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籍版本学—考试总结
对古籍版本学的认识

《对古籍版本学的认识》同学们,今天咱们来聊聊古籍版本学。
古籍版本学啊,就像是一个神秘的宝藏世界。
比如说,咱们都知道古代有很多书,但是同样一本书,可能会有不同的样子,这就是不同的版本。
我给你们讲个小故事。
有一次,老师给我们看了两本《红楼梦》,一本纸张黄黄的,字也小小的;另一本呢,纸张白白的,字还特别大。
老师说这就是不同的版本。
古籍版本学能让我们知道一本书是怎么流传下来的。
就好像一本书的成长故事。
比如说,一本很古老的诗集,刚开始可能只有很少的人有,后来慢慢传啊传,有了更多的版本。
它还能帮助我们分辨书的好坏呢。
有些版本可能印刷很清楚,错误也少;有些版本可能就不太好,字都看不清。
通过古籍版本学,我们能更了解古代的文化和历史。
就像通过一扇小窗户,看到了过去的世界。
同学们,是不是觉得古籍版本学挺有趣的?《对古籍版本学的认识》小朋友们,咱们来一起了解一下古籍版本学。
古籍版本学啊,就像一个有趣的侦探游戏。
比如说,同样是一本古诗集,为什么有的看起来旧旧的,有的看起来新新的呢?这就是不同的版本啦。
我听说过这么一件事,有个叔叔特别喜欢一本古代的医书。
他找到了好几个版本,有手写的,有印刷的。
然后他通过研究这些版本,知道了这本医书的变化。
古籍版本学能告诉我们书的来历。
就像知道一个小朋友是怎么长大的一样。
比如说,一本古代的小说,一开始可能只是在小范围流传,后来越传越广,就有了各种不同的样子。
它还能让我们知道书的价值。
有些版本因为很稀少,所以就特别珍贵。
小朋友们,你们是不是对古籍版本学有点好奇啦?《对古籍版本学的认识》同学们,咱们来谈谈古籍版本学。
古籍版本学就像是一个魔法的盒子。
比如说,同样是一本古代的故事书,有的版本画了很多漂亮的图,有的版本啥图都没有。
我给你们讲个例子,有个哥哥很喜欢一本古代的兵法书,他收集了好几个版本。
通过对比,他发现有些版本解释得更清楚,能让他更好地理解。
古籍版本学能让我们看到书的演变。
就好像一棵树从小小的树苗长成了大树。
古籍版本学—考试总结

古籍版本学—考试总结古籍版本学第一章绪论1、版:《说文·片部》:“版,片也。
牍,书版也。
”《论衡·知量篇》:“断木为椠,析之为版。
刀加刮削,乃成奏牍。
”《说文解字注》:“版,片也。
舊作判也。
淺人所改。
今正。
凡施於宫室器用者皆曰版。
今字作板。
”2、本:《文选·魏都赋》注引《风俗通》:“按刘向《别录》:雠校,一人读书,校其上下,得谬误为校。
一人持本,一人读书,若怨家相对为雠。
”叶德辉《书林清话》:“《说文解字》云:木下为本。
而今人称书之下边曰书根,乃知本者,因根而计数之词。
”3、版本:“版本”一辞,始见于《宋史》卷四百三十一《邢昺传》:“[真宗]景德二年(1005),(略)是夏,上幸国子监阅库书,问昺经版几何?昺曰:‘国初不及四千,今十余万,经、传、正义皆具。
臣少从师业儒时,经具有疏者百无一二,盖力不能传写。
”今板本大备,士庶家皆有之,斯乃儒者逢辰之幸也。
’注疏《論語》《孝經》《爾雅》同书同卷《崔颐正传》:“咸平初,又有学究刘可名言诸经版本多舛误,真宗命择官详正。
因访达经义者,(李)至方参知政事,以颐正对。
”北宋即有版本之称。
