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与医学论文—人文与古代中医完整版

合集下载

中医与传统文化论文

中医与传统文化论文

中医与传统文化论文中医与传统文化论文(精选7篇)中医是中国传统文化这块土壤孕育出来的,要想很好地学习中医、发展中医,就必须先全面地学好中国传统文化。

从历代名医大家著作中看出中医文化经过长期累积形成了特有人文关怀与伦理价值,唯物辩证思想、哲学思想、和衷共济思想等。

中医与传统文化论文篇1一、中医文化释义“中医文化”分为广义与狭义两种,广义指中医是对人体病理、生理、防病治病规律的探索,有自然科学的性质,科学术语大文化,所以受中医本身就是一种文化;狭义指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土壤中的中国汉民族的医学。

二、传统中医文化(一)传统中医文化的起源与发展有关医药起源的说法,最早在皇帝时期就出现了。

在经过了长期与病痛的斗争之后,中华民族的医学知识已经是非常的丰富了。

关于在大众嘴里经常说的“神农尝百草,一日而遇七十毒”等就是对我们祖先的医学医学回忆。

医学早在夏朝、商朝跟周朝就已经是处于萌芽发展期了,中医理论体系主要是在战国、秦与汉三国时期形成的,其中标志性的理论著作有《神农本草经》、《黄帝内经》跟《伤寒杂病论》等。

从理论到实际临床的中医学新发展,最早出现在两晋至隋唐,并且还不断完善了中医学的文化内涵。

晋王叔和着了《脉经》,关于脉学的一些理论还有基本知识记载都是十分丰富的,《备急千金要方》最为我国最早医学百科全书由唐代医学大家孙思邀着。

宋金元时期,是我国医学的发达兴盛时期,形成了“寒凉派”、“攻下派”、“补土派”、“养阴派”金元四大家。

革新趋势的医药学最早是在明清时期开始发展的。

温病学派的出现,标志着中医学术发展又取得了突出成就。

(二)传统中医文化以医家为传承载体从历代名医大家著作中看出中医文化经过长期累积形成了特有人文关怀与伦理价值,唯物辩证思想、哲学思想、和衷共济思想等。

1.中医文化的形成受到儒家文化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从汉朝的武帝开始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开始,我国一直以来都是受儒家思想影响较大,儒家思想始终贯穿于我国历史的变迁,儒家经典更是影响着我国传统文化的价值趋向。

医学论文:中医文化中的医学人文关怀思想探析

医学论文:中医文化中的医学人文关怀思想探析

中医文化中的医学人文关怀思想探析1 中医文化的内涵中医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集中体现,不仅为人类积累了丰富的防病治病方法,也为人类创造了宝贵的医药文化,即“中医文化”。

“中医文化”具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中医作为一门研究人体生理、病理、防病治病的自然科学学科,本身就是“文化”[1]。

所以广义的中医文化就指中医本身。

狭义的“中医文化”是指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及其蕴含的人文内容和文化特征[1]。

通常我们所指的“中医文化”是指狭义的中医文化。

中医文化强调医者要把患者的生理、心理、社会和自然环境看作一个有机的整体,尊重患者的生命,关心、同情患者,给患者以亲人般的人道之爱,以此为基础提出医治和防范预防手段,实现以人为本的价值观。

中医的这种理念富含深刻的人文色彩,与现今医学界提倡的人文关怀理念是相通的,本文探析总结中医文化中的人文关怀思想,希望为凝炼和建构医学人文关怀思想奠定基础。

2 医学人文关怀的内涵人文强调以人为主体,倡导尊重人的价值,关心人的利益,也指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

