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学质量控制

合集下载

微生物检验的质量控制

微生物检验的质量控制

微生物检验的质量控制微生物检验的质量控制是确保微生物检验结果准确可靠的关键环节。

它包括以下方面:1. 实验室环境控制:实验室应符合微生物检验的有关环境要求,如温度、湿度、照明等。

实验室空气应定期进行空气质量检测,以确保无菌室的无菌状态,避免实验物品受到外界污染。

2. 设备设施的校验和维护:实验室应定期校验和维护微生物检验所使用的设备设施,确保其正常运转和准确度。

培养箱、灭菌器等设备需要周期性地进行校正,酶标仪等精密仪器需要定期进行校准和维护。

3. 样品的采集与保存:微生物样品的采集应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避免样品受到外界的污染。

采集后的样品应妥善保存,避免细菌的生长和繁殖,同时也要避免样品的变质,影响后续检验结果。

4. 质控菌株的使用:质量控制菌株是用于验证微生物检验方法的菌株。

实验室应定期使用质量控制菌株对检验结果进行验证,确保方法的准确性和重复性。

实验室还需参加国家或行业的外部质量评估,与其他实验室的检验结果进行比对,确保检验结果的可靠性。

5. 操作人员的培训和质量控制:操作人员应接受相关的培训,掌握微生物检验的操作规程和技术要求。

实验室还应建立质量控制制度,对操作人员进行监督和考核,确保操作人员的技术水平和操作规范。

6. 数据的记录和分析:实验室应建立完善的数据记录和管理系统,对检验结果进行记录和分析。

实验室应制定相应的质量控制指标,对检验结果进行评估和监控,及时发现和纠正操作中可能存在的问题。

微生物检验的质量控制对于保证检验结果的准确和可靠至关重要。

只有建立和执行科学规范的质量控制措施,才能提高微生物检验的质量和可靠性,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可靠的依据。

微生物检验的质量控制

微生物检验的质量控制

微生物检验的质量控制微生物检验是一项重要的实验室技术,用于检测食品、药品、环境以及医疗机构中的微生物污染情况。

为了保证微生物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必须进行严格的质量控制。

本文将介绍微生物检验的质量控制措施,包括质量控制样品的选择与准备、质量控制的目标、质量控制的方法等内容。

一、质量控制样品的选择与准备在微生物检验中,质量控制样品的选择和准备是进行质量控制的关键步骤。

质量控制样品应具备代表性、稳定性和一致性。

首先,质量控制样品应具备代表性。

选择的质量控制样品应能够反映实际样品的微生物污染情况,并且能够覆盖实验室的检测范围。

例如,在食品微生物检验中,可以选取已知含有特定菌群的食品样品作为质量控制样品。

其次,质量控制样品应具备稳定性。

质量控制样品的微生物含量应稳定,并且能够在一定时间范围内保持一致。

为了确保样品的稳定性,可以进行冷冻保存或添加防腐剂等处理措施。

最后,质量控制样品应具备一致性。

同一个质量控制样品应具有相似的特性和微生物含量,以便在不同批次的检测中进行比较和验证。

可以通过定期对质量控制样品进行检测,确保微生物含量的一致性。

二、质量控制的目标质量控制的目标是确保微生物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以及降低误差和偏差。