南宋叶梦得《石林燕语》:“唐以前凡书籍皆写本,未有模印之法,人以藏书为贵,人不多有,而藏有精于雠对,故往往皆有善本;学者以传录之艰,故其诵读亦精详。
”“五代冯道始奏请官镂六经版印行。
国初淳化中,复以《史记》、前后《汉书》付有司摹印,自是书籍刊镂者益多。
”“士大夫不复以藏书为意,学者易于得书,其诵读亦因灭裂。
”“然版本初不是正,不无诈误。
世既一以版本为正,而藏本日亡,其讹谬遂不可正,甚可惜也。
”所谓版本,实为写本与刻本的合称。
第一节版本与版本学1、版的含义:古代用以书写的木片,通称为版或板。
汉王充《论衡》卷十二《量知》云:“断木为椠,析之为版,刀加刮削,乃成奏牍。
”许慎《说文解字》卷七上也说:“牍,书版也。
”因为供书写用的木片呈方形,所以又称方。
《庄子·天下》:“惠施多方,其书五车。
古籍版本学基础问题

古籍版本学作业1.解释以下名词:(1)《书林清话》:叙述刻书源流,于南末临安陈氏、明代汲古阁毛氏、渭代纳兰性德之通志堂等诸家最称详尽。
副析版本名称,凡书之称册、书之称卷、书之称本、书之称叶、书之称函,阐述皆甚精当。
征探讨雕版起源方面、如书有版刻之姑、刀刻原于金石、巾箱本之始、书肆之缘起、到书有圈点之始、书有节抄本之姑、刻书分宋元体字之始等等,都有充分的依据;在论述各类别本的特征及其鉴别方面,尤多经验之谈,正如张舜微先生所说的“阅肆日久,藏书素丰,库掌毕生,不妨精熟,故版本之学.最能名世”(《清人文集别录》卷二十—)。
(2)《藏书纪事诗》:是中国历代藏书家的诗体传记及古籍版本目录资料著作。
叶昌炽撰。
始编于光绪十年(1884),完成于光绪十六年(1890)。
(3)《书目答问补正》:张之洞著,范希曾补正。
中华书局。
1963年影印出版。
它是为初学者指引行径而列的书目*共收录古籍删多种。
每书后有简要说明,并指出何种版本较好。
范希曾在此基础上补收了一些和原书性质相近的书,补上了原书漏掉的版本,又纠正其中的一些错误。
范氏所补的书止于1930年。
(4)《中国版刻图录》一部系统反映中国雕版印刷成就的大型书影图谱。
赵万里主编。
该书选辑中国雕版印刷术发明以后历代雕版印刷的书籍中有代表性的作品的样页,按刻版时代和刻版地区编排,展示了各个时代刻版印刷技术的发展。
从中可看到同一时代在不同地区刻印的书在字体风格上的差异以及同一地区不同时代版刻风格的延续性。
(5)卷轴装:是指将印页按规格裱接後,使两端粘接于圆木或其他棒材轴上,卷成束的装帧方式。
卷轴装始于帛书,隋唐纸书盛行时应用于纸书,以後历代均沿用,现代装裱字画仍沿用卷轴装。
(6)旋风叶: 旋风叶是从卷子演变成册叶的第一步,是册叶的第一种形式。
旋风叶的出现大约是在唐末。
(7)蝴蝶装: 就是将印有文字的纸面朝里对折,再以中缝为准,把所有页码对齐,用糨糊粘贴在另一包背纸上,然后裁齐成书.(8)包背装: 包背装是中国古代图书的一种装订形式,起于南宋后期。
古籍善本的知识点总结

古籍善本的知识点总结一、古籍善本的概念及特点1. 古籍善本的概念古籍善本是指保存完好、编辑精良、印刷清晰的古代书籍,通常广泛流传于后世,具有极高的历史、文化和学术价值。
通常来说,古籍善本应具备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一是版本古老,能反映古代文化;二是保存完整或较为完整,能够为后人提供重要信息;三是编辑整齐,印刷清晰,便于阅读和研究。
