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年政府工作报告中的关键词出现次数

合集下载

2015全国“两会”精神中心组学习传达提纲

2015全国“两会”精神中心组学习传达提纲

2015年全国“两会”精神的主要内容
一 会议的基本概况 会议的主要精神 政府工作报告中的十大关键数据 全国“两会”十大热点
二 三

一、会议基本情况
一、会议的基本概况
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全国政协第十二届三次会议分别 于2015年3月5—15日和3—13日在北京召开。 会议的主要议程是听取和审议政府工作报告、全国人大常委 会工作报告、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最高人民检察院工作报 告;审查国务院计划报告和预算报告;审议立法法修正草案, 审议通过大会的各项决议草案、修改立法法的觉得草案表决稿 等。3月15日,会议审议通过了各项报告及立法修正案草案, 圆满完成了会议的各项任务。
四、全国“两会”十大热点
热点二
依法治国:开局之年立法推 动改革
依法治国
十八届四中全会为“依法治国”竖起新的里程碑后,如 何贯彻落实180多项重要法治改革举措备受关注。过去一 年,呼格案、念斌案重审,设立巡回法庭,司法改革试点工 作不断推进,法治逐渐渗透到社会生活方方面面。 今年,人代会上将审议的立法法修正案草案,对扩大地方 立法权、发挥人大在立法中的主体作用、界定政府规章权限 范围等方面都将作出规定。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 研究室主任梁鹰说:“立法更重要的作用是凝聚共识、推进 改革。
三、政府工作报告中十大关键数 据
10、在100个地级以上城市进行公立医院改革试点
数据十
去年胜利完成了县级医院的改革试点,惠及5亿农村人 口,成绩巨大。今年政府乘胜追击,推出了医疗改革升级 版,不但要减轻农村人口医疗负担,还要减轻城市人口医 疗负担,切实为群众解决困难。
四、全国“两会”十大热点
热点一
三、政府工作报告中十大关键数 据
2、14年财政用于民生的比例达到70%以上

十八大报告(英文版)中make的用法赏析

十八大报告(英文版)中make的用法赏析

校园英语 / 语言文化研究十八大报告(英文版)中make的用法赏析绵阳职业技术学院/陈昌学【摘要】Make这个高频词在《十八大政府工作报告(英文版)》共计被使用了149次,其主要用法有二:一是与名词或名词短语构成常用短语,如make progress, make innovations, make efforts to do sth等;二是后面带复合宾语(宾语加宾语补足语),其宾语补足语可以由名词、代词、形容词、动词不定式以及动词的过去分词充当。

熟悉这些短语、弄清这些结构,对英语学习者读懂《十八大报告(英文版)》有很大的帮助。

【关键词】《十八大报告(英文版)》 make 短语 复合宾语【Abstract】The frequently-used word “make” has been used in the Report to the 18th National Congress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English version) for a total of 149 times. Its main usage falls into two kinds. Firstly, make + nouns or noun phrases forms some common expressions, such as make progress, make innovations and make efforts to do sth. Secondly, make + compound objects (objects + objective complements). The object complements can be a noun, pronoun, adjective, infinitive and the past participle of verbs. Getting familiar with these phrases and clarifying these structures can be of great use to the English learners in understanding the Report to the 18th National Congress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English version).【Key words】Report to the 18th National Congress of the CPC; make; Expressions; compound objectsMake在英语中是使用频率最高的动词之一。

政论文本中的隐喻及其翻译规律

政论文本中的隐喻及其翻译规律

Modern Linguistics 现代语言学, 2017, 5(2), 80-86 Published Online May 2017 in Hans. /journal/ml https:///10.12677/ml.2017.52011文章引用: 李一, 卢卫中. 政论文本中的隐喻及其翻译规律[J]. 现代语言学, 2017, 5(2): 80-86.Metaphors in Political Texts and Its Regu-larity of TranslationYi Li, Weizhong LuSchool of Translation Studies, Qufu Normal University, Rizhao ShandongReceived: Apr. 28th , 2017; accepted: May 15th , 2017; published: May 18th, 2017Abstract As an indispensable cognitive mechanism and way of thinking, metaphor is also the basic way of living for human beings. Metaphor is particularly favored by political text producers and plays avery important role in political texts. The study of political metaphor and its translation is a very important research topic. Based on the theory of conceptual metaphor, this paper selects corpora from the Report on the Work of the Government in 2015 and summarizes the typical types of po-litical metaphor and analyzes their important roles in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report so as to dig out the English translation methods and regularities of different metaphor types in political texts. The study shows that: 1) the report mainly includes travel metaphor, architectural metaphor and war metaphor, which can make politicians convey political thought effectively; 2) the translation of metaphors is closely related to vehicles in source language; 3)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source language culture and the target language culture and the cognitive way of readers are the root reasons for different translation strategies when translating political metaphors. KeywordsCognitive Metaphor, Political Metaphors, Vehicles in Source Language, Regularity of Translation政论文本中的隐喻及其翻译规律李 一,卢卫中曲阜师范大学翻译学院,山东 日照收稿日期:2017年4月28日;录用日期:2017年5月15日;发布日期:2017年5月18日摘 要作为人类不可或缺的认知机制和思维方式,隐喻也是人类主要的、基本的生存方式。

