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跨文化交际中礼貌原则的差异

合集下载

试析中西方礼貌原则的对比差异

试析中西方礼貌原则的对比差异

试析中西方礼貌原则的对比差异语言和文化是密不可分的,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又是文化的写照。

任何生活在两种不同文化中的人,都会感到不同文化的人说话方式会有很大的差别,要掌握两种不同的语言,必须掌握两种文化。

只有跨越文化障碍,才能做到交际的得体与妥当。

礼貌作为人们交际活动的基本准则,是实现人与人之间成功交际的基本条件,是维系人际和谐的工具和手段,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

而语言就是表达礼貌的重要手段。

1 礼貌原则概述美国语言学家Grace1967年提出了“合作原则”。

他把说话者和听话者在会话中共同遵守的原则概括为量的准则、质的准则、关系准则和方式准则。

合作原则是我们平时谈话时通常都要遵守的语用规则。

20世纪80年代,英国语言学家Leech在Grace“合作原则”的基础上,从修辞学,语体学的角度出发,在其《语用学原则》一书中提出来著名的“礼貌原则”,弥补了合作原则在解释间接会话含义时的不足。

Leech指出,礼貌原则完善了“会话含义”学说,解释了合作原则中无法解释的问题。

因此,礼貌原则和合作原则是互为益补的关系,礼貌原则可以“援救”合作原则。

Leech将礼貌原则划分出六类。

(1)得体准则:减少表达有损他人的观点。

(2)慷慨准则:减少表达利己的观点。

(3)赞誉准则:减少表达对他人的贬损。

(4)谦逊准则:减少对自己的表扬。

(5)一致准则:减少自己与别人在观点上的不一致。

(6)同情准则:尽量减少双方的反感,增加双方的同情。

礼貌原则核心内容为:尽量使自己吃亏,而使别人获利,以取得对方的好感,从而使交际顺利进行,并使自己从中获得更大的利益。

在这六条准则中,得体原则是最根本的一条。

因为得体原则用于指令,而指令是各种语言行为中最需要讲究礼貌,也是最能体现礼貌的一种行为。

礼貌地使用语言就意味着得体地使用语言。

这六项准则互相作用的社会目标是说话人和听话人之间的礼让。

也就是说说话者说话时利他程度越高,多把好处给对方,话语就越有礼貌,礼貌程度就越高。

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学研究

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学研究

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学研究跨文化交际是指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进行的沟通和交流。

语用学则是研究言语行为和交际行为之间的关系的学科。

在跨文化交际中,语用学起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探讨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学研究。

一、跨文化交际中的语言差异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人们对语言的使用方式、语境的理解以及言语行为的规范都存在差异。

这些差异可能涉及到词汇、语法、句式等方面。

例如,英语中使用直接表达的方式来表达意见是被接受的,而在一些东方文化中,使用间接表达的方式更为常见。

二、语用学在跨文化交际中的应用1. 礼貌原则在不同的文化中,对于礼貌的理解和表达方式也存在差异。

语用学家关注的一个重要概念是"面子"。

在某些文化中,为了保护和提升自己和他人的面子,人们可能会使用更为委婉的措辞,避免直接拒绝或批评。

此外,对于请教和请求帮助的方式,也存在着不同的文化差异。

2. 非语言交际非语言交际在跨文化交际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语用学研究了非语言行为与言语行为之间的联系。

例如,不同的文化对于眼神接触、身体姿势和空间距离的理解也存在差异。

在跨文化交际中,了解并尊重对方的非语言行为,有助于顺利进行沟通。

3. 指代和谈话主题在跨文化交际中,指代的方式和谈话主题也存在差异。

有些文化更加注重与他人的关系,可能更倾向于使用直接的、人称代词来指代对方。

而另一些文化则更注重身份和地位,在使用代词时可能更加复杂。

谈话的主题也可能会因为文化差异而产生冲突或误解。

三、解决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问题在解决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问题时,有一些策略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适应不同的文化。

