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上游历史大洪水分析

合集下载

中国历史大洪水-黄河流域

中国历史大洪水-黄河流域

20 1482年7月(明成化十八年六月)晋东南洪水21 1662年9、10月间(清康熙元年八月)黄河及邻近流域洪水22 1761年8月(清乾隆二十六年七月)黄河三门峡至花园口区间洪水23 1843年8月(清道光二十三年七月)黄河中游洪水24 1875年7月(清光绪元年六月)晋西洪水25 1895年8月(清光绪二十一年六月)山西南部洪水26 1904年7月(清光绪三十年五月)黄河上游及川西北洪水27 1933年8月黄河中游洪水28 1958年7月黄河三门峡至花园口区间洪水29 1977年7月延河、北洛河、泾河洪水30 1981年9月黄河上游洪水31 1982年7月底至8月初黄河三门峡至花园口区间洪水20 1482年7月(明成化十八年六月)晋东南洪水山西省水文总站:宁秀英本章概述明成化十八年(1482年)晋东南地区发生了一场异常大洪水,沁河九女台最高洪水位比1895年(近百年来最大洪水)尚高10m左右,洪峰流量达14000m3/s,为近500年来最大的一场洪水。

与此同时丹河卫河以及河南省境内的伊、洛河也普遍发生了大洪水。

该年气候极为反常,大汛期间降雨持续时间长达数月之久,农历六、七、八3个月,连续多次出现灾害性大洪水。

沁河、伊、洛河下游地区灾情极为惨重,淹死了万余人。

然而在山西省其它地区及陕西省却出现了严重的旱情。

由此可见该年汛期降雨的时空分布也很特殊,这种情况在历史上是罕有的。

虽然洪水发生的年代相去久远,但由于洪水特别大,灾情异常严重,各类史籍如地方志、《明实录》、《明史》、《明通鉴》、《御批历代通鉴辑览》、《行水金鉴》、《续文献通考》等多有所记载。

除此以外,在沁河流域还调查到4处有关该年最高洪水位的题刻、碑记以及至今还流传的洪水民谣。

现将该年暴雨、洪水情况简要归纳如后。

一、雨情从表1所列的记载可以看到该年汛期雨量特别丰沛,洛阳、沁阳等地区自六月至八月淫雨长达3月之久,六月中旬至七月份又连续发生大强度的暴雨,伊、洛河、沁河、丹河多次发生大洪水。

黄河上游龙羊峡(唐乃亥)近年洪水特点分析

黄河上游龙羊峡(唐乃亥)近年洪水特点分析

黄河上游龙羊峡(唐乃亥)近年洪水特点分析任璇(黄河上游水电开发有限责任公司青海西宁810008)内容提要黄河上游龙羊峡以上流域从2018年起已连续三年来水偏丰,唐乃亥水文站是龙羊峡水库的入库站,是黄河干流控制站,是黄河上第一个洪水编号站,也是国家重要水文站和黄河重点报汛站。

通过对唐乃亥水文站近期几年的洪水过程与以前洪水过程进行比较,分析其特点,对黄河上游防洪调度具有参考价值。

近几年黄河上游洪水的特点主要有洪水流量回落慢,洪峰值小,来水量持续时间长的特点,反映出黄河上游气候变暖,生态环境改善的特点。

1引言黄河源于青海省巴颜喀拉山北麓的约古宗列盆地,其中唐乃亥以上为黄河源区,控制流域面积12.2万km2,占黄河流域面积75.2万km2的16%,约占龙羊峡水电站控制面积13.14万km2的93%。

近年来黄河源洪水丰枯变化频繁,对流域洪涝灾害预防和水库运用提出了重要挑战。

本文通过对黄河上游龙羊峡以上流域2017年以后洪水与以前洪水进行比较,分析其特点,为黄河上游梯级水库调度运用和防洪减灾提供参考。

2基本情况2.1唐乃亥以上流域概况黄河唐乃亥水文站介于东经100°09'~100°12',北纬35°35'~35°40'之间。

唐乃亥以上部分为河源段。

河源段从卡日曲始,经星宿海、扎陵湖、鄂陵湖到玛多。

扎陵湖、鄂陵湖两湖海拔高程都在4260m以上,蓄水量分别为47亿m3和108亿m3,为中国最大的高原淡水湖。

黄河绕积石山南麓,向东南流去,穿过若尔盖草原北部,到唐 克和玛曲处,纳入源于四川北部的白河、黑河。

受东面岷山阻挡折向西北,穿行于西倾山和积石山的峡谷间,到唐乃亥后转向东流,经共和盆地进入龙羊峡谷。

该段河流大部分流经于海拔三四千米的高原上,河流曲折迂回,两岸多为湖泊、沼泽、草滩,水质较清,水流稳定,产水量大。

唐乃亥以上流域地处高寒地区,海拔在2600m以上,根据上游14站气象站观测年平均气温在-41C~33C之间,极端最高313C,极端最低达-48.lt,日温差一般在15°C左右,最咼可达20t。

