颞下颌关节紊乱MRI表现
颞下颌关节紊乱病MR详细评估及病例分析

颞下颌关节紊乱病MR详细评估及病例分析颞下颌关节紊乱病颞下颌关节紊乱病(temporomandibular disorders,TMD)指累及咀嚼肌和(或)颞下颌关节,并具有下颌运动异常、疼痛、弹响、杂音及咀嚼问题等临床表现。
发生人群:20-40 岁,女性>男性;普通人群中 70% 的人至少患有 TMD 的症状之一,但仅有 5% 的人就医。
目前TMD 诊断通常要参考病史、体格检查及影像学检查结果。
TMD 常表现为关节结构紊乱、骨关节病、关节炎症、周围软组织损伤等,MRI 的软组织分辨率高,且具有多参数、多序列及任意角度成像等特点,目前是临床常用的颞下颌关节影像检查方法之一。
No.1颞下颌关节盘评估1. 关节盘形态评估:①正常情况下,关节盘在闭口位为倒置「S」型,张口位「领结」型;②关节盘各带最大厚度,前带 2 mm,中间带 1.1 mm,后带 2.8 mm;③常见关节盘形态学包括双凹型,双平面型,类圆型,折叠型。
不同颞下颌关节盘形态斜矢状位质子密度加权成像图像(A)双凹型,(B)双平面型,(C)类圆型,(D)折叠型。
2. 关节盘位置评估:①按照移位的方向分为前移位、后移位、内侧移位及外侧移位,以前移最为多见。
②斜矢状位上髁突 12 点钟方向垂线前后夹角与关节盘后带后缘的切线超过10°为关节盘移位。
闭合口位的椎间盘后带必须放置在下颌髁状突轴的水平面(或内侧10°扇形红线)。
③斜冠状位上经过髁突内外极长轴做直线,经髁突、关节盘外缘和内缘分别做垂线,关节盘外缘超过髁突外侧缘则为关节盘外侧移位,关节盘内缘超过髁突内侧缘则为关节盘内侧移位。
关节盘(红实线)位于髁突上缘(蓝虚线)经髁突外缘和内缘(b,d)、关节盘外缘和内缘(c,e)分别做垂线。
关节盘的外侧和内侧位移。
A图:关节盘外缘(红线)膨出超过下髁突外缘(蓝线),为外侧移位。
B图:关节盘内缘(红线)膨出超过下髁突内缘(蓝线),为内侧移位。
分析1.5T核磁共振对早期诊断颞下颌关节紊乱综合症的效果

分析1.5T核磁共振对早期诊断颞下颌关节紊乱综合症的效果摘要: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颞下颌关节紊乱综合症采取1.5T磁共振成像影像诊断的临床效果。
方法:选择2022年1月至2023年6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56例颞下颌关节紊乱综合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56例患者采取1.5T 核磁共振诊断的结果,分析患者诊断关节盘移位情况。
结果:1.5T核磁共振诊断结果显示颞下颌关节紊乱综合症患者的影像学表现均有所不同,一侧可复一侧不可复性前移位13例;单/双侧可复性前移位14例;单/双侧不可复性前移位22例等情况。
结论:颞下颌关节紊乱综合症患者采取1.5T核磁共振对于早期颞颌关节的关节盘移位等情况有较好的诊断结果。
建议临床广泛应用1.5T核磁共振诊断早期颞下颌关节紊乱综合症。
关键词:颞下颌关节紊乱综合症;核磁共振;影像学检查颞下颌关节紊乱综合症是临床口腔科常见的疾病之一。
主要的临床表现以关节弹响、疼痛、张嘴受限、头疼等症状为主[1]。
核磁共振是临床诊断早期颞下颌关节紊乱综合症的常用方式,具有无辐射、分辨率高等优势。
