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知识点总结讲课讲稿

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知识点总结讲课讲稿
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知识点总结讲课讲稿

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

第一章概述

二、计算机中的码制(重点 )P5

1、对于符号数,机器数常用的表示方法有原码、反码和补码三种。

注意:对正数,三种表示法均相同。它们的差别在于对负数的表示。

(1)原码

定义:

符号位:0表示正,1表示负;

数值位:真值的绝对值。

注意:数0的原码不唯一

(2)反码

定义:若X<0,则[X]反= 对应原码的符号位不变,数值部分按位求反

(3)补码

定义:若X<0,则[X]补= [X]反+1

2、8位二进制的表示范围:

原码:-127~+127

反码:-127~+127

补码:-128~+127

3、特殊数10000000

●该数在原码中定义为:-0

●在反码中定义为:-127

●在补码中定义为:-128

●对无符号数:(10000000)2= 128

三、信息的编码

1、字符的编码P8

计算机采用7位二进制代码对字符进行编码

(1)数字0~9的编码是0110000~0111001,它们的高3位均是011,后4位正好与其对应的二进制代码(BCD码)相符。

(2)英文字母A~Z的ASCII码从1000001(41H)开始顺序递增,字母a~z的ASCII码从1100001(61H)开始顺序递增,这样的排列对信息检索十分有利。

第二章微机组成原理

第一节、微机的结构

1、计算机的经典结构——冯.诺依曼结构P11

(1)微机由CPU(运算器和控制器)、存储器和I/O接口组成

2、系统总线的分类

(1)数据总线(Data Bus),它决定了处理器的字长。

(2)地址总线(Address Bus),它决定系统所能直接访问的存储器空间的容量。

(3)控制总线(Control Bus)

第二节、8086微处理器

1、8086,其内部数据总线的宽度是16位,16位CPU。外部数据总线宽度也是16位

8086地址线位20根,有1MB(220)寻址空间。P27

2、8086CPU从功能上分成两部分:总线接口单元(BIU)、执行单元(EU)

BIU:负责8086CPU与存储器之间的信息传送。EU:负责指令的执行。P28

4、寄存器结构(重点 )

1)数据寄存器特有的习惯用法P30

●AX:(Accumulator)累加器。多用于存放中间运算结果。所有I/O指令必须都通过AX与接口传送信息;

●BX:(Base)基址寄存器。在间接寻址中用于存放基地址;

●CX:(Counter)计数寄存器。用于在循环或串操作指令中存放循环次数或重复次数;

●DX:(Data)数据寄存器。在32位乘除法运算时,存放高16位数;在间接寻址的I/O指令中存放I/O端口地址。

2)、指针和变址寄存器P31

●SP:(Stack Pointer)堆栈指针寄存器,其内容为栈顶的偏移地址;

●BP:(Base Pointer)基址指针寄存器,常用于在访问内存时存放内存单元的偏移地址。●SI:(Source Index)源变址寄存器Index:指针

●DI:(Destination Index)目标变址寄存器

变址寄存器常用于指令的间接寻址或变址寻址。

3)、段寄存器P28

CS:(Code Segment)代码段寄存器,代码段用于存放指令代码

DS:(Data Segment)数据段寄存器

ES:(Extra Segment)附加段寄存器,数据段和附加段用来存放操作数

SS:(Stack Segment)堆栈段寄存器,堆栈段用于存放返回地址,保存寄存器内容,传递参数

4)、指令指针(IP)P29

16位指令指针寄存器,其内容为下一条要执行的指令的偏移地址。

5)、标志寄存器

(1)状态标志:P30

●进位标志位(CF):(Carry Flag)运算结果的最高位有进位或有借位,则CF=1 。Carry:进位Auxiliary :辅助

●辅助进位标志位(AF):(Auxiliary Carry Flag)运算结果的低四位有进位或借位,则AF=1

●溢出标志位(OF):(Overflow Flag)运算结果有溢出,则OF=1

●零标志位(ZF):(Zero Flag)反映指令的执行是否产生一个为零的结果

●符号标志位(SF):(Sign Flag)指出该指令的执行是否产生一个负的结果

●奇偶标志位(PF):(Parity Flag)表示指令运算结果的低8位“1”个数是否为偶数

(2)控制标志位

●中断允许标志位(IF):(Interrupt Flag)表示CPU是否能够响应外部可屏蔽中断请求

●跟踪标志(TF):(Trap Flag)CPU单步执行

5、8086的引脚及其功能(重点掌握以下引脚)P34

●AD15~AD0:双向三态的地址总线,输入/输出信号

●INTR:(Interrupt Request)可屏蔽中断请求输入信号,高电平有效。可通过设置IF的值来控制。

●NMI:(Non_Maskable Interrupt)非屏蔽中断输入信号。不能用软件进行屏蔽。

●RESET:(Reset)复位输入信号,高电平有效。复位的初始状态见P21

●MN/MX:(Minimum/Maximum)最小最大模式输入控制信号。

第三章8086指令系统

第一节8086寻址方式

一、数据寻址方式(重点 )

1、立即寻址P46

操作数(为一常数)直接由指令给出 (此操作数称为立即数)

立即寻址只能用于源操作数

指令操作例:MOV AX,3102H;

执行后,(AH) = 31H,(AL) = 02H

2、寄存器寻址P47

(1)操作数放在某个寄存器中

(2)源操作数与目的操作数字长要相同

(3)寄存器寻址与段地址无关

3、直接寻址P48

(1)指令中直接给出操作数的16位偏移地址偏移地址也称为有效地址(EA, Effective Address)

(2)默认的段寄存器为DS,但也可以显式地指定其他段寄存器——称为段超越前缀

(3)偏移地址也可用符号地址来表示,如ADDR、VAR

例:

MOV AX ,[2A00H] 用[]表示数字存放的地址

MOV DX ,ES:[2A00H]

MOV SI,TABLE_PTR

4、间接寻址P48

●操作数的偏移地址(有效地址EA)放在寄存器中

●只有SI、DI、BX和BP可作间址寄存器

SI、DI、BX 默认段地址DS BP默认段地址SS

●例:MOV AX,[BX]

MOV CL,CS:[DI]

错误例:×MOV AX, [DX]

5、寄存器相对寻址P49

●EA=间址寄存器的内容加上一个8/16位的位移量

●例:MOV AX, [BX+8]

MOV CX, TABLE[SI]

MOV AX, [BP]; BX.SI.DI默认段寄存器DS,BP默认段寄存器为SS ●指令操作例:MOV AX,DATA[BX]

若(DS)=6000H, (BX)=1000H, DA TA=2A00H,

(63A00H)=66H, (63A01H)=55H

则物理地址= 60000H + 1000H + 2A00H = 63A00H

指令执行后:(AX)=5566H

6、基址变址寻址P51

●若操作数的偏移地址:

EA=基址寄存器(BX或BP)+变址寄存器(SI或DI)

同一组内的寄存器不能同时出现。

错误例:

×MOV AX, [BX] [BP]

7、相对基址变址寻址P51

EA=基址寄存器(BX或BP)+变址寄存器(SI或DI)+8位或16位位移量;指令操作例:MOV AX,DATA[DI][BX]

若(DS)=8000H, (BX)=2000H, (DI)=1000H, DATA=200H

则指令执行后(AH)=[83021H], (AL)=[83020H]

寄存器间接、寄存器相对、基址变址、相对基址变址四种寻址方式的比较:寻址方式指令操作数形式

?寄存器间接只有一个寄存器(BX/BP/SI/DI之一)

