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喻翻译

合集下载

PeterNewmark西方翻译理论

PeterNewmark西方翻译理论

B. 在表达形式上,语义翻译是译文与原文 的形式更为接近,并尽量保留原文的声 畅地道, 简明易懂。
C.当信息的内容与效果发生矛盾时,语 义翻译重内容而不重效果,交际翻译则 重效果轻内容。
e.g.
Wet Paint! 湿油漆! 油漆未干,请勿触摸!
the letter --- the spirit
the words --- the sense
form --- message 他认为直译和意译都忽视了翻译应当 考虑翻译目的、读者的特点和文本的类 型。
各种翻译方法的差异:
SL emphasis
TL emphasis
Word-for-word translation
直译 原文语言形式
意译 译文语言形式
语义翻译法集逐字翻译、直译和忠实 翻译的优势
交际翻译集归化、意译和地道翻译的优 势
理论基础
理论论述 以德国心理学家、功能语言学家布勒
和雅各布森论述的三大语言功能为依据, 即表情功能、信息功能、感染功能。还 采用了弗哥茨基(Vygotsky)关于思维 的本质的观点来区分两种翻译:
“内心言语本身就是一种功能,而不是外在言语
的内在表现。在很大程度上,内心言语才是纯 粹意义上的思维。”
据此,纽马克认为成年人运用语言的目 的和运用语言进行的最基本的活动是思 维,而不是说话或写作、交际或(自我) 表达。
A.每个人在思考的时候,总会有单词或句 子出现在脑海里,而不可能只是一片空 白。这说明,语言能表明人在思考,但 语言不等同于思维。
一、生平 二、主要理论
一、生平
彼得·纽马克,生于1916 年,是英国著名的翻译家 和翻译理论家。他从事过 多种欧洲语言的翻译工作, 是出色的译者和编辑。纽 马克同时也是一位语言学 家,并担任英国语言学家 协会会长。他的主要兴趣 就是把语言学的相关理论 应用于翻译实践之中,把 翻译研究和英语语言研究 相结合。

隐喻汉英翻译原则研究

隐喻汉英翻译原则研究

隐喻汉英翻译原则研究隐喻,作为一种独特的语言现象,一直以来都是语言学和认知科学的重要研究对象。

在跨文化交流中,隐喻翻译的准确性和得体性对于实现交流目的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旨在探讨隐喻汉英翻译的原则和策略,以期提高翻译质量,促进文化交流。