1. 学习和了解他人的文化通过学习并深入了解他人的文化,可以更好地理解他们在语用方面的偏好和规范。

这可以通过阅读相关的书籍、研究资料以及与外国友人的交流来实现。

2. 改变语言使用方式在跨文化交际中,我们需要意识到自己的语言使用方式可能会受到文化的影响。

在与其他文化交流时,适当地调整自己的语言使用方式,尊重对方的习惯和规范,有助于更为顺畅地沟通。

礼貌原则与跨文化交际

礼貌原则与跨文化交际

2007年第31期周刊的关系。

“和”:品茶叙情,使人际关系更加融合、亲和,调整人们的关系向良性方向发展。

古人云:“正声感人而顺气应之,顺气成像而和乐兴焉。

”“敬”:相敬如宾,互致友情,形成精神文明风尚。

“清”:清目、清心、清神。

“寂”:六根清静,调节情绪,帮助你从日常生活中的烦念中解脱出来。

在今天的日本,高层建筑鳞次栉比,现代化的浪潮和生存压力时刻冲击着每一角落和每个人的神经,为了寻求精神和心灵上的安定,必然需要一个静谧的世界,这其中很有点“大隐,隐于市”的味道。

而茶道的和、敬、清、寂,也正是能让烦乱的都市人在短暂的时间内回复自我,以获取明天的生命活力,这既是日本茶道的内涵和精神所在。

中国茶文化历史悠久、层次复杂、内容丰富,而日本茶道却自成体系,有其严格的程式。

但是总的来说都是取茶的清心、静心、养神、健脑等含义,应该说都是健康向上的。

有学者认为,日本的茶道与中国的茶道有渊源的关系。

中国茶文化与日本茶道主要有以下几点明显区别:1.中国茶文化以儒家思想为核心,融儒、道、佛为一体,三者之间多为互相补充、较少有相互抵触,因此中国的茶文化内容才变得博大精深,丰富异常,无论哪个层次、哪个方面都可以做出宏篇大论来。

