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 物体的运动实验专题练习(解析版)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 物体的运动实验专题练习(解析版)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 物体的运动实验专题练习(解析版)

一、初二物理物体的运动实验易错压轴题(难)

1.如图,在斜面上测量小车运动的平均速度,让小车从斜面的A点由静止开始下滑,分别测出小车到达B点和C点的时间,即可测出不同阶段的平均速度.

(1)该实验原理是_____.

(2)如果测得小车从A滑到C的时间t AC=2.4s,小车从A滑到B的时间t AB=1.6s,则AB段的平均速度v AB=_____cm/s,则BC段的平均速度v BC=_____cm/s;

(3)由实验看出,下车下滑过程中速度越来越_____(选填“慢”“快”).

(4)在测量小车到达B点的时间时,如果小车过了B点才停止计时,测得AB段的平均速度v AB会偏_____(选填“大”或“小”).

(5)为测量小车运动过程中下半程的平均速度,某同学让小车从B点由静止释放,测出小车到达C点的时间,从而计算出小车运动过程中下半程的平均速度v=s AB/t BC,他的做法正确吗?_____.

(6)聪明的小杜发现AB段和BC段路程的特点,算出了AC段平均速度v,AB段的平均速度v1,觉得还可以用公式直接算出BC段的平均速度v2,则v2=_____(用v、v1).

【来源】重庆八中2017-2018学年八年级(上)期中物理试题

【答案】 v=s/t 25 50 快小不正确1

1

2

vv

v v

-

【解析】(1)该实验原理是:v

s

t

= .(2)s AB

BC

s

==40.00cm,t AC=2.4s,t AB=1.6s,

tBC 2.4s 1.6s0.8s

AC AB

t t

=-=-=,则AB段的平均速度v AB

40

25cm/s

1.6

AB

AB

s cm

t

===,则BC段的平均速度v BC

40

50/

0.8

BC

BC

s cm

cm s

t s

===.(3)由

BC AB

v v

>可以看出,小车下滑过程中速度越来越快。(4)在测量小车到达B点的时间时,如果小车过了B点才停止计时,则测量时间偏大,故AB段的平均速度v AB会偏小。(5)小车从B点由静止释放,B点的速度为0,小车从A点由静止释放,B点的速度不为0,故两次从B到C的时间不同,从而计算出小车运动过程中下半程的平均速度不同,所以该做法错误。(6)AC段平均速度v,路程为s,时间为t, 由v

s

t

=得,t

s

v

= AB段的平均速度为v1 ,路程为

2

s

,时间为t1,由v

s

t

=得,t1

11

2

2

s

s

v v

== ,BC段的平均速度为v2,路程为

2

s

,时间为

211t 2s s t

t v v =-=-,由v s t

= 得,v21211

2222s s

vv s s t v v v v ===--. 点睛:求v 2的表达式,推导过程较难,应加强这方面的练习。

2.探究小球在斜面上的运动规律

如图甲所示,小球以初速度2.0m/s 从A 点沿着足够长的光滑斜面滑下,它在斜面上的速度v 随时间t 均匀变化。实验数据如下表:

t /s

0 0.1 0.2 0.3 0.4 0.5 0.6 v /(m ?s -1) 2.0 2.5 3.0 3.5 4.0 4.5 5.0

(1)小球在斜面上做______运动(选填“匀速”或“变速”);

(2)报据表中数据,在图乙中描点并画出小球的v-t 图象______;

(3)小球的运动速度v 与时间t 的关系式为v = ______;

(4)如图丙所示,以速度v ?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在时间t ?内通过的路程是s ?=v ?t ?,它可以用图线与时间轴所围矩形(阴影部分)的面积表示。同样,图乙中图线与时间轴所围图形的面积,也能表示这个小球在相应时间t 内通过的路程s 。上述小球从A 点沿光滑斜面滑下,在时间t 内通过路程的表达式为s =______。

【来源】山东省青岛市市北区2019-2020学年八年级(上)期中物理试题

【答案】变速 25t + 22 2.5t t +

【解析】

【分析】

【详解】

(1)[1]由表中数据可知,随时间小球的速度变大,则小球在斜面上做变速运动。

(2)[2]报据表中数据,在图乙中描点画出小球的v-t 图象如图所示:

(3)[3]由图像可知,小球的运动速度与时间成一次函数关系,且小球的初速度为2m/s ,则运动速度v 与时间t 的关系式为

03m/s 2m/s 250.6s

v v v t t t t ?=+=+=+? (4)[4]小球从A 点沿光滑斜面滑下,图线与时间轴所围图形的面积为路程,则在时间t 内通过路程的表达式为

20()(225)2 2.522

v v t t t s t t +++===+

3.如图所示是一小球从A 点沿直线运动到F 点的频闪照片,频闪照相机每隔0.2s 闪拍一次.分析照片可知:

(1)小球在做___________(选填“匀速”或“变速”)直线运动,其理由是

_______________ .

(2)小球从B 点运动到D 点的平均速度为__________m/s .

(3)小球在_______两点间的平均速度最大.

(4)如图中四个速度随时间的关系图象,能反映出该小球下落运动的是____.(选填图中的选项字母)

【来源】湖北洪湖市瞿家湾中学2019—2020学年八年级12月月考物理试题

【答案】变速 在相等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不相等 0.1 EF C

【解析】

【分析】

【详解】

(1)由图可知,在相等的时间内物体通过的路程不相等,且通过的路程越来越大,说明物体运动越来越快,即速度越来越大,故物体做变速直线运动;

(2)从B 到D ,由图中刻度尺可量出BD 间的距离为

4.5cm 0.5cm 4cm 0.04m s =-==;

小球运动的时间20.2s 0.4s t =?=;

则小球的平均速度为:

0.04m

=0.1m/s

0.4s

s

v

t

==;

(3)由图可知,在相同的时间间隔内,通过EF的路程最大,所以EF两点间的平均速度最大;

(4)四图都为速度与时间的关系图像:

A图说明物体做减速运动、B图说明物体做匀速运动、C图说明物体做加速运动、D图说明物体先减速后加速,所以能说明小球做加速运动的是C图.

【点睛】

考查了平均速度的计算以及长度测量、运动性质的判断,注意速度公式应用时,单位要统一,一般要统一为主单位再进行计算.

4.在如图所示的斜面上测量小车运动的平均速度.让小车从斜面的A点由静止开始下滑,分别测出小车到达B点和C点的时间,即可测出不同阶段的平均速度。

(1)测平均速度需要的测量工具是刻度尺和停表,该实验依据的原理是___________;(2)小车所放的斜面应保持较________ (填“大”或“小”)的坡度,这样小车在斜面上运动时间__________ (填“长”或“短”)些,便于测量.

(3)图中AB的路程S AB=_____________cm, 如果测得时间t AB=1.6s。则AB段的平均速度v AB=______cm/s.如果在测量小车到达B点的时间时,如果小车过了B点才停止计时,测的AB段的平均速度v AB会偏__________。

(4)小车从A运动到C的过程中,所做的运动____________(选填“是”或“否”)做匀速直线运动,说明你判断的理由,____________。

【来源】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铁锋区2019-2020学年八年级(上)期中质量监测物理试题

【答案】

s

v

t

=小长 40.0 25cm/s偏小否路程相同,A点静止,B点有一定的初

速度,BC所用时间少,所以不是匀速直线运动【解析】

【详解】

(1)[1]该实验依据的原理是

s

v

t =;

(2)[2][3]斜面的坡度越小,小车速度变化越慢,所以小车所放的斜面应保持较小的坡度,这样小车在斜面上运动的时间会长些,而便于测量小车的运动时间;

(3)[4]由图中可知刻度尺的分度值为1cm,结合图中数据可知AB的路程

s AB=80.0cm-40.0cm=40.0cm

(3)[5]由公式

s

v

t

=可知AB段的平均速度为

40.0cm

=25cm/s

1.6s

s

v

t

==

(3)(6)如果在测量小车到达B点的时间时,如果小车过了B点才停止计时,就会导致记录的时间偏大,从而使得AB段的平均速度v AB会偏小;

(4)[7][8]路程相同,A点静止,B点有一定的初速度,BC所用时间少,所以不是匀速直线运动。

5.(题文)为研究小物块在足够长斜面上的运动规律,小物块每次均从斜面上A点由静止释放,沿斜面向下运动,利用秒表和刻度尺测出其运动时间和通过的路程,记录的数据如下表.