2. 古籍善本的特点古籍善本通常具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版式工整,书页整洁,印刷清晰,文字端庄规范;二是存世悠久,能够为后世提供重要的历史、文化和学术资料;三是保存完好,内容完整,能够为后人提供可靠的信息。
二、古籍善本的分类与形成1. 古籍善本的分类根据内容和形式的不同,可将古籍善本分为诸如经典、史书、子部、集部等不同类别。
另外,根据版本的流传和考据情况,也可以将古籍善本分为根据时代、地域、编辑特点等不同的分类。
2. 古籍善本的形成古籍善本的形成通常与多种因素相关。
一是作者的原著创作。
二是历代版本的编纂和整理。
三是版本的传抄与保藏。
四是后世文化传承与流传。
三、古籍善本的价值与研究1. 古籍善本的价值古籍善本以其保存完好、编辑精良、印刷清晰的特点,具有极高的历史、文化和学术价值。
一是历史价值。
古籍善本通常能够为历史文化、社会风俗、政治制度等方面提供重要的资料;二是学术价值。
古籍善本通常为后世学者提供研究古代文献、思想、社会等方面的重要素材;三是文化价值。
古籍善本通常承载着古代文化精髓,对于传承和弘扬民族文化有着不可替代的价值。
2. 古籍善本的研究古籍善本的研究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版本校勘。
通过对版本的考权、校证、考据等研究,可以还原出古籍的原貌;二是文献整理。
通过对古籍善本的整理、辑校、注释等工作,可以为后世学者提供可靠的研究资料;三是文化传承。
通过古籍善本的研究可以还原出古代文化精髓,为当代文化建设提供有益的启示。
四、古籍善本的保护与利用1. 古籍善本的保护为加强古籍善本的保护工作,应加强古籍善本资源的征集、整理、保存等方面的工作;也应加强对古籍善本的防火、防潮、防虫等方面的工作;同时应加强对古籍善本的数字化保护与传播。
古籍的版本知识

古籍的版本知识古籍的版本知识古籍是我们中华文化的精髓,需要我们好好保护,因此,我们应该懂得古籍的版本知识。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了古籍的版本知识,希望能帮到大家!古籍的版式版式即古籍每一印页的格式。
印页上各部分都有特定名称,主要有:版面指每页上印版所占范围。
版框版面四周的粗线,也叫边栏。
上方叫"上栏",下方叫"下栏",两旁叫"左右栏"。
单线的叫"单边"或"单栏",双线的叫"双边"或"双栏"。
有的印页版框上下栏单线,两旁双线,被称为"左右双边"或"左右双栏"。
行格版面之内,用直线分成若干行,每行有若干字,在鉴定和著录时,人们习惯以半页计算,叫做"半页×行×字",有的径称"×行×字",若每一行中有两排字(通常为大字的注解),叫做"小字双行×行×字",若双行字数与单行正文相同,就不再注出。
这种著录和说明方式,称为行格,又称行款。
版心每页版面正中的位置,又叫节口。
版心通常有用作对折准绳的黑线和鱼尾形图案,有的还印有书名、卷数、页码及本页字数,明代以前,版心下方往往还印有刻工姓名。
鱼尾版心中间用作折页基准的图形,因其酷似鱼尾,故名,只有一个鱼尾的称为单鱼尾,上下各有一个对称的鱼尾,称双鱼尾。
白口、黑口宋代以后,书籍装订均在版心处对称,然后粘连或订线,对折的准绳主要是鱼尾,有时也在鱼尾上下各印一条黑线作为标线,叫做象鼻。
凡加印黑线的书,装订成包背或线装之后,书口处就显出暗黑色,所以被称为黑口,其中粗线叫大黑口或阔黑口,细线叫小黑口或细黑口。
