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礼貌原则对比分析 语言学
对中西方礼貌原则差异的研究

对中西方礼貌原则差异的研究引言: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人们对于什么是礼貌行为的理解和实践方式会存在差异。
中西方礼貌原则的差异一直是跨文化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本文将探讨中西方礼貌原则的差异,并分析其背后的文化因素和原因。
一、语言交流方式上的差异1.直截了当VS委婉曲折在交流方式上,西方人更倾向于直截了当地表达自己的意见和要求,而中国人则更善于使用委婉曲折的语言表达方式。
例如,在提出请求时,西方人可能会直接说出自己的需求,而中国人则会通过言外之意或者暗示来表达。
这是因为西方文化注重个人主义和直接性,而中国文化注重集体主义和含蓄性。
2.控制话语VS尊重他人在对话交流中,西方人更倾向于控制话语,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意见,而中国人则更注重尊重他人的意见和寻求共识。
这是因为西方文化强调个人权利和自由,而中国文化注重团队合作和和谐。
二、身体语言上的差异1.空间距离VS亲密接触在身体语言上,西方人更注重个人空间和独立性,在人际交往中保持一定的距离,而中国人则更习惯于亲密接触和身体接触。
这是因为西方文化注重个人边界和自我保护,而中国文化强调亲密关系和集体意识。
2.眼神接触VS礼貌避让在眼神接触方面,西方人注重眼神接触和直视,视对方为尊重的表现,而中国人则注重礼貌避让和眼神轻视,视直视为不礼貌的行为。
这是因为西方文化注重个人权利和表达,而中国文化强调谦逊和尊重。
三、社交场合上的差异1.个人独立性VS社交关系在社交场合上,西方人更注重个人独立性和私人空间,更倾向于进行面对面的、深入的一对一交流,而中国人则更注重社交关系和社交网络,更愿意进行团体交流。
这是因为西方文化注重个人表达和独立性,而中国文化强调群体合作和社会关系。
2.时间观念VS灵活安排在时间观念方面,西方人注重准时性和时间管理,更愿意按照计划和日程安排行事,而中国人则更注重灵活安排和相互关照。
这是因为西方文化强调效率和个人时间,而中国文化强调灵活性和团队时间。
结论:中西方礼貌原则的差异存在于语言交流方式、身体语言和社交场合等方面。
礼貌原则

一、中西方礼貌原则概述美国语言学家
Grice(1967)提出了著名的言语交际中的会话合作原则(c00pemtive
nciple)。他认为在所有的语言交际中,说话人与听话人都有一种默契和合作,使整个谈话过程所说的话符合交谈的目标和方向。其内容体现为合作原则的四准则:量的准则、质的准则、关系准则和方式准则。英国语言学家IJeech于l983年在G
1.贬己尊人准与谦虚准则
谦虚准则相当于汉语中贬己尊人准则的一部分,即以贬己来抬别人,指以尽量缩小对自己的标榜为准则。然而汉英礼貌原则由于产生于不同的文化背景,所以在跨文化语用研究中,对于同样的礼貌现象会存在不同的解释和反应。在汉语言文化中,贬己尊人准则是核心。在谈到自己或和自己有关的事的时候要“贬”要“谦”,而谈到听者或者和听者有关的事的时候就要“抬”要“尊”。“谦虚”是中国人的美德,但是中国人的“谦虚”与Leech提到的谦虚准则在本质上是不同的。汉语中经常听到“一点薄礼,略表心意,不成敬意”、“粗茶淡饭请海涵”、“鄙人拙见”、“不敢当”等类似的客套话,真正把对自身的贬损夸大到最大程度,以此来表示礼貌。西方社会的人们馈赠礼物时,会直接表达自己精心挑选的礼物得到对方喜欢、欣赏的希望,如“Ithinkit
三、中西礼貌差异的渊源
在跨文化交际中,交际双方享有不同的文化系统和礼貌用语系统,由于文化障碍所导致的信息误解,使得交际中经常出现礼貌用语的语用失误。其根源在于不同的文化对于礼貌原则的理解和遵循程度是不同的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文化价值差异
