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妊娠剧吐病人的心理护理

例妊娠剧吐病人的心理护理
例妊娠剧吐病人的心理护理

?个案护理?

1例妊娠剧吐病人的心理护理

Ps ychological Nursing Care of A Cas e of Hyp ere mesis Gra vidarum

田瑞华 康 沛 王瑞莲

Tian Ruihua,K ang Pei,W ang Ruilian(Beijing Y ou’an Hospital,Beijing100054China)中图分类号:R473.71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9-6493(2003)11B-1361-02

妊娠剧吐的发生可直接影响孕妇的身心健康,少数孕妇呕吐症状可持续到妊娠中晚期,严重影响孕妇的生活质量。引起妊娠剧吐的原因为体内绒毛激素增加以及消极的情绪刺激[1],我院曾于2001年7月31日收治1例孕10周妊娠剧吐合并乙肝病毒感染病人,由于恶心、呕吐病人一直不敢进食,因生理及心理因素作用发生妊娠剧吐,治疗1个月无明显好转,经耐心、细致的心理疏导,症状很快消失并痊愈出院,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 病例介绍

病人,女,31岁,大学本科,公司职员,妊娠10周,停经40d 出现早孕反应,1周后症状明显加重,进食后即吐,呕吐物为胃液及胆汁,外院诊断为“妊娠剧吐”,治疗18d无效,尿酮体(+)~(+++),因化验发现HBsAg(+)、HBeAg(+)、抗-HBc(+),于2001年7月31日转我院治疗。入院后,病人精神极度衰弱,面色苍白,终日蜷缩在病床上,面无表情,语音低弱,住院后给予禁食、补液,补充能量合剂、维生素B6、维生素B1等药物对症支持治疗,但病人恶心、呕吐症状无明显好转,病人情绪低落、焦虑、抑郁,对治疗失去信心,针对这种情况给予积极的护理措施,并请心理医生对其进行心理疏导。使病人恶心、呕吐症状明显减轻并可进少量流食且未吐,逐渐增加饮食量和品种,1周后恢复正常饮食,食欲好,精神状态明显好转。8月16日各项指标基本正常出院。

2 护理

2.1 护理评估 通过观察和与病人及家属的交流了解到病人性格内向,对怀孕心理准备不足,出现早孕反应后则更加紧张,家属认为其31岁怀孕,对其倍加呵护。呕吐长时间治疗不见好转,并发现乙肝病毒携带后,由于对乙肝的片面认识更加重了心理负担,对妊娠失去信心,但又不甘心终生不孕,诸多心理因素交织在一起,加重紧张焦虑情绪,形成恶性循环。

2.2 护理措施

2.2.1 创造良好的休养环境 奥瑞姆认为环境是那些存在于人周围的,影响人的自理力的因素,包括物理的、社会的和心理的因素[2]。在护理该病人过程中我们不仅注重为病人创造良好的物理环境,如新鲜的空气,充足的阳光,整洁的床单位等,同时为其提供良好的人文环境。将病人安排在双人间,同室病友病情不重,性情较随和,易于交往。护士在接触病人时始终保持乐观、热情、饱满的精神状态。治疗和护理过程中对病人关心、体贴,不放过任何机会耐心与其交流,尽量使其心情舒畅,使病人感到自己并不孤独,处处感受到医护人员的关心。

2.2.2 心理疏导

2.2.2.1 激发病人母爱的力量和责任 母爱是人类及其他动物最原始的感情,作为母亲有责任为自己的后代创造最佳的孕育环境,包括营养和情绪,因为母亲在孕期的负性情绪会影响胎儿的生长发育,甚至影响日后子女的性格及情绪状况,胎儿生长发育所需要的营养靠母体供给,尽管现在自身营养状况稍差,但孕早期胚胎生长发育所需营养物质的量较少,妊娠呕吐一般不影响胚胎发育,但随着胎龄增长,胎儿营养需求增加,尤其在孕58d后,胎儿的各器官发育需要通过母体获取各方面的营养,如果呕吐、拒食,会影响胎儿所需营养物质的供给,影响孩子将来的健康。母爱的力量和责任起始于孕早期,母爱从受精卵的着床就开始了,有了这份爱,就会提高孕妇克服困难的勇气,降低孕吐所带来的不适感,甚至忽略这种感觉。其次,母亲的品质、性格有沿袭的特点,母亲性格暴躁、软弱、缺乏面对困难的勇气均会沿袭给下代,这是一种奇妙的“遗传”。病人大学文化,对所孕育后代的质量有较高的期望值。经过疏导,病人的心理起了很大的变化,她说她不能让自己后悔。

2.2.2.2 阻断吃和吐的恶性循环 告诉病人目前各项指标基本正常,其恶心、呕吐主要是由于原来的呕吐兴奋点太强了,不要总把吃和吐联系起来,两者没有必然的联系,吃进去的东西不可能全部吐光,总会给孩子留下一些,不去想吃了不舒服或会呕吐的问题,为了孩子要做100%的努力,母亲坚强的、克服困难的勇气也会延续给后代,作为一种财富传给子女。

2.2.2.3 讲解妊娠呕吐与情绪的关系 心理因素特别是负性情绪在一定条件下可导致妊娠呕吐,临床上常见有对妊娠心理准备不足;对分娩恐惧;对哺育小儿担心等,这些消极的精神因素,能改变中枢神经系统的机能状态,可使呕吐中枢过度兴奋,发生妊娠呕吐[3]。通过和病人的交流,以及对病人的关心、体贴,我们得到了病人的信任,并使她了解到不良情绪对呕吐的影响,消除了对早孕反应的恐惧和对进食的担心。

2.2.2.4 激发病人对大自然的情感 进餐前调整情绪,走到窗前,感受窗外的茵茵绿草,鲜花盛开的景色,让大自然的美景激发病人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热情。

2.2.3 与家属沟通,便于配合治疗 自病人出现妊娠呕吐,家属对其百般照顾,丈夫对其更是柔声细语,凡事依从病人,家属过分关注和宠爱给病人以心理暗示,有意无意地加重了妊娠呕吐[1]。护士耐心向家属解释病人目前的病情,告之不要过分惊恐和忧虑,避免这种负性情绪对病人的心理暗示,加重其呕吐症状,配合医生给予孕妇积极的心理暗示。

2.2.4 适时开展健康教育 病人的某些不良情绪来自于对病情及转归的不理解,如担心乙肝病毒会感染给孩子,对自己将来的身体状况也表示忧虑。分娩会不会加对重身体的损害,等等。在病人症状相对较轻时对其进行健康教育,告诉其有关乙肝病毒携带病人如何调整自己的情绪、饮食及日常生活,乙肝的母婴阻断良好效果,使其增强孕育后代的信心。

3 体会

心理支持的介入在妊娠剧吐病人的治疗和护理中起到药物无法替代的作用,心理支持包括直接和间接心理支持,在该病人的护理及心理疏导过程中,我们不仅运用了语言及非语言方式的直接支持方法,还运用了间接心理支持方法,使其充分感受到来自护理人员的关心、爱护。病人真诚地说:护士热情的语言、关注的目光使我感到温暖和安慰。通过调动环境因素和家庭、社会关系,给病人提供帮助、鼓励和支持,使病人尽快地从心理困境中解脱出来[4]。

丰富的心理学知识和专业知识是有效心理疏导的保证,护士不仅要具备专业知识还必须有一定的心理学知识,妊娠剧吐除生理原因外,还有很重要的心理原因,故与病人心理沟通十分重要,对病人实施心理疏导光有一颗善解人意的心是不够的,心理医生对病人心理状态的分析,准确运用疏导的技巧,离不开心理学及专业知识,为此,护士应加强心理学知识的学习和运用。

健康教育是护理工作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适时有效的健康教育不仅能使病人建立良好的健康行为,还可以使病人消除由于对病情不了解而产生的焦虑、恐惧心理,有效的配合治疗。

护理该例病人给我们的启示:以往认为妊娠剧吐主要是对症支持治疗,对护理在其中的作用没有更深的认识。此个案护理的成功告诉我们:充分认识精神、情绪、家庭等因素对疾病的影响,恰当的心理支持介入,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李秋洪,潘志清.人的异常心理及其矫治[M].第2版.北京:人民

卫生出版社,1997.256.