黄河决口古代原因

黄河决口古代原因

黄河决口古代原因
黄河是中国的母亲河,其流域人口众多,经济发展繁荣。

然而,历史上黄河也多次发生过大规模的决口事件,给当时的社会带来巨大的损失。

这些决口事件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地质构造
黄河流域地处地震活跃带,地质构造复杂,地震、断裂等自然灾害频繁发生,加之河流侵蚀力强,河床沉淀物厚,河道淤积,导致了河床高度升高,梯级陡峭,河道弯曲,有利于形成河道破坏。

二、水土流失
黄河流域长期以来人类活动频繁,大量的森林被砍伐,草原被过度放牧和开垦,造成了水土流失,大量的泥沙被冲入黄河,导致了河床高度升高,河道变窄,河道内部的水流速度加快,容易形成水流的侵蚀和冲刷,从而导致河道的破坏和决口。

三、人为破坏
历史上,黄河流域的河道管理不当,人为的修建水利工程、堤坝等结构,改变了河道的自然形态,导致了河床高度升高,河道变窄,河岸侧的沙丘堆积,容易引发决口事件。

综上所述,黄河决口事件是由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包括自然环境、人类活动等多方面因素。

因此,我们应该重视保护生态环境和加强水利工程管理,以降低黄河决口事件的风险。

- 1 -。

中国历史上的灾害与自然灾难

中国历史上的灾害与自然灾难

中国历史上的灾害与自然灾难中国这个古老的东方国家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同时也经历了许多灾害和自然灾难。

这些灾害不仅对中国的人民和社会造成了巨大的影响,也为中国历史增添了许多揪心的篇章。

本文将回顾中国历史上的一些重大灾害和自然灾难,并探讨其对中国社会产生的深远影响。

一、黄河水患与洪灾黄河被誉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然而却因其狂暴的性质而为人所知。

自古以来,黄河就不断地发生水患和洪灾,给中国的农田和民众带来了巨大的破坏。

尤其是在黄河下游的河南、山东等地,洪水泛滥成灾,造成了大量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黄河水患的频繁发生也导致了中国古代帝王的频繁更替和政治动荡,例如商朝和唐朝等朝代的兴衰与黄河的水患密切相关。

