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_国风》_婚恋诗中的女性之美解析

合集下载

《诗经》爱情诗中女性的美

《诗经》爱情诗中女性的美

《诗经》爱情诗中女性的美《》中对女性形象的刻画主要是通过描写其在爱情生活中的表现来完成的,《诗经》爱中的这些女性既有外在的美,更有品德的美和性情的美。

我国第一部总集《诗经》开辟了中国抒情诗的先河,其中的爱情诗犹如原野中一股清新的风,令人心旷神怡,更如一株带露的春草,蓬勃鲜亮。

这些爱情诗主题的揭示主要是通过对一系列女性形象的刻画来完成的。

《诗经》中的女子尽管性格各异,但在爱情的追求与表白上都一样主动、热烈、真挚、大胆,她们是中国古典文学画廊里最有血有肉有质感的女性形象。

她们的美具体表现在以下三方面:一、形象的美在爱情活动中,人类习惯于把自己的情爱变成一个审美化的过程,在精神上、心理上得到美的享受。

人体的外形被作为最直接的审美对象,在《诗经》中比比皆是。

最常见的是正面描写主人公的美,如《硕人》中对庄姜的描写:“手如柔荑,肤如凝脂。

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有女同车》中对孟姜的刻画:“有女同车,颜如舜华,将翱将翔,佩玉琼琚。

彼美孟姜,洵美且都。

”更有“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句―― 用“花”来比喻姑娘的美艳。

其次是侧面描写女性的美,如《关雎》中的“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只写她的形态美,至于说长得怎么样就不得而知,但从小伙子的表现看,她肯定是窈窕貌美,同时还贤淑端庄。

如果女主人公没有这样的才貌,怎会令小伙子辗转反侧,夜不能寐呢?又怎会让他使出吹拉弹唱的浑身解数来取悦这个女子呢!《蒹葭》中的伊人,更具朦胧、飘逸的美,在秋水迷蒙的清早,水天一色,茫茫芦苇在秋风吹拂下轻轻摇曳,伊人的倩影仿佛一会儿在岸边,一会儿在水中央,令男子“溯洄从之”“溯游从之”,女主人公的美可见一斑。

二、品德的美在爱情活动中,外在美是第一位的,但第一位并不是最重要的,如果没有贤德,再美好的容颜也是枉然。

《诗经》爱情诗中女子品德的美有三个方面的表现。

一是“淑”。

“淑,善也”(孔颖达),有才德、善良之意。

《邶风?燕燕》有“仲氏任只,其心塞渊。

论《诗经.国风》中的女性美

论《诗经.国风》中的女性美

论《诗经.国风》中的女性美李中建《诗经,国风}中女子的称谓甚多,为人所熟知的有“淑女”、“美人”、“硕人”,另外还有“静女”、“美淑姬”、“好人”等等,这些妙词描绘下的女子的“淑”、“美”、“静”作为美的某一方面的概括总是要有一定的标准的。

美,是多层次的,不同的时代、民族有着不同的审美标准,同一民族在不同时代的审美标准也不尽相同,相应的,女性美的标准也在不断的变化,魏晋南北朝崇尚玄学,对女性的关注点在秀骨神思:唐人以丰腴为美。

