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国传统建筑屋顶装饰艺术

合集下载

「浅析中国传统建筑之屋顶形式」

「浅析中国传统建筑之屋顶形式」

中国古代建筑的外观特征极为明显,有屋顶、屋身、台基三部分组成,称为“三段式”,其中以大屋顶最为典型,世人习惯于将中国古代建筑称之为大屋顶建筑。

研究者们认为:“中国建筑在体量上变化得最多、最丰富的部分就是屋顶。

”中国古代建筑的屋顶最显著的特征是屋顶流畅的曲线和飞檐,其最初的功能室为了快速排泄屋顶的积水,后来逐步发展成等级的象征。

中国古代建筑造型优美,尤其以屋顶造型最为突出,主要有庑殿、歇山、悬山、硬山、攒尖、卷棚顶等形式。

两重或两重以上的屋面称为重檐顶,根据屋檐的层数分为“两滴水”或“三滴水”。

相对重檐屋顶来说,只有一层屋面的称为单檐屋顶。

庑殿顶又叫“四阿顶”,俗称“五脊殿”,前后坡两侧的坡面叫“撒头”。

庑殿顶出现较早,在商代甲骨文、周代铜器、汉代画像石和明器、北朝石窟中都可以见到。

最早的建筑实物为汉阙和唐代山西五台山佛光寺大殿。

分为单檐和重檐。

单檐有正中的正脊和四角的垂脊,共五脊。

重檐是清代殿顶中的最高等级,一般用于皇宫庙宇中最主要的大殿,共九脊,北京故宫乾清宫、太和殿即是典型事例。

歇山顶的等级仅次于庑殿顶。

它由正脊、四条垂脊,四条戗脊,称为九脊殿,若加上山面的二条搏脊,则共有脊十一条。

歇山顶有尖山式和卷棚式两种形式;有单檐歇山顶和重檐歇山顶。

北京故宫保和殿是重檐歇山顶的形式。

卷棚歇山用于宫殿中的次要建筑和住宅园林中。

硬山顶是两坡顶的一种,屋面不悬出山墙,硬山的山墙上不露出木檩。

是五脊二坡的殿顶。

皇宫中两庑殿房以此顶为多。

有尖山式和卷棚式两种,北方民居、徽派民居和岭南建筑大多为硬山顶。

悬山顶其特点是木檩露出山墙外,即所谓“出梢”。

悬山屋顶一直延伸到山墙外。

两侧的山墙凹进屋顶。

悬山一般有正脊和垂脊,也有五正脊的卷棚。

硬山顶和悬山顶都是两坡顶,二者的主要区别在于山墙是否露出木檩。

攒尖顶特点是无论几个坡面,最后攒在一起,四种屋面的坡面在顶部交汇于一处,宋称斗尖。

屋面较陡,无正脊,数条垂脊交合于顶部,上履以宝顶,多用于面积不太大的建筑屋顶,如塔、亭、阁等。

中国传统建筑中的建筑构件与装饰元素

中国传统建筑中的建筑构件与装饰元素

中国传统建筑中的建筑构件与装饰元素中国传统建筑自古以来就以其独特的风格和繁复的装饰元素而闻名于世。

在建筑构件与装饰元素的运用上,中国传统建筑注重结构与美学的完美结合,形成了独特的建筑风格。

本文将介绍中国传统建筑中的一些典型的建筑构件与装饰元素。

一、屋顶构件中国传统建筑的屋顶构件常常被用来显示建筑的等级和身份。

其中,最为常见的屋顶构件包括檐口、斗拱和额枋。

1. 檐口:檐口是建筑屋顶的边缘装饰,常以彩绘的方式呈现,或者用瓦片制作。

檐口的形式多样,有飞檐、翘角、下垂等等,增添了建筑的艺术感。

2. 斗拱:斗拱是中国传统建筑屋顶下悬部分的构件,一般用于支撑屋檐。

斗拱的形状各异,有圆形、方形、多边形等,常常呈现出华丽的雕刻。

3. 额枋:额枋是屋顶正脊两侧的建筑构件,也是衡量建筑高低等级的标志。

额枋因用途和位置不同,有砖木结构和石构两种。

额枋的形状多样,有刻板头、抬水脊等,常常装饰有花纹图案。

二、墙体构件中国传统建筑的墙体构件是建筑的主要承重部分,常常运用到特殊的砌筑技巧和装饰手法,形成了独特的艺术效果。

1. 砖雕:砖雕是利用砖块切割和组合的方式进行造型雕塑的一种方法。

砖雕常常用于墙体的装饰,表现各种人物、动物、花卉等图案,砖雕既起到了装饰的作用,又增加了墙体的强度和稳定性。

