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文化中的礼貌原则差异
中西社会礼貌原则及其差异分析

礼貌是各社会共有的普遍现象,是人类文明的标志,是人们普遍推崇的一种社会美德,它也是维系人类和谐的工具和手段。
因此,了解并研究中西礼貌原则差异对减少双方误解, 交际顺利进行具有理论和实践意义。
一、中西方文化中的礼貌原则礼貌在人类社会中具有普遍性, 但关于礼貌语言问题, 国内外学者分别从社会语言学、心理语言学、语用学、修辞学等角度提出了不少理论模式和研究方法。
(一)西方文化中的礼貌原则。
早在20世纪50年代, 美国学者戈夫曼(Erving Goffman) 就从戏剧的观点提出了“面子行为理论”(贾玉新,1997),建立了礼貌模式。
他认为, 人们的行为分为前台行为和后台行为二种。
“脸面” 是人类行为准则之一, 渗透于人际行为之中。
很显然,“面子功夫”是作给其他人看的“前台”行为。
Goffman 同时指出,面子对于每个人都是神圣不可侵犯的,是人们在交际中都很关注的重要因素。
面子的需求是相互的,一个人要想自己不丢面子,最保险的办法是不去伤害他人的面子。
20世纪60年代, 美国语言哲学家Grice (1975)在Austin和Searle的言语行为基础上提出了会话合作原则, 该原则认为人们在所有会话中都应遵循质量, 方式和相关的四个准则。
合作原则提出后, 针对人们在会话中时常出现的故意违背某一准则的情况, Grice又增加了一条会话含义与之补充。
然而, Grice 的会话合原则与会话含义仍不能对语言本身的意义和语言的言外之力做出充分的解释。
koff (1972,1973,1975,1977) 在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提出礼貌三规则:规则一:不要强加于人;适用于交际双方权势和地位不均等的场合, 如学生和老师, 雇主和雇员之间;规则二:给对方留有余地和空间;适用于交际双方权力地位平等, 但社会关系不密切的场合, 如商人与顾客;规则三:增进双方的友情;适用于好友, 恋人之间。
koff 的礼貌准则由于提出较早, 在范围上, 系统性上都较为笼统, 未能引起足够重视。
中西方礼貌原则对比分析 语言学

中西方礼貌原则对比分析不同文化类型中的“礼貌原则”存在着差异,这些差异在礼貌用语中有充分的体现。
礼貌是对比语言学中语用对比研究一个不可忽略的问题,在迥异的中西方文化中更是如此。
中西方两种文化的礼貌原则有着较大的差异,了解这种差异对我们的现实生活具有指导意义。
一、中西方“礼貌原则”的理论研究1.西方文化中的礼貌概念西方“礼貌”理论中较有影响的理论框架当属Brown & Levinson的“面子论”及Leech的“礼貌原则”。
两种理论对礼貌的内涵及外延作了较为系统深刻的研究,对不同文化领域的礼貌研究都有一定影响和借鉴意义。
Brown&Levinson的“面子”概念建立在Gofman的定义基础上。
根据Gofman的理论,面子对每一个人来说是最神圣的、不可侵犯的,对每一个交际者来说是最基本的、不容忽视的。
但Brown&Levinson 的面子概念更为具体,他们认为所有理性的社会成员都具有面子。
他们根据个人需要把面子分为两类:消极面子(negative face),即个人拥有行动自由、不受干涉的权利;积极面子(Positive face),即个人的正面形象或“个性”包括希望这种自我形象受到赞许的愿望。
面子有双层性,而且构成面子的双方面是相互矛盾的。
在交往时,一方面我们需要与对方有所关联,或者关注对方,并且要向对方表示出我们的关注。
面子的“关联”方面就是积极面子,Levinson把它称之为积极礼貌(Positive politeness)。
“积极面子”所常用的语篇方略是:恭听对方谈话,对其表示兴趣,表示与对方有共同之处,相互以名字称呼等。