一、隐喻的认知基础隐喻,从字面意义上看,是“隐藏的比喻”。

在语言学中,隐喻是一种比喻修辞手法,通过将一个概念域映射到另一个概念域,以帮助人们理解复杂的概念。

这种映射关系通常建立在对两个概念之间的相似性的认知基础上。

因此,隐喻认知是翻译过程中的重要环节。

二、隐喻汉英翻译的原则1、语义对等原则在隐喻汉英翻译中,语义对等原则是首要考虑的因素。

好的翻译不仅要表达出源语言的表面含义,还要传递出源语言的深层文化内涵。

因此,翻译时要在目标语言中找到与源语言中隐喻含义相对应的词汇或表达方式,以实现语义的对等。

2、文化传真原则由于隐喻往往与特定的文化背景和语境相关联,因此隐喻汉英翻译中需要遵循文化传真原则。

在翻译过程中,要注意保留源语言中的文化意象和内涵,以避免因文化差异而引起的误解。

为了实现文化传真,译者需要对目标语言和源语言的文化背景有深入的了解。

3、读者接受原则隐喻汉英翻译的最终目的是让目标语读者能够理解和接受。

因此,在翻译过程中要考虑目标语读者的认知习惯和文化背景。

在语义对等和文化传真原则的基础上,选择适当的翻译策略和表达方式,以使目标语读者能够准确理解源语言的隐喻含义。

三、隐喻汉英翻译的策略1、直译法当源语言中的隐喻在目标语言中能够找到完全对应的表达时,可以采用直译法。

这种方法可以最大限度地保留源语言的意象和修辞特点,实现语义对等和文化传真。

例如,“他是个老狐狸”可以直译为“He is an old fox”,这种译法准确地传达了源语言的隐喻含义。

2、意译法当源语言中的隐喻在目标语言中无法找到完全对应的表达时,可以采用意译法。

这种方法侧重于传达源语言的语义和文化内涵,而非修辞特点。

浅谈隐喻认知以及隐喻翻译

浅谈隐喻认知以及隐喻翻译

浅谈隐喻认知以及隐喻翻译隐喻在视觉艺术、文学、演讲和其他表达形式中都是经常被使用的语言工具。

它们可以激发读者或听众的想象力,增强语言表达的表现力。

然而,在不同的文化和语言背景下,隐喻的理解和翻译可能会有所不同。

本文将探讨隐喻的认知和翻译问题,并提出一些解决方案。

一、隐喻的认知隐喻是一种将某个事物与另一个事物或概念联系在一起的比较方式。

它们可以通过比较两个不同的事物来传达信息,强调其相似性和关联性,尤其是当与实际情况相比时,以便更清晰地解释某些复杂的概念。

在隐喻的措辞中,表示被比较对象的是“喻体”,而被比喻对象的是“喻义”。

例如,我们经常听到“生命是一段旅程”这种说法,这是一种强调人类的一生是一种旅程的隐喻。

隐喻的理解需要读者或听众理解两个对象之间的关系。

那么,在认知隐喻时,我们大脑是如何处理信息的呢?现代的认知科学认为,隐喻的理解是基于比喻模型的,这意味着我们首先将被比较的人或物进行编码或”估值”(如判断它们的高度、颜色、大小等),接着将喻体的特征与喻义进行比较,并在喻体中找到与已知语境相关的“义项”或“共鸣”,以此来完成隐喻的理解。

与此同时,当我们对语言进行理解时,我们的大脑会根据我们的经验、知识和文化背景,来理解这些隐喻,并产生相应的联想。

因此,读者或听众所理解的隐喻可能因其经验、文化和教育背景而各不相同。

二、隐喻翻译的挑战由于隐喻依赖语境的环境,难以轻易地将其直接翻译成另一种语言。

事实上,由于不同语言和文化背景之间的差异,隐喻在不同的文化环境中可能具有不同的意义。

因此,在进行隐喻翻译时,需要考虑以下几个因素:1、文化差异在进行隐喻翻译时,不仅需要了解目标语言和文化的背景,还需要对原文隐喻所涉及的文化知识进行分析和理解。

在西方文化中,常用的隐喻可能在东方文化中无法完全理解,反之亦然。

例如,“Is it raining cats and dogs?”这是一种常用的英语隐喻,意思是“下大雨”。

但是,如果翻译成中文,直译的话,可能会被理解为猫和狗从天上落下来了。

英语隐喻的理解与翻译

英语隐喻的理解与翻译

英语隐喻的理解与翻译英语隐喻的理解与翻译:一、英语隐喻的定义及构成英语隐喻(metaphor)为英语辞格(figure of speech)用法之一。

与明喻(simile)不同的是,隐喻不用诸如like或as之类的功能词,是一种广为使用、普遍存在的将一物比作另一物的一种表达方法。

西方研究者对隐喻做了深入探讨,将其大致界定如下:隐喻:希腊语的“转换”(meta意为“跨越”,phor意为“运送”),将某物转运过去。

故隐喻将某物视为另一物。

1隐喻:一种蕴含的类比(an implied analogy),它以想象方式,将某物等同于另一物,并将前者的特性施加于后者或将后者的相关情感与想象因素赋予前者。

2英语隐喻的构成要素是:本体tenor、喻体vehicle和喻底ground。

所谓本体the tenor,亦即被表述的概念或者被比较的主体,the idea being expressed or the subject of the comparison;所谓喻体,亦即此概念传递的意象或者此主体传达的意象,the image of which this idea is conveyed or the subject communicated。

3而本体和喻体之间的类似及/或类比之处则是喻底ground,亦即the similarities and/or analogies involved are the Grounds。

41. 本体和喻体同时出现:Mr. Wangle has an angel of a wife. 王先生有位天使般的妻子。

隐喻的本体是wife,喻体是angel,同时出现。

2. 本体未现,喻体出现:He pitied the plumage and forgot the dying bird. 他哀怜鸟儿的翅膀,却忘记了濒死的鸟儿。

隐喻的本体和喻体,各有两个。

第一个本体是法国贵族,喻体是plumage;第二个本体是受苦受难的大众,喻体是the dying bird。

隐喻翻译研究论文

隐喻翻译研究论文

隐喻翻译研究论文隐喻翻译研究论文1隐喻的认知性真正确立了隐喻在认知中的地位的著作是Lakoff&Johnson在1980年出版的《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

