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恰同学少年(节选

合集下载

江西省“红色十校”2025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联考语文试卷(解析版)

江西省“红色十校”2025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联考语文试卷(解析版)

江西省“红色十校”2025届高三第一次联考语文试卷试卷共23小题,满分150分。

考试用时150分钟。

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等填写在答题卡指定位置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

考试结束后,请将答题卡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红色经典的弱传播还体现在标语、歌曲与戏剧上。

新的阶层、新的政治力量一定会想方设法寻找与制造不被传统秩序管控的新媒体。

当时的红军没有大众媒体阵地,贴标语、发传单就是红军的新媒体手段与自媒体矩阵。

在国民党的层层宣传管控下,共产党、红军运用这些更接地气的新媒体和自媒体,与作为弱势群体的劳苦大众有了更亲密的接触。

红军的标语充分表现出与弱势群体的连接:“红军是为穷人找饭吃、找衣穿的军队”“红军不拿群众一点东西”“取消一切苛捐杂税”“取消国民党的一切苛捐杂税、焚烧田契借约”“没收地主阶级的土地财产房屋森林农具,分给贫苦的农民”……在红色经典的传播中,歌曲发挥了它不可比拟的传播作用,因为即使认不得字的人也会唱歌。

很难想象,如果没有《松花江上》这首歌,抗日的全面动员会是什么状况。

土地革命时期的红歌,比如《还我地来还我田》《劳苦工农翻身》,歌名就直击人心。

脸炙人口的《十送红军》,没有用“红军做了什么”的主动语态,而是用了被动语态,这种“被动语态传播法”将送别红军的情感表达得千回百转。

人民群众成为弱传播的主体,特别是“送别”这个场景,让这首歌超越时代、经久传唱。

抗战时期的红歌经典不得不提《黄河大合唱》。

《黄河大合唱》不是一曲气势磅礴的大作吗?它怎么是弱传播呢?其实,以是否有力量、是否柔和来判断是不是弱传播,曲解了舆论的弱定理。

恰同学少年节选课文微弱的晨曦

恰同学少年节选课文微弱的晨曦

恰同学少年节选课文微弱的晨曦
晨曦微弱,楼阁若梦。

风吹过,微凉的朝霞抚摸着我的脸庞。

步入校门,一片熙攘的人群迎面而来。

与同学们打着招呼,微笑中透露出对新学期的期待与兴奋。

课堂上,教室里弥漫着知识的氛围。

老师板书的声音,学生们课文的朗读声,交织在一起,形成一首动听的课堂乐曲。

老师讲述的每个知识点,都如同一盏盏明灯,指引着我们前行。

大家认真听讲,做好笔记,时不时地抬头与老师交流,互动的氛围使课堂不再枯燥。

课后,我来到校园的角落。

树荫下,微风拂过,一片宁静。

坐在长椅上,我拿出书本,翻开精心准备的笔记。

微弱的晨曦照亮着我的思绪,我的眼睛也跟随着书本上的知识一起闪烁。

我沉浸其中,沉浸在这个安静、美好的校园里。

放学后,同学们欢声笑语融入了校园的每个角落。

我们一起走向操场,迎来了快乐的体育课。

跑步、跳远、篮球,每个人都全力以赴,尽情释放着自己的活力和能量。

身体的运动让我们更健康,更有活力地迎接新的挑战。

微弱的晨曦渐渐消失,太阳升起,校园里笼罩着一片明媚的光芒。

同学们来到操场上,整齐列队,开始了新一天的集体晨练。

伴随着晨曦的微光,我们做着操、跳着舞,充满活力地迎接新的一天。

微弱的晨曦,带给我新的希望,新的动力。

在这个少年节选课
文中,我感受到了学习与成长的快乐,也领略到了活力与友爱的力量。

这片微弱的晨曦将伴随着我们,照亮我们前行的每一步。

2025届江西省红色十校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联考语文试卷

2025届江西省红色十校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联考语文试卷

2025届江西省红色十校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联考语文试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红色经典的弱传播还体现在标语、歌曲与戏剧上。

