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潮毒素中腹泻性贝毒和麻痹性贝毒的研究及进展
海产品有毒物质污染的研究进展

食 品进 出 口部 门重 点检测 的对 象 。腹泻性 贝类 毒素 是 由被 污染 的软 体 贝类引起 的 ,它 引发 的症 状 有腹
泻 、恶 心 、呕 吐 、 中 度 至 重 症 腹 疼 和 痉 挛 、发 冷 等 ,无 致死 报道 ,一般 在 3天 内基本 完全康 复 。麻 痹 性贝类 毒 素 由多种有 毒赤 潮海 藻产 生 ,它 的中毒 症 状开 始为 麻木 ,唇 、舌 有热痛 的感 觉 ,并 传 到面 部 和指 尖 ,往 往 导 致 臂 、腿 和 颈 部 肌 肉丧 失 协 调 性 ,还有 各种 不 常 见 的症 状 。重 症 P P中毒 可导 S 致 呼吸麻 痹而 死亡 _ ] l 。
l ton,t e f d s c iy i t ig m or n o es rou . T h r gr s n t e e r h o a i e p l ui hes a oo e urt sge tn ea d m r e i s e p o e si her s a c fm rn olu
viw e e d。
Ke r : s a oo y wo ds e f d;s e lih p s n;p y h1 r n t d bi he yl( h lfs oio o1 c o i a e p n PCB);o ga tn r no i
海洋 水 产品是 人类重 要 的食 物来 源 。我 国是水
Z ANG i H S ,YI H a ,I n — i N o A Qig x n
( o t hn e n t u eo e n lg S uh C ia S a I si t j Oca oo y,C iee a e f S i cs Gu n z o 1 3 l C i a t h n s d my o c n e , a g h u 5 0 0 , h n ) Ac e
海洋赤潮藻对环境的危害

海洋赤潮藻对环境的危害摘要:赤潮灾害的多发性和普遍性极大危害了海产养殖业和渔业资源,严重破坏了正常的海洋生态系统,直接威胁着人类的生存环境和健康水平。
不仅渔业资源和鱼类养殖业遭受了极大的破坏,海洋生物的种群结构乃至整个海洋生态系统也受到了影响。
在赤潮灾害中,鱼类的大量死亡带来的危害和损失占相当大的比重。
因此,本文对这些海洋赤潮藻对环境危害的研究结果进行了综述。
关键词:赤潮藻;危害;赤潮赤潮是由赤潮藻引起的海洋生态灾害,有害赤潮藻的种源、其生理生态特点及物种和遗传多样性变化,是引发有害赤潮的内因。
随着人口和经济的快速增长,人类活动的加强改变了沿海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增加了海水中营养盐的含量、改变了气候条件及其他环境因子,赤潮则是这种转变的结果。
有害赤潮已经成为当今全球性的海洋灾害,与沙尘暴并列为我国目前面临的、由于人类活动而造成的两大自然灾害之一,严重制约沿海经济的发展、破坏海洋生态环境、威胁人类健康。
据不完全统计,近二十年来,我国的有害赤潮事件就达300多起,仅1998年全年发生赤潮22起,直接经济损失达10亿元以上。
[1]1 赤潮藻的分类赤潮是当今全球性的海洋灾害之一,一方面表现在有害赤潮发生的范围不断扩大,另一方面,能够形成赤潮的有害藻种类数也在不断增加。
已有的资料表明,能够形成赤潮的微藻约在84—267种,其中有毒的在60—78种,约占海洋种浮游植物的1.8%一1.9%l3 。