医学人文关怀是医务人员以人道精神对病人的生命与健康、权力与需求、人格与尊严的真诚关怀和照顾。

本质是以人为本,体现对人、人的生命与身心健康的关注与尊重,是一种体现人类人文精神具体化的过程[2]。

我国自古便有“济世救人,仁爱为怀”的人本主义思想,“大医精诚”思想更是我们传统医学思想的精华。

“医乃仁术”“无恒德者不可作医”,这些医学理念在早期的《黄帝内经》、唐代孙思邈的《大医精诚》、明代陈实功的《医家五戒十要》等论著中随处可见。

所以在中国传统医学文化中探析总结人文关怀思想具有现实意义,对建构当代的医学人文关怀思想具有较强的指导和借鉴意义。

3 中医文化中的人文关怀思想中医文化内涵丰富,蕴含丰富的人文精神。

中医理论包含文、史、哲、伦理学等众多人文学科知识,作为中医主要的诊治方法的望、闻、问、切,救治过程强调尊重、关怀、同情患者,整个过程均体现浓厚的人文关怀色彩。

介绍中国古代医学作文

介绍中国古代医学作文

介绍中国古代医学作文《中国古代医学》篇一嘿,你知道咱中国古代医学吗?那可真是一个神秘又超厉害的领域,就像一个装满宝藏的大箱子,打开来能让你惊掉下巴。

咱先说说扁鹊吧。

这人可牛了,就像古代医学界的超级明星。

我就想啊,他是不是有双透视眼呢?据说他能通过看人的气色就知道得了啥病。

这哪是看病啊,简直就是看相嘛,不过是超级准确的看相。

他那望闻问切的诊断方法,现在的中医还在用呢。

望,就像侦探在寻找线索,眼睛得像鹰眼一样锐利;闻呢,鼻子得比狗鼻子还灵,能嗅出病气;问就像是在和病魔玩问答游戏,从病人的回答里找到病魔的藏身之处;切脉就更神了,手指往手腕上一搭,就像接通了和身体内部的电话线,能知道身体里气血的流动情况。

还有华佗,他简直就是外科手术的鼻祖啊。

我在想,他做手术的时候是不是像现在的外科医生一样穿着白大褂,戴着口罩呢?当然不可能啦,哈哈。

他能给人开膛破肚,还发明了麻沸散,这可是世界上最早的麻醉药呢。

在那个时候,这简直就是魔法药水啊。

要是没有麻沸散,做手术不得疼死个人。

就像有人拿着刀在你身上乱割,你却只能干嚎,想想都可怕。

古代医学的理论也很有趣,什么阴阳五行。

这阴阳就像白天和黑夜,互相交替,互相制约。

五行呢,就像五个小伙伴,金、木、水、火、土,它们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身体里的器官也和五行对应,比如说肝属木,心属火。

我有时候就搞不太明白,这心脏怎么就属火了呢?是因为心跳起来像火一样热烈吗?也许是古人的一种独特的理解方式吧。

不过呢,古代医学也有它的局限性。

毕竟那时候没有现代的高科技设备,像X光、CT啥的。

有时候可能只能靠经验和感觉。

比如说,要是遇到一些很奇怪的病,可能就像在黑暗里摸索,全靠猜。

但是不管怎么说,中国古代医学就像一颗璀璨的明珠,照亮了古人治病救人的道路,也为现代医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我们现在去看中医,喝着苦苦的中药,就像在和古代的智慧对话。

你说,这是不是很神奇呢?《中国古代医学》篇二中国古代医学,那可是一部超级精彩又有点让人捉摸不透的大戏。

中国古代医学史的优秀论文

中国古代医学史的优秀论文

中国古代医学史的优秀论⽂ 医学是伴随着⼈类漫长的⽣活、⽣产实践活动⽽逐步产⽣并发展的,⽽中国古代医学是具有转折意义的历史时期。

以下是店铺整理分享的研究中国古代医学史论⽂的相关⽂章,欢迎阅读! 中国古代医学史论⽂篇⼀ 中国古代医学源流述要 【摘要】医学是伴随着⼈类漫长的⽣活、⽣产实践活动⽽逐步产⽣并发展的。