2. 木雕:木雕是利用木材进行雕塑刻画的方法,在中国传统建筑中被广泛运用于墙体的装饰。

木雕常常以浮雕或木板拼接的形式呈现,用以表现各种人物、花鸟、神兽等图案。

3. 巨匾:巨匾是中国传统建筑中一种特殊的墙体装饰元素。

巨匾常常用于门楼、庙宇等场所,用以表达吉祥祝福的寓意。

巨匾通常是由木材或石材制作而成,上面刻有各种吉祥的图案和文字。

三、门窗构件中国传统建筑的门窗构件是建筑中最为重要的装饰元素之一,常常具有丰富的图案和意义。

1. 门楣:门楣是门上方的横梁构件,通常由石材或木材制作而成。

门楣常常雕刻有吉祥的图案和文字,象征着吉祥如意和平安祥和。

2. 窗棂:窗棂是窗户的纵横构件,用于固定窗户的玻璃或木质窗扇。

中国建筑屋顶

中国建筑屋顶

中国建筑屋顶中国的建筑屋顶多样且富有特色。

自古以来,中国人就注重建筑的美学与功能相结合,屋顶作为整个建筑的顶篷,承载着更多的文化内涵和象征意义。

在中国的传统建筑中,屋顶被赋予了丰富的形式和设计,反映了中国人对自然的崇拜以及对社会秩序和传统价值观的追求。

1. 屋顶的起源和发展中国建筑屋顶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

早在新石器时代,原始居民就开始利用竹子、木头和草等自然材料搭建临时的棚屋,作为遮阳和防雨的措施。

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屋顶逐渐演变成具有更高层次的建筑形式。

2. 屋顶的装饰和造型中国传统建筑的屋顶装饰非常精美,常常使用琉璃瓦、彩绘、雕刻等技术,赋予屋顶更多的艺术感。

琉璃瓦作为传统建筑屋顶的主要材料之一,形状各异且色彩斑斓,具有浓厚的民俗风情。

而彩绘装饰则常常以花卉、动物和神话传说等为图案,寓意吉祥和美好,展现出中国人的美学追求。

3. 屋顶的意义与象征中国传统建筑的屋顶并非只有实用的功能,更具有丰富的象征意义。

屋顶形成的斗拱和脊饰,代表着中国古代社会的等级制度和秩序观念,同时也承载着主人家族的声望和地位。

此外,屋顶还承载着天人合一的理念,象征着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尤其在中国园林建筑中,曲折的屋顶线条将建筑与园景自然融合,营造出幽静而宜人的氛围。

4. 现代屋顶的演变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建筑技术的进步,中国的屋顶形式也在发生着变化。

现代建筑中,屋顶设计更加注重实用性和环保性。

平屋顶、绿化屋顶和太阳能屋顶等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和喜爱。

这些新型屋顶设计不仅提供了更多的生活空间和舒适度,还符合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减缓了城市热岛效应,改善了环境质量。

5. 屋顶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尽管现代建筑中的屋顶形式有所改变,但中国的传统屋顶文化并没有被遗忘,仍然在各个地区保持着传承和创新。

许多寺庙、古建筑以及景区中,仍然可见到具有传统特色的屋顶。

同时,现代建筑师也在设计中融入了传统元素,使得屋顶具有更广泛的文化内涵和艺术表达。

对华夏传统屋顶设计的借鉴与思考

对华夏传统屋顶设计的借鉴与思考

对华夏传统屋顶设计的借鉴与思考摘要:美丽端庄的大屋顶形态是中国传统建筑的象征与标志,彰显着古代匠师门精湛的技艺,由于古人崇尚天人合一的自然观和宇宙观,受传统礼制思想的影响,对屋顶的造型装饰非常讲究。