二、长江洪水灾害长江是中国最长的河流,也是中国经济最重要的动脉之一。

然而,长江流域每年都会发生严重的洪水灾害。

长江洪水的主要原因包括降雨过多和来自上游的洪水泛滥。

历史上,许多重大的洪水事件给中国的经济和社会稳定带来了巨大冲击。

例如,1954年和1998年的长江洪水灾害,造成了数以千计的人员伤亡和巨额财产损失。

洪水灾害也迫使中国政府加大了对防洪体系的投入和设施建设,以减轻洪水灾害的影响。

三、唐山地震1976年发生的唐山大地震被认为是中国历史上最严重的地震之一。

这次地震的震中位于河北省唐山市,瞬间造成了数十万人死亡和巨额财产损失。

唐山地震的震源深度浅,震级高,加之当时的国家地震监测与预警技术还不发达,因此这场地震给中国社会造成了巨大的冲击。

然而,唐山地震也催生了中国地震学研究和防震减灾工作的蓬勃发展,推动了中国的地震监测和应急救援体系的建设。

四、汶川大地震2008年的汶川大地震是中国近代史上造成人员伤亡最严重的地震之一。

这次地震发生在四川省汶川县,死亡人数超过了八万,给当地的人民和社会带来了巨大的痛苦和损失。

汶川大地震引发了全国范围以及国际社会的巨大关注,中国政府积极展开了救援和重建工作。

此次地震也催生了中国社会对于地震防范与应对的关注,促使中国加强地震科学研究和地震应急管理体系的建设。

百年尺度黄河上中游水沙变化趋势分析

百年尺度黄河上中游水沙变化趋势分析

百年尺度黄河上中游水沙变化趋势分析姚文艺;高亚军;安催花;焦鹏【摘要】According to observed data of runoff and sediment load in the Yellow River from 1919 to 2012, the trend of the runoff and sediment load in the reaches upstream of Tongguan was analyzed with nonlinear statistical methods. The annual runoff and sediment discharge has shown a declining trend in the Yellow River since the mid-1980s,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runoff and the sediment load in the upper and middle reaches of the Yellow River abruptly changed before the late 1960s and abruptly changed again in 1986. At the century scale, the runoff and sediment changes of the Yellow River were mainly influenced by climatic and other natural factors before 1960, high and low runoff and sediment loads occurred with changes in rainfall, while the runoff and sediment changes were influenced by human activities and natural factors since 1960. Though rainfall showed significant changes at different times, the runoff and sediment load decreased continuously. Over the last hundred years, the absolute value of the tendency of the annual sediment transport amount has been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annual runoff, and the absolute values of the tendency of annual runoff and the sediment transport amount in the middle reach have been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ose in the upper reach. Over the last 30 years, the runoff and sediment load were at their lowest levels in the Yellow River, and the outstanding characteristics were the continuous decrease of the runoff and sedimentload, the uneven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the runoff and sediment load, the decrease of the sediment load mainly occurring in the middle reaches, and the decrease of runoff mainly occurring in the upper reaches. Thus, the annual distribution of the runoff and sediment load tended to be uniform, the incoming sediment coefficient tended to decrease, and the relation between runoff and sediment load tended to be strong.%根据黄河有实测资料以来的水文泥沙定位观测数据,利用非线性统计方法分析了1919—2012年黄河潼关以上河段水沙系列变化趋势。

公元前1920年溃决洪水为中国大洪水传说和夏王朝的存在提供依据

公元前1920年溃决洪水为中国大洪水传说和夏王朝的存在提供依据

公元前1920年溃决洪水为中国大洪水传说和夏王朝的存在提供依据吴庆龙;陆斌;张进;张培震;袁道阳;齐乌云;蔡林海;白世彪;陈菁;李荣富;刘志;赵志军;肖晨光;周程婷;毕博;刘莉;Darryl E.Granger;王辉;David J.Cohen;吴小红;叶茂林;Ofer Bar-Yosef【摘要】中国传统史学讲述了一个在治理洪水成功后建立夏朝并开启文明史的故事.然而,洪水和夏朝的历史真实性一直存在争议.本文重建了约公元前1920年黄河上游地震引发的滑坡坝体的渍决洪水,为一万年以来地球上发生的最大的内陆洪水之一,可以解释中国传说的大洪水.本文将夏朝的开端确定为约公元前1900年,比传统的认识晚了2~3个世纪.测定结果表明,此年代的黄河流域状态与新石器向青铜器时代大变迁时的状态相吻合,这同时也佐证了初级国家形态——二里头文化是夏朝存在的考古证据的假说.【期刊名称】《中国水利》【年(卷),期】2017(000)003【总页数】5页(P1-5)【关键词】公元前1920年;中国大洪水传说;夏王朝;黄河;溃决洪水【作者】吴庆龙;陆斌;张进;张培震;袁道阳;齐乌云;蔡林海;白世彪;陈菁;李荣富;刘志;赵志军;肖晨光;周程婷;毕博;刘莉;Darryl E.Granger;王辉;David J.Cohen;吴小红;叶茂林;Ofer Bar-Yosef【作者单位】北京大学,考古学与博物馆学院,100871,北京;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210023,南京;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地震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100029,北京;西安研究所,中煤科工集团,710077,西安;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100037,北京;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地震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100029,北京;中山大学,地球科学与地质工程学院,510275,广州;中国地震局,兰州地震学研究所,730000,兰州;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100710,北京;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所,810007,西宁;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210023,南京;江苏地理信息资源开发与应用协作创新中心,210023,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210023,南京;江苏地理信息资源开发与应用协作创新中心,210023,南京;;;;斯坦福大学,东亚语言与文化学院,94305,斯坦福,美国;普渡大学,地球大气与行星科学学院,47907,西拉法叶,美国;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100710,北京;台湾大学,人类学学院,10617,台北;北京大学,考古学与博物馆学院,100871,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100710,北京;哈佛大学,人类学学院,02138,剑桥,美国【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331.1(*通讯作者:吴庆龙Email:*****************)编者按:善治国者必先治水。

江洪河的历史洪水灾害有哪些?

江洪河的历史洪水灾害有哪些?