(1)物块5s时间内的平均速度为________ cm/s.

(2)物块做________(选填“匀速”或“变速”)直线运动

(3)实验前,小萌对物块的运动情况作了以下可能猜想:

①物块通过的路程与所用的时间成正比;

②物块通过的路程与所用的时间平方成正比;

③物块的平均速度与所用的时间成正比;

④物块的平均速度与通过的路程成正比.

根据表格中的数据,你认为上述猜想中正确的是________(选填序号),并推测:物块自A点开始计时的6s时间内通过的路程为_________cm

【来源】北师大版八年级物理第三章物质的简单运动期末复习题

【答案】20变速②③144

【解析】

解:(1)由实验数据可知,物块在5s内通过的路程s=100cm,所以它的平均速度

(2)由实验数据可知,物块在相同的时间间隔通过的路程不相同,所以物块做变速直线运动。

(3)表格中数据时间是1s的时候,路程是4cm;时间是2s的时候,路程是16cm;时间是3s的时候,路程是36cm;时间是4s的时候,路程是64cm;据此可得物块通过的路程与所用时间的平方成正比,即s=4cm/s2×t2;

当时间是原来的几倍,平均速度也是原来的几倍,所以物块的平均速度与所用时间成正

比,故猜想②③正确。

物块自A点开始计时的6s时间内通过的路程为s=4cm/s2×(6s)2=144cm。

6.小明为了探究物体运动速度与运动时间、路程之间的关系,在课外实践活动中,选用了两辆不同规格的四轮驱动模型车和,在实验室做了探究实验.实验中记录数据如下表所示:

试根据表中的数据在坐标系内分别画出两辆汽车的路程与时间的关系图象,根据数据分析,比较出汽车和的平均速度大小.

根据表中的数据可以分析出两辆车处于静止状态还是做匀速直线运动或变速运动?

在相同时间内,汽车和汽车,谁运动的路程要长?

【来源】人教版2018-2019学年度第一学期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一章机械运动单元检测试题【答案】汽车的平均速度小于汽车的平均速度.两辆汽车都在做匀速直线运动.在相同时间内,汽车的运动路程要长.

【解析】

从表格中的数据可以知道:汽车A的四组数据分别是(1s,0.1m)、(2s,0.2m)、(3s,0.3m)、(4s,0.4m),在图象中做出这四个点,然后用线将它们连起来;汽车B的四组数据分别是(0.5s,0.2m)、(1s,0.4m)、(2s,0.8m)、(3s,1.2m),在图象中做出这四个点,

然后用线将它们连起来.图象如下:

汽车A的平均速度:,

汽车B的平均速度:

所以汽车A的平均速度比B的小.

(2)因为两辆汽车通过的路程与所用时间之比都为一定值,所以两辆汽车都在做匀速直线运动.

(3)当时;当时, ,由此可以知道,在相同时间内,汽车B的运动路程要长.

答: (1) 由数据可知汽车A比汽车B平均速度小 (2)两车做匀速直线运动 (3)在相同时间内,汽车B运动的路程要长.

7.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学习了分子的有关知识之后,小王等几个同学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分子的运动快慢和温度之间有没有关系?

在观察研究的基础上,他们提出了这样几种猜想:

①分子运动快慢与温度没有关系;

②分子运动快慢与温度有关系,并且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快;

为了研究猜想①是否正确,小王等几个同学进行了如下实验:

如图,取来相同的两只烧杯,在其中加入质量相同的冷水和热水,各滴入一滴红墨水,小王他们发现温度高的那杯水中的颜色变化得快一些.小王他们通过分析、归纳、总结,得出分子的运动快慢和温度之间的关系.

(1)通过实验得出的结沦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实验过程中,用相同的烧杯加入质量相同的冷水和热水,各滴入一滴红墨水,所运用的一种研究方法是___________.

(3)实验过程中_______(能/不能)用玻璃棒搅动杯中的水,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

(4)“花气袭人知骤暖,鹊声穿树喜新晴.”这是南宋诗人陆游《村居书喜》中的两句诗,请说说你对“花气袭人知骤暖”的理解.

(5)请你将上面的实验改进成能研究“分子运动的快慢与物质的种类是否有关”的实验.

①实验方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实验注意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来源】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下)第七章从粒子到宇宙

【答案】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剧烈(越快) 控制变量法不能即使分子不运动,通过搅动杯中的水,电能使水的颜色发生变化温度升高使花分泌出的芳香油分子运动加快向水中滴入一滴红墨水,向酒精中滴入一滴染红的酒精,观察、比较水和酒精颜色变化的快慢水和酒精的温度相同

【解析】(1)根据题意,实验可以得出分子运动与温度有关,且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剧烈的结论。

(2)实验过程中,控制加入烧杯的水的质量相同,控制各滴入一滴红墨水相同,而不同的是一杯冷水和一杯热水,所以研究方法是控制变量法。

(3)实验要用两杯水的颜色的变化来判断的分子运动的快慢,所以如果搅拌的话,将会使实验推动意义,所以是不能搅拌的。

(4)花气袭人,是分子运动的结果,知骤暖表明了温度的升高,所以合起来就是温度升高,分子运动加快,故由花分泌出的芳香分子运动加剧造成花气袭人的结果。

(5)要做研究“分子运动的快慢与物质的种类是否有关”的实验,可以分别采用水和酒精进行比较,

方法为:向水中滴入一滴红墨水,向酒精中滴入一滴染红的酒精,观察、比较水和酒精颜色变化的快慢;

应该注意的问题:根据控制变量的思路,应注意控制水和酒精的温度相同。

故答案为: (1). 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剧烈(越快) (2). 控制变量法 (3). 不能 (4). 即使分子不运动,通过搅动杯中的水,电能使水的颜色发生变化 (5). 温度升高使花分泌出的芳香油分子运动加快 (6). 向水中滴入一滴红墨水,向酒精中滴入一滴染红的酒精,观察、比较水和酒精颜色变化的快慢 (7). 水和酒精的温度相同

8.小明在“测小车的平均速度”的实验中,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小车从带刻度(分度值为lcm)的斜面顶端由静止下滑,图中的圆圈是小车到达A、B、C三处时电子表的显示(数字分别表示“小时:分:秒”则;

(1)该实验是根据公式__进行测量的;

(2)请根据图中所给信息回答:S AB=__cm;V AB=__ m/s

(3)实验前必须学会熟练使用电子表,如果让小车过了A点后才开始计时,则会使所测AC段的平均速度V AC偏__(填“大”或“小”)

(4)若一小球从C远动到A后马上又从A远动到C,已知前半段的速度为V1,后半段的速度为V2,则全程的平均速度是________

【来源】湖北省大冶市金湖街办2017-2018学年八年级上学期第二次月考(12月)物理试题

【答案】v=s/t40.00.2大见解析所示

【解析】(1)测平均速度的实验原是是:

s

v

t

=,即根据该公式进行测量。

(2)

如图刻度尺的分度值为1cm,所以:

10.00dm 6.00dm 4.00dm40.0cm

AB

s=-==,运动时间为:15:35:2215:35:202s

-=,

平均速度为:

40.0cm0.4m

0.2m/s

2s2s

AB

AB

AB

s

v

t

====。

(3)如果小车过了A点后才开始计时,所测时间变短,根据

s

v

t

=,所测量的平均速度会偏大。

(4)前半段所用时间为:

1

1

AC

s

t

v

=;后半段所用的时间为:

2

2

AC

s

t

v

=

全程的路程为2

AC

s,所以全程的平均速度为:12

1212

12

222

AC AC

AC AC

s s v v

s

v

s s

t t t v v

v v

====

++

+

答案: (1).

s

v

t

= (2). 40.0 (3). 0.2 (4). 大 (5). 12

12

2v v

v v

+

点睛:重点是测量平均速度的实验及速度公式的应用,难点是最后一问求全程的平均速度,注意用全路程除以全程所用时间,切不可用两个速度求平均值,没有意义。

9.下如图所示,是一次测量玩具小车在斜面顶端由静止下滑时的运动速度的实验

(1)实验中需要的测量工具有停表和_____

(2)该实验是根据公式_____进行测量的.