常见的赤潮毒素有麻痹性贝毒(Paralytic Shellfish poisoning,PSP)、腹泻性贝毒(Diarrhetic Shellfish poisoning,DSP)、神经性贝毒(Neurotoxic Shellfish poisoning,NSP)、记忆丧失性贝毒(Amnesic Shellfishpoisoning,ASP)、西加鱼毒(Ciguatera Fish Poisoning,CFP)等。
贝类毒素

中毒机制:与麻痹性贝毒阻碍钠 离子内流相反,神经性贝类毒素 的活性成分短裸甲藻毒素可以诱 导钠离子内流,从而导致肌肉和 神经细胞的去极化,进而引起平 滑肌的持续收缩。
中毒症状:虚弱、鼻流清 涕、嘴中流黏液、腹泻、 呼吸困难、心动过速、低 血压,可致死亡。
预防措施,同上。生命诚可贵,食 用需谨慎。
失忆性贝类毒素 ( Amnesic Shellfish Poisoning, ASP )
预防措施:主要对贝类产地建立监测制度,对有毒浮 游生物的种类、密度和贝类的毒化状况进行检测,对 贝毒超过限量的产地实施关闭、禁止采捕和销售等措 施。
神经性贝类毒素 (neurotoxic shellfish poison,NSP )
DSP的化学结构之一(右图) 其与摄入由短裸甲藻细胞或毒素 污染的贝类有关。
它是一种相对罕见的神 经毒素性氨基酸。 中毒机制:该毒素的活性成分软骨 藻酸和作为神经递质的谷氨酸一样 具有引起神经细胞兴奋的功能,但 是其强度是谷氨酸的100倍。软骨藻 酸可能引起中枢神经系统海马区和 丘脑区与记忆有关的区域的损伤, 从而导致记忆的丧失。 中毒症状:短期失去记忆,再 起病人肠胃不适,产生呕吐, 腹泻、腹部痉挛等症状,进一 步出现记忆丧失的神经系统症 状和呼吸困难,也可发生死亡 。
尽量不要在发生赤潮时以及的几个星期食用贝类食品。
腹泻性贝类毒素 ( Diarrhetic Shellfish Poisoning,DSP )
它是一类多环聚醚类或大环内酯类 化合物
中毒机制及症状
其活性成分大田软海绵酸能够抑制哺乳动物 细胞液中的磷酸酶的活性,导致蛋白质过磷 酸化,从而对生物的多种生理功能造成影响 类似食物中毒,潜伏期30min~30h不等,持 续2~3d,以腹泻为主,伴有恶心,呕吐,少 数出现腹痛、寒战等等。
海洋生物毒素的提取

2、作用机理
• 麻痹性贝毒(paralytic shellfish poisoning, PSP)是一类阻 断神经细胞钠离子通道,对人体神经系统产生麻痹作用的 海洋生物毒素。该毒素对人体毒性极强,且无特效解救药 物,对人类健康影响很大。我国近海多种可食用贝类中均 含有麻痹性贝毒,福建省东山县广东省大亚湾及台湾省近 年都发生因食用染毒贝类而引起多人中毒死亡事件!
c、细胞毒性检测法
根据离子通道类毒素可以专一性地作用于细胞膜离子通 道的特点建立起来的细胞毒性检测技术,可以快速敏感的检 测毒素。它是利用毒素对细胞的毒性作用来检测毒素存在与 否以及毒性大小的一种技术,可以直接体现所测样品的毒性 状况。 麻痹性贝毒(PSP)可以作用于Na+通道的1位点,阻断 Na+内流,当在培养的细胞中加入Na+通道活化剂,细胞会由 于Na+内流过多而造成肿胀,甚至死亡,但如果同时加入具 Na+通道阻断作用的毒素PSP, Na+内流会因拮抗作用而受到 限制,使得细胞成活,由此可以确定毒素的存在,并根据细 胞的成活率对毒素进行定量分析。
讨论
上述提取的1,2,3,4号提取液经薄层层析后在层析板上均 可见四个黄褐色斑点,这与文献报道的河豚鱼体内含有河豚 毒素、河豚酸、卵巢毒素和肝脏毒素相吻合,且各自的Rf值 相近,其中一个斑点特别明显,推测可能为河豚毒素。从扫 描结果分析对比平行斑点的直径之间存在显著差异:1号提取 展开的四个斑点直径均比2,3,4号的斑点直径大,尤其是河豚 毒素的斑点直径更为明显。也就是说,1号乙酸提取的河豚 毒素含量高于其他三种,这与小白鼠中毒实验得出的结论一 致。