中国古代医学具有转折意义的历史时期,出现在公元前5世纪⾄公元3世纪的战国、两汉时期,此后,顺源⽽下,不断发展和壮⼤。

在继承发展的洪流中,既有冲破束缚的开拓创新,有时也难以避免地有停滞徘徊的局⾯,但⾄今仍焕发出勃勃⽣机。

【关键词】中国医学史;起源;发展 1 起源 中医学的起源,⾸先与传说中的伏羲、神农、黄帝之“三皇”有关。

他们所处的时代,距今约1万年⾄5 000年,是原始蒙昧向⽂明肇端的转型期,中华古⽂明的诸多源头发乎于此,⽽中医学之滥觞亦可追溯于此。

传说⼋卦出于伏羲的创制。

由此⽣发出来的⼋卦学说,在中国传统⽂化中蔚为⼀⽚神秘哲学的原野,⽽作为⼋卦学说基点的阴阳学说,则居于中医学基础理论的核⼼地位。

神农曾遍尝诸多植物,进⽽发现了治病之药,并教⼈治病。

“当此之时,⼀⽇⽽遇七⼗毒”[1],活画出医药启蒙时代原始先民们艰⾟求索的曲折历程。

在⽂明起源的传说中,神农更⼤的功绩是创制了农具,教民农业⽣产,使中国原始时代由伏羲时的采集渔猎进步到了农业,⽽药物知识的积累与应⽤也是与种植农业的进步息息相关的。

传说中的黄帝被奉为中国黄河流域各族的共同祖先,⽽他与中医学的关系尤为特殊。

黄帝对医药颇感兴趣,在他的周围,汇集了⼀批精通医药的⾂僚,古代史书中仅有名姓记载的就有七、⼋⼈之多。

其中最著名的是岐伯,相传他是黄帝的侍医,被尊称为天师,黄帝经常向他请教医药⽅⾯的问题,现存《黄帝内经》中就记载有他们相互问答的内容。

因此,在传说中,黄帝、岐伯被确定为医学始祖,后世亦往往以“岐黄之术”或“岐黄”⼆字来代称中医学。

不难发现,“三皇”与医药的传说有⼀个共同点,即把医药学的产⽣都归之于某⼀先知先觉,这也是中外医学史上⼀度流⾏过的“医源于圣⼈”之说。

人文与医药结课论文

人文与医药结课论文

人文与医药结课论文引言人文与医药之间的关系是一个复杂而有趣的话题。

医药作为一门科学,追求治疗和预防疾病的方法和技术。

而人文学科则关注人类社会和文化的方方面面。

两者看似截然不同,但实际上存在着紧密的联系和互相影响。

本文将探讨人文与医药之间的互动关系,以及这种关系对医学实践和患者护理的影响。

人文对医药的影响人文学科为医药提供了宝贵的背景知识和理论基础。

医学不仅仅是一门科学,还是一门艺术。

人文学科的研究内容涵盖了哲学、伦理学、文学以及心理学等领域,这些对医学实践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哲学的思辨精神为医生提供了批判性思维的能力,让他们能够审视自己的决策和行为是否符合伦理规范。

文学和心理学的研究则使医生能够更好地理解患者的感受和需求,从而提供更为人性化的护理服务。

此外,人文学科还为医学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文献和历史资料。

医学的发展离不开对过去经验的总结和借鉴。

历史学、人类学和社会学等学科的研究成果,为医学研究提供了重要的背景知识和历史维度。

通过对过去医学实践的了解,医生可以更好地认识到现有医学技术的局限性和不足之处,并寻求新的突破。

医药对人文的影响医药的发展也对人文学科产生了深远影响。

医学的进步使得人类的寿命延长,疾病治愈的成功率提高。

这使得人们对生命的理解和价值观发生了变化。

医药的进步让人们更加关注身体健康和生命质量,而这正是人文学科所关注的。

医学的发展使得人们对生活的感悟更加深刻,关注精神层面的需求,重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及人类的价值。

医学的进步也对社会结构和道德观念产生了影响。

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提升,人们对医疗资源的需求也越来越大。

这对医学伦理和公平分配等话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引发了社会和法律层面的讨论。

这些问题都需要人文学科的知识和方法进行深入思考和解决。

人文与医药的互动关系对医学实践和患者护理的影响人文与医药的互动关系对医学实践和患者护理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医学实践需要综合各种学科的知识和技能,其中人文学科的贡献尤为重要。

人文医学论文

人文医学论文

中国传统医德文化与现代人文医学的关系【论文摘要】中国传统医德具有非常丰富的内涵。

"医乃仁术"不仅揭示了医学职业的本质,而且确定了传统医德的仁爱原则。

而现代人文医学认为医者不仅要有精湛的医术,还要有高尚的医德医风和对病人的人文关怀。

这两者思想是互相承接的。

该论文通过对中国传统医德文化与现代人文医学的探讨,强调现代医者应学习传统文化,提高人文知识、人文素养,重视人文关怀和医德医风建设,重塑基于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新模式的现代人文与医德。