(3)实验中为了方便计时,应使斜面的坡度较_____(填“大”或“小”)

(4)实验测得的数据如下表,请你根据图中表针的位置读出小车通过上半段路程所用的时间为_____s (停表每格为0.2s),小车通过上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是_____ m/s,小车在斜面上下半程的平均速度为_____.

(5)由以上数据分析:玩具小车斜面顶端由静止下滑时做的是

_____.

【来源】江苏省盐城市大丰市创新英达学校2017-2018学年八年级(上)月考物理试题【答案】刻度尺 v=s/t 小 0.4 0.375 0.75m/s 加速直线运动(或变速直线运动)

【解析】(1)有了测量时间的工具,因此实验中还需要使用的测量长度的工具,即刻度

尺。(2)该实验是根据公式v

s

t

=进行测量的。(3)斜面坡度越大,物体下滑速度越

大,运动时间越短,时间不容易记录,因此,实验中为了方便计时,要使物体运动速度慢一些,所以斜面坡度要小。(4) 由图示可知,上半段的运动时间t1=0.4s,上半段的路程

s1=15cm,上半段的平均速度为:v1

10.15 0.4

s m

t s

===0.375m/s;下半段的运动时间t=0.2s,

平均速度v2

20.15 0.4

s m

t s

===0.375m/s .(5)由表中数据可知,小车在上半段路程的速度与全程的速度不同,小车的速度越来越大,小车做加速直线运动(或变速直线运动)。

点睛:试验中斜面坡度越大,物体下滑速度越大,运动时间越短,时间不容易记录,据此分析。

10.如图,让小车从斜面的A点由静止开始下滑,分别测出小车到达B点和C点的时间,即可测出不同阶段的平均速度.

(1)金属片的作用是_____.

(2)实验时应保持斜面的倾角_____(“较小”或“较大”);

(3)小车通过AB段时测得时间t AB=1.6s,则AB段的平均速度v AB=_____cm/s;

(4)在测量小车到达B点的时间时,如果小车过了B点才停止计时,测得AB段的平均速度v AB会偏_____(选填“大”或“小”);

(5)根据你的实验,你认为小车由静止释放,小车通过上半程的速度

_____小车通过下半程的速度(填“大于”“等于”或“小于”).

【来源】陕西省西安市铁一中学2019届九年级下学期中考四模物理试题

【答案】便于记录路程和时间较小25小小于

【解析】

【分析】

(1)在斜面的同一位置放置金属片,小车就可以在不同位置停下来,便于计时;

(2)若要计时方便,应使所用的时间长些;

(3)根据速度的公式计算平均速度;

(4)让小车过了B点才停止计时,会导致时间的测量结果偏大,分析平均速度的变化;(5)小车在下滑过程中做加速运动.

【详解】

(1)在斜面上放置一个金属片的目的就是让小车在不同位置停下来,便于记录路程和时间;

(2)斜面坡度越大,小车沿斜面向下加速运动越快,过某点的时间会越短,计时会越困难,所以为使计时方便,斜面坡度应较小;

(3)小车通过AB段时测得时间t AB=1.6s,AB段的长度s AB=80.0cm-40.0cm=40.0cm,则AB

段的平均速度

40.0

25/

1.6

AB

AB

AB

s cm

v cm s

t s

===;

(4)如果让小车过了B点才停止计时,会导致时间的测量结果偏大,由公式

s

v

t

=可知平

均速度会偏小;

(5)小车由静止释放,小车加速运动,小车通过上半程的平均速度小于小车通过下半程的平均速度.

八年级下物理实验专题

实验专题 一、重力 1、某校初二(1)班物理实验兴趣小组的同学在探究“影响物体重力大小的因素”实验中,进行了如下的实验探究.某小组“探究物体重力的大小跟物体形状的关系”,他们用橡皮泥为实验对象,用小刀将橡皮泥雕刻成各种形状进行实验,实验数据如表一所示. 表一 被测物体形状重力 橡皮泥正方形4.8N 圆形4.2N 三角形3.6N 分析实验数据,第一组的同学得出实验结论:物体重力的大小与物体的形状有关.他们的结论正确吗?请你对此实验过程及实验结论 .........做出评价. 评价: . 2、请利用一瓶矿泉水,设计两个不同的物理实验,并完成下表。(2003年江西省) 操作方法实验现象物理知识示例将矿泉水瓶举起后松手瓶下落重力方向是竖直向 下的实验一 实验二 3、某同学在探究“物体所受重力大小与物体质量的关系”的实验记录如下表: 实测物体物体质量m (kg) 重力 G (N) 比值G/m (N/kg) 物体 1 0.1 0.98 9.8 物体 2 0.2 1.96 9.8 物体 3 0.3 2.94 9.8 (1)在实验过程中,需要的两个测量工具是: (2)分析表中数据,能得出的结论是: 二、测定物质密度实验 1、测质量 小明同学用托盘天平测量物体的质量,操作情况如图10所示, 其中的错误是: (1); (2); (3). 图10

2、测固体和液体密度 1、用天平和量筒测定矿石的密度。把矿石放在调节好的托盘天平的左盘中,当天平平衡时,右盘中的砝码以及游码在标尺上的位置如图所示,矿石的质量是__________ 克;矿石放入量筒前后,量筒中水面位置如图所示,矿石的体积是__________m 3 ,密度是__________. 3、在“探究 液体的 密度”实验中: (1)使用天平时,应将天平放在水平台面上,游码移至称量标尺左端的 刻度线上;若指针偏向 分度标尺的左边,应将平衡螺母向________调节直到横梁平衡(选填 “左”或“右”); (2)用调好的天平测量液体的质量,一位同学的测量情况如图15所示,则烧杯和液体的 总质量是 g ;若烧杯的质量是20g ,则液体的质量是 g 。 (3)甲、乙、丙、丁四组同学分别量取了不同体积的同种液体,并测量出液体的质量, 老师将他们的测量结果列在黑板上,如下表所示。经分析,发现四组同学的测量数据中,有一组同学的测量数据存在错误,你认为错误的是 组,你的判断方法是: 。 4、下表是甲.乙两同学在用天平和量筒测盐水密度的实验中设计的两种实验方案. 方案A 方案B 1.天平称出盛有盐水的烧杯的总质量 m 1 2.把烧杯中的一部分盐水倒人量简中,测出量筒中盐水的体积V 3.称出烧杯和杯中剩下的盐水的总质量m 2 4. ρ= V m m 2 1- 1.用天平称出空烧杯的质量m 1 2.在空烧杯中倒入适量盐水,称出它们的总质量m 2 3.把烧杯中的盐水倒入量筒中,测出量筒中盐水的体积V 4. ρ= V m m 2 1- 采用方案A 测出的ρ的值较准确.这是因为方案B 中,物理量 的测量值误差较大,使得ρ的值 偏 (选填”大”或“小”) 5、用天平和量筒测量盐水密度的实验: 组 别 甲 乙 丙 丁 液体的质量m / g 8.0 16.2 19.8 31.8 液体的体积V / cm 3 10.0 20.0 30.0 40.0