如:“Agree,I have always believed that,too.”另一方面,我们要维护一定的独立性,并且向对方表示我们也尊重他们的独立需求。
面子的“独立”方面就是消极面子,Levinson把它称之为消极礼貌(negative politeness)。
对中西方礼貌原则差异的研究

对中西方礼貌原则差异的研究引言: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人们对于什么是礼貌行为的理解和实践方式会存在差异。
中西方礼貌原则的差异一直是跨文化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本文将探讨中西方礼貌原则的差异,并分析其背后的文化因素和原因。
一、语言交流方式上的差异1.直截了当VS委婉曲折在交流方式上,西方人更倾向于直截了当地表达自己的意见和要求,而中国人则更善于使用委婉曲折的语言表达方式。
例如,在提出请求时,西方人可能会直接说出自己的需求,而中国人则会通过言外之意或者暗示来表达。
这是因为西方文化注重个人主义和直接性,而中国文化注重集体主义和含蓄性。
2.控制话语VS尊重他人在对话交流中,西方人更倾向于控制话语,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意见,而中国人则更注重尊重他人的意见和寻求共识。
这是因为西方文化强调个人权利和自由,而中国文化注重团队合作和和谐。
二、身体语言上的差异1.空间距离VS亲密接触在身体语言上,西方人更注重个人空间和独立性,在人际交往中保持一定的距离,而中国人则更习惯于亲密接触和身体接触。
这是因为西方文化注重个人边界和自我保护,而中国文化强调亲密关系和集体意识。
2.眼神接触VS礼貌避让在眼神接触方面,西方人注重眼神接触和直视,视对方为尊重的表现,而中国人则注重礼貌避让和眼神轻视,视直视为不礼貌的行为。
这是因为西方文化注重个人权利和表达,而中国文化强调谦逊和尊重。
三、社交场合上的差异1.个人独立性VS社交关系在社交场合上,西方人更注重个人独立性和私人空间,更倾向于进行面对面的、深入的一对一交流,而中国人则更注重社交关系和社交网络,更愿意进行团体交流。
这是因为西方文化注重个人表达和独立性,而中国文化强调群体合作和社会关系。
2.时间观念VS灵活安排在时间观念方面,西方人注重准时性和时间管理,更愿意按照计划和日程安排行事,而中国人则更注重灵活安排和相互关照。
这是因为西方文化强调效率和个人时间,而中国文化强调灵活性和团队时间。
结论:中西方礼貌原则的差异存在于语言交流方式、身体语言和社交场合等方面。
中西文化中的礼貌探究

内容摘要
尽管中西方文化在礼貌用语上存在许多差异,但它们也有一些相似之处。例 如,中西方文化都注重家庭的重要性。在东方文化中,家庭被视为社会的核心单 元,而在西方文化中,尽管家庭观念不如东方强烈,但仍然被视为重要的社会单 位。
内容摘要
此外,中西方文化都讲究实用性和效率。在东方文化中,人们注重细节和过 程,而在西方文化中,人们更加结果和效益。最后,中西方文化都注重形象表达。 在东方文化中,人们注重言辞和举止的文雅得体,而在西方文化中,人们也注重 语言的恰当性和表达的清晰度。
2、社交礼仪:在社交礼仪方面,中西方的差异也尤为显著。中国人注重群体 和谐,强调集体主义,因此在社交场合中,尊重他人的意愿和感受是十分重要的。 而西方文化更强调个人主义,因此在社交场合中,个人的权利和自由往往会得到 更多的重视。
一、中西文化中的礼貌差异
3、餐桌礼仪:在餐桌礼仪方面,中西方的差异也非常明显。中国注重排场和 面子,餐桌上的菜肴数量和种类都十分丰富。而在西方,餐桌礼仪更注重实用和 简洁,食物的分量适中,不会浪费。
