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礼貌原则对比

合集下载

中西社会礼貌原则及其差异分析

中西社会礼貌原则及其差异分析

礼貌是各社会共有的普遍现象,是人类文明的标志,是人们普遍推崇的一种社会美德,它也是维系人类和谐的工具和手段。

因此,了解并研究中西礼貌原则差异对减少双方误解, 交际顺利进行具有理论和实践意义。

一、中西方文化中的礼貌原则礼貌在人类社会中具有普遍性, 但关于礼貌语言问题, 国内外学者分别从社会语言学、心理语言学、语用学、修辞学等角度提出了不少理论模式和研究方法。

(一)西方文化中的礼貌原则。

早在20世纪50年代, 美国学者戈夫曼(Erving Goffman) 就从戏剧的观点提出了“面子行为理论”(贾玉新,1997),建立了礼貌模式。

他认为, 人们的行为分为前台行为和后台行为二种。

“脸面” 是人类行为准则之一, 渗透于人际行为之中。

很显然,“面子功夫”是作给其他人看的“前台”行为。

Goffman 同时指出,面子对于每个人都是神圣不可侵犯的,是人们在交际中都很关注的重要因素。

面子的需求是相互的,一个人要想自己不丢面子,最保险的办法是不去伤害他人的面子。

20世纪60年代, 美国语言哲学家Grice (1975)在Austin和Searle的言语行为基础上提出了会话合作原则, 该原则认为人们在所有会话中都应遵循质量, 方式和相关的四个准则。

合作原则提出后, 针对人们在会话中时常出现的故意违背某一准则的情况, Grice又增加了一条会话含义与之补充。

然而, Grice 的会话合原则与会话含义仍不能对语言本身的意义和语言的言外之力做出充分的解释。

koff (1972,1973,1975,1977) 在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提出礼貌三规则:规则一:不要强加于人;适用于交际双方权势和地位不均等的场合, 如学生和老师, 雇主和雇员之间;规则二:给对方留有余地和空间;适用于交际双方权力地位平等, 但社会关系不密切的场合, 如商人与顾客;规则三:增进双方的友情;适用于好友, 恋人之间。

koff 的礼貌准则由于提出较早, 在范围上, 系统性上都较为笼统, 未能引起足够重视。

中西方礼貌原则对比分析 语言学

中西方礼貌原则对比分析 语言学

中西方礼貌原则对比分析不同文化类型中的“礼貌原则”存在着差异,这些差异在礼貌用语中有充分的体现。

礼貌是对比语言学中语用对比研究一个不可忽略的问题,在迥异的中西方文化中更是如此。

中西方两种文化的礼貌原则有着较大的差异,了解这种差异对我们的现实生活具有指导意义。

一、中西方“礼貌原则”的理论研究1.西方文化中的礼貌概念西方“礼貌”理论中较有影响的理论框架当属Brown & Levinson的“面子论”及Leech的“礼貌原则”。

两种理论对礼貌的内涵及外延作了较为系统深刻的研究,对不同文化领域的礼貌研究都有一定影响和借鉴意义。

Brown&Levinson的“面子”概念建立在Gofman的定义基础上。

根据Gofman的理论,面子对每一个人来说是最神圣的、不可侵犯的,对每一个交际者来说是最基本的、不容忽视的。

但Brown&Levinson 的面子概念更为具体,他们认为所有理性的社会成员都具有面子。

他们根据个人需要把面子分为两类:消极面子(negative face),即个人拥有行动自由、不受干涉的权利;积极面子(Positive face),即个人的正面形象或“个性”包括希望这种自我形象受到赞许的愿望。

