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战争

合集下载

甲午战争

甲午战争

第五步是征服亚洲,称霸世界
“。
甲午中日战争就是日本实现“大陆政策”前两个步骤的重要环节。
侵略台湾
1872年,日本侵略中国属国琉球,并完全占 领
1874年,琉球漂民被台湾高山族杀死的“牡 丹社事件”。日本以此为借口大举进攻台 湾岛。
近代史上日本第一次对中国的武装侵略。但 当时日本和中国实力悬殊,加上水土不服, 日军失利。在美英等国的“调停”下,日 本向中国勒索白银50万两,才从台湾撤军。
仅略朝鲜
• 1876年日本强迫朝鲜政府签订《江华条约》,该 条约第一条即宣称“朝鲜为自主之邦,保有与日 本国平等之权”
• 1882年朝鲜发生壬午兵变,中日两国同时出兵朝 鲜,清军虽然在这次事件中压制住日军,但日本 还是如愿取得了在朝鲜的驻军权。
• 1884年,日本帮助朝鲜开化党发动甲申政变,企 图驱逐清朝在朝鲜的势力。袁世凯率清军击败了 日军,镇压了这次政变。但日本人还是利用了清 廷的昏庸同清政府订立了《天津会议专条》,规 定中日两国同时从朝鲜撤兵,两国出兵朝鲜须互 相通知。这就为后来的甲午中日战争埋下伏笔。
19世纪六七十年代起,清政府中的洋务派掀 起了一场“师夷长技以自强”的洋务运动。 洋务运动在科学技术(特别是军事技术) 方面向欧美看齐,因此清王朝一度出现 “同治中兴”的景象。
清朝于1888年建立了北洋水师,成为亚洲一 个强大的力量,即使欧美列强也放缓了侵 略脚步。
日本方面
1868年,明治维新,“脱亚入欧”,开始资本主义道路,国力日渐 强盛, 当时的日本,正交叉进行两次工业革命
战争过程
• 第一阶段
地点:中国境外的朝鲜半岛及黄海北部进行 时间:1894年7月25日至9月17日 主要战役:
陆战:平壤战役 海战:黄海海战

甲午中日战争的起因及影响

甲午中日战争的起因及影响

甲午中日战争的起因及影响中日甲午战争(日本称:日清战争,朝鲜半岛称:清日战争,西方国家称:Sino-Japanese War/第一次中日战争),是19世纪末日本侵略中国和朝鲜的战争。

