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秀才(聊斋志异)》阅读答案及翻译
今日考点:初高中文言文常见词“控”的主要用法;今日文章:《聊斋志异》之《柳秀才》(第一部分)

今日考点:初高中文言文常见词“控”的主要用法;今日文章:《聊斋志异》之《柳秀才》(第一部分)【第一部分】【每日考点,小小拓展】今日考点:初高中文言文常见词“控”的主要用法今天我们来一起学习古文中常见词“控”的主要用法控例1: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解析:“控”指拉开(弓)句译:将军的手冻得拉不开弓,铁甲冰冷得让人难以穿上。
例2:果有妇高髻褐帔,独控老苍卫。
(《柳秀才》)解析:“控”指勒马、骑驴等句译:果然有个梳着高高发髻、身披褐色披肩的妇人,独自骑着一头老驴。
【第二部分】【聊斋短文,小小练习】今日文章:《聊斋志异》之《柳秀才》(第一部分)《柳秀才》(第一部分)清蒲松龄《聊斋志异》原文:明季,蝗生青兖间,渐集于沂。
沂令忧之。
退卧署幕,梦一秀才来谒,峨冠绿衣,状貌修伟。
自言御蝗有策,询之,答云:“明日西南道上,有妇跨硕腹牝(pìn)驴子,蝗神也。
哀之,可免。
”令异之,治具出邑南。
伺良久,果有妇高髻褐帔,独控老苍卫,缓蹇(jiǎn)北度。
即爇(ruò)香,捧卮酒,迎拜道左,捉驴不令去。
练习:明季(),蝗生青兖间,渐集于沂。
沂令忧()之。
退卧署幕,梦一秀才来谒(),峨冠绿衣,状貌修伟。
自言御蝗有策,询之,答云:“明日西南道上,有妇跨硕()腹牝()驴子,蝗神也。
哀之,可免。
”令异之,治具出邑南。
伺()良久,果有妇高髻褐帔,独控老苍卫,缓蹇()北度。
即爇()香,捧卮酒,迎拜道左,捉驴不令去。
练习1:翻译划线的重点字词练习2:翻译该段【参考答案】练习1:(朝代)末期。
对……感到担忧。
拜谒、拜访。
大。
母的、雌性的。
等待、等候。
迟钝、迟缓。
点燃。
练习2:明朝末年,青、兖二州发生蝗灾,渐渐蔓延到沂县。
沂县的县令对此感到担忧。
退堂后,(县令)躺在官邸里,(睡着后)梦见一个秀才来拜访,(秀才)头戴高冠,身穿绿衣,身形魁梧高大,自己说有抵挡蝗灾的办法,(县令)询问他,(秀才)回答说:“明天,在西南方的路上,有个妇人,骑着一头大肚子母驴,她就是蝗神。
《聊斋志异》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聊斋志异》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聊斋志异》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丁前溪,诸城人,富有钱谷,游侠好义,慕郭解之为人。
御史行台按访之。
丁亡去,至安丘遇雨。
避身逆旅。
雨日中不止。
有少年来,馆谷丰隆。
既而昏暮,止宿其家,莝豆饲畜,给食周至。
问其姓字,少年云:“主人杨姓,我其内侄也。
主人好交游,适他出,家惟娘子在。
贫不能厚客给,幸能垂谅。
”问:“主人何业?”则家无资产,惟日设博场以谋升斗。
次日雨仍不止,供给弗懈。
至暮锉刍,刍束湿,颇极参差。
丁怪之。
少年曰:“实告客,家贫无以饲畜,适娘子撤屋上茅耳。
”丁益异之,谓其意在得直。
天明,付之金不受,强付少年持入。
俄出仍以反客,云:“娘子言:我非业此猎食者。
主人在外,尝数日不携一钱,客至吾家,何遂索偿乎?”丁赞叹而别。