不加线的叫白口。
书耳版框左栏外上方,有时刻出一个小方格,里面题写篇名,叫做书耳或耳格。
中国古代典籍藏书考试模板

中国古代典籍藏书考试(100分)惟殷先人,有册有典。
每一本典籍,都是中华文明传承之路上一盏不灭的明灯。
《典籍里的中国》1、有“政书之祖,史书之源”之称的是()。
【单选题】(3分)A.《春秋》B.《尚书》C.《史记》D.《吕氏春秋》正确答案: B答案解析: 《尚书》有“政书之祖,史书之源”的美誉。
它不仅是研究虞、夏、商、周历史的重要史料,也是一些专门学科或学说的源头性典籍。
2、我国第一本编年体史书是()。
【单选题】(3分)A.《诗经》B.《尚书》C.《春秋》D.《资治通鉴》正确答案: C答案解析: 我国最早的编年体史书是《春秋》。
《春秋》又被称为《春秋经》。
目前现存的《春秋》,是从鲁隐公记述到鲁哀公。
从二百四十四年开始记载,一直到哀公十四年停止,一共记载了二百四十二年,一共记载了十二位,全书一共有一万六千多字。
《春秋》是按照年,月,日,依次按照顺序记载的,用春秋代表四时,开创了编年体的首例。
3、我国第一部纪事本末体史书是()。
【单选题】(3分)A.《史记》B.《汉书》C.《左传纪事本末》D.《通鉴纪事本末》正确答案: D答案解析: 纪事本末体:以事件为纲,按类组织史料。
克服了编年体一事而隔越数卷,首尾难稽和纪传体一事而复见数篇,宾主莫辨的缺点。
南宋袁枢首次使用此体例,将《资治通鉴》改编为239个专题的《通鉴纪事本末》。
4、我国第一部神话集是()。
【单选题】(3分)A.《易经》C.《山海经》D.《搜神记》正确答案: C答案解析: 中国第一部神话集是《山海经》。
《山海经》是中国一部记述古代志怪的古籍,大体是战国中后期到汉代初中期的楚国或巴蜀人所作,是一部荒诞不经的奇书。
《搜神记》是我国第一部神话志怪小说集。
5、我国最早的字典是()。
【单选题】(3分)A.《尔雅》B.《辞源》C.《康熙字典》D.《说文解字》正确答案: D答案解析: 《说文解字》由东汉许慎编撰,是我国最早的字典,6、我国第一部文言志人小说集是()。
古籍版本学一

2、六朝说
代表人物为清代的李 元复。
3、隋朝说
代表人物为明代的陆深、 胡应麟、清代的方以智、 近人孙毓修。
4、唐朝说
(1)初唐说
代表人物为张秀明
(2)中唐说 代表人物为清赵翼、王国维。 (3)王唐说 代表人物:宋叶梦得、宋朱翌、清朱彝尊、王士
今藏国家图书馆的宋本《欧阳文忠公集》是 蝴蝶装。
包背装大约南宋时出现,元明时盛行,清朝 发展到顶点。《永乐大典》、《四库全书》 就都是包背装。
线装
1 2
、 几 点 认 识 : 中 唐 说Βιβλιοθήκη 、 有 关 诸 说 : 五 种
一 、 雕 版 印 刷 技 术 的 发
明
第 五 节 雕 版 印 刷 与 活 字
2、明代刻、抄写的图书; 3、清代乾隆以前流传较少的刻本、抄本;
善本的“九条”
4、太平天国及历代农民革命政权所刊印的图书; 5、辛亥革命前,在学术研究上有独到见解,或
有学派特点的稿本以及流传很少的刻本、抄 本; 6、辛亥革命前,反映某一时期、某一领域或某 一事件资料方面的稿本以及流传很少的刻本、 抄本;
第一节 古籍版本学的定义
一、古籍 1911年辛亥革命以前的各
种形式的书籍。
二、版本 片,《说文解字》卷七上:“判木