具体目标包括:1. 控制负对照样品的检测结果为阴性。

负对照样品是不含有目标微生物的样品,用于评估实验室的污染情况和检测方法的特异性。

负对照样品的检测结果应为阴性,否则说明实验室存在污染问题。

2. 控制正对照样品的检测结果为阳性。

正对照样品是含有特定微生物的样品,用于评估实验室的检测方法和灵敏度。

正对照样品的检测结果应为阳性,否则说明实验室的检测方法存在问题。

3. 控制微生物检验结果的可重复性和可比性。

同一样品在不同时间或者在不同实验室中进行检测,应该得到相似的结果。

通过控制质量控制样品的微生物含量和质量控制方法的一致性,可以确保检测结果的可重复性和可比性。

三、质量控制的方法在微生物检验中,常用的质量控制方法包括内部质量控制和外部质量控制。

微生物检验流程与质量控制

微生物检验流程与质量控制

微生物检验流程与质量控制1.样品采集:选择合适的采样点和时间,采集样品。

保持样品的完整性和无菌状态,以防止外部污染。

2.样品处理:对样品进行处理,以便后续检测。

例如,食品样品可以进行破碎和稀释,以便检测微生物的存在和数量。

3.培养基制备:根据需要选择适当的培养基,准备培养基。

4.增菌:将样品接种到培养基中,以促进微生物的生长。

可使用平板法或液体培养法。

5.培养:将接种后的培养基放入恒温培养箱中进行培养。

根据不同的微生物种类和生长条件,培养时间可能会有所不同。

6.菌落计数:在培养期结束后,对培养基上的菌落进行计数。

可以使用目视计数、平板计数器和自动计数器等不同的方法。

7.鉴定:根据菌落形态、生理生化特性和分子生物学方法等进行鉴定。

常用的鉴定方法包括免疫学方法、PCR和测序等。

8.数据分析:对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和解释,根据需求制作结果报告。

1.环境监测:定期对实验室环境进行空气和表面微生物监测,以确保实验室内无微生物污染。

2.培养基质量控制:对于常用的培养基,需要定期进行质量验证和性能测试,以确保培养基的质量稳定。

3.质控菌株:使用已知的质控菌株进行验证实验,以确保实验方法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4.内部质控:在每批样品中加入内部质控样品,以评估实验的准确度和一致性。

5.标准操作程序:编写标准操作程序(SOP),确保操作的一致性和准确性。

6.培养箱校准:定期校准恒温培养箱的温度,以确保培养条件的准确性。

7.培养基浓度验证:定期检验培养基的浓度,确保适当的细菌增殖。

8.定期培训:对实验人员进行定期培训,确保他们掌握正确的操作流程和技术。

9.实验记录和文件管理:准确记录每个实验的细节和结果,建立完善的文件管理体系。

通过以上流程和质量控制措施,可以确保微生物检验的结果准确和可靠。

这对于保证食品和饮水的安全性,以及制药产品的质量至关重要。

微生物学质量控制

微生物学质量控制
不良
(2)脾脏小,无二级滤泡
免疫功能
(1)血清中IgG、IgM水平低,几乎不存在 丙种球蛋白和特异性抗体
(2)免疫应答速度慢,过敏反应、对异体 移植物的排斥反应以及自身免疫现象消失 或减弱
生长率 (1)不同种属不同 (2)无菌鸟类生长率高于同种普通鸟 (3)无菌大、小鼠与普通鼠差不多 (4)无菌豚鼠和无菌兔比普通的慢
Algebra 2/Trig
微生物学质量控制
M acintosh P IC T im age form at
is not supported
8.6 Radical Expressions and Radical Functions Pages 520-527
A 遗传控制标准化
实验动物的 四个“标准化
工作人员
按微生物学控制分类
实验动物
1 普通动物,CV 2 清洁动物,CL 3 无特定病原体动物,SPF 4 无菌动物GF,悉生动物GN
实验动物微生物等级
2001版国家标准根据微生物和寄生虫等级对实验动
物等级进行了重新设定。
❖ 小鼠
清洁级 SPF级 无菌级
❖ 大鼠
清洁级 SPF级 无菌级
❖地鼠 普通级 清洁级 SPF级 无菌级
生殖
(1)无菌大、小鼠略高于普通大小鼠 (2)豚鼠和兔繁殖能力比普通级低 代谢和营养
无菌动物血中含氮量少,肠管对水的吸收率低, 代谢周期比普通动物长
体内不能合成维生素B和K,易产生这两种维生 素的缺乏症
抗辐射能力 无菌动物抗辐射能力强,抗实验性烫伤和抗
休克死亡能力也强于普通动物 寿命
无菌动物的寿命普遍长于普通动物
小结:微生物感染对人、动物和实验的影响 ❖ 直接影响: (1)引起人畜共患病,影响工作人员的身体健康。 (2)引起动物传染病,影响均衡生产,影响动物健