女性的美在于肌胜于骨;宋人以女性端庄健实为美;明朝女性在唐寅等画家笔下呈现精丽艳逸的神态;清人则追求一种女性的多愁善感、弱不禁风的“病态”美。

而春秋时代的女性美的审美原则今人论述不多,本文试通过审照《诗经》中的女性之美,探求西周初到春秋中叶这四百年时间里对女性的审美标准。

一形体美我们衡量一个人是美还是不美,最先注意的是这个人的外在特征,如高矮胖瘦等。

形体美是外在、直观的,而容貌对女性的美的实现来说有更直接、现实的意义。

《诗经)中最能表现女子容貌的句子就是那句“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

”((卫风。

碩人))诗人用了一连串的比喻来描绘庄姜的美丽,虽然不能亲眼看到她的花容月貌,但是一个皮肤白皙滑腻、面容姣好的女子形象已经在我们的脑海中建立起来。

另外还有头发。

一头秀发是不可缺少的条件,今天的我们仍然羡慕拥有一头飘逸长发的人。

(君子偕老)中说:鬓发如云。

鬟。

黑。

(说文解字)中是头发稠密的意思。

如云,言美长也((毛传))。

这句诗的意思就是:稠密乌黑而柔长的头发像乌云一样美丽。

可见,乌黑飘逸的秀发亦是女性美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诗经)发生的那个时代有独特的审美标准,一个称得上“邦之媛也”的女子,除了上述说的皮肤、容貌等等之外关键还要看她是不是一个“硕人”。

《郑笺)说:“硕,大也。

”硕人,即是身材高大人。

“硕”字在(诗经)中出现的频率很高,如(简兮)中的“硕人俣俣”,(考槃}中的“硕人之宽”、“硕人之轴”,(椒聊)中的“硕大无朋”等,可见身材高大对当时的女性来说是一个“硬”指标。

《诗经》中女性美的表现

《诗经》中女性美的表现

《诗经》中女性美的表现《诗经》是中国第一部有字句的文献,其中的诗歌把中国古代人的审美在最纯粹的表现形式中展现出来,对当时的人文观念和审美情趣有重要意义。

在《诗经》中,女性的美被表现的最为充分,其中不仅是女性的容貌,更体现出女性的言行,充满了关于女性的蠢蠢欲动,浓浓的爱情种子在自然环境中萌芽生长。

首先,《诗经》中女性美表现最为丰富,从容貌和穿衣上就能发现,女性的容貌有着特殊的气息:“假令瑶台有女壮,膝下素裳红云翠”,“领以素,袂以红,足踏金粟出紫阁”,“昔人有之,延陵驹,襟裾画锦”,在《诗经》里,女性披霞戴月的穿衣打扮,万紫千红的衣饰把女性的容貌尽收眼底,美不胜收。

其次,在《诗经》中,女性的美与自然环境紧密结合。

女性的美总是随着自然环境的变化而变化,《诗经》中“雨露湿穹庐,冷露洗馥郁”,“草木青翠,其间黄鹂”,“芳草碧洲,今我桃李其芳”,“桃之夭夭,其叶蓁蓁,其花羞羞”等,都表现出女性与自然环境相映成趣的美。

此外,《诗经》中有大量的女性行为表现,她们娴淑,彬彬有礼,“出入见容,尊重有措”,“正气正色,正心正言”,“婉娩如芝,温柔似水”,而且她们对爱情充满了憧憬,“长安城里无人私,楼台倚栏望爱情”,“爱人见满月,恨人见清明”,“采得葡萄不辍持,又采桑叶恩有慎”,这些文字中女性的美都表现的非常的细腻,耐人寻味。

最后,《诗经》中女性的美还有另外一种描绘,她们拥有自己的情感,即使在痛苦又短暂的恋爱中也要坚持下去,“发如髯曲,顾不得羞”,“言痛无复助,心寒莫相应”,“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一笑奈何情,襟裳无可裁”,这些文字描绘出女性在爱情中的执着,让人羡慕。

总之,《诗经》中女性美的表现凸显出女性的美丽、娴静、淑雅,像是春天的花朵在清风中芬芳四溢,又象是海洋里的明珠,在无尽的茫茫夜空中放射着独特的光。

女性的美好总是把外表、内心以及自然环境有机结合,表现出淳朴、自然而又不失优雅的魅力。

《诗经》中的婚恋诗

《诗经》中的婚恋诗

《诗经》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一部重要篇章,收录了大量的婚恋诗歌。

这些诗歌主要涉及婚姻、爱情、婚礼等话题,反映了古代人们对于婚姻和爱情的追求与感悟。

以下是一些代表性的婚恋诗歌:
《邶风•静女》:静女其姝,贻我思君;君子之求,求於何事?这首诗描述了一个女子的美貌,引发了诗人对于思念心上人的情感。

这种婚恋诗歌多以男子对女子的思念、期盼、感动等情感为主题。

《国风•邶风•青蝇》:青蝇几时落,恨不相逢便相识;隔座送钗子,送到座前分不辨。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男子和女子之间的相遇和相知,表达了对于相爱的渴望和不能相见的痛苦。