本文通过对封建等级制度下屋顶的装饰形式美来探讨其所蕴含的文化内涵。

关键词:传统;屋顶;屋顶文化;建筑中国古代建筑经过几千年的发展演变,从原始社会的天然洞穴,到最早的茅草屋、石屋,再到成熟的梁柱结构的住宅,直到今天的现代住宅,屋顶的故事一直在诠释着。

《诗经》中曾用“如鸟斯革,如翚斯飞”来赞美屋顶像翚鸟一样展翅高飞。

尤其是那起翘的“反宇飞檐”使屋顶“人”字形的特色在整个建筑中格外显眼,在世界建筑体系中也是独树一帜。

一、大屋顶天人合一观念的表达屋顶是住宅内部和外部空间的分界,不仅直接影响着室内人们的各种活动,而且反映了人们在建造住宅时对物质和精神的双重需求,与人类的文化活动息息相关。

在人类社会漫长的发展史中,在与自然环境艰难的适应过程中,人们对美好居住环境的无休止的渴望与梦想,使得建筑不断被完善和进步。

由于自然条件与人文背景的不同,形成了绚丽多彩、形态各异具有地域特色的传统居住建筑。

《易经》中曾记载,人与天在结构形态、活动模式等方面都是遥相呼应的。

天是一个大宇宙,而人则是一个小宇宙。

从而开启了中国传统居住文化中天人合一的思想。

面对自古以来的居住问题,古人是以人为主体,追求人和宇宙的和谐统一,而不单是把目光放在居住的场所上,把人的生命流程归纳到宇宙流程中去。

我国传统建筑以木构架形式为主,主要构成要素是由台基、墙身、屋顶三部分组成,北宋的《木经》曾记载:“凡屋有三分, 自梁以上为上分,地以上为中分,阶为下分”。

“上分”对应着屋顶;“中分”对应着墙身;“下分”对应着台基。

这种三分之法正深刻体现了中国独有的“天人合一”文化内涵,呈现出传统宇宙观与建筑观的相互关系。

古人将屋顶四周的屋檐称为“宇”,将人们的住所称为“屋宇”,将供奉神灵的场所称为“庙宇”,将建筑物看成一个小宇宙。

故宫建筑的屋顶与飞檐的设计

故宫建筑的屋顶与飞檐的设计

故宫建筑的屋顶与飞檐的设计故宫,位于北京市中心,是中国明清时期的皇家宫殿,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古代木质结构建筑群。

作为世界文化遗产,故宫以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和精美的屋顶与飞檐设计而闻名于世。

本文将对故宫建筑的屋顶与飞檐设计进行探讨和介绍。

一、屋顶设计故宫的屋顶设计充分展现了中国古代建筑的特色和风格。

屋顶采用了传统的重檐歇山式和穹窿式屋顶,形成了独特的宫殿气势。

重檐歇山式屋顶通常由两层檐构成,下层檐较大,上层檐较小,檐角翘起,形似微笑。

穹窿式屋顶则呈半圆形,给人一种高大、稳重的感觉。

除了形状上的独特性,故宫的屋顶还经过巧妙的结构设计,使其能够适应中国特殊的气候条件。

由于中国大部分地区受到季风的影响,故宫建筑的屋顶采用悬山顶和斗栱结构,能够有效地防止雨水渗透。

悬山顶是指将屋顶的两端稍微抬起,使雨水能够顺利排出。

斗栱结构则是在屋顶横梁上设置额外的支撑,增加了屋顶的稳定性和抗风能力。

二、飞檐的设计飞檐是中国传统建筑的独特标志之一,也是故宫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位于屋顶檐口,向外突出,起到了防风、遮雨和装饰的作用。

