犬儒主义的起源
什么是现代犬儒主义?表现特征有哪些?

什么是现代犬儒主义?表现特征有哪些?“犬儒主义”是西方的一个哲学流派,总体上属于“社会伦理学”的学说。
犬儒主义的创始人是古希腊哲学家安提斯泰尼,他是苏格拉底的弟子。
严格的说,犬儒主义当初只是古希腊哲学体系当中的一个学派,叫做犬儒学派。
犬儒学派的形成于公园前三百多年,在古希腊诸多哲学流派当中占有一定的地位,但是总的来讲犬儒学派是一个小众的,另类的流派。
古希腊的犬儒主义,其根本的主张是以追求普遍的善为人生目的,为此应该抛弃一切的物质享受和感官的快乐。
创始人安提斯泰尼认为“美德是自足的”,“无欲是神圣的”,无论是外在的物质利益还是精神诱惑(包括财富,荣誉,快乐,甚至是文化和道德规范)都是违反人的自然,压制人的本性的东西。
安提斯泰尼认为,道德自由在于顺从自然,摒弃诱惑,蔑视传统,克服欲望才是真正的美德。
从行为上讲,安提斯泰尼提倡过艰苦的生活,锻炼抵制物质和精神诱惑的能力。
安提斯泰尼有一位弟子,叫第欧根尼,他的名声盖过了安提斯泰尼,因为这个钱商的儿子是安提斯泰尼学说的彻底践行者,他像狗一样活着,但是这是他自己的意愿,他决心像一条狗一样的活下去。
第欧根尼拒绝接受一切人的习俗,包括宗教,风尚,服装,居室,饮食,甚至是文明。
他住在一个桶里(有一种说法是一个原始时代用以埋葬死人的大瓮里)。
他向一个乞丐一样生活,但是宣扬一样东西,那就是“友爱”,人与人的友爱还有人与动物的友爱。
当然,最著名的还是亚历山大曾经拜访过这位,问他有什么需要,他的回答是“只要你别当住我的阳光”。
这就是最初的“犬儒主义”,和“犬”无关,和“儒”更无关,中国人把它翻译成“犬儒”,最多的联想就是原始的犬儒主义着大概都像是“有文化有思想却活的像狗一样”。
最初的犬儒主义的教条,是人要摆脱世俗的利益,而追求唯一值得拥有的善。
有人说,那位拾荒者沈先生是一个“犬儒主义者”,这其实是一个肤浅的认识,不是活的像狗一样的人,都是“犬儒主义”者。
不能拒绝诱惑,就背离了“犬儒主义”的根本,坐在直播间的拾荒者沈先生,已然已经成为一个“网红”,之前的生活,也仅仅就是“像狗一样活着”而已。
谈犬儒主义

谈犬儒主义所谓“犬儒主义”,指的是个体与社会之间的一种畸形关系。
犬儒主义诞生于公元5世纪的希腊,它指一种对文化价值的对抗精神,一种深刻的怀疑,它认为世界是不值得严肃对待的,不妨游戏之。
到了现代,犬儒主义的含义发生了一定的变化,但是其对于世界的不信任和拒绝的态度没有变,犬儒主义虽然对现实不满,但是又拒绝参与社会世界,犬儒主义者由于政治的黑暗而远离政治、放弃政治,拒绝参与政治,或遁入孤独和内闭,或转向任诞的审美主义,而其骨子里则是虚无主义。
他们对于世界保持了清醒的距离意识,但是却不敢或不愿与之正面对抗,而以一种嬉笑怒骂、冷嘲热讽的处理态度来曲折地表达自己的不满和妥协混合的矛盾立场。
吉登斯在《现代性的后果》中这样分析犬儒主义:“犬儒主义是一种通过幽默或厌倦尘世的方式来抑制焦虑在情绪上影响的模式。
它导致了滑稽作品的出现,就像电影《博士可爱稀奇先生》和许多‘黑色幽默’所表现的那样,它也导致了逆流而行的疯狂庆典时的短暂欢乐。
”犬儒主义者即使在心理上也不再坚持起码的是非美丑观念,不但对现实不报希望,而且对未来也不报希望。
犬儒主义的核心是怀疑一切,不但怀疑现实,而且也怀疑改变现实的可能性。
也就是说犬儒主义是一种完全的虚无主义。
这种虚无主义有可能表现为死气沉沉、一潭死水,也可能表现为装疯卖傻、装神弄鬼。