江洪河的历史洪水灾害有哪些?一、尧舜禹时期的洪水灾害在中国古代神话中,尧舜禹三代以前,有黄河的洪水泛滥成灾的记载。

据《史记》所载,尧舜禹三代传承,以功德修行和用心治水,成功地化解了黄河的洪水威胁。

他们开辟河道、掘渠引水,使洪水得到了有效的控制。

二、北宋时期的洪水灾害北宋时期的洪水灾害是中国历史上最严重的一次,主要发生在江洪河流域,造成了巨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洪水不仅带来了城市的毁灭和农田的沉没,还导致了水灾流行病的传播。

北宋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包括修建了大量的堤坝和水利工程,以控制洪水的泛滥。

三、清代的洪水灾害清代是江洪河流域洪水灾害频发的时期。

清代的洪水主要受到人类活动和自然因素的影响,如土地开垦不当、森林砍伐、水土流失等。

同时,江洪河的水位也受到来自上游的洪水以及雨水的影响。

清代的洪水灾害给当时的农民生活带来了极大的困扰和损失。

四、近代及现代的洪水灾害近代及现代的洪水灾害主要发生在江洪河流域的工业化时期。

随着工业化的进程,人类活动对江洪河的影响越来越大。

工厂排放的废水和污染物,以及城市化过程中的城市排水系统不完善,导致洪水的频发。

同时,全球气候变暖也加剧了洪水的发生频率和强度。

五、当代的洪水防治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中国在洪水防治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通过修建水利设施、加强预警系统、制定应急预案、加强农田水利建设等措施,中国在减少洪水灾害的影响和损失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然而,洪水灾害的防治工作仍然面临着一系列挑战,包括全球气候变暖和城市化进程等。

以上是关于江洪河的历史洪水灾害的科普文章内容,从尧舜禹时期的洪水灾害开始,一直到近代及现代的洪水灾害,并介绍了当代的洪水防治措施。

洪水灾害的发生不仅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严重的影响,也对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因此,加强洪水防治工作,保护江洪河流域的生态环境和人类安全至关重要。

1958年黄河大洪水安澜入海回眸

1958年黄河大洪水安澜入海回眸

1958年黄河大洪水安澜入海回眸作者:暂无来源:《黄河黄土黄种人(水与中国)》 2021年第7期蔡铁山1958年7月,黄河干流郑州花园口水文站发生自1919年黄河有实测资料以来的最大洪水,治黄部门勇挑重担,敢于担当,研判雨情、水情,提出了不分洪、利用人力防守战胜洪水的建议,得到莅临现场指挥黄河防汛抢险的周恩来总理的批准。

豫鲁两省200多万防汛大军众志成城、顽强拼搏,取得了战胜这场特大洪水的胜利,在人民治黄史上书写了光辉的一页。

“不速之客”来了1958年7月17日凌晨,在河南省郑州市金水路旁的一座两层小楼里,黄河水利委员会正在召开紧急防汛会议,水情部门正在汇报汛情、水情。

与会者个个表情专注,神色严峻,心情格外沉重,仿佛有一块巨石压在心头。

参加会议的时任黄委主任王化云,副主任江衍坤、赵明甫等,这些人民治理黄河的元老、功臣,这些见惯了黄河惊涛骇浪的“老黄河”,此刻无不为黄河面临的严重汛情、水情而忧心忡忡。

20世纪50年代是黄河的丰水期,1958年一进入汛期,黄河流域即连降暴雨。

7月7日以前,山( 西) 陕( 西)区间和渭河中下游普遍降雨50~100毫米,伊河、洛河、沁河流域降雨70~100毫米。

从7月14日开始,山陕区间和三(门峡) 花(园口)干支流区间又连降暴雨,暴雨中心5天累计雨量500毫米,24小时雨量370毫米。

持续的降雨,使黄河下游接连出现洪峰,花园口站计出现5000立方米每秒以上洪峰13次,10000立方米每秒以上洪峰5次。

7月16日20时至17日8时,黄河中下游干支流再降暴雨,这场雨面积更广、强度更大,伊河、洛河、沁河、黄河并涨,四河洪峰叠汇。

自人民治黄以来,黄河防汛面临从未有过的严峻形势。

水情部门根据降雨情况推算,花园口站洪峰流量可能超过20000立方米每秒!会议室里长时间鸦雀无声,空气仿佛凝固了一般。

虽然大家对于汛情、水情有所了解,也对黄河防汛形势有充分的思想准备,但如此巨量的黄河洪水,还是大大超出了大家的预料。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 结论
4.2 气象背景配合,出现长历时,大范围降雨。 大气环流形势支持大范围连续降雨过程,一般 强度小,50毫米以下,黄河上游主产流区降水 日数持续15天以上,面积大,10至20万平方公 里,并且降雨范围影响到长江流域部分地区。 4.3 基流较大。 6至7月大洪水一般上年10月汛末流量就较 大。
2 黄河上游洪水特性
2.2 洪水划分