中西方两种文化有着不同的礼貌评判标准。我国素有文明古国、礼仪之邦之称,长期以来提倡“礼”的精神思想。“礼”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个重要组成部分。“谦虚”是中国人的美德,中国人的“谦虚”主要体现在“卑己尊人”上,这是在中国特定的文化环境下“礼”在交际中的具体体现,意味着贬低自己,抬高别人。汉文化重视谦逊准则,而西方文化则突出得体准则,认为欣然接受对方的赞扬可以避免损害对方的面子,是礼貌的。因此,西方人对恭维往往表现出高兴与感谢,采取一种迎合而非否定的方式,以免显露出与恭维者不一致,令人难堪。中国人则大都习惯否认,提倡“谦虚”和“卑己尊人”,但这种做法却会给西方人带来面子威胁。中国人使用语言进行交际更重要的是维系人际关系,形成和谐社会。而西方人注重的是利用语言来表现个体的存在和价值。
从中西方礼貌原则的差异看跨文化语用原则

从中西方礼貌原则的差异看跨文化语用原则[摘要] 礼貌原则是中西方语用学研究的重要内容。
本文着力介绍了以利奇为代表的西方礼貌原则,并介绍了汉语的礼貌原则,由此探讨中西方礼貌原则的差异,并进一步指出合作原则可以看成是跨文化语用的最高原则。
[关键词] 礼貌原则;差异;跨文化语用;合作原则跨文化语用学是近20年来发展起来的,而且发展得很快的一个新的语用学分支。
这一领域的学术成果在语言教学、文化对比研究以及跨文化言语交际中被普遍认可。
其中,礼貌原则的研究是近几十年来语用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并对跨文化语用学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一、利奇的礼貌原则英语著名语言学家利奇为了弥补格赖斯会话合作原则的不足而提出了礼貌原则。
利奇认为,格赖斯的会话合作原则虽可解释话语意义与言外之意之间的关系,但不能充分解释为什么人们既要遵守合作原则又要违背合作原则的语言现象,所以利奇从社会心理学角度提出了他的会话交际礼貌原则。
他的礼貌原则分为六个准则:(1)策略准则(得体准则);(2)慷慨准则;(3)赞扬准则;(4)谦虚准则;(5)赞同准则;(6)同情准则。
利奇的礼貌原则是以英语国家文化或西方文化为背景提出来的,这些理论在多大程度上具有普遍性,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和质疑。
维特根斯坦(1991)在评价言语行为理论时曾说塞尔等人的会话逻辑理论都认为美国白人的说话方式代表了人类一般的说话方式。
他的这一评价其实也同样适用于礼貌原则。
利奇本人也意识到了这一点,他在他的《语用学原则》一书中说:“本章对这一论题未论述的另一方面是与人际修辞有关的不同语言和文化的类型研究。
至今我们对不同文化间在这一方面的了解是带有趣闻轶事性质的,比如有这样的观察:有的东方文化国家(比如说中国和日本)比西方国家更强调‘谦虚准则’,英语国家则更强调‘得体准则’和‘讽刺准则’。
”由此看出,利奇并未对东方文化进行过详细考察,那么他由西方文化背景得出的礼貌原则对其他文化的适应性是值得怀疑的。
试论中西方礼貌原则的差异

研 究, 最 早 源 于 英 国哲 学 家奥 斯 汀 f J . A u s t i n 1 在2 0世 纪6 O年 代 所提 出的 言 语 行 为 理 论 言 语 行 为理 论 认 为 人 们 讲 一 句 话 就 是 在 执 行 某 种 言语 行 为 . 这 些 言 语 行
为遵 守一 定的规则. 而 且 正是 这 些 规 则 使 言 语 行 为 成