装神弄鬼是以犬儒主义和虚无主义为内核的一种想象力的畸形发挥,是人类的创造能量在现实中不可能得到实现、同时也没有正确的价值观引导的情况下的一种忽而心灰意冷、忽而疯疯癫癫的状态。
这种状态的最大特点就是非道德化,无价值性,不问是非,不管善恶。
在一个现实溃烂,未来渺茫的时代,在人们因为长期失望而干脆不抱希望的时代,在一个因为价值世界长期颠倒以至于人们干脆不知道什么是正确的价值,彻底丧失了价值缺失的痛苦的时代,犬儒主义就会表现出来。
犬儒主义常常出现在社会黑暗、绝望感弥漫的历史时期。
这个时候的突出特点是现实世界的无奈和想象世界的高蹈,两者相互强化。
犬儒主义

攻击性管理行为:
员工所感知的主管持续表现出的具有敌 意性但不包含身体接触侵犯的言语和行为。
犬儒主义与其他组织行为
反生产行为: :反生产行为指从组织角度来看,员工有意违 背所在组织合法利益的任何行为,这类行为 对组织效能具有相当程度的破坏作用。 : 有研究表明,组织犬儒主义与反生产行为 正相关。
犬儒主义与其他组织行为
组织变革行为: :研究表明组织犬儒主义是一种既有普遍性, 又有针对性的带有负面性质的综合态度, 其主要特征是对他人动机的怀疑,并且认 为组织缺乏诚信。 :组织变革中员工的犬儒主义对组织变革有 一定的影响,但不一定会抵制变革,与怀 疑变革也有区别,与工作满意度成反比。
延伸——大学生犬儒态度
雇员犬儒主义:不平等感是雇员犬儒主义 与其他类型犬儒主义的主要区别。针对的 是大型商业组织,高级管理和工作场所的 其他实体,负面情绪是其显著特征。 组织变革犬儒主义:是因过去的变革不成 功而对推行变革的领导人失去信心,变革 犬儒主义是雇员认为变革无用和变革推动 者起着负面作用的态度。
犬儒主义与其他组织行为
犬儒主义学派是古希腊四大学派之一(犬儒主义学派, 斯多亚学派,伊壁鸠鲁学派,新柏拉图学派)一般认 为是苏格拉底的弟子安提斯泰尼创立的,另一人物 第欧根尼(公元前404-公元前323)则因为住在木桶里 的怪异行为而成为更有名的犬儒主义者。当时奉行 这一主义的哲学家或思想家,他们的举止言谈行为 方式甚至生活态度与狗的某些特征很相似,他们旁 若无人、放浪形骸、不知廉耻,却忠诚可靠、感觉 灵敏、敌我分明、敢咬敢斗。于是人们就称这些人 为"犬儒",意思是"像狗一样的人"。至于这个称谓 是不是肯定来源于此,学界的观点并不一致。
犬儒资料汇总精简

犬儒主义资料汇总(不过,我们若想对犬儒一词有更完整的把握,有必要略略追溯一下它的起源和演变我们知道)起源犬儒主义学派是古希腊四大学派之一,其代表人物有狄奥根尼和安提斯泰尼。
该派哲学主张清心寡欲,鄙弃俗世的荣华富贵,力倡回归自然(这使人想起老庄哲学,想起某些魏晋名士)。
据说狄奥根尼本人住在一个桶里(又有一说是住在瓮里),以讨饭为生。
有人讥笑他活得象条狗,他却不恼,“犬儒”之称由此得名。
以节欲克己来谴责人间超度的权力行为,使得犬儒主义成为一种社会讽刺和批判哲学。
后面的几句话可以放在演讲稿(当时奉行这一主义的哲学家或思想家,他们的举止言谈行为方式甚至生活态度与狗的某些特征很相似,他们提出绝对的个人精神自由,他们旁若无人、放浪形骸、不知廉耻,却忠诚可靠、感觉灵敏、敌我分明、敢咬敢斗。
于是人们就称这些人为“犬儒”,意思是“像狗一样的人”。
)古代犬儒主义的特征1. 犬儒的特征是能看穿世俗之人看不透或不明白的事情,他们看穿世俗观念的假象,对之讥诮讽刺、超凡脱俗、愤世嫉俗、桀骜不驯,自称是不为物役、无欲无为。