嘱曰:“我诸城丁某,主人归,宜告之,暇幸见顾。
”数年无耗。
值岁大饥,杨困甚,无所为计,妻漫劝诣丁,从之。
至诸城,通姓名于门者,丁茫不忆,申言始忆之。
踩履而出,揖客入,见其衣敝踵决,居之温室,设筵相款,宠礼异常。
明日为制冠服,表里温暖。
杨义之,而内顾增忧,褊心不能无少望,居数日殊不言赠别。
杨意甚急,告丁曰:“顾不敢隐,仆来时米不满升。
今过蒙推解固乐,妻子如何矣!”丁曰:“是无烦虑,已代经纪矣。
幸舒意少留,当助资斧。
”走怦① 招诸博徒,使杨坐而抽头,终夜得百金,乃送之还。
归见室人,衣履鲜整,小婢侍焉。
惊问之,妻言:“自君去后,次日即有车徒赍送布帛米粟,堆积满屋,云是丁客所赠。
又给一婢,为妾驱使。
”杨感不自已。
由此小康,不屑旧业矣。
异史氏曰贫而好客饮博浮荡者优为之异者独其妻耳受之施而不报岂人也哉然一饭之德不忘丁其有焉 (选自清蒲松龄《聊斋志异》) 【注释】①走怦:派人去。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3分)A.御史行台按访之按:考察B.娘子言:我非业此猎食者业:以……为业C.数年无耗耗:损耗D.无所为计,妻漫劝诣丁,从之诣:拜访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3分) A.惟日设博场以谋升斗俄出仍以反客B.问:“主人何业?” 客至吾家,何遂索偿乎C.丁赞叹而别。
精编初中语文总复习资料:《聊斋志异》课外选读(解析版)

精编初中语文总复习资料《聊斋志异》课外选读知识精讲一、要点梳理《聊斋志异》简称《聊斋》,俗名《鬼狐传》,是中国清朝著名小说家蒲松龄创作的文言短篇小说集。
《聊斋志异》的意思是在书房里记录奇异的故事,“聊斋”是他的书屋名,“志”是记述的意思,“异”是奇怪的事情。
全书共有短篇小说491篇(张友鹤《聊斋志异会校会注会评本》)(朱其铠《全本新注聊斋志异》为494篇)。
《聊斋志异》题材非常广泛,它们或者揭露封建统治的黑暗,或者抨击科举制度的腐朽,或者反抗封建礼教的束缚,具有丰富深刻的思想内容。
描写爱情主题的作品,在全书中数量最多,它们表现了强烈的反封建礼教的精神。
其中一些作品,通过花妖狐魅和人的恋爱,表现了作者理想的爱情。
作品成功地塑造了众多的艺术典型,人物形象鲜明生动,故事情节曲折离奇,结构布局严谨巧妙,文笔简练,描写细腻,堪称中国古典文言短篇小说之巅峰。
(一)赞扬类1.义鼠【原文】杨天一言:见二鼠出,其一为蛇所吞;其一瞪目如椒,似甚恨怒,然遥望不敢前。
蛇果腹,蜿蜒入穴;方将过半,鼠奔来,力嚼其尾。
蛇怒,退身出。
鼠故便捷,欻然遁去。
蛇追不及而返。
及入穴,鼠又来,嚼如前状。
蛇入则来,蛇出则往,如是者久。
蛇出,吐死鼠于地上。
鼠来嗅之,啾啾如悼息,衔之而去。
友人张历友为作《义鼠行》。
【注释】言:说。
瞪目如椒:眼睛瞪得很圆,其状如花椒。
果腹:饱腹,满腹。
蜿蜒:弯弯曲曲的样子。
故:素来。
欻然:欻,读xū。
欻然,快速的样子。
去:离开。
遁去,跑掉。
及:到。
啾啾:拟声词,形容动物细小的叫声。
啾啾如悼息:啾啾的叫声好像在悼念哭泣。
偱:去,跑掉。
张历友:名笃庆,号厚斋,字历友,康熙副贡,蒲松龄诗友,博极群书,而终身未仕,晚年居淄川西昆仑山下,因自号昆仑山人,著有《昆仑山房集》等。
【译文】杨天一说:曾看见两只老鼠出洞,一只被蛇吞下,另一只瞪着眼睛如同花椒粒,非常怒恨,但它只是远远地盯着不敢向前。
蛇吃饱了肚子,就蜿蜒地向洞内爬去;刚爬进一半,那只老鼠猛地扑来,狠狠地死咬住蛇的尾部。