而日本茶道则主要反映中国禅宗思想,当然也融进了日本国民的精神和思想意识。

中国人“以茶礼人”、“以茶表敬意”、“以茶可行道”、“以茶可雅志”,这四条都是通过饮茶贯彻儒家的礼、义、仁、德等道德观念以及中庸和谐的精神。

日本茶道的“和、敬、清、寂”,公开申明的“茶禅一位”,吸收了中国茶文化思想的部分内容,并且规劝人们要和平共处,互敬互爱,廉洁朴实、修身养性。

2.日本茶道强调的是通过品茶陶冶情操,完善人格,强调宾主之间有一种高尚精神。

典雅仪态和双方间的融洽关系,它着重于礼仪;中国茶文化则更崇尚自然美、随和美。

日本茶道主要源于佛教禅宗,提倡空寂之中求得心物如一的清净之美是顺理成章的。

它却又过分拘泥于“四规”、“七则”的形式,打躬静坐,使人很难感受到畅快自然。

跨文化交际中英汉礼貌原则的差异

跨文化交际中英汉礼貌原则的差异
下:
1 .尊重是指你要尊重别人, 欣赏别人,你要顾及别人的
面子, 尊重别人的社会地位。

( 一)英语文化中的礼貌原则
在英语文化中, ec 在对合作原则进行批判发展的基 Le h 础上提出了礼貌原则,是对合作原则 的必要补充。它和 “ 合作原则”相辅相成地运用于人们的 日常交际中,对语 言的使用有很广泛的描述力,是人们在会话中尽力遵守和 维持的策略。Leh(93 ec 18)认为,“ 在一种文化中被认为 是正常的礼貌用语或行为,在另一种文化中却被认为是无 礼的。 eeh的礼貌原则共包含六条准则,具体如下 : ”L c 得体准则 (at ai 。尽量少让别人吃亏;尽量多 Tc M x m) 使别人受益。 慷慨准则 (ee sy am 。 Gnri x ) 尽量少使自己 otM i 得益;尽量多让 自己吃亏。赞誉 准则 ( pr ao a— Ap btnM o i x i) m 。尽量少 贬低 别 人;尽量 多 赞 誉别 人。谦 虚 准 则 ( oetM i) M ds a m 。尽量少赞誉 自己;尽量多贬低 自己。一 y x 致准则 ( g e et ai 。尽量减少双方的分歧;尽量 A r m n M m) e x 增加双方的一致。同情准则 (y pt ai) Sm a y x m 。尽量减少 hM 双方的反感; 尽量增加双方的同情。 ( 二)汉语文化中的礼貌原则 众所周知,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的国家, 也是一个由来已久的礼仪之邦。因此 , 日国 (90 顾 19 )就
中图分 类号 :G 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 号 :10 - 8 5 (0 8 6 0 0 2 62 0 8 3 0 20 )0—0 7 —0
在现代社会,随着国际交往的1益加强,跨文化交际 3 显示出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而英汉礼貌原则是跨文化交际 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由于在不同文化中,礼貌原则存 在着很大的差异,这就影响到了跨文化交际的顺利展开。 因此,本文就英汉两种文化下的礼貌原则的特点分别做出 了阐述,对两种礼貌原则的差异进行了分析对比,并在此 基础上对英汉礼貌原则所存在差异的原因进行了探讨。 英汉礼貌原则的特点

跨文化交际中的礼貌原则

跨文化交际中的礼貌原则

跨文化交际中的礼貌原则
随着社会不断进步,跨文化交际已经成为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在多文化背景下,我们必须把握不同文化之间的联系与差异,以便在跨文化交际中有效沟通。