中西跨文化礼貌用语是指在中西方文化交流过程中,双方为表达尊重、友好 而使用的言语和行为。礼貌用语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更是一种文化传承和社会 交往的方式。在跨文化交流中,恰当的礼貌用语能够化解文化冲突,拉近双方距 离,促进沟通与合作。
二、中西跨文化礼貌用语的特征 分析
1、表达方式
1、表达方式
中西方文化在礼貌用语的表达方式上存在差异。中国人注重委婉、谦虚,往 往采用间接、含蓄的方式表达礼貌;而西方人则更倾向于直接、坦率的表达方式。 例如,中国人受到表扬时,通常会表示自己的不足或他人的优点,以示谦虚;
内容摘要
总之,礼貌用语在中西方文化中都占据着重要的地位。由于历史、社会制度、 宗教信仰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中西方文化在礼貌用语上存在着许多差异。然而, 它们也有一些相似之处。为了更好地进行跨文化交流,我们应当了解并尊重不同 文化之间的差
中西方文化礼貌原则内容

中西方文化礼貌原则的对比与理解礼貌原则在任何文化中都是人际交往的核心。
它不仅代表着对他人的尊重,也是建立和维护和谐关系的基石。
在东方与西方的文化背景中,礼貌原则各自有着独特的内涵与表达方式。
通过比较的方法,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这两种文化中的礼貌原则。
首先,在定义上,中西方都强调礼貌作为一种基本道德规范的重要性。
然而,在具体表达上,双方存在微妙的差异。
西方的礼貌更强调个体与个体之间的互动,而东方的礼貌则更注重个体与群体之间的关系。
这种差异反映了东西方文化对于个体与社会关系的不同理解。
在礼仪方面,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尤为明显。
例如,在见面和道别时,西方人通常采用握手的方式,而东方人则更倾向于鞠躬或点头。
这种礼仪的不同不仅仅是一种形式,它也反映了双方对于人际交往距离的不同理解。
此外,在赞扬方面,西方人倾向于直接表达,而东方人则更为谦虚,避免过于夸大的言辞。
再来看礼节习惯,东西方的差异也十分显著。
在公共场合,西方人注重个人空间,而东方人则更注重群体和谐。
这种差异在言谈举止中也有所体现。
例如,西方人更强调个人的独立和平等,而东方人则更注重社会秩序和群体和谐。
交际用语方面也存在差异。
例如,“谢谢”在英语中是表达感激之情的常用词汇,而在汉语中还可以用于表达敬意或赞美。
这种差异反映了双方在情感表达上的不同方式。
跨文化交际中,理解对方的交际策略至关重要。
我们应该尊重对方的文化习俗和礼仪习惯,以避免误解或冲突。
通过适应和融合两种文化背景下的交际方式,我们可以更有效地进行跨文化交际。
总结以上内容,中西方文化礼貌原则存在许多差异,但这些差异并不意味着双方是互相对立的。
相反,通过比较和理解这些差异,我们可以更好地欣赏彼此的文化特色,促进和谐的人际交往关系。
在全球化的今天,这种跨文化的理解与尊重对于建立互信、促进友谊具有重要意义。
浅析中西方礼貌原则的异同

浅析中西方礼貌原则的异同语言是我们的思维工具,根据萨丕尔-沃尔夫假说,有什么样的语言就有什么样的思维方式,那就不难论证中西文化差异的渊源了。
不同语言所传递的是不同的思维方式,虽然中西方语言在社会交际中都会使用礼貌原则来更好地表情达意,但由于中西方在文化背景、社会风俗、宗教信仰、思维方式、道德观和价值观等方面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所以表现在实际交际的过程中,就出现了一个很大的问题,即双方对礼貌原则理解的差异,而这个问题如不能得到恰当解决,就会给跨文化交际带来一不可逾越的阻碍。
1.语言学上的礼貌原则1983年,英国学者利奇(Leech)提出了礼貌原则,礼貌原则是对美国语言学家格莱斯(Grice)合作原则的补充、解释和完善。