按中国干支纪年,战争爆发的1894年为甲午年,故称甲午战争。

但最终以失败告终。

甲午中日战争的起因及影响1甲午中日起因战争起因及双方军事准备日本发动对中国的侵略战争,蓄谋已久。

早在1868年(清同治七年),日本明治天皇登基伊始,便极力鼓吹军国主义,以实行对外扩张为基本国策,并将侵略矛头首先指向其近邻朝鲜和中国。

明治政府抓紧改革军制,推行近代军事教育和训练,积极扩军备战。

到甲午战争爆发前,日本陆军建成6个野战师和1个近卫师,现役兵力12.3万人。

甲午战争中,日本实际动员兵力达240616人,其中174017人在国外参战。

战前日本海军拥有军舰32艘、鱼雷艇24艘,排水量共达6.2万余吨。

还派遣大批特务,到中国和朝鲜搜集军事情报,绘制详细的军用地图。

清政府对日本的侵略野心有所察觉,北洋大臣李鸿章曾指出日本将为“中土之患”。

1874年日本侵犯台湾事件后,尤其是中法战争后,清政府加强海防建设,以京师门户北洋为设防重点,主要防御对象为日本。

1888年,北洋海军正式编练成军,有舰艇25艘,官兵4000人。

到甲午战争前,北洋舰队的大沽、威海卫(今山东威海)和旅顺(今属辽宁大连)三大基地建成。

然清朝政治腐败,军事变革基本停留在改良武器装备的低级阶段,陆海军总兵力虽多达80余万人,但体制不顺,编制落后,管理混乱,训练废弛,战斗力低下。

1894年春,朝鲜爆发“东学党”农民起义,朝鲜政府于6月3日请求清政府派兵协助镇压。

清军首批部队于6月8日抵朝。

早在6月2日,日本内阁就作出入侵朝鲜,进而直接与清军开战的决定。

日方先以欺骗手段诱使清军入朝,继则以清军入朝为借口,大批调遣日军赴朝,迅速抢占从仁川至汉城一带各战略要地。

同时设立战时大本营,作为指挥侵略战争的最高机构。

甲午中日战争

甲午中日战争
但日本并没有遵守这一条约,而是开始积极向中国扩张。1872年,日本开始侵略中国附属国琉球,准备以琉球为跳板进攻台湾。1874年,发生了琉球漂民被台湾高山族杀死的事件,日本利用清朝官员的糊
甲午战前中日冲突和日本大陆政策
甲午战前中日冲突和日本大陆政策(2张)
涂,以琉球是日本属邦为借口大举进攻台湾岛,这是近代史上日本第一次对中国的武装侵略。但当时日本和中国实力悬殊,加上水土不服,日军失利。在美英等国的“调停”下,日本向清朝勒索白银50万两,并迫使清廷承认日军侵台是“保民义举”(即间接承认琉球人是日本属民),才从台湾撤军。后来,由于清廷的软弱无能,日本于1879年完全并吞了琉球王国,改设为冲绳县。
? 战前冲突
? 两国军备
2爆发
? 中日出兵
? 交涉破裂
? 战争爆发
3过程
? 第一阶段
? 第二阶段
? 第三阶段
4结果
? 议和缔约
? 条约内容
? 条约危害
? 三国干涉还辽
5影响
? 中国
? 远东
6失败原因
? 缺乏预见
? 战略原因
? 装备劣势
? 党派争斗
随后,日本又开始侵略中国的另一个属国——朝鲜。1876年日本以武力打开朝鲜国门,强迫朝鲜政府签订《江华条约》,取得了领事裁判权等一系列特权。该条约第一条即宣称“朝鲜为自主之邦,保有与日本国平等之权”[2] ,公然把朝鲜的宗主国清朝排斥在外,充分暴露了日本独占朝鲜的野心。1882年朝鲜发生壬午兵变,中日两国同时出兵朝鲜,清军虽然在这次事件中压制住日军,但日本还是如愿在《济物浦条约》中取得了在朝鲜的派兵权和驻军权。1884年,日本帮助朝鲜开化党发动甲申政变,企图驱逐中国在朝鲜的势力。袁世凯率清军击败了日军,镇压了这次政变。但日本人还是利用了清廷的昏庸同清朝订立了《天津会议专条》,规定中日两国同时从朝鲜撤兵,两国出兵朝鲜须互相通知。《济物浦条约》使日本取得了以保护公使馆为由出兵朝鲜的权利,《天津会议专条》则使日本取得了与中国在朝鲜共同行动的权利,这两个条约就为后来的甲午中日战争埋下伏笔。

甲午中日战争

甲午中日战争

中日甲午战争为19世纪末日本侵略中国和朝鲜的战争。

按中国干支纪年,战争爆发的1894年为甲午年,故称甲午战争(日本称日清战争,西方国家称第一次中日战争/Sino-Japanese War)。

甲午战争以1894年(清光绪二十年)7月25日丰岛海战的爆发为开端,至1895年4月17日《马关条约》签字结束。

这场战争以中国战败、北洋水师全军覆没告终。

中国清朝政府迫于日本军国主义的军事压力,签订了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马关条约》。

甲午战争的结果给中华民族带来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另一方面则使日本国力更为强大,得以跻身列强。

名称中日甲午战争(日本称日清战争,朝鲜半岛称清日战争,其他国家称第一次中日战争)地点朝鲜半岛、辽东半岛、山东威海、黄海北部时间1894年7月25日—1895年4月17日参战方中国,日本结果日本获胜,签订《马关条约》战前冲突日本侵略中国是蓄谋已久、准备充分的。

早在1867年,明治天皇睦仁登基伊始,即在《天皇御笔信》中宣称“开拓万里波涛,宣布国威于四方”,蓄意向海外扩张。

1871年,近代中日两国签订了第一个条约《中日修好条规》,第一款就说:“嗣后大清国、大日本国倍敦和谊,与天壤无穷。

即两国所属邦土,亦各以礼相待,不可稍有侵越,俾获永久安全。

”[1] 这是一个平等的条约。

但日本并没有遵守这一条约,而是开始积极向中国扩张。

1872年,日本开始侵略中国附属国琉球,准备以琉球为跳板进攻台湾。

1874年,发生了琉球漂民被台湾高山族杀死的事件,日本利用清朝官员的糊甲午战前中日冲突和日本大陆政策(2张)涂,以琉球是日本属邦为借口大举进攻台湾岛,这是近代史上日本第一次对中国的武装侵略。