也,从半木,凡片之属皆从片。” 段注:“谓一分为二之木。” 版,《说文解字》卷七上:“片也, 从片,反声。”段注:“今字作 板。”
版、板为古今字;版就是片,是已 经解析的“半木”,而不是完整的 “全木”。
一是旧刻;二是精本;三是旧抄;四是旧校。
旧刻指宋元旧刊; 精本指明本中刻印尤精、世间罕传者; 旧抄指明朝名家抄本、影抄本; 旧校是指出自乾嘉名家之手。
中国古典文献学考试复习题及参考答案

中南大学现代远程教育课程考试复习题及参考答案中国古典文献学一、填空题:1.1973年12月,在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了二十多种十二万多字的(),成为我国考古学界的空前发现,丰富了我们对缣帛的认识,拓开了我们的眼界。
2.北宋中叶,()发明了胶泥活字印刷术,推动了我国古代印刷事业的发展。
3.宋代类书编篡,取材广泛,内容渊博,其数量与种类也均已超过唐代。
官修的《》《》《》被称为三大类书。
4.“三通”是指《》《》《》三部政书。
5.我国最早的记版本目录是宋代尤袤的《》,开后世记版本目录之先河,多为文献版本学者所重视。
6.明代中期刻本的风格是()、()、()。
7.蜀本特点是:字体多似(),字画肥劲朴厚,结构架势雄浑壮丽,版式疏朗悦目。
版心大都是(),左右双栏,没有耳子。
纸张洁白,校勘精当。
8.清叶德辉在《藏书十约》中谈到校书的具体方法时,把前人的校书方法归结为()和()两种。
9.关于辨伪的方法,最早作系统总结的是晚明时期的胡应麟,他把历代学者关于辨伪的见解和实际采用过的辨伪方法,加以归纳总结,使之条理化系统化,在所著《》的最后,指出考辨伪书的八种方法。
10.清代辑佚成就最大的是:①严可均辑《》,②黄奭辑《》③马国翰辑《》。
二、选择题:1.下面几种说法,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甲骨文是指盛行于殷商时期的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
B.甲骨文只在殷商时期使用。
C.王国维的《殷墟书契》是我国第一部著录甲骨文的著作。
D.甲骨文最早出土于陕西西安。
2.《孙膑兵法》竹简出土于()A.甘肃武威磨咀子B.山东临沂银雀山C.湖南长沙马王堆D.湖北云梦睡虎地3.“以杂见称”为其特点的古文献是()A.总集C.丛书 C.别集D.类书4. 对研究我国古代科学技术史和文化史很有参考价值的清代类书是( )。
A.《丛书集成》 B.《古今图书集成》 C.《佩文韵府》 D.《格致镜原》5.现在流传的裱本字帖,多采用的装裱形式是()。
A.经摺装 B.蝴蝶装 C.旋风装 D.包背装6.我国第一部解题目录是( )A.《汉书·艺文志》 B.《别录》 C.《七略》 D.《隋书·经籍志》7.主要采用欧体书写的宋刻本是(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籍版本学第一章绪论1、版:《说文·片部》:“版,片也。
牍,书版也。
”《论衡·知量篇》:“断木为椠,析之为版。
刀加刮削,乃成奏牍。
”《说文解字注》:“版,片也。
舊作判也。
淺人所改。
今正。
凡施於宫室器用者皆曰版。
今字作板。
”2、本:《文选·魏都赋》注引《风俗通》:“按刘向《别录》:雠校,一人读书,校其上下,得谬误为校。
一人持本,一人读书,若怨家相对为雠。