通过尊重和尊重的礼貌原则,人们才能获得彼此的尊重,促进良好的沟通,实现文化交流的真正目的。

礼貌是一个多级的概念,它包括言语方面的礼貌和行为方面的礼貌。

言语礼貌表示出与他人交往时的客气,包括改变口吻、选择合适的词汇和礼貌地表达思想和感情等。

行为礼貌,则是指与他人接触时应该使用的礼仪,如礼貌的微笑、礼貌的身体语言、客气的手势等。

在跨文化交际中,实现良好的沟通和尊重彼此的文化,尊重彼此的文化,很重要的是要遵循一定的礼貌原则。

首先,要接纳彼此的文化差异,如宗教信仰,风俗习惯和社会文化。

跨文化交际的双方应该坚持和平、平等、尊重、理解和互助的原则。

其次,要礼貌地表达,不说伤人的话,不违反彼此的文化价值观,避免出现种族歧视和性别歧视等现象。

此外,要尊重彼此的隐私,在谈话中不采取侵犯性的行为,例如问不相关的私人问题,并且尊重彼此的说话时间和观点。

跨文化交际不仅关系到双方的文化交流差异,而且还关系到双方之间的信任和理解,达到双赢的目的。

因此,对于双方来说,要坚持遵循礼貌原则,不断提高自身文化背景知识,以便更好地了解不同文化,更好地发挥跨文化交际的作用。

总而言之,礼貌是跨文化交际的重要要素,它不仅可以增强两个
不同文化的交流,而且还可以增加相互尊重和信任。

我们要坚持尊重和礼貌的原则,以免损害他人的感情,破坏文化交流的核心价值。

试论跨文化交际中礼貌原则的差异

试论跨文化交际中礼貌原则的差异

3西方 的礼 貌 原 则
早 在 20世 纪 80年 代 , 国 著 名 的语 言 学家 利 奇 ( ec ) 英 L eh 就 从 语 用 学 的 角 度 对 交 际 活 动 中 的礼 貌 原 贝 重新 进 行 了 归纳 和 分
类 , 认 为 礼 貌 原 则 应 由得 体 、 慨 、赞 誉 、谦 虚 、一 致 稻 同 情 他 慷
2汉语 中的礼 貌原 则
中 国 素 有 “ 仪 之 邦 ” 称 华 文 化 经 过 了 数 千 年 的 变 革 礼 之 中
赞扬 ;
( 谦 虚 准 则 : 量 减 少 对 自 己 的 表扬 , 量 增加 对 自 己 的 4) 尽 尽
贬低 :
和 沉淀 有 着 自己 独特 的 韵 味 ,也 形 成 了 有 中 国 特 色 的道 德 规 范 和 礼貌 原 剐 。 北 京 外 国 语 大 学 教 授 顾 日 国曾 对 汉 文化 的礼 貌 性 傲 过 系 统 研 究 。 在 他 的《 貌 、 用 与 文 化 》 1992) 书 中 总 并 礼 语 ( 一
行 ” 重视。 的
文 章 编 号 :6 3 2 ( 0 ) 3 0 2 - 2 1 7 - 1 2 1 0 - 2 3 0 1 1 1
l概 述
语 言作 为 人 类沟 通 的 主 要 交 际 手 段 ,在 人 类 发 展 的 历 史 上 起着极 为重要的作用 , 而礼 貌 作 为 文 明 的 产 物 和 标 志 人 类 的 对
对他人的同情。
准 则 , 认 为 汉 文 化 中 的 丰 貌 原 包括 以 下几 个 方 面 : 他 L
1 呼 准 则 。即 用 适 当的 称 呼 指称 对方 。它 不 仅 有 提 示对 方 . 称
4中西 礼 貌原贝 比较 q

跨文化交际中的礼貌原则

跨文化交际中的礼貌原则

跨文化交际中的礼貌原则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跨文化交流变得越来越普遍,跨文化交流的重要性也越来越凸显出来。

跨文化交际中的礼貌原则是跨文化交流的基础,可以确保有效的沟通,从而促进跨文化交流的成功。

本文将详细探讨跨文化交际中的礼貌原则。

首先,在跨文化交际中,人们应该尊重多种文化,尊重他人的文化习俗。

一种文化可能在某种情况下是很普遍的,但也有可能会在另一种文化中被视为失礼或不可接受的。

举个例子,中国传统礼节中的鞠躬,在很多地方都被视为尊敬和恭敬的表现,但在一些文化中,比如英国,这种表现可能被视为不是很正式的表示方式。

因此,人们应该尊重不同文化中的习俗和礼节,而不是对其他文化中的习俗和礼节持批评态度。

其次,在跨文化交际中,人们需要谨慎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想法。

在不同的文化中,人们对一些观点可能持不同的态度,比如一些观点可能在一些文化中被接受,而在另一些文化中会被视为不恰当或不尊重他人。

因此,人们应该在表达自己的想法时要小心谨慎,以确保不会冒犯到任何一方。

此外,在跨文化交际中,人们应该多问多听,尽量不要过分表达自己的想法。

了解他人的文化历史和习俗,让自己更了解他人,也可以提高跨文化交际的效率。

只有了解他人,才能更好地进行有效的沟通,达到跨文化交际的目的。

最后,跨文化交际中的礼貌原则是无处不在的,不仅仅是跨文化交际中使用的原则,在生活中也是如此。

在进行跨文化交际时,应该更加注重这些礼貌原则,这样才能确保有效的沟通,有效地建立双方之间的关系。

只有尊重他人,才能达到跨文化沟通的最大效果。

综上所述,跨文化交际中的礼貌原则是极其重要的。

尊重多种文化,谨慎表达观点,多问多听,以及尊重他人都是有效的跨文化沟通准则,也是一个有效的礼貌原则。

只有遵守这些原则,人们才能进行有效的跨文化交流,促进跨文化交流的成功。

浅析礼貌原则在英汉跨文化交际中的日常运用

浅析礼貌原则在英汉跨文化交际中的日常运用
认为不能完 全涵 盖会话 中的各种形式 。因此英 国学者 利奇
在 中国文化中礼貌价值观念 的具体形式 是 “ 。 礼” 也就
是 “ 知书达理” 。中国人在交际 的过程 中往往也 注重 面子 的
( e h 从社会 心理 学角度对合作原则做 出了补充 ,提 出了 Le ) c
系统的礼貌原则 ( oi ns r c l) P le esPi i e 。这样合作原 则与礼 t np 貌原则相辅相成 ,共同制约着人们的会话 活动。礼貌原则包