?寄存器相对一个寄存器加上位移量

?基址—变址两个不同类别的寄存器

?相对基址-变址两个不同类别的寄存器加上位移量

第二节8086指令系统

一、数据传送指令(重点 )

1、数据传送类指令(特点:除SAHF POPF外均不影响FR)P54

1.通用

MOV dst,src

堆栈:PUSH POP

交换:XCHG

查表:XLAT

2.标志

LAHF SAHF PUSHF POPF

3.地址:LEA LDS LES

4.输入输出:IN OUT

(1) MOV dest,src;dest←src

传送的是字节还是字取决于指令中涉及的寄存器是8位还是16位。

具体来说可实现:

①MOV mem/reg1,mem/reg2

指令中两操作数中至少有一个为寄存器

MOV指令的使用规则

①IP不能作目的寄存器

②不允许mem←mem

③不允许segreg←segreg

④立即数不允许作为目的操作数

⑤不允许segreg←立即数

⑥源操作数与目的操作数类型要一致

⑦当源操作数为单字节的立即数,而目的操作数为间址、变址、基址+变址的内存数时,必须用PTR说明数据类型。如:MOV [BX],12H 是错误的。

(2)、堆栈指令P54

堆栈以字为单位进行压入弹出操作。

规定由SS指示堆栈段的段基址,堆栈指针SP始终指向堆栈的顶部,SP的初值规定了所用堆栈区的大小。堆栈的最高地址叫栈底。

①压栈指令PUSH

PUSH src ; src为16位操作数

例:PUSH AX ;将AX内容压栈

执行操作:(SP)-1←高字节AH

(SP)-2←低字节AL

(SP)←(SP)- 2

注意进栈方向是高地址向低地址发展。`

②弹出指令POP

POP dest

例:POP BX ;将栈顶内容弹至BX

执行操作:(BL)←(SP)

(BH)←(SP)+1

(SP)←(SP)+2

堆栈指令在使用时需注意的几点:

①堆栈操作总是按字进行

②不能从栈顶弹出一个字给CS

③堆栈指针为SS:SP,SP永远指向栈顶

④SP自动进行增减量(-2,+2)

(3)、交换指令XCHG P54

格式:XCHG reg,mem/reg

功能:交换两操作数的内容。

要求:两操作数中必须有一个在寄存器中;

操作数不能为段寄存器和立即数;

源和目地操作数类型要一致。

(4)查表指令XLAT P57

执行的操作:AL←[(BX)+(AL)]

又叫查表转换指令,它可根据表项序号查出表中对应代码的内容。执行时先将表的首地址(偏移地址)送到BX中,表项序号存于AL中。

2、输入输出指令P57

只限于用累加器AL或AX来传送信息。

功能: (累加器)←→I/O端口

(1)输入指令IN

格式:

IN acc,PORT ;PORT端口号0~255H

IN acc,DX ;DX表示的端口范围达64K

例:IN AL,80H ;(AL)←(80H端口)

IN AL,DX ;(AL)←((DX))

(2) 输出指令OUT

格式:OUT port,acc

OUT DX,acc

例:OUT 68H,AX ;(69H,68H)←(AX)

OUT DX,AL ;((DX))←(AL)

在使用间接寻址的IN/OUT指令时,要事先用传送指令把I/O端口号设置到DX寄存器如:

MOV DX,220H

IN AL,DX;将220H端口内容读入AL

3、目标地址传送指令P58

(1)LEA

传送偏移地址

格式:LEA reg,mem ; 将指定内存单元的偏移地址送到指定寄存器

要求:

1)源操作数必须是一个存储器操作数;

2)目的操作数必须是一个16位的通用寄存器。

例:LEA BX,[SI+10H]

设:(SI)=1000H

则执行该指令后,(BX)=1010H

●注意以下二条指令差别:

LEA BX,BUFFER

MOV BX,BUFFER

前者表示将符号地址为BUFFER的存储单元的偏移地址取到BX中;后者表示将BUFFER存储单元中的内容取到BX中。

下面两条指令等效:

LEA BX,BUFFER

MOV BX, OFFSET BUFFER

其中OFFSET BUFFER表示存储器单元BUFFER的偏移地址。

二者都可用于取存储器单元的偏移地址,但LEA指令可以取动态的地址,OFFSET只能取静态的地址。

二、算术运算类指令(特点:除CBW CWD外均影响FR) P60

1.加法:ADD ADC

2.减法:SUB SBB CMP

3.加1 减1:INC DEC

4.求补:NEC

5.乘法:MUL (无符号数) IMUL (带符号数)

6.除法:DIV (无符号数)IDIV (带符号数)

7.扩展:CBW (B→W)CWD (W→DW)

8.十进制调整:1)加法:DAA(组合)AAA(未组合)

2)减法:DAS (组合)AAS(未组合)

3)乘法:AAM(未组合)

4)除法:AAD

乘、除法指令注意事项:

1.无符号与带符号数所用指令不同;

2.八位乘法时,必有一个乘数在AL中,积在AX中;

十六位乘法时,必有一个乘数在AX中,积在DX(高16位)与AX(低

16位)中;

3.八位除法时,被除数在AX中(16位),商在AL,余数在AH;

十六位除法时,被除数在DX(高16位)与AX(低16位)中,商在AX,

余数在DX;

4. 十进制调整时,乘、除法均只能使用未组合BCD码,并且除法是先

调整后运算。

1、加法指令P61

(1)不带进位的加法指令ADD

格式:ADD acc,data

ADD mem/reg,data

ADD mem/reg1,mem/reg2

?ADD指令对6个状态标志均产生影响。

判断溢出与进位(重点 )

从硬件的角度:默认参与运算的操作数都是有符号数,当两数的符号位相同,而和的结果相异时有溢出,则OF=1,否则OF=0

(2)带进位的加法ADC (Add with Carry)P62

ADC指令在形式上和功能上与ADD类似,只是相加时还要包括进位标志CF的内容,例如:ADC AL,68H ; AL←(AL)+68H+(CF)

ADC AX,CX ;AX←(AX)+(CX)+(CF)

ADC BX,[DI] ;BX←(BX)+[DI+1][DI]+(CF)

(3)加1指令INC (Increment)

格式:INC reg/mem

功能:类似于C语言中的++操作:对指定的操作数加1

注:本指令不影响CF标志。

2、减法指令P63

(1)不考虑借位的减法指令SUB (Subtraction)

格式: SUB dest, src

注:1.源和目的操作数不能同时为存储器操作数

2.立即数不能作为目的操作数

(2)考虑借位的减法指令SBB (Subtraction with Carry)

SBB指令主要用于多字节的减法。

格式: SBB dest, src

操作: dest←(dest)-(src)-(CF)

(3)减1指令DEC (Decrement)

格式:DEC opr

操作:opr←(opr)-1

(4)求补指令NEG (Negate)

格式:NEG opr

操作:opr←0-(opr)

对一个操作数取补码相当于用0减去此操作数,故利用NEG指令可得到负数的绝对值。例:若(AL)=0FCH,则执行NEG AL后,

(AL)=04H,CF=1

(5)比较指令CMP

格式:CMP dest, src

操作:(dest)-(src)

CMP也是执行两个操作数相减,但结果不送目标操作数,其结果只反映在标志位上。

(4)非压缩BCD码加法调整指令AAA P68

AAA指令的操作:

如果AL的低4位>9或AF=1,则:

①AL←(AL)+6,(AH)←(AH)+1,AF←1

②AL高4位清零

③CF←AF

否则AL高4位清零

(5)压缩BCD码加法调整指令DAA P68

●两个压缩BCD码相加结果在AL中,通过DAA调整得到一个正确的压缩BCD码.