八年级物理机械运动图像专题

物理复习专题《运动的快慢》图像题专题 1.(2012?上海)甲、乙两物体同时同地同方向开始做匀速直线运动,甲的速度 大于乙的速度,它们的s ﹣t 图象如图所示a 、b 、c 三条图线中的两条,运动5秒 甲、乙间的距离大于2米,则( A ) 2.(2012?泉州)如图(甲)是某物体运动的s ﹣t 图象,则图中能与之相对应的v ﹣t 图象是( B ) 3.(2011?南平)小明和小华在操场上沿直跑道跑步,他们通过的路程和时间关系 如图所示, 则下列说 法正确的 是( C ) 4.(2011?泸州)甲、乙两位同学 进行百米赛跑,假如把他们的运 动近似看作匀速直线运动处理,他们同时从起跑线起跑,经过一段时间后他们的位置如右图所示,在下图中分别作出的在这段时间内两人运动路程S 、速度v 与时间t 的关系图象,正确的是( B ) 5.(2011?湖州)某同学的 爸爸携全家 驾车去太湖 渔人码头游 玩,在途经太湖路时,路边蹿出一只小猫,他紧急刹车才没撞到它.如图为紧急刹车前后汽车行驶的时间﹣﹣速度图象,根据图象分析不正确的是( D ) 6.(2010?台湾)如图为一物体朝固定方向做直线运动的速度(v )与时间(t )的关系图,在下列四种运动中,何者速度(v )随时间(t )的变化最可能以如图表示( C ) 7.(2010?广州)甲、乙两人同时从 同一起跑线出发,同向做匀速直线运动,某时刻他们的位置如图所示,图中能正确反映两人运动距离与时间关系的是( D ) A . B . C . D . 8.(2009?潍坊)甲乙两同学沿平直路面步行,他们运动的路程随时间变化的规律如图所示,下面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D ) 9.(2009?恩施州)可以用图象来表示物体的运动状态,如图所示,表示物体运动速度相同的是 A . 甲的s ﹣t 图一定为图线a B . 甲的s ﹣t 图可能为图线b C . 乙的s ﹣t 图一定为图线c D . 乙的s ﹣t 图可能为图线a A . B . C . D . A . 两人都做匀速直线运动 B . 前2s 内,小明跑得更快 C . 8s 内,小明的速度是5m/s D . 8s 内,小明跑的路程更长 A . B . C . D . A . 紧急刹车发生在8:27 B . 在8:23~8:27时间段内他驾车匀速前进 C . 在8:20~8:30时间段内他驾车的最大速度为60千米/时 D . 在8:20~8:30时间段内他驾车的平均速度为60千米/时 A . 汽车沿着直线自静止加速的过程 B . 物体由静止自由铅直掉落的过程 C . 机车沿直线运动,紧急刹车至静止的过程 D . 保龄球在无摩擦力的水平面上,沿着直线滑动的过程 A . 甲同学比乙同学晚出发4s B . 4s ~8s 内,甲乙同学都匀速直线运动 C . 0s ~8s 内,甲乙两同学通过的路程相等 D . 8s 末甲乙两同学速度相等

八年级上册物理实验题汇总

1在“测平均速度”的实验中(如图),选择较小坡度的斜面,是为了便于测量 。让小车从斜面的A 点由静止开始下滑,测出小车到达B 点的时间为1.6s .则AB 段的路程s AB = cm (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小车在AB 段的平均速度为 cm/s .如果在某次测量中小车过了B 点才停止 计时,测得AB 段的平均速度v AB 会偏 。你还掌握多少测小车速度的知识? 2.在“探究晶体熔化和凝固规律”的实验中,绘制出了如图所示的图象。 (1)图中,海波的熔化过程是 段(用图中字母表示),此过程中海波热(选填“吸” 或“放”)。 (2)图中,海波在D 点是态,在G 点是态(均选填“固”或“液”)。(3)为了探究不同晶体熔化时吸收的热量是否相同,在相同的烧杯中分别装上80g 的冰和萘,用的酒精灯加热(选填“相同”或“不同”),测出它们熔化过程所用的时间如表。由此可知,质量相同的不同晶体熔化时吸收的热量是的(选填“相同”或“不同”) 。 你还掌握多少熔化的知识? 3小明利用如图甲所示的实验装置观察水的沸腾 (1)组装器材时,应先固定图甲中的(选填“A”或“B”): (2)安装好实验器材后,为缩短实验时间,小明在烧杯中倒入热水,温度计示数如图乙所示,此时温度计的示数为℃; (3)在水温升高到90℃后,小明每隔1min 观察1次温度计的示数,记录在表中,直至水沸腾,如此持续3min 后停止读数;物质熔化时间/min 冰 9萘4

时间 /min 012345678 温度/℃ 9092949698999999①在第7min 小明忘记记录数据,此时的水温应为 ℃;②小明观察到:沸腾时水中气泡的情形为图丙中图(选填“C”或“D”); ③请你根据表格中的数据,在图丁所示的坐标系中画出水沸腾前后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你还掌握多少关于沸腾的知识? 4.某同学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中,取两段等长的蜡烛A 和B ,点燃玻璃板前的蜡烛A ,观察玻璃板后的像,如图所示: (1)平面镜成像的原理是。 (2)点燃蜡烛A ,小心地移动蜡烛B ,直到与蜡烛A 的像。 (3)移去蜡烛B ,并在其所在位置上放一光屏,则光屏 (选填“ 能”或“不能”)承接到蜡烛A 的烛焰的像; (4)做完实验后某同学总结了一些关于平面镜成像的知识,其中不准确的是 A .将蜡烛向玻璃板靠近,像的大小不变 B .将蜡烛和像所在的位置用直线连接,连线跟玻璃板垂直 C .当蜡烛与玻璃板的距离为10cm 时,像和物相距20cm D .将玻璃板换成平面镜,成像更清晰,更有利于进行成像特点的探究。 (5)如果实验中采用厚玻璃板,观测到蜡烛A 通过玻璃板在不同位置成了两个清晰的像,且测得两个像之间的距离为0.8cm ,则玻璃板的厚度为cm 。

八年级物理基础训练答案

八年级物理基础训练答案 【篇一:2013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知识点基础练 习(全册含答案)】 第一节长度和时间的测量 1、测量的目的是:获得精确的数据,作出准确的判断。 2、长度的测量工具叫刻度尺。常用的长度测量工具有:直尺、三角板、、、、。 3、刻度尺上每一个小格的长度叫分度值。叙述分度值是要有数字和单位。 4、使用刻度尺测量前要三看:一看量程;二看分度值;三看 0刻度线是否磨损。 5、刻度尺按照厚薄不同可分为厚刻度尺和薄刻度尺。 6、刻度尺按照分度值不同可分为厘米刻度尺、毫米刻度尺、 分米刻度尺和米刻度尺。 7、记录的长度测量结果必须要有数字和单位。 8、使用刻度尺测量时必须注意:(1)刻度尺要与被测物体平行或者重合; (2)要用零刻度线或整刻度线对准被测物体的前边缘;(3)刻度必须要物体。(4)记录数据时,必须记录到分度值的(5)读数时,视线要与刻度尺垂直。 10、判断记录的测量结果是否正确,我们就看倒数第 1 位的单位和分度值的单位是否一致,如果一致是正确的,如果不一致是错误的。 11、在我们记录的正确长度测量结果中,所有各位都是有效数字,最末一位数字是估计数字,除最末一位外的其他各位数字都是精确数字。 12、误差是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的差异。 13、任何人,用任何工具,使用任何方法都会有误差。 14、误差是不可避免的。但误差可以减小。 15、误差的产生与测量的人有关,与测量的工具有关。 16、由于测量方法不正确而产生的叫错误。测量错误可以避免。 17、改正了错误的测量方法只能避免错误,不能避免误差,也不能减小误差。