《聊斋志异》阅读习题及答案

《聊斋志异》阅读习题及答案《聊斋志异》阅读习题及答案蒲留仙先生《聊斋志异》,用笔精简,寓意蕴藉。
相传先生居乡里,落拓①无偶,性尤怪僻,为村中童子师,食贫自给,不求于人。
作此书时,每临晨携一大磁罂②,中贮苦茗,具淡巴菰③一包,置行人大道旁,烟茗置身畔。
见行道者过,必搜奇说异,随人所知;渴则饮以茗,或奉以烟,必令畅谈乃已。
偶闻一事,归而粉饰之。
如是二十余年,此书方告蒇④。
故笔法超绝。
(节选自清邹弢《三借庐笔谈》,有删改。
)【注】①落拓:贫困失意,景况凄凉。
②罂(yīng):大腹小口的`瓶或罐。
③淡巴菰:烟草。
④蒇(chǎn):完成。
10.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实词。
(4分)(1)为村中童子师( ) (2)置行人大道旁( )(3)如是二十余年( ) (4)此书方告蒇 ( )11.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2分)A.或奉以烟以伤先帝之明(《出师表》)B.渴则饮以茗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
(《送东阳马生序》)C.不求于人积于今六十岁矣。
(《捕蛇者说》)D.归而粉饰之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幼时记趣》)12.翻译下列句子。
(6分)(1)食贫自给,不求于人。
(2)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郦道元《三峡》)(3)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曹刿论战》)13.文中许多地方都表现了《聊斋志异》“笔法超绝”的原因,请你概括出其中三点。
(3分)参考答案10.(1)做,成为,担任。
(2)放,安放,放置。
(3)这,这样。
(4)才。
(4分)11.D(2分)12.(1)饮食贫乏,自给自足,不向别人求助。
(2)(3)略(每句2分,计6分)13. ①用笔精简,寓意蕴藉(语言简洁,含义深刻);②搜奇说异,随人所知(搜罗奇妙的故事和一些奇异的传说);③偶闻一事,归而粉饰之(长期从民间大量地搜集整理素材);④如是二十余年,此书方告蒇(持之以恒,著书立说)。
(用原文回答或用自己的语言回答出任意3点即可,答对1点给1分,计3分)。
《聊斋志异》阅读答案及译文

《聊斋志异》阅读答案及译文东郡某人,以弄蛇为业。
尝蓄驯蛇二,皆青色,其大者呼之大青,小曰二青。
二青额有赤点,尤灵驯,盘旋无不如意。
期年大青死。
一夜寄宿山寺,既明启笥(笥:箱笼),二青亦渺,蛇人怅恨欲死。
冥搜亟呼,迄无影兆。
然每至丰林茂草,辄纵之去,俾得自适,寻复返。
以此故冀其自至。
坐伺之,日既高,亦已绝望。
出门不远,闻丛薪杂草中寒率作响,停趾愕顾,则二青来也。
大喜,如获拱璧。
视其后,小蛇从焉。
抚之曰:“我以汝为逝矣。
小侣而所荐耶?”出饵饲之,兼饲小蛇。
小蛇虽不去,然瑟缩不敢食。
二青含哺之,宛似主人之让客者。
食已,随二青俱入笥中。
荷去教之旋折,辄中规矩,与二青无少异,因名之小青。
大抵蛇人之弄蛇也,止以二尺为率,大则过重,辄更易。
缘二青驯,故未遽弃。
又二三年,长三尺余。
卧则笥为之满,遂决去之。
一日至淄邑东山间,饲以美饵,祝而纵之。