[2] 白继荣.护理学基础[M].北京: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

联合出版社,1997.86.

[3] 王极盛.女性幸福心理体操[M].北京:中国世界语出版社,2001.

177.

[4] 陈素坤.临床心理护理指导[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2001.108.

作者简介:田瑞华、康沛、王瑞莲工作单位:100054,北京佑安医院。

(收稿日期:2003-09-27)

(本文编辑孙玉梅)

1例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合并

高血压与糖尿病肾病病人的护理Nursing Care of A Cas e of Diabetic Retinop at hy Co mplicat e d Wit h Hyp er2 t ension and Diabetic Nep hrop at hy

席淑新 单 蓉

Xi Shuxin,Shan Rong(Affiliated Ophthalmology and Otolaryngology Hospital of Fudan University,Shanghai 200031China)

中图分类号:R473.5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9-6493(2003)11B-1362-02

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是眼科常见的致盲眼病。它的发生与发展不仅取决于代谢障碍的程度,并与糖尿病的发病年龄、病程长短、遗传因素和糖尿病控制有关[1]。病人常伴有其他脏器功能的损害,而且该疾病治疗效果较差,甚至会引起失明,给病人生活带来很大不便,造成病人抑郁、悲观等心理障碍[2]。2000年3月我病区收治了1例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合并高血压与肾功能不全的病人,利用整体护理的观点和护理程序对该病人实施了全身心的护理,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 病例介绍

病人,男,60岁,因双眼视力模糊,在当地医院治疗无效,视力持续下降,右眼已失明,左眼几乎看不见而入院。该病人有糖尿病病史11a,高血压病史30a,血糖控制经常不稳定。体检:体温36.8℃,脉搏74/min,呼吸18/min,血压26.61/13.3kPa,体重65kg,眼部检查示:右眼眼压5.6kPa,左眼眼压2.0kPa,左眼眼底视网膜全脱,视网膜上散在出血点及色素斑,视网膜前牵拉条索明显,未见明显裂孔,诊断为左眼牵引性视网膜脱离、左眼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右眼继发性青光眼,糖尿病,高血压。入院后经降压药及胰岛素治疗使血压、血糖控制于正常范围,于3月14日在局部麻醉下行左眼晶体切除、玻璃体摘除、眼内激光及C3F8注气术,术中出现胸闷、心悸,即予心电监护,测血压为30.0/14.0kPa,急查血糖9.2mmol/L,尿素氮16.4mmol/L,肌酐280μmol/L,暂时中断手术,使血压下降至22.7/10.7kPa,继续完成手术,安返病房,予抗炎治疗,术后第1天病人无特殊主诉不适,但晚间护理时发现病人上下肢有轻度水肿,再追问其排尿情况,发现术后24h尿量只有200ml,急会诊,立即给予呋塞米40mg静脉注射,5%葡萄糖250ml加凯时10μg、胰岛素16U静脉输注,同时调整降压药及胰岛素的用量,记录24h出入量,经过精心的治疗护理,病人第2天水肿基本减退,24h出入量基本平衡,1周后病情稳定出院。

2 护理

通过对病人详细的主观和客观资料的评估,确定了病人住院期间存在的主要护理问题,并制定相应的护理措施。

2.1 视力进一步降低的危险 相关因素:与视网膜全脱离,眼底血液供应不足有关。预期目标:①病人及家属理解视力进一步降低的可能性;②病人能保持现有的视力。护理措施:①向病人讲解视力进一步降低的危险因素以及如何避免,取得病人配合;②术前嘱病人尽量卧床休息,减少头部运动及震动,以减少条索化的玻璃体对视网膜牵拉,防止视网膜脱离进一步加重;③保持病人大便通畅,勿用力屏气,防止眼底出血;④术后教会病人正确的治疗性体位,并说明其原理,使病人保持依从性,以达到使视网膜平复的治疗效果。效果评估:病人术前视力维持原状。

2.2 有意外受伤的危险 相关因素:与视力高度减退、血压过高有关。预期目标:①病人及家属能认识到具有潜在的危险因素及有关防护措施;②病人在住院期间无意外受伤。护理措施:①向病人及家属详细介绍住院环境,使之熟悉,如病房物品放置、厕所、电梯、办公室的位置;②病人上厕所或外出时一定要有人陪伴;③协助病人及家属辨认并避免潜在的危险因素:如路面滑、不穿易滑的鞋、不在病人活动的场所设置障碍物等;④有头晕或眩晕症状发生时嘱病人卧床休息。效果评估:病人无意外跌倒情况发生。

2.3 对手术缺乏正确认识,有过高期望可能 相关因素:与疾病知识缺乏有关。预期目标:病人及家属能初步了解手术方法及目的,对手术结果持有正确态度。护理措施:①与医生一起向

女性抑郁症病人的性格特征及心理护理

女性抑郁症病人的性格特征及心理护理 女性病人在心理社会应激与认知方面的能力均低于男性,且女性具有特异的性格特征。情绪不稳定,敏感多疑,人际关系紧张;价值感低,缺乏自信,自卑感强;思维缓慢甚至虚无,罪恶妄想;回避社交场合,退缩、孤独,是以持久而显著的心境低落为基本表现,并伴有相应思维和行为异常的一类精神障碍。RSHWHO渡氧专项脑细胞修复工程,针对“脑细胞疲劳、失眠、焦虑”的,集合六个国家(法国、中国、德国、美国、日本、意大利)的科研成果,锁定了影响脑疲劳、神经紧张、抑郁、焦虑、失眠的脑部核心要素,富含121种营养和微量元素,其中活性成分54项,含生物活性的十缩氨基酸,对压力症状缓解功效已经在临床研究上得到证实,在常规治疗的同时需配合科学合理的护理干预措施,以此改善患者日常状况。 抑郁发作的典型症状是情绪低落、思维迟缓和意志活动减退。随着对认识的提高,住院病人的比例近年来大幅度提高,病人住院期间的各种意外亦时有发生。住院病人的治疗自然是最为重要的,但在对病人进行治疗的同时,实施心理护理对帮助病人顺利完成各种治疗、减轻抑郁情绪、消除消极意念和行为、增强生活信心、提高心理健康水平、防止疾病复发也同样具有重要的作用。然而目前心理护理存在着专业化不强、缺乏针对性、策略欠恰当等问题。心理护理应根据病人状的不同程度、不同的疾病阶段与类型以及病人的不同心理特征,实施个体化、有针对性的心理护理。 实例:我科一位40岁的性格内向的女性病人,初中文化,平时寡言少语,因情感极度低落,思维内容障碍而入院,护士在与的交流中得知其丈夫事业心强,平时很少陪伴妻子,妻子长期在家,寂寞孤独,数年后,逐渐感到失去了自我,缺乏自信、低自尊、低价值感,甚至认为丈夫有抛弃她的思想,因而产生了严重的忧郁。针对这种情况,我们从以下几方面对进行了心理护理:其一,加强了与的沟通,建立了良好的护患关系。其二,在与的多次交流中,护理人员向指出了负向想法的根源是由于生活的空虚,目标的缺乏而逐渐导致了低自尊、低价值感,缺乏自信。 RSHWHO渡氧提出了脑营养平衡学说:

护理毕业论文_内科病人的心理护理_正文

护理毕业论文_内科病人的心理护理_正文

内科病人的心理护理 ——糖尿病患者的心理护理 摘要:目的:总结对68例糖尿病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心理护理的体会。方法:对68例前来我院进行诊疗的糖尿病患者行治疗前的心理疏导、治疗中的心理护理指导。结果:68例糖尿病患者通过心理护理指导后对疾病有了正确的认识,树立了占胜疾病的信心。结论:对糖尿病患者进行了心理护理对患者的治疗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对患者的健康恢复和维持健康起着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糖尿病;心理分析;心理护理;健康教育

1 绪论 目前内科疾病的病因相对比较复杂,有些疾病尚缺乏特效治疗。心理护理是护士在护理过程中通过自己的行为、言语、态度、表情和姿势等,改变患者的心理状态和行为,使之有利于疾病的好转。 糖尿病是内科一种常见的代谢疾病。患者的不良情绪,可引发各种并发症而加重病情,因此,做好患者的心理护理显得尤为重要。针对在我院就诊的糖尿病患者各种不良心理状态,给予正确对的心理护理,使其缓解不良情绪,培养健康心理,提高免疫力,促进血糖标准,延缓了并发症的发生,收到良好效果。 现将来我院治疗的大约68例糖尿病患者进行治疗前后心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2 临床资料 2010年3——11月在我科治疗的糖尿病患者约68例,男性56例,女性12例,年龄最小的35岁,最大的85岁,平均年龄66岁。大多数患者为复发,少数为初发。 3 心理分析 3.1 悲观、自责、内疚 此类心态多数发年在中青年患者身上,经过多次检查确诊后,患者逐渐接受患病事实,但得知糖尿病不能根治需终身服药时会情绪悲观,消极厌世,病人患病不能照顾家庭,长年治疗又需要大量金钱,造成家庭拮据。害怕因需要照顾给家庭带来困扰而感到自责、内疚。而他们又正处于学习、创业、的大好时光,常有一种愤怒的情感,加之必须终生控制饮食,更加重了愤怒的心理。同时感到被剥夺了生活的权利与自由,对生活失去信心、情绪低落、整日沉浸在悲观的情绪中,对治疗采取消极的态度,悲伤易泣。有些糖尿病病人,尤其是患有多种合并症,家庭经济状况不良,医疗保障不遂心意,家人的关心照料不周,心境不好的病人,容易对前途丧失信心,对治疗感到无望,甚至产生轻生的念头,对医护人员的治疗不能积极配合,一般不易控制病情,对这种病人一定要耐心劝导,只有排除心理障碍,才能取得较好的疗效。

不同情况下病人的心理护理

一、急性病人的心理护理急性病人,是指那些发病急、病情重因而需要紧急抢救的病人。过去有种错误的观点,认为急性病人病势危急,医护人员的任务就是以最佳的技术和最快的速度抢救病人,无须实施心理护理。近十年来,随着抢救护理科学的形成和发展,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对急性病人也同样需要进行心理护理。因为急性病人不是面临生命威胁,就是遭受躯体伤残,心理正处于高度应激状态。此时,如果进行良好的心理护理,就会缓和其紧张情绪,有助于转危为安。否则,如果在病人心理上高度紧张之时,再加上抢救时的种种劣性刺激,就会加重病情,甚至造成严重后果。队急性病人焦虑恐惧、紧张不安,渴望得到最佳和最及时的抢救,以便转危为安。但急性病人的心理活动又是复杂的,多种多样的。瞬间袭来的天灾、人祸或恶性事故等超常的紧张刺激,可以摧毁一个人的自我应对机制,出现心理异常。一向自以为健康的人突然患了心肌梗塞或神志清醒和脑卒中等,也会因过分恐惧而失去心理平衡。还有那些慢性疾病突然恶化的病人,易于产生濒死感,恐怖、悲哀、失助、绝望等消极情绪往往可以加速病人的死亡。病情不同、年龄不同、社会文化背景不同、经济条件不同等也对病人的心理活动有影响。因此,医护人员要善于具体分析每个急性病人的心理状态,以便有针对性地做好心理护理。由于急性病人的主导心理活动是恐惧,因此,心理护理的中心任务是增强病人的安全感。1.使病人感到医护人员可亲急性病人大都求医心切,一旦进入医院,顿有绝路逢生之感。这时,医护人员应当做到紧张而又热情地接诊。亲切而又耐心地询问,悉心体贴关怀周到,使病人感到在危难之时遇到了救命的亲人。这种医患关系,对抢救过程能否顺利进行有极大的影响,直接影响抢救和治疗效果。2.使病人感到医护人员可信医护人员娴熟的医疗操作技术和严谨的工作作风,不仅是赢得时间使病人转危为安的保证,同时对病人来说又是心照不宣的支持、鼓舞和依靠力量。使病人感到可信、可敬,从而获得安全感。3.使病人感到安全医护人员的医德和技术是病人获得安全感的基础。为了帮助病人缓解心理冲突,减轻精神痛苦,医护人员还应针对每人病人的具体情况做好心理疏导工作。对急性病人,无论预后如何,原则上都应给予肯定性的保证、支持和鼓励,尽量避免消极暗示,尤其是来自家属、病友方面的消极暗示,使病人能够身心放松,感到安全。二、慢性病人的心理护理慢性病人因为需要承受长期的疾病折磨,经历漫长的病程所以往往产生极为复杂的心理活动。慢性病人一开始大都有侥幸心理,即不肯承认自己真的患了疾病,迟迟不愿进入病人角色;一旦是确诊断,又易产生急躁情绪,恨不得立即服上灵丹妙药,于朝夕之间把病治好。这时他们对自己的疾病格外敏感、格外关心,向医护人员寻根刨底,向病友“取经”,或翻阅大量有关书籍,渴望弄清疾病的来龙去脉,企图主动地把握病情。但是,目前许多慢性疾病还没有令人满意的特效治疗方法,所以迫使广大慢性疾病患者只好无可奈何地去适应漫长的疾病过程。[!--empirenews.page--]慢性病人随着病情变化,有时高兴、有时悲伤、有时满意、有时失望;紧张、焦虑、忧愁、愤懑、急躁、烦闷等消极情绪也经常出现。有些病人,由于长期的疾病折磨,人格特征也往往发生变化。那种兴高采烈、生机勃勃的形象不见了,代之以动作迟缓、情感脆弱、谨小慎微、被动依赖、敏感多疑,自我中心等表现。他们过分关注机体感受,过分计较病情变化,一旦受到消极暗示,就迅速出现抑郁心境,有时还可产生悲观厌世之感。对慢性病人的心理护理,必须紧紧围绕慢性疾病病程长、见效慢、易反复等特点,调节情绪、变换心境、安慰鼓励,使之不断振奋精神,顽强地与疾病作斗争。心理护理应当与生理护理结合进行,做到身心积极效应互相促进。例如,慢性病人多出现疼痛、发热、呕吐、呼吸困难、心悸等症状,易引起不良情绪,医护人员应当亲切安慰,并及时妥善处理,病人自然就会情绪好转。又如,慢性病人除每天口服药物外,还经常进行肌肉注射或静脉点滴,这对那些痛阈低的病人来说也常常引起焦虑。技术熟练的护士常常取得病人的信赖,即说明其中也包含了心理护理。再如病人的饮食,不仅要考虑到病人的营养需要和禁忌,也要讲究色、香、味、形、量以及就餐的环境条件等。经验证明,在良好的心理护理配合下,病人不仅能遵嘱就餐,而且还有饮食疗法的意义。另外,幽雅的环境、