18、长度测量需要达到的准确程度与要求有关;能够达到的准确 程度与分度值有关。 19、分度值越小,长度测量越准确。刻度尺的分度值为多少,测 量长度时所能 达到的准确程度就是多少。 20、减小误差的方法有:(1)多次测量求平均值;(2)用精密 仪器测量; (3)用先进方法测量。 21、用同一把刻度尺多次测量同一个物体的长度时,记录的测量结 果除了要记录到分度值的下一位外,还必须满足除最末一位可以 不同,其余各位必须相同。 22、多次测量求平均值时,只能用正确的测量结果来求平均值,错误的测量结果不能用来求平均值。 24、求平均值时,应当用四舍五入法保留小数位数和原小数位数 相同。 25、时间用钟或表来测量。古代测量时间用日晷和沙漏。 26、时间的国际单位有:小时h 、分min 、秒s 。时间的国际主 单位是s 。 27、1h=60min= 3600s。1min=60s。 28、要会读停表。 第二节运动的描述 1、一个物体相对另一物体的位置改变,叫机械运动。或者说物体 间的位置改变叫机械运动。 2、位置改变是指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1)方位不变, 距离改变;(2)距离不变,方位改变;(3)距离和方位都改变。 3、在研究机械运动时,被选作为比较对象的物体叫参照物。一个 物体被选作为参照物后,不管它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我们就认为 这个物体是静止不动的。 4、我们可以选择任何物体作为参照物,但原则上不选择研究物体 自己。 5、如果选择不同物体做参照物,同一个物体的运动情况(选填:一定、不一定、一定不) 6、物体是做机械运动、还是静止都必须相对于参照物来说,所以 运动和静止都是相对的,具有相对性。 7、两个物体沿同一方向运动,如果两个物体速度相同,以其中一个 物体作为参照物,那么另一个物体是静止的。如果两个物体速度不

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实验专题复习

八年级物理下册实验复习题 1、在探究“重力的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系”的实验中,按照图甲所示,把钩码逐个 )实验中,需要的测量工具是 和; (2)往测量物体所受重力时,将弹簧测力计竖 直放置,当物体处于状态时,此时弹簧测力 计的示数就等于物体受到重力的大小。(选填“静 止”或“运动”) (3)图甲中弹簧测力计的量程为,分度值 为,此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为N。重力 和质量的比值是g= N/kg,意 是。 (4)把表格中的空格填写完整; (5)根据表格中的实验数据,在图乙中画出重力与质量的关系图象; (6)由此可知物体所受的重力跟质量成。 2、用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1)每次让小车从同一个斜面的位置由静止开始滑下,是为了使 小车滑到斜面底端时具有相同的速度,小车能在水平面上滑行一段距离是 由于的原因。 (2)比较图中小车在不同平面滑行的最大距离,可以得出:在滑到底端 时速度相同的条件下,水平面越光滑,小车受到的摩擦力越,小车 运动距离越,其中运动的小车在木板上最终停下来,是因为小车 在水平方向上受。 (3)进而推理得出:如果运动物体不受力,它将。 3、在探究二力平衡的条件实验中,同学们 设计了如图1所示实验。 (1)实验中应该把小车放在(选填 “光滑”或“粗糙”)的水平桌面上,需要 通过调整来改变小车受到的拉力 F1、F2的大小。 (2)实验中,当小车处于状态时,表明其处于平衡状态。(3)实验中,保持F1与F2大小相等,将小车扭转一个角度.松手后,小车保持平衡(选填“能”或“不能”)。是为了验证两个力平衡时是否。 (4)部分同学还设计了如图2所示实验方案.图1和图2两种方案中,方案更合理.原因是:该设计较好地排除了对实验的影响 (5)由上述实验可得:作用在同一物体上的两个力,如果,这两个力就彼此平衡。 4、如图所示是探究“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的实验。猜想摩擦力的大小可能跟以下因素有关: a、接触面上所受到的压力; b、接触面的粗糙程度; c、接触面的面积. (1)实验中,用弹簧测力计拉动长方体木块时,应使木块沿水平方向做匀速直线运动,根据的条件可知,木块所受摩擦力的大小弹簧测力计的示数。 (2)比较图与图可得:摩擦力的大小跟作用在物体表面上的压力有关.比较图甲和图丙可得:摩擦力的大小跟接触面的有关。 (3)利用图甲实验装置验证猜想C,分别把长方体木块平放和侧放,然后拉动木块,让木块做匀速直线运动,发现每次实验弹簧测力计的示数都相等.由此可以得出,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的面积 (选填“有关”或“无关”)。 (4)本实验采用的实验方法。 5、在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跟什么因素有关?”的实验中,小明同学用一块海绵、一张小桌子和一个砝码,做了如图所示的一系列实验,请注意观察,并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中小明是通过比较海绵的程度来确定压力作用效果的大小; (2)分析比较图的实验现象,可以得出结论:当压力相同时,受力面积越小,压力的作用效果越明显; (3)分析比较图甲、乙的实验现象,可以得出结论:,压力的作用效果越明显。(4)以上这种研究方法在科学探究中属于法。 6、小强利用U形管压强计和装有水的大烧杯来探究液体内部压强的特点.实验前,他注意到U 形管两边的液面已处在同一水平线上,如图甲所示

八年级物理,机械运动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 机械运动 检测题 (时间:45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36分) 1. 某同学坐在行驶的列车内,若说他是静止的,则所选择的参照物是( ) A.铁轨 B.在车内走动的乘务员 C.车窗 D.路边的树 2. 下列情况不属于机械运动的是( ) A.小鸟在空中飞行 B.河水流动 C.水凝固成冰 D.雨滴下落 3. 如果一个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内通过的路程,那么它前内的速度是( ) A . B . C . D .无法确定 4. 小明和小华在操场上沿直线跑道跑步,他们通过的路程和时间的关 系如图1所示,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两人都做匀速直线运动 B.前2 s 内,小明跑得更快 C.8 s 内,小明的速度是5 m/s D.8 s 内,小明跑的路程更长 5. 如图2所示为晓艳旅游时记录汽车运动速度与时间关系的图象, 图1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在出发8 h 内和l2 h 内走过的路程相同 B.在5 h 到8 h 内共走了270 km 的路程 C.汽车整个过程中的平均速度为47.5 km/h D.汽车在2 h 至4 h 之间速度最快,那时的速度为12 m/s 6. 小芳骑着自行车在上学的路上,若说她是静止的,则选择的 参照物是( ) 图2 A.路旁的树木 B.迎面走来的行人 C.小芳骑的自行车 D.从小芳身边超越的汽车 7. 小李家准备买新房,他看到某开发商的广告称,乘车从新楼盘到一家大型商场只需3 min 。据此你认为从新楼盘到该大型商场比较接近的路程是( ) A.200 m B.400 m C.2 000 m D.10 000 m 8. 运动会上,100 m 决赛,中间过程张明落后于王亮,冲刺阶段张明加速追赶,结果他们 同时到达终点。关于全过程中的平均速度,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张明的平均速度比王亮的平均速度大 B.张明的平均速度比王亮的平均速度小 C.两者的平均速度相等 D.两人做的不是匀速直线运动,无法比较 9. 为宣传“绿色出行,低碳生活”理念,三个好朋友在某景点进行了一场有趣的运动比赛。 小张驾驶电瓶车以36 km/h 的速度前进,小王以10 m/s 的速度跑步前进,小李骑自行车,每分钟通过的路程是0.6 km 。则( ) A.小张速度最大 B.小王速度最大 C.小李速度最大 D.三人速度一样大 10. 某同学平常走路步行40 m ,需40 s 的时间,现在这个同学用6 min 30 s 的时间沿操场 跑道走完一圈,那么跑道的周长最接近于( ) A.400 m B.300 m C.200 m D.150 m 11. 对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下列判断错误的是( ) A.由s = t 可知,运动的路程与所用的时间成正比 s /m 2468O 10203040t /s 小华 小明υ/(km·h -1)2468O 306012090t /h 1012