英汉两种文化 的礼貌原则对 比
在英语语用 学研究 中 , 对礼貌的认知是 与间接语 言的使 用 密切相关 的 。在一 定程度上 ,间接与委婉的表达 被认 为是
礼貌的 。95 1 年格莱斯 ( f e提 出了合作原则 ( o pr i 7 G c) i C oe t e av Picp ,C 。 r il P) 解释 了交 际中会话含义是如何产生的 。这一 n e
维普资讯
第 l 3卷 第 3期 20 0 6年 6月
琼州 大 学 学报
Ju a o in z o nv ri or l f o gh u iesy n Q U t
、 1 3 r .1 .No 0 .3 J n .2 0 u e 0 6
浅析礼貌 原则在英汉跨 文化交 际中的 日常运用
括 以下六个准则 :
问题 。一个 人的面子不但关 系到 自己的声望 和尊严 , 也关系 着 自己家族 的荣誉 ,是 自己 获得社会 尊重的体现 。 rw 和 Bo n L v sn ei o 也认为 . 多言语行为本 质上 是威胁面子的 , n 许 讲究
礼貌就是要减轻某些行为给面子带来 的威胁 , 满足人 们的面 子需求 。然 而 B wn和 L vno o r e isn所提 出的面子则包括积极 面子和消极面子 以及 采取相应 的积极策 略和消极策略来满足 这 两方 面各 自的需求 。 虽 然利 奇 ( ec )和顾 日国先生 在对礼貌原则 的论述 L eh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跨文化交际中礼貌原则的差异摘要:语言作为文化交流的工具,被不同的民族赋予了不同的文化内涵。

而礼貌用语作为跨文化交际中重要的工具,应该被学习者认识和了解。

本文列举了一些中西文化背景下的礼貌行为的差异,尤其是从称呼语、问候语、致谢语、道歉、对赞扬语的应答五个方面的异同之处及产生的原因,引起注意以运用于实践,避免文化冲突。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礼貌原则;称呼语;问候语;致谢语A Brief Talk about Different PolitenessPrinciple of Cultural ExchangeAbstract:Language as a tool for cultural exchange, has been given the different ethnic and cultural connotations. Courtesy as a cross-culture communication is very important, particularly in the awareness and understanding by learner. This article lists some differences and causes of five aspects including addressing, greeting, acknowledgement, apology and response of the compliments, attention should be paid on applying practice and avoid cultural conflicts.Key words: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politeness principle; appellation;greeting; acknowledgement;apology;response of the commendation语言学习的范围很广,学习者在语言学习的过程中不仅要注意语法学习,还要注重母语与外语之间的文化差异。

礼貌以言语行动所表现的谦虚恭敬,广泛体现在各种语言中,但是由于民族形成时不同的社会背景和风俗习惯的差异,导致人们对礼貌的界定有着不同的见解。

礼貌原则所维护的是“面子”(face)。

但中西方文化中对于“面子”的认知因历史、社会、宗教等原因不尽相同。

汉文化中因儒家所倡导的“中庸”而使大家在维护面子时更注重维持个体在公众面前的形象,希望获得赞同、夸奖。

而西方文化因受宗教文化的影响主张个性解放,注重个人自由,而使大家在维护面子上更偏向于个体独立,不受外界干涉。

礼貌的存在是客观的,但是礼貌的内涵和意义却是因文化而异的。

因此在进行跨文化交际活动的同时,为了达到最好的交际效果,一定要对文化差异有所认识,以免引起误解。

一、中英文化中的礼貌原则(一)英语文化中的礼貌原则任何交际都是为了沟通,它是交际主体共同实施完成的动作,但是任何主体之间都存在着差异。

美国语言学家Grice针对这一情况提出了合作原则,他认为,只有交际双方遵守一些共同的基本原则,否则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可能会造成双方的误解。