2. 古代的犬儒主义者在不同程度上拥有自己的伦理信念和道德准则,以此为标准来鄙视和嘲笑人世间的虚伪、骄奢、势利、物欲和功利。
3. 该学说提倡回归自然,清心寡欲,鄙弃俗世的荣华富贵;要求人克己无求,独善其身。
当代犬儒主义的特征特征1. 现代犬儒主义对于生活于其中的人们像是空气一样自然,他们绝不会仿效古代犬儒主义者的挑战世俗、藐视权贵、轻鄙钱财、舍弃财物和远离物欲快乐。
他们是社会中人,许多还是体制中人,他们是物质享乐和金钱利益的热烈追求者。
2. 现代犬儒主义是一种精致的道德虚无主义,一种集体的假面游戏。
犬儒主义能机敏地“看穿”道德面目后面的自私、贪婪、嗜权、阴谋和欺骗,擅长于察觉现实与假面的距离、冲突和矛盾。
但是,由于它的道德虚无主义,它并不拒绝假面,而是在清醒的状态下,自己也加入假面的游戏。
3. 犬儒主义首先是对“人”失去了信心和希望,它断言,人的一切善行和利他行为后面都一定有利己功利和不可告人的动机。
犬儒学派的来龙去脉

犬儒学派因其创始人安提斯泰(Antisthenes)在一个名叫居诺萨格(Kunosarges)的体犬儒育场中讲学而得名。
因为Kuno就是希腊语“狗”的意思。
同时,“犬儒”这名称也标志着他们的生活方式。
准确的来说,犬儒学派就是对世界的不信任和对任何事物抱消极态度的学派。
安提斯泰是苏格拉底的弟子,约长于柏拉图二十岁。
安提斯泰是一个非常引人注意的人物,在某些方面其有似于托尔斯泰。
直到苏格拉底死后,他还生活在苏格拉底贵族弟子们的圈子里,并没有表现出任何非正统的征象来。
但是有某种东西——或者是雅典的失败,也许是苏格拉底之死,也许是他不喜欢哲学的诡辩——却使得他在已经不再年青的时候,摒弃了他从前所重视的东西。
除了纯朴的善良而外,他不愿意要任何东西。
他结交工人并且穿得和工人一样。
他进行露天讲演,他所用的方式是没有受过教育的人也都能理解的。
一切精致的哲学,他都认为毫无价值;凡是一个人所能知道的,普通的人也都能知道。
他信仰“返于自然”,并把这种信仰贯彻得非常彻底。
他主张不要政府,不要私有财产,不要婚姻,不要确定的宗教。
他的弟子们(如果他本人不曾)谴责奴隶制。
他并不是一个严格的苦行主义者,但是他鄙弃奢侈与一切人为的对感官快乐的追求。
他说“我宁可疯狂也不愿意欢乐”。
安提斯泰的名声被他的弟子狄奥根尼盖过了,狄奥根尼“是欧济尼河上西诺普地方的青年,最初他[安提斯泰尼]并不喜欢他;因为他是一个曾因涂改货币而被下过狱的不名誉的钱商的儿子。
安提斯泰尼命令这个青年回家去,但是他丝毫不动;他用杖打他,他也一动不动。
他渴望'智慧',他知道安提斯泰尼可以教给他智慧。
他一生的志愿也是要做他父亲所做过的事,要'涂改货币',可是规模要大得多。
他要涂改世上流行的一切货币。
每种通行的印戳都是假的。
人被打上了将帅与帝王的印戳,事物被打上了荣誉、智慧、幸福与财富的印戳;一切全都是破铜烂铁打上了假印戳罢了。
”他决心象一条狗一样地生活下去,所以就被称为“犬儒”,这个字的意思就是“象犬一样”。
1关于犬儒

莫被“犬儒”麻翻最近“犬儒”一词较火,且有不少人趋之若鹜,奉为人生信条。
这里,需要给这些人猛浇一盆凉水。
所谓“犬儒”并非新词,它产生于古希腊,犬儒主义(cynicism),亦译“昔尼克主义”,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为雅典的安底斯泰纳。