●指令操作(调整方法):

若AL的低4位>9或AF=1

则(AL)←(AL)+6,AF←1

若AL的高4位>9或CF=1

则(AL)←(AL)+60H,CF←1

●除OF外,DAA指令影响所有其它标志。

●DAA指令应紧跟在ADD或ADC指令之后。

(6)非压缩BCD码减法调整指令AAS

对AL中由两个非压缩的BCD码相减的结果进行调整。调整操作为:

若AL的低4位>9或AF=1,则:

① AL←(AL)-6,AH←(AH)-1,AF←1

② AL的高4位清零

高中通用技术会考、高考知识点总结与归纳整理(知识主干).资料

通用技术复习资料 第一章走进技术世界 一、技术的价值: 1、技术与人的关系 技术是人类满足自身的需求、愿望,更好的适应大自然,而采取的方法和手段。 (1)人类需要着衣裳遮身避寒——纺织、印染、缝制技术。 (2)人类需要进食补充能量——食品烹饪加工、农作物栽培、家禽饲养技术。 (3)人类需要住所以避风挡雨——建筑技术 (4)人类需要抵御野兽攻击和伤害——武器制造技术。 (5)人类需要出行——车、船制造技术。 (6)人类需要交往、保持联系——邮电通讯技术。 技术的作用: 保护人:提供抵抗不良环境,防止被侵害的手段和工具。 解放人:解放或延长了身体器官,拓展活动了空间,提高了劳动效率,增强了各方面的能力。 发展人:技术促进人的精神和智力的发展,使得人的创新精神和批判能力得以提高,思维方式发生转变,自我价值得以体现。 2、技术与社会的关系 技术促进社会的发展,丰富社会文化内容,改变社会生活方式,是推动社会发展和文明进步的主要动力之一。具体为: (1)技术是社会财富积累的一种形式,对社会生产具有直接的经济意义。它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增长,实现了产业结构的升级,并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了基础。如福特T型车的生产流水线。 (2)随着技术的发展,劳动力结构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第一第二产业从业者数量减少,第三产业从业者数量大幅度增加。例如:因为农业技术的发展与劳作方式的变革使农业从业人口减少。 (3)技术不仅为生产提供了先进的手段和工具,提高了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而且丰富了人们的社会生活,使人们衣食、住、行、交往、娱乐、教育等方面都发生了改变。 (4)技术进步不仅带动社会生产的发展和社会活动的变化,而且渗透到军事、政治、文化各领域。 3、技术与自然的关系 (1)利用技术,人类可以改造和利用自然。如:填海造田、南水北调、西气东输、都江堰、荷兰的风车。 (2)人类利用技术和改造自然要有合理的尺度,要注意对自然的保护,不能忽视对自然的保护,不能忽视一些技术或产品对环境可能造成的负面影响。 (3)技术的发展给自然环境带来了问题,但也给解决这些问题提供了可能。 “绿色”技术:主要包括绿色产品的生产技术以及清洁工艺等。 绿色产品:指在生产和生活中,不会污染环境和破坏生态的产品的总称。 二、技术的性质 1、技术的目的性 技术总是从一定的目的出发,针对具体的问题,形成解决方案,从而满足人们的某方面的需求。例如:助听器的发明。人类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技术活动推动了技术的不断发展。 2、技术的创新性 创新是技术发展的核心。技术的发展需要创新。技术创新常常表现为技术革新和技术发明。技术革新一般是在原有技术的基础上的变革和改进,技术发明则是一项新技术的产生。 3、技术的综合性 (1)技术活动往往需要综合运用多种知识。 技术具有跨学科的性质,综合性是技术的内在特性。一般地,每一项技术都需要综合运用多个学科、多方面的知识。 (2)技术与科学的区别与联系 科学是对各种事实和现象进行观察、分类、归纳、演绎、分析、推理、计算和实验,从而发现规律,并予以验证和公式化的知识体系。科学侧重认识自然,力求有所发展,科学是回答“为什么”);科学通过实验验证假设,形成结论。 技术则是人类为了满足自身的需要和愿望对大自然进行的改造。技术侧重改造和利用自然,力求有所发明(技术是解决“怎么办”),科学促进了技术的发展,技术推动了科学的进步。技术通过试验,验证方案的可行性与合理性,并实现优化。

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第三版)课本习题答案

第二章 8086体系结构与80x86CPU 1.8086CPU由哪两部分构成它们的主要功能是什么 答:8086CPU由两部分组成:指令执行部件(EU,Execution Unit)和总线接口部件(BIU,Bus Interface Unit)。指令执行部件(EU)主要由算术逻辑运算单元(ALU)、标志寄存器FR、通用寄存器组和EU控制器等4个部件组成,其主要功能是执行指令。总线接口部件(BIU)主要由地址加法器、专用寄存器组、指令队列和总线控制电路等4个部件组成,其主要功能是形成访问存储器的物理地址、访问存储器并取指令暂存到指令队列中等待执行,访问存储器或I/O端口读取操作数参加EU运算或存放运算结果等。 2.8086CPU预取指令队列有什么好处8086CPU内部的并行操作体现在哪里答:8086CPU的预取指令队列由6个字节组成,按照8086CPU的设计要求,指令执行部件(EU)在执行指令时,不是直接通过访问存储器取指令,而是从指令队列中取得指令代码,并分析执行它。从速度上看,该指令队列是在CPU内部,EU从指令队列中获得指令的速度会远远超过直接从内存中读取指令。8086CPU 内部的并行操作体现在指令执行的同时,待执行的指令也同时从内存中读取,并送到指令队列。 5.简述8086系统中物理地址的形成过程。8086系统中的物理地址最多有多少个逻辑地址呢答:8086系统中的物理地址是由20根地址总线形成的。8086系统采用分段并附以地址偏移量办法形成20位的物理地址。采用分段结构的存储器中,任何一个逻辑地址都由段基址和偏移地址两部分构成,都是16位二进制数。通过一个20位的地址加法器将这两个地址相加形成物理地址。具体做法是16位的段基址左移4位(相当于在段基址最低位后添4个“0”),然后与偏移地址相加获得物理地址。由于8086CPU的地址线是20根,所以可寻址的存储空间为1M字节,即8086系统的物理地址空间是1MB。逻辑地址由段基址和偏移地址两部分构成,都是无符号的16位二进制数,程序设计时采用逻辑地址,也是1MB。 6.8086系统中的存储器为什么要采用分段结构有什么好处 答:8086CPU中的寄存器都是16位的,16位的地址只能访问64KB的内存。086系统中的物理地址是由20根地址总线形成的,要做到对20位地址空间进行访问,就需要两部分地址

计算机组成原理知识点总结——详细版

计算机组成原理2009年12月期末考试复习大纲 第一章 1.计算机软件的分类。 P11 计算机软件一般分为两大类:一类叫系统程序,一类叫应用程序。 2.源程序转换到目标程序的方法。 P12 源程序是用算法语言编写的程序。 目标程序(目的程序)是用机器语言书写的程序。 源程序转换到目标程序的方法一种是通过编译程序把源程序翻译成目的程序,另一种是通过解释程序解释执行。 3.怎样理解软件和硬件的逻辑等价性。 P14 因为任何操作可以有软件来实现,也可以由硬件来实现;任何指令的执行可以由硬件完成,也可以由软件来完成。对于某一机器功能采用硬件方案还是软件方案,取决于器件价格,速度,可靠性,存储容量等因素。因此,软件和硬件之间具有逻辑等价性。 第二章 1.定点数和浮点数的表示方法。 P16 定点数通常为纯小数或纯整数。 X=XnXn-1…..X1X0 Xn为符号位,0表示正数,1表示负数。其余位数代表它的量值。 纯小数表示范围0≤|X|≤1-2-n 纯整数表示范围0≤|X|≤2n -1