面子有双层性,而且构成面子的双方面是相互矛盾的。

在交往时,一方面我们需要与对方有所关联,或者关注对方,并且要向对方表示出我们的关注。

面子的“关联”方面就是积极面子,Levinson把它称之为积极礼貌(Positive politeness)。

“积极面子”所常用的语篇方略是:恭听对方谈话,对其表示兴趣,表示与对方有共同之处,相互以名字称呼等。

如:“Agree,I have always believed that,too.”另一方面,我们要维护一定的独立性,并且向对方表示我们也尊重他们的独立需求。

面子的“独立”方面就是消极面子,Levinson把它称之为消极礼貌(negative politeness)。

试析中西方礼貌原则的对比差异

试析中西方礼貌原则的对比差异

试析中西方礼貌原则的对比差异语言和文化是密不可分的,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又是文化的写照。

任何生活在两种不同文化中的人,都会感到不同文化的人说话方式会有很大的差别,要掌握两种不同的语言,必须掌握两种文化。

只有跨越文化障碍,才能做到交际的得体与妥当。

礼貌作为人们交际活动的基本准则,是实现人与人之间成功交际的基本条件,是维系人际和谐的工具和手段,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

而语言就是表达礼貌的重要手段。

1 礼貌原则概述美国语言学家Grace1967年提出了“合作原则”。

他把说话者和听话者在会话中共同遵守的原则概括为量的准则、质的准则、关系准则和方式准则。

合作原则是我们平时谈话时通常都要遵守的语用规则。

20世纪80年代,英国语言学家Leech在Grace“合作原则”的基础上,从修辞学,语体学的角度出发,在其《语用学原则》一书中提出来著名的“礼貌原则”,弥补了合作原则在解释间接会话含义时的不足。

Leech指出,礼貌原则完善了“会话含义”学说,解释了合作原则中无法解释的问题。

因此,礼貌原则和合作原则是互为益补的关系,礼貌原则可以“援救”合作原则。

Leech将礼貌原则划分出六类。

(1)得体准则:减少表达有损他人的观点。

(2)慷慨准则:减少表达利己的观点。

(3)赞誉准则:减少表达对他人的贬损。

(4)谦逊准则:减少对自己的表扬。

(5)一致准则:减少自己与别人在观点上的不一致。

(6)同情准则:尽量减少双方的反感,增加双方的同情。

礼貌原则核心内容为:尽量使自己吃亏,而使别人获利,以取得对方的好感,从而使交际顺利进行,并使自己从中获得更大的利益。

在这六条准则中,得体原则是最根本的一条。

因为得体原则用于指令,而指令是各种语言行为中最需要讲究礼貌,也是最能体现礼貌的一种行为。

礼貌地使用语言就意味着得体地使用语言。

这六项准则互相作用的社会目标是说话人和听话人之间的礼让。

也就是说说话者说话时利他程度越高,多把好处给对方,话语就越有礼貌,礼貌程度就越高。

对中西方礼貌原则差异的研究

对中西方礼貌原则差异的研究

对中西方礼貌原则差异的研究引言: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人们对于什么是礼貌行为的理解和实践方式会存在差异。

中西方礼貌原则的差异一直是跨文化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本文将探讨中西方礼貌原则的差异,并分析其背后的文化因素和原因。

一、语言交流方式上的差异1.直截了当VS委婉曲折在交流方式上,西方人更倾向于直截了当地表达自己的意见和要求,而中国人则更善于使用委婉曲折的语言表达方式。

例如,在提出请求时,西方人可能会直接说出自己的需求,而中国人则会通过言外之意或者暗示来表达。

这是因为西方文化注重个人主义和直接性,而中国文化注重集体主义和含蓄性。

2.控制话语VS尊重他人在对话交流中,西方人更倾向于控制话语,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意见,而中国人则更注重尊重他人的意见和寻求共识。