二青在山中数年,渐出逐人,因而行旅相戒,罔敢出其途。
一日蛇人经其处,蛇暴出如风,蛇人大怖而奔。
蛇逐益急,回顾已将及矣。
而视其首,朱点俨然,始悟为二青。
呼曰:“二青!”蛇顿止。
昂首久之,纵身绕蛇人如昔日状。
又以首触笥,蛇人悟其意,开笥出小青。
二蛇相见,交缠如饴糖状,久之始开。
蛇人乃祝小青曰:“我久欲与汝别,今有伴矣。
”谓二青曰:“原君引之来,可还引之去。
更嘱一言‘深山不乏食饮,勿扰行人,以犯天谴’。
”二蛇垂头,似相领受。
此后行人如常,不知二蛇何往也。
异史氏曰:“蛇,蠢然一物耳,乃恋恋有故人之意,且其从谏也如转圜(如转圜:如同转动圆物那样简单)。
独怪俨然而人也者,以十年把臂之交,数世蒙恩之主,转恩之主,转思下井复投石焉;又不然则药石相投,悍然不顾,且怒而仇焉者,不且出斯蛇下哉。
(选自《聊斋志异》有删节)17、《聊斋志异》的作者是(1分)18、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4分)A.二青亦渺()B.俾得自适,寻复返()C.缘二青驯,故未遽弃()D.因而行旅相戒()19.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A.东郡某人,以弄蛇为业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
《柳秀才(聊斋志异)》阅读答案及翻译

柳秀才明季,蝗生青兖间,渐集于沂,沂令忧之。
退卧暑幕,梦一秀才来谒,峨冠绿衣,状貌修伟,自言御蝗有策。
询之,答云:明日西南道上有妇跨硕腹牝驴子,蝗神也。
哀之,可免。
令异之。
治具出邑南。
伺良久,果有妇高髻褐帔,独控老苍卫,缓蹇①北度。
即蒸香,捧卮酒,迎拜道左,捉驴不令去。
妇问:大夫将何为?令便哀求:区区小治,幸悯脱蝗口。
妇曰:可恨柳秀才饶舌,泄我密机!当即以其身受,不损禾稼可耳。
乃尽三卮,瞥不复见。
后蝗来,飞蔽天日,竟不落禾田,尽集杨柳,过处柳叶都尽。
方悟秀才柳神也。
或云:是宰官忧民所感。
诚然哉!(选自《聊斋志异》,有删改)【注】①缓蹇:迟缓艰难的样子。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下列各项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明季,蝗生青兖间季:末年B.梦一秀才来谒谒:拜见C.迎拜道左道左:道旁D.瞥不复见瞥:瞥见,看见解析:选D。
D项中的瞥,应解释为一瞥之时,喻其短暂,即倏忽,一下子。
参考译文:明朝末年,青、兖二州发生蝗灾,并渐渐蔓延到沂县。
沂县的县令对此很担忧。
这天在公堂幕后休息时睡着了,梦中见一位秀才前来拜见,秀才头戴高冠,身穿绿衣,状貌修伟,自称有抵御蝗灾的好办法。
问他有什么办法,秀才回答说:明日在西南道上,有个妇人骑着一头大肚子母驴,她就是蝗神。
向她哀求,可以免却蝗灾。
县令感到这个梦很奇怪,就置办好酒食早早来到城南。
等了很长时间,果然有个妇人,梳着高高的发髻、披着褐色斗篷,独自一人骑着老驴,缓步往北走着。
县令当即点燃香烛,捧着酒杯,迎上前去,恭谨地站在道旁,并捉住驴子不让走。
妇人问:您想干什么?县令便哀求道:区区小县,希望能得到您的怜悯,逃脱蝗口!妇人说:可恨柳秀才多嘴,泄露我的机密!那就让他身受蝗害,不损害庄稼就是了。
于是饮酒三杯,转眼间不见了。
过后蝗虫飞来,遮天蔽日,却不落在庄稼地,只是云集在柳树上,蝗虫经过的地方,柳叶全被吃光了。