格莱斯指出会话的言语含义是一种现象,即字面意思之后都会隐含某种言外之意。
而合作原则的目的就在于解释会话含义,是使说出的话语更加趋近于交际的双方共同目的。
其中会话有四种准则:一是质准则,即说话要真实,不能说没有充分根据的话,不能说自知是虚假的话;二是量的准则,即说出的话要包括理解它所需要的足够信息,既不过,又不及;三是关联原则,即说话应该有关联,包括目标、语境、交际双方的关联;四是方式准则,即言语交际要明晰、有层次,不能晦涩,不能有歧义。
美国分析学家赛尔(Searle)发展了英国哲学家奥斯汀(Austin)的言语行为理论,提出了“直接言语行为”和“间接言语行为”。
人际间的交流是一种合作,而语言是一种施为行为。
利奇认为人们不用直接的言语行为,而用间接地言语行为,就是因为礼貌原则的存在。
2.中西方的礼貌原则2.1中国的礼貌原则汉文化中的“礼貌”概念有着悠久的历史,它起源于古代的“礼”,即礼制。
中国古代社会所遵循的“礼”,即上尊下卑,君臣父子,长幼有序。
每个人都有其固定的身份及与其身份相配的权和义务,人是社会性的存在,表现方式是人际交流、互通有无,而只有遵守“礼”节,社会才会变得更加有序、和谐。
中西方表达时的礼貌原则

最使东西方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感到困 惑的是双方在别人家做客后,告别时所 使用的礼貌用语存在惊人的差别,如西 方人会说: “Thank you so much for a wonderful evening”,而中国人会说: “实在不好意思,给您添麻烦了”(I am so sorry, I have given you so much trouble)。西方人使用感谢语来表示礼貌, 而中国人则使用道歉语来表示礼貌。仅 此一例,中西方礼貌原则的差异即可见 一斑。
我国学者顾曰国提出了中国文化中的礼 貌特征, 即尊重、谦逊、热情、文雅。
尊重, 就是自我尊重和赞赏对方; 谦逊, 表现为贬己尊人; 热情, 表现为关心、体贴、好客; 文雅, 指举止、谈吐得体大方。 礼貌原则具有普遍性, 世界各民族都有自 己的礼貌准则,具体表现在存在一定的差 异。笔者认为, 在中西方文化中礼貌表现 的差异, 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又如请求对方帮助, 在西方, 不管事大事 小, 不管对方与自己是上下级关系、师生 关系或亲属关系, 或别的什么关系, 都会向对方表达感激, 说“Thank you”, 否则就是不礼貌的。中国人则不一样, 一 是不常表达感激, 认为说“谢谢”是客气; 二是会区别事大事小和关系的上下、尊 卑、亲疏远近。一点小帮助, 无需客气; 上对下、尊对卑及亲属之间, 也无需客气, 因此在这些情况下, 一般都不说“谢谢”。
西方文化从古希腊开始就注重逻辑, 注重 分析, 重理性。亚里士多德把演说的篇章 概括为: 开头、提出问题、分析论证、结 尾。西方人的思维方式一般是直线形的,
说话、写文章习惯开门见山, 把话题放在 最前面, 先表达中心意思。中国人受儒家、 道家与佛教哲学思想和“天人合一”思想 的影响, 重视悟性和事物之间的联系, 所 以汉语重顿悟、讲含蓄, 语言有一定的模 糊性。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以自觉、具体为 特征, 思维活动多是螺旋式地绕圈向前发 展。如中国人打电话, 通常开始都不谈自 己的意图、目的( 除了急事重大的事情 外) , 而总是谈些关心对方的话, 最后才说 出打电话的真正目的, 而西方人则习惯于 开门见山, 先说出打电话的目的和要谈的 正事, 然后再细说和谈些其它的事。
礼貌文化差异

3、礼品馈赠
·中国人际交往特别讲究礼数,重视礼尚往来。 西方礼仪强调交际务实,在讲究礼貌的基础上力求 简洁便利,反对繁文缛节、过分客套造作。