《国风•周南•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这首诗是对于前面提到的《周南•关雎》的续作,仍然描述了男子和女子相爱的场景,并继续赞美了这种美好的姻缘。

总之,《诗经》中的婚恋诗歌是古代中国文学中反映婚姻和爱情的珍贵文献,它们以细腻的语言和独特的表达方式,展示了古代人们对于婚姻和爱情的留恋、追求和感悟。

关于《诗经》婚恋诗女性人物形象的研究

关于《诗经》婚恋诗女性人物形象的研究

文学评论·古典文学关于《诗经》婚恋诗女性人物形象的研究张海英 河北女子职业技术学院甄心恒 河北美术学院摘 要:《诗经》被誉为中国诗歌之源,其成功开创了我国文学抒情诗歌的先河,所涵盖的诗歌内容和范围更是非常广泛。

《国风》作为《诗经》中重要组成部分,其中有一部分便是婚恋诗,充分展现了古代先民丰富而真挚的情感生活,特别是诗歌中所描绘的女性形象非常生动且丰富,每一位女性身后都代表着她们或深情,或精彩,或惋惜的爱情故事,代表着她们不一样的婚姻生活。

本文将就《诗经》婚恋诗女性人物形象进行深入的分析与探究。

关键词:诗经;女性人物;婚恋诗;形象研究作者简介:张海英(1980.9-),女,汉族,湖北襄阳人,硕士,讲师,从事文化研究、语言、文学教育研究;甄心恒(1981.6-),男,汉族,河北石家庄新乐市,硕士,讲师,从事文化研究、哲学教育、文艺美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9)-29-048-02引言:《诗经》中反映女性爱情、婚姻的诗歌比重是非常高的,每一首诗歌都熏染和描绘出了一位女性真实而又神秘的形象,与此同时也表达了那一时代人们对待爱情、婚姻和生活的观念。

在诗歌与女性之间,总有一种难以言说的情感存在,这种感情给人的感觉是美好的,但也是神秘的。

以下是笔者结合自己多年相关工作经验,就《诗经》婚恋诗中呈现出的几种具有代表性的女性人物形象提出自己的几点拙见。

一、恋爱中的女性人物形象《诗经》记载的是周代时期的诗歌内容,在周代女子的地位和权利是比较高的,其可以和男子一样勇敢主动地去追求爱情,享受恋爱。

所以,周代女子更愿意去表达自己在恋爱中的小心思,有大胆、有主动,亦有羞涩、有缠绵。

1、约会:欢快愉悦恋爱进入到约会阶段便是男女互相爱慕与倾心之时。

诸如《王风•丘中有麻》里面写到:丘中有麻,彼留子嗟,彼留子嗟,将其来施施。

描写的便是女子正在等候情人时内心深处感受到的来自约会时的开心与甜蜜。

《诗经》爱情诗中的女性形象

《诗经》爱情诗中的女性形象

《诗经》爱情诗中的女性形象《诗经》爱情诗中的女性形象我国的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以其特有的艺术特色为读者重现上古社会人们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

遍读《诗经》中的爱情诗,自然、纯真、随性的美无处不在,这种美不仅仅包含《诗经》爱情诗中的真情流露,更包含了其爱情诗中女性的形象美。

《诗经》开篇的《关雎》中就提到“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窈窕”一词,古人兼指内心与外貌两方面而言。