政府工作报告中的27个法治关键词

政府工作报告中的27个法治关键词

政府工作报告中的27个法治关键词文丨宿广田1、依法履职 原文:过去一年是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开局之年,是本届政府依法履职第一年。

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全国各族人民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砥砺奋进,攻坚克难,完成全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任务,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又取得新的重大进展。

2、环保督察执法原文:全面开展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

优化能源和运输结构。

稳妥推进北方地区“煤改气”“煤改电”。

全面建立河长制、湖长制。

化肥农药使用量实现双下降。

加强生态环保督察执法。

3、军人合法权益 原文:继续提高优抚、低保等标准,残疾人“两项补贴”惠及所有符合条件人员。

加强退役军人服务管理工作,维护退役军人合法权益。

4、法治政府 原文:推进法治政府建设和治理创新,保持社会和谐稳定。

5、食药安全监管原文:改革和加强应急管理,及时有效应对重大自然灾害,生产安全事故总量和重特大事故数量继续下降。

加强食品药品安全监管。

6、扫黑除恶原文:健全国家安全体系。

强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依法打击各类违法犯罪,平安中国建设取得新进展。

7、严查违法违规行为原文:认真贯彻党中央全面从严治党战略部署,加强党风廉政建设。

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

严格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精神,坚定不移纠正“四风”。

8、用法治化手段巩固改革成果原文:要继续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在“巩固、增强、提升、畅通”八个字上下功夫。

9、法治化营商环境 原文:要大力推进改革开放,加快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放宽市场准入,加强公正监管,打造法治化、国际化、便利化的营商环境,让各类市场主体更加活跃。

10、优化执法方式 原文:国家层面重在制定统一的监管规则和标准,地方政府要把主要力量放在公正监管上。

11、深化综合行政执法改革 原文:深化综合行政执法改革,清理规范行政处罚事项,坚决治理多头检查、重复检查。

绘制新蓝图

绘制新蓝图

COVER STORY 封面故事绘制新蓝图从各省区市的“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开好局、起好步”的决心和信心来看,未来中国的美好蓝图已经化为中国人民扎扎实实的行动,以奋斗创造了历史的中国人,也将用实干成就未来。

文|《小康》·中国小康网记者 鄂璠28 小康INSIGHT CHINA在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的历史关口,巩固和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是一个关系全局的重大问题。

2月21日晚,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正式对外发布。

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用大量篇幅制定了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的方略,并提出设置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过渡期。

这也是21世纪以来,中央一号文件连续18年聚焦三农。

2021年是“十四五”规划的开局之年,是“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还将迎来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

新年伊始,31个省区市陆续进入“两会时间”,在各地对未来一年和未来五年发展蓝图的规划中,都可以看到乡村全面振兴的新图景。

“乡村”和“乡村振兴”,都是各省区市政府工作报告中的关键词,除此之外,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全面推进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牢牢守住安全发展底线等等,也是各地强调的核心。

省级政府工作报告的新变化:更加强调体系建设随着各地省级两会的陆续召开,各省区市政府纷纷亮出政府工作报告,总结回顾过去一年的工作成绩与不足,对未来一年和未来五年的发展蓝图进行部署与规划。

与去年相比,今年的省级政府工作报告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

去年,《小康》杂志、中国小康网记者对28个省区市的政府工作报告进行了数据分析梳理(截至2020年3月上旬刊发稿时,四川省两会、云南省两会尚未召开,贵州省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听取和审议的政府工作报告尚未刊发全文),将每个省区市出现频次位列前十的词汇进行了提炼(部分省区市因有并列排名的频次,故词汇总数超过了10个;对部分无分析意义的词汇未列入数据分析整理词汇单),总共梳理出39个高频词汇。