故宫的飞檐设计精细而繁复,展现了中国古代建筑的造型美和工艺水平。

故宫的飞檐形状各异,常见的有直角飞檐、折角飞檐和圆弧飞檐等。

直角飞檐主要用于正殿和贵重建筑,线条简洁利落;折角飞檐则在一些次要建筑中使用,更显灵活俏皮;圆弧飞檐则常见于庭院和宫门等场所,呈现柔和、优美的弧线。

故宫的飞檐上通常还雕刻着各种精美的装饰物,如龙、凤、瑞兽等,彰显了中国古代建筑的独特韵味。

飞檐的装饰图案多采用浅浮雕或高浮雕的方式,精细维妙,给人以瑰丽而华美的感觉。

三、屋顶与飞檐的意义故宫建筑的屋顶与飞檐设计不仅仅是为了美观和装饰,它还具有丰富的象征意义。

在古代中国传统文化中,屋顶是尊贵与高位的象征,高大的屋顶体现了皇帝的威严和统治地位。

飞檐则象征着守护和庇佑,具有祈福和辟邪的作用。

此外,故宫建筑的屋顶与飞檐设计也体现了中国古代建筑风格中的对称与和谐原则。

顶上功夫!解码古建屋顶的营造艺术

顶上功夫!解码古建屋顶的营造艺术

顶上功夫!解码古建屋顶的营造艺术一、古建筑的屋顶式样:中国古建筑的屋顶式样包括庑殿、歇山、悬山、硬山、攒尖、卷棚、盝顶等。

(1)庑殿顶庑殿也称“四阿顶”,即四坡屋顶,一条正脊、四条戗脊。

它是中国古代屋顶式样中最隆重、最庄严、等级最高的一种,只有皇宫和皇家寺庙才能使用。

庑殿有重檐和单檐之分,重檐的等级高于单檐。

例如,现存中国古建筑中规模最大、等级最高的故宫太和殿就是重檐庑殿式。

(2)歇山顶歇山又称为“九脊殿”,九脊即一条正脊、四条垂脊、四条戗脊。

从形态来看,歇山的上半部分与硬山或悬山顶类似,下半部分又与庑殿类似,是上述屋顶的组合;从做法来看,当建筑物的面阔与进深接近时,采用庑殿就会使其正脊过短,既有碍美观又在结构上不好处理,采用歇山则可避免上述问题。