人都是感官动物,因而女性之美首先表现的是形之美,即外在形象之美。

其次便是神之美,即内在形象之美。

形之美只限于眼观,而神之美则贵在心的感受。

一、形之美人类对女性形象的描述总是与美好相联系,而对于女性的美好形象的表述又总是初始于女性的外在形象,即形之美。

形之美是外在的、直观的,即人的外在特征。

《诗经》爱情诗中的女性形象首先让人领略的就是那种透过迷人爱情背后的形态之美。

(一)健硕自然的形体从美学方面讲,美被解释为“羊人为美”、“羊大为美”。

诗经时代多以“大”、“高”为美,即“硕大为美”,在形体上崇尚那种硕大顽长的女性美,这在当时已经形成了一种审美观念。

如《卫风·硕人》首句便是“硕人其颀”,其中“硕人”见《邶风·简兮》解释,身材高大的样子。

“颀”,身长貌。

《齐风·猗嗟》有“颀而长兮”之句,是古代不论男女,皆以高大修长为美。

由此可见,虽然《卫风·硕人》不是爱情诗,但当时的女子是以身材高大为美。

当然,也有描写女子身材苗条的爱情诗篇《陈风·月出》:“舒窈纠兮”一句中的“窈纠”便是形容女子体态苗条的样子,将这句放入诗中,细读品味,其形体之美不在话下,只是这种美在当时不如“硕大”那样普遍受到认同。

除了上述两种整体描述的形之美外,《诗经》爱情诗中还有许多其它单写某一部位来表现女子美貌的诗篇。

如《郑风·野有蔓草》中表现女子美目流盼的“清扬婉兮”“宛如清扬”中的“清扬”,眉清目秀的意思,侧面烘托女子清秀之美。

从《诗经》中的爱情诗看我国古代女子的爱情观

从《诗经》中的爱情诗看我国古代女子的爱情观

从《诗经》中的爱情诗看我国古代女子的爱情观爱情是人类恒久不变的话题,也是千百年来文人墨客笔下经常捕捉的闪亮元素。

我国第一部总集《》以爱情为主题的篇章更是占据了相当的比例。

《诗经》的精华在《国风》,《国风》中又以描写爱情、婚姻为主题的“婚恋诗”最为精彩动人。

在《国风》160篇作品中,有52篇是直接描写爱情的,此外还有许多以家庭婚姻为题材的诗歌也不同程度地涉及到爱情内容。

对《诗经》中的爱进行分析,不仅能够帮助我们了解古代女子纯正、健康的爱情观,对现代女性也有很好的启示,可以让我们领略到爱情的真谛所在,对爱情有更理性的认识和更高尚的理解。

一、热切地渴求爱情《国风·召南》中的《摽有梅》就体现了少女对爱情的`无限渴望。

诗中描绘了一位姑娘在春末看到梅子成熟落地,联想到岁月匆匆,青春易逝,红颜易老,而自己仍然待字闺中,所以姑娘以落梅比兴,委婉却又大胆地吐露出对青春的珍惜和对爱情的渴求。