他认为“美德是自足的”,“无欲是神圣的”,其信徒随遇而安、生活清苦,而且以此为荣。
中文里本来没有现成的对应词汇,通常将“犬儒”理解为讥诮嘲讽、愤世嫉俗、玩世不恭。
归纳起来,目前“犬儒”主义在国内最核心思想,就是安贫乐道、不再奋斗。
如果将“犬儒”主义当作某一阶段自我安慰之词,倒也无妨,如果将其作为终生信条,则极其危险有害。
试想,如果大家都安于现状,不再将优秀作为追求,人人甘当芸芸众生一员,那么谁来做引领者,社会如何进步,时代又怎么发展?真的如“犬儒”们所希望那样,人类停留在原始社会,那将是多么可怕的事情。
再令人感到绝望的是,如果一个人像树下乘凉乞丐一样,以为已经找到了快乐,拒绝工作、拒绝收入,满足于低层次的所谓快乐,该人的一生将是多么可悲。
所谓“发上等愿结中等缘享下等福”,这是晚清名臣左宗棠的名言,首先要有上等的愿望和追求,享受下等福才安稳,这个道理应不难理解。
而且,人生层次与快乐“远近高低各不同”,安卧山脚下,固然有其美景,但永远欣赏不到半山腰、山顶的风光。
“不想当元帅的士兵不是好士兵”,树立高远目标,努力为之,定会比甘于发下等愿者结局好很多。
有人说,努力不一定成功,不努力一定很轻松。
这是两层意思,看似都有道理,但其实是谬论,所谓没有成功,其结果也是高层次的,所为轻松要看是什么层次的轻松,如树下乞丐般轻松,这样的轻松是低层次的,其境界比井底之蛙还悲。
其实,人生很短,可以努力的年龄段更短。
努力与欣赏沿途风景并不冲突,甚至相得益彰。
这里的前提是,努力,不是那种时时玩命的努力,而是保持向上的力量,不要让自己随重力与惰性下坠。
“犬儒”,是已经领先者释放的麻醉剂,其目的就是让众生自认平庸放弃追赶,并且心安理得,美其名曰看透人生。
犬儒主义-详解

犬儒主义-详解犬儒主义(Cynicism)目录• 1 什么是犬儒主义• 2 犬儒主义的词源及演变[1]• 3 现代犬儒主义的表现[1]• 4 现代犬儒主义的危害性[1]• 5 现代犬儒主义的典型特征• 6 参考文献什么是犬儒主义犬儒主义是指人们由于对社会总体上或某些具体方面的预期与其实际感受不相匹配,而产生的失望和不满,但对此并不进行积极对抗,甚至会纵容的一种消极态度。
它的一个突出的表现是对一个对象或多个对象的不信任,这种不信任给犬儒主义者的工作、生活和人际交往带来直接或间接的消极影响。
犬儒主义的词源及演变[1]犬儒主义是古希腊的一个哲学流派,这个学派的奠基人叫安提斯泰尼,他主张不要政府、不要私有财产、不要婚姻、不要确定的宗教,但他的这些思想在当时没有产生太大影响。
通常人们公认为安提斯泰尼的弟子——底约基尼斯是犬儒主义学派的创始人底约基尼斯主张清心寡欲。
鄙弃俗世的荣华富贵。
力倡回归自然。
拒绝接受一切的习俗——无论是宗教的、风尚的、服装的、居室的、饮食的、或者礼貌的。
他对“德行”具有一种热烈的感情,他认为和德行比较起来,俗世的财富是无足计较的。
早期的犬儒主义是极其严肃和愤世嫉俗的。
但并不玩世不恭。
如底约基尼斯是一个激烈的社会批评家,他立志要揭穿世间的一切伪善,热烈地追求真正的德行,希望人们从物欲之下真正解放出来。
在公元前三世纪的早期,犬儒学派逐步世俗化.他们认为没有物质财产的生活是最为轻松的生活.但世俗的犬儒主义并不要求人禁绝世俗的好东西,而仅仅是对其表示具有某种程度的漠不关心。
这个时期的犬儒主义者,虽然依然蔑视世俗。
但却失去了蔑视所依据的道德原则。