浮点数:一个十进制浮点数N=10E.M。一个任意进制浮点数N=R E.M 其中M称为浮点数的尾数,是一个纯小数。E称为浮点数的指数,是一个整数。 比例因子的基数R=2对二进制计数的机器是一个常数。 做题时请注意题目的要求是否是采用IEEE754标准来表示的浮点数。 32位浮点数S(31)E(30-23)M(22-0) 64位浮点数S(63)E(62-52)M(51-0) S是浮点数的符号位0正1负。E是阶码,采用移码方法来表示正负指数。 M为尾数。P18 P18

2.数据的原码、反码和补码之间的转换。数据零的三种机器码的表示方法。 P21 一个正整数,当用原码、反码、补码表示时,符号位都固定为0,用二进制表示的数位值都相同,既三种表示方法完全一样。 一个负整数,当用原码、反码、补码表示时,符号位都固定为1,用二进制表示的数位值都不相同,表示方法。 1.原码符号位为1不变,整数的每一位二进制数位求反得到反码; 2.反码符号位为1不变,反码数值位最低位加1,得到补码。 例:x= (+122)10=(+1111010)2原码、反码、补码均为01111010 Y=(-122)10=(-1111010)2原码11111010、反码10000101、补码10000110 +0 原码00000000、反码00000000、补码00000000 -0 原码10000000、反码11111111、补码10000000 3.定点数和浮点数的加、减法运算:公式的运用、溢出的判断。 P63 已知x和y,用变形补码计算x+y,同时指出结果是否溢出。 (1)x=11011 y=00011 (2)x=11011 y=-10101 (3)x=-10110 y=-00001

(完整版)微机原理及接口技术(习题答案)

范文范例学习指导 第1章微机运算基础 习题和思考题 1.请完成以下计算: 174.66D=(10101110.10101)B=(AE. A8)H 10101110101.01011B=(1397.344)D=(575.58)H 4BCH=(010*********)B=()BCD 2.设字长为8位,X=(2A)16,当X分别为原码、补码、反码和无符号数的时候,其真值 是多少? 答:当X表示原码时,其真值为:+101010 当X表示补码时,其真值为:+101010 当X表示反码时,其真值为:+101010 当X表示无符号数数时,其真值为:00101010 3.设字长为8位,用补码形式完成下列计算,要求有运算结果并讨论是否发生溢出? 120+18 -33-37 -90-70 50+84 答:120+18 其补码形式分别为:(120)补=01111000 (18)补=00010010 01111000 + 00010010 10001010 由于C s=0 ,C p=1,因此有溢出,结果错误 -33-37 其补码形式为:(-33)补=11011111 (-37)补=11011011 11011111 +11011011 10111010 由于C s=1, C p=1,所以没有溢出,结果正确 -90-70 其补码形式为:(-90)补=10011100 (-70)补=10111010 10011100 +10111010 01010110 由于C s=1, C p=0,所以有溢出,结果错误 50+84

其补码形式为:(50)补=00110010 (84)补=01010100 00110010 +01010100 10000110 由于C s=0, C p=1,所以有溢出,结果错误 4.请写出下列字符串的ASCII码值。 My name is Zhang san. 4D 79 6E 61 6D 65 69 73 5A 68 61 6E 67 73 61 6E 2E 第2章 80X86微机系统 习题与思考题 1.微型计算机主要由哪些基本部件组成?各部件的主要功能是什么? 答:微型计算机主要由输入设备、运算器、控制器、存储器和输出设备组成。 各部件的功能分别是:1、输入设备通过输入接口电路将程序和数据输入内存;2、运算器是进行算术运算和逻辑运算的部件,它是指令的执行部件;3、控制器是计算机的指挥中心,它负责对指令进行译码,产生出整个指令系统所需要的全部操作的控制信号,控制运算器、存储器、输入/输出接口等部件完成指令规定的操作;4、存储器用来存放程序、原始操作数、运算的中间结果数据和最终结果数据; 5、输出设备是CPU通过相应的输出接口电路将程序运行的结果及程序、数据送到的设备; 2.微处理器的发展过程是什么? 答:微型计算机的发展过程是: 第一代(1946~1957)——采用电子管为逻辑部件,以超声波汞延迟线、阴极射线管、磁芯和磁鼓等为存储手段;软件上采用机器语言,后期采用汇编语言。 第二代(1957~1965)——采用晶体管为逻辑部件,用磁芯、磁盘作内存和外存;软件上广泛采用高级语言,并出现了早期的操作系统。 第三代(1965~1971)——采用中小规模集成电路为主要部件,以磁芯、磁盘作内存和外存;软件上广泛使用操作系统,产生了分时、实时等操作系统和计算机网络。 第四代(1971~至今)——采用大规模集成电路(LSI)、超大规模集成电路(VLSI)为主要部件,以半导体存储器和磁盘为内、外存储器;在软件方法上产生了结构化程序设计和面向对象程序设计的思想。 3.简述80486微处理器的基本结构。 书12页 4.80486微处理器的工作模式有几种?当CS内容为1000H,IP内容为7896H,求在实地址 模式下的物理地址为多少? 答:实模式和保护模式及虚拟8086模式。当CS内容为1000H,IP内容为7896H,在实地

Internet技术知识点总结

Internet技术 1.Internet是世界上最大的网络,实质是网络的网络。 2.互联网是一组全球信息资源的总称。 3.Internet:由路由器及通信线路基于一个共同的通信协议,将不同地区,不同环境的网 络互联成为一个整体,形成一个全球化的虚拟网络,是共享资源的集合。 Internet的主要功能 4.WWW服务 a)(WorldWideWeb)万维网服务 b)网页文件连接的组合 c)超级连接文本:文本,声音,图形,动画,影像组成。 d)HTTP协议:WWW客户机到WWW服务器之间传输用的协议。 e)HTML:超文本标记语言,编写网页的语言。 5.电子邮件服务:利用存储-转发原理,克服时间,地理上的距离,通过计算机终端和通 信网络进行文字、声音、图像等信息的传递 6.数据检索:分类目录和关键字 7.电子公告板(BBS):基于电子邮件的服务 8.远程登录 9.商业应用 ISP 网络服务供应商,是Internet网络用户接入和信息服务的提供者 10.分类 a)为用户提供拨号入网业务的小型ISP(应为IAP)。区域性强,服务能力有限,没有 自己的主干网络和信息源,提供的服务信息有限 b)真正意义上的ISP:全方位服务,有全国或较大区域的联网能力,可提供专线、拨 号上网 11.ISP服务 a)提供专线接入:提供如DDN、X.25、FR、CATV等专线接入 b)提供拨号接入:向用户提供通过公用电话网联机访问Internet的能力,包括UNIX 仿真终端方式和SLIP/PPP连网方式 c)提供电子邮件服务 d)提供信息服务:提供的信息(用户名(账号)、用户口令(密码)、IP地址、域名服 务器(DNS)地址) e)提供联网设备,网络系统集成,软件安装和使用培训服务 12.主页:打开浏览器后第一个出现的页面 13.超文本:含有超链接的文本 14.超链接:通过网址链接到别的网页 15.统一资源定位器(URL,又称为网址) 16.HTML的超链接用URL来定位信息资源所在的位置 17.格式协议://域名或IP地址(:端口号)/路径名/文件名 a)协议:又称信息服务类型,是客户端浏览器访问各种服务器资源的方法 b)端口号:默认端口号可以省略 c)文件名或路径名缺省时,会返回浏览器一个index.html或default.html文件 18.Internet的特点 a)对用户隐藏网间连接的底层节点,用户不必了解硬件连接细节 b)不指定网络互联的拓扑结构