瑞士卡玛TLC scamner-3 全自动薄层层析仪
薄层层析结果与讨论
• 结果: • 肉眼观察1,2,3,4号提取液经薄层层析后在层析板上分别呈 现四个黄褐色斑点,这些斑点直径不等,但展距(Rr值)相 近,差别可能是溶剂的极性不同引起的。经复日成像系统 扫描后这四个斑点清晰可见:1号所得的主斑点的直径相对 较大。
赤潮生物毒素中毒症状有哪些

赤潮生物毒素中毒症状有哪些赤潮生物产生的贝类毒素是目前已知的最毒的有机化合物,包括麻痹性贝毒、腹泻性贝毒、健忘性贝毒、神经性贝毒等。
曾经在东海发生的赤潮中含有麻痹性贝毒毒素。
今天要给大家介绍的海洋灾害小知识是:赤潮生物毒素中毒症状有哪些?权威专家介绍,赤潮生物第一优势种为链状亚历山大藻,该藻种可产生麻痹性贝毒。
麻痹性贝类毒素是我国海洋赤潮毒素中最常见的毒素之一,其毒性极强,尚无特效的解毒方法。
人一旦食用含有此毒素的贝类,可引起人体神经肌肉麻痹,轻者出现口唇麻木和刺痛感、四肢肌肉麻痹等症状,重者可导致呼吸肌麻痹而死亡。
对于轻微的毒素、重金属等,人体可以自行排解。
提醒海鲜爱好者,尽量不要经常吃、大量吃。
如发现误食,出现中毒症状,要马上拨打120,尽快到医院救治。
科普小知识:1外来型和原发型赤潮所谓外来型赤潮是属外源性的,即赤潮并非是在原海域形成的,而是在其它水域形成后,由于外力(如风、浪、流等)的作用而被带到该海区。
这类赤潮往往来去匆匆,持续时间短暂,或者还具有“路过性”的特点,也有可能将同一起赤潮的迁移误认为是发生在不同地点的两起赤潮。
外来型赤潮最常见的是束毛藻赤潮,在中国东南沿海的福建平潭岛几乎年年可见,当地群众称其为“东洋水”或“东洋涨”,即指它是从东面大洋而来的。
1987年8月14~15日见于广东大亚湾的束毛藻赤潮,也应属外来型赤潮。
2原发型赤潮则是在某一海域具备了发生赤潮的各种理、化条件时,某种赤潮生物就地爆发性增殖所形成的赤潮。
此类赤潮地域性明显,通常也可持续较长时日,如果环境条件没有明显改变,甚至可以反复出现。
有些海域还可发现它每天只在某一特定的时间内出现,这应视其为同一起赤潮的时间延续,而不应认为是每天发生一起赤潮。
如果赤潮生物发生更替,则又另当别论。
一般而言,在内湾所发生的赤潮,大多是属于原发型(内源性)赤潮。
赤潮的危害、成因和防治研究进展

赤潮作为一种突发性强、致灾面积广的全球性海 洋生态灾害,其发生机制、监测预防、治理技术等一直 是世界各国研究的重点。由于赤潮的发生机制尚未清 楚,治理赤潮灾害主要采取“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 策略。目前治理技术大都处于理论或实验室阶段,且 每种方法都有其自身局限性。 3. 1赤潮治理技术赤潮治理技术包括物理法、化学 法、生物法[12泊$
清液) $ "
生物学教学2021年(第46卷)第7期
-67 -
有毒有害物质,危害水体环境和海洋生物的健康。 可见,赤潮的发生会打破海洋生态系统在生物与
环境、生物与生物之间保持着的一种相互依存、相处制 约的动态平衡,严重影响海洋水体中正常的物质循环 和能量流动[2: $