【论文关键词】传统医德;人文医学。

1.传统医德文化的精神核心。

汉医中的人文精神汉医蕴含着极其丰厚的传统人文精神。

《素问》提出“道之大者,拟于天地,配于四海”,认为医道充盈于天地四海之间。

唐代大医家孙思邈曰“上医医国,中医医人,下医医病;上医医未病之病,中医医欲病之病,下医医已病之病”。

早在两千多年前《素问》就指出,执医者必须“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

”;晋代杨泉(《物理论》) 指出:“夫医者,非仁爱之士不可托也;非聪明理达不可任也; 非廉洁淳良不可信也”;以“仁”为核心的儒家伦理道德观念、以“兼爱”为核心的墨家道德原则以及佛教“大慈大悲”“普救众生”的教义,在汉医领域受到了高度的重视。

汉医历史上医出于儒,“医乃仁术”,说明汉医与儒家有着共同的伦理道德观念和人文精神传统。

汉医是治病的人,不单是治人的病,这些都是汉医人文精神之所在。

《医灯续焰》认为:“医以活人为心。

故曰,医乃仁术”。

《千金方》提出“人命至重,有贵千金”。

清代徐廷祚曰:“欲救人而学医则可,欲谋利而学医则不可”,认为只有谋利的心淡薄了,良心和责任心才能产生。

孙思邈提出“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

”重视医家的道德素养,才能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以病人为中心,从而提高疗效,这是医德的一种表现。

藏医中的人文精神藏医对医德医风历来重视,核心价值从佛学的普渡众生、慈悲为怀的道德思想出发,对医生的人文精神与医德医风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2021年医学科学与人文的结合分析论文

2021年医学科学与人文的结合分析论文

医学科学与人文的结合分析论文医学科学与人文的结合,既包括向医学科学注入人文精神,还包括向人文医学注入医学科学精神,以科学精神充实、丰富人文医学,使人文医学具有扎实的生活基础和现实针对性,摆脱那种脱离实际的空洞说教。

当前在加强人文学科建设的呼声中,我们人文学者似乎忽视了这一点,因而影响人文学科的建设及其作用的发挥。

xx年6月30日~7月1日,由医学与哲学 ___社与北京大学医学人文研究院、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医学哲学专业委员会于北京联合举办的“医学人文社会科学实证研究研讨会”,是一次向人文医学注入科学精神的有益尝试,它意味着我国人文医学迈开了新的重要一步,并将对我国人文医学的建设产生深远影响。

人类的思维是遵循着神学思维、玄学思维、科学思维的规律向前推进的。

周有光老先生说:玄学思维是推理性的,譬如我们看到太阳早上从东方升起晚上从西方落下,推出地球围绕太阳转;科学思维要靠实证,所以我们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他还认为:我们至少在社会科学方面还停留在玄学时代。

”他这里批评的是社会科学,社会科学与人文学科有所不同,但人文学科也应实践,也应由实践检验,也应是符合现实并经得起现实的检验。

试想,一种脱离现实生活的人文学,一种与现实生活不沾边、对现实没有多少作用的人文学,会有谁理睬呢?不错,人文学本质是批判性的,并具有思辨性的特征。

但无论是批判性也好,思辨性也好,都应言之有据,因为有据才能有理,只有有理才能评论、思辨。

比如,我们批评当今我国的一些大医院丧失了公益性,而公益性是公立医院的根本。

但这一结论必须有事实作依据,这不是单靠思辨就能解决的。

本次会议上,一些学者提供了一批人文医学实证研究的成果,为我国的人文医学带来了一股新鲜的春风,实在催人奋进。

以人作为主体对象的人文科学,其实“并不存在人文这种实体。

只有把各学科视为主体性的不同领域,即人的存在的不同形式或载体,视为人的本质的多项规定,才能获得人文学科概念。

人文与医学论文—人文与古代中医完整版

人文与医学论文—人文与古代中医完整版

人文与医学论文—人文与古代中医HEN system office room 【HEN16H-HENS2AHENS8Q8-HENH1688】论人文与古代中医人文,从现在大多数人认可的概念来说,就是人类文化中的先进部分和核心部分即先进的价值观及其规范。