计算机操作系统知识点总结一

第一章 ★1.操作系统的概念:通常把操作系统定义为用以控制和管理计算机系统资源方便用户使用的程序和数据结构的集合。★2.操作系统的基本类型:批处理操作系统、分时操作系统、实时操作系统、个人计算机操作系统、网络操作系统、分布式操作系统。 ①批处理操作系统 特点: 用户脱机使用计算机 成批处理 多道程序运行 优点: 由于系统资源为多个作业所共享,其工作方式是作业之间自动调度执行。并在运行过程中用户不干预自己的作业,从而大大提高了系统资源的利用率和作业吞吐量。 缺点: 无交互性,用户一旦提交作业就失去了对其运行的控制能力;而且是批处理的,作业周转时间长,用户使用不方便。 批处理系统中作业处理及状态 ②分时操作系统(Time Sharing OS) 分时操作系统是一个联机的多用户交互式的操作系统,如UNIX是多用户分时操作系统。 分时计算机系统:由于中断技术的使用,使得一台计算机能连接多个用户终端,用户可通过各自的终端使用和控制计算机,我们把一台计算机连接多个终端的计算机系统称为分时计算机系统,或称分时系统。 分时技术:把处理机的响应时间分成若于个大小相等(或不相等)的时间单位,称为时间片(如100毫秒),每个终端用户获得CPU,就等于获得一个时间片,该用户程序开始运行,当时间片到(用完),用户程序暂停运行,等待下一次运行。 特点: 人机交互性好:在调试和运行程序时由用户自己操作。 共享主机:多个用户同时使用。 用户独立性:对每个用户而言好象独占主机。 ③实时操作系统(real-time OS) 实时操作系统是一种联机的操作系统,对外部的请求,实时操作系统能够在规定的时间内处理完毕。 特点: 有限等待时间 有限响应时间 用户控制 可靠性高 系统出错处理能力强 设计实时操作系统要考虑的一些因素: (1)实时时钟管理 (2)连续的人—机对话 (3)过载 (4) 高度可靠性和安全性需要采取冗余措施。 ④通用操作系统 同时兼有多道批处理、分时、实时处理的功能,或其中两种以上的功能。 ⑤个人计算机上的操作系统

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第二版) 清华大学出版社

习题1 1.什么是汇编语言,汇编程序,和机器语言? 答:机器语言是用二进制代码表示的计算机能直接识别和执行的一种机器指令的集合。 汇编语言是面向及其的程序设计语言。在汇编语言中,用助记符代替操作码,用地址符号或标号代替地址码。这种用符号代替机器语言的二进制码,就把机器语言编程了汇编语言。 使用汇编语言编写的程序,机器不能直接识别,要由一种程序将汇编语言翻译成机器语言,这种起翻译作用的程序叫汇编程序。 2.微型计算机系统有哪些特点?具有这些特点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答:微型计算机的特点:功能强,可靠性高,价格低廉,适应性强、系统设计灵活,周期短、见效快,体积小、重量轻、耗电省,维护方便。 这些特点是由于微型计算机广泛采用了集成度相当高的器件和部件,建立在微细加工工艺基础之上。 3.微型计算机系统由哪些功能部件组成?试说明“存储程序控制”的概念。 答:微型计算机系统的硬件主要由运算器、控制器、存储器、输入设备和输出设备组成。 “存储程序控制”的概念可简要地概括为以下几点: ①计算机(指硬件)应由运算器、存储器、控制器和输入/输出设备五大基本部件组成。 ②在计算机内部采用二进制来表示程序和数据。 ③将编好的程序和原始数据事先存入存储器中,然后再启动计算机工作,使计算机在不需要人工干预的情况下,自动、高速的从存储器中取出指令加以执行,这就是存储程序的基本含义。 ④五大部件以运算器为中心进行组织。 4.请说明微型计算机系统的工作过程。 答:微型计算机的基本工作过程是执行程序的过程,也就是CPU自动从程序存

放的第1个存储单元起,逐步取出指令、分析指令,并根据指令规定的操作类型和操作对象,执行指令规定的相关操作。如此重复,周而复始,直至执行完程序的所有指令,从而实现程序的基本功能。 5.试说明微处理器字长的意义。 答:微型机的字长是指由微处理器内部一次可以并行处理二进制代码的位数。它决定着计算机内部寄存器、ALU和数据总线的位数,反映了一台计算机的计算精度,直接影响着机器的硬件规模和造价。计算机的字长越大,其性能越优越。在完成同样精度的运算时,字长较长的微处理器比字长较短的微处理器运算速度快。 6.微机系统中采用的总线结构有几种类型?各有什么特点? 答:微机主板常用总线有系统总线、I/O总线、ISA总线、IPCI总线、AGP总线、IEEE1394总线、USB总线等类型。 7.将下列十进制数转换成二进制数、八进制数、十六进制数。 ①(4.75)10=(0100.11)2=(4.6)8=(4.C)16 ②(2.25)10=(10.01)2=(2.2)8=(2.8)16 ③(1.875)10=(1.111)2=(1.7)8=(1.E)16 8.将下列二进制数转换成十进制数。 ①(1011.011)2=(11.375)10 ②(1101.01011)2=(13.58)10 ③(111.001)2=(7.2)10 9.将下列十进制数转换成8421BCD码。 ① 2006=(0010 0000 0000 0110)BCD ② 123.456=(0001 0010 0011.0100 0101 0110)BCD 10.求下列带符号十进制数的8位基2码补码。 ① [+127]补= 01111111

检测技术知识点总结

1、检测技术:完成检测过程所采取的技术措施。 2、检测的含义:对各种参数或物理量进行检查和测量,从而获得必 要的信息。 3、检测技术的作用:①检测技术是产品检验和质量控制的重要手段 ②检测技术在大型设备安全经济运行检测中得到广泛应用③检测技 术和装置是自动化系统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④检测技术的完善和 发展推动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 4、检测系统的组成:①传感器②测量电路③现实记录装置 5、非电学亮点测量的特点:①能够连续、自动对被测量进行测量和 记录②电子装置精度高、频率响应好,不仅能适用与静态测量,选 用适当的传感器和记录装置还可以进行动态测量甚至瞬态测量③电 信号可以远距离传输,便于实现远距离测量和集中控制④电子测量 装置能方便地改变量程,因此测量的范围广⑤可以方便地与计算机 相连,进行数据的自动运算、分析和处理。 6、测量过程包括:比较示差平衡读数 7、测量方法;①按照测量手续可以将测量方法分为直接测量和间接 测量。②按照获得测量值得方式可以分为偏差式测量,零位式测量 和微差式测量,③根据传感器是否与被测对象直接接触,可区分为 接触式测量和非接触式测量 8、模拟仪表分辨率= 最小刻度值风格值的一半数字仪表的分辨率 =最后一位数字为1所代表的值 九、灵敏度是指传感器或检测系统在稳态下输出量变化的输入量变化的 比值 s=dy/dx 整个灵敏度可谓s=s1s2s3。 十、分辨率是指检测仪表能够精确检测出被测量的最小变化的能力 十一、测量误差:在检测过程中,被测对象、检测系统、检测方法和检测人员受到各种变动因素的影响,对被测量的转换,偶尔也会改变被测对象原有的状态,造成了检测结果和被测量的客观值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别,这个差值称为测量误差。 十二、测量误差的主要来源可以概括为工具误差、环境误差、方法误差和人员误差等 十三、误差分类:按照误差的方法可以分为绝对误差和相对误差;按照误差出现的规律,可以分系统误差、随机误差和粗大误差;按照被测量与时间的关系,可以分为静态误差和动态误差。 十四、绝对误差;指示值x与被测量的真值x0之间的差值 =x—x0 十五、相对误差;仪表指示值得绝对误差与被测量值x0的比值r=(x-x0/x0)x100%