”叶德辉《书林清话》:“《说文解字》云:木下为本。
而今人称书之下边曰书根,乃知本者,因根而计数之词。
”3、版本:“版本”一辞,始见于《宋史》卷四百三十一《邢昺传》:“[真宗]景德二年(1005),(略)是夏,上幸国子监阅库书,问昺经版几何?昺曰:‘国初不及四千,今十余万,经、传、正义皆具。
臣少从师业儒时,经具有疏者百无一二,盖力不能传写。
”今板本大备,士庶家皆有之,斯乃儒者逢辰之幸也。
’注疏《論語》《孝經》《爾雅》同书同卷《崔颐正传》:“咸平初,又有学究刘可名言诸经版本多舛误,真宗命择官详正。
因访达经义者,(李)至方参知政事,以颐正对。
”北宋即有版本之称。
南宋叶梦得《石林燕语》:“唐以前凡书籍皆写本,未有模印之法,人以藏书为贵,人不多有,而藏有精于雠对,故往往皆有善本;学者以传录之艰,故其诵读亦精详。
”“五代冯道始奏请官镂六经版印行。
国初淳化中,复以《史记》、前后《汉书》付有司摹印,自是书籍刊镂者益多。
”“士大夫不复以藏书为意,学者易于得书,其诵读亦因灭裂。
”“然版本初不是正,不无诈误。
世既一以版本为正,而藏本日亡,其讹谬遂不可正,甚可惜也。
”所谓版本,实为写本与刻本的合称。
第一节版本与版本学1、版的含义:古代用以书写的木片,通称为版或板。
汉王充《论衡》卷十二《量知》云:“断木为椠,析之为版,刀加刮削,乃成奏牍。
”许慎《说文解字》卷七上也说:“牍,书版也。
”因为供书写用的木片呈方形,所以又称方。
《庄子·天下》:“惠施多方,其书五车。
”《仪礼·聘礼》:“百名以上书于策,不及百名书于方。
”郑玄注云:“名,书文也,今谓之字。
策,简也;方,板也。
”2、本的含义:本的原义为树根,许慎《说文解字》第六上云:“木下曰本,从木,一在其下。
”引申其义,则据以校书的书的原本也可称本。
《北齐书》卷四十五《樊逊传》中记载:“(天保)七年(556年),诏令校定群书,……逊乃议曰:‘按汉中垒校尉刘向诏校书,每一书竟,表上,辄云臣向书、长水校尉臣参书、太史公、太常博士书,中外书合若干本以相比较,然后杀青。
’”这里的“合若干本”的“本”,就是用来校书的原本。
《隋书·经籍志》总序亦云:“隋开皇三年(583年),秘书监牛弘,表请分遣使人搜访异本。
每书一卷,赏绢一匹,校写既定,本即归主。
”显然,这里的“本”也指据以校写的原本。
方、板作为书写工具,有时也连用。
贾公彦疏《仪礼注疏》卷二十四释郑注云:“云方板者,以其百名以下,书之于方,若今之祝板。
不假连编之策,一板书尽,故言:‘方,板也’。
”唐代,还用方板记事,如李贺《感讽五首》之一云:“越妇未织作,吴蚕始蠕蠕。
县官骑马来,狞色虯紫须。
怀中一方板,板上数行书。
”同简比起来,方板容纳的字数要多一些。
《春秋序》云:“大事书之于策,小事简牍而已。
”孔颖达《春秋左传注疏》卷一疏曰:“简之所容,一行字耳。
牍乃方版,版广于简,可以并容数行。
凡为书字,有多有少。
一行可尽者,书之于简;数行乃尽者,书之于方;方所不容者,乃书于策。
”雕板印书之法通行以后,版和板的含义逐渐演变为经雕刻后、供印书用的版片。
唐冯宿《禁版印时宪书奏》:“准敕:禁断印历日版。
剑南两川及淮南道,皆以版印历日鬻于市。
每岁司天台未奏下新历,其印历已满天下,有乖敬授之道。
”宋代以后,雕版印刷事业日益兴盛,版或板作为供印书用的版片用的含义更加明显。
宋王应麟《玉海》卷五十二云:“自太祖平定四方,天下之书悉归藏室。