2010年《政府工作报告》的文体学特征及英译

2010年《政府工作报告》的文体学特征及英译
的上 下 文 和文 体 风 格 选择 用 词 , 到实 处 。 说
“ 把握好政策实施的力度 、 节奏和重点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处理好保 持经济平 稳较快发展 、 调整好经济结构和管理好通胀预期的关 系。还要管
理 好 通胀 预 期 、 定 物 价 总水 平 ” 稳 。
W e n e o man a n c n i ut n t bl y i u oii s e d t i ti o t i a d sa i t n o r p l e . n y i c W e n e o s i f l a d e t e r l t n h p b t e it i ig e d t k l u l h n l h e ai s i ewe n man an n l y o se d n a i c n mi d v l p n ,r sr cu n h c n my ta y a d r pd e o o c e e o me t e tu t r g t e e o o i
治含义。
22 缩 略 词 汇 .
准确是政 治翻译的基本要求 ,政府工作报 告》 《 事关 国家 大
事, 每一句话 、 每一个词都是经过字斟 句酌 、 反复修改后定稿 的, 均有准确定义 。其 中有不少有政治含义的词汇 , 特别是涉及到方 针政策和国家 主权的 , 必须吃透原文 , 多从政治方 面进行 深入 解
译 时应 避免使用冗长 的语句 , 能一一对应地 翻译 , 不 也不能使用 华 丽的辞藻 ,尊严 ” “ 的本义始终 与秩序 、 等级 、 特权 、 禁忌等因素 相联 系。在不 同的历史时期 、 同的使用范 围和不 同的语境 中, 不 其含义也不尽相同。这里 , 温总理意在强调使人 民的经济和生活

历年政府工作报告中的关键词出现次数

历年政府工作报告中的关键词出现次数

解读改革年代的政府工作报告2015年03月05日 16:14来源:凤凰资讯以改革年代的政府工作报告为切口,观察中国政治与社会的变迁,以及政府施政的方向,向来是人们的一个选择。

而语言作为行动的直接传递,我们从1979年到2015年历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通过高频词汇的提取,进行分析。

以改革年代的政府工作报告为切口,观察中国政治与社会的变迁,以及政府施政的方向,向来是人们的一个选择。

而语言作为行动的直接传递,我们从1979年到2015年历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通过高频词汇的提取,进行分析。

在1979年之前的,文革当中那些充满“斗争”的词汇,比如反攻倒算等,在1978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出现后,便从此消失了。

改革的字眼,开始出现,而且频率逐渐增多。

经过对历年改革出现频次的梳理发现,经过第一轮改革开放之后,上世纪80年代末的改革呼声极为强烈。

此后,邓小平南巡之后,新一轮改革出现,改革逐步走向平稳。

但在平稳中,每逢政府换届年,改革便攀升。

但十八大之后的2013年,改变了这一规律。

从数据的曲线可以看出,2013年之后改革,在政府工作报告中的出现频率并没有因为是“平年”而减弱,反之逐年增多,今年达到86次。

这跟当前政府深化改革相关。

政府工作报告中,李克强总理提出,要继续深化改革开放,激发经济社会发展活力。

“针对束缚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我们通过全面深化改革,以释放市场活力对冲经济下行压力,啃了不少硬骨头,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等体制改革全面推进。

”今年作为改革关键年,改革的高频出现,再次释放了改革持续加码的信号。

在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改革几乎涉及到了方方面面,价格改革、财政改革、金融改革、国企国资改革、军队改革等等,这些都是要继续啃的硬骨头。

与改革相对应的,依法治国等词汇,在上世纪90年开始出现,随之“服务型政府这类词汇,也开始上升。

由于坚持改革开放,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经济的词汇也高调出现。

而经济一直是改革年代的高频词汇。

2017全国两会热点话题盘点

2017全国两会热点话题盘点

2017全国两会热点话题盘点2017年03月13日11:00 来源:人民网-舆情频道分享到:∙∙∙∙∙早春时节,“两会时间”再度开启。

《网络舆情》杂志对相关专题进行评论解读,“政府工作报告”“部长通道”等成为舆论关注的热题。

政府工作报告催生多个热词3月5日,第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开幕,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作政府工作报告。