事业单位计算机专业技术知识点归纳

中央处理器(运算器、控制器、寄存器) 存储器(只读存储器、随机存储器、匀速缓冲存储器) 主机总线 输入/输出接口 硬件系统外存储器 1、计算机系统外部设备输入设备 输出设备 软件系统系统软件 应用软件 2、OSI参考模型: 应用层为应用程序提供网络服务。 表示层处理在两个通信系统换信息的表达方式。 会话层负责维护两个节点之间会话连接的建立、管理和终止,以及数据的交换。 传输层向用户提供可靠的端对端服务。 网络层通过路由选择算法为分组通过通信子网选择最适当的路径,以及实现拥塞控制、网络互连等功能。 数据链路层在通信的实体间建立数据链路连接,传输以帧为单位的数据包,并采用差错控制与流量控制方法,使有差错的物理线路变成无差错的数据链路。 物理层利用传输介质为通信的网络结点之间的建立、管理和释放物理连接,实现比特流的透明传输,为数据链路层提供数据传输服务。 3、TCP/IP参考模型: 应用层负责处理特定的应用程序细节,专门为用户提高应用服务。 传输层负责在应用进程之间建立端到端通信。 互联层负责将源主机的报文分组发送到目的主机。 主机—网络层负责通过网络发送和接收IP数据报。 4、网络拓扑结构分为星状拓扑结构、环状拓扑结构、树状拓扑结构、网状拓扑结构和总线形拓扑结构。 5、IP地址分类:A类地址:0.0.0.0~127.255.255.255 B类地址:128.0.0.0~191.255.255.255 C类地址:192.0.0.0~223.255.255.255 D类地址:用于组播。 E类地址:暂时保留。 6、计算机的发展史。

7、简述计算机硬件系统组成的5大部分及其功能。 答:计算机硬件系统由运算器、存储器、控制器、输入设备和输出设备5大部分组成。 运算器:用来完成算术运算和逻辑运算,并将运算的中间结果暂时存储在运算存储器。 存储器:用来存放数据和程序。 控制器:用来控制、指挥程序和数据的输入,运算以及处理运算结果。 输入设备:将人们熟悉的信息形式转化为机器能识别的信息形式。 输出设备:将运算结果转换为人们熟悉的信息形式。 8、简述计算机网络的分类及特点。 答:按通信围和距离可分为:局域网(LAN)、城域网(MAN)和广域网(WAN)。 LAN:最常见、应用最广。连接围窄、用户数少、配置容易、连接速率高。 MAN:可看成是一种大型的LAN。 WAN:传输速率比较低,网络结构复杂,传输线路种类比较少。 1、计算机网络分为:资源子网和通信子网。 2、分组交换技术分为:数据报与虚电路。 3、网络协议3要素:语义、语法、时序。 4、通信服务分为:面向连接服务和无连接服务。 5、面向连接服务与无连接服务对数据传输的可靠性有影响,数据传输的可靠性一般通过确认和重传机制保 证。 6、物理连接分为:点对点连接与多点。 按信道数分:串行通信和并行通信。 7、点对点连接的通信方式按数据传送方向和时间分:全双工、半双工与单工。 按同步类型分位同步(外同步法、同步法) 字符同步(同步式、异步式) 8、网络中常用的传输介质:双绞线、同轴电缆、光纤电缆、无线与卫星通信。 双绞线(STP:屏蔽双绞线,UTP:非屏蔽双绞线) 同轴电缆(基带同轴电缆,宽带同轴电缆) 9、数据编码方法模拟数据编码(振幅键控ASK,移频键控FSK,移相键控PSK) 数字数据编码(非归零编码NRZ,曼彻斯特编码,差分曼彻斯特编码)

高一通用技术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走进技术世界 一、技术的价值 技术是人类为满足自身的需求和愿望对大自然进行的改造。它具有保护人、解放人和发展人的作用。 1.技术改造自然、利用自然,使自然造福人类。 2.技术对自然产生负影响,应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开发利用自然。 二、技术的性质 技术的目的性;技术的创新性;技术的综合性;技术的两面性;技术的专利性 1.创新是技术发展的核心所在,创新推动技术的发展。 2.技术创新表现为:技术革新、技术发明。 科学是发现规律并对其验证和公式化的知识体系。技术则是为了满足人的需要而对大自然的改造。 侧重:科学发现什么,为什么; 技术回答怎么办; 过程:科学用实验证明理论规律;技术用试验验证可行、合理性联系:科学是技术发展的基础,技术发展促进科学的应用。 知识产权:著作权、专利权、商标权。 专利权申请:符合新颖性、创造性、实用性的发明技术可以提出申请。 提交申请阶段、受理阶段、初审阶段、发明专利申请公布阶段、

发明专利申请实质审查阶段、授权阶段 第二章技术世界中的设计 一、技术与设计的关系 1.技术的发展离不开设计:设计是基于一定设想的、有目的的规划及创造活动。 (1)设计是推动技术发展的重要驱动力。技术的创新、技术产品的更替、工艺的改进都需要设计。 (2)设计是技术成果转化的桥梁和纽带。(3)设计促进了技术的革新。 2.技术更新对设计产生重要影响 (1)技术是设计的平台,技术的进步直接制约着设计的发展。(2)技术更新为设计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3)技术进步还促进人们设计思维和手段的发展。 3.设计的丰富内涵 技术设计侧重:功能、材料、程序、工艺;艺术设计侧重:色彩、造型、欣赏、审美、感觉 二、设计中的人机关系 人机关系要实现的目标:高效、健康、舒适、安全。 (1)普通人群与特殊人群 (2)静态的人与动态的人:设计的产品不但要符合人体的静态尺寸,也要符合人体的动态尺寸。 (3)人的生理需求与人的心理需求:设计中的人机关系,满足