这本书开辟了一条从认知角度研究隐喻的新途径。

认知隐喻理论认为,隐喻是一种认知现象,是人类抽象思维的最重要的特征,也使得人类对大部分抽象思维的解释成为可能。

隐喻包含两个域:源域和目标域,前者往往是已知或熟悉的具体事物,后者是陌生或不太熟悉的抽象事物。

通过将源域映射到目标域上,目标域从而得到理解。

隐喻是中介,它帮助我们在来源于我们切身的经历和体验形成的概念的基础上获取新知识,理解和经历新事物。

我们知道隐喻的基础就是概念,人们常用隐喻将许多抽象的概念用具体或者熟悉的形象组织起来。

许多重要的概念多来源于我们对周围世界的认知。

人们使用隐喻一是由于思维能力的限制或语言中缺乏现成的词语或表达方式,而不得不用另一种事物来谈论某一事物;二是为了更好地传达意思,获得更好的交际效果,人们选择另一种事物来谈论某一事物。

3隐喻的可翻译性以认知科学为依托的认知语言学是以语义为中心的语言学流派,其论点是:语义是概念化的,是人们关于世界的经验和认知事物的反应,是与人认识事物的方式和规律相吻合的。

认知语言学强调经验和认知对语言产生的重要作用,认为语言是客观现实、社会文化、生理基础和认知能力的产物,包括隐喻语言在内的任何语言现象都是有理有据的,即可以从人们的心理和认知的角度加以分析和解释。

但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来看,隐喻的产生是有生理基础的,并有心理上的运作机制,即从一个概念域向另一个概念域的结构映射。

由于人类具有共同的生理构造和相同的心理基础,不同民族面对相同的客观世界所获得的体验具有很大程度上的相似性,这就导致了不同民族自然语言中必然会出现众多认知对等的隐喻表达方式,如:castleintheair在中文中有完全对等的习语“空中阁楼”。

但是,由于人类的经验源于人与大自然,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社会文化也成为影响语言的重要因素。

英语翻译中隐喻

英语翻译中隐喻

一、科技英语中的隐喻(一)隐喻从词源角度看。

英语中metaphor一词来自希腊语,meta含有across,的意思,phor表达carry。

所以,metaphor原义为一种“由此及彼”的运动,一种转换。

这就隐含着隐喻,必须涉及两种事物。

—个作为出发点,一个作为目的地。

理查德将前者称为载体(vehicle)后者称为话题“tenor'’。

汉语分别将此称为“喻体”与“本体”。

关于隐喻,Webster B New World Dictionary作了这样的解释:“a figure of speech containing an implied comparison in which a wont or phrase ordinarily and primarily used for one thing is applied to another”。

这一解释简明扼要,即:隐喻是一种隐含着比喻的修辞格。

它的通常和基本用法是:表述某一事物的词或词组被用来比喻另外的一种事物。

隐喻是一种普遍现象。

人们每时每刻都在使用大量的隐喻。

从研究的范围和方法来看。

西方的隐喻研究可以分为兰个不同的时期:1、隐喻的修辞学研究。

大约从公元前300年列20世纪30年代。

2、隐喻的语义学研究。

大约从20世纪3O年代到70年代初,包括从逻辑和哲学角度对隐喻的语义研究和从语言学角度对隐喻的语义研究。

3、隐喻的多学科研究。

从20世纪70年代至今,包括从认知心理学、哲学、语用学、符号学、现象学、阐释学等角度对隐喻的多角度、多层次研究。

到了7O年代后期,欧美,尤其是美国学者。

对隐喻的研究达到了高潮。

有人将其称为“隐喻狂热”时代。

与国外近几年的“隐喻热”相比,我国的隐喻研究就显得十分单薄。

对隐喻的定义历来有广义和抉义之分,亚里士多德曾将一切修辞现象称为隐喻性语言;莱考夫等人的隐喻概念也是比较宽泛的。

他们把换喻、提喻和反语等都当成隐喻。

(二)隐喻在科技英语中的应用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新观念、新理论、新技术、新材料层出不穷。

