉书· 艺文志》载无名氏之《别字》十三 篇 • 《后汉书· 光武十王传》亦称东平献王刘苍 有《别字》之撰 • 《颜氏家训· 书证》篇称,王羲之《小学章》 “陈” 字“别字”阜傍作车,由此可以推知, 这些所谓的“别字”,不过是“俗字”的 另一名称。

古代汉语之音韵

古代汉语之音韵

“等”是汉语音韵学对韵母结构进行分析的术语。韵母被分为 四等,用来表示各韵母发音上的区别。
主要元音
等 有无介
音【i】 开口度 舌 位
主要元音
一等 无 最大(洪) 较后
二等 无 次大
较前
三等 有 较小(细) 在前
四等 有 最小
最前
呼与洪、细
宋元等呼洪细 明 清 四 呼 洪 细
开 洪音 口 呼 细音
见 影
次清 滂 敷 透 彻 清 穿 溪
全浊 並 奉 定 澄 从 床 群
次浊 明 微 泥 娘
疑 喻 来 日
清浊
心邪 审禅 晓匣
发音部 位旧名 唇 重唇 音 轻唇 舌 舌头 音 舌上 齿齿
头 音正
齿 牙音

音 半舌音 半齿音
发音部位 新名
双唇 唇齿 舌尖中 舌面前 舌尖前
舌面前 舌叶音 舌面后

全清
帮[ p ]b 非[p f ] 端[ t ]d 知[ ] 精[ ts ]z 心[ s ]s 照[ ]j 审[ ]x 见[ k ]g
二、古人对上古语音的认识
❖ 1.“叶音说”及其错误(用现代语音读古诗为什么不 押韵?)
❖ (1)“叶音说”:用后代的语音读古代的诗文, 不押韵的韵脚,临时改读为一个押韵的音,即为 “叶音”,又叫“叶韵”“叶句”
❖ 例:P542
❖ (2)“叶音说”的错误: 掩盖语音发展的真相, 造成汉字读音的混乱。
❖ 比如“效”摄,就包括了平声“豪、肴、宵、 萧”,上声“皓、巧、小、筱”,去声“号、 效、笑、啸”十二韵。其共同点都收(-u)尾。
概念 韵母
定义
是否 是否 区别韵头 区别声调
一个汉字的音节除声母以外
的音素,包括韵头、韵腹、

《中国传统文化》第五章 语言文字

《中国传统文化》第五章 语言文字
中国传统文化
第五章 语言文字
目录页
Contents Page
地域方言
第一节
百变汉字
第二节
文字趣说
第三节
2
过渡页
Transition Page
第一节
地域方言
众所周知,我国是一个文明古国,有着上千 年的历史。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由于各种原因产 生的移民、语言的发展和变异以及民族之间的融 合等等的一系列的因素的影响之下,形成了各种 方言。
谥号 古代王侯、名臣死后,朝廷往往根据他们生前的 德行,给予一种称号以褒贬善恶。 23
(二)称谓
“六亲”,即六种亲属,泛指父、母、兄、弟、妻、子。 “五伦”,指君臣、父子、兄弟、夫妻、朋友之间五种伦理关系,也称“五常”。
24
(三)称呼方式
1 称籍贯:如唐朝诗人孟浩然是襄阳人,故而人称其为孟襄阳。 2 称郡望:望即郡中的贵显氏姓,如魏晋时清河的张姓、太原的王姓。 3 称官名:如王羲之官至右军将军,至今人们还称其为王右军。 4 称爵名:爵位是贵族的封号,一般皇族封王,其他贵族封爵分公、侯、伯、子、男五等。 5 称官地:指用任官之地的地名来称呼。如柳宗元曾任柳州刺史,世称柳柳州。 6 称行第:行第即兄弟排行的次序。 7 称谓自家人:“家”用以称辈分高或年纪大的亲属,“舍”用以称自己的卑幼亲属。 8 朋友称谓:金兰之交、莫逆之交、刎颈之交、患难之交、贫贱之交、竹马之交、布衣之交。
形声字的形旁和声旁的搭配方式是多种多样的,主要有以下6种:
1 左形右声,如:清、松、城、渔、狸、情、描、帽、纺。
2 右形左声,如:鸿、领、救、战、郊、放、鸭、飘、歌。 3 上形下声,如:露、花、岗、草、笠、芳、窥、景、箱。 4 上声下形,如:烈、忘、警、恭、剪、堡、帛、贷、盒。 5 内形外声,如:闻、闷、辫、辩、问。 6 外形内声,如:圆、阁、衷、病、赶、厅、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五章中古音系上文提到,《广韵》与《韵镜》(包括《七音略》)在中古音的研究中是互为补充、缺一不可的。