在等级上,歇山仅次于庑殿,因其造型优美,所以使用较为普遍。

歇山也有重檐和单檐之分,著名的天安门城楼、太和门、保和殿就是重檐歇山式。

(3)悬山顶悬山是两坡式,屋顶两端悬出山墙之外。

悬山式主要用于宫殿和寺庙中比较次要的殿堂和一般民居建筑。

(4)硬山顶硬山也是两坡,与悬山不同之处是两端山墙升起,高出屋顶,屋顶两端到山墙为止,不悬出山墙之外。

(5)攒尖顶攒尖有四角攒尖、六角攒尖、八角攒尖、圆形攒尖等多种式样,多用于亭、阁等建筑,有时也用于宫殿。

其在建筑群体组合中起两种作用:大型攒尖顶突出中心;小型攒尖顶(亭子)用于点景。

一般以单檐的为多,二重檐的较少,三重檐的极少。

故宫中和殿、天坛祈年殿属攒尖顶建筑的典范。

以上五种是基本式样,此外还有一些变化的式样。

(6)卷棚顶卷棚式是两面坡屋顶在顶部相交处形成弧面,没有正脊。

因为没有正脊,所以卷棚顶看上去较为柔和,造型轻快秀丽,因此多用于园林和风景建筑,很少用于庄重宏伟的大型殿堂。

卷棚式屋顶常见的有卷棚歇山和卷棚悬山两种,卷棚歇山通常用于比较华丽的楼阁,而卷棚悬山一般用于一层的普通建筑和连廊等。

(7)盝顶这种最早始见于宋画的屋顶形式,就其造型特征来看,是将庑殿顶或攒尖顶上半部砍去即可。

中国传统建筑的建筑细部与装饰的艺术表现

中国传统建筑的建筑细部与装饰的艺术表现

中国传统建筑的建筑细部与装饰的艺术表现中国传统建筑以其独特的建筑细部和精美的装饰而闻名于世。

这些建筑的设计和装饰技巧在长期的发展中形成,体现了中国古代建筑文化的独特魅力和卓越智慧。

本文将探讨中国传统建筑中的建筑细部与装饰的艺术表现,以揭示这一丰富的文化遗产。

一、屋檐的特殊设计中国传统建筑的屋檐设计独具匠心,不仅能够起到保护建筑和屋内空间的作用,还能够表现建筑的气势和美感。

屋檐的形状多样,如单檐、重檐、盘檐等,每种形式都有自己的特点和寓意。

例如,重檐屋檐设计中的重檐部分通常采用方形或圆形石雕作为装饰,石雕的图案精美细致,寓意吉祥如意。

二、雕花与彩绘的艺术巧思中国传统建筑的雕花与彩绘是建筑装饰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其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而著称。

在建筑的柱子、梁架、门窗等细部位置,都能看到雕花和彩绘的痕迹。

这些装饰物以其线条流畅、图案瑰丽、色彩鲜艳的特点而吸引人们的目光。

雕花和彩绘的图案多样,常常以龙、凤、花鸟等寓意吉祥美好的图案为主题,展现出中国古代文化的瑰丽和庄重。

三、窗棂与屏风的设计艺术在中国传统建筑中,窗棂与屏风是体现建筑细部艺术的重要元素。

窗棂的设计独具风格,常采用木雕或石雕的形式,其线条流畅,图案精美,充满动感和节奏感。

屏风则常常以纸质或木质材料为基础,上面绘制着各种图案,如山水、花鸟等,给人以雅致高贵的感觉。

窗棂和屏风的设计既能够起到调节阳光和通风的作用,又能够增加建筑的艺术价值。

四、瓦当与斗拱的建筑结构中国传统建筑的瓦当和斗拱是独特的建筑结构,也是建筑细部艺术的重要表现形式。

瓦当是用陶瓷制成的瓦片,用于覆盖建筑的屋面,同时也能够起到加强屋面结构的作用。

瓦当的形状各异,有圆形、方形、菱形等,每种形状都有自己的特点和功能。

斗拱是一种较为复杂的建筑构件,常常用于支撑跨度较大的梁架和屋顶。

斗拱的设计巧妙,既能够承重,又能够起到装饰的作用。

总之,中国传统建筑的建筑细部与装饰的艺术表现独具风格,展现了中国古代建筑的独特魅力和丰富内涵。

中国传统建筑屋顶艺

中国传统建筑屋顶艺

中国传统建筑的屋顶
一、中国建筑屋顶分类、装饰构件概述
1、屋顶装饰特征
2、屋顶形式(庑殿,歇山,重檐,卷棚,等。


3、装饰构建概述(正脊,垂脊,戗脊,翼角,宝顶,瓦当,滴水)
二、中国建筑屋顶装饰的功能
1、实用功能(屋檐的出挑——遮阳,脊部的坡度——排水等)
2、装饰功能(吻兽,钉帽等)
3、寓意功能(莲花圣洁高贵,麒麟送子,牡丹出类拔萃等,屋顶的等级)
三、中国建筑屋顶装饰的材料和工艺
1、装饰材料与色彩(古代的五行学说——东南西北中各代表一个颜色分别
是青赤白黑黄)
2、装饰的材料与工艺(深远的出檐,凹曲的屋面,反宇的檐口,翘起的翼
角,突出的脊饰)
四、中国建筑屋顶装饰的文化
1、远古图腾崇拜文化(图是图像之意,腾是合婿之意,具有祖先的意义。

凤凰崇拜,鸟类装饰,龙蛇,龙鸟,虎狮)
2、地方气候、民俗文化与屋顶(地方气候与屋顶的形式——南北方,干燥
与湿润。

民俗文化——中原文化,苏南民俗文化,岭南文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中国传统建筑屋顶正脊构件鸱吻装饰摘要:通过对传统文化与艺术设计课程的学习,杨老师精彩的讲解让我对中国传统建筑有了超乎兴趣的神往。

