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简史

中国教育简史
填空:1、西周官学在设置上可分为国学和乡学两类,层次上可分为大学和小学两级,西周诸侯所设的大学被称泮宫。2、先秦诸子百家中,被韩非称为“显学”的是儒家和墨家。3、孔子招收学生的原则是有教无类。4、“因材施教”的提法源于孔子。5、汉代太学建立于公元前124年,教师称为博士,学生称为博士弟子。6、中国,也是世界第一所文艺专门学校是鸿都门学。7、魏晋南北朝时期顔之推写的《顔氏家训》是一部比较系统的家庭教育著作。8、一般认为606年进士科的设置,标志着科举制的创立。9、韩愈认为,教师的基本任务是传道、授业、解惑。10、《中庸》关于学习的五个步骤是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1、北宋的三次兴学运动依次为庆历兴学、熙宁兴学、崇宁兴学。2、《四书》包括《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它是由朱熹编定的。3、北宁时期六所最著名的书院是白鹿词书院、岳麓书院、应天府书院、嵩阳书院、石鼓书院、茅山书院。4、明清科举常科只有进士科,考试为三级即乡试、会试、殿试。5、明代国子监生通称“监生”依其来源分为四类:“荫监生”、贡监生、举监生、例监生。1、西方传教士在华兴办的第一所学校是1839年建立的马礼逊学堂。2、魏源提出学习西方的观点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3、中国人办的第一所近代技术学校是1866年办的求是堂艺局。4、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后,首任教育总长是蔡元培。5、蔡元培提出了军国民教育,实得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美感教育等“五育并举“的教育方针。6、蔡元培强调教育不应受政党和教会影响。7、1920年,北京大学道德招收女生。1、国民党统治时期蒋介石推崇的“四维”是礼、义、廉、耻,“八德”是忠、孝、仁、爱、信、义、和、平。2、陶行知创作的教育小说名为《古庙敲钟录》。3、杨贤江的两部主要教育著作是《教育史ABC》和《新教育大纲》。4、陈鹤琴提出“活教育”的主张。5、苏区临时中央政府的教育行政机构称为教育人民委员部,行政首长称作徐特立。6、抗大全称是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它的前身是抗日红军大学。
判别改错题:1、西周学校已有较完备的制度,从层级设置上看,分为两类:一类是国学,一类是乡学(对)2、“礼”和“射”是西周大学中最主要的课程(错)射改为乐。3、孩子认为治国治民最根本是教育(对)4、孔子是第一个从教育与人的发展关系上论述教育作用的思想家。(错)孔子改为孟子。5、在孩子的教育内容体系中,包含两大部分,即道德教育和知识

教育,而以后者为重心。后者改为前者。6、孩子认为通过教育来培养“士”、“君子”,要以完善人格作为教育的首要目标(对)7、孔子把“礼”教和“乐”教视为政治的重要手段,是政治和刑罚的基础(对)8、启发式教学的核心是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对)9、孟子认为学校教育的目的是“明人伦”(对)10、《大学》所要求的教育目标是“明明德”、“亲民”、“至善”,其中“明明德”是最高要求。明明德改为至善。11、汉代太学建立于汉文帝时期(错)汉文帝改为汉武帝。12、“三纲”是董仲舒提倡的道德教育的基本内容。(错)“三纲”五常是董仲。。。。13、董仲舒论述教育作用的理论依据是“性恶说”(错)性恶说改为人性学说14、唐代科举考试的科目中,最受重视的是明经科。(错)明经科改为进士科1、宋代实行“文武并重”的文教政策(错)文武并重改为尚文抑武。2、王安石提出造就人才的四点纳领为“教、养、取、任”。(对)3、宋代的国子监不是国家管理学校的主要机构,只是国家的最高学府。