1.2赤潮对人类社会的影响赤潮灾害不仅打破海 洋生态系统的平衡,还对人类的健康和经济活动造成 巨大的影响。 1.2. 1 通过食物链进入人体,威胁人类的健康和生命 安全一些有毒赤潮生物分泌的毒素尽管不会直接导 致海洋动物死亡,但是这些赤潮生物被海洋动物摄取 后,经食物链的传递,最终进入人体,进而对人类的健 康和生命安全造成威胁。这类毒素通常称为“贝毒”。 迄今为止,从赤潮生物中已分离出200多种毒素,包括 麻痹性贝类毒素、腹泻性贝类毒素、记忆缺失性贝毒、 神经性贝类毒素以及西加鱼毒素等[z $随着人们对 赤潮毒素的日益关注,近年来不断有新的毒素被发现, 如米氏凯伦藻等能够产生具有溶血活性或细胞毒性的 物质,接触后会损伤鱼鳃组织[5+ $
属于细胞质遗传
8放线菌的遗传物质由抱子传递给后代来自传递过程不遵循孟德尔遗传定律
D.用同一棵桃树上所结桃子的桃核繁殖,后代所
结桃子口味相同,是进行了无性生殖
解析:放线菌的遗传物质通过抱子丝的不均等缢
赤潮的生态学研究进展和展望

赤潮的生态学研究进展和展望杨刚(浙江海洋学院海洋科学与技术学院,浙江舟山316004)摘要本文针对赤潮的生物学研究、赤潮发生机制,赤潮的生态学效应,赤潮的生物学监测和赤潮的防治等方面对整体的赤潮研究进行了简单的回顾和应用介绍,最后对赤潮的研究重点和未来发展方向进行了评述。
关键字赤潮发生机制生态学效应监测防治分类号赤潮(red tide)又称有害藻华(harmful algae bloom ),是由于某种(或某些)微小的浮游藻类或原生动物或细菌,在一定的条件下爆发性繁殖(增殖)或高密度聚集引起水体变色的一种有害的生态异常现象。
赤潮形成后,对海洋生态系统的破坏难以估量: ①赤潮生物的爆发性增殖会造成海水pH值升高,粘稠度增大,改变水生生态系统的群落结构; ②藻类大量死亡时分解作用消耗水中的氧气,导致水域的动物因缺氧而死亡; ③藻类过度密集会堵塞鱼贝类生物的鳃部,使其窒息而死; ④有的赤潮藻类本身含有毒素,鱼贝等生物接触后会发生中毒反应。
有的赤潮毒素容易在鱼贝体内蓄积,人们误食含有毒素的水产品后会引起肢体麻痹,甚至中毒致死。
[1]据报道记载,赤潮在古代发生的次数非常稀少。
20世纪以来,由于工农业迅速发展,沿海地区人口激增,大量的工业废水和城市生活污水未经处理直接排放到海洋中,造成内湾、河口和沿岸水域的严重有机污染和富营养化,赤潮的发生频率不断升高。
并且,赤潮影响的水域面积越来越大,引发赤潮的藻种也越来越多(Hallegraeff,1993 )。
[2]当前,每一个拥有海岸线的国家都受到赤潮的威胁。
因此,赤潮已经成为世界沿海国家所面临的主要海洋环境问题,引起了国际上的广泛关注。
许多临海国家特别是日本和美国已投入大量的人力和物力进行研究。
从发展趋势看,赤潮的发生机理、危害、预测和防治仍将是今后赤潮研究的主流。
1. 赤潮的生物学研究据报道,世界各地己引发过赤潮的生物有200种(福代康夫,1990)。
[3]赤潮生物除少数的原生动物和细菌外,大都属于浮游植物,包括蓝藻、硅藻、甲藻、金藻和隐藻等门类,其中硅藻和甲藻占多数。
贝类毒素

1
麻痹性贝类 毒素 腹泻性贝类 毒素 神经性贝类 毒素 失忆性贝类 毒素 日光皮炎型
麻痹性贝类中毒 (PSP) ●由石房蛤毒素及 其衍生物所致。 ●食用后5分钟—4 个小时出现唇、舌、 手指麻木感,进而 四肢末端和颈部麻 痹,直至全身。 ●常伴有发音障碍、 流涎、头痛、口渴、 恶心、呕吐等。 ●严重者2~12小时 因呼吸肌麻痹死亡。
失忆性贝类中毒(ASP)
1.临床表现:胃肠道紊乱(呕吐, 腹泻,腹痛)和神经系统症状 (辨物不清,记忆丧失,方向知 觉的丧失,癫痫发作,昏迷)。
2.相关食物:贻贝(海虹)有关。 3.并发症:这类中毒以在24小时 内出现胃肠道症状为特征;神经 症状发生在48小时以内。在老年 人中,中毒症状特别严重,可有 阿尔齐默病的症状。迄今为止, 所有死亡均发生在老年病人中。
日光皮炎型
★一般进食一天后
发病,也可14天后 发病。 ★初为面部和四肢 暴露部位出现红肿, 并有灼热、疼痛、 发痒、麻木等感觉; ★后期出现瘀血斑、 水疱或血疱,溃破 后可感染,伴有发 热。