不仅如此,核磁共振还可以清晰的显示患者的关节结构,对关节盘的形态和位置有准确的判断。
有研究指出[2],1.5T核磁共振对早期颞下颌关节紊乱综合症的检查准确率较高。
基于此,本次试验选择本院56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1.5T核磁共振的检查效果进行验证,具体试验结果报道如下。
1.对象与方法1.1研究对象选择2022年1月至2023年6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56例颞下颌关节紊乱综合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男性18例,女性38例,年龄在17~69岁,平均年龄(41.21±7.58)岁。
针对患者的资料进行对比(P>0.05)。
颞下颌关节紊乱症诊断标准:患者出现关节区疼痛或关节周关节运动受限、张口困难、关节弹响等症状、伴有颞部疼痛、头晕等症状。
1.2检测方法磁共振成像检查:所选用的仪器设备为Signa-HDxT-1.5T MRI扫描仪(美国通用电气GE医疗系统公司)。
牙合学颞下颌关节紊乱病

03
诊断方法与标准
病史采集和临床检查
病史采集
详细询问患者有关颞下颌关节紊乱病的病史,如疼痛、弹响、张口受限等症状 的起始时间、发展过程和影响因素。
临床检查
观察患者面部对称性、颞下颌关节区及咀嚼肌的压痛、张口度和张口型等,以 评估关节和肌肉的功能状态。
影像学检查在诊断中应用
关节保守治疗
包括药物治疗、物理治疗等,旨在 缓解疼痛、消除炎症、恢复关节功 能。短期内可缓解症状,但易复发 。
手术治疗
对于严重病例,可考虑手术治疗, 如关节镜手术、开放手术等。手术 效果显著,但风险较高,需严格掌
握适应症。
综合治疗
结合牙合治疗、关节保守治疗和手 术治疗等多种方法,根据患者病情 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综合治疗效
牙合学颞下颌关节紊 乱病
演讲人:
日期:
目录
• 颞下颌关节紊乱病概述 • 牙合因素与颞下颌关节紊乱病 • 诊断方法与标准 • 保守治疗措施探讨 • 手术治疗适应证与术式选择 • 康复期管理与效果评价
01
颞下颌关节紊乱病概述
定义与发病机制
定义
颞下颌关节紊乱病是指累及颞下颌关 节和(或)咀嚼肌系统,具有相关临 床问题(如疼痛、弹响、张口受限等 )的一组疾病的总称。
03
通过科学的康复期管理,可以促进颞下颌关节的修复和重建,
恢复关节的正常功能。
康复训练计划制定和执行
个性化训练计划
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和康复需求,制 定个性化的康复训练计划。
多元化训练方法
采用多种训练方法,如肌肉训练、关 节活动度训练、咬合训练等,以全面 提高患者的关节功能。
循序渐进的训练强度
根据患者的耐受能力和康复进展,逐 步调整训练强度,确保训练的安全性 和有效性。
颞下颌关节紊乱诊断标准

颞下颌关节紊乱诊断标准
颞下颌关节是连接下颌骨和颅骨的关节,它在我们的咀嚼、说话和吞咽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颞下颌关节紊乱是一个常见的问题,它可能表现为疼痛、强直和关节咔嗒声等症状。