与 建 筑 以及 时 尚设 计 大 师 直接 对 话 表 现 了得 。 力证 自 者也 进 行 了加 译 。 己绝 非 “ 花瓶 ” 。 结论 : 必 须要 重视 文化 对 翻 译 的 影 响 .如 何 克 服 文 化 差 女馒 林志玲 ( I J ・ 手一 l J、 /) c l 二 I 柬莞 闲加 才 , L r 芸 街 先锋 跨 界 之 夜 ( 桨 界 老超 之允 芸 街 异 ,将 原 文 的 意 思 完 整 的 甚 至 是 艺 术 的 富有 语 言 美感 先 锋 夜 ) J 活勤 c 二出席 L、 有 名 建 集及 7 7 y j 的传 达 给 读 者 , 是 每 一 个 翻 译 者 需要 努 力 的 方 向 。必 须 / 、 于 一 对一 舌 才 觉 老见 世 、 自分 要 在 充 分 了解 两 国语 言 和 文 化 的基 础 上 对 语 言进 行 加 r 挡饰 r J J e 0 、 二 匕 老言 正 明L 。 工和编译 , 才 能 真 正 把 原 文 的语 境 . 语 感 和 情 感 传 达 给 花 瓶 在 中文 中 , 除 了 实 物 的 花瓶 意 外 . 我们 经常用 读 者。 这 样 才 能 实现 跨 文 化 的 交 流 。 才能更好的促进 两 它 来 形 容 只 有 外 貌 没 有 真 才 实 干 或 者 没 有 内 涵 的 女 个 语 言 社 会 的人 员 的 互 相 理 解 和 友 好 往 来 。 只 有 这 样 子 。尤 其 在 演 艺 界 , 经 常 用花 瓶 来 形 容 长 的 漂 亮 但 没 有 才 能 让 文 化 本 身 也得 到 交 流 和 传 播 。 才 能 在 跨 文 化 交 演 技 或 者 才 华 的 女 艺人 。在 这 里 我 们 就 不 能 直 接 把 花 际 中避 免 冲 突 , 实现 共 同进 步和 繁 荣 。 瓶 给 翻 译 成 日语 , 而是 通 过 解 释 这 个 花 瓶 的 徒 有 其 表 参考文 献 : 不过是 个“ 装饰 品” 的 内 涵 来 向 日本 的 读 者 传 达 原 文 的 【 1 ] E . B . T y l o r , O n a Me t h o d o f I n v e s t i g a t i n g t h e D e —
礼貌原则视角下的中西方语用差异对比研究

目录中文摘要 (I)Abstract (II)目录.......................................................................................................................... I V 绪论. (1)第一章礼貌原则 (3)第一节礼貌的定义 (3)一、西方学者对礼貌的定义 (3)二、中国学者对礼貌的定义 (3)三、小结 (4)第二节中西礼貌原则概述 (4)一、礼貌原则的定义 (4)二、西方学者关于礼貌原则的研究 (5)三、中国学者关于礼貌原则的研究 (10)四、中西方礼貌原则比较 (12)第二章礼貌原则视角下的中西语用差异的具体表现 (15)第一节中西方表称谓语的语词语用差异的具体表现 (15)一、人称代词 (15)第二节中西方表称赞与谦逊的语词语用差异的具体表现 (23)第三节中西方表致谢与道歉的语词语用差异的具体表现 (27)一、中西方致谢的语用差异的具体表现 (27)二、中西方道歉的语用差异的具体表现 (31)第四节中西方表邀请与接受的语词语用差异的具体表现 (32)一、中国邀请与接受的表达方式 (32)二、西方邀请与接受的表达方式 (34)第三章中西礼貌原则的语用差异产生的原因 (37)第一节中西方等级观念的差异 (37)第二节中西方家庭观念与结构的差异 (38)第三节中西方时间观念的差异 (39)第四节中西方谦虚与自贬的差异 (40)第五节中西方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的差异 (41)第六节中西方隐私与态度热情的差异 (42)第七节中西方直接与坦率的差异 (43)第四章礼貌原则的不足与修正 (44)第一节贬己尊人准则的不足与修正 (44)第二节文雅准则的不足与修正 (47)第三节称呼准则的不足与修正 (49)第四节本章总结 (50)第五章研究礼貌原则视角下的中西表达方式的启示 (53)第一节研究礼貌原则对跨文化交际的启示 (53)第二节研究礼貌原则对外语教学的启示 (54)结语 (56)注释 (58)参考文献 (59)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61)致谢 (62)绪论礼貌在日常的生活中是一个十分普遍的行为。