他提出的合作原则如下:1.得体准则(The Tact Maxim):即减少表达有损于他人的观点。

因此要尽量减少他人付出的代价,尽量增大对他人的益处。

减少他人付出的代价,尽量增大对他人的益处。

2. 慷慨准则(The Generosity Maxim):即减少表达利己的观点。

交际中要尽量减少对自己的益处,尽量增大自己付出的代价。

3.称赞原则(The Approbation Maxim):即减少对他人的贬损,多赞扬别人。

4.谦虚原则(The Modesty Maxim):即减少对自己的表扬,多贬低自己,尽量夸大对自己的批评。

5.赞同原则(The Agreement Maxim):即尽量缩小与他人的意见,尽量夸大与他人的相同之处,增加双方的一致。

6. 同情准则(The Sympathy Maxim):即尽量缩小对他人的厌恶,减少自己与别人情感上的对立,尽量扩大对他人的同情[1]。

(二)汉语文化中的礼貌原则顾日国教授在1992年提出了在汉语文化交际中的礼貌原则。

1.贬己尊人准则:指谓自己或与自己相关的事物时要“贬”,要“谦”,指谓听者或与听者相关联的事物是要“抬”“尊”。

2. 称呼准则:要用适当的称呼和对方打招呼,要按照长幼、地位高低的相对应的传统来体现人际交往中的社会关系。

3.文雅准则:要多用文雅的语言,了解各民族之间语言的禁忌语,多用委婉语,避免直接使用可能会使人尴尬的事物。

4.求同准则:指听话人和说话人在诸多方面为求和谐一致,以求达到最佳的交际效果。

5.德、言、行准则:指在行动机上,尽量减少他人付出的代价,尽量增大他人的益处[2]。

二、中英礼貌准则在礼貌用语中的比较中英文化中的礼貌准则大体上都遵循了两种基本模式:其一尽量缩小不礼貌的表达;其二尽量扩大礼貌的表达。

事实上,在交际过程中两者又各具特点。

(一)称呼语各国文化中都有自己特定的称谓系统和使用规则。

一般来说,汉文化中的称谓形式有以下几种:(1)亲属称呼语,包括对自己的亲属,如“爷爷”、“奶奶”等;(2)姓名,包括全名、学名、小名、老/小/大+姓/别名等;(3)通用称呼语,指“同志”、“先生”、“女士”、“小姐”、“老师”等可广泛应用于社会范畴内容或成员的称呼语;(4)职衔,即标志职业或职业的名称;(5)零称呼语,指“喂”、“劳驾”等日常用语或不用称呼语打招呼,或用指听话人所从事的的工作机正在进行的活动称呼对方,如“老师”、“割草的”等。

同汉文化的称谓模式相比,英美文化中的称谓模式主要有两种:(1)称谓词+姓,如称Mary Brown为Miss Brown;(2)名,如Mary。

另外,在交际中,如何根据个人的身份、地位、社会角色来称呼是非常重要的,这是维持人们之间各种关系的重要方式。

在一种语言文化中,有些称呼是礼貌、诚信的,但是在另一种语言文化中却可能不被接受。

因此,我们必须在不同语言文化中对称呼原则加以关注和解释。

在中国,我们有着尊老爱幼的美德,并且把年纪大看做是有资历、有经验的象征。

因此,我们中国人往往在姓的前面或后面加上“老”字表示尊敬,如“老徐”“徐老”等,这个称呼包含的含义,不仅是表示年龄上的差异,同时也表示了尊敬,并且我们可以从这样的称呼(尤其是后者)中了解到此人可能是德高望重的、在某个方面有所成就的人。

在西方文化的价值观里,“老”不是尊称,反而认为是“无所用”之意。

中国人在交往时处处体现尊老爱幼的美德,但对英美人直言其老,恐怕是一种冒犯[3]。

在他们的价值观中,年纪大了以后意味着很多事情不能自己亲历亲为,而是需要别人的照顾,或者来日不多的意思。

对于名为李建军的中国人来说,“建军”和“军”只有在亲密关系中使用,但在英语中,名为Gabrielle White 的人,可被许多人称为Gabrielle或 Gabby, 并不需要十分亲密的关系限制。