浅谈内科老年病人的心理护理

浅谈内科老年病人的心理护理 发表时间:2009-06-17T16:36:35.357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08年11月第21期供稿作者:门丽华刘波 [导读] 如何使老年人在住院期间得到良好的心理护理,是摆在我们护理工作者面前的首要问题: 浅谈内科老年病人的心理护理 门丽华刘波(鹤岗市人民医院黑龙江鹤岗 154100) 【中图分类号】 R473.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5085(2008)21-0089-02 【关键词】护理 现在老年病人增多,老年病人的心理护理问题逐渐引起人们的重视,老年病人的心理状态对治疗有很大影响,如何使老年人在住院期间得到良好的心理护理,是摆在我们护理工作者面前的首要问题: 1.内科老年病人,由于认识及感知能力的减退,使一部分老年病人产生猜疑心理,他们常因眼.耳朵不灵,对任何的言语.表情.行为都变得多疑,甚至猜想自己的病情如何严重。 2.一些阅历较深的老年病人,在焦虑与恐惧的基础上产生不信任心理,怀疑不能对自己做出正确诊断,对治疗不信任,对护理更是挑三捡四,使护理工作实施起来很困难。 3.内科老年病人,由于体弱多病,多数又都是慢性病,有的 可能同时患有多种疾病,给病人带来了很沉重的心理压力,使很多老年人病人对自己的“存在”产生怀疑,表现为焦虑,沮丧,失去信心,如果久治不愈或效果不明显,便会焦虑不安,甚至怀疑自己得了不治之症,即将走到了人生的尽头。 4.内科老年病人由于长期住院治疗,经济上肯定会受到很大影响,又怕拖累儿女,所以对治疗疾病产生厌倦情绪,对治疗失去信心,对未来不抱有希望。 根据以上老年病人的心理特征,个人对此做出如下护理措施,来帮助老年人走出“心理疾病”的阴影。 老年人的心理特点:(1).老年人经历了坎坷人生,自强不息的老人很多,又由于长期患病使他们自我调节功能下降,往往对疾病转归失去信心,因此,在护理上要注意耐心疏导,可结合病人的病情和症状通俗易懂,调整心理平衡,也可以请同种病人治愈的病友,向他们讲他们的切身体会,来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促使他们疾病尽快恢复,早日康复出院。 (2).针对老人的心理特点与疾病的不同,护理时应善于掌握病人的气质类型.性别.性格特点,对不同的病人要采取不同的方式方法,对不同的人说话一定要掌握技巧,对有知识的老年病人要多讲解医学知识,对文化水平比较低的病人要浅显易懂,应该注意语言和善,态度和蔼,使病人知道我们掌握他们的病情,关心他 的疾苦,从而减轻心理压力。 (3).改善老人的消极心理,控制不良情绪,让他们懂得情绪对恢复疾病的重要性,并举出实例现身说教,使他们增加战胜疾病的信心。综上所述,对老年病人的心理护理是非常重要的,为了使老年病人在获得疾病的转归中,得到最好的护理和治疗,使老年病人在经历人生不幸的同时,得到护理人员精心护理,轻松愉快的面对疾病,增加战胜疾病的信心,为早日恢复健康打下坚实的基础。

血液透析病人的心理护理

血液透析病人的心理护理 临颍县人民医院王旭 【摘要】目的讨论血液透析病人的心理护理。方法对我院50位血液透析病人进行总结,取得满意效果。结论针对性的心理护理,能有效的提高透析效果和生存质量。 【关键词】血液透析心理护理 Psychological Nursing of Hemodialysis Patients Linying County People's Hospital Wang Xu [Abstract] Objective To discuss the psychological nursing care of hemodialysis patients. Methods 50 hemodialysis patients in our hospital were summarized, and the results were satisfactory. Conclusion the targeted psychological nursing can effectively improve the dialysis effect and quality of life. [Key words] hemodialysis psychological nursing 血液透析是终末期肾病患者赖以生存的重要替代手段之一,对透析治疗认识不足,其原发病及其并发症带来的各种失调,加之家庭、社会角色的转变以及家庭的经济负担,使他们产生恐惧、焦虑、绝望的心理变化。所以重视和加强对透析患者心理护理,使之达到充分透析,提高生活质量对血透患者至关重要。我们对2010年1月—2014年1月在本院行血液透析的50例患者心理状态进行分析,并有针对性地采取护理对策,收到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内科病人心理护理

内科老年病人心理护理 摘要:本文以作者实际经验为材料,介绍了内科老年病人心理问题,并给出了内科老年病人心理护理的创新性研究——有效沟通。 关键字:内科老年病人心理问题护理 一、心理问题及护理原则 1.焦虑不安 这是老年住院患者最常见的心理问题,每个患者都不同程度地存在,但以首次住院的患者入院第一周最为明显。他们对自己所患何病,严重程度,何时才能治好等还不清楚,因此焦虑不安,表现为烦躁,食欲下降,睡眠不佳等。 护理原则:解释一支持一放松训练。针对患者提出的问题予以认真的解释,使患者了解自己的病情(特殊情况除外如癌症患者等),指出焦虑不安产生的原因及不利影响,并进行放松训练(自我按摩,简易保健操等)。患者均能接纳护士的意见,在较短的时间里消除或减轻这种心理,睡眠及饮食状况会有明显改善。 例1:男,“岁,以心源性晕厥”首次入院。病人不知道自己患了何种严重的心脏病或是脑血管病,因此焦虑不安,经用上述原则进行心理护理,取得了理想效果,确诊后二周出院。 2、孤独寂寞 主要出现在住院时间较长缺少亲人陪护的病人。这类病人多性格内向,不善交往,很少言语,其它病人亦不愿同其交往,加之很少有人前来探视,病人感到非常孤独,十分寂寞,表现为无所事是,情绪

低沉,常常卧床等。 护理原则:建立与病友进行感情交流的渠道是消除孤独寂寞的最好方法。这类病人虽表面沉寂,但内心情感丰富。在护理上要主动与病人接触,交流思想,首先成为病人交往的对象,然后帮助病人与其它病友建立交流的通道,还可引导病人参加一些切实可行的活动,如读书、下棋、打太极拳等。 例2:男,68岁,临床诊断“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肺心病”。病人很少讲话,独自活动,常在床上长时间静卧。我们就主动同他交谈,有针对性地将同病室的病人集中起来参加一些活动,并向病人讲解交往的好处和方法,鼓励他多和别人接触。经过一段时间,病人已和病友们建立了感情,不再感到孤独寂寞了。 3、悲观消极 人到老年自然就有一种日落黄昏的感觉,这种脆弱的心理在患病后得到负性增强,产生悲观失望的心理,认为自己没用了,还要给别人增加负担,所以求治的主动性不高,往往被动配合治疗。主要见于平素自尊心和独立性较强且病情较重的病人。 护理原则:关心一支持一鼓励。病人这一心理产生的基础是不敢面对现实,其实是一种逃避行为。针对这种情况要取得家属的配合,主动关心病人,使病人认识到亲人们爱他(她),盼望他(她)能早日康复,讲解主动配合治疗的意义,在精神上要首先战胜自己。对病人每一点认识的提高和精神的振作都要给以肯定和鼓励.应该指出的是,家属的关心与支持是十分重要的。