1、食毒贝中毒者应立即引吐,或以5%碳酸氢钠溶液或清水 彻底洗胃,清除残存在胃内的有毒贝类。
2、静脉输液,以利排尿,加速毒物的排泄。
3、予以阿托品1ml,肌肉注射,予以维生素B1\ B6等肌肉注 射,对缓解肢体麻木等中毒性神经麻痹或心动过缓等症状有 一定疗效。 4、全身支持和对症治疗。 5、对局部接触贝毒素者可用誉水冲洗和予以局部止痛等处 理。
1.在海藻大量繁殖期及出现所谓 “赤潮”时,禁止采集、出售、贩 运和食用贝类。 2.在贝类生长的水域采取藻类进行 显微镜检查,如有毒的藻类大量存 在,即有发生中毒的危险,有关部 门应定期预报,有关人员应注意收 听。 3.贝类的毒素主要积聚于内脏,应 注意去除。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图 2 腹泻性贝毒中性成分的化学结构
113 腹泻性贝毒的分析检测方法
11311 生物分析检测法 1) 小白鼠分析检测法 ( mouse bioassay) 该法是由 Yasumoto 等[6] 建立的, 现为
许多地区检测腹泻性贝毒所用。即用丙酮等有机溶剂提取贝类或其它样品中的腹泻性贝 毒, 过分离柱, 吹干浓缩, 以体积分数为 1% 的吐温- 60 生理盐水溶解残留物, 腹腔注 射小白鼠, 观察存活情况, 计算毒力。现中国商检部门即用此方法。作者用此方法检测 了 1998 年渤海赤潮中兴城海域腹泻性贝毒的情况, 结果发现该地区贝类中腹泻性贝毒 的含量达到 011 Mu/ g。
第 16 卷
一般性的加热烹调处理毒素仍较稳定[ 2] 。
三类腹泻性贝毒的毒理作用各有不同, 大田软海绵酸 ( OA) 对小鼠的腹腔注射的 半致死量为 116 @10- 8 g/ g, 会使小白鼠或其它动物腹泻, 现已证明其是一种重要的癌 症促进剂。鳍藻毒素- 3 只会引起腹泻, 小白鼠半致死量为 5 @10- 8 g/ g。第二类大环 内酯- 扇贝毒素对小白鼠的半致死量为 116 @10- 7~ 717 @10- 7 g/ g, 作用是损伤肝。而 磺化毒素及其衍生物的作用部位是心肌, 对小白鼠的半致死量为 1 @10- 7 g/ g[4, 5] 。
鳍藻的细胞侧扁, 大致呈椭圆型, 横沟明显, 在细胞前部, 纵沟短。纵沟、横沟处 有类似鱼鳍的边翅, 横沟处的扁翅为漏斗状。细胞长 40~ 110 Lm, 宽 30~ 100 Lm, 它 的很多种类能产生腹泻性贝毒。此类甲藻在中国南海常年有分布。
在贝类、鱼类和其他动物的滤食或摄食过程中, 海水中产生腹泻性贝毒的藻类作为 食物转移到它们的胃或食道中, 经胃和肠消化、吸收并导致 DSP 在贝体内的积累。积 累这类毒素的贝类有日本栉孔扇贝 ( Chla mys nipponesis aka za ra ) 、凹线蛤蜊 ( Muct a sulcat ara ) 、沙海螂 ( Mya arenari a ) 、 紫贻贝 ( Mytil us cdulis) 、牡蛎 ( Ost rea sp1) 、 P at inopeclen yessoensis、P l acopect en maglla ni cus、凤螺 ( S trombus sp1) 和锦蛤 ( Tapes j aponica ) 等[1, 2] 。
的研究及进展
丁君
( 大连水产学院 农业部海洋水产增养殖生态学重点开放实验室, 辽宁 大连 116023)
摘要: 阐述了赤潮毒素中腹泻性贝毒和麻痹 性贝毒的 传播途 径以及 两种贝 毒的种 类、结
构及其理化、毒理性质 , 着重 介 绍了 腹泻 性 贝毒 的 分析、检 测 方法, 包括 小鼠 分 析法、