于是就出现了这样的后果:世间无所谓高尚,也就无所谓下贱。
既然没有什么东西是了不得的,因而也就没有什么东西是要不得的。
他们一方面对世俗观念做出满不在乎的姿态.另一方面又毫无顾忌地去获取他想要获取的任何世俗的东西。
于是愤世嫉俗就变成了玩世不恭,追求真正的德行变成了否认内在的德性与价值。
犬儒主义

犬儒主义学派是古希腊四大学派之一(犬儒主义学派,斯多亚学派,伊壁鸠鲁学派,新柏拉图学派)一般认为是苏格拉底的弟子安提斯泰尼创立的,另一人物第欧根尼(公元前404-公元前323)则因为住在木桶里的怪异行为而成为更有名的犬儒主义者。
当时奉行这一主义的哲学家或思想家,他们的举止言谈行为方式甚至生活态度与狗的某些特征很相似,他们旁若无人、放浪形骸、不知廉耻,却忠诚可靠、感觉灵敏、敌我分明、敢咬敢斗。
于是人们就称这些人为“犬儒”,意思是“像狗一样的人”。
至于这个称谓是不是肯定来源于此,学界的观点并不一致。
“犬儒主义”一般认为是苏格拉底的弟子安提斯泰尼创立的,另一人物第欧根尼(公元前404-公元前323)则因为住在木桶里的怪异行为而成为更有名的犬儒主义者。
当时奉行这一主义的哲学家或思想家,他们的举止言谈行为方式甚至生活态度与狗的某些特征很相似,他们旁若无人、放浪形骸、不知廉耻,却忠诚可靠、感觉灵敏、敌我分明、敢咬敢斗。
于是人们就称这些人为“犬儒”,意思是“像狗一样的人”。
至于这个称谓是不是肯定来源于此,学界的观点并不一致。
另外一种说法是指安提斯泰尼经常到雅典的一个被人们叫做“快犬”的体育场去和人们谈话、辩论,在这个地方形成了他的思想和观点的最初的追随者队伍,因而被称作“犬儒派”。
“犬儒主义”则由这一学派的观点理念和生活行为演化而来。
犬儒学派因其创始人安提斯泰(Antisthens)在一个名叫居诺萨格(Kunosarges)的体育场中讲学而得名。
因为Kuno就是希腊语“狗”的意思。
同时,“犬儒”这名称也标志着他们的生活方式。
安提斯泰是苏格拉底的弟子,约长于柏拉图二十岁。
安提斯泰是一个非常引人注意的人物,在某些方面其有似于托尔斯泰。
直到苏格拉底死后,他还生活在苏格拉底贵族弟子们的圈子里,并没有表现出任何非正统的征象来。
但是有某种东西——或者是雅典的失败,也许是苏格拉底之死,也许是他不喜欢哲学的诡辩——却使得他在已经不再年青的时候,鄙弃了他从前所重视的东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犬儒主义的起源把愤世嫉俗、行为乖张的人格行为称作“犬儒”源于古希腊。
把“犬儒”奉为信仰并坚持一定的主张,持有一定的理想,实践一种生活方式则成了一种“主义”。
“犬儒主义”一般认为是苏格拉底的弟子安提斯泰尼创立的,另一人物第欧根尼则因为住在木桶里的怪异行为而成为更有名的犬儒主义者。
当时奉行这一主义的哲学家或思想家,他们的举止言谈行为方式甚至生活态度与狗的某些特征很相似,他们旁若无人、放浪形骸、不知廉耻,却忠诚可靠、感觉灵敏、敌我分明、敢咬敢斗。
于是人们就称这些人为“犬儒”,意思是“像狗一样的人”。
至于这个称谓是不是肯定来源于此,学界的观点并不一致。
另外一种说法是指安提斯泰尼经常到雅典的一个被人们叫做“快犬”的体育场去和人们谈话、辩论,在这个地方形成了他的思想和观点的最初的追随者队伍,因而被称作“犬儒派”。
“犬儒主义”则由这一学派的观点理念和生活行为演化而来。
“犬儒主义”的称呼无论是怎样的由来,这一主义信奉者的行为用现在的话来说“反正是挺歪的”。