微生物实验室质量控制

微生物实验室质量控制

检验前- - 不合格标本
检验单与标本容器上的信息不符:如姓名不符、 标本种类不符、检测目的不符等; 痰、环境样本、皮肤、中段尿 等样本申请厌氧培养; 未用无菌容器; 标本量太少;
检验前程序
标本接收 制定接收标准 (如:肉眼可见渗漏,标本类/量,正确保存,预防拭 子干燥,合适运送培基等) 评估合格性,反馈结果 不合格痰处理 尽快通知医护(病房),及时通知患者(门诊)以便 重新采集。
阴性对照菌种 B群链球菌 草绿色溶血链球菌 副流感嗜血杆菌 流感嗜血杆菌
培养基(购买)
保存制造商提供的质量文件 ① 标识明确 ② 生产日期 ③ 保质期 ④ 其他信息(配方,质控,储存条件等) 外观良好、水分适宜、适当的颜色和厚度、无污染、无冷冻等。 无菌试验、性能验证(生长试验、抑制试验、生化反应)、平行试验 启封后,改变了效期及储存条件,宜记录新有效期。储存条件依从厂
检验程序
应制定常规药敏试验方法(纸片扩散法、琼脂稀释法、微量肉汤稀释法、E 试验或 其他)的操作程序(含各类病原体和/或标本的检测药物、质控标准、结果解释 等); 抗菌药物敏感性试验方法包括纸片扩散法、稀释法(琼脂稀释法、肉汤稀释法)、 浓度梯度扩散法(E 试验)或自动化仪器检测; 抗菌药物敏感性试验方法及结果判断至少应遵循上一年的标准。
检验认识不足,缺乏信任;
Hale Waihona Puke 质量控制是准确检验结果的保证
全面质量控制: 检验前 检验中 检验后
检验前程序
申请单
应包括标本来源和诊断 感染类型和/或目标微生物 宜提供抗菌药物使用信息
微生物采集及运送指南
微生物采集及运送指南应包括:
不同部位采集方法 例如血培养:消毒技术、合适标本量、诊断成人不 明原因发热、血流细菌感染宜不同部位2套、每套 2瓶(需、厌氧各一瓶)

请叙述实验动物遗传学和微生物学的分类及其质量控制意义

请叙述实验动物遗传学和微生物学的分类及其质量控制意义

请叙述实验动物遗传学和微生物学的分类及其质量控制意义一、实验动物遗传学的分类及其意义实验动物遗传学,说白了就是研究那些小动物们身上基因是怎么一回事。

这听起来挺复杂,其实就是通过研究这些动物的遗传特征,帮助我们搞清楚人类的一些疾病或者生理问题。

科学家们要做各种实验,肯定得用小白鼠、果蝇这些动物,看看它们的基因变不变,从而推断人类的情况。

遗传学分类?你可以把它分成几个大类,先说说基因型的分类。

比如,有些动物基因很简单,像是小鼠这种常用实验动物,它们的基因很纯净,能帮助科学家观察某些特定基因的作用。

而有些动物的基因更复杂,像果蝇这种基因变化丰富的动物,通过它们能研究到更多的遗传特征,探索变异、突变啥的。

还有一种分类方式是按照基因突变的类型来分。

基因突变肯定有不同的类型,比如插入突变、缺失突变这些,科学家就根据这些突变类型来选用不同的实验动物。

选对了实验动物,咱们就能准确地追踪到基因变动带来的后果。

否则,搞错了,实验结果可就大打折扣了。

所以,遗传学的分类不仅仅是为了让我们更好地理解这些动物,更重要的是,它直接影响实验的准确性,关系到咱们搞科研的质量啊。

质量控制嘛,就是得保证实验动物的基因信息是稳定的,不能乱七八糟。

实验中,如果动物的基因背景不清楚,数据的可靠性就会大打折扣。

做实验的时候,如果不同批次的动物基因背景都不一样,实验结果就没法重复,搞不好每次实验做出来的结果都不一样,这谁敢信呢?动物的健康状况、遗传背景都得有个标准,这样我们才能从实验数据中得到可比性的结论。