1) 气相色谱法 ( gas chromat ography, GC) 可用于分离和测定 OA 系列的毒物, 用乙醚萃取产毒藻类或可疑贝样, 分离和纯化时用硅胶渗透色谱和反相分配色谱, 用氢 焰检测器分析毒物的三甲硅油的衍生物。
2) 高效液相色谱法 ( HPLC) 该法现已广泛为研究者所接受。首先用体积分数 为 80% 的乙醇萃取样品, 过柱、淋洗纯化萃取物, 对于不同的物质, 用不同的荧光物 质、色谱柱和流动相进行分析纯化[8] 。
大鼠 分析法、肠回路分析法等生 物分析 法及气相 色谱、高 效液相 色谱等 化学 分析法 。在
麻痹 性贝毒的分析、检测方法中 着重介 绍了小鼠 法、免疫 分析法、细 胞毒 性检测 法等 生
物方法及高效液相色谱法等化 学方法。这 些方法 均被国 内外各赤 潮研究、 检测单 位所 广
泛采用, 具有很好的实用性。
2) 大鼠分析检测法 ( rat bioassay) 取可疑贝样肝胰腺, 混在 6 g 磨碎的鼠食中喂 给禁食 24 h 的大鼠 ( 100~ 200 g) , 观察其摄入量及粪便的情况, 毒性大小可对照 5大 鼠分析法的毒性参数6 从中查出。
3) 肠回路分析 ( int est inal loop assay) 用体积分数为 1% 的吐温- 60 生理盐水将 悬浮的 DSP 毒物溶解, 注射到兔子或老鼠的肠回路中, 富积的流体体积 ( mL) 与肠回 路的长度 ( cm) 之比大于 10 即认为该样有毒[4] 。
2 麻痹性贝毒
211 引发麻痹性贝毒的藻类及麻痹性贝毒的传播途径
在中国麻痹性贝毒主 要来源于 有毒甲藻。这些甲 藻大多数 属于膝沟 藻属 ( Gony aul ax ) 和 Pyr odinium 属。膝沟藻属包括 G1 acatenella 、G1 catenel la 、 G1cohor ticula 、 G1 exca vata 、 G1f ra tercu 、G1 iber icum、 G1 monila ta 、 G1polyedra 、 G1polygra mma 、 G1 ta mar ensis 和其变种 G1 ta mar ensis Var . 等。P yrodi ni um 属包括 P 1 baha mense 和其 变种 P 1 bahamense Va r1 compr essa 、P 1 phoneus 等。不但这些赤潮生物的游动细胞中含 有麻痹性贝毒毒素, 而且它们的非游动性暂时性胞囊和休眠胞囊中也含有麻痹性贝毒毒 素。Dale 等报道休眠胞囊中的 麻痹性贝毒毒素含量比游动细胞的含 量高 10~ 1000 倍 ( 引自文献 [ 9] ) , 而 Oshima 等测得麻痹性贝毒毒素在 G1 t amar ensis 休眠胞囊和游动细 胞中的含量相同 ( 引自文献 [ 10] ) 。
第 16 卷第 3 期 2 00 1 年 9月
大 连 水产学 院学 报 JOURNAL OF DALIAN F ISHERIES UNIVERSIT Y
Vol. 16 No. 3 Sep . 2 0 0 1
# 综述#
文章编号: 1000- 9957( 2001) 03- 0212- 07
赤潮毒素中腹泻性贝毒和麻痹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贝毒
112 腹泻性贝毒的种类、结构及其理化、毒理性质
腹泻性贝毒是一种脂溶性物质, 其化学结构是聚醚或大环内酯化合物。根据这些成 分的碳骨架结构, 可将它们分成 3 组: ( 1) 酸性成分的软海绵酸及其天然衍生物 ) ) ) 鳍 藻毒素 Ñ - Ó ; ( 2) 中性成分的聚醚内酯 ) ) ) 蛤毒素 ( PTX Ñ - ×) ; ( 3) 其它成分的 扇贝毒素 ) ) ) 45- 羟基扇贝毒素。它们是由彼此相连的环醚组成的[ 3] ( 图 1~ 2) 。