这是因为西方文化强调个人权利和自由,而中国文化注重团队合作和和谐。

二、身体语言上的差异1.空间距离VS亲密接触在身体语言上,西方人更注重个人空间和独立性,在人际交往中保持一定的距离,而中国人则更习惯于亲密接触和身体接触。

这是因为西方文化注重个人边界和自我保护,而中国文化强调亲密关系和集体意识。

2.眼神接触VS礼貌避让在眼神接触方面,西方人注重眼神接触和直视,视对方为尊重的表现,而中国人则注重礼貌避让和眼神轻视,视直视为不礼貌的行为。

这是因为西方文化注重个人权利和表达,而中国文化强调谦逊和尊重。

三、社交场合上的差异1.个人独立性VS社交关系在社交场合上,西方人更注重个人独立性和私人空间,更倾向于进行面对面的、深入的一对一交流,而中国人则更注重社交关系和社交网络,更愿意进行团体交流。

这是因为西方文化注重个人表达和独立性,而中国文化强调群体合作和社会关系。

2.时间观念VS灵活安排在时间观念方面,西方人注重准时性和时间管理,更愿意按照计划和日程安排行事,而中国人则更注重灵活安排和相互关照。

这是因为西方文化强调效率和个人时间,而中国文化强调灵活性和团队时间。

结论:中西方礼貌原则的差异存在于语言交流方式、身体语言和社交场合等方面。

中西方文化礼貌原则内容

中西方文化礼貌原则内容

中西方文化礼貌原则的对比与理解礼貌原则在任何文化中都是人际交往的核心。

它不仅代表着对他人的尊重,也是建立和维护和谐关系的基石。

在东方与西方的文化背景中,礼貌原则各自有着独特的内涵与表达方式。

通过比较的方法,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这两种文化中的礼貌原则。

首先,在定义上,中西方都强调礼貌作为一种基本道德规范的重要性。

然而,在具体表达上,双方存在微妙的差异。

西方的礼貌更强调个体与个体之间的互动,而东方的礼貌则更注重个体与群体之间的关系。

这种差异反映了东西方文化对于个体与社会关系的不同理解。

在礼仪方面,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尤为明显。

例如,在见面和道别时,西方人通常采用握手的方式,而东方人则更倾向于鞠躬或点头。

这种礼仪的不同不仅仅是一种形式,它也反映了双方对于人际交往距离的不同理解。

此外,在赞扬方面,西方人倾向于直接表达,而东方人则更为谦虚,避免过于夸大的言辞。

再来看礼节习惯,东西方的差异也十分显著。

在公共场合,西方人注重个人空间,而东方人则更注重群体和谐。

这种差异在言谈举止中也有所体现。

例如,西方人更强调个人的独立和平等,而东方人则更注重社会秩序和群体和谐。

交际用语方面也存在差异。

例如,“谢谢”在英语中是表达感激之情的常用词汇,而在汉语中还可以用于表达敬意或赞美。

这种差异反映了双方在情感表达上的不同方式。

跨文化交际中,理解对方的交际策略至关重要。

我们应该尊重对方的文化习俗和礼仪习惯,以避免误解或冲突。

通过适应和融合两种文化背景下的交际方式,我们可以更有效地进行跨文化交际。

总结以上内容,中西方文化礼貌原则存在许多差异,但这些差异并不意味着双方是互相对立的。

相反,通过比较和理解这些差异,我们可以更好地欣赏彼此的文化特色,促进和谐的人际交往关系。

在全球化的今天,这种跨文化的理解与尊重对于建立互信、促进友谊具有重要意义。

浅析中西方礼貌原则的异同

浅析中西方礼貌原则的异同

浅析中西方礼貌原则的异同语言是我们的思维工具,根据萨丕尔-沃尔夫假说,有什么样的语言就有什么样的思维方式,那就不难论证中西文化差异的渊源了。

不同语言所传递的是不同的思维方式,虽然中西方语言在社会交际中都会使用礼貌原则来更好地表情达意,但由于中西方在文化背景、社会风俗、宗教信仰、思维方式、道德观和价值观等方面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所以表现在实际交际的过程中,就出现了一个很大的问题,即双方对礼貌原则理解的差异,而这个问题如不能得到恰当解决,就会给跨文化交际带来一不可逾越的阻碍。