由于症状不一致,颞下颌关节紊乱的诊断可能具有挑战性。
因此,医生通常会根据一些特定的标准来诊断颞下颌关节紊乱。
以下是颞下颌关节紊乱的诊断标准:
1. 疼痛:颞下颌关节紊乱的主要症状之一是疼痛,包括牙齿疼痛、面部疼痛和头痛等。
疼痛可能会导致患者的咀嚼和口腔功能受损。
2. 关节咔嗒声:颞下颌关节紊乱还可能导致咀嚼时听到的关节咔嗒声。
这种声音可能会伴随着关节强直和疼痛。
3. 关节移动异常:颞下颌关节紊乱会导致下颌骨的移动异常,例如下颌骨偏斜或关节卡住等。
4. 神经功能障碍:颞下颌关节紊乱还可能导致神经功能障碍,例如面肌痉挛、耳朵痛和听力障碍等。
5. 诱发因素:颞下颌关节紊乱可能会因为一些诱发因素而加剧,例如咀嚼、张
口、说话和吞咽等。
要诊断颞下颌关节紊乱,医生需要通过针对上述标准进行身体检查,并进行影像学检查(例如X射线、CT或MRI等)来确认诊断。
此外,医生可能还需要对患者的病史进行详细的评估,以了解可能的风险因素,例如外伤、关节退化或颅颌面畸形等。
综合上述信息后,医生可以制定出最佳的治疗计划,包括药物治疗、物理治疗、手术或口腔矫正等,以帮助患者缓解症状并改善咀嚼和口腔功能。
颞下颌关节紊乱MRI表现PPT

02
CT对骨质结构的显示效果优于MRI,但MRI在软组织分辨率和
无辐射方面具有优势。
与超声比较
03
超声检查主要用于实时动态观察,对于颞下颌关节紊乱的诊断
价值有限。
04
颞下颌关节紊乱的MRI与 临床治疗
MRI在颞下颌关节紊乱治疗中的应用
诊断
MRI可以清晰地显示颞下颌关节的结构,包括关节盘、关节窝和髁 突,有助于诊断颞下颌关节紊乱。
关节积液
关节腔内出现异常液体聚集,呈长T1、长 T2信号。
骨质改变
关节骨质出现异常信号或形态改变,如骨质 硬化、囊样变等。
软组织肿胀
关节周围软组织肿胀或增厚,呈长T1、长 T2信号。
03
颞下颌关节紊乱的MRI诊 断价值
MRI在颞下颌关节紊乱诊断中的优势
软组织分辨率高
MRI能够清晰显示颞下颌关节的 软组织结构,如关节囊、关节盘 和周围肌肉等。
预后评估
通过MRI的复查,可以观察治疗效果 和病情变化,为调整治疗方案和评估 预后提供依据。
MRI在颞下颌关节紊乱治疗中的预后评估
恢复情况评估
通过对比治疗前后的MRI图像,可以评估治疗效果和关节恢 复情况。
并发症监测
MRI可以及时发现并发症,如感染、骨折等,以便及时处理 和干预。
05
结论
颞下颌关节紊乱MRI表现的重要性和意义
观察关节盘移位方向
分析关节盘移位的方向,有助于判断颞下颌 关节紊乱的类型。
评估骨质改变情况
观察关节骨质信号和形态的变化,评估骨质 损伤的程度。
观察软组织肿胀情况
分析关节周围软组织的肿胀程度和分布,判 断炎症反应的情况。
颞下颌关节紊乱的MRI表现特征
颞颌关节紊乱 mr 诊断标准

颞颌关节紊乱(TMJ)是一种常见的颌面疼痛和功能障碍,它包括颞颌关节和相关肌肉的紊乱。
这种疾病可以导致咀嚼困难、面部疼痛、头痛,甚至牙齿磨损等问题。
针对颞颌关节紊乱的MR诊断标准一直备受关注,因为精确的诊断对于有效治疗至关重要。
1. 颞颌关节紊乱的定义和症状颞颌关节紊乱是指颞下颌关节的功能紊乱,包括关节盘位置异常、关节软骨受损以及周围肌肉组织的不协调等情况。
患者通常表现为颞下颌关节疼痛、关节咬合、听力下降,甚至出现咀嚼肌肌肉痉挛等症状。