根据《水文情报预报规范》洪水 量级划分:水文要素重现期小于20年 的洪水,为中小洪水;水文要素重素重现期为大于等 于50年的洪水,为特大洪水。
2 黄河上游洪水特性
2.3 洪水特性 黄河上游地处青藏高原东北角,夏季当西太平 洋副高强大西伸,且停滞少动,使高原上空偏南气 流明显增强,此时孟加拉湾暖湿空气不断北上,此 时如有冷空气南下,则形成持续性的连阴雨天气。 黄河上游大洪水多出现在7至9月,由于降雨面 积大,历时长,加上流域内湖沼草地调蓄作用等, 洪水过程涨落平缓,历时长一般一次洪水过程平均 为30至40天。
4 结论
4.4 其他因素 通过太阳黑子周期性变化与黄河上游大 洪水的相关性统计分析和灰关联度计算,表 明黄河上游大尺度的天气系统与太阳黑子具 有很好的相关性,均发生在太阳黑子的峰、 谷年或峰、谷年的前一年,可以通过太阳黑 子的变化对年最大洪峰流量进行定性预测。
4 结论
ENSO现象是厄尔尼诺厄尔尼诺(ElNino) 现象和南方涛动(Southern Oscillation) 现象的总称,它们对全球性的大气环流和海 洋状况异常都有重大的影响,最终导致陆地 上的洪涝灾害。统计结果表明 ,ENSO现象 与黄河上游唐乃亥以上流域的径流丰枯有着 密切的关系。总体而言 ,伴随着ElNino事件 的发生 ,黄河上游出现枯水的概率较大 ,而 黄河上游的洪水常伴随着LaNina事件发生。
3 主要洪水
根据调查及历史文献,黄河兰州段从7月11日 起涨,18日出现洪峰8500立方米每秒,洪水历时约 20余天,15天洪量达87亿立方米。 3.2 “81.9”洪水
3 主要洪水
1981年8月13至29日黄河上游连续降雨17天,尽管 雨量不大,但起到增加土壤湿度,抬高河道底水作 用。8月30日至9月13日又连续降雨15天,该时段降 雨范围较大,雨量又集中在8月30日至9月5日几天 内,降雨量达100至150毫米。其主要环流特点为: 极涡中心偏于西半球,当位于中高纬度的乌拉尔山 高压脊逐步加强与伊朗高压迭加形成强大的长波脊 时,巴湖至贝加尔湖低压槽也明显加强,由于它的 建立稳定,经常分裂出小槽和小股冷空气不断南下 东移侵入黄河上游地区。与此同时,位于低纬度的
3 主要洪水
印度低压偏北,印度季风气流顺利进入高原的东部, 势力强大的副高脊线已达25°N附近,西伸脊点达 95°E附近,致使我国西部维持一支强劲的西南气 流,孟加拉湾的暖湿气流源源不断地沿高原东侧向 北输送,为产生大范围降雨提供了有利条件。 黄河唐乃亥站9月13日出现洪峰5450立方米每 秒,由于受龙羊峡水库施工围堰和刘家峡水库调蓄, 兰州断面9月15日出现洪峰5600立方米每秒(还原 计算为7090立方米每秒),15天洪量62.6亿立方米 (还原计算为77.7亿立方米)。
黄河上游历史大洪水成因分析
摘要: 本文通过对黄河上游历史大洪水 进行回顾,分析气象与水文背景,以及大洪 水的成因和外部条件等,寻求其特征和变化 规律,为今后防范大洪水提供参考。 关键词:黄河上游 洪水 成因
1 引言
自龙羊峡水库1986年下闸蓄水以来, 黄河上游1989年遭遇洪峰流量接近五十年 一遇的洪水,此后二十多年未发生大洪水, 2012年洪峰流量仅达到3430立方米每秒接 近十年一遇的标准,黄河上游发生大洪水 的概率逐年增加,因此掌握历史大洪水资 料,研究和分析发生大洪水成因和外部条 件,寻求其特征与变化规律,对防范今后 可能出现的大洪水,最大限度的减少洪灾 损失具有重要意义。
3 主要洪水