传染科病人的心理护理

传染科病人的心理护理 传染病是各种致病性的病原体所引起的具有传染性的疾病, 常可迅速传播, 在一定外界环境条件下可以造成流行, 严重危害人民的健康。传染病区别于其他疾病的重要临床特点是其具有传染性, 因而往往造成病人的心理反应错综复杂、心理压力较大。在传染病的临床疗工作中, 心理护理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临床观察结果表明, 传染病病人除具有一般内科病人的心理特征外, 还有其特殊的心理表现。下面我主要介绍传染病病人的心理反应特点及心理护理措施。 一、传染病病人的心理反应特点 1、恐惧心理这种心理常见于首次患病且确诊病情的病人。乙肝患者普遍存在恐惧、焦虑情绪。主要与乙肝的传染性有关。有些患者不理解隔离的目的和意义,觉得医护人员害怕他们、嫌弃他们,亲朋好友也疏远他们,患者感到自己处于一种独立无援的境地,加重了恐惧心理。有些患者担心疾病的治疗,预后和转归以及对家庭、对社会的责任感。因此,常常表现出心事重重、忐忑不安的焦虑情绪。此时期病人比较敏感, 医务人员的言谈举止均影响病人的情绪。(举例) 2、不安全感、多疑心理有些传染病病人在住院期间害怕再染上其他传染病, 因而在病室内过分小心谨慎, 过分疑虑, 不敢活动, 不敢接触病室内的各种物品。(举例) 3、孤独心理这种心理常见于住院病人。由于传染病室对病人实施严格隔离, 住院病人的动常被限制在一定范围之内,加之严格的探视、陪侍制度, 病人不能经常与家人和朋友见面,病人之间因病种的不同也不能相互来往。这样, 病人往往感到生活单调乏味、精神空虚无聊, 因而产生孤独感。(举例) 4、急躁、担忧心理这种心理常见于慢性传染病病人。由于住院时间长、病情易反复、情绪易波动, 甚至性格发生改变。病情反复时情绪难以控制, 或消沉哭闹, 甚至不配合治疗, 直接影响病人的康复。(举例) 5、悲观、绝望心理这种心理多见于病程长、病情重、经济条件差的病人。18--30岁的青年患者也有悲观绝望的情绪。未婚青年担心由于乙肝的传染,影响个人问题的解决;已婚青年担心婚后的幸福及家庭的破裂。由于病痛长期折磨, 经济难以承受, 造成思想负担沉重, 终日烦躁不安, 情绪不稳定从而产生悲观、绝望的心理(举例) 6、自卑心理这种心理常见于出院病人。传染病人出院时仍担心有传染性, 出院后会传染给亲人和朋友, 更担心因患过传染病而影响工作、学习和社会交往, 此时病人心理复杂, 表现为忧虑不安, 过多询问。(举例) 二、心理护理 心理护理是护理人员通过语言行为影响改变病人的心理状态和行为, 使病人的精神和身体状态得到改善而达到治疗目的。心理护理对传染病病人的治疗过程及康复有着重要意义, 是传染科护士必须掌握的学科。 1、准确掌握病人的心理活动准确掌握病人的心理活动是实施心理护理的前提。医护人员对传染科病人的心理活动特点及情绪变化要掌握、理解、同情, 细心观察病人心理变化的各种因素, 要针对病人不同的具体情况进行心理护理。可以通过接触病人, 细致观察病人的表情、言语及行为或与病人交谈,直接了解其心理活动。也可以通过阅读病历, 了解病人症状及治疗情况、职业文化程度、兴趣等, 此外还可向家属了解病人提出哪些问题及要求, 间接了解其心理活动。然后把看到的听到的、观察到的, 能反映病人精神状态的情况加以分析、判断、推理, 从而准确地分析了解病人的真实心理。 2、注重语言修养语言可以治病, 也可以致病, 甚至致命。关心体贴患者乙肝患者对医护人员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特别敏感:因此,护士应设身处地为患者着想,用亲切的口吻、

62例自杀倾向女性患者的心理护理

62例自杀倾向女性患者的心理护理 目的对有自杀倾向患者特有的心理特征提供有针对性的心理护理,以稳定患者情绪、使其积极配合治疗,促进疾病及早康复。方法对2010年2月~2014年2月我院急诊科接诊的62例自杀倾向女性患者提供有针对性的心理护理:稳定患者情绪、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重视语言艺术和沟通技巧、了解患者心理变化并严格交接班、创造良好舒适的休养环境、争取家属亲友的密切配合、加强护理宣教、合理使用心理疗法。结果62例患者住院治疗期间未发生1例并发症,没有患者出现再次轻生。1例患者因患抑郁症转院,1例患者出院时仍处于痛苦中,其余60例患者均情绪稳定。结论心理康复是身体健康的枢纽,对有自杀倾向女性患者应从精神和心理给予支持,心理护理应贯穿于基础护理的始终,减轻她们心理压力和痛苦,是彻底治愈疾病的关键。 标签:自杀倾向;女性患者;心理护理 2010年2月~2014年2月我院急诊科共接诊自杀倾向女性患者62例,我们发现根据此类患者特有的心理特征提供有针对性的心理护理,对稳定患者情绪、使其积极配合治疗,促进疾病及早康复有较好作用。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2010年2月~2014年2月我院急診科共接诊自杀倾向女性患者62例,其中口服药物者12例,过量饮酒29例(合并中期妊娠1例),割腕1例,饮酒合并服药2例,口服有机磷农药者19例;年龄19~42岁,21~30岁有35例;职业:农民25例,学生9例,在职者17例,无业者11例;婚姻:已婚37例,未婚22例,离异/丧偶3例。多由于一时冲动,想吓唬他人;有1例为抑郁症患者;也有绝望无助的,一心求死者。 2心理特征 患者群体均有其特有的心理特征。女性有着特殊的生理、心理阶段,如行经期、青春期、妊娠期、哺乳期和更年期等。每一阶段的生理变化均伴随相应的心理活动的改变。常常变现为较强烈的情感反应,易出现悲伤和忧愁,甚至变现出强烈的自杀倾向。特殊的生理变化造成了女性患者的心理特征,主要体现在性意识相关方面有羞怯心理,如患病后无法向亲友倾诉、就诊常感到难以启齿,造成过重心理负担;在意志过程方面对痛苦的忍耐性差,易出现焦虑、抑郁、恐惧及猜疑等负面心理状态;当出现过于突然、过于强烈和过于持久的心理应激时,易引起心理防卫机制的失调,甚至出现强烈的自我否定意识,出现自杀倾向[1]。自杀倾向者的心理特征主要表现为:①矛盾心理,②偏差认知,③冲动行为,④人际关系失调,⑤死亡概念模糊,具体可分为:悲观、绝望型;恐惧、紧张型;孤独、羞愧型[2]。 3心理护理

血液透析患者病人的心理护理论文

血液透析患者病人的心理护理论文 血液透析是治疗急慢性肾功衰竭的有效替代疗法之一,血液透析患者的心理护理有着重要的作用。下面是带来的关于血液透析患者的心理护理论文的内容,欢迎阅读参考! 【摘要】目的讨论血液透析病人的心理护理。方法对我院30位血液透析病人进行总结,取得满意效果。结论针对性的心理护理,能有效的提高透析效果和生存质量。 【关键词】血液透析心理护理 血液透析是终末期肾病患者赖以生存的重要替代手段之一,对透析治疗认识不足,其原发病及其并发症带来的各种失调,加之家庭、社会角色的转变以及家庭的经济负担,使他们产生恐惧、焦虑、绝望的心理变化。所以重视和加强对透析患者心理护理,使之达到充分透析,提高生活质量对血透患者至关重要。我们对2008年1月;2010年1月在本院行血液透析的30例患者心理状态进行分析,并有针对性地采取护理对策,收到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我院血液透析30例患者,男性20例,女性10例,年龄28;88岁,平均年龄61岁,慢性肾小球肾炎8例,糖尿病肾病15例,高血压肾病6例,多囊肾1 例;每人每周透析3次,每次透析4h. 2 影响患者心理的因素