所以实验动物的遗传学分类,对保障实验结果的可靠性和可重复性,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实验动物微生物学的分类及其作用说到实验动物的微生物学,这个就有点意思了。

咱们常常知道,实验动物的体内也住着各种各样的微生物,比如细菌、病毒、真菌等。

这些微生物是动物体内生态系统的一部分,虽然它们看不见摸不着,但却能对实验结果产生极大的影响。

比如,有些细菌可能会影响动物的免疫系统,或者改变它们的代谢过程,从而影响实验的准确性。

微生物检验的质量控制—微生物检验室内质量控制(微生物检验课件)

微生物检验的质量控制—微生物检验室内质量控制(微生物检验课件)

2.设备监测 ➢用于检测的温度依赖性设备定时监测温度,如培养箱、水浴箱、冰箱 ➢CO2培养箱每日记录CO2浓度 ➢超净工作台定期做无菌试验 ➢压力灭菌器要监测灭菌效果
3.设备校准验证
➢ 每6个月进行一次检定定或校准: 生物安全柜 CO2浓度检测仪 细胞离心机 压力灭菌器 游标卡尺 培养箱 温度计 移液器 微量滴定管 自动分配器
4. 质量控制: ➢无 菌 试 验 ➢生 长 试 验 ➢与 旧 批 号 平 行 试 验 ➢生 长 抑 制 试 验 ( 适 用 时 ) ➢生 化 反 应 ( 适 用 时 ) 5. 自制培养基每: ➢批 号 产 品 应 检 测 相 应 的 性 能 6. 购买培养基: ➢当 培 养 基 脱 水 、 溶 血 、 破 损 、 冷 冻 、 被 污 染 或 量不足时,仍应进行质量控制。 ➢若 生 产 者 不 能 提 供 所 遵 循 的 质 量 保 证 标 准 , 实 验室应进行质量控制和相应的性能检测。
任何适用的要求确定保留时间。 样品的安全处置应符合地方法规或有关废物管理的建议。
小结
微生物实验室的检验结果为临床感染性疾病提供快速、准确 的病原学诊断依据,指导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达到治疗、控 制和预防感染性疾病的目的。
因此必须建立全面的质量控制体系,保证检验结果的准确性、 可靠性和可重复性。
在实际工作中存在许多复杂因素影响微生物学检验, 可能给检验结果带来偏差甚至错误。
因此,必须对影响检验结果的诸多因素采取控制手段保 证检验结果的正确性
微生物学质量控制
质量控制是临床微生物学实验室为了保证检验结果, 实事求是地反映客观存在而建立的一套操作程序体系, 是质量管理的一部分,致力于满足质量要求。
二、试剂
1. 试剂标记:名称、浓度、储存条件、配制日期、失效期 、生物危害性。