县令这才明白梦中的秀才就是柳神。
有人说:这是县官忧民所感动的。
确实如此啊!。
聊斋志异之《雨钱》中考文言文阅读练习及答案

(二)(8分)雨钱滨州一秀才,读书斋中,有款门者,启视,则一皤然翁,形貌甚古。
延之入,请问姓氏,翁自言:“姓胡,实乃狐仙。
慕君高雅,愿共晨夕。
”秀才固旷达,亦不怪。
遂与评驳今古,殊博洽,镂花雕绘,粲于牙齿,时抽经义,则名理湛深,出人意外。
生惊服,留之甚久。
一日密祈翁曰:“君爱我良厚。
顾我贫若此,君但一举手,金钱自可立致,何不少为周给?”翁默然,似不以为可。
少间,笑曰:“此大易事,但须得十数钱作母。
”生如其请。
翁乃与共入密室中,禹步作咒。
俄顷,钱有数十百万从梁间锵锵而下,势如骤雨,转瞬没膝,拔足而立,又没踝。
广丈之舍,约深三四尺余。
乃语生曰:“此厌君意否?”曰:“足矣。
”翁一挥,钱即画然而止,乃相与扃户出。
生窃喜,自谓暴富。
顷之,入室取用,则满室皆为乌有,惟母钱十余枚寥寥尚在。
生大失望,盛气向翁,颇怼其诳。
翁怒曰:“我本与君文字交,不谋与君作贼!便如秀才意,只合寻梁上君子交好得,老夫不能承命!”遂拂衣去。
(选自蒲松龄《聊斋志异》)【注】禹步:道士在祷神仪礼中常用的一种步法动作。
扃:关闭。
怼:怨恨。
10.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分)(1)延之入(2)君爱我良厚(3)乃相与扃户出(4)颇厌君意否11.下列句中的“之”与“广丈之舍”中的“之”用法和意义相同的是()(2分)A.渔人甚异之 B.忘路之远近C.心乐之 D.乃记之而去1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2分)秀才固旷达,亦不怪。
答案:10、(4分)(1)邀请(2)很(3)一起,共同(4)满足(或“使…满足”)11、(2分)B12、(2分)秀才本来生性旷达,也不以此为怪。
《聊斋志异》阅读答案和原文翻译

《聊斋志异》阅读答案和原文翻译董生,徐州人,好击剑,每慷慨自负。
偶于途中遇一客,跨蹇①同行。
与之语,谈吐豪迈;诘其姓字,云辽阳佟姓;问何往,曰:“余出门二十年,适自海外归耳,”董曰:“君遨游四海,阅人綦多,曾见异人否?”佟曰:“异人何等?”董乃自述所好,恨不得异人之传。
佟曰:“异人何地无之,要必忠臣孝子始得传其术也。
”董又奋然自许,即出佩剑,弹之而歌;又斩路侧小树以矜其利。
佟掀髯微笑,因便借观。
董授之。
展玩一过,曰:“此甲铁所铸,为汗臭所蒸,最为下品。
仆虽未闻剑术,然有一剑颇可用。
”遂于衣底出短刀尺许,以削董剑,脆如瓜瓠,应手斜断如马蹄。
董骇极,亦请过手,再三拂拭而后返之。
邀佟至家,坚留信宿。
叩以剑法,谢不知。
董按膝雄谈,惟敬听而已。
更既深,忽闻隔院纷拏②。
隔院为生父居,心惊疑。
近壁凝听,但闻人作怒声曰:“教汝子速出即刑便赦汝!”少顷,似加搒掠③,呻吟不绝者真其父也。
生捉戈欲往,佟止之曰:“此去恐无生理,宜审万全。
”生皇然请教,佟曰:“盗坐名相索,必将甘心焉。
君无他骨肉,宜嘱后事于妻子。
我启户,为君警厮仆。
”生诺入告其妻妻牵衣泣生壮念顿消遂共登楼上寻弓觅矢以备盗攻仓皇未已闻佟在楼檐上笑曰贼幸去矣。
”烛之已杳。
逡巡出,那么见翁赴邻饮,笼烛方归,惟庭前多编菅遗灰焉。
乃知佟异人也。
异史氏曰:“忠孝,人之血性;古来臣子而不能死君父者,其初岂遂无提戈壮往时哉,要皆一转念误之耳。
