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识能动性的特点

合集下载

高考政治一轮复习课件人教版必修4:第二单元 第五课《把握思维的奥妙》知能巩固提升

高考政治一轮复习课件人教版必修4:第二单元 第五课《把握思维的奥妙》知能巩固提升
[答案]A
4.材料一: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 不断提高,环保观念也逐渐深入人心。在2011 年,PM2.5 绝对 可以当选年度焦点关键词。作为一个大气检测领域的学术词汇,
PM2.5 一夜之间被人们所熟知,并成为人们街头巷尾讨论的热 点话题。这一切,需“归功于”PM2.5 经检测已成为哮喘、支 气管炎和心血管病等疾病的元凶。
欧美国家和WHO(世界卫生组织)在环境空气质量基准研 究中均把PM2.5作为标志性指标。②PM2.5环境质量基准是指 空气中PM2.5对特定对象不产生有害影响的最大浓度。我国 PM2.5环境质量基准研究目前正处于起步阶段。迄今为止, 还没有基于完整科学理论和足量实测数据支持的空气颗粒物 环境质量基准文件,缺乏PM2.5污染特征与健康危害关系的 科学数据,导致制定环境标准的科学依据不够充分,不能给 出PM2.5对生态系统和人群健康的风险量值。因此,当前我 国急需建立PM2.5环境质量基准体系。③
A.①② B.②④ C.①④ D.②③
[解析]解答本题可采用排除法。③中的“决定”说法错误。 ④中的“正确反映”说法也错误。故选 A。
[答案]A
3.据环保专家介绍,PM2.5 来源多样,燃煤、驾驶机动车、 工业污染,包括机动车反复碾压道路遗撒扬尘、烧烤、吸烟、
燃放烟花等都会为增加 PM2.5 作“贡献”,一些排放出的气体 在空气中发生化学反应也会转化成 PM2.5。专家呼吁,PM2.5 并非不可控,实实在在地减排,从小事做起、人人参与减排行
7.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要反对两种错误倾向:既 要反对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意志主义,又要反对片面强调客 观条件,安于现状、因循守旧、无所作为的思想。
开展 PM2.5 基准研究迫在眉睫 PM2.5 是指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 2.5 微米的颗粒物,也 称为可入肺颗粒物。PM2.5 富含大量的有毒、有害物质且在大 气中的停留时间长、输送距离远,因而对人体健康和大气环境 质量的影响更大。2012 年 2 月,国务院发布的新修订的《环境 空气质量标准》增加了 PM2.5 监测指标。①

主观能动性、意识的能动性和意识的反作用的区分

主观能动性、意识的能动性和意识的反作用的区分

主观能动性、意识的能动性和意识的反作用的区分在哲学教学中,我们通常难以区分这三者,尤其是主观能动性和意识的能动性的区别。

首先我们来看主观能动性是什么?主观能动性的含义:是指人类所特有的能动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以及在认识和改造世界活动中所具有的精神状态。

【讲清重点】1.“主观能动性”、“意识能动性”、“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反作用”三者的区别和联系?(1)“主观能动性”是指“想”和“做”以及在“想”和“做”中所具有的精神状态。

“想”是人们认识世界的能力与活动,“做”是人们改造世界的能力与活动,也包括实践活动,而且这两项内容不可分。

(2)“意识能动性”有两层意思,一是指意识能动地反映客观世界,二是指意识能动地通过实践反作用于客观世界。

可见,第一,意识能动性不等于人的主观能动性,它仅限于“想”,不包括“做”,属于意识范畴;而主观能动性除了“想”,还包括“做”,即实践。

意识能动性虽然体现在“做”,即实践中,但实践不等于意识的能动性。

第二,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反作用是意识能动性的表现之一,所以也不能把意识能动性与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反作用等同起来。

(3)“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反作用”,是指在实践活动中,意识总是指挥着人们使用一种物质的东西去作用于另一种物质的东西,从而引起物质具体形态的变化。