1.语言学上的礼貌原则1983年,英国学者利奇(Leech)提出了礼貌原则,礼貌原则是对美国语言学家格莱斯(Grice)合作原则的补充、解释和完善。

格莱斯指出会话的言语含义是一种现象,即字面意思之后都会隐含某种言外之意。

而合作原则的目的就在于解释会话含义,是使说出的话语更加趋近于交际的双方共同目的。

其中会话有四种准则:一是质准则,即说话要真实,不能说没有充分根据的话,不能说自知是虚假的话;二是量的准则,即说出的话要包括理解它所需要的足够信息,既不过,又不及;三是关联原则,即说话应该有关联,包括目标、语境、交际双方的关联;四是方式准则,即言语交际要明晰、有层次,不能晦涩,不能有歧义。

美国分析学家赛尔(Searle)发展了英国哲学家奥斯汀(Austin)的言语行为理论,提出了“直接言语行为”和“间接言语行为”。

人际间的交流是一种合作,而语言是一种施为行为。

利奇认为人们不用直接的言语行为,而用间接地言语行为,就是因为礼貌原则的存在。

2.中西方的礼貌原则2.1中国的礼貌原则汉文化中的“礼貌”概念有着悠久的历史,它起源于古代的“礼”,即礼制。

中国古代社会所遵循的“礼”,即上尊下卑,君臣父子,长幼有序。

每个人都有其固定的身份及与其身份相配的权和义务,人是社会性的存在,表现方式是人际交流、互通有无,而只有遵守“礼”节,社会才会变得更加有序、和谐。

中西方表达时的礼貌原则

中西方表达时的礼貌原则

最使东西方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感到困 惑的是双方在别人家做客后,告别时所 使用的礼貌用语存在惊人的差别,如西 方人会说: “Thank you so much for a wonderful evening”,而中国人会说: “实在不好意思,给您添麻烦了”(I am so sorry, I have given you so much trouble)。西方人使用感谢语来表示礼貌, 而中国人则使用道歉语来表示礼貌。仅 此一例,中西方礼貌原则的差异即可见 一斑。
我国学者顾曰国提出了中国文化中的礼 貌特征, 即尊重、谦逊、热情、文雅。
尊重, 就是自我尊重和赞赏对方; 谦逊, 表现为贬己尊人; 热情, 表现为关心、体贴、好客; 文雅, 指举止、谈吐得体大方。 礼貌原则具有普遍性, 世界各民族都有自 己的礼貌准则,具体表现在存在一定的差 异。笔者认为, 在中西方文化中礼貌表现 的差异, 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又如请求对方帮助, 在西方, 不管事大事 小, 不管对方与自己是上下级关系、师生 关系或亲属关系, 或别的什么关系, 都会向对方表达感激, 说“Thank you”, 否则就是不礼貌的。中国人则不一样, 一 是不常表达感激, 认为说“谢谢”是客气; 二是会区别事大事小和关系的上下、尊 卑、亲疏远近。一点小帮助, 无需客气; 上对下、尊对卑及亲属之间, 也无需客气, 因此在这些情况下, 一般都不说“谢谢”。
西方文化从古希腊开始就注重逻辑, 注重 分析, 重理性。亚里士多德把演说的篇章 概括为: 开头、提出问题、分析论证、结 尾。西方人的思维方式一般是直线形的,
说话、写文章习惯开门见山, 把话题放在 最前面, 先表达中心意思。中国人受儒家、 道家与佛教哲学思想和“天人合一”思想 的影响, 重视悟性和事物之间的联系, 所 以汉语重顿悟、讲含蓄, 语言有一定的模 糊性。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以自觉、具体为 特征, 思维活动多是螺旋式地绕圈向前发 展。如中国人打电话, 通常开始都不谈自 己的意图、目的( 除了急事重大的事情 外) , 而总是谈些关心对方的话, 最后才说 出打电话的真正目的, 而西方人则习惯于 开门见山, 先说出打电话的目的和要谈的 正事, 然后再细说和谈些其它的事。