它的集中体现是,重视人。

尊重人,关心爱护人。

也有观点认为,人文更应深化为人的文明处事,是一种高尚道德,追求的是一种唯美的境界。

我认为,这些都可以归入人文的范畴,人文的本身就是一个宽泛的概念。

“重视人、尊重人、关心爱护人”这三个人文的中心,在一个医学生看来,不难敏感地觉察到,这和医学中体现的一系列原则恰恰不谋而合。

重视、尊重、关心爱护,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甚为重要,在我们医者的工作生活中更应该予以重视。

在现代医学中,人文是一项不可或缺的因素,仁心和仁术一直都是同等重要的,只是在当今快节奏的社会中,一些具有“仁术”的医者也未免因为各种各样的因素渐渐丢失了“仁心”。

作为一名中医学子,纵观古今医学之路,古代中医的种种智慧,都深深地打动了我,引发了我的深思。

不久前看了一本书,叫做《古代的中医》,我相信看过的人都会被他们高超的医术所折服,也会被他们高尚的医德所感动。

《古代的中医》这本书所讲的就是李东垣、朱丹溪、傅青主等七位医家的故事,包括他们的家世、学医缘由、拜师学艺以及他们的一些着名的医案,很特别的是,在这七位医家当中,有四位是由于家人患病而发愤学医的,我认为,他们是将对亲人逝去的痛苦之情转化为对天下苍生的博爱情怀,或拜师,或自习,努力学习中医知识,最终成才的。

在一个个医家感人肺腑的情节里,人文贯穿了整个故事,那种发自内心的一心一意为天下苍生着想的情感,令我感动不已。

在讲述到李东垣的医学之路的时候,有一个情节深深地打动了我。

李东垣与真人范尊师谈话时说道:“作为一个医生,太累了,看到成千上万的人在我的面前死去,我拼命地去救,却经常无能为力,我刚刚救活了一个,那边又死了一百个,天下为何如此之乱,苍生为何如此不幸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文与医学论文—人文
与古代中医
HEN system office room 【HEN16H-HENS2AHENS8Q8-HENH1688】
论人文与古代中医
人文,从现在大多数人认可的概念来说,就是人类文化中的先进部分和核心部分即先进的价值观及其规范。

它的集中体现是,重视人。

尊重人,关心爱护人。

也有观点认为,人文更应深化为人的文明处事,是一种高尚道德,追求的是一种唯美的境界。

我认为,这些都可以归入人文的范畴,人文的本身就是一个宽泛的概念。

“重视人、尊重人、关心爱护人”这三个人文的中心,在一个医学生看来,不难敏感地觉察到,这和医学中体现的一系列原则恰恰不谋而合。

重视、尊重、关心爱护,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甚为重要,在我们医者的工作生活中更应该予以重视。

在现代医学中,人文是一项不可或缺的因素,仁心和仁术一直都是同等重要的,只是在当今快节奏的社会中,一些具有“仁术”的医者也未免因为各种各样的因素渐渐丢失了“仁心”。

作为一名中医学子,纵观古今医学之路,古代中医的种种智慧,都深深地打动了我,引发了我的深思。

不久前看了一本书,叫做《古代的中医》,我相信看过的人都会被他们高超的医术所折服,也会被他们高尚的医德所感动。

《古代的中医》这本书所讲的就是李东垣、朱丹溪、傅青主等七位医家的故事,包括他们的家世、学医缘由、拜师学艺以及他们的一些着名的医案,很特别的是,在这七位医家当中,有四位是由于家人患病而发愤学医的,我认为,他们是将对亲人逝去的痛苦之情转化为对天下苍生的博爱情怀,或拜师,或自习,努力学习中医知识,最终成才的。

在一个个医家感人
肺腑的情节里,人文贯穿了整个故事,那种发自内心的一心一意为天下苍生着想的情感,令我感动不已。

在讲述到李东垣的医学之路的时候,有一个情节深深地打动了我。

李东垣与真人范尊师谈话时说道:“作为一个医生,太累了,看到成千上万的人在我的面前死去,我拼命地去救,却经常无能为力,我刚刚救活了一个,那边又死了一百个,天下为何如此之乱,苍生为何如此不幸啊。