(错)不是改为即是,只是改为又是。4、朱熹直接秉承了荀子的学说,认为教育的目的是“明人伦”。(错)荀子改为孟子。5、明代的文教政策以尊孔崇儒,推崇理学为主要内容(对)6、王守仁的教育思想的精华部分是他关于“知行合一”的道德修养原则。(对)7、王夫之在人生问题上的独到见解是把人性分为“先天之性”和“后天之性”(对)8、顔元主张教育以“教育世为宗”培养“实德实才之士”(对)。1、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对中国的文化侵略,主要是通过对中国留学生进行奴化教育来实施的(错)最后一句改为:传教,主要是通过基督教会的传教来实施的。2、被学术界认为是近代学术思想开启者的人是魏源(错)魏源改为龚自珍。3、清末着手改革旧教育,首当其冲的是官学体制(错)官学体制改为科学体制。4、梁启超是中国最早论述“体育”,“智育”,“德育”三者并重的教育家。(错)梁启超改为平复。5、中国近代学制基本形成的标志是1922年学制的产生的(对)。1、陶行知的乡村教育,以普及识字教育和学校参与社会为重点(对)2、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苏区苏维埃教育的重心是干部教育和学校教育(错)学校教育改为大众教育。3、“活教育”主张是黄炎培提出的(错)黄炎培改为陈鹤琴。4、陶行知生活教育的主要内容有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对)
名词解释:1、学在官府:对西周(公元前11 — 771年)教育制度的高度概括,也是我国奴隶社会教育的主要特征

,礼不下庶人,官师不分,政教合一。2、明人论:就是: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制,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后世变称多“五论”,孟子着眼于处理好五种最基本的人际关系,其目的在于维护上下尊卑的社会和道德观念。3、稷下学宫:是战国时期齐国的一所著名学府,因其建于齐国都城临淄的稷门之下而得名,从性质上说稷下学宫虽系齐国官办,但它实际上又是上许多私学组成的,因此,稷下学宫更像是一所私学联合体,综合发展了人秋以来私学的长处,不活而议论,自由辩论,学无常师,学生守则。4、教学相长:是教育过程的两个方面,两者是相辅相成的,“教学相识”深刻揭示了教与学之间的辩论关系,两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5、次相授受:数百弟子,教师仍然难从遍教,于是采取先由教师教给先来的高足弟子,再由高足弟子分头去教其他弟子的方式可以二传,三传乃至更多,这就叫“次相授受”。6、越名教而任自然:“越名教”即超越“名教”也就是反对“名教”,“越名教”就是批判和否定儒家“名教”教育思想,“越名教”思想,是秘原,“任自然”教育主张其教育思想体系的前提。7、著录弟子和及门弟子:有的大师名气很大,很多慕名欲得教育,但又难于亲往门下直接受教,于是只在大师门下著录其名,是为“著录弟子”,其实就是注个册而已,但同样具有弟子的身份,亲身前往教师处受教的称为“及门弟子”。8、文翁兴学:以儒家的卫道自任,极力维护儒家道统独尊的地位,主张复兴儒学,反对佛才学说,他强调发扬儒学传统的重要性,并对儒家说作了简要的归纳,使之条理化,通俗化。1、苏湖教法:是中国教育史上最早创立的分科教学和学科的必修,选修制度,在世界教育史上也是最早的,苏湖教法在庆兴学中得到推广。2、三舍法:所谓“三舍法”就是太学生员按等差分隶于外舍、内舍、上舍。3、学田:是设置诸路学官,以加强地方教育,改变州县有学无教的状况,改进地方官学的第二个主要措施,是为地方学校设置学田,从而在物质条件上为州县学校的维持提供了保障。4、升斋积分制:监生升入率性堂,则采用“积分制”,按月考试,一年积分满8分为及格,积分及格给予出身,不及格仍坐监肄业。5、监生历事:监生到监外“历练政事”或称实习历事,这是一次培养官吏的重要措施。万木草堂:1891年康有为会试落榜后回广州,在长兴里设立万木草堂,兼授中学和西学。2、卧碑:地方官学也在严厉的学规,最突出的是明洪武年间,颁行天下并刻碑立于学校十二条禁例,其中有严禁学生过问政治,