中西方日常个人礼仪的差异_中西方社交礼仪有何差异

中西方日常个人礼仪的差异_中西方社交礼仪有何差异

中西方日常个人礼仪的差异_中西方社交礼仪有何差异中西方日常个人礼仪的差异第一,从邀请的提前与赴宴的守时中看差异。

一般,不管是中方还是西方,邀请别人吃饭或者赴宴都要提前预定。

中方若是大型的婚宴请客要提前几天以上,这是表达一种对客人的尊重。

而西方宴请也要提前通知,像答应对方的邀请后,如果临时有事要迟到甚至取消约定,必须事先通知对方。

另外,如果宴会时间是7点,你最好是6点55就要到。

赴会时稍迟是可以接受的,但若超过15分钟便会给对方不重视约定的坏印象。

所以,我们一定要遵守时间,这是我们成功的第一步。

第二,从中西方座次安排上看礼仪的差异。

古代中餐素有礼仪之邦之称,讲礼仪,循礼法,崇礼教,重礼信关于中国人的宴席座次礼仪,守礼仪,是中国人数千年的传统。

不学礼,无以立,礼的核心是人的社会行为规范,是中餐民众已经习惯和风俗化了的社会性行为准则、道德尺度与各种礼节。

我国传统作法是在排列并排的座次时,我国的传统作法是以左为上,即认为居左之位高于居右之位。

并且先请客人入座上席,在请长者入座客人旁依次入座,入座时要从椅子左边进入。

入座后不要动筷子,更不要弄出什么响声来,也不要起身走动,如果有什么事要向主人打招呼。

而国际通行作法并排排列座次时,国际上的通行作法是以右为上,即认为居右之位高于居左之位。

他们会注意:以主人和女主人为中心,左手的位置为上,靠近主人女主人的位置为上;夫妇不应相邻,男女依次相邻,主人和主方陪客应与客人依次相邻;译员可以坐在主宾的右侧。

有些大型场合,也可以在主人和主宾背后,另外安排用餐;尽管在排列座次时,国内外的基本座位法有所不同。

在涉外场合排列座次时,一般均应遵守国际惯例。

第三,从餐具的摆放中看差异。

我们知道在中餐的餐具中一般只有杯子,筷子,和碗、盘子等。

它的摆放就相对比较简单。

餐具的摆放是这样的:大盘是离身体最近的,正对领带;餐布一角压在大盘之下,一角垂落桌沿;小盘叠在大盘之上;大盘左侧放手巾;左前侧放小碗,小瓷汤勺放在碗内;右前侧放置酒杯;右侧放筷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西礼貌原则比较
摘要:对人们日常生活的交际语言中所运用到的礼貌原则进行比较、分析,简要说明中西方礼貌原则的相通之处、和由于地方历史文化差异所引起的一些不同。

主要运用到了Leech的礼貌原则、Brown&Levinson的面子策略和顾曰国的礼貌准则。

关键词:礼貌原则、面子、礼貌准则。

礼貌是人类为维系社会正常生活而要求人们共同遵守的最起码的道德规范,它是人们在长期共同生活和相互交往中逐渐形成,并且以风俗、习惯和传统等方式固定下来。

对一个人来说,礼貌是一个人的思想道德水平、文化修养、交际能力的外在表现。

理思想的基本概念之一。

好礼、有礼、注重礼仪是中国人立身处世的重要美德。

而中国人向来又非常注重面子,所以人们在交往的过程中往往会注重礼貌,给他人和自己留面子。

一、中西方礼貌原则
根据英国语言学家杰弗里.利奇(Geoffrey Leech)在Gricede 的“合作原则”后,提出的“礼貌原则”(Politeness Principle),而礼貌原则可分为六条准则,分别是:得体准则(Tact Maxim),尽量少让别人吃亏,尽量多使别人受益;慷慨准则(Generosity Maxim),尽量少让自己受益,尽量多使自己吃亏;赞誉准则(Approbation Maxim),尽量少贬低别人,尽量多赞誉别人;谦逊准则(Modesty Maxim)尽量少赞誉自己,尽量多贬低自己;一致准则(Agreement Maxim),尽量减少双方的分歧,尽量增加双方的一致;同情准则(Sympathy Maxim),尽量减少双方的反感,尽量增加双方的同情。