2. MR诊断标准的重要性MR成像作为一种无创、高分辨率的影像技术,对于颞颌关节紊乱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MR检查,医生可以清晰地观察到颞下颌关节的结构和功能,包括关节盘的位置、软骨的状态以及周围肌肉组织的情况,从而为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重要信息。
3. 颞颌关节紊乱的MR诊断标准在MR检查中,医生通常会根据一系列标准来判断患者是否患有颞颌关节紊乱。
这些标准包括:- 关节盘的位置:正常情况下,关节盘应位于颞下颌关节的前缘,与关节窝对齐。
如果关节盘位置异常,如偏位或脱位,可能是颞颌关节紊乱的表现之一。
- 软骨的状态:通过MR成像可以清晰地观察到颞下颌关节软骨的状态,包括软骨的厚度、均匀性和形态。
软骨磨损、变性等情况可能是颞颌关节紊乱的重要征象。
- 周围肌肉组织的情况:MR成像不仅可以观察颞下颌关节本身的情况,还可以清晰地显示周围肌肉组织的情况。
肌肉炎症、痉挛等情况都可能与颞颌关节紊乱相关。
4. 个人观点和理解就我个人的观察和理解而言,颞颌关节紊乱的MR诊断标准是非常重要的,它可以为医生提供客观的影像学依据,帮助他们做出准确的诊断和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
对患者而言,了解颞颌关节紊乱的MR诊断标准也有助于他们更好地理解自己的疾病,更加积极地配合治疗。
颞颌关节紊乱的MR诊断标准对于这种常见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希望未来能够进一步完善相关标准,提高诊断的准确性和临床的指导意义。
颞颌关节紊乱的症状和治疗方法

颞颌关节紊乱的症状和治疗方法一、颞颌关节紊乱的症状在日常生活中,颞颌关节紊乱是很多人都可能面临的问题。
它是指上下颌骨之间的关节出现了不正常的位置或者功能障碍。
当这个关节紊乱时,就会引起一系列的症状。
1. 疼痛和不适:当颞颌关节发生紊乱时,最常见的症状就是出现疼痛和不适感。
这种疼痛通常位于耳朵后方、下颚区域或太阳穴附近,并伴随着咀嚼困难和牙齿咬合困难。
2. 锁口和张口困难:有些患者可能会出现口腔无法完全关闭而导致锁口,或者无法充分张开嘴巴的情况。
这种情况会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例如进食、说话等。
3. 颞顶部压力:部分患者还可能感受到头部前额或顶部的压迫感。
这是由于颞颌关节紊乱所致,病人会感到头部沉重,持续时间长短不一。
4. 面部和颈部肌肉紧张:另外,患者可能会经历面部和颈部肌肉的紧张和疲劳。
这是由于咬合不正常所导致的一种生理反应。
以上是颞颌关节紊乱的主要症状,并且对大多数患者都有共同点。
如果您出现了上述问题,那么很有可能是颞颌关节紊乱所引起的。
接下来,我们将介绍一些治疗方法。
二、颞颌关节紊乱的治疗方法针对颞颌关节紊乱的治疗方法可以分为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两大类。
在选择治疗方法之前,建议您先咨询医生以获得准确的诊断和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1. 保守治疗保守治疗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休息咀嚼肌肉:避免过度使用颞颌关节周围的咀嚼肌群,在发作期间尽量避免进食过硬或粘稠的食物。