2.1 疾病因素由于其肾功能多为不可逆性损害,患者一旦了解到除肾移植外,透析是维持生命的最后治疗方法,而它只能代替正常肾脏的部分排泄功能,不能代替正常肾脏的内分泌和新陈代谢功能,往往产生绝望、恐惧的心理。 2.2 经济因素昂贵的透析费用是透析患者的沉重负担,一旦无法支付治疗费用随时面临生命危险。 2.3 社会支持有资料调查显示良好的社会、家庭支持,对透析患者的身心健康具有直接保护作用。 2.4 自身形象长期透析患者多存在身体水肿、萎缩,口腔异味,皮肤苍白干燥、脱屑多痒、色素沉着,头发脱落等外在形象改变,大部分患者还伴有性功能减弱、性欲减退的改变,因而容易产生自尊受损、羞耻感、抑郁消沉等心理变化。 2.5 治疗因素透析治疗中的反复动静脉穿刺给患者造成一定的心理压力,各种急性并发症和远期并发症的出现常导致患者紧张和丧失信心。 3 透析患者的心理状态 3.1否认心理此病早期没有明显症状,很多患者不重视或者是认为医院误诊,不认为此病有致命性,对疾病并不在乎,导致疾病进一步发展。 3.2恐惧心理患者在接受血透前,大都怀有紧张恐惧心理,担心护士不能一针见血,给患者造成痛苦。 3.3悲观心理透析时间增加,长期疾病缠身,有关知识的增长,

对病人及家属的心理护理

湖南中医药大学继续教育学院本科生(业余)毕业论文 题目:对病人及家属的心理护理 姓名:邓玲玲

对病人及家属的心理护理 姓名:邓玲玲 (摘要):在临床工作中我们发现单纯性地为病人做心理护理往往达不到理想的效果,只有通过家属的积极配合,通过家属与患者之间的亲密关系和熟悉的表达方式,使病人的心理护理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使护理计划得以顺利实施,既有利于病人的康复,又能减少护患纠纷的发生。 (关键词):病人家属、心理、护理 引言 近年来,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心理护理已成为现代护理模式和护理程序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直接关系到病人是否能得到及时正确的医治。疾病治疗的成败与护理工作质量有密切的关系,要提高医疗护理质量,除了给病人做好基础护理外,还必须注意病人的心理状态,了解和掌握病人的心理需要,消除各种不良的心理因素,以取得病人的积极配合。因此,护理人员必须熟悉掌握各科病人的不同心理特点才能做好心理护理。由于疾病来的突然,自觉症状明显,病人没有足够的思想准备,因而往往产生紧张及焦虑。有的病人病情重,害怕疾

病恶化,表现出急躁情绪,病人对反复检查及治疗缺乏耐心,有时对医护人员的态度表现为生硬、粗暴。病人对入院后进行的必要诊断方法和综合治疗措施不了解,有些还会增加痛苦,病人在接受不熟悉的医疗操作中产生恐惧和不安心理。部分需要长期治疗的慢性病人,考虑到经济问题,老人和小孩的抚养问题,以及今后的工作,生活问题,而产生种种忧虑。在临床工作中我们发现单纯性地为病人做心理护理往往达不到理想的效果,只有通过家属的积极配合,通过家属与患者之间的亲密关系和熟悉的表达方式,使病人的心理护理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使护理计划得以顺利实施,既有利于病人的康复,又能减少护患纠纷的发生,然而我们同时发现大部分家属也比较紧张、焦虑、恐惧。他们过分照顾病人、夸大病情,对医务人员提出过高要求,所以我们要想做好病人的心理护理,首先要做好病人家属的心理护理。 一、什么是心理护理 心理护理是心理学在护理过程中的应用,也是护理行为对病人心理活动影响的实施。 人在患病后都会产生特有的心理需求和反应。因此,在护理病人的过程中,家庭成员应通过良好的语言、表情、态度和行为,去影响病人对疾病的错误感受和认识,改变其心理状态和行为。 心理护理的主要目的是消除病人对疾病的紧张、焦虑、悲观、抑郁的情绪,调动病人的主观能动性,从而树立病人战胜疾病的信心;协助病人适应新的社会角色和生活环境。通过心理护理,家庭成员尽