太宗、真宗访求遗逸,小则偿以金帛,大则授之以官。
又经书未有板者,悉令刊刻,由是大备,起秘阁贮之禁中。
”因为板雕好后,在印刷时需要上墨,所以又称墨板。
宋朱翌《猗[yī]觉寮杂记》卷六云:“雕印文字,唐以前无之。
唐末,益州始有墨板。
后唐方镂九经,悉收人间所有经史,以镂板为正。
”宋《国史艺文志》中也有记载:“唐末益州始有墨板,多术数、字学小书。
”本即是书,所以书本二字往往连用。
随着印刷术的发达,本与书本的含义逐渐同于版本。
清代叶德辉《书林清话》卷一《板本之名称》中云:“雕板谓之板,藏本谓之本。
藏本者,官私所藏,未雕之善本也。
自雕板盛行,于是板本二字合为一名。
”作为版本学的专有名词,则版本是指同一部书在编辑、传抄、刻版、排版、装订乃至流通过程中所产生的各种形态的本子。
王欣夫:“所谓版本,并不限于雕版印刷的书籍,而实际上包括没有雕版印刷以前的写本和以后的抄本、稿本在内。
”(《古文献学要略》第三章《版本》第一节《版本的起源和发展》)什么叫版本学?这个概念随时代发展,略有变化。
叶德辉《书林清话》卷一《板本之名称》中言:“私家之藏,自宋尤袤遂初堂,明毛晋汲古阁,及康、雍、乾、嘉以来各藏书家,龂龂于宋元旧钞,是为板本之学。
”1962年,顾廷龙《版本学与图书馆》一文,发表在《图书馆》此年的第一期上,对版本的定义,又有补充:讲究宋元旧刻,固然是“板本之学”的一项内容。
但是在雕板以前的简策,缣素,一写再写,不也是就是不同的版本吗?现代铅印和影印的出版物,一版再版,不也又是不同版本吗?依我看来,版本的含义实为一种书的各种不同的本子,古今中外的图书,普遍存在的现象,并不仅仅限于宋、元古籍。
在九世纪以前,经过不断的传写,在印刷术发明以后,经过不断的刻印,因而产生了各种不同本子。
有了许多不同本子,就出现了文字、印刷、装帧等等各方面的许多多差异。
研究这些差异,并从错综复杂的现象中找出规律,这就形成了“版本之学”。
他还指出:“版本学的内容实在是相当丰富的,如关于图书版本的发生和发展,各个本子的异同优劣,制版和印刷的技术,版本的鉴别,装订的演变,以及研究版本学的历史等等,应该可以成为一门专门的科学。
”1998年,程千帆、徐有富《校雠广义》第一章《版本学名称与功用》中,对此评曰:“顾廷龙对版本学的认识已比叶德辉全面的多,而在传播媒介日益发达的今天,推而广之,则以录间带、录像带形式所构成的音像型书籍,也未尝不可以包括在版本学范围之内。
”现在网络发达,书籍还有网络版、电子版,这些也似乎可以也包括在版本学研究的范围之内。
但是我们的研究对象,是以古籍版本为主,其主要内容是探讨古籍的版本源流,研究古籍版本的异同优劣,鉴定古籍版本的真伪等问题。
第二节版本学的功用1、读书应该选择善本。
张之洞《书目答问·略例》中有云:“诸生好学者来问,应读何书?书以何本为善?”为什么呢,他自己回答:“读书不知要领,劳而无功;知某书宜读而不得精校精注本,事倍功半。
”读书应当选择版本的理由是:书在长期流传过程中,因各种原因产生了一些不同的版本,而这些版本之间、从文字到编次又往往存在着很大的差别。
而这种差别又往往可以决定读者从书中、所获得的知识是否正确。
清顾广圻《思适斋文集》卷十二《石研斋书目序》谈到过这个问题:“盖由宋以降,板刻众矣。
同是一书,用较异本,无弗囗若径庭者。
每见藏书家目录、经某书、史某书云云,而某书之为何本,漫然不可别识。