通过《广韵》与《韵镜》的分析比较,相互参证,中古音的声母、韵母、声调、音值及声韵的配合情况就可以确定了。

第一节中古音的声母和韵母一、中古音的声母《广韵》的声母有三十七个,《韵镜》的声母有三十八个,二者的差别只在于,《广韵》的喉音中有影、晓、匣、以(喻四)四母,《韵镜》的喉音中则有影、晓、匣、云(喻三)、以五母,所以《韵镜》比《广韵》多出一母。

就《韵镜》的情况来看,“云”母已从“匣”母中分化出来,但尚未同“以”母合流,这种现象说明《韵镜》所确定的声母要晚于《切韵》(《广韵》的声母即代表《切韵》的声母),但不会晚于守温制作三十字母的晚唐时期,因为在守温的三十字母中云、以已合流为喻。

本书将中古声母确定为三十七个,亦即《广韵》的三十七母,理由是让“云”归“匣”更能反映出隋唐时期汉语声母的面貌。

下面是三十七声母表及其拟音(拟音均为国际音标)。

中古声母音值表表中的三十七声母和唐末宋初的三十六字母相比,唇音中少了四个,正齿音中多了五个,喉音中的喻母有分有合,数目没有增减。

二、中古音的韵母通过第三、四两章我们得知,《广韵》的韵类共有292类(王力《汉语史稿》的分类或王力《汉语音韵学》中的290类再加上戈开三和昔合三)。

如果不计声调,则为92类,其中所含韵母计有142类。

《韵镜》的韵类共有291类(比《广韵》少一个戈开三),如果不计声调,则为90类,其中所含韵母共有139类。

两相比较,《广韵》比《韵镜》只多出真合三、质合三及戈开三三个韵母。

由此可以看出,《广韵》切下字系联的结果和《韵镜》所列的韵类数是极其接近的,这说明了系联结果的可靠性。

本书把《广韵》的142个韵母确定为中古的韵母,下面是这142个韵母的名称及拟音,序次按92类的形式排列,其中平声韵的拟音代表平、上、去三声。

中古韵母音值表1.东开一 屋开一2.东开三 屋开三 3.冬合一 沃合一4.钟合三 烛合三 5.江开二 觉开二 6.支开三7.支合三8.脂开三9.脂合三10.之开三11.微开三12.微合三13.鱼开三14.虞合三15.模合一16.齐开四17.齐合四 18.祭开三19.祭合三20.泰开一21.泰合一22.佳开二23.佳合二24.皆开二25.皆合二26.夬开二27.夬合二28.灰合一29.咍开一30.废开三31.废合三32.真开三 质开三 33.真合三 质合三 34.谆合三 朮合三35.臻开三 栉开三 36.文合三 物合三 37.欣 开三迄开三 38.元开三 月开三 39.元合三 月合三 40.魂合一 没合一 41.痕开一 没开一 42.寒开一 曷开一 43.桓合一 末合一 44.删开二 鎋开二 45.删合二 鎋合二 46.山开二 黠开二 47.山合二 黠合二 48.先开四 屑开四 49.先合四 屑合四 50.仙开三 薛开三 51.仙合三 薛合三 52.萧开四53.宵开三54.肴开二55.豪开一56.歌开一57.戈合一 58.戈开三59.戈合三60.麻开二61.麻合二62.麻开三63.阳开三 药开三 64.阳合三 药合三 65.唐开一 铎开一 66.唐合一 铎合一 67.庚开二 陌开二 68.庚合二 陌合二 69.庚开三 陌开三 70.庚合三71.耕开二 麦开二 72.耕合二 麦合二 73.清开三 昔开三 74.清合三 昔合三 75.青开四 锡开四 76.青合四 锡合四 77.蒸开三 职开三 78.职合三 79.登开一 德开一 80.登合一 德合一81.尤开三82.侯开一83.幽开三84.侵开三 缉开三 85.覃开一 合开一 86.谈开一 盍开一 87.盐开三 叶开三 88.添开四 帖开四 89.咸开二 洽开二 90.衔开二 狎开二 91.严开三 业开三 92.凡合三 乏合三三、中古声母和韵母的配合关系前面在介绍中古声母和韵母的同时,已经涉及到了声、韵之间的配合关系,现在我们将中古的声母与韵母列成一个配合简表,以便全面了解声、韵的配合规律。