·中国人送礼的名目繁多,除了重要节日互相拜 访需要送礼外,平时的婚、丧、嫁、娶、生日、提 职、加薪都可以作为送礼的理由。西方人一般不轻 易送礼给别人,除非相互之间建立了较为稳固的人 际关系。 ·在送礼形式上西方人也比中 国人简单得多。一般情况下,他们 既不送过于贵重的礼品,也不送廉 价的物品,但却非常重视礼品的包 装,特别讲究礼品的文化格调与艺 术品位。
· 西方礼仪处处强调个人
拥有的自由,将个人的尊严 看得神圣不可侵犯。在西方 ,冒犯对方“私人的”所有 权利,是非常失礼的行为。
“礼貌”的中西方文化差异
人的潜意识里都渴求别人的尊重和赞赏, 于是产生了礼貌。礼貌是人类文明史上伟大 的发明,它可以帮我们解决很多问题。 但是,文化不同,礼貌的标准和规范也不 尽相同。在跨文化交际中,由于文化差异可 能会意,时间观念比较 淡漠。改变原定的时间和先后顺序,中国人开 会迟到,老师上课拖堂,开会作报告任意延长 时间等时常发生。
·西方人送礼时,总是向受礼人直截了当地说: “这是我精心为你挑选的礼物,希望你喜欢”,或 者说“这是最好的礼物”之类的话;中国人及日本 人在送礼时也费尽心机、精心挑选,但在受礼人面 前却总是谦虚而恭敬地说“微薄之礼不成敬意,请 笑纳”之类的话。
·西方人一般不推辞别人的礼物, 接受礼物时先对送礼者表示感谢, 接过礼物后总是当面拆看礼物,并 对礼物赞扬一番。中国人在受礼时, 通常会客气地推辞一番。接过礼品 后,一般不当面拆看礼物,惟恐对 方因礼物过轻或不尽如人意而难堪, 或显得自己重利轻义,有失礼貌。
4、对待亲情的态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西文化中的礼貌原则差异
作者:吴小青
来源:《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5年第10期
[摘要]礼貌用语是一种社会现象,它反映了不同民族的文化特色。
本文探讨了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以及由此带来的两种截然不同的礼貌原则。
[关键词]文化;礼貌原则;礼貌用语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18(2015)10-0146-02
doi:10.3969/j.issn.1671-5918.2015.10-069
[本刊网址]http://
一、引言
“语言和文化是两个关系密切的结构。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化。
语言使文化得以发展和传播,文化又影响和渗入语言结构的各个组成部分。
语言反映文化,同时又受到文化的制约。
”由此可见,语言作为文化的载体,同时又是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文化因素从各个方面影响着语言的使用,其中最重要的反映之一就是语言使用中的礼貌原则。
“礼貌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表明对他人的关照,是人类行为的基本准绳,其目的是反映或实现社会或人际间的语言关系,并且能最大限度地减少人际间的冲突,避免僵局;是人类各民族,各语言的共性”。
因此,礼貌用语体现了社会文化对语言运用的影响,也体现了不同文化习俗对言语交际的制约,以及对礼貌的重视和理解,最终也体现了人际交往中对民族文化差异的尊重。
二、中西文化的差异
以英美文化为代表的西方文化与中国文化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文化体系,这主要通过个人价值观的差异体现出来。
西方文化被称为“个人价值至上文化”或“个人主义文化”。