中西礼貌原则对比分析 汉欣慧

中西礼貌原则对比分析汉欣慧发表时间:2016-06-20T16:59:20.440Z 来源:《教育学文摘》2016年6月总第195期作者:汉欣慧[导读] 礼貌原则是人们顺利进行言语交际的基础,在不同文化中具有不同的特点。
◆汉欣慧兰州大学外国语学院甘肃兰州730000摘要:礼貌原则是人们顺利进行言语交际的基础,在不同文化中具有不同的特点。
本文通过中西方有关礼貌的理论研究,阐释了中西方礼貌原则的内涵,同时对比分析了彼此间的差异,并就此提出了一系列的应对策略,以此来减少跨文化交际中可能出现的语用失误,最终达到理想的交际效果。
关键词:礼貌原则文化背景价值取向语用差异在语用学界,礼貌已被公认为一种常见的语用现象。
语用学探讨的礼貌问题,主要是研究各个语言集团的成员在何种场合遵守何种礼貌原则,并运用何种言语手段来显示自己的文明礼貌程度。
国外关于礼貌的研究,最早源于英国哲学家奥斯汀(J.Austin)在20世纪60年代所提出的言语行为理论。
言语行为理论认为人们讲一句话就是在执行某种言语行为,这些言语行为遵守一定的规则,而且正是这些规则使言语行为成为可能。
其后,美国哲学家格莱斯(H.P.G rice)又进一步发展了奥斯汀的理论,提出了会话合作原则。
对此,英国语言学家利奇(G.N.Leech)又提出了“礼貌原则”,使格莱斯的合作原则理论得到进一步的完善,从而为语用学的发展开辟了新的篇章。
在我国,这方面的研究主要以顾曰国提出礼貌原则和徐盛桓的新礼貌原则构想为主要代表。
一、西方特色的礼貌原则1.策略准则(tact maxim):尽量减少他人付出的代价,尽量增大对他人的益处。
2.慷慨准则(generosity maxim):尽量减少对自己的益处,尽量增大自己付出的代价。
3.赞扬准则(approbation maxim):尽量缩小对他人的批评,尽量增强对他人的赞扬。
4.谦虚准则(modesty maxim):尽量缩小对自己的标榜,尽量放大对自己的批评。
浅析语用学中的礼貌原则优秀7篇

浅析语用学中的礼貌原则优秀7篇中西方礼貌原则对比分析语言学篇一中西方礼貌原则对比分析不同文化类型中的“礼貌原则”存在着差异,这些差异在礼貌用语中有充分的体现。
礼貌是对比语言学中语用对比研究一个不可忽略的问题,在迥异的中西方文化中更是如此。
中西方两种文化的礼貌原则有着较大的差异,了解这种差异对我们的现实生活具有指导意义。
一、中西方“礼貌原则”的理论研究1.西方文化中的礼貌概念西方“礼貌”理论中较有影响的理论框架当属Brown & Levinson的“面子论”及Leech的“礼貌原则”。
两种理论对礼貌的内涵及外延作了较为系统深刻的研究,对不同文化领域的礼貌研究都有一定影响和借鉴意义。
Brown&Levinson的“面子”概念建立在Gofman的定义基础上。
根据Gofman的理论,面子对每一个人来说是最神圣的、不可侵犯的,对每一个交际者来说是最基本的、不容忽视的。
但Brown&Levinson的面子概念更为具体,他们认为所有理性的社会成员都具有面子。
他们根据个人需要把面子分为两类:消极面子(negative face),即个人拥有行动自由、不受干涉的权利;积极面子(Positive face),即个人的正面形象或“个性”包括希望这种自我形象受到赞许的愿望。
面子有双层性,而且构成面子的双方面是相互矛盾的。
在交往时,一方面我们需要与对方有所关联,或者关注对方,并且要向对方表示出我们的关注。
面子的“关联”方面就是积极面子,Levinson把它称之为积极礼貌(Positive politeness)。
“积极面子”所常用的语篇方略是:恭听对方谈话,对其表示兴趣,表示与对方有共同之处,相互以名字称呼等。