创伤性截瘫患者的心理护理

创伤性截瘫患者的心理护理 发表时间:2016-01-07T15:40:18.493Z 来源:《健康文摘》2015年第8期供稿作者:郝明晓高燕吴爱玲 [导读] 北京市316医院外科创伤性截瘫是由于脊柱受外力而导致脊髓损伤平面以下的肢体感觉运动消失、大小便障碍的一种病症。 郝明晓高燕吴爱玲 (北京市316医院外科北京 100093) 摘要:目的:探讨创伤性截瘫患者心理问题及心理护理措施,促进身心健康,早日康复,提高生活质量。方法:总结我科近3个月来12例创伤性截瘫患者不同心理问题,利用护理学的方法和理论,并提出相应护理措施。结果:患者对护士的信任感增强,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对疾病的认识度增加,消除悲观情绪,以乐观的心态面对疾病,促进早日康复。结论:对创伤性截瘫患者的心理干预,增强了治疗效果,增加了战胜疾病的信心,心理护理需要医护人员、社会、家庭共同参与。 关键词: 心理护理;创伤性截瘫 创伤性截瘫是由于脊柱受外力而导致脊髓损伤平面以下的肢体感觉运动消失、大小便障碍的一种病症。一般第二胸椎以上的脊髓横贯性引起的截瘫称为高位截瘫,第三胸椎以下的脊髓损伤所引起的截瘫称为下半身截瘫[1]。随着现代工业、交通、运输、建筑等行业的高速发展,创伤性截瘫患者日益增加,多见于青壮年。患者心理、生理受到巨大打击,且病程长、恢复慢,患者虽肢体瘫痪,但头脑清楚,思维清晰,情绪波动大,容易失去生活信心,产生焦虑、紧张、恐惧、多疑、缺乏自信甚至厌世等。针对这类患者我们必须采取有效的心理疏导,消除或减轻患者不良情绪,树立自信心,积极配合康复治疗,提高生活质量。现将我科3个月来收治的12例创伤性截瘫患者的心理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1 .临床资料 我科自2014年6月至2014年8月,共收治创伤性截瘫患者12例,其中高位截瘫4例,下半身瘫痪8例,男9例,女3例,平均年龄39岁,平均住院日82天。出院时患者生活能基本自理3例,部分自理9例。 2 .心理特点 2.1入院初期心理特点 易出现震惊、恐惧恐惧等心理反应。无法接受截瘫的事实,寄所有期望于医生,希望自己能够治愈。 2.2 康复期心理特点 悲观、绝望,对治疗失去信心,不积极配合治疗,态度消极,甚至产生自杀的念头。 病人长时间住院,对医院和医护人员产生了依赖心理,不想出院,认为出院会给家庭带来负担和麻烦,习惯了医院生活,认为出院不安全,害怕别人嘲笑、嫌弃。 经过家庭和医护人员的悉心照顾,患者自信心增强,希望早日康复,能正确的面对现实。希望得到疾病相关最新的治疗及康复,积极主动配合治疗,主动同病友交谈,参加社会活动,丰富业余生活等。 3 .心理护理 3.1 入院初期心理护理 3.1.1 安抚情绪在最短的时间内与患者家属取得联系,告诉患者已脱离危险环境,在医院有医生和护士在身边,,医护人员会尽最大的努力帮助患者度过难关,认真做好各项生活护理,鼓励患者家属陪伴,耐心倾听患者倾诉,减轻患者紧张、恐惧心理。 3.1.2 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良好的护患关系有利于合作,增加患者的信任度,降低患者在陌生环境中的恐惧感[2]。与患者沟通神情镇定自若,平心静气,语言委婉。向患者介绍病室环境、主治医生、责任护士,目前治疗的项目、目的、重要性及需要患者配合的步骤等。 3.1.3 提供舒适的环境减少探视和陪护人员,病室保持整洁,床单位清洁干燥,加强基础护理。 3.2 康复期心理护理 3.2.1 轻生患者的护理 24小时专人陪护,保障环境安全避免锐器和其他致伤因素的存在,做到送药到手,看服到口。护理人员以高度的责任心,主动有计划的同病人交谈,以支持的态度倾听患者的感受,了解真实想法,理解他们的心情,忍让、安抚、疏导患者,引导患者情绪宣泄。讲解以往残疾人成功案例,提供成功案例图片和资料,增加患者的信心。 3.2.2 密切观察患者的情绪变化护士要有敏锐的洞察力和感知能力,通过患者的表情、肢体动作、语言、神态来分析患者的心理状态、反常的行为等,如患者双眼紧闭、眉头紧皱、沉默不语、唉声叹气、目光呆滞等神情变化。根据患者具体的心理状态,及时的评估和护理。向患者解释疾病的康复需要一个过程,不可以操之过急,告知每天治疗的进展,在治疗中患者的一些进步,给予充分表扬和鼓励。告知患者残疾不等同于残废,指导患者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如:洗脸、穿衣、刷牙、吃饭、等。告诉患者进行主动功能锻炼的方法和目的,使其能积极地配合康复和锻炼。减少患者呆坐、卧床时间,有步骤的安排病人户外活动,接触大自然的阳光、新鲜空气、花草树木等,给患者放自己喜欢的音乐,转移注意力,舒畅胸怀,鼓励对生活的向往。根据病人的文化程度和爱好开展适合患者的活动,如读书、看报、鼓励患者参加团体户外活动,使患者早日回归社会。鼓励患者之间相互交流,增加战胜疾病的信心。 3.2.3 建立强大的家庭、社会支持系统家人对患者的态度是影响病人情绪的重要因素,家属的支持患者治疗的动力。鼓励亲人、朋友、同事帮助鼓励患者,让患者感到家庭和社会的温暖,消除被社会遗弃的恐惧心理。高额的医疗费、沉重的家庭负担、日夜照顾的疲劳使患者家属产生负面情绪,因此家属心理也很值得关注。护士给家属提供力所能及的生活帮助。随时主动的向家属介绍病情及治疗进展,做好患者与家属的桥梁,耐心的指导家属护理过程中应注意的细节问题,及时发现家属的不良情绪,倾听家属的烦恼,耐心开导。耐心的解答他们的疑问,树立自信心,与患者共同面对生活。 4 .讨论 随着现代工业和交通的发展,创伤性截瘫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据文献报道,世界各国的脊髓损伤发病率大致相同,一般为每百万人口每年新发30-40例,我国每年大约发生5万例[3]。创伤性截瘫对患者和家庭的打击是巨大的,患者的心理非常复杂,心理护理应贯穿整个过程。心理康复的护理不同于一般临床护理,临床护理是一种被动的接受护理,缺乏主动参与的替代护理模式。我们应该做到努力学习专业知识,提高自身修养,充分掌握患者的心理活动规律,不断学习新观念,不单纯的把护理工作局限于打针、发药、执行医嘱,与病人有效沟通,实施有效的心理护理,更好的帮助患者恢复。截瘫患者的心理护理,不仅是医护人员的工作,同样需要家人、朋友、社会

护理_心理学案例

1、肿瘤化疗病人的临床心理护理案例 案例一 课程:护理心理学 主题:癌症术后化疗病人的心理护理 学习目标: 1、能够对乳腺癌术后化疗病人进行正确的心理评估。 2、能够找出病人的心理社会问题,并提出正确的心理护理诊断。 3、能够制定出合适的心理护理措施。 案例题目:话疗 第一幕 2007年5月10日上午,一位穿着很宽松的上衣、气质不凡的中年女性,独自一人从容地走进肿瘤内科的护士站,有条不紊地办理住院手续,进行乳腺癌根治术的首次化疗。在护士忙碌的时候,她平静地坐在一边,等待着护士接待。张女士,47岁,现住抚顺市,大学毕业后在抚顺石油研究所从事了加余年石油研究工作。已婚,丈夫在某工厂做管理工作,45岁。张女士与丈夫感情比较好,但在术后化疗问题上产生争议:丈夫考虑化疗痛苦,还不一定有效,听说中药效果比较好,因此不主张化疗。但张女士不同意,即使痛苦也要坚持化疗。20岁的独生女儿,在抚顺石油大学读一年级,走读,喜欢和张女士一起逛街、游泳;张女士的公公、婆婆健在,而其爸爸在她母亲去世后就与张女士一起住,张女士唯一一个姐姐,住沈阳市。张女士的家庭月平均收入>3000元,并且有医疗保险。 2007年2月,张女士洗澡时无意间发现左乳有一小包块,黄豆大小,压之

无疼痛。和同事们讨论此事时,大家认为应该是乳腺增生结节,张女士没在意,也没去医院检查。当月,在张女士家里,其母亲因心肌梗死突然去世,张女士特别悔恼,没好好照顾母亲,干什么事都心不在焉,工作中经常出错,便休假一个月,也不想干什么,整天呆在家里,见谁都不顺心,脾气也变大,常常因为一点小事发脾气。现在虽然状态好些,可是一提到母亲时她还是会忍不住哭。4月的一天,洗澡时她发现包块增大,并有刺痛,于抚顺市中心医院检查,确诊为左乳腺癌,在医院做了乳腺癌根治术,术后病理报告:浸润性导管癌,淋巴转移3/11,分期TINIM0。张女士说,术前她也怀疑过是乳腺癌,但是她考虑那病一般都是性格内向的人容易得,她不可能,因为她比较外向。她以往身体健康,单位每年一次体检,也没有高血压病、糖尿病病史。工作中与同事关系比较好,经常组织同事们旅游、唱歌;比较喜欢跳舞,单位的汇演,她差不多每年都会参加。同事们有什么困难,她也主动帮忙。生活中也没有什么特别操心的事,遇到事情,会积极应对。术后看到乳房缺失,心一下凉了,明白她得了人人谈之色变的癌症,当时脑子是空白的,清醒后一想到乳房没有了就觉得自己是不完整的人了,想想别人会怎么看自己呢?以后生活工作怎么办啊?以后治疗会怎样?要求她丈夫不要告诉任何人。就这么昏昏沌沌了大约一周。后来看到同病房里多数跟她患同样病的人,有比她年龄大的也有比她年龄小的,也就慢慢想开了,要尽快治疗。 此次入院当天,张女士血压偏高,多次测量波动范围150-140/100-80mmHg,心率波动范围90-100次/分,体温36.5℃,呼吸18次/分,体重56kg,以往身高165cm。 在询问病史的过程中,张女士会时不时地用胳膊挡住自己的左乳,并且会用“这病”“那病”来代替乳腺癌,多次说话时唉声叹气,不停问到化疗会有什么