无条件地尊师勤学等规定,若有不尊者,则“从韦制论”,这就是有名的卧碑。3、提学官:是省教育行政长官,他的任务是在其三年任期内,巡视省内各府,州,县学,检查教学质量,选拔入围子监学习和参加乡试的生员。4、京师同文馆:创建于1862年,它最初是一所外国语专门学校,隶属于清政府刚建立的外交机构—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目的是培养政府所需要的外事专业人才。5、大职业教育主义:就是强调职业教育应该参加到改革社会的政治活动中去,不能只限于教育自身的范围,办职业教育也不能只以资本家愿望考虑,而应顾及到劳动人民的利益,需要和可能。6、庚款兴学:这是由列强退还部分“庚子赔款”,用于在中国兴办教育事业,最早由英国传教士李提摩太发起,他当时在山西处理“教案善后事宜”提议将山西省应该摊派的赔款银设用于设立学堂,1902年达成协议,建立山西大学堂。7、学部:1950年,清政府效仿日本文部之成规,正式设立学部,作为中央教育行政机构,学部与政府其他各部并列,长官都称尚书(首任学部尚书是荣庆)左,右待郎为副长官,设左,右丞处理部务,设左,右参议及参事4人,负责似订有关教育法规。8、农民运动讲习所:是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培养农运干部的学校,为适当日益高涨的农民运动的需要,讲习所采取短训班的形式,从1924年到1926年共在广州举办了6届,国民政府迁到武汉后,又在武昌办了第七届,称为“中央农民运动讲习所”。9、黄埔军校:是国共使用时期培养革命军事干部的学校,其正式名称是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创立于1924年5月,1926年更名为中国国民党中央军事政治学校,因校址于广州南部的黄埔鸟上,所以习惯上称为“黄埔军校”,孙中山亲任军校总理,蒋介石任校长。爱国学社:爱国学社成立于1902年11月,当时上海南洋公学学生反对学校当局无理开除学生,导致200多人罢课退学,中国教育会为支持学生的反迫害斗争,为这些退学的学生成立了爱国学社,蔡元培自任总理,章太炎,黄炎培等为教员。2、勤工俭学运动:第一次世界大战及战后期间,法国及欧洲一些国家劳动严重缺乏,比较欢迎中国留学生前往做工求学,此时又是国际劳工运动的高潮之时,“劳工神圣”的工号响彻全球,“工读”教育思潮风行,留法勤工俭学运动就是在这样的形势下开展起来的。3、苏维埃文化教育建设总方针:在于以共产主义的精神来教育广大的劳动苦民众,在于使文化教育为革命战争与阶级斗争服务,在于使教育与劳动联系起来,在于使广大中国民众都成为享受文明幸福的人。4、延

安大学:1941年中共中央决定将陕北公学,中国女子大学,泽东青干校合并成立延安大学,1944年,行政学院鲁艺等校也并入,它是一所规模较大,学制正规的综合性大学。5、华北联合大学:1939年由陕北公学,泽东青年干部学校,延安工人学校,鲁艺等校挺进敌后的师生在晋察冀边区成立了“华北联合大学”校长是成仿吾,学校在1941年以前设立教育、法政、文艺3个学院,还有群众工作,主中二部教职员4000多人。
简答题:简述孔子对教育所做的主要贡献:1、首创私学,实行“有教无类”的教育方针,扩大教育对象的范围,促进文化学术的下移2、提出教育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强调要重视教育3、提倡“学而优则仕”,为封建官僚的政治体制准备了条件,4、重视古代文化的继承和整理,进行了教材建设,奠定了后世儒家经籍教育体系的基础5、总结了教育实践经验,对教育教学方法有许多新的创造,他的启发教学方法,因材施教原则等都揭示了一定的教学规律。