但当时日本和中国实力悬殊,加上水土不服,日军失利。

在美英等国的“调停”下,日本向清朝勒索白银50万两,并迫使清廷承认日军侵台是“保民义举”(即间接承认琉球人是日本属民),才从台湾撤军。

后来,由于清廷的软弱无能,日本于1879年完全并吞了琉球王国,改设为冲绳县。

中日甲午战争

中日甲午战争

中日甲午战争(清日甲午战争)为19世纪末日本侵略清国和朝鲜的战争。

它以1894年(清光绪二十年,日本明治二十七年)7
月25日丰岛海战的爆发为开端,至1895年4月17日《马关条约》签字结束。

按中国干支纪年,战争爆发的1894年为甲午年,故称甲午战争(日本称日清战争,西方国家称第一次中日战争/Sino-Japanese War)。

这场战争以中国战败、北洋水师全军覆没告终。

代表中国的清朝政府迫于日本军国主义的军事压力,签订了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马关条约》。

甲午战争的结果给清朝政府带来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最终导致腐朽的清朝的灭亡。

一方面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另一方面则使日本国力更为强大,得以跻身列强。

甲午战争之后,不少思想进步的中国人开始意识到“变法”的重要性,引发了”戊戌变法“运动。

作为一名大学生,应铭记历史,勿忘国耻,肩负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成长为社会主义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

甲午

甲午





失败原因
• • 3、装备劣势 在双方争取制海权的黄海海战中,清军以劣势兵力(清军3000吨以上军舰两艘,3000 吨以下军舰10艘,日军3000吨以上军舰8艘,3000吨以下军舰4艘)迎击日军。而且受 限于军舰制造时的技术条件,北洋军舰有效射击距离不超过3000米,而装备了新式测 距仪的日本军舰吉野,有效射程可以达到5000米。日军还装备了新式的速射炮。 北洋各舰设计时,由于火炮威力不足,所以还强调舰首对敌,依靠撞角撞击敌舰,火 炮布局也以发挥正面对敌火力为主。但是舰首对敌的横阵不利于机动。加之北洋水师 各舰舰龄较长,配备的蒸汽发动机马力不足,养护情况又不佳,故舰队平均航速仅仅 只有10.2节,而日本舰队主力舰较为新式,采用方便机动的纵队更适合发挥火力,速 度也较快,所以实战中日本舰队机动能力也强于北洋水师。北洋水师陷入打打不过, 走走不掉的困境。在实战中被各个击破。海战中,北洋水师沉没的致远、经远、超勇、 扬威、广甲5舰几乎都是被由吉野、浪速、秋津洲等4艘高射速、高航速的新式快舰组 成的日方第一游击队击沉或重创沉没的。
失败原因


2、战略原因
日本战时大本营在挑起这场战争之前,制定了海陆军统筹兼顾的“作战大方针”。其战略目标是 在中国直隶平原与清军进行主力决战,打败清军,压迫清政府屈服。认为能否达此目标,关键在于 海军作战之胜负。为此,提出了两期作战计划:首先派陆军一部进入朝鲜,以牵制清军;海军则寻 机与中国海军主力决战,迅速夺取黄海制海权。尔后作战则视海军胜败情况而定:如海军取胜,掌 握了黄海制海权,陆军便由渤海湾登陆,实施直隶平原决战;如海上决战胜负未分,则以舰队控制 朝鲜海峡,协助陆军主力占领整个朝鲜;如舰队决战失败,制海权归于中国,则以陆军主力实行本 土防御,海军守卫本土沿海。并以争取实现第一案为基本战略方针。 反观清朝方面,战前没有明确的战略方针和作战计划。由于统治集团主战、主和意见分歧,相 互掣肘,事先既未组成专门的作战指挥机构,更无统筹全局的战略指导。始寄希望于俄、英等国的 “调停”,继则在海陆战端已启的情况下仓促宣战,并命令北洋大臣李鸿章“严饬派出各军,迅速 进剿”,沿江、沿海“遇有倭人轮船驶入各口,即行迎头痛击,悉数歼除”。实际上是实行海守陆 攻的作战方针。从战略规划方面,日本就已经拔了头筹。 从海战方面来讲,在近代战争中,掌握制海权非常重要。所谓制海权,简单地说就是能使自己 一方在一定的海域自由航行而使敌方不能自由航行。能否掌握制海权取决于海军的实力和正确的战 略。甲午战争的制海权主要指黄海海域。黄海关系到三个半岛,即朝鲜半岛、辽东半岛、山东半岛 的海上交通,所以黄海的制海权至关重要。 甲午战争的主战场在朝鲜、中国一侧,日军属于跨海作战,补给线很长,必须从海上运输。中 国虽是内线作战,但扰乱和切断敌军的海上交通是克敌制胜的重要措施。因此,集中海军主力,寻 找有利时机主动出击,必要时进行决战,对敌方海军形成遏制,不但是必要的,当时也有这个力量 和可能。如果战略正确,指挥得当,应该能够取得一定的胜利,收到很大的效果。