八年级上册物理课堂练习册答案2020

八年级上册物理课堂练习册答案2020第一章机械运动 第一节长度和时间的测量基础知识 1米。千米。分米。厘米。 毫米。纳米。2、1mm。0.68。3测量值。真实值。多次测量求平均值。不遵守仪器的使用规则。读书粗心。4A。5B。6D。7D。8D。9C。10D。 11B。水平提升12偏小。13A。14B。15A。探索研究 16测出课本中厚度相同的100张纸的厚度为d,d/100就是一张纸的厚度。17第一步,用细铜丝在铁钉上紧密缠绕n圈;第二步,将缠绕的细铜丝拉直,测 量它的长度L;第三步,根据公式D=L/nπ计算出铁钉的直径。第二 节运动的描述基础知识1运动。静止。2江岸。竹排。3船。江岸。 4位置。参照物。5A。6B。7B。8是相对于跑步机的跑道跑了2千米。 水平提升 9地球。24。10、静止、向北运动或向南运动(速度小于列 车的速度)。11C.探索研究12C。13(1)汽车在公路上奔驰;以迅速 移动的背景作参照物。(2)能。第三节运动的快慢基础知识1、运动快慢。v=s/t。m/s。km/h。3.6。2B。3A。4C。5C。6D。7、4m/s 水 平提升 8相同时间内比较通过路程的长短。相同路程内比较所用时间 的长短。9、3。15。10(1)从标志牌处到西大桥的流程为8km。(2)该路段车辆可行驶的速度为40km/h。12。 11C。探索研究12(1)大(2)匀速。13、(44*25m)/50s =22m/s 第四节测量平均速度基础 知识 1、v=s/t。路程。时间。卷尺。停表2略。3(1)匀速。6。 (2)1.2。(3)小于。水平提升4(1)5min(2)72km/h。5、 80km/h。200km 。探索研究6(1)测出一盘蚊香的长度L; 测出长为 L1的蚊香燃烧时间t1;算出蚊香燃烧所用时间t 。 (2)t = Lt1/L1 第一章综合练习一、1、dm。cm。min。s。2、20。18。3、1.2米每秒。每秒通过1.2米的路程。4岸边。静止。5静止。后。后。6、1250。7、闪电。传播时间。停表。S=vt。8、白烟。 提升。12、29。二、9D。10C。11B。12B。13C。14C。15D。16A。17A。18B。19A。三、20、1mm。3.15。21、(1)0.6000。(2)20。(3)

八年级物理下册实验专题复习

八年级物理下册实验专题训练 实验一:研究物重与质量的关系 1.某同学用弹簧测力计和钩码研究物重与质量的关系.下表是该同学实验时测得的数据,请你根据表中数据计算物重跟质量的比值,再回答下列问题: (1)把表格中空项填上,计算表明:物体受到的重力的大小跟它的质量成 关系,物重跟质量的比等于 N/㎏. (2)若用符号G 表示物重,m 表示质量,g 表示物重跟质量之比,则G= . 实验二: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2.如图,是某同学研究牛顿第一定律的模拟实验装置.根据图中实验现象,可以分析得出以下结论: (1)为了得出科学结论,三次实验中应使小车运动到斜面底端时的速度 (选填“相等”或“不等”),即小车应从斜面上的 处释放. (2)三次实验中,小车在水平面上受到摩擦力最大的是第 次,这说明小车受到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 的 有关. (3)实验表明表面越光滑,小车运动的距离越 (选填“远”、或“近”) 这说明小车受到的阻力越小,速度减小得 (选填“快”或“慢”). (4)进一步推理可知,若水平面绝对光滑(即小车不受摩擦力),则小车会在水平面上做 运动. 实验三:探究二力平衡的条件(同物、等大、反向、共线) 1.如图所示,小车在水平方向受到两个力的作用,我们通过观察小车在水平方向受到不同的两个力作用时,小车是否处于静止来探究二力平衡需要满足哪些条件. (1)向两吊盘中加砝码,当两盘中的砝码质量 (选填“相等”或“不相等”)时, 小车静止. (2)保持两吊盘中的砝码质量相等,将小车在桌面上旋转一个角度松手后,小车会转 动,直到两边的拉线 . (3)如果将两边的吊盘挂在小车一端的同一挂钩上,且沿同一方向拉小车,可以发现小车不会静止,这是为了表明小车受到的二力若平衡,必须满足 这一条件而设计的一个步骤. (4)通过上述过程可知:作用在同一物体上的两个力,只有当大小 、方向 ,且作用在 上,这两个力才彼此平衡.

(完整)八年级物理上册实验题专项练习

八年物理上册实验专项练习 1、如图4所示,该刻度尺的分度值是________ mm,物体的长度是 cm 。图5所示,符合长度测量要求的是 。(2)如图6所示,秒表的读数为 s 。 2、2016年女子冰壶世锦赛的举行时间为3月19日~27日。如图为用刻度尺测量冰壶的高度AB 如图乙所示,其高度为________cm 。冰壶投掷出去后继续往 前运动,此时的冰壶相对于看台上的观众是________的(选填 “运动”或“静止”)。 3、如图是某住宅小区内的场景。 图中B 是汽车限速标志,它表示的含义是_______。 按规定,汽车在小区内行驶100 m 至少需要______s 。行驶过程中,以汽车 为参照物,标志牌是________的。 4、行驶中的卡车速度计指针如图所示时,车速为__________km/h;按此速度 匀速行驶360 km,所需时间为________。 5、在“测平均速度”的实验中: (1)实验原理是________。(2)实验中需要的测量工具有________。 (3)实验时应使斜面的坡度小些,这样做的目的是________。 (4)某次实验的过程如图所示,图中电子表的读数分别表示小车 在斜面顶端、中点和底端的不同时刻,则该次实验中小车通过全 程的平均速度是________m/s,小车通过斜面下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是________m/s 。 6、如图10所示,用力敲响音叉,并用悬挂着的塑料球接触发声的叉股,我们看到的现象是 ,此现象说 , 塑料球的作用是 。 3 6 7 c 图4 4 5 图图

7、小华所在小组的同学为了研究水的沸腾,取了200 g 的水加热,下表是他们记录的有关 数据. 时间/min 0 1 2 3 4 5 6 7 8 9 水温/℃ 90 92 94 96 97 98 99 99 99 99 (1)加热前水的温度如图所示,把烧杯中的水加热至沸腾,水需要吸收的热量 (假设加热过程 中水的质量不发生变化)(2)下图中,表示水沸腾的图是 (3)根据表中数据分析可知,水在沸腾时的特点 是 (4)小华发现,水从开始加热到沸腾这段时问过长.如果要适当 缩短实验时间,则可行的一种方法是 . (5)试分析水的沸点不是100℃的可能原因(写出一种即可) 。 8、学做“观察水的沸腾”实验时: (1)在使用温度计前,应该观察它的 ,认清它的 。 (2)右图甲为某同学实验时测沸水温度的情形.他的错误之处是 。 (3)该同学用如图所示的装置来研究水的沸腾。从点燃酒精灯加热开始计时,当液体中 有气泡上升时,每隔1min 记录水的温度如下表所示: 该小组观察到沸腾前和沸腾时水中气泡上升过程中的两种况,如图 中A 、B 所示,则图中 是水沸腾前的情况,图中 是水沸腾时的情况。 ② 从记录数据可得出的结论是:水沸点是 ,沸腾过程中温度 ③ 记录数据可得出水的沸点低于水100℃, 原因是 。 ④ 次实验中,发现从开始加热到沸腾的这段时间过长。为 了缩短实验的时间,可以采取的措施是 。 9、如下图所示为锡熔化和凝固的图象,根据图象可知: 时间/min ··· ·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温度/℃ ··· · 95 96 97 98 98 98 98 ……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基础训练上答案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基础 训练上答案 Document serial number【KK89K-LLS98YT-SS8CB-SSUT-SST108】