隐喻定义

隐喻定义
隐喻
107551301182 张萌
• 隐喻(metaphor)是一种神奇的语言现象。 作者用其魔幻般的文笔把一事物的形状、 性质、特点和内涵转嫁于另一事物之上, 触动读者的心弦,在读者身上产生意想不 到的效果。因为隐喻研究可以帮助人们进 一步揭示“知识的获取和交流”以及语言 知识的本质和局限,所以长期以来语言学 和哲学家对隐喻怀有浓厚的兴趣。
• 隐喻的结构 • 隐喻由本体和喻体两个部分构成。本体是 比喻的对象。Newmark称之为object。喻体 是比喻的事物,Newmark称之为image。 • 例子 • Life is a yo-yo.人生是溜溜球。 • 在这里,life是本体,yo-yo是喻体。
• 隐喻的翻译方法 • 直译 • 在译文中保留原文比喻性词语(喻体)所 用的形象,使译文读者与原文读者产生相 同的联想,这种方法叫做直译法。 • 例1 • All the world’s a stage.世界是一个大舞台。 • (莎士比亚 seven stages of life)
• 意译法 • 由于使用英汉两种语言的人民有着不同的 民族历史,文化背景。如果原文的隐喻所 指的形象在译文中难以再现或不符合译文 语言习惯,违背译文的语言逻辑,传神达 意也较差时,只好舍弃原文比喻性词语所 使用语言形象,保留其语言含义,舍形求 意,这种方法称之为意译法。
• 例2 • No,I don’t believe the European economy must follow the American into a depression. It is no longer, as you say, the same ball game.(a ball game here refers to a condition or situation)(英 语隐喻辨认及其翻译 蔡苏勤 宁波大红鹰学院 浙 江 宁波 315175 宁波教育学院报 2010年6月 第 十二卷 第三期) • 不,我并不认为欧洲经济会步美国后尘,也进入 萧条时期不可,如你所说,今 you

Peter Newmark 西方翻译理论

Peter Newmark 西方翻译理论
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是纽马克翻译理论 中最重要、最有特色的组成部分,这两 个概念的提出,扩展了传统的直译和意 译的概念,为翻译研究指出了新的思路 和方向。正如纽马克自己所说,这是他 “对普通翻译理论的主要贡献。”
(1)理论背景
(2)理论基础
(3)定义 (4)比较 (5)再发展
理论背景
直译 意译
语义翻译 交际翻译
F.语义翻译是一门艺术,只能由一个人单独承 担,不能有不准确的翻译,但由于造成了认知
意义和语用意义的走失,语义翻译译文一般不
及原文。
交际翻译是一门技巧,有时可由多人承担。由
于重效果,简洁明了,弥补了语义翻译中意义
的走失,又经过了适当的润色,交际翻译译文
一般优于原文。
适用文本
语义翻译:表达性文本或是重要的审美 性文本,其表达形式和内容一样重要, 那么不管是文学作品,还是哲学、宗教、 政治、科技作品都用语义翻译。
Bao-yu played “Racing Go”with the other maids. This was a game in which you moved your Gopieces across the board in accordance with the throw of dice, the object being to reach the opposite side before every thing else and pocket all the stakes.(David Hawkes &John Minford)
“内心言语本身就是一种功能,而不是外在言语
的内在表现。在很大程度上,内心言语才是纯
粹意义上的思维。”
据此,纽马克认为成年人运用语言的目 的和运用语言进行的最基本的活动是思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U ie s y rs . 1 65 n v r i P e s t 9
【】 2 i . u n,h l RTb . e h r a r teo T n a o 5 1 N a Eg eCae a rT e y n P c c f r s t n [ ]d e rs e h T o d a i a l i [] a b deTeUi dB l Sc t s 0 4 p5 、p6 M. M Cmr g h n e ie o e e,2 0 .l9 l i t b ii
pny 以改为 v l , as 可 ie 因为 pny ot as 一词 的含义更趋 向于 同性恋 作用的结果 。 当今社会商品经济发展 , 商品商标 的翻译呈现 出了
者 ” 而 voe则能有效地 避免产 生类似 的歧义 。万华说过: 在 隐喻翻译 的一个新的层面 。 , il t 在商 品商标的名称翻译过程中. 隐喻 更高层面上看 音译 可以视作直译 的一种手段[ 。 . ”因此马戏扑 就像是一种 “ 外包装” ,它可能会 把文字包裹得较为严实 ,或多 从而隐蔽作者的真实意 图[ 。 2 因此我们 ” 克可 以算是 m x ue ai k”的直译 , p 但 m x u ”的真实含义是 或少会给读者造成错觉 , aik pe 剧 烈呕吐” 的意思 , 显然这是 因为追求音译效 果而产 生了歧义 。 不能只考虑语言层面 . 同时应 当融合认知层面 的东西 , 这样 才能 若将其改 为 m xpkr , a i e” 则既保 证了音译 的效果又表达了正确 将商品商标 的翻译做得尽 善尽美 。 o 的意思 。可见 ,修改后 的商标在某种程度上充分考虑 了文化在
表的是深深的思念和浓浓的爱意 ( v ) 可以说 1 e。 o