新的阶层、新的政治力量一定会想方设法寻找与制造不被传统秧序管控的新媒体。

当时的红军没有大众媒体阵地,贴标语、发传单就是红军的新媒体手段与自媒体矩阵。

在国民党的层层宣传管控下,共产党、红军运用这些更接地气的新媒体和自媒体,与作为弱势群体的劳苦大众有了更亲密的接触。

红军的标语充分表现出与弱势群体的连接:“红军是为穷人找饭吃、找衣穿的军队”“红军不拿群众一点东西”“取消一切苛捐杂税”“取消国民党的一切苛捐杂税、焚烧田契借约”“没收地主阶级的土地财产房屋森林农具,分给贫苦的农民”……在红色经典的传播中,歌曲发挥了它不可比拟的传播作用,因为即使认不得字的人也会唱歌。

很难想象,如果没有《松花江上》这首歌,抗日的全面动员会是什么状况。

土地革命时期的红歌,比如《还我地来还我田》《劳苦工农翻身》,歌名就直击人心。

脸炙人口的《十送红军》,没有用“红军做了什么”的主动语态,而是用了被动语态,这种“被动语态传播法”将送别红军的情感表达得千回百楚。

人民群众成为弱传播的主体,特别是“送别”这个场景,让这眉歌超越时代、经久传唱。

抗战时期的红歌经典不得不提《黄河大合唱》。

《黄河大合唱》不是一曲气势磅礴的大作吗?它怎公是弱传播呢?其实,以是否有力量、是否柔和来判断是不是弱传播,曲解了舆论的弱定理。

弱者在舆论中的表达恰恰是有力量的,这就是生活中的弱势群体会成为舆论中的强势群体的应有之义。

弱定理提醒我们的是,如果没有“弱连接”或“弱处理”的强传播,可能会适得其反。

因为舆论是靠子取认同来取得力量的,只有争取认同,才能推动关注的聚集。

那种以势压人的强势传播得不到认同,所以没有舆论力量。

而弱传播形成的舆论聚集,无论是眼泪还是怒火,都有巨大的能量。

《黄河大合唱》赞美黄河的伟大力量与民族的伟大精神,但歌曲一开始却并没有直接着墨于黄河的雄浑气势与民族的灿烂文化,甚至没有直接引入抗战的英雄主题。

恰同学少年(节选)

恰同学少年(节选)

恰同学少年(节选)作者:黄晖来源:《小星星·高年级版》2009年第12期残阳缓缓从韶山的峰峦间隐去,一山的苍翠都被抹上了胭脂。

沿山而下,掩映的绿树翠竹中是一栋十三间的泥砖青瓦房,房前一口池塘,塘边春草初生,塘内小荷露出尖角。

远处的山野间油菜花开得正旺,一片金黄,夹杂着绿树和新放的桃花梨花,四处炊烟,袅袅而起。

屋场上,一个中年妇女正拿着一个小竹簸在撒谷喂鸡,随着她“咯咯咯”的叫唤,十几只鸡争先恐后地抢着谷粒。

不远处,一个戴着瓜皮帽穿着短褂的老人坐在板凳上,闷头敲打着一张犁。

这时忽然一个惊喜的声音传来,“娘!娘!大哥回来了,大哥回来了!”一个十三四岁的少年打着赤脚,边喊边直跑过来。

中年妇女诧异地抬起头来,正看见少年身后,毛泽东背着蓝布行李包,拿着雨伞,大步奔来,老远便喊道:“娘——娘——”这妇女正是毛泽东的母亲文七妹,两行泪珠立时从她的眼中夺眶而出,她喃喃说道:“石三伢子?我的石三伢子啊……”手一抖,小竹簸顿时掉在了地上。