又加之去年参加了陕西省古代建筑实体搭建赛,对古代传统建筑也积累了一些知识,作为艺术设计系的学生我想从我国传统建筑屋顶正脊脊饰构件鸱吻装饰方面展开学习与研究。

对这所谓的第五立面从整体及脊饰部分进行浅要的分析探讨。

关键词:庑殿顶歇山顶悬山顶硬山顶攒尖顶正脊脊饰鸱尾鸱吻一、屋顶式样及其整体特点被誉为大屋顶建筑的中国传统建筑在形态上最庄严美丽、迥然殊异于西方建筑、为中国建筑博得最大荣誉的,自是他的屋顶部分。

“从屋顶式样来说他有庑殿、歇山、悬山、硬山、攒尖等几种重要式样。

”①庑殿顶又叫“四阿顶”,是“四出水”的无脊四坡式,俗称“五脊殿”前后坡两侧的坡面叫“撒头”。

庑殿顶分为单檐庑殿顶和重檐庑殿顶。

单檐庑殿顶的外形与重檐庑殿顶的上半部相同,有正中的正脊和四角的垂脊,共五脊,是标准的五脊殿四阿顶。

歇山顶的等级仅次于庑殿顶。

它由正脊、四条垂脊、四条戗脊组成,称九脊殿,若加上山面的两条搏脊,则共有脊十一条。

歇山山尖部分称为“小红山”,歇山的山面有搏风板、悬鱼、惹草、是装饰的重点。

歇山顶有尖山式和卷棚式两种形式,有单檐歇山顶和重檐歇山顶之分。

悬山顶又叫“挑山”或“厦两头”,在规格上仅次于四阿、九脊殿。

其特点是木檩露出山墙外,即所谓“出梢”,悬山屋顶一直延伸到山墙外。

两侧的山墙凹进屋顶,使顶上的檩端伸出墙外,订以搏风板。

硬山顶是两坡顶的一种,屋面不悬出山墙,硬山的山墙不露出木檩,即所谓“封山下檐”。

硬山顶亦是五脊二坡的殿顶,与悬山顶不同之处在于两侧山墙从下至上将檩头全部封住。

攒尖顶的特点是无论几个坡面,最后“攒”在一起,四种屋面的坡面在顶部交汇于一处,宋称斗尖。

屋面较陡,无正脊数条垂脊交合于顶部,上覆以宝顶多用于面积不太大的建筑屋顶,如塔、亭、阁等。

屋顶的样式及其面积的大小在我看来是蕴涵着建筑地位、等级、规模等诸多信息。

总的来说中国建筑的屋顶,其基本造型是曲线形。

无论是品味最高的庑殿顶,还是歇山顶、攒尖顶等,莫不如此,其曲线及轮廓上部巍然高耸,檐部如翼轻展,使本来无趣、笨拙的实际部分成为建筑物美丽炫彩的冠冕。

二、正脊装饰鸱吻的神话传说屋顶式样决定了它的特殊轮廓,在这优美轮廓线上点缀着的是一些出自于动物原形并经过艺术加工的特殊的饰件。

这些小动物一般叫做屋脊走兽、檐角走兽、仙人走兽、垂脊吻等,也称为小跑或“走投无路”,因为它们已经“走”到了檐角的最前端,再向前一步就会掉下去,真的是走投无路。

排列规整,做工精细的它们有什么作用,它们只为装饰用吗?一系列问题,使我们不得不探究到底。

让我们从关于正脊脊饰的一些神话传说引出这个话题吧,传说中“龙生九子”,即龙与别的九样灵兽交配繁衍出九个混血儿,作为九子之一的鸱吻,住在南海、能喷水成雨关于这一龙子自古有种种传说。