每年的政府工作报告都会催生“热词”在互联网舆论场中传播,今年也不例外。

“万众创新”“新官不理旧账”“节用裕民”“僵尸企业”等,在舆论场被援引次数较多。

从舆情热度指数来看,GDP增长目标、改善民生、推动实体经济转型发展,成为围绕政府工作报告的三个舆论焦点。

人民日报、中国政府网的微博、微信,在第一时间总结了全国两会的十二大新词,包括“蓝天保卫战”“居住属性”“数字家庭”“数字经济”“全域旅游”“河长制”“海绵城市”“农村土地'三权分置‘”“清单管理制度”“国家公园体制”“人工智能”“第五代移动通信”。

从传播数据看,“人工智能”“数字经济”“蓝天保卫战”“居住属性”等新词最热,受到各群体关注,成为新晋网红。

另外,“蓝天保卫战”最受20岁以下群体关注,“居住属性”更受女性群体关注。

政府工作报告文本首次印上二维码,“扫一扫”纵览执政数据,网民热赞传播创新彰显治理创新。

此外,今年政府工作报告的“出炉”过程也是舆论焦点所在。

《每日经济新闻》评论,报告收集整理了1270条反馈意见,还广泛开展了网上调查,最大限度凝聚共识。

《新京报》评论,李克强总理对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了“新”“实”“精”“活”等七点要求。

年收入12万元以下不交个税?3月7日,有两位官员谈到个税,引发热议。

一位是财政部部长肖捷,在记者会上提到几点考虑,“适当增加与家庭生计相关的专项开支扣除项目。

比如,有关’二孩‘家庭的教育等支出……目的就是为了进一步减轻纳税人的负担”。

至于大家关心的提高免征额,肖捷说,将进行综合测算,确定是否提高免征额,该提高就提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解读改革年代的政府工作报告
2015年03月05日 16:14来源:凤凰资讯
以改革年代的政府工作报告为切口,观察中国政治与社会的变迁,以及政府施政的方向,向来是人们的一个选择。

而语言作为行动的直接传递,我们从1979年到2015年历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通过高频词汇的提取,进行分析。

以改革年代的政府工作报告为切口,观察中国政治与社会的变迁,以及政府施政的方向,向来是人们的一个选择。

而语言作为行动的直接传递,我们从1979年到2015年历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通过高频词汇的提取,进行分析。

在1979年之前的,文革当中那些充满“斗争”的词汇,比如反攻倒算等,在1978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出现后,便从此消失了。

改革的字眼,开始出现,而且频率逐渐增多。

经过对历年改革出现频次的梳理发现,经过第一轮改革开放之后,上世纪80年代末的改革呼声极为强烈。

此后,邓小平南巡之后,新一轮改革出现,改革逐步走向平稳。

但在平稳中,每逢政府换届年,改革便攀升。

但十八大之后的2013年,改变了这一规律。

从数据的曲线可以看出,2013年之后改革,在政府工作报告中的出现频率并没有因为是“平年”而减弱,反之逐年增多,今年达到86次。

这跟当前政府深化改革相关。

政府工作报告中,李克强总理提出,要继续深化改革开放,激发经济社会发展活力。

“针对束缚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我们通过全面深化改革,以释放市场活力对冲经济下行压力,啃了不少硬骨头,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等体制改革全面推进。


今年作为改革关键年,改革的高频出现,再次释放了改革持续加码的信号。

在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改革几乎涉及到了方方面面,价格改革、财政改革、金融改革、国企国资改革、军队改革等等,这些都是要继续啃的硬骨头。

与改革相对应的,依法治国等词汇,在上世纪90年开始出现,随之“服务型政府这类词汇,也开始上升。

由于坚持改革开放,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经济的词汇也高调出现。

而经济一直是改革年代的高频词汇。

这说明,历年改革的重点,大多集中在发展经济上。

于是,我们看到自从1994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引入GDP的概念,GDP的总量不断增长。

此后出现了两个拐点,一个是2012年温家宝总理最后一次政府工作报告时,将八年来一直控制在8%左右的增长目标,下调至7.5%。

第二个拐点出现在今年,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将GDP增长目标再次下调至7%左右。

这是在考虑到经济下行压力较大背景下确立的。

但总理在报告中所谈及的创业、以及经济增长结构的调整等等,都释放出确立这一目标的自信——如政府工作报告中所涉及的积极
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以及采取宏观政策要稳微观政策要货、社会政策托底的基本思路。