这些人的行为无拘无束,我行我素,无所顾忌,不知羞耻,无动于衷,粗俗无礼,虚荣自负,傲视一切,自我欣赏。
他们不要家庭,不要子女,即使结婚,则夫妻同为犬儒,而且竟然在大庭广众之下行交合之事。
犬儒主义诗人克拉底和女犬儒主义者喜帕契亚就是一对犬儒夫妇。
他们藐视一切权威,谁都敢“损”谁都敢“讽”。
照理讲,古希腊的文明是产生理性智者的环境,怎么会出现这么一类人物呢?综合来看,犬儒主义者或称犬儒派是希腊城邦制度的现实产物,也是希腊城邦文化的叛逆。
希腊的城邦制度的繁荣孕育了犬儒主义这个极端化的产儿,城邦制度的衰落催生了他。
希腊城邦制度从公元前8世纪开始萌芽,到公元前6世纪时基本形成。
城邦制度在古希腊是普遍存在的,即使有的城邦如斯巴达保留了国王的职位,但也仅仅是形式而已,并无多少实权,国家大事仍由公民大会于公民选出的监察官、长老会来决定。
公民是这个城邦的主人,城邦的政权掌握在作为公民的人们的手中。
公民是政治动物,使潜在的政治家。
只要有可能的闲暇,有兴趣。
他们可以直接参与城邦事务的管理与决策,城邦也会为他们的参与给与一定的公职津贴,作为生活的必需。
在这样的城邦中,就公民的集体而言,其中只有被选举的管理者,而无世袭的专制君主与寄生的官僚,只有拥有不同程度的政治权利的公民,而无俯首听命的臣民。
也正是因为如此,城邦的公民制度也具有二重性,既把城邦看得高于一切,具有集体主义精神,同时又十分注重个性的自由发展。
事物的发展总会出现极端化,城邦制度也不例外。
城邦制度在保证公民的个性发展的同时,公民的个人自由和个性的张扬与发展也越来越走向了极端。
各个城邦中充满了党派间的斗争,公民大会感情用事议而不决。
城邦事务动荡不安,政客间相互攻击、斗争、诽谤甚至是谩骂。
理想化的民主的弊端暴露了出来,人类幼年时期的理想受到了挑战。
这种弊端和挑战在后来的伯罗奔尼撒战争后期几乎到达了极点。
人们从雅典在伯罗奔尼撒战争中一再惨败和苏格拉底的受害及柏拉图的出走西西里等事件中,感受到了这种弊端给社会带来的危害和对人们心灵的冲击,简单的理想主义的民主和公民权利受到了怀疑。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一些特立独行的人,把反叛城邦制度的理想民主以极端的形式表达出来。
并且认为使众多愚蠢的人的愚蠢念头把社会、城邦搞糟了,他们行为上以怪异和反常的行为向现有的秩序、制度、观念、习俗挑战,精神上则躲进个人的心灵深处寻求宁静和快乐。
犬儒主义作为这股向社会发起抗议的力量的代表,也就自然的产生了。
因此说,为公民发展提供了广大的空间的城邦制度是犬儒主义出现并走向极端化的温床。
回顾人类的历史,每一种新生的事物的出现都意味着对传统的东西的挑战甚至是亵渎,每一种传统的主流地位的丧失都意味着像僵尸样被逐进垃圾场参考资料:作者:千里夫09-01-09| 添加评论•0海洋守望者可以理解为愤世嫉俗、玩世不恭之类的意思吧!其实我是听原来新东方老师罗永浩的讲课录音知道的,说我们都是犬儒主义者,听的多了,感觉大概就这个意思!09-01-09| 添加评论•0言十计犬儒主义精神分裂听过侯宝林的相声《买佛龛》的人都会记得,那里面有个老太太,老太太从纸店里买回个“灶王爷”,回家路上碰见个小伙子,小伙子挺懂礼貌:“大娘出门儿啦?哈……买佛龛啦?”老太太一听,不乐意了:“年轻人说话没规矩,这是佛龛!能说买吗?这得说请!”“大娘,我不懂,您这……多少钱请的?”“咳!就^_^这么个破玩意儿,八毛!”在我看来,如今这个老太太成了当代社会精神分裂的一大表征:在当代社会中,处于人格分裂状态的人可谓众矣,虽然未必都以这样的形式表现出来。