也就是说,把观念的东西在实践的作用下变成现实。

它既不等于意识的能动性,更不等于主观能动性。

(4)以上分析表明:“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反作用”属于“意识的能动性”,“意识的能动性”属于“主观能动性”;后者比前者的外延要大。

2.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与客观规律性的关系?(1)要辩证地理解客观规律、客观条件,它既是对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制约,同时也给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指明了方向,提供了广阔的天地。

理解时要划分两个层次:第一,客观规律对主观能动性的制约作用。

从质的差别来看,“人们是否按客观规律办事,决定着人们发挥主观能动性能否收到积极的效果”;从量的差别来看,“人们按客观规律办事的程度,决定着人们发挥主观能动性收到的积极效果的程度”。

高中政治 “意识的反作用”、“意识的能动作用”和“主观能动性”的辨析素材 人教版第二册

高中政治 “意识的反作用”、“意识的能动作用”和“主观能动性”的辨析素材 人教版第二册

word“意识的反作用〞、“意识的能动作用〞和“主观能动性〞的辨析意识的反作用、意识能动作用和主观能动性是高二哲学教材中重要的概念,它们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一、意识的反作用、意识能动作用和主观能动性的区别。

1.内涵不同。

意识的反作用是指在实践活动中,意识总是指挥着人们使用一种物质的东西去作用于另一种物质的东西,从而引起物质具体形态的变化。

意识能动作用是指意识不仅能够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而且能够反作用于客观事物。

主观能动性是指人类特有的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

2.表现不同。

意识的反作用主要表现为正确反映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意识,能够指导人们有效的开展实践活动,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

歪曲反映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意识,那么会把人的活动引向歧途,阻碍客观事物发展。

意识的能动作用首先表现在,意识不仅能够反映客观事物的外部现象,而且能够正确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其次,意识能动作用还突出的表现在,意识能够反作用于客观事物,正确的思想和理论通过人们的实践,能够促进事物的发展。

主观能动性表现在相互联系着的三个方面:第一,人类认识世界的能力以及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能动地认识世界的活动,突出的表现为我们通常所说的“想〞;第二,人类改造世界的能力以及人们在认识指导下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即通常我们所说的“做〞;第三,人类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所具有的精神状态,即通常所说的决心、意志、干劲等。

3.外延不同。

意识的反作用包含在意识的能动作用中,是意识能动作用的第二个方面,比意识能动作用的外延小;意识能动作用包含在主观能动性中,是主观能动性的第一个方面,又比主观能动性的外延小。

二、意识的反作用、意识能动性和主观能动性的联系。

1.它们都是在实践的基础上产生,随着实践与学习的积累,逐步增强。

2.它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都有重要作用,都受到客观规律、客观条件的制约,正确发挥都必须从客观实际出发,按客观规律办事。

意识的特点

意识的特点

意识的特点
意识的特点可以从三个方面来说,首先意识的产生是物质世界发展的产物,其次一是依赖于人倒这个胜利基础,再次意识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

1、主观性:我们每个人的意识世界都是专有的,独一无二的,对我们来说格外真实。

2、同一性:各种觉知形式都被整合成为一个同一的、整体的、独特的、连贯的意识经验。

3、流动性:意识的内容是不断变化的,从来都不会静止不动。

美国的心理学家曾提出意识流这一专业名词,来表示意识的这一特性。

4、能动性:
意识的能动性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与环境的互动;把经验与现实连接起来,形成自我同一性的基础;制定目标,引导行为。