2、简述孟子的道德教育原则与方法:1、持志养气2、动心忍性3、存心养性4、反求诸已.3、简述荀子的择师标准:荀子的择师标准:一要有尊严,使人敬服,二要有崇高的威信和丰富的经验,三要具备传授知识的能力而不违反师说,四要能体会“礼法”的精微道理,且能加以阐发。4、简述老子的“绝学”观点:老子主张“复归于朴”复归于婴儿,希望人人都能回归自然,回到婴儿一样的天真忧态,他还提出了“为道日损”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无为,无为而无不为,这就应该让人们把一切知识忘记,他指出:绝学无忧,不学习知识,可以避免忧悉人民所以难以统治。5、秦代在文教政策方面有哪些举措?一、书同文,二、行同伦,三、设三老以常教化,四、禁止私学,梵书坑儒,五、以法为教,以吏为师。6、何谓“九品中正”选士制度?它对教育有何影响?“九品中正”选士制度,简而言之,是一种收“中正”官评定士人品级,朝廷按品授官的选士制度,“中正”官根据标准评定士人,将其分为九个品级: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即所谓“九品”,朝廷择“上品”(上上,上中,上下)任官,故又称九品官人法,该制度具体实施始自魏文帝曹丕执政时代,是魏晋南北朝时期主要的选士制度。7、顔之推在家庭教育方面有哪些主要见解?主要有:1、家庭教育要及早进行2、要爱与教相结合3、要注重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4、重视“应世经务”的实学教育5、要培养虚心,勤勉的学习态度。1、王安石关于造就人才的纲领有哪些内容?

答1、“教”是培养人才,2、“养”是发挥培养人才作用的保障措施3、“取”是选拔人才4、“任”是使用人才,这四个环节,可以说抓住了造就人才的根本之处。2、《白鹿洞书院学规》的作者是谁?其主要内容是什么?答:作者是朱熹,主要内容是:1、“五孝之目: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2、“为学之序: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3、修身之要:言忠信,行笃敬,惩忿窒欲,迁善改过,4、处事之要:正其义,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记其切5、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行有不得,反求诸己。3、朱子读书法是何人归纳的?它的基本内容是什么?答是程端礼,基本内容:(一)循序渐进(二)熟读精思(三)虚心涵泳,(四)切己体察(五)着紧用力(六)居敬待志。4、元代文教政策包括哪些内容?答(一)尊孔崇儒,以文治国(二)遵用汉法,推崇理学。5、王守仁在儿童教育上有哪些主要见解和主张?答:王守仁提出,教育应适应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尤其要根据儿童“乐嬉游而惮拘检”的特点,注意顺应儿童的性情,激发儿童的兴趣;他对儿童教育提出了以下主张:(一)教学方法(二)教学内容(三)教学安排。6、明清时期,蒙学的教材大致有哪几类?答:蒙学的教材大致有:(一)以识字为主的教材(二)以伦理道德教育为主的教材(三)诗歌类教材(四)综合知识类教材。7、何谓八股文取士?它对教育有何影响?答:明清科举考试最大的特点就是八股士取士,八股文通称制艺或时文,八比文,四书文,是一种严格注重内容和形式的文体。作文题目只能出自《四书》《五经》,作者必须“依经按传”,用“古人语气”,代圣贤立言,不能作任何发挥,明清八股文取士,对教育产生了直接的影响,当时,教育内容、教学方法、仅局限于训练八股文,学校完全变成了八股文的训练基地,因此,八股取士自明朝末年开始,不断遭到早期启蒙思想家的猛烈抨击。8、明清国子监的设置相当完备,主要表现在哪些地方?答:明清国子监既是中央教育行政机关,也是全国最高的学府,明国子监隶属于礼部,清以后成为朝廷独立设置的机构,国子监的设置相当完备,管理和教学分别设有“五厅”、“六堂”,“五厅”包括绳愆行、博士厅,典籍厅,典簿厅和掌馔厅,“六堂”指率性、修道、诚心、正义、崇志和广业大堂。设国子司业1人,为祭酒之副职。1、清末旧教育的改造从哪个领域开始?是怎样进行的?答:清末科举从改良到废除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1)增新阶段,主要是不触动原来的