“一说是由于这一龙子住在南海,能喷浪成雨,故将它装饰在屋顶的正脊两端,取镇火之意。

二说屋脊两端的兽俗名为“吞脊兽”,其模样似龙飞龙,面朝里,张着大嘴,,好像要把整个殿脊吞下去。

它的背上还插着一把利剑,只有剑柄露在体外。

据说是因为这一龙子“擅离职守”,逃回南海而死,死后把它镇于屋脊上。

又说,鸱吻的背上是许逊的剑。

”②剑有两个目的:一个是防鸱吻逃跑,取其永远喷水镇火的意思。

另一个是那些妖魔鬼怪最怕许逊这把扇形剑,这里取避邪,使其望剑而逃的用意。

传说的确神秘,事实上它是一种鸱吻安装固定的方式。

三、鸱吻形象的演变鸱吻传说起自汉代殿堂,及后移建与衙府、庙观等建筑。

千百年来脊端的装饰由简单到复杂,其名称也从最初的“鸱尾”,及至唐代演变为“鸱吻”。

由尾而转变成首(“吻”是用“嘴”,亦即“首”),不仅是形式的变化,也是我国建筑文化动态的体现。

新石器时代,屋顶是用茅草铺成的两面坡,已用了简单的屋脊。

商周两代屋顶改为板瓦铺面,用简瓦盖脊,是否有脊饰不得而知。

但战国正脊两端貌似有了上翘的三叉形饰物。

秦汉时期,建筑或歇山或悬山。

汉武帝作建章宫有人上书蚩尾能避祸灾,后人见其吻如鸱鸢,称之为鸱吻。

也许,最早的脊饰的脊饰做成了鱼尾状,似仿蚩尾。

那是曾流行将屋顶正脊的端头塑成或砌成向上翘起的形状,已清楚的看到想对称的饰物,是否是蚩尾有待考证。

晋时,脊饰多做鱼尾形象,并正式命名为“鸱尾”。

北魏时期,鸱尾的尾部已经非常醒目,如大同云冈石窟第九、十窟内所雕的鸱尾,轮廓逼真。

到西魏时,鸱尾之尾,鳍条突出,略有夸张,而且更具装饰品味。

如天水麦积山西魏壁画中的鸱尾,外缘加置一道鳍尾,不显单调。

南北朝时期,印度的摩羯鱼随着佛教的盛行传到中国。

由于我国木结构建筑易燃,,所以引进传说中能灭火的摩羯鱼形象。

用到建筑物的脊饰上而形成的鸱尾的形象,以祈求避火也蕴涵了人们希望子孙后代独占鳌头的愿望。

当时政治国界虽极纷乱,但是鸱尾却普遍使用,不为地域及国界所限。

脊端之饰,起自宫殿,建于宫殿,禁止一般住宅任意装置。

鸱尾之饰成为一种特权标志。

隋代的鸱尾,鳍条增多,装饰效果尤佳脊饰仍采用鱼尾形式。

中唐时期,脊饰形状有了变动,史书记载开始出现不同称呼。

五代接近唐代,改称鸱吻,宋人仍沿旧名,前者之所以改称是依照脊饰的实物形象。

彭乘(宋人)在《墨客挥犀》中说:“今自有唐以来,寺观旧殿宇尚有为飞鱼形尾指上者,不知何时易名为鸱吻。

然状亦不类鱼尾”。

“状亦不类鱼尾”这句话很重要。

大概在宋代时还保存着中唐时期的一些古建,脊端的鸱尾虽然仍指上,已经不类鱼尾之状,正处于从鸱尾向鸱吻过渡的形式,所以称之为鱼尾也不太像了。

隋唐间的鸱尾装饰,可见于河南博物馆藏隋代陶屋、敦煌220窟壁画上,还有四川乐山凌云寺石刻、西安大雁塔门楣线刻鸱尾等,形状大致都是瘦直扁平的。

而中唐时期的鸱尾已经显现出眼口鼻的形状,尾下出现兽首,张着大嘴要吞下屋脊,有些夸张,整个形状与其说似尾还不如说似首。

《建康实录》中也有出现将鸱吻和鸱尾混淆的现象,此书编写于中唐,这说明中唐时期鸱尾已经开始向鸱吻转化。

而五台山佛光寺东大殿则是将鸱尾中的“尾”名副其实的转变成“吻”的标志建筑。

大殿上的鸱尾不但眼口鼻分明,还浮雕出牙须角等细节,称为鸱吻也不为过了。

其实鸱尾变鸱吻也有鸟雀的功劳。