据史料记载:明嘉靖十四年(1535年)六月大 雨,洪水河溢十余丈,自西抵东六十里,没溺人口 数百,畜类无算;清道光七年(1827年)7月,兰 州黄河水涨,兰州、榆中沿河及东部各滩田、房屋 淹没甚多,灾民无处栖身;清咸丰八年(1858年) 6月22日,黄河水大涨,兰州冲断浮桥,盐场堡沿 河淹死百余人;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兰州出现 大洪水,据水文调查论证,7月18日,最大流量达 8500立方米每秒,这是据史载资料分析获得的黄河 兰州段最大洪水。
黄河上游示意图
2 黄河上游洪水特性
2.1 流域概况 黄河上游为河源至内蒙古托克托(河口镇), 河长3472公里,流域面积386000平方公里,占全流 域面积的51%,主要支流有黑河、白河、洮河、湟 水、大通河等。玛多(黄河沿)以上称河源段,湖 泊、草滩、沼泽众多,海拔高但地势平坦,河谷宽 阔;玛多以下至青铜峡,黄河穿行于高山峡谷中, 川峡相间,水流湍急,蕴藏着丰富的水能资源,其 中位于青甘川三省交界处黄河第一弯的河曲地区, 是黄河流域产流的高值区;黄河出青铜峡后流经宁 夏灌区和河套灌区,两岸几无支流加入,地势平坦, 引水便利。
3 主要洪水
3.3 “89.6”洪水 1989年5月份,黄河上游降水量明显增多,流域 来水有了较大幅度的增加,特别是进入6月份以后 交替发生大范围的连续性大、中、小降雨过程,致 使流域来水猛涨,至6月13日22:00,唐乃亥水文站 断面实测最大洪峰流量为4820立方米每秒,洪峰频 率接近50年一遇,仅次于1981年的5450立方米每秒, 是建国以来的第二位大洪水,年来水量达327亿立 方米,相当于年平均流量1040立方米每秒,为自 1956年有实测资料以来的第一位。
4 结论
什么时候将会发生大洪水目前还不能准 确预测,但可能发生什么样的洪水,是可以 从历史资料中作出估计的,大洪水的雨情特 征非常相似。黄河上游发生大洪水,是多方 面因素综合作用的,总结主要有以下: 4.1 前期降雨较多,流域下垫面饱和。 大洪水发生前均有一个小量级的连续降 雨过程,土壤含水量逐步提高,产流系数增 大,产流模式为蓄满产流。
3 主要洪水
1946年9月13日,黄河兰州段出现最大 流量5900立方米每秒,这是水文实测记载的 最大洪水。据记载,当时铁桥墩全部淹没, 雁滩、段家滩、五里滩、张家滩、刘家滩、 王家滩、人心滩、红柳滩被淹田地200余公 顷,居民上树避灾。
3 主要洪水
3.1 1904年最大历史洪水 1904年7月上旬黄河河源等地开始降雨, 11日至18日,在青藏高原东侧青海东部及川 西北等地,降了持续5至7天的大雨,降雨期 间的环流形势是副高北进西伸强而稳定,印 度低压偏北,西南气流强而持续,巴湖低槽 缓慢东移并不断分裂小槽,使雨区上空形成 稳定的锋区,造成大面积的持续较久的大雨 或暴雨。
3 主要洪水
兰州是黄河流经九省区唯一穿城而过的 大城市,黄河兰州段自明代(1368年)至今 共发生大洪水25次。平均25年出现一次。其 中1949年以来共现4次,即1964年7月,洪峰 流量5600立方米每秒;1967年9月,洪峰流 量5590立方米每秒;1981年9月,洪峰流量 5600立方米每秒。1989年6月至7月由于龙羊 峡水库调蓄,尽管兰州洪峰流量仅3530立方 米每秒,但上游唐乃亥水文站洪峰流量4820 立方米每秒,仍达到大洪水标准。
2 黄河上游洪水特性

黄河上游洪水主要来自兰州以上地区,其中 兰州以上洪水又主要来源于龙羊峡以上。兰州以 下至安宁渡水量略有增加,安宁渡以下至河口镇 由于黄河流经流域内最干旱的地区,多年平均降 水量仅150~300毫米,汛期加水也很少,与兰州 以上洪水遭遇的机会也不多,加之宁蒙河套平原 河道宽浅,河槽调蓄作用较强,而且由于灌溉引 水、河道蒸发渗漏损失等原因,虽然流域面积增 加但洪峰流量与洪水总量却往往有较大削减,一 般可削减20%~2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