如:“Agree,I have always believed that,too.”另一方面,我们要维护一定的独立性,并且向对方表示我们也尊重他们的独立需求。
面子的“独立”方面就是消极面子,Levinson把它称之为消极礼貌(negative politeness)。
中西文化中礼貌用语的对比研究

中西文化 中礼貌用语的对比研究
王春 娜 ( 郑州旅 游职业 学院 ,河南 郑州 4 5 0 0 0 0)
摘 要:礼貌用语作为人 际交往 的基础 ,往往起 着决定性 的作 用。随着科技 的进步 ,人类独立性的增强,人 与人之 间也越 来越冷漠 .越需要礼貌用语来拉 近人们 的距 离。本文重点对 中西方文化 间的一些礼貌 用语之 间的差异进行 了阐述 ,旨 在 指出了解这些差异使 我们不仅 能加 深对不同民族文化 的印象,更能促进 中西方文化
一
( 二 )中西方文化中社交称谓语的对 比 分 析
般看来 , 社交称谓语具 体是指非亲属 成员之 间的称谓 习惯。如果从社会语言学的 角度分析来看 , 社交称谓是-f q 带有丰富文 化 内涵 的交际课程 ,从某种程度上讲可 以视 为是权势 性与平等性的象征。 在人际交往的 过程 中,由于交往的双方关系不同,因此就 决定了所使用 的称谓也不同。 在对职业 、职务的称谓语 中,中方文化 在很大程度上偏 向 “ 权势性 ”关系。中方文 化 中往往会用师傅 、医生 以及老师这三种称
客人面前拆礼物的。而在国外,当接收到别 人 的礼物时 ,他们第一反应 是感到惊喜并且 说t h a n k y o u ,随后 当着客人的面拆开礼物, 并再次表示感谢。其实这两种 回答在语义和 语用上是一致的,这充分体现 了得体原则 的 精义 中国人的回答 并非拒绝,只是不值一 谢 ,这是受 中国传统文化 的影响而 已。 ( 二 )恭维场景 中中西方礼貌用语 的差 异 对 比 通 常 ,按照 中国人 赞美别人 的 原则来 看 ,他 们在赞 美别人 时往往 表现 的特 别谦 虚 ,比如别人对你 的衣着 的赞美,国人往往 句 哪里哪里来表示谦虚,而英语 中则大方 的 回 应对 方 t ha n ky o u ,对 于 国 人 的 态度 ,礼 貌用 语的差异 可 能会 使得外 国人觉 得 国人 有 点 矫情 了 。 ( 三 )餐桌礼仪 中中西方礼貌用语 的对 比差异 在美 国的家 庭中如 果客人 吃光 了所 有 的饭菜,主人会感到非常 的高兴 , 这表示主 人的饭菜可 口,无疑是对主人厨艺的赞美 。 然而在中国,国人 比较好 客,酒逢知己千 杯 少,桌子上 的酒一杯接一杯 ,布菜也是一道 又一道,客人往往不喝不行 ,不吃不行。这 是 由于中国人的人 际关系 比较亲近 , 人 的独 立性小的缘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西方礼貌原则对比分析
不同文化类型中的“礼貌原则”存在着差异,这些差异在礼貌用语中有充分的体现。
礼貌是对比语言学中语用对比研究一个不可忽略的问题,在迥异的中西方文化中更是如此。
中西方两种文化的礼貌原则有着较大的差异,了解这种差异对我们的现实生活具有指导意义。
一、中西方“礼貌原则”的理论研究
1.西方文化中的礼貌概念
西方“礼貌”理论中较有影响的理论框架当属Brown & Levinson的“面子论”及Leech的“礼貌原则”。
两种理论对礼貌的内涵及外延作了较为系统深刻的研究,对不同文化领域的礼貌研究都有一定影响和借鉴意义。
Brown&Levinson的“面子”概念建立在Gofman的定义基础上。
根据Gofman的理论,面子对每一个人来说是最神圣的、不可侵犯的,对每一个交际者来说是最基本的、不容忽视的。
但Brown&Levinson 的面子概念更为具体,他们认为所有理性的社会成员都具有面子。
他们根据个人需要把面子分为两类:消极面子(negative face),即个人拥有行动自由、不受干涉的权利;积极面子(Positive face),即个人的正面形象或“个性”包括希望这种自我形象受到赞许的愿望。