甲午战争

甲午战争

(一)政治方面 (二)经济方面 (三)外交方面 (四)军事方面
(五)文化方面
(一)政治方面: 标志着洋务运动的失败; 台湾等地的割让,中国国土进一步沦丧;半 殖民地半封建的程度大大加深。 随后爆发的义和团反的爱国运动就与民族危 机日益深重有着很大关系。
(二)经济方面:赔款给人民带来了巨大的 经济负担;举借外债,使列强进一步控制 中国的财政经济;允许列强投资办厂,严 重阻碍了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外国资本 的大量输入,使得小农经济遭到很大打击, 甲午战争后也使得民族资产阶级登上历史 舞台。
战争的发展
2、标志性战役 平壤战役(1894) 黄海战役(1894) 辽东战役(1894) 威海战役(1895)。
日本士兵在旅顺屠杀中国平民、官兵
战争的结果
3、战争的结局 清军“水陆交绥,战无一胜”,清廷被迫 向 日本屈膝求和。1895年4月17日, 《马关条约》签订,清廷割地赔款,落得 一个丧权辱国的结局。
1、甲午战争的背景
2、甲午战争的发展
3、甲午战争的结局 4、甲午战争对中国的影响
简介
甲午战争,国际通称第一次中日战争, 是大清帝国和大日本帝国在朝鲜半岛、 辽东、山东半岛及黄海等地进行的一场 战争。1894,按照中国干支纪年,时年 为甲午年,故称甲午战争。它以1894年 7月25日丰岛海战的爆发为开端,1894 年8月1日,中日两国宣战,甲午战争全 面爆发。1895年4月17日《马关条约》 签字结束。
(三)外交方面: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 心,外国的侵略进入资本输出阶段。战后 的几年里,列强纷纷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 数百万同胞被迫离开祖国的怀抱,饱受欺 凌50多年。
(四) 军事方面:开始变革军事制度,中国近 代军事改革开始进入实质阶段。 (五) 文化方面:在甲午战争以后,留日热潮 出现;

中日甲午战争简介

中日甲午战争简介

中日甲午战争简介中日甲午战争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次重要事件,它发生在19世纪末,即公元1894年至1895年之间,是中国和日本之间的一场战争,也是中国近代史上最重要和最惨痛的历史事件之一。

以下就是中日甲午战争的简介。

一、战争背景中日甲午战争的背景可以追溯到中国和日本的民族关系和领土争端。

在19世纪末,中国的国力开始衰退,内部政治腐败、外部征服开始接踵而至,而当时的日本正不断发展壮大,并向外拓展势力范围,意图在亚洲地区崭露头角。

由于两国之间领土分界线模糊,因此争端不断。

另外,两国还有更新的控制朝鲜半岛的野心,因此战争成为不可避免的选择。

二、战争经过1894年7月,日本向中国宣战,北洋水师在威海卫一战退兵,朝鲜半岛和辽东半岛等地相继被日本占领,海陆空三军在激烈的战斗中进行了对抗。

然而,中国的军队及其管理体系一直处于混沌和无序状态,而日本的军队使用了现代化和科技化的武器和战术。

尽管有一些英勇战士在战争中表现出色,但是大部分中国士兵因其低水平和训练不足而在战场上惨败,使得战争不可避免趋势已经被证明无法挽回。

1895年2月,中国政府在马关条约上向日本投降,失去了许多领土和主权。

这场战争在中国本土势猛反击,演变成一场国内的政治革命。

清朝政府的无能被揭示,新兴的领袖人物纷纷崛起。

三、影响和启示中日甲午战争是中国历史上最惨痛的失败之一,不仅使国家陷入一个又一个的危机,而且也回应了明确和疏远学习西方现代化的意愿。

此后,中国开始了一段爆发性的变革时期,经过了多年的困苦和痛苦,创造出了在自我建设、树立现代化实力方面的新成就。

战争的结局也强调了中国自身弱势和自卫装备的重要性,为中国现代化建设和强大军队的发展提供了课程,为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和成就奠定了基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5课《甲午战争》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甲午战争概况、《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其危害、台湾人民反抗日本殖民统治英勇事迹。