而在《郑风·褰裳》中,女孩子们与河对岸的小伙子隔河对歌:“子惠思我,褰裳涉溱;子不我思,岂无他人。

”她们直接询问男子的态度,感情表达的更加热烈泼辣。

可见当时女子对美好爱情是热切渴望的,在爱情面前她们敢于大胆表露自己的心声,作风坦白直率,情感深情直接。

二、大胆地追求爱情当时女子既敢于表达自己对爱情的渴望,更敢于去大胆追求自己的爱情。

如《王风·大车》中的姑娘为了与心爱的人在一起,不顾家人反对,与心上人海誓山盟,一起私奔,驾着大车,追求他们理想中的幸福生活。

在《齐风·东方之日》中,女子对男子的追求大胆热切,不惜自荐枕席,跑到男子房中与他幽会。

此外,当时的女子为了追求爱情,还常常主动向男子赠与信物以定终生。

如《邶风·静女》中“静女其娈,贻我彤管”,《卫风·木瓜》中“投我以木瓜, 报之以琼琚”等。

三、勇敢地捍卫爱情《鄘风·柏舟》就塑造了这样一位勇敢捍卫自己爱情的女子。

她选中的夫婿未能得到母亲的认可,所以她愤然反抗母亲,大声疾呼:“之死矢靡它。

《诗经》婚恋诗意象的文化分析

《诗经》婚恋诗意象的文化分析

《诗经》婚恋诗意象的文化分析《诗经》是我国古代最早的民族诗歌总集,编纂于西周时期。

它以丰富多样的题材和深刻的意象闻名于世。

其中,婚恋诗意象作为《诗经》的主要题材之一,通过诗歌表达了古代人们对于婚恋、情感和家庭的思考和追求。

本文将对《诗经》中婚恋诗意象进行文化分析,探讨其文化内涵和社会背景。

一、神圣而庄重的婚姻观《诗经》中的婚恋诗意象展现了一种神圣而庄重的婚姻观。

在古代社会,婚姻是一种重要的社会关系,婚姻的建立具有重大意义。

《诗经》中的诗人通过表达对婚姻仪式的赞美和重视来传递这种观念。

例如,《周南·关雎》中的“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这一句表达了人们对于婚姻的认同和推崇,将婚姻视为美好而神圣的事物。

二、男女角色的描绘在《诗经》的婚恋诗中,男女角色的描绘常常突出了男子的英俊和女子的美丽。

这一特点与当时社会的价值观和审美观念密切相关。

古代社会注重男子的阳刚和女子的柔美,这种价值观在《诗经》中得到了充分体现。

例如,《国风·邶风·车胤》中的“东方之日兮,彼姝者也。

在我室兮,於良人也。

”中的彼姝者即指女子的美貌,於良人则对应着男子的英俊。

三、家庭关系的表达《诗经》中的婚恋诗意象还展示了对家庭关系的思考和表达。

古代社会注重家族的延续和家庭关系的和睦,这一观念贯穿于《诗经》的婚姻诗中。

例如,《国风·周南·桃夭》中的“有艳丽兮,如那令兮。

令兮者,舜之丞。

”中的舜之丞表达了家庭的关系和重要性,凸显了家族的延续和家庭的和睦。

四、爱情与人性的探索除了展现婚姻与家庭关系,婚恋诗意象也通过爱情的描绘和人性的探索来引发读者的共鸣。

《诗经》中的爱情诗歌揭示了人们对于爱情的向往和内心的纠结。

例如,《国风·卫风·木瓜》中的“瞻彼淇澳,言采其蕨。

未见君子,憔悴如也。

”这一句通过对待异性心态的描写,表达了对尚未相遇的爱人的期待和思念之情,引发了人们对于爱情深沉、复杂的思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诗经·国风》婚恋诗中的女性之美内容摘要:本文以《诗经·国风》中的婚恋诗为主要研究内容,以处于情窦初开、深陷爱河、色衰爱弛等阶段的女性为研究对象,以文献分析法为主要研究方法,深入剖析《诗经•国风》婚恋诗中的女性之美及其产生原因。

经过研究,笔者得出,相比于封建时期的女性,《诗经》中的女子的性格特点是泼辣大胆,她们不畏惧流言蜚语,没有什么礼教束缚着她们的真实情感。

相比现代女性,她们的爱情真挚纯洁、忠贞质朴,她们的付出不计成败,她们活出了生命的本来色彩。

最后,笔者对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进行了剖析。

在《诗经》采集时期,女人仍保有母系氏族时的热情奔放的性格,在劳动生产中仍占有主要地位。

因此,当时的女性的真实情感能得到释放,展现出富有时代特征的女性之美。

关键词:《诗经·国风》爱情婚姻未受束缚的女性《诗经·国风》婚恋诗中的女性之美前言《诗经》是中国汉族文学史上第一部诗歌总集,从汉代起儒家学者把《诗》当作经典,尊称为《诗经》,列为五经之首。