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

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

1、关于意识的正确说法是( ) A、意识是人脑的生理基础,是人脑的特有 功能 B、人脑会思考,有了人脑就会有意识 C、感觉是事物作用于人脑形成的,思维的 内容则是人脑的产物 D、意识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
2、健康的人脑能够正常思维,严重损伤的
人脑则不能,这说明(
A.意识依赖于人脑
)
B.意识不依赖于外部世界
二、物质与意识的辨证关系
1、物质决定意识
方法论?
意识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
2、意识对物质具有 能动作用
意识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
(一)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
1、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2、意识活动具有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 3、意识不仅能反映事物的外部现象,而且能 够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4、世界上只有尚未认识之物,没有不可认识 之物。
5、到目前为止,人们已经知道有三十多个 婴儿是由各种兽类哺育成长的,其中狼孩 最多,他们虽然为人所生,但由于他们生 活在动物的群体当中,长期脱离社会实践, 不参加任何社会活动,虽然客观存在作用 于他们的头脑,但并没有形成人的意识, 这说明( ) A.人脑并非是产生意识的生理基础 B.意识并非客观存在的反映 C.只有正常的大脑才能产生人的意识 D.意识是人类社会的产物
探究:意识的内容与形式
意识的内容来自客观存在,是客观的;但它的形式 是主观的、多样的。在意识中体现了主观形式与客 观内容的统一。 如何理解意识的形式是主观的? 意识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主观映象,对同一客观事 物,不同的人由于立场不同、世界观不同,人生观不 同,思维方式不同、知识构成不同,对同一事物的反 映会有差异,因此,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但形式是 主观的。
2、从意识的生理基础看: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第五课意识

第五课意识

人们的行为,使用一种物质的东西去作用于另一种物质的东西,从而引
起物质具体形态的变化。
对应训练4:(2013·山东文综)身体每况愈下的病人看着窗外的一棵树, 树叶在秋风中一片一片地掉落下来。她说:“当树叶全部掉光时,我也 就要死了。”一位老画家得知后,画了一片青翠的树叶挂在树枝上。 看着这片始终没有掉落的绿,病人竟奇迹般地活了下来。故事蕴含的
答案(1)意识能够认识世界,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主动创造性
和自觉选择性的特点。 美食的创造,从食材的获取、辅材佐料的搭
配到烹制方法的选择,无不体现意识活动的目的性、主动创造性和自 觉选择性,发挥了意识在认识世界中的能动作用。 (2)意识对人们改造世界的作用。美食的创造是意识指导下利用、 改造食材烹制美味佳肴的活动,体现劳动者意志和追求,发挥了意识在
第五课把握思维的奥妙
考点: ⑷物质决定意识 意识的起源,意识 的生理基础,意识 的内容与形式。 ⑸意识的能动作用 意识能动性的特点, 意识能动性的表现。 ⑹客观规律与意识 的能动作用 尊重客观规律与发 挥主观能动性, 一切从实际出发, 实事求是。
知识大展台
参考答案:①物质世界 ②社会 ③物质器官 ④客观存在 ⑤目的性 ⑥主动创造性 ⑦客观世 界 ⑧人体生理活动 ⑨主观能动性 ⑩尊重客 观规律
计源自江南风景中的曲径流水、雕窗匾额、楹联书画„„置身于其 中,“风载书声出藕花”的江南情思油然而生。材料蕴含的哲理是 A.意识能够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 无关。注意:“反映”与“反作用”区 B.意识是沟通主客观世界的桥梁
别 实践是沟通主客观世界的桥梁
C.意识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 D.意识对人的生理活动具有调节作用 无关。注意:“反映”与“反作用”区
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 意识对人的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