l e se ” o ed 是 v
作者 简介: 王天翔 , 海大学外 国语 学院外 国 言学及应 用语 言学研 究 上 语

红豆 一词 的意译 ,不是靠主观臆想凭空捏造的。中国人 了解
实 习编辑:龚 阳
子 的客观意义和说话者意义不一致 ,即 M ≠M 。也就是说 ,只
[] 0Nw ak PApoce t Tas t n 】Saga:hnhiFri 8[ ] m r .prahs o r l i [ .hnhi aga o g 2 e na oM S en
L n u g E u a in rs , 2 0 a g a e d c to P es 0 2
注释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语言 中的渗透性 .既没有独立于文化之外又没有脱 离语言本身
的实际 ,使译后商标和原商标的信息 喻体趋于相 同。 在大多数情况下, 保存源语的隐喻意象 , 把它们直接翻译成 目的语 , 在理解上没有什么困难。 但是必须认识到的是一些 因素 确实制约着我们完全理解一些隐喻的意义 。 我们必须承认人们脑 中的概念是交流 的基础。 然而不 同的人由于有着不 同的文化背景 和不 同的经验 , 这些背景和经验具有独享性和排他 性 , 以人们 所 对同一事物和概念的认知方式存在着不 同 有些词语如果 直译的 话 目的语读者可能 无法接受。 言语行为理论家认为 当一个句子
[】 . 1 刘颖 翻译过程 的隐喻性[ . 宁行政 学院学报 ,20 (5 3 J辽 】 08 0) 【4 1】 1】6 【 胡壮麟 . 认知 隐喻 M. : ]北京 北京大 学出版社 ,047 页、 20 .1
1 1页
境等语境因素。 这时 , 我们就要根据上下文 的意思把隐喻翻译成 2 0 9 、9 0 1 9页 6页
o P y h l g i i o d n c d mi r s . 1 9 f s c o i u s c n o A a e c e s 4 n t L P 9
[ C r o i u ic Te y o Tas t n 】 odnO f d 4 a fr J c A L g it h r f r l i [ . n xo ] t d n si o n a oM L o r
文学 与传播 —— 6 — — 7
白象 wh eeehn i l at t p 紫罗兰 pny as 、马戏扑克 ma i k 。尽管 x ue p
这些商品商标名称有一定程度的错译 , 但却是直译 的典型例子 。

红豆”背后的寓意 ,但外国人未必明白。若将 “ 红豆”直译为
rd b a ” e en
有在 M ≠M 时隐喻才会 出现 .而在 M M 时就不可能 出现隐 = 喻” 。 然而在进行隐喻翻译 的时候 , 作者 的意图不能通过相对应
的词句文本直接翻译出来 . 这个时候要考虑的就不能仅仅局 限于
【] 明. 9陈道 隐喻与翻译【 . J 外语教学,20 (9 :2 4 页 ] 02 o)4— 3
d v 首先这两个词本身就带有f i 的意思 , o e ln yg 不易让人误解;其