在上实际的交流中,人们常常会因为某种交流目的而违背了“合作原则”,Leech认为,当说话人违反合作原则的时候,是出于礼貌的需要,所以才要表达的更为直接。

Brown和Levinson1978年提出的礼貌策略认为:礼貌就是人们为满足面子需
求所采取的各种理性行为。

面子是每个社会成员想为自己争取的公开的自我形象,在交际活动中,人们希望彼此维护对方的面子,并随着面子威胁程度的增大而采用较高程度的礼貌策略。

而面子策略则又分为正面面子策略和负面面子策略,当说话的目的不一样时,采用的策略也会不一样。

在研究了现代的礼貌原则和中国古代的“礼”后,针对汉文化的礼貌特点,顾曰国在此基础上总结出了五条礼貌准则:1、贬己尊人准则,指谓自己或自己相
关的事物要“贬”,要“谦”;指谓听者或与听者有关联的事物要“抬”,要“尊”。

2、称呼准则,指要用适当的称呼语主动跟对方打招呼。

3) 文雅准则,即要选用雅语,禁用秽语;多用委婉语,少用直言。

4、求同准则,即说、听者在诸多方面力求和谐一致,尽量满足对方的欲望。

5、德、言、行准则。

指在行为动机上尽量减少他人付出的代价,尽量增大对他人的益处;在言辞上,尽量夸大别人给自己的好处,尽量说小自己付出的代价。

二、中西礼貌原则的相通之处
尊敬。

在西方,需要在打扰或是麻烦到他人时,通常会在正式内容前加上“please”、“excuse me”等词语来表示态度的诚恳;当需要受话方去做某件事情时也会用到“would you”、“could you”等语气词去询问对方的态度,而不是强迫或是直接命令对方去做事,给了受话人高的选择程度,来表示对对方的尊重。

尊敬在汉语礼貌中占有中心地位的礼貌原则,对所有的礼貌原则都具有指导意义。

中国人在说话前,一般会加上恭敬性的字眼,如“麻烦您”、“劳驾”等词语;在语气上也会和蔼友好,而不是粗暴的指使;对于某种决定,则会采用商量的方式,去征求受话人的意见,以示对受话人的尊重。

在这一个点上,中西方的礼貌用语有着极高的相似度。

求同。

这是任何一个交流得以继续的必备条件,假如双方说的东西完全不在一个层面上,那么这种交流就完全没有意义了。

Leech的求同准则、一致准则和顾曰国的求同准则中都提出了这一要求:减少双方的分歧,增加认同感,尽量满足对方的需求。

Brown&Levinson面子策略中的正面礼貌策略中也明确提出要寻求
双方的共同点,以达到一致。

不管是在中国还是西方,说话人都希望可以引起双方的共鸣,陌生人会以一个共同的话题(如兴趣、愿望等)来开启他们的对话,而熟人在说到自己的喜怒哀乐时,则更加希望对方可以和他一起去分享。

面子。

“树活一张皮,人活一张脸。

”在中国人心中,“面子”是十分重要的东西,中国人希望得到别人的赞赏与肯定,所以人们在交际的时候往往会顾及自己和他人面子,说话留有余地,不给他人难堪。

西方人很少谈及面子问题,所以有的人可能会认为西方人并不注重面子,其实不然,研究面子问题的社会学者和语言学家已经证明了面子问题是人类交际活动中共同关注的问题。

西方人也重视面子,同大多数中国人一样,他们在需要向他人求助时,都会采用委婉间接的询问语气,就算拒绝了,既不会让被求助的人产生心理负担,又不会导致求助者在被拒绝后难为情。