考试制度及科目的情况下增添一些“实学”考试科目(2)革旧阶段,主要是针对传统科举考试的主项—八股文而言(3)废除阶段,清政府彻底改于八国联军之后,不得不开始实施“新政”以求敬延残存,新学制的制定和旧科举的废除于是提上议事日程。2、洋务派办的新式学校有哪些主要特点?答:一是它在国家教育体制中尚夫一席地位,二是教育范围局限,三是从教学到管理,大权多被外国人所把持,四是仍仍保留着封建教育的主要阵地。3、梁启超关于“特色之国民”的观点是什么?答(1)论培养新式国民(2)论变科举,兴学校(3)论小学教育,师范教育和好教育(4)培养新式国民,应具有独立的人格,权利义务并重的思想(5)有知识,道德和才干,既能自主、自、立、又有团体协作精神。4、简述南京临时政府教育改革措施。答:南京临时政府的教育改革措施如下:(一)制定教育方针(二)教育行政机构改革(三)制定新学制。1、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救 国十大纲领》中,提出了哪些教育政策?答:1、改订学制、废除不急需与不必要的课程,改变管理制度,以教授战争所必须之课程及发扬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原则2、创设并扩大各种干部学校,培养大批的抗日干部3、广泛民展民众教育,组织各种实习学校,识字运动,体育运动等创办敌前敌后各种地方通俗报纸,提高人民的民族文化与民族觉悟。4、办理义务的小学教育,以民族精神教育新后代。2、简述新文化运动对教育改革的影响。答:(一)声讨封建礼教的浪潮(二)国语和白话文教学的开展(三)男女平等教育的确立(四)各教育团体的建立。3、陶行知的“教学法”取代“教授法”有何意义?答:陶行知反对传统的“教授法”,提出“教学法”的范畴,强调了教与学是教学过程中两个不可偏废的因素,他又提出“教学做合一”认为“做”是一切教育活动的中心,“教学”做是一件事,强调做的突出地位,显然来源于陶行知对于教育的社会性和生活性的理解,是陶行知反对旧教育以书为中心,死读书,读死书的立场的反映。4、乡村教育有何特点?答:(1)以教育试验为手段,来探索教育改变的成功模式,并试图将这种模式推广到全社会的范围(2)以农村作为教育改革试验的基地,以农民作为教育的主要对象,并教育改革带动整个农村的民展和进步(3)强调教育与社会生活的广泛联系通过不同的方式将教育的活动和影响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并根据社会生活的实际需求,来安排和设计教育实验的形式和内容。5、解放战争期间在新解放区的教育政策有哪些?答

:1、要求各部队在战争进行中要保护各类学校和教育机关2、对所接管的学校建立新的领导体制3、对原有教职员,除少数反动分子破坏分子外,一律采取团结教育改造的政策4、采取多种方式进行思想教育,使广大师生通过学习革命理论和党的方针政策,认清中国革命的任务和前途,明确思想改造的必要性和个人努力的方向。
论述题:试述《学记》中关于教育教学原则的主张。答:《学记》在综合各家各派长期教育,教学成功与失败的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总结了一套教育,教学原则和方法,这是《学记》的精华所在,1、教学相长,教与学是教学过程的两个方面,两者是相辅相成的,2、尊师重道,《学记》明确提出了“师严而道尊”的思想,3、藏息相辅,《学记》认为正课学习与课外练习必须兼顾,相互补充,《学记》云:“大学之教也”4、豫时孙摩,这是《学记》总结了长期教育,教学中的经验教训,概括出的重要规律,包含四条原则,5、启发诱发,《学记》云:“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6、长善救失,《学记》认为: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人之学而,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此四者,必之莫同也,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2、试述私学产生的原因及其对教育发展的影响。