第一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1、⑴声音的产生:声音是由于物体的振动而产生的。⑵声音的产生应注意的几个问题:①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固体、液体、气体都可以振动而发声,“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其中的“声”分别是由气体、液体和固体的振动而发出的声音②“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不能叙述为“振动停止,声音也消失”,因为原来发出的声音仍继续传播并存在。③振动一定发声,但发出的声音人不一定能听到。⑶声音的保存:振动可以发声,如果将发声的振动记录下来,需要时再让物体按照记录下来的振动规律去振动,就会发出和原声相同的声音 2、⑴声源:发声的物体叫声源⑵声音的传播:能传播声音的物质叫介质,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①介质:气体、液体、固体都可以作为传播声音的介质。②真空不能传声⑶声波:声是以波的形式传播的,叫声波。 3、声速:⑴定义:声音在每秒内传播的距离叫声速,反映的是声音传播的快慢。⑵影响声速大小的因素:①声速的大小与介质的种类有关:一般情况下,声速在固体中传播最快,在液体中次之,在气体中最慢。②声速还受到温度的影响。温度越高,声速越大。当空气中不同区域的温度有区别时,声音的传播路线总是向着低温方向的,如上面的温度低,声音就向上传播,此时,低处的声音,高出容易听到。 4、回声:⑴回声是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被反射回来而产生的。⑵人耳听到回声的条件:原声和回声的时间间隔不小于0.1秒⑶回声传播的时间低于0.1s,反射回来的声音只能使原声加强,使得原声听起来更加深厚、有力。这就是所说的“拢音”。⑷回声的应用:“回声测距”:测海底深度,山与山间距离等第二节:我们怎样听到声音 5、人耳的构造:⑴外耳:我们看得见摸得着的就是外耳,主要有:耳廊、耳道两部分。⑵中耳:主要有耳膜、三条纤细的耳骨:锤骨、砧(zhen)骨、镫骨。耳骨(又叫听小骨)是人体内最小的骨头。⑶内耳:耳蜗、半规管(共三条) 6、鼓膜是怎样工作的:人耳的鼓膜是一层很薄的像鼓的鼓膜一样的弹性膜,即可绷紧,也可伸展。当声波通过耳道传到鼓膜后,鼓膜就随着声波振动,并将这种震动传给听小骨。 7、双耳效应:⑴定义:人都有两只耳朵,声源到两只耳朵的距离一般是不同的,这样声音传到两只耳朵的时刻、强弱及其它特征也就不同,这些差异是判断声源方向的重要基础,这就是双耳效应⑵耳朵可以分辨声源方向的原因:两只耳朵可以分辨声源的方向的原因主要有三个:①对同一声音,两只耳朵感受的强度不同;②对同一声音,两只耳朵感受的时间有先后;③对同一声音,两只耳朵感受的振动的步调有差异;第三节:声音的特性: 8、乐音的三个特征:⑴音调:声音的高低。(和发声体振动的频率有关)⑵响度:指声音的大小。(和发音体的振幅有关)⑶音色:不同乐器的音色不同,人的声音的音色因人而异(只所以能区别各种乐器的声音,就是因为其发出的声音的音色不同) 9、频率的概念:物体在1秒内振动的次数。是用来表示物体振动快慢的物理量。频率决定着声音的音调。 10、振幅:物体在振动时偏离平衡位置的最大距离 11、超声波和次声波:频率的单位是赫兹,符号:Hz 正常人的耳朵能听到的声音频率在20Hz——20000Hz之间,低于或高于此频率范围的声音人都听不到。通常把频率高于20000Hz的声音称为超声;频率低于20Hz的声音称为次声。 12、次声的特点:来源广,传播远,穿透力强,破坏性强。 13、响度和音调的区别:⑴音调指声音的高低,它只与发声体的频率有关;响度指声音的大小,它与振幅和距发声体的距离有关。 ⑵音调和响度是根本不同的两个特征,音调高的声音不一定响度大,反之亦然。如老牛和蚊子发出的声音。 14、思考:用录音机录下自己的声音,自己听起来不像自己的声音,别人听起来和自己说话的声音没什么区别,为什么?提示:因为录音机录下的是说话人通过空气传来的声音,别人平时听到的也是通过空气传来的,所以别人认为是说话人的声音;而我们听自己发出的声音,主要是通过“骨传导”的方式来传递的,由于空气和骨头是不同的介质,两种声音的音色不同,听起来感觉也就不一样了。第四节:噪声的危害和控制: 15、噪声的界定:①从物理学角度:由发声体无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叫噪音;②

八年级上册物理机械运动知识点整理

八年级上册物理机械运动知识点整理 物理的学习需要的不仅是大量的做题,更重要的是物理知识点的累积。下面是一篇八年级上册物理机械运动知识点整理,欢迎大家阅读! 1、长度的测量:长度的测量是最基本的测量,最常用的工具是刻度尺。 2、长度的单位及换算 长度的国际单位是米(m),常用的单位有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um)纳米(nm) 长度的单位换算时,小单位变大单位用乘,大单位换小单位用除 3、正确使用刻度尺 (1)使用前要注意观察零刻度线、量程、分度值 (2)使用时要注意 ①尺子要沿着所测长度放,尺边对齐被测对象,必须放正重合,不能歪斜。② 不利用磨损的零刻度线,如因零刻线磨损而取另一整刻度线为零刻线的,切莫忘记最后读数中减掉所取代零刻线的刻度值。③ 厚尺子要垂直放置④ 读数时,视线应与尺面垂直 4、正确记录测量值:测量结果由数字和单位组成 (1) 只写数字而无单位的记录无意义 (2) 读数时,要估读到刻度尺分度值的下一位 5、误差: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的差异

误差不能避免,能尽量减小,错误能够避免是不该发生的减小误差的基本方法:多次测量求平均值,另外,选用精密仪器,改进测量方法也可以减小误差 6、特殊方法测量 (1)累积法如测细金属丝直径或测张纸的厚度等 (2)卡尺法 (3)代替法 运动描述 1、机械运动物体位置的变化叫机械运动 一切物体都在运动,绝对不动的物体是没有的,这就是说运动是绝对的,我们平常说的运动和静止都是相对于另一个物体(参照物)而言的,所以,对运动的描述是相对的 2、参照物研究机械运动时被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参照物(1) 参照物并不都是相对地面静止不动的物体,只是选哪个物体为参照物,我们就假定物体不动 (2) 参照物可任意选取,但选取的参照物不同,对同一物体的运动情况的描述可能不同 3、相对静止 两个以同样快慢、向同一方向运动的物体,或它们之间的位置不变,则这两个物体相对静止。 4、匀速直线运动快慢不变、经过的路线是直线的运动,叫做匀速直线运动 匀速直线运动是最简单的机械运动。

八年级物理机械运动-易错题(答案)

物理错题 1、一列匀速行驶的列车,有一节宽为2.5m的车厢被垂直于列车运动方向射来的一颗1000m/s的高速子弹击穿,在车厢两侧留下的弹孔沿列车前进方向的距离为10cm则列车的速度为? 2、小雨以2m/s的速度沿着平直马路向前走,远远看到前方400m 处叶子姐姐正朝他跑来,叶子姐姐运动的s-t图像如图所示。则他俩经过s相遇。 3、一辆汽车以30m/s的速度在山崖的正前方行驶,司机按响喇叭2s 后听到回声,求:司机按响喇叭时汽车距山崖多远? 4、声音在海水中的传播速度是1530米/秒,为了开辟新航道,某科学探测船装有回声探测仪器,探测水下有无暗礁,探测船发出的声音信号0.6秒后被探测仪器接收. (1)探测船发出的声音为了有更好的回收效果,最好用______声波(超声波或次声波)?这种探测仪器的名称是______?