《诗经》中的诗当初都是配乐的词,按当时所配的乐曲的性质,分为风、雅、颂三类。

“风”是风俗、风谣,也就是地方民歌民谣,更贴近人民的生活本质。

“风”有160篇,占整部《诗经》的一半。

“雅”是雅乐正声,是传统的宫廷乐歌,多位王公贵族所作,分为“大雅”和“小雅”。

“大雅”用于隆重盛大的宴会典礼;“小雅”则是用于一般宴会的典礼,共105篇。

“颂”是赞颂的意思,是祭祀乐歌,用于宫廷宗庙祭祀祖先祈祷赞颂神明,有40篇。

从思想性和艺术价值来看,三颂不如二雅,二雅不如十五国风。

从内容主题来看“风”无疑是最能体现民风民俗的,最能让我们了解先秦时期老百姓的生活思想状态的文字资料也是非“风”莫属了。

而生活的本质无非是饮食男女,因此爱情婚姻的诗篇在“风”里占有很大的比重,不仅数量多,而且艺术成就较高;因此本文以“风”里的作品为主要研究对象,力图透过这些作品去了解,在两千多年前,那个时候的男女爱情生活的幸福欢乐、挫折痛苦、充满坦诚真挚的情感,还有那个时代的女性的思想状态,以及所处地位。

一、情窦之初开歌德曾在《少年维特之烦恼》里说过一句:哪个少男不痴情,哪个少女不怀春。

青春年少的男女在情窦初开之时是最可爱的,那个时候在爱情方面任谁都是一张白纸,不含一丝杂质,情感纯洁得如同婴儿的眼睛一样。

在《诗经·国风》中有许多这样情窦初开的少男少女,从他们古老质朴的爱情中我们可以还原女性的本来面貌。

感受她们的率真执着或自信泼辣的个性……(一)大胆追求,执着地爱在现在都说“男追女隔层山,女追男隔层纱”,可是在两千五百多年前好像是——女追男,隔了层纱。

在古代没有玫瑰来表达爱意,不过那时朴实的古人有更淳朴的方式来表达他们的爱意。

在《卫风﹒氓》中有“秋以为期”的约定,那么在夏天与秋天这个果子成熟的季节应该是约定婚期的好时期了吧。

在这个丰收的季节里,看中了谁就投给那个人最新鲜,最美味的果子以示友好。

史书上记载美男宋玉出行时,经常有很多美女来送行,她们送给宋玉的水果车子都装不下。

想必这也是从“投我以木瓜”的延续吧!喜欢他就给他投去我最好水果!可眼前这位姑娘好像有点小烦恼呢——这眼见树上的梅子都要投光了,可是还没见到她命中注定的男子来接她的梅子,她能不着急嘛。

既然主动投去水果他还不明白,那她索性就大声地唱到:摽有梅,其实七分。

求我庶士,迨其吉兮。

摽有梅,其实三分。

求我庶士,迨其今夕。

摽有梅,倾筐暨之。

求我庶士,迨其谓之。

《召南·摽有梅》这首诗中的直爽的女主人公看见树上的梅子一点一点地变少,不禁引起青春将逝的感伤,想到有花堪折的美好青春就这么被浪费了。

所以焦急地开了口:树上的梅子还有七成,追求我的那个人儿啊,赶紧选好良辰吉日来接我。

等了一段时间后……树上的梅子只有三成了,追求我的那个人儿,今天就是良辰吉日了,你赶紧来吧!又是令人煎熬的等待之后……树上的梅子已经完全熟透了,全部都可以摘进筐子了呀!追求我的那个人儿,你来了我直接跟你走!这样大胆的求爱出自这个姑娘口中,如果是放在朱熹所生活的那个时代她不进猪笼恐怖也无法在社会的舆论中,在杀人不见血的流言蜚语中生存下来吧!可是《周礼·媒氏》记述到:“仲春之月,令会男女,于是也奔者不禁。