微生物检验的质量控制

微生物检验的质量控制
▪ 〔6〕微生物学检验室负责人应定期对检验人员 进展专业知识和操作熟练程度的考核,提高检验 人员的素质。
2 仪器、设备
▪ 大型微生物检验室的主要仪器及设备包括:
▪ 无菌室、微生物自动鉴定仪、微生物快速初筛 仪、显微镜、菌落计数器、高压灭菌器、干热灭 菌器、离心机、蒸馏设备、培养箱、厌氧箱、水 浴箱、冰箱、超净工作台、酶标仪、洗板机、 PCR仪、电泳仪、凝胶成像系统等。
▪ 制备好的培养基应及时使用,使用 不完的,如无特殊需求,可室温或2-8℃ 冷藏保存。
▪ ▪ 如用塑料袋密封,保存期可延长,
发生变质等被污染迹象或干裂现象的那 么不能再使用。
表1 培养基在2-8℃冷藏条件下保存的有效期
培养基种类 平板培养基 试管(棉塞)培养基 试管(螺旋盖)培养基
保存条件 不装塑料袋 塑料袋密封 不装塑料袋 塑料袋密封 不装塑料袋 塑料袋密封
▪ 〔2〕在严格无菌操作的条件下,按国家规定的样品 采集标准均匀而准确地取样,并及时封口,使样品 具有准确性和代表性。
5 采样
▪ 〔3〕每件样品封口后,贴上标签,做好记录(如 样品名称、采样地点、时间、数量、储藏情况、 采集或送检单位及姓名、采样现场温度、湿度及 卫生状况等)。采集后的样品,一般可保存在28℃的环境中,如果样品是冷冻食品,应保持在 冷冻状态,并及时送检。
▪ 〔4〕采样数量不能少于全部检验需要量的3倍, 以供检验、复检、备查。
6 样品的接收和预处理
▪ 样品送达实验室时,应检查样品标记是 否与样品相符,样品包装状况是否正常。
▪ 假设存在下述情况,应考虑拒收样品:
▪ 〔1〕抽样后样品送达实验室的时间太迟,

使其不能在规定的时间内进展检验;
▪ 〔2〕样品温度太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Smith,1961,1966 Whitenair,1960 Drummond等,1973 Reyniers,1942 Reyniers,1943 Woodard等,1965;Miles,1966
GB/T 14926.41
GB/T 14926.44~14926.49
GB/T 14926.50~14926.55 实验动物微生物学检测方法(3)
GB/T 14926.18~14926.32 实验动物检测方法(4)
GB/T 14926.56~14926.64
GB/T 18448.1~18448.10 实验动物寄生虫学检测方法
饲养条件:无菌隔离器内 来源:第一代通过无菌剖 腹产术,人工哺乳获得; 以后通过无菌动物雌雄交 配繁殖或无菌剖腹产术, 保姆鼠代奶扩群。
隔离器
种类 小鼠 大鼠 豚鼠 兔 狗 猫 山羊、绵羊 猪 马 猴 鸡 鹌鹑
培育者及育成时间 Pleasants,1959 Reyniers1946;ustafsson,1948 Miyakawa1958; Tanami,1959; Wostmann1959; Luckey,1963 Glimsedt,1946 Bleby,1969
定义:微生物控制级别介于SPF动物和普通动物之 间的动物。除普通级动物应排除的病原外,不携 带对动物危害大和对科学研究干扰大的病原。
饲养条件:屏障系统大规模生产 来源:SPF动物扩群 应用:各种科研、教学用大小鼠
清洁级动物特点:
1、微生物特点 清洁级动物比普通级动物要求排除的微生物
和寄生虫多,但比SPF动物少。清洁级动物除 肉眼观察无病外,尸体解剖时,主要脏器、 组织无论是肉眼观看还是病理组织切片均应 无病变。
GB/T 14927.1
实验动物近交系小鼠、大鼠生化标记检测方法
GB/T 14927.2
实验动物近交系小鼠、大鼠皮肤移植法
GB/T 14926.42~14926.43 实验动物微生物学检测方法(1)
GB/T 14926.1~14926.6 实验动物微生物学检测方法(2)
GB/T 14926.8~14926.17
2、饲养管理
清洁级动物饲养于温湿度恒定的万级空 气净化的屏障系统中。
其所用的饲料、垫料、饮用水、笼器具 等都经过消毒灭菌处理。
工作人员需换灭菌工作服、鞋、帽、口 罩等进入动物室进行操作。
无特定病原体动物
(Specific pathogen free animal,简称SPF动物)
定义:指不携带普通动物、清洁动物应排除的病原外, 不携带主要潜在感染或条件致病和对科学实验干扰 大的病原。
SPF动物必须饲养在温湿度恒定的万级空气净 化的屏障系统中,实行严格的微生物控制。
污 洗刷消毒间