面子有双层性,而且构成面子的双方面是相互矛盾的。
在交往时,一方面我们需要与对方有所关联,或者关注对方,并且要向对方表示出我们的关注。
面子的“关联”方面就是积极面子,Levinson把它称之为积极礼貌(Positive politeness)。
“积极面子”所常用的语篇方略是:恭听对方谈话,对其表示兴趣,表示与对方有共同之处,相互以名字称呼等。
如:“Agree,I have always believed that,too.”另一方面,我们要维护一定的独立性,并且向对方表示我们也尊重他们的独立需求。
面子的“独立”方面就是消极面子,Levinson把它称之为消极礼貌(negative politeness)。
实施消极面子的方略主要有:最低限度地推测别人的需求和兴趣,不把自己的意见强加于人,给别人以充分选择的余地。
比如向别人建议时,可能会说“I’d enjoy going out for coffee,but I imagine you are very busy.”实施消极面子的所用方略的关键是不强加于人,使对方享有充分的自由和独立。
在现实生活中,交际行为大都是威胁面子的,有时威胁积极面子,比如对别人的观点看法表示反对,抱怨或指责他人工作干得不好,有时说不敬的话或忌讳语电是对积极面子的威胁,这是因为说话者不顾及他人的社会价值。
有时一些行为会威胁消极面子,比如命令、请求等,如果对方按照命令或请求去做,就等于他自己的行为自由受到了阻碍,受到了别人的强加。
为了避免或减少对面子的威胁,并使正常交际进行下去,说话者要为自己和对方的面子做出一定的努力,这就是礼貌。
2.中国文化中的礼貌概念
许多中国学者对礼貌现象也进行了研究,并提出自己的观点与理论。
顾日国先生在《礼貌、语用与文化》一文中认为中国传统意义上的“礼貌”包含四个基本概念:尊敬、谦虚、热情、文雅(respectfulness,modesty,attitudinal,
warmth and refinement)。
尊敬是个人积极肯定别人的面子、社会地位;谦虚可以被看作是贬低自己的另外一种说法;热情是个人对别人表现出友好、关心;文雅是选用雅语,禁用秽语。
何兆熊认为与B&L的面子相比,“尊敬”概念相当于尊重列方的积极面子;“谦虚”概念广义上来讲在不同文化里都蕴涵有此含义,但如把它解释为“贬低自己”则只有在中国文化里独具;“热情”概念在Brown&Levinson看来侵犯了他人的自由,并威胁他人的消极面子,但在现代汉语里却并不被认为是威胁面子;“文雅”概念代表的是礼貌的规范性,尽管礼貌具有普遍性,但他们并没有提到“文雅”这一概念。
在这四个基本概念的基础上,再结合Leech的礼貌原则,顾先生提出了适合于现代汉语的几条准则:贬己尊人准则,称呼准则,文雅准则,得体准则,慷慨准则,求同准则和德、言、行准则。
二、中西方礼貌原则的宏观比较
礼貌是“典型人”(Model Person)为满足面子需求所采取的各种理性行为,这种典型人所具有的面子是每一个社会成员意欲为自己挣得的那种在公众中的个人形象。
它分为不希望别人强加于自己,自己的行为不受别人的干涉、阻碍,而后者则是指希望得到别人的赞同、喜爱。
英语文化似乎更加偏重于个人主义、独立、隐私,不希望别人过多地干预自己的生活,而这种文化氛围使英国人或美国人更加在意自己的消极面子。
在中国,我们则强调集体主义、合作精神。
在某种程度上为了实现合作或团结,称赞对方屡试不爽。
因此积极面子在中国文化中更为盛行。
Grice提出了“合作原则”,较好地解释了语义与语力之间的关系。
但Leech认为,这种做法无法说清在现实生活中人们为何要在语言表达中采用间接方式。
于是他提出“礼貌原则”(Polite.heSSPrinciple)来拯救“合作原则”。
(1)策略准则(Tact Maxim):尽量减少他人付出的代价、尽量增大对他人的益处;
(2)慷慨准则(Generosity Maxim):尽量减少对自己的益处、尽量增大对他人的益处;