(2)热敷和冷敷:在紊乱发作期间,可以轻轻按摩颞颌关节附近的肌肉,并进行热敷或冷敷。
热敷可缓解肌肉紧张和疼痛感,而冷敷则减轻相关的肿胀和炎症。
(3)物理治疗:物理治疗可以通过牵引、按摩和运动来加强颞颌关节周围的肌肉群。
对于一些患者来说,这些措施可以有效缓解颞颌关节紊乱的症状。
2. 手术治疗在保守治疗无效时,手术治疗可能成为一个选择。
手术干预对于某些严重和慢性的颞颌关节紊乱患者可能是必要的。
(1)关节镜手术:关节镜手术是一种微创手术,通过小切口从外部进入关节内进行修复。
安氏Ⅲ类错颌畸形患者颞下颌关节的MRI检查

安氏Ⅲ类错颌畸形患者颞下颌关节的MRI检查颞下颌关节(temporomandibular joint, TMJ)是面部颞骨的关节,也是咀嚼肌的重要关节之一。
错颌畸形(malocclusion)是指上下颌骨之间的不正常对齐,也就是常说的牙齿不齐。
在错颌畸形中,安氏Ⅲ类错颌畸形(Angle Class III malocclusion)是最常见的一种类型。
安氏Ⅲ类错颌畸形患者的牙齿上颌颌骨前伸,下颌颌骨后缩,导致牙齿不齐和咬合不正常。
MRI(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是一种医学成像技术,可用于检查颞下颌关节的结构和功能。
下面将介绍MRI检查在安氏Ⅲ类错颌畸形患者中的应用。
MRI可以提供关节软骨和关节盘的详细图像。
安氏Ⅲ类错颌畸形患者的颞下颌关节常常存在软骨变性、关节盘破裂或错位等问题,这些问题可以通过MRI来观察和评估。
MRI可以显示关节盘的形态、位置和运动情况,有助于了解关节盘在关节运动中的作用和变化。
MRI可以评估关节周围软组织的情况。
安氏Ⅲ类错颌畸形患者常常伴随咀嚼肌的异常,如肌肉僵硬、肌肉劳损等。
MRI可以观察和评估咀嚼肌及其他周围软组织的情况,包括肌肉纤维的走向、厚度和信号强度等。
这有助于了解咀嚼肌的功能和异常情况。
MRI还可以检查关节周围血管和神经的情况。
安氏Ⅲ类错颌畸形患者常常伴随颞下颌关节周围血管和神经的受压或受损。
MRI可以观察和评估血管和神经的通畅性、位置和异常情况,可以帮助医生在手术中避免损伤血管和神经。
MRI还可以评估周围骨骼的情况。
安氏Ⅲ类错颌畸形患者常常伴随上颌骨和下颌骨的异常发育,如上颌骨前伸、下颌骨后缩等。
MRI可以提供高分辨率的骨骼图像,显示颞骨、上颌骨和下颌骨的形态和结构,有助于了解骨骼异常的程度和类型。
MRI检查在安氏Ⅲ类错颌畸形患者中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通过MRI检查,可以详细观察和评估颞下颌关节的结构和功能,包括关节软骨、关节盘、周围软组织、血管神经和骨骼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结构紊乱疾病MRI表现
颞下颌关节运动
上关节腔隙
• 颞下颌关节(
temporomandibular joint, TMJ )是双侧联动的 滑膜关节,位于下颌骨髁 突和颞骨下颌窝之间
• 关节盘将关节腔分为上下 两部分
• 髁突将下关节腔分为前后 隐窝
• 关节盘为双凹形的纤维软骨盘
封闭疗法、物理疗法以及肌肉功能锻炼等综合治
疗。 保守治疗无效,或经进一步检查发现有关节 结构病变者,须作手术治疗。
谢 谢!