接收间 污

饲养室 饲养室 饲养室 检疫室
实验室 实验室 实验室 储物间 消毒后室




染 走


风淋 二更 淋浴

廊一 更

无菌动物
(Germfree animal,简称GF)
定义:指用现有的实验手段检测,动物的体表体内 不携带其它生命体(包括一切微生物和寄生虫) 的实验动物。
微生物学质量控制
Company
LOGO
A 遗传控制标准化
实验动物的 四个“标准化

B 微生物控制标准化
C 环境设施标准化
D 饲料营养的标准化
GB14925
实验动物环境与设施
GB14923
实验动物哺乳类实验动物的遗传质量控制
GB14922.1
实验动物寄生虫学等级及检测
GB14922.2
实验动物微生物学等级及检测
GB/T 14924.9
实验动物配合饲料常规营养成分的测定
GB/T 14924.10
实验动物配合饲料氨基酸的测定
GB/T 14924.12
实验动物配合饲料矿物质和微量元素的测定
GB/T 14924.11
实验动物配合饲料维生素的测定
GB/T 17998
SPF鸡微生物学监测总则
❖微生物质量控制要求:
▪ 要求生产的实验动物达到预定的微生 物质量标准,而且动物实验过程也要 执行同样的微生物质量标准。
外观健康,饮食排泄正常,无异常分泌物, 无临床症状,脏器无眼观病灶。
普通动物作为某些科学研究为探索方法而从事的预
试验 ❖不可用于科研、生产和检定
由于普通级动物繁殖力强,生产量大, 生产成本低,适宜作一般性的教学实验和 预实验用。
清洁动物
(Clean animal,简称CL动物)
实验动物
生物材料
饲养材料
污染源
宠物
设施与仪器
工作人员
按微生物学控制分类
1 普通动物,CV 2 清洁动物,CL
实验动物 3 无特定病原体动物,SPF
4 无菌动物GF,悉生动物GN
实验动物微生物等级
2001版国家标准根据微生物和寄生虫等级对实验动
物等级进行了重新设定。
❖ 小鼠
清洁级 SPF级 无菌级
GB14924.1
实验动物配合饲料通用质量标准
GB14924.2
实验动物配合饲料卫生标准
GB14924.3
实验动物小鼠、大鼠配合饲料
GB14924.4
实验动物兔配合饲料
GB14924.5
实验动物豚鼠配合饲料
GB14924.7
实验动物犬配合饲料
GB14924.8
实验动物猴配合饲料
GB14924.6
实验动物地鼠配合饲料
饲养条件:普通开放环境 来源:经微生物学检查不带有上述病原体的动物,
或SPF动物降级。 应用:豚鼠、兔、犬、猴等大动物的实验研究。
普通动物特点:
1、微生物学特点 要求不携带所规定的人兽共患病病原和动物烈
性传染病的病原。 2、饲养管理
饲养于开放系统。但仍然对温度,湿度,饲料, 垫料,饮水,卫生等有一定控制。 3、生理学特点
饲养条件:屏障系统内 大规模生产/隔离器内 保种 最初来源:将无菌动物/ 悉生动物转移到屏障系统 中饲养繁殖
SPF动物特点:
1、微生物特点 SPF动物除一、二级动物应排除的病原体外,
不携带主要潜在感染或条件致病和对研究实验 干扰大的病原。 2、来源
SPF动物来源为无菌动物或剖腹产动物。 3.饲养管理
❖ 大鼠
清洁级 SPF级 无菌级
❖地鼠 普通级 清洁级 SPF级 无菌级
❖豚鼠 普通级 清洁级 SPF级 无菌级
❖家兔 普通级 清洁级 SPF级 无菌级
❖犬 普通级
SPF级
❖猴 普通级
SPF级
普通动物
(Conventional animal,简称CV动物)
定义:不带有动物烈性传染病和人兽共患病病原 体的动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