还有优化经济发展空间格局所突出的三个重点——京津冀优质生产要素聚集,长江经济带生产要素由东向西、由沿海想内地扩散、一带一路继续扩大对外开放。

在改善民生上,应对就业和扶贫。

经济发展形势总体向好,经济发展步入新常态,这是当前经济局势的一个基本判断。

所以下调经济增长目标的目的,则是致力于平衡经济增长与改革的关系。

经济与改革的目的,则是为了社会的发展。

所以,发展是改革年代出现最高的词汇。

但是发展的前后要义,则发生了一些改变。

在2003年之前的改革年代里,与发展相关联的词汇,多是经济、技术、企业、市场等词汇。

这说明,早起改革的目标,是增长经济。

而进入2003年之后,与发展相关联的词汇,则逐渐变成了建设、社会。

带来这一改变因素是,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随着对社会秩序、社会治安、社会综合治理等问题的持续关注,“社会”一词逐渐成了政府工作报告的主流词汇,与社会相关联最多的词汇,便是和谐。

由此也看到,以发展为主题的改革重点,随之发生了改变。

从过去的经济领域逐渐转移到社会层面。

之后,三农问题、社保改革、医疗改革、教育改革等等不断出现,成为政府工作报告里不可回避的话题。

进入十八大之后,社会方面的改革重点,放在了社会建设上。

为了培育社会组织,这便要求政府要进行简政放权。

随之,“政府”一词也成为这几年政府工作报告的高频词汇,2013年、2014年、2015年,政府出现的频次均保持在40次以上。

而与政府相关联较多的,如服务、保障以及制度。

此类的关联,说明政府将会以制度来确保简政放权的实施。

而要落实,重要环节就是官员。

于是,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李克强以网络流行词汇“任性”,注解政府简政放权的改革——“有权不能任性”。

与此同时,政府工作报告20年来首提治“庸官懒政”。

此前,在2010年时任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作的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曾经提过“对失职渎职、不作为和乱作为的,要严肃追究责任。

”而李克强以开创先河的方式,更进一步。

事实上,在两会之前的2月26日,国务院第三次廉政工作会议上,李克强就提出,“懒政导致中央的好政策梗阻在出台实施的‘最先一公里’和落地生根的‘最后一公里’,严重影响了改革效率,降低了政府公信力”。

如今,首次写进政府工作报告的庸官懒政,可能将如同反腐一样严厉。

反腐追求廉洁、整治庸官懒政则追求效率,以此确保在改革的关键之年,各项改革能够落到实处,能够让人民对改革有获得感。

(文/特约评论员马想斌)
【附数据】
1、从1979年到2015年,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出现频率最高的词汇:发展:5431
经济:4257
改革:2682
建设:3102
社会:3193
企业:2210
人民:1708
市场:1176
农村:1011
收入:667
2、改革在历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出现的次数
1979年:18次
1980年:22次
1983年:71次
1985年:99次
1986年:106次
1987年:112次
1988年:164次
1989年:63次
1990年:44次
1991年:46次
1993年:68次1994年:70次1995年:71次1996年:67次1997年:52次1998年:78次1999年:56次2000年:50次2001年:57次2002年:54次2003年:91次2004年:51次2005年:80次2006年:70次2007年:66次2008年:94次2009年:61次2010年:64次2011年:59次2012年:67次2013年:51次2014年:77次
3、关于GDP的增长数据和增长率,单位:万亿元1993年:3.55 13.4%
1994年:4.38 11.8%
1995年:6.079 10.2%
1996年:7.11 9.7%
1997年:7.8 9.3%
1998年:8.4 7.8%
1999年:8.96 7.6%
2000年:9.92 8.4%
2001年:10.96 8.3%
2002年:12.03 9.1%
2003年:13.58 10%
2004年:15.98 10.1%
2005年:18.23 9.9%
2006年:20.94 10.7%
2007年:24.66 14.2%
2008年:30 9%
2009年:33.5 8.7%
2010年:39.8 10.5%
2011年:47.2 9.2%
2012年:51.9 7.8%
2013年:56.9 7.5%
2014年:63.6 7.4%
4、GDP增长目标
2008年——2011年:8%左右
2012年到2014年:7.5%
2015年:7%
备注:上世纪80年代初中国开始研究联合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国内生产总值(GDP)指标。

1985年开始,中国建立GDP核算制度,1992年,正式取消国民收入核算,GDP成为国民经济核算的核心指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