然则某书果为何书与否,且或有所未确,又乌从论其精粗美恶耶?余嘉锡在《目录学发微·目录书之体制四·板本序跋》对版本的差异及其原因分析得更加透徹:“盖书籍由竹木而帛,而纸;由简篇而卷,而册,而手抄,而刻版,而活字,其过不知其若干岁,缮校不知其几何人。
有出于通儒者,有出于俗工者。
于是有断烂而部不完,有删削而篇不完,有节抄而文不完,有脱误而字不同,有增补而书不同,有校勘而本不同。
”正是因为一本书的不同版本往往有很大的差别,所以读书不能不注意版本,否则会出一些问题,闹出一些笑话。
《颜氏家训》卷三《勉学》篇中曾举一例:“江南有一权贵,读误本《蜀都赋》注,解‘蹲鸱,芋也。
’乃为‘羊’字。
人馈羊肉,答书云:‘捐惠蹲鸱。
’举朝惊骇。
久后寻迹,方知如此。
”2、那什么是善本呢?从读者治学的角度讲,同符或接近原稿的书就是善本。
张之洞《輶轩语》卷二《语学》篇云:“善本之义有三:一是足本,无缺卷,未删削。
二是精本,精校,精注。
三是旧本,旧刻,旧抄。
”首先要是足本,因为不完整就不能反映原作的全貌,当然也就谈不上与原稿相同或接近了。
商务印书馆出的《四部丛刊》、百衲本《二十四史》之所以受到学术界的重视,就在于编者做了许多艰苦细致辞的工作,使它们都成为尽可能完整的本子。
顾廷龙《版本学与图书馆》一文中指出:“近人张元济辑印《四部丛刊》和百衲本《二十四史》,尽力搜求旧本以校正今本,有很多新的发现。
例如《四部丛刊》续编中《愧郯录》各本都缺十页,后得祁氏澹生堂钞本半部,其中就有些十页,得以弥补向来的缺憾。
”其次是精本。
精校的目的是使书接近原貌,精注的目的是使读者更好地理解书的内容。
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卷八云:“《元和姓纂》绝无善本,顷在莆田,以数本参校,仅得七八。
后又得蜀本校之,互有得失,然粗完整矣。
”一般来说,凡经名家精校过的书皆可视为善本。
名家的精注本往往博征繁引、精校细核,对我们阅读和理解原书极有帮助。
唐颜师古注《汉书》,有《叙例》一篇,今录二例以为说明。
第三是旧本,旧本在时间上距离原书较近,因此在一般情况下会更接近原貌些。
在《抱经堂文集》卷十二,卢文弨《书吴葵里所藏宋本〈白虎通〉后》曰:“书所以贵旧本者,非谓其概无一讹也。
近世本有经校雠者,颇贤于旧本,然专辄妄改者,亦复不少。
即如《九经》小字本,吾见南宋本已不如北宋本;明之锡山秦氏本,又不如南宋本;今之翻秦本,更不及焉。
以斯知旧本之为可贵也。
”应该注意的是,从书的文物价值和收藏价值看,古本就是善本。
但从读书治学的角度看,古本就未必都是善本。
清郭麐[lín]《灵芬馆诗话》卷八云:“书贵善本,可以是正谬误,然亦有古未必是,而今未必非者。
《文选》谢灵运《游赤石》诗‘终然谢先伐’,用直木先伐之义,宋本作‘天伐’为无解矣。
曹子建《箜篌引》:‘生存华屋处,零落归山邱。
’‘生存’、‘零落’偶字也,宋本作‘生在’,疑误。
”这些例子说明,读书应该择善而从,但也不要一味迷信古本。
3、校书应备众本。
广搜异本,进行比较,择善而从,是校书所应当首先采用的基本方法。
孙德谦《刘向校雠学纂微·备众本》中说:“校书之事,必备有众本乃可以抉择去取。
近世如阮文达之校《十三经》,有所谓单经本、经注本、单疏本;谢墉之校孙卿子,有所谓影钞大字宋本、元刻纂图互注本、明虞氏、王氏合校刻本、明鍾人傑本是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