”范尊师叹了口气说:“是啊,这是乱世”。

李东垣说:“他们要砍掉别人的胳膊,要杀掉一个人很容易,可是我们医生要让伤口复原是多么地难!我经常感觉眼前一片黑暗,不知道何时才能得见光明。


沉默片刻,范尊师放下手中的茶杯,眼睛直视着李东垣,一个字一个字地说:“东垣,你不要放弃,你所做的一切,不仅仅是为当世的人,更是为后世做的啊,要知道,天下总有国泰平安的那一天,那个时候的百姓,更需要你的学问。


李东垣和范尊师的这段对话让我内心久久难以平静下来,医者仁心,医者父母心,大概就是这样的情感吧!看着患者在眼前死去,却无能为力,那样残忍的画面,作为一名未步入职业生涯的医学生来说,是极其难以想象,难以接受的情景,不禁在内心暗下决心:一定要好好学习,不要在将来治病救人时感叹道,书到用时方恨少!
当我们去回头看古代的医学大家们,我们不难发现,几乎每一个大家,他们不止是医术高超,高尚的医德更是必不可少,如孙思邈着名的《大医精诚》中所说的,习医之人应当“博极医源,精勤不倦”,同时,医者当“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普救含灵之苦”。

每每读到此处,不仅对古代的医学大家们肃然起敬,敬佩的不仅是妙手回春今人望尘莫及
的高超医术,更是那普济众生的人文情怀,将重视人的文化体现得淋漓尽致。

我们不止可以在古代医家们的身上看到闪闪发光的人文情操,在他们的经典着作中的字字句句,也无不体现着伟大的人文关怀。

奠定中医学基础理论的《黄帝内经》就是注重人的调护的典范,当中强调的四季养生、情志护理、食物疗养,无不体现着天人相应的思想,“春三月,此谓发陈。

天地俱生,万物以荣。

夜卧早起,广步于庭,披发缓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

逆之则伤肝,夏为寒变,奉长者少。

”“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如此尔尔,注重人的养生,强调人这个主体的调护,这也是人文的一个具体体现。

再者,纵观中医的医学模式,很多中医学的观点本身便具有浓厚的人文因素。

中医学的基本观点——“整体观念”、“辨证论治”,整体观念注重的便是从整个人体的角度来进行诊断和治疗,辨证论治也是根据不同的患者在不同疾病不同阶段的“VIP”式的诊断和治疗。

另外,类似于“情志疗法”,也是建立在重视人、关注人的思想体系上的观念,七情内伤是中医中很多疾病病因病机重要的一部分,像上文提到的,“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提示我们要注重自己的情绪,尤其对于当今生活在如此快节奏、压力较大的现代社会中的人们来说,调节好自己的情绪是十分重要的。

古代的中医,之所以透露出与人文密不可分的联系,这当中有个十分重要的因素,那就是影响中华文化几千年的儒家思想,儒家文化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主流,对中医学的发展兴衰产生了久远而深刻的思想,
可以说,中医学常常与儒学相贯通,中医业处处有儒者之风骨:从古医籍的注释研究到新着作的编撰成书;从对医学内涵的认识到医生的道德品质修养;从学术观点的阐发到医理的分析讨论;从诊治原则的确立到方剂的君臣佐使配伍。

儒家对中医学的影响、渗透是全方位、多层次的。

“医为仁术”的儒医理念,儒家思想十分重视伦理关系,并以“仁”为核心,这是众所周知的,浸浴在儒家文化中的医学伦理,也自然而然地在“仁”这个框架中。

医家喻昌曾说道,“医,仁术也。

仁人君子必笃于情。

”可见,道德标准是儒医的主要标准。

首先是儒者博爱的思想,作为“活人之术”的医学,本身就带有儒家的这种博爱济众的特征,也是基于此,加上一些儒者思想的传播,渐渐地,医学就被定名为“仁术”了,同时也出现了一些儒者演变成医生,悬壶济世,这些作为医生的儒者,强调用仁的道德标准作为行医的准则,从而普遍提高了医家们对医德的认识水平。