若无故而不用令者,罚之。

司男女之无夫家者而会之。

”在那个时代是可以未婚同居的,当然前提是男女皆未婚。

反复品读后,你会发现,这样的真性情才是健康的生命状态,爱情意识是与生俱来的,既源于人的生命本能,又是人类特有的高级精神活动。

而那些礼法都是些灭绝人性,培养奴性的变态思想。

这个生活在礼法刚行于周天下的女子还保有她的大胆直率追求爱的歌声与自由。

这也是因为这样的礼法与制度还没有侵蚀到刚结束的母系氏族的女性们,那时候的那男女还是平等的。

与对美好爱情的渴求的行径相比,《王风·大车》的女主人公对爱情的态度则是热烈决绝的。

大车槛槛,毳衣如菼。

岂不尔思?畏子不敢。

大车啍啍,毳衣如璊。

岂不尔思?畏子不奔。

榖则异室,死则同穴,谓予不信,有如皎日。

有人说这是一个赶车的男子在追求一个女子,希望这个女子与他私奔。

可是这男子都能穿得了兽毛织成的有五彩花纹的衣裳,并且这衣裳的毛色还很好,像红玉一样油光水滑的,还需要私奔吗?直接明媒正娶不是更好嘛!所以联系整首诗来看应该是这样的:你乘坐着的车驶过,发出槛槛的声响,透过帷幔我看到了身着彩色花纹衣服的你。

难道我不想念你吗?就怕你不敢违背你的使命。

你所乘坐的车驶过,车走得很慢,我看到了穿着如红玉般华美的衣服的你。

难道是我不想你吗?怕是你不会放下一切跟我私奔!既然我们活着不能在一起,不能同檐而居,那么死了之后我定会与你同穴而眠!我以头顶烈日向你起誓!首先,这个大车内的人,身着绘彩的毳衣,是兽毛织的衣服,而不是一张皮子钻几个眼子的粗衣。

那么其身份就很不一般了,他恐怕不是赶车的,应该是乘车的了。

其次,诗中的“璊”是红玉的意思,而男子一般都比做玉。

刘向在《说苑·杂言》中记述“玉有六美,君子贵之:近之栗理,声近徐而闻远,折而不挠,阙而不荏,廉而不刿,有瑕必示之于外,是以贵之。

”玉远观温润,似君子之品德;近看纹理严密,如君子之智慧;宁折不弯,拟君子之勇敢;任你摧残,绝不柔弱;棱角分明,却不伤人;有瑕疵也不隐藏。

最后,这“子”在古代是对男子的尊称。

再者,活着不能在一起,那么死了也要葬在一起。

这样的决然的誓言应该是一个果断爽快,不顾一切的人说出来的,那么这话就不应该是车上的人说的,因为说这话的人无所牵绊,无所畏惧了。

所以这乘坐大车的是个身份地位较高的男子无疑了。

结果就是这个女子希望和这个男子在一起,可是男子碍于身份约束不能和这个女子在一起。

这个把爱情当做生命中最重要的事的女子抛弃一切愿意和他私奔,并以青天白日起誓……我估计这男的应该没有答应,不然我们读到的应该是一首表达有情人终成眷属的甜蜜幸福的诗了。

无论我推断这个男的是因为责任使命而不能和女子私奔,还是因为放不下他拥有的一切而没有和这个至情至性的女子在一起,结果都不再重要了。

因为,为爱,为她爱的他,她做了能做的,结果怎么样都不重要了,在她的观点里:爱就是不问值得不值得!她不会后悔,这就是她的爱,真挚无畏!(二)欢快幽会,任情戏虐自《诗经》之后到改革开放之前爱情的性质变了,在这个时代段中只是简单两个人的事的爱情被礼教束缚了,甚至被冠以家族的责任,民族的使命……而敢这样纯粹义无反顾为爱情,不顾一切的有几个人呢?有一个卓文君吧,那个因为一支曲子爱上那与她心意相通的穷书生的才女,那个在家庭极力反对下奋力抗争,最后选择和司马相如私奔的女子。