“有病”成了许多人的口头禅,“是你有病,还是我有病?”成了某些人的惯用语。
在这里,这位老太太一会儿在“意识”的层面上,“知道”佛龛不能说买,只能说请,一会儿又在“无意识”的层面上,不仅道破了买佛龛的事实,还表现出爱惜钱财的心理状态。
这是意识与无意识的分裂。
当然,当代社会精神分裂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
比如,据说艺术家聚在一起从来不谈艺术,他们谈钱;企业家聚在一起从来不谈钱,他们谈艺术。
这也是精神分裂之一种——身份与行为的分裂。
犬儒主义也是一种精神分裂,不过按我的理解,它是“知”(kn owing)与“行”(doing)的分裂。
当然,千万不要把这里所谓的犬儒主义等同于古希腊的犬儒派,两者有云泥之别,不可混为一谈。
西方传统的犬儒派是指这样一些特立独行之士,他们嘲弄人类的生活习惯,否定人类的精神价值,渴望把自己从道德、宗教和国家权力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像嵇康那样过上“越名教而任自然”的幸福生活。
因为主张不拘形迹、倜傥不羁,所以他们又像中国的老庄那样否定人类文明的一切成果。
古希腊犬儒派的鼻祖第奥根尼就相信,他虽然没有皮毛或羽毛保护,但仍然能够像青蛙一样“赤条条来去无牵挂”。
据说他的死与生吃章鱼有关,一个人独自大快朵颐,虽然有违中国人“有饭大家吃”的处世原则,倒也无可厚非,可他偏偏屈尊与狗争食,结果被狗咬死。
不知道美国知名报人约翰?布加特的名言“狗咬人不算新闻,人咬狗才算新闻”是否是从他那里获得的灵感?但可以肯定的是,“犬儒”之“犬”肯定与此有关。
这里所谓的犬儒主义也不同于其他论者所谓的犬儒主义。
在其他论者那里,犬儒主义成了万恶之源:玩世不恭、寡廉鲜耻、极端利己、不择手段、醉生梦死、蛇鼠两端。
犬儒主义成了市井无赖、贪官污吏、下流文人、社会渣滓为自己的卑劣行径予以开脱的理论。
它使得人类的羞耻心荡然无存,使得社会的道德感归于泯灭。
如此强烈的价值判断,窃以为,倒是可以当作“骂街指南”。
看谁不顺眼,立即给它贴上“犬儒主义”的标签,既轻松简便,又一举两得:既批判了别人,又抬高了自己。
有人认为当代犬儒主义要“抹平一切质的差异性,代之以中性的、灰色的,但在整体上被贬低的价值”,总之是要“颠覆价值、削平差异性”2。
有人把犬儒主义视为一种“新哲学”,所谓“新哲学”就是这样一种说辞:“科学在很大程度上或在整体上是社会利益、谈判协商的事情,或者是制造神话、生产记叙性铭文的事情;诉诸‘事实’、‘证据’或‘合理性’只不过是意识形态的谎言,以掩盖对这个或那个被压迫群体的放逐。
”这实际上指是后现代主义的科学观,可以一言以蔽之地概括为:“不存在任何客观的认识论标准,科学在认识论上也没有何特殊性。
”3以上两种看法,实际上都是把犬儒主义等同于相对主义。
相对主义只是犬儒主义的表现形式之一,绝不是犬儒主义的全部内容;拈出相对主义一词,无法概括、把握犬儒主义的基本特质。
有人认为“犬儒主义在现代中国的知识社会论域有许多表现形式”,“比如为当前许多知识分子所赞美的‘技术理性’和‘价值中立’就是一例”,“民粹的人民民主主义也是现代犬儒主义论述的一种”4。