2.《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其危害。

过程与方法
1.让学生介绍邓世昌、徐骧、刘永福等保卫国家和民族利益斗争中的事迹,提高复述能力。

2.从《马关条约》和《南京条约》内容变化,说明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的历史趋势。

3.中国战败的主要原因及其历史教训。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甲午战争是日本帝国主义为吞并朝鲜、入侵中国而蓄意挑起的侵略战争。

在战斗中,以邓世昌为代表的爱国官兵进行了英勇顽强的抗争,他们是光荣的民族英雄。

2.由于清政府的腐朽没落、决策集团的妥协退让和军备的松弛落后,甲午战争以中国的失败而告终。

《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

重点、难点
重点:黄海大战、《马关条约》。

难点:甲午战争的性质、中国战败的原因、《马关条约》的影响。

教法多媒体教学、启发式教学、合作式教学。

学法探究式学习
教学准备多媒体设备、PPT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二、新课学习
探究一:海战与陆战
1.背景(原因)?(日本侵华蓄谋已久)
2.清政府的态度如何?导致了什么局面?(避战求和,不做战备;站争开始,就陷入不利局面)
3.日军侵华时间(甲午战争)是什么时候?(1894年—1895年)
4.经过怎样?结果如何?(黄海战役----避战保船----全军覆没,签订《马关条约》)
5甲午战争中国战败原因是什么?
(清朝腐败是失败根源;日本蓄谋已久,准备充分;部分清军将领贪生怕死;武器装备落后)探究二:《马关条约》的签订
1.时间?(1895年)
2.地点?(日本马关)
3.人物?(李鸿章(中)、伊藤博文(日))
4.《马关条约》的内容与危害?
割三地(更严重破坏主权,刺激列强瓜分中国野心)
赔二亿(清财政不堪重负,更加重人民负担,列强控制中国经济)
开四口(列强侵略势力深入到中国内地)
允设厂(列强侵略势力深入到中国内地)
5.《马关条约》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是什么?
《马关条约》使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大大加深,中国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探究三:瓜分危机
1.三国干涉还辽是怎样一回事?(中日《马关条约》规定中国割让辽东半岛给日本,俄、德、法三国强力干涉)
2.结果如何?(日本被迫同意归还辽东半岛,清政府向日本付3000万两白银的“赎辽款”)
3.是什么原因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具体有何表现?(甲午战争暴露了中国的虚弱,《马关条约》的签订又极大地刺激了列强的贪欲;俄、德、法向清政府提出建立“租借地”、划分势力范围的要求。

列强群起效尤,中国陷入了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


1.什么是租借地?势力范围?
租借地:是指资本主义国家用强迫定期租借的方式占有的他国领土。

势力范围:是指资本主义国家凭借其实力所控制的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全部或部分领土。

在这领土上,该国享有独占的权利,不许其他国家染指。

5.观察27页《时局图》,说说每一个图案代表哪个国家?(北极熊:俄国;虎:英国;蛇:德国;青蛙:法国;太阳:日本;秃鹰:美国)
三、拓展延伸
比较《马关条约》和《南京条约》内容,具体分析《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的程度。

1.中英《南京条约》
①割让香港岛;②赔银2100万元;③五口通商(广、厦、福、宁、上)④协定关税。

2.中日《马关条约
①割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②赔银二亿两;③增开口岸(重庆、沙市、苏州、杭州)④在华设
3.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程度大大加深:①割地面积增加;②赔款数额倍增;③侵略深入内地;
④经济侵略加剧;⑤受控制程度加深。

四、小结
五、板书设计
时间(1894年);原因(日本蓄意挑起战争)
海战与陆战清政府态度:避战求和,清军陷入不利局面
经过结果:黄海战役----避战保船----全军覆没,签订《马关条约》
时间:1895三月地点:日本马关
甲午战争《马关条约》主要内容:割三地;赔二亿;开四口;允设厂
影响:使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程度大大加深
《马关条约》规定中国割让辽东半岛给日本,俄、德、法强力干涉)瓜分危机
结果:中国赔偿3000万两白银为“赎辽款”
课后反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