高考政治一轮复习全程构想《把握思维的奥妙》

高考政治一轮复习全程构想《把握思维的奥妙》

2.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1)含义: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指的是我们做事情 要尊重物质运动的 □ 19 客观规律,从客观存在的事物出发,经过 调查研究,找出事物本身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 □ 20 规律性,作为 我们行动的依据。
(2)具体要求
发挥主 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不断□ 21解放思想与时俱
答案:意识是对物质的能动反映,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 用。抗战精神是激励中国人民坚持抗战、争取胜利的强大精神 动力。抗战精神极大地激发了中国人民战胜日本侵略者的斗 志,增强了战胜日本侵略者的信心;激励中国人民克服国力 弱、武器装备落后等困难,坚持持久抗战,最终赢得抗日战争 的胜利。
命题领悟,
主要以选择题形式考查意识的起源、生理基础、内容和形 式。结合诗词漫画、社会热点等材料,以选择题形式考查意识 能动性的特点和表现、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等,主观题常综 合考查意识的能动作用。
①从意识的主观形式上看,意识是由知识、情 感、意志等各种反映形式共同组成的完整体系 ②从意识的主观差别上看,对于同一对象或同 一客观过程,不同的人由于社会地位、知识水
平等的差异,会产生不同的反映 ③从意识的主观特征上看,意识作为客观存在 的主观映象,不仅是对客观对象的近似真实的 摹写,还可能是对现实的歪曲的、虚幻的反映
A.②③ B.①④ C.①③ D.②④
解析:“人的意识决定了”,夸大了意识的作用,故①排 除;意识是人能够认识世界的重要条件,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 指导作用,所以②③符合题意,正确;人的意识不同,结果就 会不同,仍就夸大了意识的作用,且材料也未体现“实践结果 的性质”,故排除④。故选A。
答案:A
3.(2013·新课标Ⅱ,23)2012年,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他说,自己的作品与家乡百姓的生活密不可分,艺术风格也深 受故乡的泥塑、剪纸、扑灰年画、茂腔等民间艺术的影响。莫 言独具特色的小说创作揭示的哲学道理有( )

认识和发挥意识的能动性

认识和发挥意识的能动性

认识和发挥意识的能动性认识和发挥意识的能动性意识能动性-----能动性是指人们能动地认识世界和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实践能力和作用。

1 意识能动性,意识对客观存在的反映,是一个积极能动的过程。

人的意识按照一定能动地认识世界的目的性和选择性,在实践的基础上,对大量感性材料进行分析综合、抽象判断,从认识事物的表面现象进而揭示了事物的内在本质和规律,预见事物的发展趋势。

2能动地改造世界,人的意识是在能动地认识世界的基础上,按照客观实际和客观规律,提出一定的目的、计划、办法等,指导人们进行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

意识的能动作用有两种不同的性质:正确的思想意识能够指导人们采取正确的行动,促进事物的良性发展;相反,错误的思想意识会引导人们采取错误的行动,对事物发展产生阻碍甚至破坏作用。

意识的能动性指人的意识能动地反映物质又反作用于物质。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意识不仅是物质的反映,物质是第一性的,意识是第二性的,而且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

意识总是适应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需要而产生的。

所以,意识虽然是物质的反映,但它一经产生,就成为一种能动的力量。

如果意识对人们的实践活动没有作用,那它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

意识的能动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意识活动的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人们在反映客观事物时,总有基于某种实践需要,并带有一定的主观倾向和要求,抱有一定的目的和动机,在头脑中形成一个所要达到的思想蓝图,构成准备行动的计划。

这就是意动性的具体表现,而且是人所特有的。

第二,意识活动的主观创造性。

人的意识不仅采取感觉、知觉、表象等形式反映事物的外部形象,而且能够运用概念、判断、推理等形式对感性材料积极主动地进行加工制作,反映事物的内部联系及其规律性。

意识的主观创造性,还表现在对客观对象的反映,不仅能够“复制”所反映的对象,而且还能够追溯过去、推测未来,创造出一个理想的和幻想的世界。

第三,意识通过实践对客观世界的改造。

意识的能动性不限于从实践中形成一定的思想、目的、计划、蓝图等观念的东西,更重要的还在于以这些观念的东西为指导,通过实践把观念的东西变为现实。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意识能动性的特点
意识能动性的特点
B1、某同学在学校感到自卑,影响了生活和学习。

老师开导他,如果只看到自己的缺陷和不足,就会产生消极情绪,我们要善于挖掘自身优势与潜力,积极体验成功。

该同学根据老师的指导,经过不断努力,逐渐找回了自信。

这告诉我们A(转变思考问题的角度决定着自卑向自信的转化
B(人们能够在意识的指导下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
C(调动意识的自觉选择性是解决矛盾的首要条件
D(世界观不同的人对同一事物有不同的心理体验
【答案】C
【解析】题干说明的是某同学因为存在矛盾,在老师的开导下,挖掘自身潜力,体验成功,由自卑转化为自信。