答在早期的私学创办者中,孔子无疑是最杰出!最有影响的私学大师,成为古代办学最光辉的典范,孔子之后,私学广泛发展,诸子百家学者,拥有各类技艺的人士都办私学,彼此的兴趣,适应了新兴地主阶级的需要,在中国教育史上具有时代的意义,对教育发展也有影响,首先它突破了西周以来校教育为官府垄断的局面,扩大了教育对象,其次,私学作为专门的教育机构,从政治机构中分离出来,迈出了教育独立化的第一步,其三,私学的发展积累了丰富的教育经验,促进了先泰教育理论发展,最后,私学的发展,使教育内容与教育方式产生了重大变化。3、论述汉代独尊儒术文教政策的作用及影响。答:汉初统治者总结泰朝速亡的教训,摒弃严刑酷法,奉行主张“无为而沾”的黄老学说,在文教方面,汉武帝采纳了董仲舒在《对贤良策》中提出的三大建议,确立了“独尊儒术”的文教政策,并采取措施确保儒术“独尊”:1、设五经博士2、建立博士弟子制3、以儒士取士4、视学制度,以上诸项措施都为“独尊儒术”政策的推行起了保证和促进作用,“独尊儒术”文教政策的确立,不仅促进了汉代教育的发展,对整个中国封建社会的教育更是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4、试述科举

制度在选士制度发展史上的意义及对封建政治及文化教育的作用和影响。答:科举制是选士制度的巨大进步,它纠正了察举制和九品中正制机会不均,无客观标准以及选士大权旁落等弊病,科举制与察举制和九品中正制不同,它不拘门第,面向全社会公开招考,给每位读书人提供均等的竞争机会,而且通过严格的考试,衽优胜劣汰,尽管考试的内容、方法等也有一些弊端,但是,这毕竟有一个客观的标准,科举制的实行,对中国封建政治、文化教育的作用和影响是十分重大的。1、科举制的创立和实施,的确为加强中央集权,巩固统一,发挥了重大作用:(1)选士任官由朝廷掌握,加强了中央集权制(2)科举向中小地主打开了入仕的门路,深得他们的拥护,有效地笼络了广大的中小地主,大大地减少了社会不稳定因素,加强了统治基础,(3)为封建国家选拔出许多优秀的人才,提高了吏治水平,为封建国家增添了生机和活力(4)调动了研习儒家经典的积极性,推动了儒家思想的传播和普及,促进了思想的统一。2、科举制度的创立和实施,对教育产生了十分直接而深刻的影响(1)促进了教育的发展(2)使教育成为科学的附庸。1、试从“性即理”的观点出发,分析评述朱熹有关教育目的及作用的思想。答:(一)居敬穷理,朱熹的教育事业,创造性地应用和发挥了古代优良的教学传统,在实践中总结出丰富的教学经验,朱熹的教育思想以道德教育为主体,他在“性即理”的前提下讨论有关道德教育的方法,“居敬穷理”就是其中主要的方法之一,(二)学思力行,是朱熹对于教学过程中知行关系的一种概括。(三)因材施教,是孔子以来历代中国教育普遍倡导的优良教育传统,也是人们普遍认同的教学原则之一,(四)循序渐进是中国历代教育家广为提倡的教学原则之一,也是熹教学思想的一项重要内容,朱熹主要从三个方面论述循序渐进的含义:1、学习的过程应当根据知识的难易程度确定次序,由浅入深,由小及大,2、循序渐进也包括知识的积累和持之以恒的治学精神3、循序渐进也包括具体具体的读书学习技巧。2、宋代书院在教学和管理方面有哪些主要的特点?它的意义何在?答:宋代书院在教育及教学管理方面,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其具体内容如下:1、书院的教育经费来源多渠道,书院的学田和经费,得到官府的资助,也依靠民间自己筹集2、书院实行山长负责制,管理体制日趋完备,宋代书院的最高首脑称为山长,洞主或洞长3、书院的学术风气活跃,宋代书院衽自由讨论学术的教学方式,强调以自学为主,师生同研习