鸡群蜂拥了上来,争抢着谷粒。

“去去去,去去去……”正在修犁的老人赶紧抢上前,手忙脚乱赶开鸡,捡起竹簸,放到了一旁的竹架子上。

这时毛泽东放下手里的行李,向他叫道:“爹。

”毛贻昌看了他一眼,说:“你也晓得回来了。

”仍自顾去修犁。

文七妹急忙擦去眼泪,说道:“快,泽民,帮你大哥把行李拿进去。

”那少年答应着,毛泽东忙说:“不用了。

”拿起行李便进了屋。

一家人吃过晚饭,文七妹把两个小孩子毛泽覃、毛泽建打发去睡觉了,和毛泽东坐在灶房门口。

一个缝补着毛泽东那只破了的布鞋,一个剥着豆,都不时地悄悄偷窥着毛贻昌的表情。

……毛贻昌回头对毛泽东说:“我告诉你,你今天回来了就莫想再走了。

银田市那边天和成米店是我的老主顾,人家给了天大的面子,愿意收你去当学徒,明天你就跟我一起去,以后老老实实在那里拜师学徒,三年学成,接老子的脚!”毛泽东闻言,腾地站起身来,毛贻昌瞪眼喝道:“你干什么?”“我不要钱了,我明天就回长沙!”“你再讲一遍!”“我明天就回长沙,以后再也不回来了!”“反了你了!”毛贻昌抡起旱烟杆就劈了过去,毛泽东一闪,旱烟杆打在板凳上,断成了两截。

11、恰同学少年(节选

11、恰同学少年(节选

邹蕴真他的国学造诣很深,治学严谨、深受各校 师生的敬重。1985年7月在北京无疾而终,享年 92岁。在省立一师学习期间,与毛泽东是同班同 学,两人交情很深,而且跟随毛泽东参加革命工 作。毛泽东创办“新民学会”邹先生是最初13名 成员之一。
易永畦(1893年——1915年3月),男,字昌陶, 湖南衡山人,毛泽东同学。曾就读于湖南第一师 范第八班,因家贫,没钱交纳学费,又因身体虚 弱而引发肺结核而死。与毛泽东过从甚密的易永 畦同学因病去世了。五月二十三日,由校长张干、 学监王季范、教员杨昌济发起,学友会为他举行 追悼会,师生共送挽诗挽联256幅,并编印成册, 题为《易君永畦追悼录》。诗联内容多含“悼念 学友,毋忘国耻”之意。
方维夏:1898年8月方维夏进入湖南优级师
范博物科,毕业后在中学任教。1905年8月, 考入日本东京农业大学,专攻农业科学,1910 年学成回国。1911年夏到1918年夏,应中路师 范(1912年改为湖南公立第一师范学校)聘请任 农业、博物教员和学监主任,政治上反对袁世 凯复辟帝制和卖国行为;教学上,用很大精力 编写出《中等学校农业教科书》上、中、下三 册,所编的《儿童训育法询》被教育界誉为"试 办小学之良法善本";对学生强调民主管理,培
杨昌济老师有三位得意弟子:萧子升、蔡和森 与毛泽东。他们品学兼优、志趣相投,人称“湘江 三友”,毛泽东、蔡和森两位后来接受了了马克思 主义理论,都成了中国共产党与中国革命的领导人, 而青年时代的激进分子萧子升则坚持信仰无政府主 义,解放后长期旅居国外从事文字教育事业。
周世钊(1897—1976),字惇元,又名敦元,别号东园。 湖南省宁乡市东湖塘镇朝阳村(清五都东湖塘石子冲) 人。著名教育家和爱国民主人士。历任湖南第一师范校 长、湖南省教育厅副厅长、湖南省人民政府副省长、湖 南省政协副主席。系第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 中国民主同盟中央委员、湖南省民盟主任委员。

曾记否是什么意思

曾记否是什么意思

曾记否是什么意思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表达诗人要在新时代的大潮里,乘风破浪,鼓桨前进,立誓振兴中华的壮志豪情。