三、中西方礼貌原则的差异
谦虚。

在Leech的赞誉原则、谦逊原则和顾曰国的贬己尊人原则都有谦虚这一条,而在具体的言语行为中还是体现了文化的差异。

如下:
Teacher:Jane,you really had a perfect performance today. StudentA:Thank you.
StudentB:No,not at all,you must be joking.
在接受老师的表扬时,A用“Thank you ”学生坦然的接受了,而B学生则是谦虚地说“不是的,您只是在说笑吧”。

在这样的对话中,我们可以轻而易举的辨别哪一个是中国的学生,哪一个是西方的学生。

中国长期以来都有一种“九牛一毫莫自夸,骄傲自满必翻车”的思想,所以在面对别人的夸奖或赞扬时,十有八九都会说“哪里哪里”、“一般一般”之类的谦虚客套语,A这是中国人最常见的说话方式。

而在西方人看来,别人对你的夸奖及正面肯定,若是得到了你的否定,其实也会损害对方的面子,因为连本人都不能肯定自己,只能说明别人的判断出了问题,所以西方人则会欣然受之。

称谓。

虽然在中西方文华中,都会有尊称和谦称,但是我们可以从一些简单的称呼中看出思想文华的差异。

在中国,由于长达几千年的封建社会,人们心中的等级观念非常森严,“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三纲五常”等思想也严重的束缚了人们的语言行为。

在称呼上级时,最常见的形式则是“姓氏+职称”,如“马经理”、“王局长”等以表示下级对上级的尊敬;而在对外人称呼尊敬妻子时,古代常会用“内人”、“拙荆”等来表示谦虚,随着男女社会地位的平衡,中国现在也逐渐称自己的妻子为“太太”、“妻子”等。

在西方,人们长期受自由独立,人人平等等人权思想的影响,不认为阶级差异那么重要,所以,他们在称呼自己的上级时,不管是多大的官或是多高的职位,都是用“Mr/Miss/Ms+姓氏”来表示称呼,而在称呼自己的妻子时,通常情况下都是用“wife”来表示。

热情。

中国人们热情好客,往往会用一种最热忱的方式来招待朋友。

而中西方人们的热情是存在着差异,最主要的明显的表现是在餐桌上。

例如:该开饭了,大家也都从客厅围坐在了餐桌前,桌上摆满了酒菜。

主人还客气的说道:“实在不好意思,怠慢了,家里也没有什么好招待的,家常便饭,大家别介意,随便吃吃啊。

”这是中国典型的待客之道,“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中国人们常常会认为才菜肴越丰盛,则表示对客人的越重视,而且还要说“没什么菜,吃顿便饭”之类的客气话。

西方人会对此大惑不解:明明这么多菜,却说没什么菜,这
不是实事求是的行为。

而西方人请客吃饭,菜肴特别简单,经常以数量不多的蔬菜为可口的上等菜,席间劝客仅仅说:“Help yourself to some vegetables,please.”然后吃喝由客人自便自定。

豪爽大气的西方人会认为,这种太间接和客套的礼仪则显得发话人给予受话人的利益言不由衷,不够诚心。

结语
礼貌是一种社会普遍现象,是建立人际关系的社会规范。

简要的来说,可以算是一种谦和的态度,它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也是人际关系建立的润滑剂,能帮助我们很好的与别人交流,创造和谐的氛围。

礼貌问题指的是人与人之间外在态度的表现问题,礼貌是各种文化都必须遵守的社会行为准则,也成为人们文明与否的显著标记。

但由于受地理、历史、宗教等文化因素及语言自身特点的制约,各民族礼节的精神基本上是一样的,礼貌的具体表现并不尽相同。

参考文献:
[1]邢福义,吴振国.语言学概论[M].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周怡汐,杨国萍.中西礼貌原则对比分析[J].高等建筑教育,2008(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