程度上理解 了产品的信息 ,领会了红豆 的主 旨。
次要简单 明了 ,易被顾客接受 。w i l hn 虽然直译为 “ ht e p at e e 白 象” ,但 实际上它的意思是 ” 昂贵而 又无用的东西 ” 。这一商标
[ 张蓊荟 . 6 】 翻译 的认知隐喻观【 l 与外语教学 , 06 0)5— J 外语 】 20 (6 :3
可 以按字面意义理解时 , 句子的客观意义M和说话者意义M 一 5 5页 致 ,即M= M ;当说话者使 用了夸张 暗示、隐喻等手段 时 句 [ 闰德胜 论翻译活动 的哲学实质[. 7 】 J 中国翻译 ,92 0)1 页 】 19 (3:1 5 —1
即 爱的种子 。首先, 红豆起源于中国。相传, 古时有位男子
出征 , 其妻子因思念边塞的爱人 哭于树下 , 泪水流干后流出来
[】 1 万华. 8 论翻译 中的组合与原则[ . J 上海翻译, 0o s: — 5 】 2 1( )6 6 页 o 3
【1 em r PA Txb k o Ta l i[】 e f d i :P n c Hl 2 】 w a ・ et o f r s t n . r o s r r t e a N k o n a o M H t r h e e i l
, 、
p 0 —2 2 6 09
文本范畴 了, 而要更多地考虑作者的背景、社会、文化 、自然环 非隐喻 , 采取意译的方法译 出作者意图。例如 红豆 ” 若直译应 为 rd ba ”或”h ndu , e en og o ” 但其商标却被英译为 l ese ” o ed , v
[1 1】 芳. 1】 5 [ 赵艳 认知语言学概论[ . :上海 外语教 育出版社 , M 上海 】
外国人不能接受 容易让顾 客产生误解 .而 rse单 一的意思则不会产 生歧义 。 外国人只能单纯地认 为红豆就是红颜色的豆子 。 otr f i i o 实际上是一个 习语 , ln p en yg g 其真实含义是 愚人易受骗” 该隐喻意象 。若将 红豆 ”意译为 l ese ” 。 o ed ,这种译法则更 v o u i i r s t n 交际翻译 ) av a a o 更着重信息传递的 顾客看到这样的商标还会愿意购买商品吗 买了便 承认 自己是 倾 向于 cmm nct e t nli ( 个容易上 当受骗的傻子。 因此商家可 以直接将其改为pgo 或者 效果 , i n e 既保存 了源语的隐喻意象又能使外 国人接受 , 其在一定 使

这一译法则属于N wm r 的smat r s t n 语 e a [] e ni tn li ( ko c a ao
在笔者看来 ,商家应将金鸡 g l nc c 改为g l nrs r因为 义翻译 ) od ok e o e ot , d e ,过分追求源语与译语在信息 内容上的对等性 .而不能 。使 cc 在英 美国家除有 雄 鸡”一意之外还 有男性生殖器 的意思 , 够传递 商家 的意图—— 用爱心做衬衫 ,让穿的人更舒心 ” ok
[】7 11】 【 束定芳 . 隐喻学研究【] M. 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 出版社 ,cd2 2o 2
页 、 1 7页 1
【 定芳. 2 悚 名词化隐喻 的 语篇 功能衔 接研究[. J 外语研 究,96o) ] 19 ( ̄:
1 7页
【] i s .F u t eTo h a i r i ag g G / Hn o 5 r b R i r i h gt n F u t eL u e 】 Ob g av u d g a v n a [ / ad o bk
【O【9Lkf,G M ono MtposW i yM .hcg n 1】1] o a f & ,Jhs n eahr eLv B[]Oi oad e a
L n o : U ie st f C i g rs od n nv r iy o hc o P e s I 8 p a 0. 5 9
四 源语 中隐喻式的语言 比比皆是 , 有的显得陈腐些 . 有的显得
产生的影I Eli ien I f n p o 所产 生的影响一样 ,  ̄ yg g 顾客看到该商标 新颖些 , 但都是认知现 象。 也就是说 , 翻译并不只是语 言文字层 它是从一个心理空 间向另一个心理空间的转 必然会有所顾虑 ,望而却步。若将 其改为wht- oo e pat i c l l hn、 面的简单直线操作 , e r e pteehn 或直接 改为 e pat或许 更易被顾客接 受。紫罗兰 化过程 , e l at p l hn, e 而心理空 间的填补 与连接是认知结构 文化背景等语境
的是鲜红 的血滴。血滴化为红豆 , 红豆生根发芽 长成大树 , 结 Ientoa (K) Ud 18 n r i lU t a n ; 8 .9 满 了一树红豆 , 人们又称其为 相思豆 。由此可知 , 红豆是种子
(ed ,可以生根发芽。它之所 以又名为 相思 豆”是 因为其代 se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