表中不列具体的韵母,只列出其等属。

三等韵的情况比较复杂,故分成三等a、三等b、三等c三类。

此三类所代表的韵母及特点详见第四章第三节(《韵镜》)“对中古韵母的分析”部分。

表中“+”号表示声、韵交叉处有音节。

从上表中可以看出,能和一、四等韵相拼的声母共有19个:帮滂並明端透定泥精清从心见溪疑影晓匣来;能和二等韵相拼的声母共有20个:帮滂並明泥知彻澄娘庄初崇生见溪疑影晓匣来1;能和三等a 类韵相拼的声母共有11个:帮滂並明见溪群疑影晓匣;能和三等b类相拼的声母共有34个:帮滂並明泥知彻澄娘精清从心邪庄初崇生俟章昌船书禅见溪群疑影晓匣以来日2;能和三等c类韵相拼的声母与b 类韵的声母相同,只是少一个“俟”而已3。

同时又可以进一步知道,三等b、c两类韵所能拼的声母是最完备的,与一二四等韵及三等a类韵相拼的声母除“端透定”三母外都可以和它们相拼;能够与三等b、c两类相拼而不能与一二四等及三等ɑ类韵相拼的声母则有“邪俟章昌船书禅日群以”十个之多(群母可以与三等a相拼)。

第二节中古音的声调中古的调类共有四个,即平上去入四声。

这在《切韵》《广韵》《韵镜》《七音略》等韵书和等韵书中都记载的很清楚。

关于中古四个调类的调值现在则无从得知,但是我们从古人的描述中可以了解到一些大致的情况。

下面是古人关于四声调值的几种描述。

隋刘善经在《四声论》中说4:“昔周孔所以不论四声者,正以春为阳中,德泽不偏,即平声之象;夏,草木茂盛,炎炽如火,即上声之象;秋,霜凝木落,去根离本,即去声之象;冬,天地闭藏,万物尽收,即入声之象。

”唐阳宁公南阳释处忠《元和韵谱》中说5:“平声者哀而安,上声者厉而举,去声者清而远,入声者直而促。

”唐时日本沙门安然在《悉昙藏》中描写表(或疑表为袁之误)信公所传日译汉音的声调说:“平声直低,有轻有重;上声直昂,有轻无重;去声稍引,无轻无重;入声径止,无内无外。

”6明释真空《玉钥匙》歌诀:“平声平道莫低昂,上声高呼猛烈强,去声分明哀道远,入声短促急收藏。

”以上几种描写虽用语不尽相同,但描写的特点可以说是大同小异,从中可以大体知道平声的调子是平直的,上声是上扬的,去声是下滑的,入声是短促的。

我们根据平上去入四字也可以知道四声调值的大概,因为此四字本身就是对当时四声调值的描写。

由于中古四声到今音中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一般人很难把握现代四声在中古时的调属。