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学习心得

本学期微机原理课程已经结束,关于微机课程的心得体会甚多。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作为一门专业课,虽然要求没有专业课那么高,但是却对自己今后的工作总会有一定的帮助。记得老师第一节课说学微机原理是为以后的单片机打基础,这就让我下定决心学好微机原理这门课程。 初学《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时,感觉摸不着头绪。面对着众多的术语、概念及原理性的问题不知道该如何下手。在了解课程的特点后,我发现,应该以微机的整机概念为突破口,在如何建立整体概念上下功夫。可以通过学习一个模型机的组成和指令执行的过程,了解和熟悉计算机的结构、特点和工作过程。 《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课程有许多新名词、新专业术语。透彻理解这些名词、术语的意思,为今后深入学习打下基础。一个新的名词从首次接触到理解和应用,需要一个反复的过程。而在众多概念中,真正关键的并不是很多。比如“中断”概念,既是重点又是难点,如果不懂中断技术,就不能算是搞懂了微机原理。在学习中凡是遇到这种情况,绝对不轻易放过,要力求真正弄懂,搞懂一个重点,将使一大串概念迎刃而解。 学习过程中,我发现许多概念很相近,为了更好地掌握,将一些容易混淆的概念集中在一起进行分析,比较它们之间的异同点。比如:微机原理中,引入了计算机由五大部分组成这一概念;从中央处理器引出微处理器的定义;在引出微型计算机定义时,强调输入/输出接口的重要性;在引出微型计算机系统的定义时,强调计算机软件与计算机硬件的相辅相成的关系。微处理器是微型计算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微型计算机、微型计算机系统是完全不同的概念在微机中,最基础的语言是汇编语言。汇编语言是一个最基础最古老的计算机语言。语言总是越基础越重要,在重大的编程项目中应用最广泛。就我的个人理解,汇编是对寄存的地址以及数据单元进行最直接的修改。而在某些时候,这种方法是最有效,最可靠的。 然而,事物总有两面性。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汇编语言很复杂,对某个数据进行修改时,本来很简单的一个操作会用比较烦琐的语言来解决,而这些语言本身在执行和操作的过程中,占有大量的时间和成本。在一些讲求效率的场合,并不可取。 汇编语言对学习其他计算机起到一个比较、对照、参考的促进作用。学习事物总是从最简单基础的开始。那么学习高级语言也当然应当从汇编开始。学习汇

计算机导论知识点总结

计算机导论知识点总结 指令系统:一台计算机中所有指令的的集合,它是表征一台计算机性能的重要指标。 微型计算机中,控制器的基本功能是指令的操作数。 USB总线是以串行方式传输数据。 计算机网络:计算机网络是利用通信线路连接起来相互独立的计算机的集合,其主要目的是实现数据通信和资源共享。 计算机病毒:破坏计算机功能或数据,影响计算机使用,并能自我复制的一组计算机指令或程序。 操作系统:操作系统是由程序和数据结构组成的大型系统软件,它负责计算机的全部软硬件的资源分配,调度和管理,控制各类程序的正常执行,并为用户使用计算机提供良好的环境。 高速缓冲储存器(Cache):位于cpu和内存之间的储存器,其 特点是速度快,目的是是储存器的速度与cpu的速度相匹配。 总线:若干信号线的集合,是计算机各部分之间实现信息传递的通道。 数据结构:数据结构是指具有一定的结构(关系)的数据元素的集合,主要研究数据的各种逻辑结构和物理结构,以及对数据的各种操作。 进程:一个程序(或者程序段)在给定的工作空间和数据集合上的一次执行过程,它是操作系统进行资源分配和调度的一个独立单位。 程序计数器:由若干位触发器和逻辑电路组成,用来存放将要执

行的指令在储存器中存放地址。 机器指令:计算机执行某种操作的命令,可由cpu直接执行。 cpu主要的技术指标: 1.字长:cpu一次处理的二进制数的位数。 2.主频:cpu内部工作的时钟频率,是cpu运算时的工作频率。 3.地址总线宽度:决定了cpu可以访问储存器的容量,不同型号cpu的总线宽度不同,因而可使用的内存的最大容量也不同。 4.数据总线宽度:决定了cpu与内存,I/0设备之间一次数据传输的信息量。 5.高度缓冲:可以进行高速数据交换的存储器,它先于内存,与cpu交换数据。 6.指令系统:指令的寻址方式越灵活,计算机的处理能越强。 7.机器可靠性:平均无故障时间越短,机器性能月好。 计算机硬件主要由运算器,控制器,储存器,输入设备,输出设备和(总线)组成 1.运算器:主要完成算数运算和逻辑运算。 2.控制器:实现取指令,分析指令和执行指令操作的控制,实现对整个运算过程的有规律的控制。 3.储存器:是用来存放数据和程序的部件,可以分为主存储器(也称内存储器),和辅助存储器。 4.输入设备,输出设备:是实现计算机系统与人(或者其他系统)之间进行信息交换的设备。输入设备将外界信息转化为

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习题答案

《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习题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80486CPU进行算术和逻辑运算时,可处理的信息的长度为( D )。 A、32位 B、16位 C、8位 D、都可以 2、在下面关于微处理器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C ) 。 A、微处理器是用超大规模集成电路制成的具有运算和控制功能的芯片 B、一台计算机的CPU含有1个或多个微处理器 C、寄存器由具有特殊用途的部分内存单元组成,是内存的一部分 D、不同型号的CPU可能具有不同的机器指令 3、若用MB作为PC机主存容量的计量单位,1MB等于( B )字节。 A、210个字节 B、220个字节 C、230个字节 D、240个字节 4、运算器在执行两个用补码表示的整数加法时,判断其是否溢出的规则为( D )。 A、两个整数相加,若最高位(符号位)有进位,则一定发生溢出 B、两个整数相加,若结果的符号位为0,则一定发生溢出 C、两个整数相加,若结果的符号位为1,则一定发生溢出 D、两个同号的整数相加,若结果的符号位与加数的符号位相反,则一定发生溢出 5、运算器的主要功能是( C )。 A、算术运算 B、逻辑运算 C、算术运算与逻辑运算 D、函数运算 6、指令ADD CX,55H[BP]的源操作数的寻址方式是(D )。 A、寄存器寻址 B、直接寻址 C、寄存器间接寻址 D、寄存器相对寻址 7、设(SS)=3300H,(SP)=1140H,在堆栈中压入5个字数据后,又弹出两个字数据,则(SP)=(A ) A、113AH B、114AH C、1144H D、1140H 8、若SI=0053H,BP=0054H,执行SUB SI,BP后,则( C)。 A、CF=0,OF=0 B、CF=0,OF=1 C、CF=1,OF=0 D、CF=1,OF=1 9、已知(BP)=0100H,(DS)=7000H,(SS)=8000H,(80100H)=24H,(80101H)=5AH,(70100H)=01H,(70101H)=02H,指令MOV BX,[BP]执行后,(BX)=(D ) 。 A、0102H B、0201H C、245AH D、5A24H 10、实模式下80486CPU对指令的寻址由(A )决定。 A、CS,IP B、DS,IP C、SS,IP D、ES,IP 11、使用80486汇编语言的伪操作指令定义: VAL DB 2 DUP(1,2,3 DUP(3),2 DUP(1,0)) 则