体现了矛盾双方的相反相成,矛盾的解决需要一定的条件。

故C为最佳选项,A说法绝对,B项应改成主观世界的调整,D项与题意无关。

C2、“其实胸中之竹,并不是眼中之竹也,因而磨墨展纸,落笔倏作变相,手中之竹又不
是胸中之竹也。

”郑板桥的这句话蕴含的道理是 ( )
A.意识活动具有主动创造性
B.意识活动具有客观实在性
C.意识活动具有生动形象性
D.意识活动具有主观随意性
解析:从眼中之竹到胸中之竹再到手中之竹~是人的意识活动的能动性的表现~表明
意识活动的主动创造性。

A正确~B、C、D三项本身表述错误。

答案:A
B3、“在每个人的身上/阳光同样的明亮/在每个人的心中/阴影却有浅有深。

”这句诗蕴含
的哲理是 ( )
A.意识决定物质
B.意识具有自觉选择性
C.物质决定意识
D.意识具有主动创造性
解析:意识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是主动的、有选择的~并不是客观世界有什么就反映什
么。

在每个人的心中~阴影有浅有深~主要是意识自觉选择的结果~故选B。

A错误~
C、D与题意不符。

答案:B
B4、20世纪科学技术的发展,使19世纪法国作家埃勒凡尔纳在其小说中描述很多的科学幻想成为现实,如电视机、直升飞机、潜水艇和人类登月等,很多发明家承认他们从凡尔纳的科学幻想中受到启发,甚至有人说:“现代科学只不过是将凡尔纳的语言付诸实践的过程而已”,作为人类意识花朵的科学幻想的付诸实现,表明
意识不仅反映世界,而且能够通过实践改造世界
意识怎样幻想世界,世界就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意识因其创造性,而具有直接现实性
意识因其能动性,而可以成为实践的先导
A( B. C. D.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理解和运用知识的能力与分析问题的能力,属于中等难度题。

题干强调了意识的能动作用,的说法正确;的说法是一种主观唯心主义的表现;意识的能动作用必须通过实践转化为物质力量,故的说法错误;故本题选C项。

B5、民谚“南人不梦驼,北人不梦象”说明了 ( )
A.存在决定意识
B.意识反作用于存在
C.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D.意识决定社会存在的变化
【解析】B、C强调意识的能动作用,不合题意。

D为唯心主义的观点。

A体现物质决定意识。

【答案】C
B6、针对目前一些行业产能过剩、重复建设问题突出的现状,2009年8月26日,国务院召开常务会议,研究部署抑制部分行业产能过剩和重复建设,引导产业健康发展。

这一事实表明 ( )
A.事物之间的联系是绝对的、无条件的
B.运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和存在方式
C.客观必须与主观保持历史的统一
D.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解析:“针对”现状,采取措施,体现了意识活动的目的性和计划性,D项正确。

A、C两项观点错误,B项不符合题意。

答案:D
C7、2009年6月5日~是第38个世界环境日~由环保部主办、中国环境文化促进会承办
的“探索环保新道路——六五世界环境日特别论坛”在北京举行~国务院环保部部长
周生贤出席论坛并发表了“坚持以建设生态文明为指导~积极探索中国特色环境保护
新道路”的主题演讲。

周生贤提出~积极建设生态文明~是推进环境保护历史性转变
的目标指向~以生态文明建设解决我国突出的环境问题。

运用辩证唯物论知识,结合材料说明积极建设生态文明的必要性。

解析:本题要根据设问限定的知识范围及材料意思~可从一切从实际出发、意识的作
用、规律的客观性等方面加以分析。

答案:(1)物质决定意识,想问题、办事情必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

提出建设生态文明,是解决我国当前生态环境受到严重破坏这一客观实际需要。

(2)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正确的意识对事物发展起促进作用。

提出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符合我国当前实际,能够推动我国现代化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3)规律具有客观性和普遍性,要遵循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

以生态文明建设解决我国突出的环境问题,符合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必将推动我国摸索出一条代价小、可持续的环境优化、经济发展的路子。

相关文档:










更多相关文档请访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