在这里,犬儒主义成了被极端泛化的名词,甚至到了无所不包的地步。
不过,根据一般的逻辑学常识,概念的内涵与外延之间存在着直观的“反比关系”:概念的内涵越大,其外延就越小;概念的内涵越小,其外延就越大。
一个外延无限大的概念,其内涵只能是空空如也,什么也表达不出来。
如前所述,犬儒主义的本质是“知”与“行”的分裂。
当代西方的犬儒主义理论来源于黑格尔,黑格尔认为现代意识是“烦恼的、内在分裂的意识”。
这时候,“烦恼意识”处于自身之内,它缘于“知”与“行”之间的裂变:它知道,“原则”属于亘古不变的彼岸世界,但“原则”又来自流动不居的此岸世界,而彼岸世界和此岸世界阴阳两隔,势如水火。
“烦恼意识”将自身置于“此岸世界”,但从来没有忘记它对“彼岸世界”的承诺。
“烦恼意识本身是一个自我意识对另一个自我意识的凝视,而它本身就是双重的。
”5换言之“烦恼意识”是被撕裂了的主体的意识。
在那里,“知”与“行”的分裂是必然的:“知”是一回事,“行”是一回事,“知”与“行”无法统一。
在这方面,齐泽克的认识是相当深刻的。
他是从意识形态的角度探讨这个问题的,他对犬儒主义的考察源于他对意识形态理论的精辟见解。
在马克思的时代,意识形态只是一种虚假意识。
马克思是在“知”的层面上界定意识形态的,他没有注意到“行”的层面;不过他也没有必要注意到这个层面,因为在那时,意识形态主要是在“知”的层面上,或者说是在“意识”的层面上发挥作用的。
意识形态批判的主要使命就是去除意识上遭受的蒙蔽,然后万事大吉。
不过时至今日,如果依然停留在“知”的层面上,是无法认清意识形态的本性的,更无法理解意识形态运作的机制。
我们早已进入后现代主义时代,流行的意识形态不是“虚假意识”,不是某些人津津乐道的“消费主义”,更不是令某些人兴奋不已的“日常生活的审美化”,而是苟且偷生、得过且过的犬儒主义,而犬儒主义的基本特征就是“知”与“行”的分裂,即言行不一:说归说,做归做;说一套,做一套,甚至玩世不恭,冷嘲热讽。
它传统的“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不同,因为传统上的阳奉阴违、两面三刀是有意为之,还停留在“知”或“意识”的层面上,以此方式行事之人完全清醒地意识到了自己的所作所为,甚至为此遭受良知的谴责。
犬儒主义则不同,至少它不再相信任何理论上的真理,不再严肃地看待任何理论命题。
令齐泽克感到不安的是,犬儒主义使人对“意识形态幻象”在构造现实方面发挥的作用视而不见,这时候,“意识形态不是掩饰事物的真实状态的幻觉,而是构建我们的社会现实的(无意识)幻象。
”6在这方面,齐泽克的意识形态理论超越了后现代主义的意识形态理论。
后现代主义者对意识形态的理解是千差万别的,其中最重要的是福柯对权力的创造性方面所做的分析(话语既是权力的载体又是权力的源泉),还有阿尔都塞对意识形态的功能的理解(意识形态的功能在于,它把个人“询唤”成了主体)。
在以意识形态为基础的文化研究中,这些理论家的著作被广泛地引用着,比如詹姆斯?柏林(Ja mes Berlin)与迈克尔?维维翁(Michael Vivion)就认为,眼下热火朝天的“文化研究”,实际上只是意识形态批判的一部分,而这种意识形态批判又与话语理论密切相关,因为“无论是创作文本还是阐释文本,都成了话语分析行为和话语协商行为”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