个人主义表现为自我主动性、自我独立精神、自我表现力等方面。
对于西方人来说,自我居于极其重要的地位,个人成就、个人主权以及个人自由被视为美德而加以颂扬和推崇。
他们崇尚“在上帝面前人人平等”,追求自由竞争,平等自立。
行事风格“突出个人,以个人为中心,言谈举止,办事风格,只要不妨害
他人,一切由个人自主并为之负责”。
因此西方人认为,在社会交往中,尊重个人自主的言行才算礼貌。
正是由于这种个人价值观,当西方人受到赞美时,他们不会刻意掩饰自己的情绪,会很高兴地接受别人对自己的称赞。
当然,个人至上的另一方面是西方人也非常尊重个人的隐私权,在交谈中忌讳谈论年龄、婚姻状况、个人收入等话题,因为在西方人眼中,这些问题属个人隐私,别人不能询问,否则就会被认为侵犯隐私,极不礼貌。
这种崇尚个人主义的价值观也让西方人在言语交际中追求简洁明了,对话开始就直接表达清楚自己的意思,不拐弯抹角,并认为这种直截了当的会话方式是礼貌的体现。
相反,在中国,两千多年的传统思想推崇“人伦本位”,即群体本位或群体取向(Group Orientation),换一种更现代的说法,就是集体主义,一个人说话办事,总是以不破坏群体关系为前提,以他人为参照,领导、家属、同学、同事、亲戚、朋友、邻居等组成一种群体“磁场”,似乎做什么事总离不开磁场的影响。
“伦”(hierarchy)字的原意就是类别和次序,一个人该做什么,往往受制于特定的群体类别和等级次序。
因此,自古以来,中国人深受“上下有义”“贵贱有分”“长幼有序”等传统思想的影响,做事追求伦理和谐。
中国人说话做事都注重人的等级差别,而且“中庸之道”,“树大招风”的思想在中国人头脑中根深蒂固,说话做事都避免张扬,尽量显示自己的谦虚。
在对话开头通常不直接入题,而是随便找些话题对对方表示关心,而且在中国,主动关心别人是一种美德,因此不论别人的大事小情,家事私事人们都愿主动关心,以显示自己的热情,缩短彼此的社会距离,然后才谈到话语的主题。
而且与人讲话时尽量含蓄委婉,照顾对方的面子,通常不直接表明自己的意图,而是通过暗示等方式让对方明白自己的意思。
面子理论在中国人的对话中占主导地位。
因此,中国人在谈论有关自己的事情时,通常表现出自谦和自贬,以视谦虚,他们认为欣然接受别人的赞美是不礼貌的行为。
中国人的这种自我贬抑的做法常常使英美人感到困惑不解。
这两种文化心理特征的差异直接导致了中西方在礼貌用语及礼貌行为选择上的差异,因此,中西方礼貌原则也就各不相同。
三、中西方的礼貌原则
20世纪60年代,美国哲学家格赖斯(H.P.Grice)提出了会话的重要规则——合作原则,即:量的准则(Quantity-maxim)、质的准则(Qualitymaxim)、关系准则(Re-lationmaxim)和方式准则(Mannermaxim)。
这些是会话双方必须遵守的基本原则,但他也发现,人们在交际过程中有时并不遵守这些原则,甚至故意违反这些原则。
因此,英国兰开斯特大学教授利奇(Leech)在总结P.Brown和S.Levinson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了制约人际言语交际的六条礼貌准则,为人们礼貌用语的正确使用提供了一个可借鉴与遵循的标准。
它们是:1.得体准则(Tact Maxim):减少表达有损于他人的观点;(1)尽量不让别人吃亏;(2)尽量多使别人得益2.慷慨准则(Generosity Maxim):减少表达利己的观点;(1)尽量少使自己得益;(2)尽量多让自己吃亏3.赞美准则(Approbation Maxim):减少表达对他人的贬损;(1)尽量少贬低别人;(2)尽量多赞美别人4.谦逊准则(Modesty Maxim):减少对自己的表扬;
(1)尽量少赞誉自己;(2)尽量多贬低自己5.一致准则(Agreement Maxim):减少自己与别人在观点上的不一致。