西方人乐于称呼他人的名,适用于任何年龄的人群,学生们也称呼老师的名。

因为西方人认为这种形式的称呼显得和蔼可亲。

但在中国,这种行为被认为是没有礼貌和不能容忍的的。

这就是文化差异。

另外,“中国人喜欢以年龄来称呼他人。

为了表示对老年人的尊重,通常在姓氏的前面或者后面加上“老”字,例如:黄老,赵老,老张,老李等。

年长者通常称年轻人为小丁,小陈,即在姓氏的前面加上“小”字。

因为这种形式的称呼可以使人们感到亲切友好,就像是在西方称呼他人名字一样。

然而,对于一个西方年长的女子,如果你在她们的名字前面加上“Grandma”,那她绝不会感到亲切,反而厌恶。

因为西方妇女不喜欢他人提及年龄,尤其是上了年纪的妇女。

他们希望看上去年轻而不是越来越老[4]。

此外,汉语十分注重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因此,英语和汉语非常明显的差异之一就在于对亲戚的称呼。

中国传统家庭中父子为中心。

中国家庭中有着严格的称呼原则,基本上都要遵守“长幼有序、男女有别、亲疏分明”的原则。

年龄的大小、辈分的高低是极为重要的区分依据。

如:姨,姨夫;姑,姑父;叔叔,婶婶;大爷,大娘;舅舅,舅妈;侄子,侄女;外甥,外甥女;爷爷,奶奶;姥姥,姥爷等等。

而在英语中他们不强调父系和母系的区别,因此uncle, aunt, grandma, grandpa, niece, nephew即可基本上把可能的家庭关系涵盖进来。

甚至可以用直呼对方名字的方式来称呼自己的父母或长辈,在他们看来,这是他们亲密关系的体现。

另一种在中文中常见的称呼方式是在姓氏后面加上某人的职位,中国人习惯将职位放到称呼中表示尊敬,如“王经理”,“张老师”等。

在西方,他们习惯直呼其姓名。

而且,在他们的习惯中,有的表示职位的词是不能够用做称呼的。

例如“Good morning,teacher!”这样的英语实际上是不被接受的,是中国式英语。

在英国对老师的的一般称呼方式是:小学及中学:(头衔+姓)或(先生或小姐);大学或学院:(头衔+姓)或(名字);还有,某些职业如教授,医生和上尉这样的头衔,可以单独使用或与该人的姓一起使用。

在称呼语上,汉文化很好的体现了自谦尊人准则,还形成了一套独特的自谦词和尊词,如称自己为“鄙人”、“愚弟”、“小弟”等;称自己的儿子为“犬子”、“小儿”;自己的家为“寒舍”、“舍下”、“陋室”;自己的作品为“拙著”、“拙作”;而称对方为“您”、“您老”、“先生”、“阁下”、“老人家”;对方的儿子为“令郎”;对方的家为“贵府”、“府上”;对方的作品为“大作”、“佳作”、“杰作”。

而在英美文化礼貌准则中却没有上述谦词和尊词,第一人称用“我”、“我的”、通用“I”、“my”或“mine”,而第二人称“你”、“你的”通用“you”,“your”或“yours”。

(二)问候语人们之间经常进行问候的目的是为了建立和保持社会联系,而不是传递信息,因此,公式化的表达形式往往会被用到。

人们见面,尤其是熟人之间,一般要打招呼,以示礼貌。

除了偶尔用手势表达,大多要使用问候语。

但是,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见面用的招呼语大不一样。

在英语中,可用简单的“Hi!”或“Hello!”跟人家打招呼,也可在“Hi”和“Hello”后面加上对方的名字,如:“Hi, Jack!”。

另外,打招呼也可用含有祝愿性质的见面语,如:“Good Morning, Good Afternoon, Good Evening, Good Day, Good Night”等等。

这些问候语在中国人之间很少使用。

中国人在问候别人时常说“你吃过饭了吗?”这只是打招呼的方式,其实并不是真想知道对方是否吃了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