出处:近代词人毛泽东所作的《沁园春·长沙》。

原文节选: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译文:回想过去,我和我的同学,经常携手结伴来到这里游玩。

在一起商讨国家大事,那无数不平凡的岁月至今还萦绕在我的心头。

同学们正值青春年少,风华正茂;大家踌躇满志,意气奔放,正强劲有力。

评论国家大事,写出这些激浊扬清的文章,把当时那些军阀官僚看得如同粪土。

可曾记得,那时我们在江水深急的地方游泳,那激起的浪花几乎挡住了疾驰而来的船?。

雷锋诗歌——《恰同学少年》.doc

雷锋诗歌——《恰同学少年》.doc

雷锋诗歌——《恰同学少年》《恰同学少年》原文平凡学子非风流,浪推才子尽江头。

点滴做成染旗浓,中原从此遍地红。

初芽刚露千古流,谁言少年非举才,上天何故嫉英才?盛年壮时切勿流。

虽是雷君尚已走,我们依有雷锋情。

要问何来雷锋情,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关于雷锋雷锋(1940——1962)同志是中国家喻户晓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楷模,共产主义战士;他作为一名普通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士,在他短暂的一生中却助人无数,伟大领袖毛泽东主席于1963年3月5日亲笔为他题词"向雷锋同志学习",并把3月5日定为学雷锋纪念日;一部可歌可泣的《雷锋日记》令读者无不为之动容。

"雷锋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学习。

《恰同学少年》原文平凡学子非风流,浪推才子尽江头。

点滴做成染旗浓,中原从此遍地红。

初芽刚露千古流,谁言少年非举才,上天何故嫉英才?盛年壮时切勿流。

虽是雷君尚已走,我们依有雷锋情。

要问何来雷锋情,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关于雷锋雷锋(1940——1962)同志是中国家喻户晓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楷模,共产主义战士;他作为一名普通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士,在他短暂的一生中却助人无数,伟大领袖毛泽东主席于1963年3月5日亲笔为他题词"向雷锋同志学习",并把3月5日定为学雷锋纪念日;一部可歌可泣的《雷锋日记》令读者无不为之动容。

"雷锋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学习。

《恰同学少年》原文平凡学子非风流,浪推才子尽江头。

点滴做成染旗浓,中原从此遍地红。

初芽刚露千古流,谁言少年非举才,上天何故嫉英才?盛年壮时切勿流。

虽是雷君尚已走,我们依有雷锋情。

要问何来雷锋情,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关于雷锋雷锋(1940——1962)同志是中国家喻户晓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楷模,共产主义战士;他作为一名普通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士,在他短暂的一生中却助人无数,伟大领袖毛泽东主席于1963年3月5日亲笔为他题词"向雷锋同志学习",并把3月5日定为学雷锋纪念日;一部可歌可泣的《雷锋日记》令读者无不为之动容。