而中国的礼貌原则则截然不同。
在汉文化中,“礼”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自卑而尊人”是其礼貌的核心部分。
中国古汉语中很早就有关于礼貌重要作用的论述。
“道德仁义非礼不成”“人有礼则安。
无礼则危。
故日礼者不可不学也。
”国内语言学家顾日国教授在总结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了汉语文化中礼貌规范的四大特点:尊重(respect)、谦逊(modesty)、态度热情(attitudinal warmth)、文雅(refinement),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适合中国文化环境的五条礼貌准则,即:“贬己尊人准则”,“称呼准则”,“文雅准则”,“求同准则”与“德、言、行准则”。
中国的礼貌特别强调:“尊敬,体谅,和热情”。
其中“贬己尊人”准则和“称呼”准则是最富中国文化特色的礼貌现象,充分体现了中国人在交际中崇尚“谦逊”的特点。
贬己尊人准则即指谓自己或与自己相关的事物时要“贬”、要“谦”;指谓听者或与听者有关联的事物时要“抬”、要“尊”;如称自己为“鄙人”,称对方为“阁下”;称自家为“寒舍”,称对方的家为“府上”;称自己的孩子为“小儿”、“小女”,称对方的孩子为“令郎”、“令爱”;如果说话的人把他称词用于自称,听者就觉得你傲慢无礼;如果把自称词用于他称,听者听了也觉得不舒服。
称呼准则即用适合的称呼与对方打招呼,同时要考虑到对方的年龄、身份、场合等诸多因素。
称呼语反映了人与人之间的一种社会关系,称呼语的改变往往意味着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改变,称呼语必须体现尊重原则。
例如,对长者用“老先生”,对小孩则用“小朋友”。
一个人往往充当了多种角色。
如,妈妈既可以是女儿的母亲,也可以是女儿的老师,甚至是女儿的老板,什么时候称呼妈妈、老师或老板,需要视不同的环境场合而定。
这样才能体现称呼语中尊重的原则。
而文雅准则即指选用雅言,禁用秽语;多用委婉,少用直言。
一个人如果满口污言秽语,他就要被指责为“没礼貌”、“没教养”。
反之,一个人如果出言高雅,他就是一位“有教养”的人,可称为君子。
用委婉语是为了避免直接提及使人不愉快或难堪的事。
求同准则指交际双方尽量满足对方的要求,力求和谐一致。
中国人很讲究面子原则,“脸面”是与人的社会身份地位相匹配的一种社会正价值,当个人行为符合并加强了这种正价值,他就“有了脸”;当个人行为与这种正价值相悖,他就“丢了脸”。
当人们考虑到自己或别人的“脸面”时,礼貌就成了很有用的语用手段。
人们在语言交际时要遵循和谐求同原则,即说、听者力求和谐一致,尽量满足对方的欲望。
当不得不批评别人或发表不同意见时,人们实施求同准则的策略往往是“先褒后贬”、“先礼后兵”,即先把对方赞扬一番,然后才批评。
对于邀请、请求,和谐求同原则要求听者尽量“恭敬不如从命”,以取得和谐一致的效果。
德、言、行准则指在行为动机上,尽量减少他人付出的代价,尽量增大对他人的益处;在言辞上,尽量夸大别人给自己的好处,尽量把自己付出的代价说低点。
四、结语
由此可见,中西方存在着截然不同的文化特色,因此社会习俗和行为准则也各不相同,而礼貌虽然是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但它被深深地打上了文化的烙印,具有文化特征,所以中西方文化对礼貌行为有不同的要求,赋予礼貌不同的内涵。
因此,在人际交往中,要学习和研究
不同国家、民族的文化习俗,了解各自的礼貌准则,减少交流障碍,真正有效地促进跨文化交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