可见在父系氏族统治下的封建社会下女性被剥夺了自由平等的权利,被灌输了三从四德的思想,能有勇气说出自己的想法已经很难得了,谈何追求自由恋爱的权利,甚至有更可悲的情况,她们没有追求自由的意识,不曾萌发过抗争的想方法!从中国的对人生的点评“食、色”来看,这个时代的女子只剩下会吃饭,没有精神追求了。

用国外心理学家马斯洛对人的五个需要来看,她们离最高层次的自我实现太遥远,爱和归属的需要这个时代的女性怕是不曾拥有吧!甚至连安全需要她们也无法给自己保证,一不小心就送上政治联姻的道路的她们只能达到解决温饱吧……而在两千多年前她们拥有过男女平等的地位,那时候活泼可爱的她约会时还曾调皮的试探过那个憨厚老实的男子: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静女其娈,贻我彤管。

彤管有炜,说怿女美。

自牧归荑,洵美且异。

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那个美丽的姑娘很是可爱,她说好在城头等我的,结果她却故意跑去藏起来,看着我抓耳挠腮地着急地在墙头徘徊。

那个美丽的姑娘真可爱,她送给我一只彤管,那只彤管很漂亮,让人越看越欢喜。

她从牧场给我带来了一株白茅草,这株白茅草也让人觉得特别美。

其实这株茅草和普通的茅草没有什么不同,但是最美的是——这是我那可爱的美丽姑娘送给我的。

在《诗经》中定情的多为鲜花香草或是果子,就那简单而朴实无华的爱情信物让爱情的纯洁得以彰显。

真正的爱情只是两个人的事,幸福快乐就好。

男人不用考虑女方的家庭是否是书香门第,和自己的家庭匹配,甚至在自己的仕途上有所帮助。

女人也不觉得自己的身份配不上男人,也不用担心将来自己嫁过去会受委屈。

因为她懂得把握住眼前,及时行乐,更相信他会一直对自己好。

所以她只需要秉持着她的天真活泼再快乐地去爱就够了。

(三)爱情与亲情当爱情和亲情发生冲突的时候怎么办?这是从古至今都存在的问题。

我们是违背自己的心,听父母的话,还是不顾养育我们的父母抛下一切随他而去呢?这是一个没有完美选择的无解之题。

看看《鄘风﹒柏舟》中这个女子是怎么处理的:泛彼柏舟,在彼中河。

髧彼两髦,实维我仪;之死矢靡它。

母也天只!不谅人只!泛彼柏舟,在彼河侧。

髧彼两髦,实维我特;之死矢靡慝。

母也天只!不谅人只!柏木小船摇摇晃晃地,摇到小河中央去了。

那个额前垂发的少年郎,是我心中喜欢的人。

我死了也不会改变我的心意的;父亲母亲,你们怎么不体谅一下我的心呢!柏木小船晃悠悠的,飘到了河岸边去了。

额前垂发的少年郎,是我相中的好伴侣;我誓死不变的心。

父亲母亲啊!你们为什么不体谅一下我的心呢!这首诗想必是后期周朝的礼教渗透得比较深的时候的,这对夫妻显然不想把女儿嫁给这个撑船的小伙子,毕竟人生有三苦,撑船、打铁、买豆腐。

这个小伙子怎么能给女儿幸福呢……但是这个女子铁定心,要和这个能吃苦耐劳的少年郎在一起。

她爱他不是因为他可以给她丰厚的物质条件,她想跟他在一起不是因为她无亲无故,需要一个依靠。

她更没有因为顶不住亲朋好友、左邻右舍把她当作“剩女”而急切地想要跟他在一起。

她只是单纯的想陪着这个能吃苦耐劳的小伙子一起经风历雨,做他身旁的一株木棉树,互相分享生活中的酸甜苦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