昔解大绅与方孝孺相约以死,而卒食其言;安知矢约归家后,不听床头人呜泣而止哉?” (选自《聊斋志异》)注:①跨蹇:骑驴②纷拏:喧闹③搒掠:用板子拷打16.对以下句子中加点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3分)()A.适自海外归耳适:刚刚,才B.董骇极,亦请过手过手:交手C.盗坐名相索坐名:点名D.而卒食言卒:最终17.以下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A.佟掀髯微笑,因便借观 / 不如因善遇之B.为汗臭所蒸,最为下品 / 我启户,为君警厮仆C.董乃自述所好 / 于是赵王乃斋戒五日D.又斩路侧小树以矜其利 / 昔解大绅与方孝孺相约以死18.以下对原文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3分)()A.董生渴望遇异人学异术,途遇佟客,因其自海外归,又身怀利器,想其必为学武之人精通剑术,所以请至家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柳秀才(聊斋志异)》阅读答案及翻译
柳秀才
明季,蝗生青兖间,渐集于沂,沂令忧之。
退卧暑幕,梦一秀才来谒,峨冠绿衣,状貌修伟,自言御蝗有策。
询之,答云:“明日西南道上有妇跨硕腹牝驴子,蝗神也。
哀之,可免。
”令异之。
治具出邑南。
伺良久,果有妇高髻褐帔,独控老苍卫,缓蹇①北度。
即蒸香,捧卮酒,迎拜道左,捉驴不令去。
妇问:“大夫将何为?”令便哀求:“区区小治,幸悯脱蝗口。
”妇曰:“可恨柳秀才饶舌,泄我密机!当即以其身受,不损禾稼可耳。
”乃尽三卮,瞥不复见。
后蝗来,飞蔽天日,竟不落禾田,尽集杨柳,过处柳叶都尽。
方悟秀才柳神也。
或云:“是宰官忧民所感。
”诚然哉!
(选自《聊斋志异》,有删改)
【注】①缓蹇:迟缓艰难的样子。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下列各项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明季,蝗生青兖间季:末年
B.梦一秀才来谒谒:拜见
C.迎拜道左道左:道旁
D.瞥不复见瞥:瞥见,看见
解析:选D。
D项中的“瞥”,应解释为“一瞥之时”,喻其短暂,即“倏忽,一下子”。
参考译文:
明朝末年,青、兖二州发生蝗灾,并渐渐蔓延到沂县。
沂县的县令对此很担忧。
这天在公堂幕后休息时睡着了,梦中见一位秀才前来拜见,秀才头戴高冠,身穿绿衣,状貌修伟,自称有抵御蝗灾的好办法。
问他有什么办法,秀才回答说:“明日在西南道上,有个妇人骑着一头大肚子母驴,她就是蝗神。
向她哀求,可以免却蝗灾。
”县令感到这个梦很奇怪,就置办好酒食早早来到城南。
等了很长时间,果然有个妇人,梳着高高的发髻、披着褐色斗篷,独自一人骑着老驴,缓步往北走着。
县令当即点燃香烛,捧着酒杯,迎上前去,恭谨地站在道旁,并捉住驴子不让走。
妇人问:“您想干什么?”县令便哀求道:“区区小县,希望能得到您的怜悯,逃脱蝗口!”妇人说:“可恨柳秀才多嘴,泄露我的机密!那就让他身受蝗害,不损害庄稼就是了。
”于是饮酒三杯,转眼间不见了。
过后蝗虫飞来,遮天蔽日,却不落在庄稼地,只是云集在柳树上,蝗虫经过的地方,柳叶全被吃光了。
县令这才明白梦中的秀才就是柳神。
有人说:“这是县官忧民所感动的。
”确实如此啊!
搜集整理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