• MRI在非骨性结构如关节盘、关节软骨及关节周 围软组织显示上具有独到的优势,被认为是用于 观察颞颌关节结构和形态变化的首选方法,可清
楚、全面地反映关节结构及附件组织的变化。
• MR动态电影PDW-Movie序列能够很好地显示关
节盘、髁状突的运动情况。
治 疗
保守治疗为主,采用精神疗法、药物疗法、
(temporomandibular disorders, TMD)
病 因 不明确、多因素理论
☻ 心理因素 ☻ 咬合因素 ☻ 代谢因素 ☻ 免疫因素
☻ 关节负荷过重
☻ 其他
TMD疾病分类 • 咀嚼肌紊乱疾病:肌炎等 • 结构紊乱疾病:
• 关节炎症性疾病:滑膜炎、关节囊炎等
• 骨关节病:原发或继发骨关节病
号带
• 后带和双板区间可见一
中等信号强度的竖线
• 闭口位上,关节盘的 后带位于髁突头的正 上方12点的位置(后 带和双板区的结合处 位于12点的10°范围 内 )
• 中间区位于颞骨关节 结节和髁突头的前部 之间 • 前带位于关节结节的 下方,髁突头的前方
A
张口位上,后带位于12点的背侧位置
Sag-T1
• X线可发现髁突的运动异常、关节脱位以及髁突骨质破坏
等变化。
• CT对关节盘变形移位显示不佳,但关节盘显示欠佳。
• 关节造影和关节镜
对于诊断关节盘移位敏感度高,特
异性好,还可以较早地发现关节盘的病理变化,如穿孔、 断裂等,并通过关节镜取材活检进行治疗.但由于是侵入 性检查方法,一些对比剂过敏、皮肤感染及其他系统性疾 病的患者使用时受到限制。
的,附着于髁突下区的后部
TMJ正常MR解剖
• TMJ关节盘含Ⅰ型胶原纤维、弹力纤维和粘多糖 • 关节盘在 T1WI, T2WI, 和T2*WI上均为低信号, 而上下关节腔表面的滑膜显示为中等信号 • 后带中心部分可为中等信号
TMJ正常MR解剖
• 后带与盘后复合体的双 板区相连 • 双板区为平行的较低信
结构紊乱
关节正常有机结构关系的改变
可复性关节盘前移位 不可复性关节盘前移位 其他类型的关节盘移位
关节结节-----关节盘---髁突位置 • • 闭口位 开口位 是否有关节盘前移位 可复性/不可复性
髁突运动 • 最大张口位髁突未达关节结节顶为运动受限:在
关节结节顶附近,为运动正常;明显跨越关节结
节顶,为运动过度。
– 中间区厚约1mm(无血管,易穿孔),前带厚约2mm, 后带厚约2.8mm
• 关节盘中心部分可有小穿孔,但由于滑膜的覆盖, 关节腔上下部分间是独立不通的
• 关节盘的后方为双板区,为
一包含脂肪、胶原和弹力纤 维的神经血管区,最易穿孔 • 双板区的后上韧带具有弹性, 附着于关节窝的颞骨鼓部
• 双板区的后下韧带为纤维性
开口位
闭口位
开口位
闭口位
开口位
闭口位
开口位
不可复性关节盘前移位
无弹响(有弹响史) 临床特征 开口受限
疼痛
其他类型紊乱
关节盘后部移位
关节盘侧移位
粘连性关节盘
Double disk sign (thickening of the lateral pterygoid muscle).
the closed mouth position demonstrates anterior displacement of the disk (arrow) in front of the mandibular condyle (the letter, c). The thickening of the posterior attachments (arrowheads) superior to the mandibular condyle is seen as “pseudodisk”.
可复性关节盘前移位
(disc displacement with reducti位
开口位
闭口位
开口位
可复性关节盘前移位 开闭口弹响
临床特征
开口型异常
疼痛
间歇性锁结
不可复性关节盘前移位
(disc displacement without reduction)
正常
闭口位
Sag-PD
Sag-T2
Cor-T1
Cor-T2
Partially-open
Open
颞下颌关节紊乱病(
temporomandibular disorders, TMD )
• 口腔颌面部常见疾病
• 好发年龄20-30岁
• 青年女性多见
命名
1918年 Prentiss 1934年 柯斯顿综合征(Costen syndrome) 1955年 Schwartz 疼痛功能紊乱综合征
(pain-dysfunction syndrome, PDS )
1969年 Laskin肌筋膜疼痛功能紊乱综合征
(myofascial pain-dysfunction syndrome, MPD )
1979年 Ogus 颞下颌关节应激综合征(stress syndrome ) 1980s 颅下颌关节紊乱症(cranio-mandibular disorders, CMD) 1983年 Bell WE 颞下颌关节紊乱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