(2)通过计算说明海底障碍物到探测船舱底的距离是多少?(写出计算过程) (3)某同学受启发,思考能否利用此声波来测量地球到月亮的距离呢?你认为______(“能”或“不能”),理由:______. 5、子弹在离人24米处以750米每秒的速度离开枪口。当人听到枪声时子弹已前进了多少米(声速是340m/s) 6、6.坐在向北行驶的汽车内的乘客。看到路旁的行人正在向南运动,则此行人的实际运动方向是() A 一定是向北运动 B 一定是向南运动 C 一定是静止的 D 以上情况都有可能。 7、某人在公路上由北向南行走,一辆汽车由他身后向他前进的方向疾驶而过,那么这个人相对汽车的运动是() A.向南运动B.向北运动 C.由北向南运动D.无法判断 8、甲、乙两车都作匀速直线运动。在下列几种情况中,能判断乙车比甲车慢的是() A.甲通过的路程为4000米,乙通过的路程为20米 B.甲通过1000米的同时,乙通过路程1200米 C.甲在30分钟内通过40千米,乙在2.5小时内通过150千米 D.甲的速度为54千米/时,乙的速度为20米/秒 9、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房屋造好以后,它就固定在原来的位置不动,所以固定在地球上的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实验题总结

初二物理下册实验汇总 一、牛顿第一定律 1. .在探究“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的实验中。 (1)根据图中情景可以判断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①是假设,②③是实验事实,④是实验推论 B.①②③④都是实验事实 C.①②是实验事实,③④是实验推论 D.①②③是实验事实,④是实验推论 (2)让小车从斜面滑下后沿水平面运动,是为了使小车在竖直方向上受到的力和力相平衡,其作用效果相互抵消,相当于小车只受水平方向上的摩擦力。 (3)实验时要让同一辆小车从斜面的同一高度滑下,目的是为了使小车。 (4)由图示可知,小车在木板上运动的距离最___________,这说明小车受到的阻力越______________,速度减小得越。运动的小车在木板上最终停下来,是因为小车在水平方向上受(选填“平衡力”、“非平衡力”或“不受力”),这个力改变了小车的。 (5)在此实验的基础上进行合理的推理,可以得到:运动物体不受外力时,它将。这种探究方法叫法。 二、二力平衡 1.在探究“二力平衡条件”的实验中: (1)甲、乙两组同学分别选择器材后,设计组装的实验装置如下图所示。老师指出乙组同学选择的器材更加合理,其原因是: ______________。 (2)在探究力的大小对二力平衡的影响时,利用了定滑轮能够________的特点,并通过调整________来改变F1和F2的大小。 (3)保持F1与F2相等,用手将小车扭转到下图中的位置,松手后,小车将无法在此位置平衡。实验中设计这一步骤的目的是为了探究二力平衡时,两个力必须满足哪个条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探究二力平衡条件”的活动中,主要是通过探究力对物体的 作用效果来实现探究目的的。如图所示是可供选择的两种探究方案。 (1)图a 的探究方案中研究对象是小卡片,目的是( 填“考虑”、“不考虑”)小卡片的重力。图b的探究方案中 研究对象是; (2)小明选择了图a所示的探究方案。他将系于小卡片两对角的 细线分别跨过左右支架上的滑轮后,就在两线端挂上钩码。这是 用于探究两个力的和对物体平衡的影响; (3)探究活动中还要求要把小卡片转过一个角度,然后再松手。这样做的目的是用于探究不在上的两个力对物体平衡的影响。 (4)两个探究方案相比较,你认为哪个方案的探究过程对实验结论的影响小一些? 为什么? (5)小明利用弹簧测力计代替图中的钩码进行了探究,发现两个力的大小还有较小的差距.你认为形成差距的原因是(答出一条即可). 三、探究摩擦力 1.在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中。 (1)小明的三次实验情况分别如上图中的甲、乙、丙所示。实验时,用弹簧测力计拉木块在水平木板(或毛巾)上做运动,根据知识可知,这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于弹簧测力计的示数。 (2)小明在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压力的关系”时,利用图中甲、乙两组数据比较得出:“压力越大,滑动摩擦力就越大”的结论。你认为他这样对比这两组数据就得出这样的结论对吗?。你的理由是:。 (3)请你根据小明这三次实验情况 设计一个实验数据记录表格。 滑轮 滑轮 细 细

初二物理机械运动练习题(含答案解析)-

第二章机械运动——长度时间测量、运动描述习题 1、关于长度的测量,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两个人测量方法都正确,他们测同一物体的长度,测得的数值一定相同 B.一个人测量方法正确,多次测量同一物体的长度,测得的数值一定相同 C.两个人测量同一物体长度,测得的数值不同,其中至少有一个人测量方法错误 D.两个人测量同一物体长度,测得的数值不同,两人的测量方法可能都正确 2、在校运动会上,裁判员要测量运动员的跳远成绩,下列测量工具中合适的是() A.分度值是1的米尺 B.分度值是1,长30m的皮卷尺 C.分度值是1,长30m的钢卷尺 D.游标长尺 3、某实验小组用同一把最小分度值为厘米的刻度尺测量同一物体的长度,在下列记录的数据中正确的是() A.6.2分米B.62厘米C.6.20分米D.620.0毫米4、一列蒸汽火车在做匀速直线运动,在远处的人看见火车头上冒出的烟是竖直向上的.这是由于() A.当时外界无风 B.火车顺风行驶,车速与风速大小相同 C.烟的喷出口是竖直向上的

D.烟有惯性 5、某乘客坐在一列火车里,他看见窗外另一列火车向正东方向行驶,则下列判断错误的是() A.乘客坐的火车一定向西行驶 B.乘客坐的火车可能向东行驶 C.乘客坐的火车可能向西行驶 D.窗外的火车有可能静止 6、“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这是唐代诗人李白《早发白帝城》中的诗句.从物理学的角度看,我们说乘船的人是静止的,所选的参照物是() A.彩云B.轻舟C.高山D.两岸 7、(2011?济宁)如图所示,木块的长度为. 8、为测量书本中一张纸的厚度,有位同学这样做:先测整个课本的厚度,结果为0.7,然后他翻到课本的最后一页,看到页码为178,他计算得到纸的厚度为:0.72÷178=0.004. (1)他计算中存在的错误是:; (2)正确的计算应当是:. 9、(2005?江西)在做“测平均速度”的实验时,停表的示数如图所示, 该停表所示的时间为s.

八年级上册物理实验专题

八年级上册物理实验专题 1.创新实验小组进行科学探究:他们进入一个环境温度可以保持在0℃的实验室,尝试测量冰的密度。 【实验器材】天平(砝码)、弹簧测力计、量筒、烧杯、刻度尺、水、细木棒、形状不规则的小冰块。 【实验步骤】 (1)选择合适的器材_________、__________,测出小冰块的质量m; (2)选择器材_________、__________和水,测出小冰块的体积V; (3)根据ρ=______,代入所测得的实验数据,并通过计算得到冰的密度为0.9×103kg/m3. 小华同学做完实验,意犹未尽,还想回家测量冰箱中正方体小冰块的密度是否与实验室中所测冰的密度一致,经王老师同意,他将实验桌上的所有器材带回了家.测出该冰块的密度.小华同学发现所测冰的密度比实验室中所测冰的密度更大,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测酸奶密度”的实验中: (1)小明的实验方案:用天平和量筒测密度。 ①他用已调节好的天平测得空烧杯的质量m0为37.4 g;接着把酸奶倒入烧杯 中,测得烧杯和酸奶的总质量m1,如图所示,m1=81.4g;然后把烧杯中的酸 奶倒入量筒中,如图所示,V奶=__________cm3;则酸奶的密度ρ=________g/cm3。 ②在交流讨论中,小雨同学认为小明测得的酸奶密度偏________。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小雨的实验方案:巧妙地利用天平、小玻璃瓶(有盖)和水测酸奶密度。请你简要说明小雨的实验过程和酸奶密度的计算表达式(用测量的物理量符号表 示)________。 3.在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时,小明和小华一 起做了下面的实验: (1)如图①所示,用悬挂着的乒乓球接触正在 发声的音叉,可观察到__________________,它说明了声音是由________产生的。此探究中悬挂着的乒乓球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到的物理研究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如图②所示,为了验证(1)中的探究结论,小华同学用手使劲敲桌子,桌子发出了很大的声响,但他几乎没有看到桌子的振动,为了明显地看到实验现象,你的改进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如图③所示,敲响右边的音叉,左边完全相同的音叉也会发声,并且把泡沫塑料球弹起。该实验能说明_______可以传声。在月球上________(选填“能”或“不能”)看到塑料球弹起。这个实验还说明声音可以传递___________。 (4)如图④所示,把正在响铃的闹钟放在玻璃罩内,逐渐抽出其中的空气,所听到的声音将会逐渐__________。并由此推理可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