其次,用儒家“仁”的标准作为行医准则,在很多医话、习医着作中都有所体现,将“仁爱”二字作为首要的要求。

如明龚信《明医箴》开篇就是“今之明医,心存仁义”。

在一些着作中也提出了行医时应禁绝的事,比如《大医精诚》中,“自逞俊快,邀射名誉”、“恃己所长,经略财物”,等等,都明确地“划分”了医者当做的与不当做的事情。

另外,孝也是儒家伦理道德体系中十分重要的一部分,对古代中医的人文方面影响也是不可忽视的。

比如,医孝合一的观念,张仲景曰:“留神医药,精究方术,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贱之厄”;皇甫谧曰:“若不精于医道,虽有忠孝之心,仁慈之性,君父危困,赤子涂
地,无以济之······”这样的观念便是上文所提到的《古代的中医》中将对亲人逝去的痛苦之情转化为对天下苍生的博爱情怀这样的情感。

医孝合一,故医者仁心,医者父母心。

医学具有明显的人文属性,古代的中医们就撰写了不少关于医德的着作或者文献,明代医家李忠梓撰写的医德专论《不失人情论》,便是根据《内经》所言发挥的,强调了治病不失人情,认为人情有三种:“一曰病人之情;二曰旁人之情;三曰医人之情。

”不失病人之情,是指除了一般的诊察外,还要了解病人的性格和精神状态,以便有针对性地进行治疗;不失旁人之情,对病人亲戚、朋友、邻居的意见,医生和病人都要善于分析,不可轻从;三是不失医人之情,要对医界的各种不正之风注意引以为戒。

我认为这是对于医学的人文属性很好的一个概括。

反观现在的医学教育,长期以来,都是侧重于专业知识教育和技术层面的训练,不够重视医学伦理素养的培养,尤其是各种新型诊断技术和治疗方法在临床上的广泛应用,使医生与患者之间的接触、沟通越来越少。

去医院见习的经历让我更加体会到现在医患沟通的真实情况,在中医内科诊室,每天医生要看很多号病人,每个病人平均下来看诊的时间只有短短几分钟不到,病人很难将所有情况反映给医生,医生也难以做到仔细的望闻问切,由此引发的系列问题层出不穷,但所幸由于中医辨证论治的理论体系,中医科的医患矛盾相对较少。

这让我联想到电影《医痴叶天士》,叶天士由于治病技术高超,被以“神医”的名号称呼,他经常被各个地方的人请去看病,每天都往各处赶,特别忙碌,但尽管如此,他对待每一个病人都一样,每一次看病
都是认认真真仔仔细细地望闻问切、辨证论治,对于高高在上的皇帝如此,对于贼窝里的山贼首领也是这样。

最令我动容的是有一次他在赶着去给一个人看病时,路边行乞的乞丐向他乞讨,他观察到这个乞丐患有某个疾病的一些症状,便不自觉地停下来在路边给他扎针,针到病除,本想继续赶路,乞丐说道他家中的老母亲也是这样的症状,但比他更严重,卧床不起,恳求叶天士可以到他家中看一下。

叶天士思考再三,跟随他去到他家中,给他的老母亲针刺之后,开了一个药方,嘱咐他去抓药给他的母亲巩固虚体。

乞丐十分失落,他没有多余的钱可以给他母亲看病抓药,叶天士称自己看病一定要收诊金的,乞丐把他所有钱都给了叶天士。

叶天士临走时说道:“你不是乞丐吗为何这个时候不行乞呢”乞丐恍然大悟,向叶天士乞讨,叶天士从自己的袖子里掏出了一个大大的银子给他,然后微笑着就走了。

乞丐激动不已,大喊叶天士是活菩萨之类的话语。

这一幕让我十分感慨,这样的医者是古代很多中医的缩影,但这样的医者,不就是我们应该去成为的医者吗?毋庸置疑,这就是我们应该学习的榜样!
在现代医患关系如此紧张的“浮躁”社会中,我认为我们应该要重拾古代中医们身上那些闪闪发光的人文素养,勿忘初心,仁心仁术,谨记最初“医者父母心”的循循教诲,让中医绽放出更大的光芒!。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