血液透析患者如何进行心理护理

血液透析患者如何进行心理护理 发表时间:2019-09-11T09:35:22.627Z 来源:《航空军医》2019年7期作者:伍玲[导读] 血液透析,简称血透,通俗的说法就是人工肾,洗肾,是血液净化技术的一种。 (眉山市彭山区人民医院四川眉山 620860)血液透析,简称血透,通俗的说法就是人工肾,洗肾,是血液净化技术的一种。利用半透膜原理,通过扩散,对流体内各种有害以及多余的代谢废物和过多的电解质移出体外,达到讲话血液的目的,并且达到纠正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的目的。随着现在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与不断地改革发展,血液透析的方法在治疗终末期肾病中地到广泛的应用,使患者地病情得到了明显的控制。进行血液透析的患者多为尿毒症患者,患者需要长期规律性的进行血液净化治疗,所以,很多患者大都存在一定的负面情绪,表现为焦虑及抑郁等,心理压力特别大,严重影响患者的治疗效果以及治疗依从性,所以透析之前消除患者的恐惧心理显得尤其重要。 一、血液透析心理护理的几个因素 (一)疾病因素由于患者的肾功能多为不可逆性损害,所以一旦了解到除了肾移植外,透析是维持生命的最后治疗方法,而它只能代替正常肾脏的部分排泄功能,不能代替正常肾脏的内分泌和新陈代谢功能,往往会产生绝望,恐惧的心理。 (二)经济因素昂贵的血液透析费用成为透析患者沉重的负担,一旦无法支付治疗费用患者将随时面临生命危险。 (三)社会支持有资料调查显示,良好的社会,家庭支持,对透析患者的身心健康具有直接保护作用。 (四)自身形象长期进行透析的患者一般会存在身体水肿,萎缩,口腔异味,皮肤苍白干燥,脱屑多痒,色素沉着,头发脱落等外在形象的改变,所以,容易使患者产生自尊受损,羞耻感,抑郁消沉等心理变化。 (五)治疗因素血液透析中的反复动静脉穿刺以及临时导管的植入,给患者造成一定的心理压力,各种急性并发症和远期并发症的出现会导致患者紧张和丧失信心。 二、血液透析患者的心理状态分期 (一)否认心理此病早期没有症状,很多患者不重视或者认为是医院误诊了,不认为此病有致命性,对疾病满不在乎,导致了疾病的进一步发展。 (二)恐惧心理患者在接受血透前,大都怀有紧张,恐惧的心理,对于动静脉穿刺,导管的植入,治疗效果等都有恐惧心理。 (三)悲观心理随着透析时间的增加,长期的疾病缠身,对有关知识的增长,以及日常生活中水,盐饮食的限制,透析后的并发症,使患者产生悲观失望的情绪和心理。 (四)绝望心理每星期透析2~3次,每次透析时间要长达4小时,加上医疗费用高,家庭负担重,导致家庭关系非常紧张,患者会认为自己是家庭和社会的累赘,开始对治疗失去信心,会产生绝望,甚至轻生的念头。 三、关于血液透析患者的心理护理对策 (一)通过观察我们了解到,患者患病后的心理平衡会被打破,特别是长期受病痛折磨的患者,对疾病已经缺乏信心,以及受社会,家庭以及经济条件的影响,更要承受生理与心理的双重痛苦。我们可以根据患者不同的心理特点,找出规律性的问题分别给予正确的心理护理。对于新患者要详细介绍有关治疗的情况以及透析原理,预后情况,使患者进一步了解自身疾病及有关的知识,使其了解肾脏替代治疗的必要性,帮助他们认识到充分透析对今后换肾的重要性,从而给予他们信心,增强对未来的希望。并且要重视与患者家属的沟通,取得家属的配合,使患者在感情和精神上获得良好的支持和寄托。 (二)大多数患者在刚开始时对血液透析比较紧张,有恐惧心理,所以要充分做好患者的思想工作,对患者要及时有针对性的进行谈心,为其介绍相关知识,提高患者对血液透析的认知,消除其恐惧心理,与医护人员密切配合,保证血液透析的充分性,以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在透析过程中,要多与患者交谈,让患者了解疾病,正确对待疾病,指导患者要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精神愉快,增强战胜病魔的信心,并积极的配合各种治疗及护理,从而有利于疾病的康复和延缓疾病的发展。还要做好家属的配合工作,不要把悲观的情绪感染患者,要给予患者情绪上的支持。医护人员的态度要和蔼,语言要温和,技术操作要娴熟,能大大降低病人的恐惧心理,熟练掌握技术操作,穿刺时动作熟练轻巧,尽量减少患者疼痛,使他们获得安全感和信任感,才会积极配合治疗。还要注意向患者讲解有关血透的常识以及注意事项,有必要在透析之前就向患者解释清楚,以免增加患者的紧张感。 (三)增强患者的自信心,为了防止患者出现角色强化,也为了增强病人的身体抵抗力,应该指导患者循序渐进的运动,运动量以不感觉到疲劳为宜,以有氧运动为主。同时适当的体育锻炼还可以增强患者的自信心,预防患者出现肌肉萎缩的现象。 血液透析是治疗急慢性肾功能衰竭的有效替代疗法之一,更是终末期肾病患者赖以生存的重要替代手段之一,患者对透析治疗认识不足,其原发病及并发症导致的各种失调,加上家庭,社会角色的转变以及家庭经济负担,使患者产生恐惧,焦虑,绝望的心理变化。所以要重视和加强对透析患者的心理护理。我们要从多方面对患者进行心理支持,安慰,提高他们战胜疾病的信心,鼓励他们以良好的心态面对现实,提高生活质量。家属对其支持与否是极其重要的,取得患者以及家属的配合,才能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从而有效的提高患者的透析质量和生存质量。所以,对于血液透析患者,除了有熟练的专业技术外,更应该掌握患者的心理护理知识,才能为患者进行更好的服务。

不同情况下病人的心理护理 --.

不同情况下病人的心理护理 -- 不同情况下病人的心理护理 发布时间:2003-7-26 作者: 一、急性病人的心理护理 急性病人,是指那些发病急、病情重因而需要紧急抢救的病人。过去有种错误的观点,认为急性病人病势危急,医护人员的任务就是以最佳的技术和最快的速度抢救病人,无须实施心理护理。近十年来,随着抢救护理科学的形成和发展,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对急性病人也同样需要进行心理护理。因为急性病人不是面临生命威胁,就是遭受躯体伤残,心理正处于高度应激状态。此时,如果进行良好的心理护理,就会缓和其紧张情绪,有助于转危为安。否则,如果在病人心理上高度紧张之时,再加上抢救时的种种劣性刺激,就会加重病情,甚至造成严重后果。 队急性病人焦虑恐惧、紧张不安,渴望得到最佳和最及时的抢救,以便转危为安。但急性病人的心理活动又是复杂的,多种多样的。瞬间袭来的天灾、人祸或恶性事故等超常的紧张刺激,可以摧毁一个人的自我应对机制,出现心理异常。一向自以为健康的人突然患了心肌梗塞或神志清醒和脑卒中等,也会因过分恐惧而失去心理平衡。还有那些慢性疾病突然恶化的病人,易于产生濒死感,恐怖、悲哀、失助、绝望等消极情绪往往可以加速病人的死亡。病情不同、年龄不同、社会文化背景不同、经济条件不同等也对病人的心理活动有影响。因此,医护人员要善于具体分析每个急性病人的心理状态,以便有针对性地做好心理护理。 由于急性病人的主导心理活动是恐惧,因此,心理护理的中心任务是增强病人的安全感。 1.使病人感到医护人员可亲急性病人大都求医心切,一旦进入医院,顿有绝路逢生之感。这时,医护人员应当做到紧张而又热情地接诊。亲切而又耐心地询问,悉心体贴关怀周到,使病人感到在危难之时遇到了救命的亲人。这种医患关系,对抢救过程能否顺利进行有极大的影响,直接影响抢救和治疗效果。 2.使病人感到医护人员可信医护人员娴熟的医疗操作技术和严谨的工作作风,不仅是赢得时间使病人转危为安的保证,同时对病人来说又是心照不宣的支持、鼓舞和依靠力量。使病人感到可信、可敬,从而获得安全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