收稿日期: 1999210212 作者简介: 丁君 ( 1973- ) , 女, 助理研究员。
第3期
丁君: 赤潮毒素中腹泻性贝毒和麻痹性贝毒的研究及进展
213
1 腹泻性贝毒
111 引发腹泻性贝毒的藻类及腹泻性贝毒毒素的传播途径
在中国引发腹泻性贝毒 的藻类有: 渐尖鳍藻 ( Di nophy sisacuminata ) 、具尾鳍藻 ( D1 cuta ) 、倒卵 形鳍 藻 ( D1f or tii ) 、底 层原 甲 藻 ( P rorocent rum l ima ) 、 D1 mi tra 、 D1 novegica 、 D1 saccul us 和 D1 tr opos 等[ 1] 。
212 麻痹性贝毒的种类、结构及其理化、毒理性质
麻痹性贝毒是由石房蛤毒素及其天然衍生物组成。到目前为止, 知其组成成分都是 拥有胍基的三环化合物 ( 图 3) 。
麻痹性贝毒是一类神经性毒素, 其分子量低, 是一种二代盐, 白色, 碱性, 易溶于 水, 微溶于 甲醇和乙 醇, 不溶 于非极性 溶剂。它 有两个 滴定基, PKa 分别 是 812 和 1115。它们之间很容易相互转化, 即毒性低的也可转化为毒性高的。
图 1 腹泻性贝毒 的酸性成分的化学结构
国内外研究较多的大田软海绵酸及其衍生物是一类多环聚醚类的脂肪酸衍生物。它 们结构相似, 化学性质十分接近。大田软海绵酸为无色固体、能溶于甲醇、乙醇、氯仿 和乙醚等有机溶剂, 是一种脂溶性物质, 不溶于水, 熔点 134 e , 不吸收紫外线, 对于
2 14
大连 水产 学院学 报
4) 细胞毒性分析 ( cyfofoxicit y) 该法分两种: ( 1) 测定鼠肝细胞经贝毒萃取物 处理后的乳酸脱氢酶渗漏状况, 该法尚不成熟, 需进一步 研究后方可用于 毒性检测; ( 2) L1210 鼠白血病细胞的生长抑制法 用血清培养 L1210 鼠白血病细胞, 加入毒物萃 取物, 测定其细胞生长受抑制的情况, 即可判断其毒性大小。
关键词: 赤潮; 麻痹性贝毒; 腹泻性贝毒
中图分类号: X55
文献标识码: A
20 世纪以来, 赤潮在世界范围内频繁暴发, 直接或间接地影响渔业、滨海旅游业 以及人类的健康, 并破坏海洋生态系统。以中国渤海海域为例, 1998 年发生了面积达 5000 km2 的赤潮, 今年 7 月渤海再次发生大面积赤潮, 面积达 6300 km2, 其生态系统 遭到严重破坏。依据赤潮生物对其他生物的作用情况可将赤潮分为 3 类: ( 1) 无毒赤 潮; ( 2) 对人无毒, 但对鱼类及无脊椎动物有毒的赤潮; ( 3) 有毒赤潮。在有毒赤潮 中, 赤潮毒素作用于人类消化系统、神经系统或心血管系统, 引起中毒, 威胁人类健 康, 这类赤潮最应引起重视。本文中讨论的麻痹性贝毒毒素和腹泻性贝毒毒素即由有毒 赤潮产生。
第3期
丁君: 赤潮毒素中腹泻性贝毒和麻痹性贝毒的研究及进展
215
5) 免 疫 分 析 ( Immunoassays) 包 括 放 射 免疫 分 析 ( RIA) 和 酶 联 免疫 分 析 ( ELISA) 两种, 该法具有选择 性高、灵敏度好的特点。RIA 可以检测到 012 Lmol 的 OA, ELISA 法中所采用的抗体仅与 DTX 和 OA 反应, 但不与其它毒物反应, 因此专一 性较强, 灵敏度可达 10- 9 ( OA) [ 7] 。 11312 化学分析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