学问。4、书院的教学管理制度,宋代书院通过制定学规章程来规范教学宗旨,方法及培养目标,规章制度的确立是书院内部管理体制进一步完善进一步完善健全的标志之一,也是书院确立自身的办学宗旨和特色的一个重要手段。宋代书院在中国古代教育史上的意义:自书院产生以后,在大多数情况下,都能在教育领域发挥积极的作用,起到了弥补官学不足的作用,丰富和扩大了中国古代教育的内涵,成为中国封建社会中后期一种重要的教育组织形式。3、如何认识王守仁“致良知”的教育目的论。答:王守仁的教育思想是以他的主观唯心主义哲学观点为基础的,他的哲学思想的核心是“心即理”,王守仁认为,万事万物都是靠心的认识而存在的,万事万物都不在心外,而在心内,他不承认有客观存在的“理”,认为“理不在心外”,“心即理”,万事万物及其规律,以至人类社会的各种道德规范,都是心所固有的,是由心派生出来的,而心的本体就是“良知”,“良知”才是万物的本源,是道德生成的根本及人的本质所在,即所谓“良知者,心之本体”,而且人人都有不学就有,不虑就得的“良知”,“良知”就是天理,圣人之所以为圣人,是因为天理纯全,良知常在,而“良知”一旦与物接触就会产生物欲,邪念,一般人的良知常被物欲,邪念所蒙蔽,就像明镜常为尘埃蒙蔽,处于不显露的状态一样,要想除掉物欲,邪念,恢复本心,必须做为善去恶的工夫,即“致良知”。4、王夫之有哪些具有重要价值的教育观点?答:王夫之重要价值的教育观点:(1)论性与习。王夫之在人生的问题上有其独到的见解,从先秦诸子到宋明诸儒,在人性问题上都局限于善、恶的讨论和先验论,而王夫之却提出了完全不同的主张(2)论学与思。王夫之反对“生而知之”主张“学而知之”,并且主张在教学过程中,要学思结合,他指出:“致知之途有二:“曰学曰思”,“二者不可偏废,而必相资以功”“学非有碍于思,而学愈博则思愈远,思正有功于常,而思之困则学必勤。”(3)论理与欲。王夫之的理欲统一,反对禁欲又主张节欲的思想,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和新兴市民阶层的需要,是有历史进步意义的。(4)论知与行。王夫之的知行观以及“教必著行”的思想,是合乎唯物主义认识论和教学论的,是对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及其“读书穷理”和“格心”教育的批判和修正。(5)论师与生。王夫之说“善教者必有善学者,而后其教之益大,教者但能示以所进之善,而进之之功,在人之自悟。王夫之还提出“讲习君子,必恒其教事”等,这些思

想都是十分可贵的。1、阐述“癸卯学制”的基本构架,并分析它的性质。答:癸卯学制包括各级种类学堂章程,还附有学校管理法,教授法等,整个学制分为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3段,3段又分为7级:初等教育有蒙养院(4年),初等小学堂(5年),高等小学堂(4年),中等教育有中学堂(5年),高等教育有高等学常(3年),分科大学堂(3~4年),通儒院(5年,与中间3级并列的还有同级实业学堂和师范学堂。(1)蒙养院,章程规定“蒙养与家教合一”的宗旨,即“以蒙养院辅助家庭教育”。(2)初等小学堂,章程规定凡7岁以上儿童入学,“以启其人生应有之知识,立其明伦理,爱国家之根基,并调护儿童身体为宗旨,以识字之民曰多为成效。(3)高等小堂,招收初等小学堂毕业生,以“培养国民之善性,扩充国民之知识,强壮国民之气质为宗旨”(4)中学堂招收高等小学堂毕业生,以“施较梁之普通教育,俾毕业后不仕者从事于各项实业,进取者升入高等专门学堂均有要有根柢为宗旨”。(5)高等学堂,招收普通中学堂毕业生,相当于大学预科(6)分科大学堂,扫收高等学堂或大学堂预科毕业生,“以各项学术艺能之人才足供任用为成效”。(7)通儒院,设在京师大学堂内,由分科大学堂内,由分科大学堂毕业生升入,无规定科目。(8)师范学堂,分为两级:初级师范学堂每县设立一所,招收高小毕业生,培养,培养初小,高小教员,学习普通学和教授,管理学,完全科学制5年,另有一种学习一年的简易师范科。