网络技术知识点总结

计算机三级网络技术备考复习资料 第一章计算机基础 1、计算机的四特点:有信息处理的特性,有广泛适应的特性,有灵活选择的特性。有正确应用的特性。(此条不需要知道) 2、计算机的发展阶段:经历了以下5个阶段(它们是并行关系): 大型机阶段(1946年ENIAC、1958年103、1959年104机)、 小型机阶段、微型机阶段(2005年5月1日联想完成了收购美国IBM公司的全球PC业务)、客户机/服务器阶段(对等网络与非对等网络的概念) 互联网阶段(Arpanet是1969年美国国防部运营,在1983年正式使用TCP/IP协议;在1991年6月我国第一条与国际互联网连接的专线建成,它从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接到美国斯坦福大学的直线加速器中心;在1994年实现4大主干网互连,即全功能连接或正式连接;1993年WWW技术出现,网页浏览开始盛行。 3、计算机应用领域:科学计算(模拟核爆炸、模拟经济运行模型、中长期天气预报)、事务处理(不涉及复杂的数学问题,但数据量大、实时性强)、过程控制(常使用微控制器芯片或者低档微处理芯片)、辅助工程(CAD,CAM,CAE,CAI,CAT)、人工智能、网络应用、多媒体应用。 4、计算机种类: 按照传统的分类方法:分为6大类:大型主机、小型计算机、个人计算机、工作站、巨型计算机、小巨型机。 按照现实的分类方法:分为5大类:服务器、工作站(有大屏幕显示器)、台式机、笔记本、手持设备(PDA等)。 服务器:按应用范围分类:入门、工作组、部门、企业级服务器;按处理器结构分:CISC、RISC、VLIW(即EPIC)服务器; 按机箱结构分:台式、机架式、机柜式、刀片式(支持热插拔,每个刀片是一个主板,可以运行独立操作系统); 工作站:按软硬件平台:基于RISC和UNIX-OS的专业工作站;基于Intel和Windows-OS 的PC工作站。 5、计算机的技术指标: (1)字长:8个二进制位是一个字节。(2)速度:MIPS:单字长定点指令的平均执行速度,M:百万;MFLOPS:单字长浮点指令的平均执行速度。(3)容量:字节Byte用B表示,1TB=1024GB(以210换算)≈103GB≈106MB≈109KB≈1012B。 (4)带宽(数据传输率) :1Gbps(10亿)=103Mbps(百万)=106Kbps(千)=109bps。(5)可靠性:用平均无故障时间MTBF和平均故障修复时间MTTR来表示。(6)版本 6、微处理器简史:Intel8080(8位)→Intel8088(16位)→奔腾(32位)→安腾(64位)EPIC 7、奔腾芯片的技术特点:奔腾32位芯片,主要用于台式机和笔记本,奔腾采用了精简指令RISC技术。 (1)超标量技术:通过内置多条流水线来同时执行多个处理,其实质是用空间换取时间;两条整数指令流水线,一条浮点指令流水线。 (2)超流水线技术:通过细化流水,提高主频,使得机器在一个周期内完成一个甚至多个操作,其实质是用时间换取空间。 奔腾采用每条流水线分为四级流水:指令预取,译码,执行和写回结果。(3)分支预测:分值目标缓存器动态的预测程序分支的转移情况。(4)双cache哈佛结构:指令与数据分开存储。 (5)固化常用指令。(6)增强的64位数据总线:内部总线是32位,与存储器之间的外部总线

全国一级计算机知识点总结

第一部分计算机基础知识 一、硬件 1、世界上第一台公认的电子计算机ENIAC:产生年代(1946年)、诞生的国家,冯·诺依曼存储程序控制思想。 2、计算机发展历史中,每一代电子计算机采用的元器件,电子计算机最早的应用领域。 3、计算机的物理组成,主机与外设的构成。 4、CPU的组成、功能,控制器、运算器的功能,CPU的性能指标。 CPU时钟频率的单位MHz(GHZ)。 5、指令的功能、组成(操作码+地址码)。 6、计算机的性能指标。 度量计算机运算速度常用的单位是MIPS。 在微机的配置中常看到"P42.4G"字样,其中数字"2.4G"表示处理器的时钟频率是2.4GHz。 7、存储器:内存的功能、分类,常见的外存,内存与外存的特点对比,存储单位,存储速度排序。 CPU与内存直接进行数据的交换。 RAM和ROM的特点。 优盘的特点。 磁道的概念。 磁盘读写操作的含义,操作系统对磁盘进行读/写操作的单位 8、CD光盘和DVD光盘的分类。 9、地址的概念。 10、常见的输入设备及性能指标,常见的输出设备及性能指标。 11、常见的接口。 二、软件 1、计算机软件的概念(程序+数据+文档)、分类。 2、系统软件有哪些? 3、应用软件有哪些? 4、操作系统的地位、作用,操作系统的功能有哪些?

三、多媒体技术 1、二进制、八进制、十六进制的算术运算规则,基数、权值的含义。 2、二、八、十、十六进制之间的转换方法及其相关计算。 3、无符号二进制数的表示范围。 例如5位无符号二进制数可表示的范围:00000~11111B,十进制数值范围是0~31。 4、西文字符编码ASCII码:个数(128个),表示位数(7位),学会推算字母的ASCII 码值。 相同字母ASCII码值(十进制):小写-大写=32。 5、GB2312:汉字总数,一级、二级汉字分类依据和字数。 6、区位码、国标码、机内码之间的转换方法。 任意一个汉字的机内码均>A0A0H 7、点阵字形存储空间的计算。 存储一个24×24点的汉字字形码需要72字节。 四、网络 1、计算机网络的概念、分类,通信协议,组网的目的或计算机网络的功能。 2、常见的局域网有哪些?Novell网等 3、网卡的作用,调制解调器的作用。 4、IP地址(IPV4)的正确表示形式。 5、域名的概念,域名系统的作用。 识别域名中各个子域的含义。 6、E-mail地址的格式,收发邮件的注意事项。 7、计算机病毒的概念、特点、防范方法,感染计算机病毒的途径,常用的杀毒软件。 8、通信系统的技术指标。 9、能保存网页地址的文件夹是收藏夹。 五、程序设计 1、程序设计语言分类 2、机器语言、汇编语言、高级语言的概念。 3、高级程序设计语言有哪些? 4、什么是可移植性? 5、编译,解释,链接。

通用技术相关知识点汇总完整版

通用技术相关知识点汇 总 HEN system office room 【HEN16H-HENS2AHENS8Q8-HENH1688】

通用技术相关知识点汇总 一、技术的性质 1、技术的目的性 2、技术的创新性 3、技术的综合性 4、技术的两面性 5、技术 的专利性 注:能通过具体的实例分析出体现技术的什么性质。 二、技术与设计的关系 1、设计是技术发展的重要驱动力 设计:是基于一定的设想,有目的的规划及创造活动。 技术:认为为满足自身的需求和愿望对大自然进行的改造。 科学:对各种事实和现象进行观察,分析,发现规律,并予以验证和公式化的知识体系。 科学是“是什么为什么”,二技术是“怎么办”。 2、技术发展对设计产生重要影响 3、技术的丰富内涵:技术设计是设计的核心。 三、人机关系及其目标 人机关系:物品与使用的人产生一种相互的关系。 人机关系的目标:1、高效 2、健康 3、舒适 4、安全。 四、技术试验及其方法 技术试验:为了某种目的所进行的尝试,检验等探索性试验活动。 技术试验的方法:1、优先实验法 2、模拟实验法 3、虚拟实验法 4、强化实验法 5、移植实验法 五、设计的一般过程 发现与明确问题—制定设计方案—制作模型或原型—测试评估及优化—编写产品说明书 六、设计的一般原则 1、创新性原则:创新是设计的核心。 2、实用性原则 3、经济型原则:最低的费用取得最大的效益。 4、美观原则 5、道德原则 6、技术规范原则 7、可持续发展原则 七、方案构思的方法 方案构思:在一定的调查研究和设计分析的基础上,通过思考将客观存在的各要素按照一定的规律架构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抽象物,并采用图、模型、语言、文字等方式呈现的思维过程。 方法:1、草图法 2、模仿法 3、奇特构思法 八、常用的创造技法 1、头脑风暴法 2、列举法 3、设问法 九、常见的技术图样 1、正投影与三视图(主视图俯视图左视图) 2、形体的尺寸标注 3、机械加工图 4、剖视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