恰同学少年节选课文微弱的晨曦

恰同学少年节选课文微弱的晨曦

恰同学少年节选课文微弱的晨曦
微弱的晨曦
我曾在五年级的时候遇见一个和我一样喜欢篮球的同学,他叫李俊。

每天早上学校还没有开门之前,我们就会一起来到操场上,一起打篮球。

有一天,天还没有亮,天空中只有微弱的晨曦。

我早早地来到操场上,却没有看到李俊的身影。

我有点着急,心想他会不会忘了?正当我犹豫是否要离开的时候,我看到远处有一个瘦小的身影慢悠悠地走过来。

走近一看,原来是李俊。

我忍不住笑了起来,“你怎么这么慢?都要迟到了。

”他笑着回答:“对不起,我今天起晚了,赶不及了。

但我还是觉得,即使迟到了也要来打篮球。

”听了他的话,我感动得说不出话来。

我和李俊依然来到了操场上。

虽然日光还没有普照大地,但我们却毫不犹豫地投入到了篮球的世界里。

我们配合默契,互相传球,顺利地得分。

慢慢地,天空开始泛白了,晨曦也变得更加明亮。

我和李俊交换着眼神,心有灵犀地明白对方心意。

我们默契地停下来,一起看着这微弱的晨曦渐渐变为耀眼的阳光。

我们感受到了平凡之中的温暖和力量。

从那天起,我更加欣赏和尊重李俊这个同学。

他没有因为迟到
而退缩,他没有因为天还没有亮而放弃。

他的坚持和毅力值得我学习和借鉴。

我也决定从那天起,要像他一样,在困难面前坚持不懈,不轻易放弃。

微弱的晨曦,不仅是照亮了我和李俊的篮球场,更是照亮了我们坚持不懈的信念。

我们在默契和友谊的同时,也在成长和进步。

这份经历让我明白,坚持不懈并且乐于助人是一种可贵的品质,它能够改变我们的命运,让我们在茫茫人海中脱颖而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杨昌济老师有三位得意弟子:萧子升、蔡和森 与毛泽东。他们品学兼优、志趣相投,人称“湘江 三友”,毛泽东、蔡和森两位后来接受了了马克思 主义理论,都成了中国共产党与中国革命的领导人, 而青年时代外从事文字教育事业。
周世钊(1897—1976),字惇元,又名敦元,别号东园。 湖南省宁乡市东湖塘镇朝阳村(清五都东湖塘石子冲) 人。著名教育家和爱国民主人士。历任湖南第一师范校 长、湖南省教育厅副厅长、湖南省人民政府副省长、湖 南省政协副主席。系第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 中国民主同盟中央委员、湖南省民盟主任委员。
“向蔡同盟”: 1920年5月,蔡和森和向警予在法国 蒙达尼正式结婚。其结婚照为二人捧着一本打开的马克 思主义《资本论》。照片表明他们的结合,不仅仅是男 女之间爱情上的同盟,信誓旦旦,更是革命理想事业上 的同盟,同舟共济。婚礼上,二人还将恋爱过程中互赠 的诗作编印成书,题为《向上同盟》,分赠给大家。
字、11更、清恰新的同风学格,少更年开(放的节态选度)来拍摄,
实现了革命和重大历史题材电视剧在创作立 意和创作风格上的突破和超越,它从中国上 个世纪大变革时期的黄历晖史背景下手,以讴歌 毛泽东为代表的大批优秀青少年积极向上、 不断追求探索的气魄为基点,弘扬了一定时 代背景下的青年人所具有的朝气蓬勃的精神 气质。
关于作者
黄晖,第26届电视“飞天奖”优秀编剧 获得者,现居长沙。2007年凭借《恰同 学少年》荣获中国电视剧艺术成就最高 奖——飞天奖优秀编剧,年末编剧创作 的“传奇大戏”《血色湘西》在湖南卫 视引起收视狂潮。
《恰同学少年》通过独特的视角、凝重 的思想内涵和高品位的叙事手法来解读伟人 高尚的人生品格,改变了以往那种观念保守、 呆板严肃、满口说教的形象,用更时尚的文
罗学瓒(1893-1930),湖南湘潭人,1893年生。1912 年考入湖南省立第四师范学校,后该校并入湖南省立第 一师范学校,与毛泽东为同班同学。1918年4月新民学会 成立后为第一批会员,并成为骨干。1922年加入中国共 产党,曾任浙江省委宣传部部长、省委书记。1930年牺 牲于杭州,年仅37岁。
养自治能力。1936年牺牲于湖南桂东县。
蔡和森