(9)实业学堂,分为三级:初等实业学堂相当于高小程度,中等实业学堂相当于中学程度,高等实业学堂相当于高等学堂程度。2、“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含义和实质是什么?试对它在教育领域中的作用加以分析。答:“中学为体”宗旨是“正人心”,奠定了近代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文教政策的基础,中体西用区分了二者不同的功能,并将西学作为一个整体予以认可,从而为西方近代科学技术和制度措施的系统引进开辟了道路,但中学与西学的地位仍是不平等的,中学是本体,是基础,西学只能在不触犯中学所赌注封建专制及伦理纲常的前提下适当引进并发挥作用,张之洞所主张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其本质就是如此,中体西用的观点既维护了封建统治的根本利益,又提供了适当变革,以解外忧内患的原则措施,因而得到清统治当局及社会政界和思想界多数人士的认同,成为近代新教育制度建立的政策基础。中体西用在人才培养方面,具体体现在领域上的分工和层次上的递进上,张之洞说:“中

常治身心,西学应世事”。也就是说,应该以封建伦理纲常作为个人品德修养的准则,以传统的经史作为个人文化修养的根基,再掌握一些西近代科学知识和技能,以用于处理实际事务。3、试评述19922年学制的产生背景、主要内容和历史地位。答:1922年9月,北洋政府召开全国学制会议,对全国教育会联合会的提案稍作修改后,提交全国教育会联合会第八届年会征求意见。最后,教育部以全国教育联合会和全国学制会议的两个决议案,并于同年11月1日以大总统的程度颁布实行,这就是1922年“新学制”。新学制的内容:(1)指导原则,学制规定了“七项标准”,即:发挥平民教育精神,注意个性之发展;力图教育普及,注重生活教育,多留伸缩余地,使改革易于着手(2)学校系统,采用“六三三”分段的形式,即初级小学4年,高级小学2年,初级中学3年高级中学3年,大学4年至6年。(3)四项附则,即:为使青年个性易于发展,采用先科制,为适应特殊之智能,对于天才者之教育应特别注重,其修业限得变通之,对于精神或身体上有缺陷者,应施以特殊教育,对于年长失学者,应施以相当之实习教育。在改革学制的同时,全国教育会联合会组织了“学制课程起草委员会”着手进行课程改革,于1923年6月确定并颁布了《中小学课程标准纲要》。1、黄炎培的大职业教育思想包括哪些内容?试分析其历史及现实意义。答:1925年12月,黄炎培又提出“大职业教育主义”,所谓大职业教育主义,就是强调职业教育应该参加到改革社会的政法活动中去,不能只限于教育自身的范围,办职业教育也不能只从资本家愿望考虑,而应顾及到劳动人民的利益,需要和可能。黄炎培把他的办学思想进一步概括为三点主张:第一,在推广职业学校的同时,在高等小学中学分设职业科,第二,主张“专科一贯主义”,职业教育及早进行,在小学就开始分专业学习,第三,职业学校的灵魂,就是社会性,就是社会化。黄炎培和他创立的中化职业教育社开创了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他希望通过职业教育发展民族资本主义,使祖国繁荣,富强,这种理想在腐败的国民党统治下根本不能得到实现,但仍为中国职业教育事业的发展做了极大贡献。2、分析和评价陈鹤琴的“活教育”思想。答:陈鹤琴认为教育的目的就是“在做人,做中国人,做现代中国人”就是要使受教育者具备健全的身体,要有建设的能力,要有创造的能力,要有合作的态度,要有服务的精神,“活教育”的目的体现了爱国主义的精神,也反映了他具有“世界眼光”的胸襟。陈鹤琴的“活教育”切中传统教

育的弊病,他反对读死书,读书死,书本至上,主张发展儿童的创造性和动手的能力,在当时具有积极意义,但由于实衫主义教育思想影响,忽视了系统的科学知识的学习,过分强调直接经验,对教师的主导作用也估计太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