(3)赞扬准则(Approbation Maxim):尽量缩小对他人的批评、尽量增加对他人的赞扬;
(4)谦虚准则(Modesty Maxim):尽量缩小对自己的标榜、尽量夸大对自己的批评;
(5)赞同准则(Agreement Maxim):尽量缩小对他人的不同意见、尽量夸大与他人的相同意见;
(6)同情准则(Sympathy Maxim):尽量缩小对他人的厌恶、尽量扩大对他人的同情。
诚然,Leech的礼貌原则之精神是建立在以英语文化为主的西方文化之上的,忽视了东方礼貌文化的特殊性。
的确,中国是礼仪之邦,中国人也十分注重礼貌,但伴
随礼貌,中国人特讲究“客气”一番,或贬低自我褒赞他人。
西方人,尤以英国人为代表,似乎无暇“客气”。
所以中国的礼貌源远流长,颇具有中国特色。
顾日国曾经撰文归纳了五个中国式的礼貌原则:
(1)“自卑而尊人”与贬己尊人准则;
(2)“上下有义,贵贱有分,长幼有等”与称呼准则;
(3)“彬彬有礼”与文雅准则;
(4)“脸”、“面子”与求同准则;
(5)“有德者必有言”与德、言行准则。
三、中西方礼貌的文化差异
1.中西方礼貌内涵的差异
从传统意义上说,中国社会是以差序格局为主要取向的社会结构,“礼”的基本精神是天地人伦的上尊下卑。
不论王公贵族、平民百姓,都必须以“礼”为标准,把自己的行为限制在“礼”所允许的范围之内。
可以说“礼”是维系“上尊下卑”等级秩序和亲疏关系的根本。
从这个意义上讲,中国社会中,作为“礼”的衍生物——礼貌原则,与西方的礼貌原则有着本质上的区别。
中国社会的礼貌原则如同“礼”的基本精神一样,强调“别”,在很大程度上是等级差别的标志。
2.礼貌准则选择侧重上的差异
在Leech的礼貌原则中,策略准则是最重要的,是人们交际时最经常采用的准则,它构成了英语语言文化礼貌原则的核心。
在西方社会,个人利益、个人权力、隐私等都被当作是神圣不可侵犯的,所以,人们之间,哪怕上级对下级,父母对子女,教师对学生实施“指示性”言语(诸如请示、命令、警告、建议、劝告等)行为时,人们必须遵循策略准则以减少对别人消极面子的威胁,或尽量减少语气的强迫性。
然而,中国的传统来看,人们的行为是受社会期望所制约的。
有些人有权力,或适合向别人提出命令、要求、建议、劝告、提醒、威胁、警告等等;而有些人只能处在无条件地接受或完成这些行为的地位。
正所谓上下有义、贵贱有分、长幼有序。
譬如,通常只有长者对幼者,上级对下级,教师对学生,父母对子女,老板对雇员实施“指示性”言语。
反之则不妥,被当成不礼貌的表现。
3.中西方表达礼貌的方式上的差异
(1)恭维与应答。
恭维语是一职多能的社会言语行为,即在日常生活交往的不同社会环境中可以完成不同的功能。
根据国内外学者的调查,英语恭维语除表示欣赏外,其主要的功能是协同交往双方关系的“一致性”,交际者采用积极礼貌的方略。
而汉语恭维语的功能主要集中在:使对方感觉良好;欣赏;利用他人。
(2)邀请与接受。
中国人通常采用螺线型思维模式,话语整体结构包括多次话轮转换,经过谈话双方多次协商之后,才能完成一个交易。
这种情况在邀请与接受邀请的礼貌会话中体现得尤为明显。
邀请人往往三番五次地邀约,以示真心实意,这体现了
中国传统礼貌的热情准则。
而受邀请人推三托四,邀请人一再坚持。
一方面,受邀请人要一再试探对方是否真心,是否只是礼节性的邀请,而非真实邀请。
过早接受邀请则会有失于礼节;另一方面,只有一再坚持,才能体现自己的诚意,因此邀请方和受邀请方经常要经过屡次协商才达成一致。
中国社会正在发生着大变革,随着对外交流的进一步扩大,中西方礼貌文化差异渐渐受到人们的重视。
礼貌是一面镜子,反映了语言与社会、文化的关系。
如何有效地运用礼貌原则达到成功的言语交际和沟通,取决于对东西方文化差异的认识。
只有了解和理解了这些文化因素的差异,并且具有成功地与其他文化成员交流的真诚愿望,才能最大限度地克服这种差异制造的交流障碍,进而剔除本民族文化中的糟粕,吸收外来文化的精华,促进文化重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