1895年3月,蔡和森出生于上海,后随母亲回到家 乡湖南双峰。1913年进入湖南省立第一师范读书,期 间,同毛泽东等人一起组织进步团体新民学会,创办 《湘江评论》,参加五四运动。1921年10月,蔡和森 从法国归来,在中共三大、四大上当选为中央局委员, 参与中央领导工作。并在中共五届一中全会上当选为中 央政治局委员、常委,随后又兼任中共中央秘书长。 1931年,蔡和森在组织广州地下工人运动时遭叛徒出 卖被捕,牺牲在广州军政监狱,终年36岁 。
看一看,读一读
1、课前观看电视剧《恰同学少年》第34集
2、用简洁的语言复述小说情节。
想一想、议一议
1. 文章着重表现的是哪些人物?说说你 对这些人物的看法。
孔昭绶 :(1876年-1929年),我国近代教育家、
政治家、新闻出版人、诗人。字明权,号竞存,笔名 攘夷。长沙浏阳东乡达浒人。孔子第七十一世孙。 1910年冬毕业于湖南优级师范学堂。1913年任湖南 第一师范校长,提倡学生自治和自助,创办技能会 (即一师学友会)。因发表反袁檄文,逃亡日本。于 1914年留学日本法政大学,获法学士学位。1916年9 月复任一师校长,聘徐特立、杨昌济等任教员,以 “明耻”为校训,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被誉为“民主 教育的先驱”。张敬尧据湘后,于1918年9月再度被 迫辞职。1922年5月当选湖南省议会副议长。后任中 华民国第二集团军总司令部少将参议、国民政府考试 制度编撰等职。1929年病逝于南京。
杨开慧
号霞,字云锦,湖南长沙板仓人(现长沙县开慧 镇),杨昌济之女。1920年冬,杨开慧和毛泽东结婚, 1922年初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毛泽东的助手。大革 命失败后,毛泽东去领导秋收起义,开展井冈山根据 地斗争;杨开慧则独自带着孩子,参与组织和领导了 长沙、平江、湘阴等地武装斗争,发展党的组织,坚 持革命整整3年。1930年10月,杨开慧被捕,她拒绝 退党并坚决反对声明与毛泽东脱离关系,随之被害。 1957年毛泽东为纪念杨开慧特写了《蝶恋花·答李淑一》 词一首,赞其为“骄杨”。
向警予
原名向俊贤,1895年生于湖南溆浦县商会会 长之家。她是中国共产党创始人及早期领导人 之一 ,女权主义领袖 ,无产阶级革命家、妇 女解放运动领导人之一。在有迹可循的史料里, 她是中国共产党唯一的女创始人。1928年3月 20日,由于叛徒的出卖,向警予在法租界三德 里被捕,同年5月1日向警予被押赴余记里空坪 刑场,年终33岁。
陶斯咏
陶毅(1896—1932)女,汉族,字斯咏,湖 南湘潭人(随家迁居长沙)。生于富商之家。 周南女中师范科的毕业生,时有“长江以南第 一才女”之美称。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初长沙学 界的风云人物,湖南学生联合会与湖南各界联 合会副会长(毛泽东当时是理事)。据萧子升、 易礼容等人的回忆,均称陶为长沙著名的美女, 个子很高,才华横溢,但性格很强。诗人邢海 珍说:“湘江才女冠江南”。
萧子升(1894—1976)字旭东,后来改
名萧瑜,湖南湘乡人。
1910年在湘乡县东山高等小学堂读书。1911年 考入湖南省立第一师范,于1915年秋毕业后,到长 沙楚怡学校任教。1919年赴法国勤工俭学,是民国 初年湖南青年参加赴法勤工俭学的主要策动者之一; 在全国性的勤工俭学运动中他亦扮演重要角色。
方维夏:1898年8月方维夏进入湖南优级师
范博物科,毕业后在中学任教。1905年8月, 考入日本东京农业大学,专攻农业科学,1910 年学成回国。1911年夏到1918年夏,应中路师 范(1912年改为湖南公立第一师范学校)聘请任 农业、博物教员和学监主任,政治上反对袁世 凯复辟帝制和卖国行为;教学上,用很大精力 编写出《中等学校农业教科书》上、中、下三 册,所编的《儿童训育法询》被教育界誉为"试 办小学之良法善本";对学生强调民主管理,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