在脊饰称之为鸱尾的阶段,装饰重点在鸱尾两侧的鳍上,华丽鳍身的加薄和加高使两鳍之间形成沟,鸟雀便会在这沟里筑窝,能得又脏又乱,有点伤大雅。

有人在这些地方插上铁针来驱赶鸟雀,也就是所谓的“拒雀子”,仍然有失观瞻。

之后鳍身就变薄变低了,最后也就敷衍成了一道饰边,深沟变成了圆弧。

鸟雀不来筑巢了。

鸱尾改变成了吞脊的兽状,于是出现了“鸱吻”的叫法。

宋明的时候,文章上述的龙生九子的传说广为流传。

只是有时称其为螭吻,说其平生好吞,殿脊上的兽头是它的遗像。

于是,鸱吻又多了一个名字:螭吻。

唐宋时,鸱尾在南方也叫做鱼尾,而且是地道的鱼形。

唐代鸱尾实例有大雁塔门楣石刻及敦煌壁画,五台山佛光寺鸱尾也许是后配的,因为其吻背上刻有小龙,整个轮廓是唐、宋式样。

至于辽代鸱尾的实例也不少,它的形象特点大致有以下几点:造型更丰富了。

唐代鸱尾身上的装饰较少,而宋辽金时期的鸱尾身上布满鱼鳞,头部的嘴眼也比以前更细致,因而也常被称为鸱吻;第二个大特点是,鸱尾的形象从鱼向龙转化了。

这一时期,这种鸱吻的头部越来越像龙头。

天津蓟县独乐寺山门上的鸱吻可以做为例证;随着人们审美需求及审美素质的提高以及技术的日趋熟练,在一些地方建筑上出现了更为生动的鸱吻造型。

福建泰宁甘露庵蜃阁的鸱吻头部是龙的形象,有趣的是它的尾部却做出来一个鸟头,尾尖是鸟嘴,后面还有眼睛、翅膀,造型妥帖自然。

山西朔县崇福寺弥陀殿上的鸱吻则完全由一条龙盘卷成鸱吻形。

当然还有的鸱吻完全是一条鱼,鱼身弯曲,具有很强的动态感。

总的来说,宋辽金时期的鸱吻造型更加的繁复精细,逐渐远离鱼尾形,而变化成龙形,塑造重点放在了兽首,尾部反而变小了,有时还会在尾部施一小兽头,也就是所谓的“背兽”。

“元代鸱吻的尾部已经不再向脊中央卷曲,有了向上向外卷曲的趋势,尾部不是与兽首同一方向伸出,而多向后卷,有的吻身上还有小龙,有前后爪,全身的鳞纹,看起来很富丽。

”③有一显著的特点是尾卷曲时并不并拢而是镂空的,吻的边缘也加了很多花样。

清代初期鸱吻式样与明代相比没多大变化,只是更加华丽。

北京故宫太和殿上的鸱吻完全可称作是艺术创作。

清代以后的大吻鳞及小龙就显得萧索无生机了,但也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而发展、充实,更贴近社会生活了。

自从汉代建筑将鸱尾安上屋脊之后,它的造型似乎没有一个统一的形式。

许多营造书籍只是规定各种房屋上鸱尾的高度之制,对鸱尾的形状却不做具体说明。

由于建筑构件大多是有地方瓦件按照当地工匠习惯批量生产,所以个地方建筑装饰也具有明显特色,其鸱尾的造型也更为多样,写实的鱼型,程式化的鱼型,鱼龙混合型,直至完全脱离了鱼的造型。

在我看来,鸱尾形象的改变是因为人们生活环境和人的心里祈求在不断变化,再者是建筑材料及施工技术的日渐成熟也对此产生影响。

四、不同式样的屋顶的不同正脊装饰基本做法做为建筑专业的学生我们有必要浅略了解一下鸱吻所在位置正脊的安装方式,也使我们更好的从实质的一面来更多更细致的了解鸱吻装饰。

正脊是相对于屋脊位置的称谓,指沿着前后坡屋面交线做成的脊。

正脊往往是沿桁檩方向,且在屋面最高处。

一般硬山式、悬山式、歇山式、庑殿式都有正脊,不同的屋顶式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