为了便于初学,前人王鉴曾作《四声纂句》,旨在将汉字按中古四声辑成四字成语,以助记认。

逐条读之,合调成趣。

今仿其例编成中古四声歌诀如下,以供读者参考。

1例外:“打”字韵属二等,声属端母。

2如果认为云母(喻三)已经从匣母中分化出来,象《韵镜》中所列的那样,则匣母就应从这些声母中去掉。

3例外:“地”字属三等c类韵,声母为定母。

4刘善经,隋河间人,历官著作佐郎,太子舍人。

日本僧人遍照金刚的《文镜秘府论》载《四声论》一篇,据潘规考证是刘氏所撰。

5见于《大广益会玉篇》书末沙门神珙的《四声五音九弄反纽图序》引文,中华书局,1986年影印版。

6见《悉昙经·卷五中·定异音》条。

中古四声歌诀河海未测官场势恶朝野俱寂明捧暗克依草附木钩腿鬥角垂死挣扎无可救药仁美睡觉忠保御敌兄弟怒目相翦太急挥手告别趋本背末无祸自福为善最乐兰紫桂白梅有傲骨人品正直尧禹帝喾相忍为国惩忿去隙君子意笃模范事迹重返教育夫子圣哲书好字黑人手二册王冕善笛回也好学秦女弄玉天狗望月欢饮坐席民喜瑞雪勤勉度日虽苦快活车马炮卒中午对弈拿土换锡如此妙极第三节几种重要的韵书和韵图一、《集韵》《广韵》之后,陆续出现了几种和《广韵》同属一系的韵书和韵图,这些韵书和韵图主要有《集韵》《壬子新刊礼部韵略》和《七音略》《四声等子》《切韵指掌图》《经史正音切韵指南》等。

《集韵》是《广韵》的增修本。

《广韵》颁行三十一年后(宋仁宗景祐四年,公元1037年),太常博士宋祁、太常丞郑戬上书指出《广韵》“多用旧文,繁略失当”,皇帝遂诏宋祁、郑戬与国子监直讲贾昌朝、王洙共同对《广韵》进行修订,而令刑部郎中丁度、礼部员外郎李淑主持其事7。

修订的宗旨是“务从该广”。

修订本于宋仁宗宝元二年(公元1039年)纂成刊行,皇帝赐名《集韵》。

《集韵》的分韵也是二○六,但其余内容与《广韵》多有不同,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广韵》共分五卷。

《集韵》则分为十卷,其中一二卷为上平声,三四卷为下平声,五六卷为上声,七八卷为去声,九十卷为入声。

2.《集韵》的韵目用字、目次及韵目下所注的独用、同用(《集韵》作“与……通”)与《广韵》有所不同。

例如《广韵》的“肴”、“添”二韵目,《集韵》分别作“爻”、“沾”;《广韵》“业第三十三乏同用”,《集韵》作“业第三十一”;《广韵》“问独用”,《集韵》作“问与焮通”。

3.《广韵》收字26194个,《集韵》收字53525个,比《广韵》多出27331个。

这些多出来的字,有许多是古体、异体或俗体。

例如:穅糠粇4.《广韵》的注释较繁,《集韵》的注释较略。

例如东韵“忠”字,《广韵》注:“无私也,敬也,直也,厚也。

亦州名,本汉临江县,属巴郡,后魏置临州,贞观为忠州。

”《集韵》注:“《说文》:‘敬也。

’亦州名。

”5.《集韵》对一些字的归韵与《广韵》不同,例如“因、堇、寅、银、俊、囷”等字,《广韵》归在真韵,《集韵》则归入谆韵。

6.对于多音字,《广韵》将其字同时归入有关韵中,在字下互注“又音”;《集韵》则未注。

例如“涷”字,《广韵》收入东韵,注“德红切”“又都贡切”;同时收入去声送韵,注“多贡切,又音东”。

《集韵》收入东韵,注“都笼切”,同时收入送韵,注“多贡切”。

7.《集韵》改变了《广韵》的一些切反切用字,例如“6”中所举的涷字,《广韵》作“德红切”,《集韵》作“都笼切”。

8.《集韵》增加了一些字的又音,这些新增的音可能是古音,也可能是方音或为区别词义而增加的新音。

二、《壬子新刊礼部韵略》《壬子新刊礼部韵略》成书于南宋淳祐壬子年(1252年),是毛幌父子《增修互注礼部韵略》的修订本,作者刘渊,江北平水人(今山西临汾人)。

《壬子新刊礼部韵略》有一种革新精神,它将《广韵》、《礼部韵略》等书注明同用的邻韵进行了合并,使二○六韵变成了一○七韵。

该书已佚,现在只能从元代熊忠《古今韵会举要》的记载中得知其分韵的情况是上平声十五韵,下平声十五韵,上声三十韵,去声三十韵,入声十七韵。

一般所说的“平水韵”据说就是指刘渊的《壬子新刊礼部韵略》,因为刘渊是平水人。

但在刘书撰成二十多年以前,金人平水书籍王文郁即编过一本韵书叫《平水韵略》,清人钱大昕曾见过一个刻本,书前有许古在金正大六年(1229年)写的序。

该书分韵为一○六韵,比刘渊的《壬子新刊礼部韵略》只少一个拯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